新書推薦: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內容簡介: |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赓续绵延着。
本书以古源村为个案,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解剖麻雀”,从社会基础这一视角出发,从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具体领域展开,讲述了古源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故事,进而考察“扎根型城镇化”的轨迹、逻辑和机制。
|
關於作者: |
董磊明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五部。
|
目錄:
|
导 语……1
古源剪影……1
宗族底色……5
第一章 “隙地”村庄整合的历史……11
1. 大姓主导与不对等均衡格局……14
2. 国家主导与地域社会的形塑……34
3.“隙地”与国家—逃避?整合?……64
第二章 迈向扎根的城镇化……71
1. 走向流动与城镇化的进程……74
2. 渐行渐远的枝叶与深扎村庄的根系……96
第三章 扎根型城镇化下村庄的生产与消费……113
1. 村庄生产的韧性……116
2. 物欲潮流中的主体性消费……138
第四章 宗族社区中的个体与家庭……157
1. 乡土中国的个体、家庭与宗族……162
2. 城乡中国的个体、家庭与宗族……191
3. 宗族底色下的个体与家庭……218
第五章 延展在城乡之间的社区……221
1. 打工地的“旅居客”:回望家乡……224
2. 县城的“定居者”:复制家乡……235
3. 村庄的“守望者”:再造家乡……246
第六章 伦理经济的社区实践……275
1. 古源村的伦理经济……278
2. 伦理经济的变化……300
3. 浅论伦理经济……319
第七章 伦理与秩序……333
1. 斗而不破:乡土社会中的底线秩序……336
2. 疏而不离:城乡社会的秩序调适……354
结 语 “拔根”还是“扎根”?……391
城乡二元下的“拔根”……392
城乡融合下的“扎根”……394
后 记……401
|
內容試閱:
|
乡村何以成为根
据说中国春节前的返乡潮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 打开导航软件可以看到,往日拥挤不堪的城市变得畅通无阻,而似乎已经人去屋空的乡村变得摩肩接踵。对于许多人来说,一年的奔波似乎都是为了这一段时间的团聚。一个个冷清的村庄似乎具备了超越时空的磁性,不再是边缘,重新 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中心。故乡是如此沉甸甸的一个词。对于许多人来说,故乡不是过去的乡土和精神家园,而是当下生 活于其中的空间,当然这种生活不仅仅指居住在那里,也包含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是斩不断的联系, 是根。以我的理解,这可能是《故乡可安身》这本书希望告诉我们的故事。
故乡是由流动所创造的,没有流动,故乡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流动并非故乡所创造的,不是所有流动者都有故乡。早年 在华北地区做乡村调查,我发现,大多数村庄的历史都可以追 溯至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初年的移民规模巨大,但移民并没有因迁徙而有了故乡。我在我国东南部山区拜访村庄的老人 时,他们给我讲述数百年之前他们的先祖如何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故事,但是不管是迁徙出来的地方还是沿途曾经停留的地方,他们都不认为那是他们的故乡。故乡只是他们最终生根的村庄。
在人口的流动中,故乡之所以成为根,是因为故乡是活的,是与外出的人息息相关的,是流动人群生活中的一部分。 故乡是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离开了故乡,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生活,空间上的变化并没有切断他们与故乡的联系,同乡同业、家乡会馆,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能够给他 们提供切实的支持。这种关系可能是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社 会和文化方面的。
故乡是灵魂的家园。许多人都希望衣锦还乡,也知道家乡可以接纳落魄的他们。流动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人们需要确定 性,而家乡就提供了这种确定性。尽管有时候这种确定性只是 精神层面的,但它的确对在外的流动人群是一种支持。
故乡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是人们可以回去的地方。作为故乡的村庄包含了多重含义,在这里人们通过仪式和活 动加强对村庄的认同,通过有形的互助加强彼此的关系,通 过密切的交往加深了解和熟悉。在这个空间中,流动和故乡互相塑造,流动强化了故乡的意义,而故乡也塑造了流动的方式。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不同于以往的人口流动的变革。城镇化不仅意味着空间的改变,也意味着职业 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首先进入了一个市场,然后才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城市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故乡成为他们的根,那里有割舍不断的联系,有生活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故乡, 需要根。
如果说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根,那么能不能留住根,如何留住根,这可能是本书试图解答的问题。本书作者给我们讲 述了一个扎根型城镇化的故事:在城镇化过程中,故乡的根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扎得更深。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村庄没有消失,反而因为经济活动的多样性而变得更加繁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村庄,进入城市,他们不仅没有割断与乡 村的联系,而且在乡村之外复制了故乡的关系。扎根的城镇化不仅让那些快速城镇化的人有故乡可以依托,减少了城镇 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且使中国的乡村没有因城镇化而衰落。
在记录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其中的内在逻 辑,本书正完成了这一任务。书中有细腻的描述和清晰的讨 论,在故事的呈现中告诉读者故乡何以成为城镇化中的根,也 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在城镇化中,如何走出一条扎根型城镇化 的道路。通过本书我们得以在细节中看到城乡融合是如何实 现的。
当然,作为根的故乡也是脆弱的,需要不断被建构。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许多与扎根型城镇化不同的拔根型城 镇化现象,让乡村失去其物理空间,让乡村的文化符号湮灭在各种口号中。衷心希望政策设计者能小心地维护我们的故乡,不要让我们的故乡因某些政策而消失,不要用行政力量把我们的根拔掉。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3 年 10 月
乡村何以成为根
据说中国春节前的返乡潮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 打开导航软件可以看到,往日拥挤不堪的城市变得畅通无阻,而似乎已经人去屋空的乡村变得摩肩接踵。对于许多人来说,一年的奔波似乎都是为了这一段时间的团聚。一个个冷清的村庄似乎具备了超越时空的磁性,不再是边缘,重新 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中心。故乡是如此沉甸甸的一个词。对于许多人来说,故乡不是过去的乡土和精神家园,而是当下生 活于其中的空间,当然这种生活不仅仅指居住在那里,也包含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是斩不断的联系, 是根。以我的理解,这可能是《故乡可安身》这本书希望告诉我们的故事。
故乡是由流动所创造的,没有流动,故乡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流动并非故乡所创造的,不是所有流动者都有故乡。早年 在华北地区做乡村调查,我发现,大多数村庄的历史都可以追 溯至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初年的移民规模巨大,但移民并没有因迁徙而有了故乡。我在我国东南部山区拜访村庄的老人 时,他们给我讲述数百年之前他们的先祖如何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故事,但是不管是迁徙出来的地方还是沿途曾经停留的地方,他们都不认为那是他们的故乡。故乡只是他们最终生根的村庄。
在人口的流动中,故乡之所以成为根,是因为故乡是活的,是与外出的人息息相关的,是流动人群生活中的一部分。 故乡是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离开了故乡,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生活,空间上的变化并没有切断他们与故乡的联系,同乡同业、家乡会馆,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能够给他 们提供切实的支持。这种关系可能是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社 会和文化方面的。
故乡是灵魂的家园。许多人都希望衣锦还乡,也知道家乡可以接纳落魄的他们。流动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人们需要确定 性,而家乡就提供了这种确定性。尽管有时候这种确定性只是 精神层面的,但它的确对在外的流动人群是一种支持。
故乡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是人们可以回去的地方。作为故乡的村庄包含了多重含义,在这里人们通过仪式和活 动加强对村庄的认同,通过有形的互助加强彼此的关系,通 过密切的交往加深了解和熟悉。在这个空间中,流动和故乡互相塑造,流动强化了故乡的意义,而故乡也塑造了流动的方式。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不同于以往的人口流动的变革。城镇化不仅意味着空间的改变,也意味着职业 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首先进入了一个市场,然后才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城市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故乡成为他们的根,那里有割舍不断的联系,有生活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故乡, 需要根。
如果说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根,那么能不能留住根,如何留住根,这可能是本书试图解答的问题。本书作者给我们讲 述了一个扎根型城镇化的故事:在城镇化过程中,故乡的根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扎得更深。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村庄没有消失,反而因为经济活动的多样性而变得更加繁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村庄,进入城市,他们不仅没有割断与乡 村的联系,而且在乡村之外复制了故乡的关系。扎根的城镇化不仅让那些快速城镇化的人有故乡可以依托,减少了城镇 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且使中国的乡村没有因城镇化而衰落。
在记录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其中的内在逻 辑,本书正完成了这一任务。书中有细腻的描述和清晰的讨 论,在故事的呈现中告诉读者故乡何以成为城镇化中的根,也 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在城镇化中,如何走出一条扎根型城镇化 的道路。通过本书我们得以在细节中看到城乡融合是如何实 现的。
当然,作为根的故乡也是脆弱的,需要不断被建构。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许多与扎根型城镇化不同的拔根型城 镇化现象,让乡村失去其物理空间,让乡村的文化符号湮灭在各种口号中。衷心希望政策设计者能小心地维护我们的故乡,不要让我们的故乡因某些政策而消失,不要用行政力量把我们的根拔掉。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3 年 10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