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編輯推薦: |
本书遵循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规律,配套齐全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 遵循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制定的技术规范, 按照企业对工业 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 以校企“双元” 合作开发形式编写而成。本书以工业互联网平台边缘层、 PaaS 层和应用层为框架, 以工业大数据采集、治理和应用开发为核心, 以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技术体 系、安全防护和应用模式为补充, 对工业互联网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示范, 让 学生理解工业互联网是什么, 体会工业互联网能做什么, 为将来从事工业互联网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 基础。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的教材, 也可作 为职工大学、成人教育的教材, 还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 凡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可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 cmpedu. com 注册后下载。咨询电话: 010 88379375。
|
目錄:
|
目 录 前 言 二维码索引 第1 章 工业互联网 概述/ 001 1.1 工业互联网产生的背景/ 001 1.1.1 工业革命的历程/ 001 1.1.2 工业与互联网/ 002 1.1.3 我国制造业的机遇和挑战/ 005 1.1.4 工业互联网的提出背景/ 006 1.2 工业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009 1.2.1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 009 1.2.2 工业互联网的特征/ 011 1.2.3 工业互联网的作用/ 013 1.3 工业互联网技术框架/ 013 1.3.1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 014 1.3.2 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 014 1.3.3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014 第2 章 工业互联网 平台/ 015 2.1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本概念/ 015 2.1.1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定义/ 015 2.1.2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关键功能/ 016 2.1.3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部署实施/ 018 2.2 工业互联网平台实例——宜科IoTHub / 020 2.2.1 IoTHub 的主要功能/ 021 2.2.2 IoTHub 的部署实施/ 022 2.2.3 IoTHub 的操作界面/ 027 2.2.4 IoTHub 用户的创建/ 034 2.2.5 登录和退出IoTHub / 044 2.3 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 045 2.3.1 国外工业互联网平台/ 046 2.3.2 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 048 第3 章 边缘层与工业 大数据采集/ 052 3.1 边缘层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052 3.1.1 边缘网关/ 052 3.1.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057 3.1.3 工业现场总线协议/ 061 3.2 工业大数据采集的主要方式/ 063 3.2.1 传感器/ 064 3.2.2 RFID / 065 3.2.3 条码/ 066 3.2.4 其他方式/ 066 3.3 工业大数据采集实例/ 067 3.3.1 配置边缘网关/ 067 3.3.2 安装协议驱动控制器/ 073 3.3.3 从西门子S7 -1200 PLC 采集设备数据/ 078 3.3.4 从松下FP - XH C60ET PLC 采集设备数据/ 094 第4 章 PaaS 层与工业 大数据治理/ 106 4.1 工业互联网PaaS 层概述/ 106 4.2 工业大数据与机器学习/ 108 4.2.1 工业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108 4.2.2 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 109 4.2.3 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 110 4.3 工业大数据治理项目实例/ 114 4.3.1 注塑成型系统机理/ 114 4.3.2 基于大数据治理的虚拟量测原理/ 115 4.4 工业大数据预处理/ 117 4.4.1 数据预处理相关技术/ 117 4.4.2 使用Python 处理工业大数据/ 118 4.5 预测模型的建立/ 123 4.5.1 大数据建模的基本方法/ 123 4.5.2 基于实例数据的建模/ 124 4.6 工业大数据可视化/ 127 4.6.1 数据可视化的相关技术/ 127 4.6.2 注塑成型过程数据可视化/ 129 第5 章 应用层与工业 App 开发/ 134 5.1 工业App 的基本概念/ 134 5.1.1 工业App 的产生背景/ 134 5.1.2 工业App 的定义/ 135 5.1.3 工业App 的典型特征/ 136 5.1.4 工业App 与消费App 的联系与区别/ 137 5.1.5 工业App 的发展趋势/ 138 5.2 工业App 开发工具/ 140 5.2.1 AppDesigner 简介/ 141 5.2.2 工业App 的组件/ 143 5.2.3 工业App 编辑与预览/ 147 5.2.4 工业App 多媒体管理与属性设置/ 150 5.2.5 工业App 发布与管理/ 152 5.3 工业App 开发示例/ 156 5.3.1 创建工业App / 156 5.3.2 安装部署环境AppHub / 158 5.3.3 添加App 到AppHub / 158 5.3.4 工业数据的读写/ 159 5.3.5 工业App 实例/ 161 第6 章 工业互联网 安全/ 163 6.1 工业互联网面临的安全挑战/ 163 6.1.1 总体挑战/ 163 6.1.2 具体挑战/ 164 6.1.3 应对思路/ 165 6.2 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 165 6.2.1 安全框架的构成/ 165 6.2.2 防护对象视角/ 166 6.2.3 防护措施视角/ 167 6.2.4 防护管理视角/ 167 6.3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措施/ 169 6.3.1 设备安全/ 169 6.3.2 控制安全/ 170 6.3.3 网络安全/ 171 6.3.4 应用安全/ 172 6.3.5 数据安全/ 173 6.4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解决方案实例/ 174 6.4.1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综合防护系统/ 174 6.4.2 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解决方案/ 175 第7 章 工业互联网 应用/ 180 7.1 数字化管理/ 180 7.1.1 “平台+ 数字化管理” 的特征/ 180 7.1.2 典型应用场景/ 181 7.2 平台化设计/ 182 7.2.1 “平台+ 数字化设计” 的特征/ 182 7.2.2 典型应用场景/ 183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响应国家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召, 适应工 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配合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 我们组织编写了 本书。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数字浪潮正深刻重塑经济, 加快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孕 育与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实现这一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基 石。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不仅迫切需要大量相关工程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也要求对职 业院校学生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工业互联网普及教育, 培养工业互联网“网民” 意识。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工业互联网产生的背景, 由浅入深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的基本概 念和技术框架, 然后由粗到细着重讲解了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形态———工业互联网平台。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入口和应用载体, 工业互联网设计、开发、部署、运维 和使用等工作都是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的, 因此, 了解和掌握工业互联网平台对职 业院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书还着重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与工业大数据相关的核 心内容。边缘层重点讲解工业大数据的采集方法, PaaS 层详细介绍工业大数据预处理、 建模和可视化过程, 应用层则着重演示工业App 的开发流程。最后, 本书对工业互联网 安全进行了全面介绍, 对工业互联网应用模式进行了归纳性总结, 学生可对工业互联网 技术和应用有更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1) 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相辅相成。本书以体系架构为统领, 以数据治理为主线, 以 平台应用为落脚点, 系统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的理论知识。同时, 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部 署、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和工业App 开发等要点, 分别用实际案例或产品进行示范, 使 理论言之有物, 让学生易学易练。 2) 素质教育和知识传授融会贯通。发展工业互联网早已被列入国家战略, 职业院校 毕业生大部分将会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工作, 本书在知识讲述中不断鼓励学生投身实体 经济, 为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做出贡献。 本书由彭振云、魏磊、张得煜任主编, 赵春燕、吉燕燕和高毅参与了编写。彭振云 负责全书的构思和统稿。编写分工为: 第1 章由张得煜编写, 第2 章由吉燕燕、彭振云和 张得煜编写, 第3 章由吉燕燕和高毅编写, 第4 章由赵春燕编写, 第5 章由魏磊编写, 第6 章由张得煜和彭振云编写, 第7 章由张得煜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宜科 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联系人: 彭振云, 联系邮箱: pengzhenyun@ tsinghua. org. cn。 编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