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搞定难搞的孩子

書城自編碼: 185470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孙玉梅
國際書號(ISBN): 9787564052607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6/2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2.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

售價:HK$ 151.0
平成时代
《 平成时代 》

售價:HK$ 54.3
威士忌工艺学
《 威士忌工艺学 》

售價:HK$ 332.0
 HR+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升级与实践创新(新版)
《 HR+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升级与实践创新(新版) 》

售價:HK$ 81.4
体育运动中的筋膜松解术 第2版
《 体育运动中的筋膜松解术 第2版 》

售價:HK$ 147.2
中国文明简史
《 中国文明简史 》

售價:HK$ 132.3
现代本草精编
《 现代本草精编 》

售價:HK$ 1127.0
万里江湖憔悴身:陈与义南奔避乱诗研究
《 万里江湖憔悴身:陈与义南奔避乱诗研究 》

售價:HK$ 112.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7.9
《 中华成语故事 》
+

HK$ 76.7
《 哈佛家训 》
+

HK$ 82.6
《 别烦,我也有个淘气儿子 》
+

HK$ 82.6
《 其实孩子不必上早教 》
編輯推薦:
《搞定难搞的孩子》收集了108个3~6孩子身上最令家长头痛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用词条的形式进行解释,并提供解决方案。每个词条都包括:释义——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专业解释;典型表现——列举这种行为在孩子身上的各种表现;多发情形——这种行为在怎样的情形下更加多发;错误成因——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解决方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具的实用药方;误区警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此种行为时需要绝对避免的做法。每个词条言简意赅,没有冗长的故事和大段的论述,只有精练、具体、明确、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个方案还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开具的,更具有科学性。
內容簡介:
 本书收集了108个3-6孩子身上最令家长头痛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用词条的形式进行解释,并提供解决方案。
每个词条都包括:
释义——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专业解释;
典型表现——列举这种行为在孩子身上的各种表现;
多发情形——这种行为在怎样的情形下更加多发;
错误成因——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
解决方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具的实用药方;
误区警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此种行为时需要绝对避免的做法。
每个词条言简意赅,没有冗长的故事和大段的论述,只有精练、具体、明确、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个方案还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开具的,更具有科学性。
關於作者:
孙玉梅,资深记者、编辑,现从事中外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和策划撰稿工作,致力于先进家庭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普及类图书的写作策划,在多所知名早教机构担任顾问等工作。出版过多部孕教、育儿、亲子类图书,其作品见解独特,理念新颖,语言诙谐、简洁、质朴,让读者读后既能莞尔一笑,又能产生共鸣,还能汲取独到的教子经验。
目錄
PART1 3岁宝宝
 抢不过就打
 说不过就打
 窝里横
 咬人
 自虐
 不接受批评
 对抗
 顶嘴
 认生
 生气
 小性子
 争强好胜
 爱问为什么
 爱模仿
 性好奇
 说不清楚话
 说谎
 喜爱重复
 小气
 动辄哭闹
 哼唧
 说脏话
 注意力不集中
 恋物
 敏感
 好动
 搞破坏
 胆小
 怕洗澡
 怕黑
 慢吞吞
 拒上幼儿园
 吮手
 黏人
 害怕交往
 固执
 不好好吃饭
 
PATR2 4岁宝宝
 爱告状
 耍赖
 以身涉险
 自理能力差
 害羞
 吹牛
 话多
 口吃
 撒娇
 挑食
 多动
 粗心
 吝啬
 人来疯
 挖鼻孔
 经常被欺负
 见什么要什么
 乱丢玩具
 退缩
 爱“吃醋”
 说狠话
 自尊心强
PATR3 5岁宝宝
PATR4 6岁宝宝
內容試閱
在千呼万盼中,宝宝终于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他粉嫩的小脸、可爱的笑容,带给父母们的不只是成就感,还有难以言喻的幸福与甜美。然而,随着宝宝的成长,年轻的父母们发现,曾经的小天使逐渐变成了“小魔怪”:孩子越来越调皮,越来越淘气,越来越不听话,甚至有很多坏毛病!这让父母们感到头痛。
孩子都有哪些坏毛病呢?

不同的孩子身上有不同的毛病:如有的孩子老爱与小朋友打架,或者在家里打父母,但一出门就特别胆小、怕事;有的孩子十分小性子、爱哭、接受不了批评,家人一说就哭闹;有的孩子十分任性,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得马上给他,否则就开始哭闹、耍赖、撒泼;有的孩子爱乱摸乱动,你越不让他动危险的东西,如电器开关、刀子等,他偏要做,让父母提心吊胆;有的孩子爱模仿,不管好的坏的,一律现学现卖,于是骂人、口吃等行为就出现了;最让父母最头痛的是,孩子变成了“破坏大王”,不是乱涂乱写就是拆东拆西……

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毛病,家长们煞费苦心,讲了无数道理,甚至武力威胁,孩子还是一切照旧,甚至问题越来越多、毛病越来越重。

面对难搞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孩子的成长有规律可循,有些“毛病”其实是孩子长大了的表现,不能一味打压、否定。聪明的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种种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有什么方法能帮父母搞定难搞的孩子呢?又如何去掌握一些正确的教养技巧与方法呢?相信很多的年轻父母正为此绞尽脑汁。如果你也苦无良方,来对付调皮、不听话的宝宝,不妨读一下《搞定难搞的孩子》一书。

与传统的教子书相比,本书在体例上进行了创新,不仅以词条的形式开启、创新了教子书的体例,而且本书的语言简洁,所提供的方法更为实用。本书涵盖了3~6岁宝宝最典型的行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深层的心理分析。同时,亦向家长对症下药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行性很强,可以让年轻的80后父母们拿来就用,尽快搞定家中难搞的宝宝。
本书可以说是为年轻的80后父母量身制作的一本早教手册。当然,也适于幼儿老师作为教学上的参考。

你家中有难搞的宝宝吗?如果有的话,不妨读一下这本《搞定难搞的孩子》吧!相信它会带你步入轻松的教子之旅,让你更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有了这些了解,再面对难搞、难缠的宝宝时,你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招将其“摆平”!

目录:
PART 1 3岁宝宝
抢不过就打
说不过就打
窝里横
咬人
自虐
不接受批评
对抗
顶嘴
认生
生气
小性子
争强好胜
爱问为什么
爱模仿
性好奇
说不清楚话
说谎
喜爱重复
小气
动辄哭闹
哼唧
说脏话
注意力不集中
恋物
敏感
好动
搞破坏
胆小
怕洗澡
怕黑
慢吞吞
拒上幼儿园
吮手
黏人
害怕交往
固执
不好好吃饭

PATR 2 4岁宝宝

爱告状
耍赖
以身涉险
自理能力差
害羞
吹牛
话多
口吃
撒娇
挑食
多动
粗心
吝啬
人来疯
挖鼻孔
经常被欺负
见什么要什么
乱丢玩具
退缩
爱“吃醋”
说狠话
自尊心强


PATR 3 5岁宝宝

反驳
爱哭
爱发问
不合群
发脾气
性子急
爱插话
盲目崇拜
冲动
腼腆
嫉妒心强
盲目攀比
孤僻
缄默
推卸责任
恶作剧
不爱动脑筋
沉迷电视
想和父母洗澡
残忍
厌食
情绪化

PATR 4 6岁宝宝

爱捣乱
怕死
不敢独睡
上蹿下跳
焦躁
冷漠
拖拉
尿床
“宅童”
探究性器官
夜间惊恐
抽动症
丢三落四
赖床
任性
欺软怕硬
独立性差
不讲卫生
斤斤计较
乱扔衣服
不睡午觉
偷钱
“虐待”文具
自制力差
厌学
不承认错误
惹是生非


正文:

PART 1 3岁宝宝

3岁宝宝心理特点与认知发展

3岁时,到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和器官协调、肌肉发展和对物品发生兴趣的敏感期,是改进动作、时间、空间概念加强的时期,是感觉精确化的敏感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

3岁宝宝更多地表现出:乖巧渴望交友,求知欲强。这时也是孩子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他也开始自己思考问题,会不断地提问,尽管他的问题非常幼稚。

这时,顺利度过“难缠的2岁”的孩子的父母会非常惊讶,孩子突然变得乖巧懂事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到处乱窜、乱扔东西,而是变得安静、亲近家人,显示出让周围人喜欢的成长模样。但有些孩子还在延续2岁时的反抗,表现出同以上截然不同的样子。

3岁宝宝开始对于同伴玩耍非常向往,此时期孩子若缺少玩伴,可能会在心理中制造“想象中的朋友”,面对着房间墙壁或图书好像与人说话似地游戏着,这并不是不正常现象,而是渴求玩伴的心理表征。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拥有玩伴,因而,这些孩子也往往比在家时感到快乐。此时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与小朋友平等友爱地玩耍以及更多亲子间交流是培养其社会性的良机。父母要设法带孩子到公园或广场等孩子较多聚集的场所,使他们融入群体之中。

3岁宝宝由于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的发育,他们更渴望得到说话的乐趣,此时让孩子学第二语言或进行亲子间的交流则十分必要,与孩子玩接龙、猜谜等游戏对孩子也是很大的鼓励,或让孩子看画册,让他看图讲故事,这时是孩子求知与渴望扩大对外界了解的阶段,父母要尽可能给予关爱与指导。


抢不过就打

【释义】

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因为争抢玩具或物品,而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不在伤人,而在争抢的物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行为为工具性攻击。在1~6岁的孩子身上非常常见,并且多发。
【典型表现】
这种攻击性行为只发生在争抢玩具或食品的过程中,一旦拿到了争抢的目标,孩子就会主动放弃攻击行为。对在争抢的过程中被打哭的一方,“施暴者”往往表现得理直气壮,不会感觉理亏。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某个物品或玩具较少的情况下多发。如果几个孩子一起玩,某个玩具只有一个,孩子们很可能会因为争夺这个玩具而发生抢夺。

在3岁宝宝与和自己年龄相差比较大的孩子一起玩的情况下,这种抢夺也非常常见。比如,3岁宝宝在和1岁宝宝玩的时候,就会抢对方的玩具;而3岁宝宝在与5岁宝宝玩的时候,往往会成为被抢的一方。
【错误成因】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3岁孩子抢不过就打的行为是一种必然。由于两三岁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较强,行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就都是自己的。

同时,3岁宝宝的交际能力较差,不知如何与小朋友交往。想玩别人的玩具,又表达不清楚,于是别人不给时,就动手去抢。如果对方反抗,他就会动手打人。
【解决方案】
当父母发现孩子因抢玩具而打玩伴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出面,请双方将争夺的对象交给自己。并且告诉他们争抢不对,打人更不对。只有一个玩具,而大家都想玩时,可以轮流玩。谁先玩可以采用石头剪刀布,或者回答简单问题等方式来公平决定。

(2)教会孩子必要的交际用语,如:“我能玩一玩你的小汽车吗?”“可以先让我玩一会儿,你再玩吗?”这样既可以让孩子知道如何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又可以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
(3)教孩子轮流玩的意识,还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玩具与对方换着玩。

(4)如果“暴力事件”已经发生,家长要安慰被打哭的孩子,当着自己孩子的面,代替自己的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并且和对方玩新的游戏,且不带自己的孩子一起玩。适度地冷淡做错事的孩子,就可以让孩子明白,打人不对,别人会因此而孤立自己。

(5)妈妈带孩子出去玩时,可带一些玩具或零食。当孩子与小朋友争抢玩具时,可用来转移其注意力,也可让孩子与小朋友交换玩具玩,防止打人的情况发生。
【误区警示】
孩子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对于“施暴”的3岁宝宝,家长切不可过于严厉地批评他。从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来说,此时他还做不到明确地划分物权,也做不到在生气时控制自己的怒火。

☆在3岁宝宝“施暴”后也让他尝尝被打的滋味而打他一顿。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任何时候,暴力惩罚孩子都是错误的。国外对待犯错的孩子,一般采用Time
Out——让犯错的孩子单独待几分钟,不与他说话与交流,也不理会他的话。这种非暴力的惩罚措施,不但能使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必须接受惩罚,也在独处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错误。比暴力的惩罚要好很多。
说不过就打
【释义】
3岁宝宝争强好胜的心理即使从他们的语言上也能窥见一二。3岁孩子在一起时,常常会打嘴架。而在打嘴架时,说话慢、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说不过对方而着急、生气,进而攻击对方。这种攻击性行为,也属于工具性攻击的一种,不是以伤害人为最终目的。家长无须过于担心。
【典型表现】
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由于对某事的看法不同而发生争论,在争吵的过程中,说不过的一方往往会因为情绪激动而采取攻击对方的方式,逼迫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一旦争论停止,“施暴者”就会主动放弃攻击行为。
【多发情形】
性格暴躁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而说不过就打。
语言表达能力差、说话慢的孩子也往往会因为在与同伴的争执中占不了上风,而成为“施暴”的一方。
平时被娇惯的孩子,争强好胜的心更胜,所以更容易承受不起对方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进而“施暴”。
平时爱打人的孩子,习惯使用暴力,一旦发现对方不认同自己,就习惯性“施暴”。

孩子与比自己年纪大的孩子一起玩时,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之于对方差了很多,经常在打嘴架时占不了上风,此时就会因为着急而“施暴”。
【错误成因】
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看,3岁宝宝一个非常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争强好胜。3岁宝宝的自我意识很强,凡事都以我为主,我的想法,我的意见就是最正确的,凡不符合我的想法与意见的,都要对方认可和服从。此时孩子争抢“第一”“最棒”的行为,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是正常的。

但是,即使3岁宝宝争强好胜的行为是正常的,家长也要引导孩子看到别人的不同,看到别人的优点;引导孩子认同别人好的方面,借鉴别人好的建议。这是多元思维的萌芽,可以避免“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的缺陷。

但是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加强宝宝的争强好胜心。比如经常夸奖孩子“最棒”,甚至还贬低别的孩子“都不棒”“都不聪明”“都笨”。这种教育方式,会更加增强孩子的好胜心理,从而出现说不过就打的行为。
而家长疏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使得孩子在与同伴正常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处于下风,从而导致“暴力事件”发生。
【解决方案】
对待说不过就打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

(1)对于正在打嘴架的孩子,家长可以使用转移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打嘴架上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比如可以请孩子们帮忙一起收拾他们不玩的玩具,或者和孩子们开始一项新的游戏。转移注意力法对于3岁的宝宝很有效果,家长尽可以在宝宝“不乖”的时候采用。

(2)如果发现孩子正在“施暴”,可采用身体约束法。紧紧抓住孩子打人的手,将他带离游戏现场,并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并且让孩子单独待一会,以利于孩子平复自己的情绪。

(3)对于孩子行为的校正,不是一两天就能见到成效的。家长可以采取“奖励对的行为,冷淡错的行为”这一原则,同时兼顾到3岁宝宝正常的好胜心理,对他的行为进行矫正。比如多准备一些贴画或者印章,孩子有了对的行为时,就奖励给孩子一张贴画。比如在与同伴玩时没有打架,也没有发生争执,就可以获得奖励。这样就可以强化孩子正面的行为,使孩子保持这种正面的行为。

(4)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家长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平时与孩子多交流,让孩子多参与到家人对于问题的讨论中来,还可以创造机会和孩子共同讨论某件事或者某个动画人物,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孩子体会争论、辩论的过程,让孩子明白辩论是不能动武的,即使对方不同意自己的意见,也不能以武力相威胁。
【误区警示】
孩子说不过就打时,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讥讽孩子打嘴架的行为。尽管孩子打嘴架的行为在成人看来很幼稚,但是在一个3岁孩子看来,这却是事关自己自尊心的行为。成长心理学也认为,这种嘴上功夫对于树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有好处。所以,对于孩子的嘴架,父母适当引导即可,只要保证不出现“暴力事件”,让孩子们斗斗嘴,没有什么坏处。
窝里横
【释义】
窝里横是一种专门以家里人为对象的攻击性行为。“施暴”的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乖、听话、有服从性,但在家人面前却完全是另一副面孔:有攻击性、拒绝服从、不能接受建议、稍不顺心就对家人拳打脚踢。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在于发泄不良情绪,或要挟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典型表现】
很多孩子在家是“大老虎”,在外是“小绵羊”。在家里经常“张牙舞爪”,对家人拳打脚踢。但在幼儿园或者别人家里,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孩子就变成了“小绵羊”,甚至不敢维护自己合理的利益。比如,在幼儿园里,同伴抢他的玩具或物品时,不敢反抗。这种孩子就是典型的窝里横。
【多发情形】
当孩子有急躁、焦虑、愤怒、委屈等情绪时,往往会找自己最信赖、最包容自己的人,发泄出来。这个发泄的过程就是窝里横的过程。
孩子的窝里横行为往往只针对最溺爱自己的人。而有权威感的爸爸,则很少成为孩子“施暴”的对象。
【错误成因】
相对于孩子其他的攻击性行为来说,窝里横的成因更加复杂。

首先是家人的过度保护和溺爱。溺爱孩子,一方面导致孩子在家里自私、霸道;另一方面又导致孩子在外面自我力量不足——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伤害不敢反抗或求助,从而使孩子成为窝里横。

其次,家人没有给孩子树立权威的形象。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只限于吃饱穿暖,而对孩子心理与情感的需求不加理会。长此以往,孩子就难以对家人产生权威的印象。3岁宝宝正处于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时期。孩子对家长不权威的印象,直接导致孩子自尊心与自信心缺乏,在外面感到自卑。而这种自卑在孩子与家人相处时,就会发泄出来,从而成为“窝里横宝宝”。

再次,环境的影响。3岁宝宝对于环境的影响更加敏感,尽管这种敏感仍然表现为模仿,但这种模仿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很大。如果家长在家总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而在幼儿园或与同伴玩耍时,老师和同伴都很有礼貌,孩子也会因为模仿或者想要获得老师或同伴的表扬而表现得有礼貌(有时甚至是过分的礼貌)。

最后,安全感不足所致。有些孩子因为安全感不足,在家人面前往往表现得“有恃无恐”,而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感到拘谨不安,对于自己的利益不敢去保护。
 【解决方案】
孩子窝里横,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树立正面、饱满、权威的家长形象。和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正面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使孩子尊重家长。家人的权威感会有效减少孩子对家人“施暴”。

(2)孩子对家人“施暴”后,家人要夸张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并冷落孩子几分钟。夸张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可以唤起孩子的同理心,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冷落可以加强孩子的内疚心理,促使孩子反思。
(3)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家长可引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发泄出来,而不是通过打人。

(4)针对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带一件自己熟悉的用品或者玩具去陌生的环境,比如幼儿园,让孩子感到安全。同时教会孩子必要的交往语言,告诉孩子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老师说,教会孩子自保。
【误区警示】
孩子窝里横,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做:

☆当孩子无意识地拍打父母的脸,父母觉得很好玩,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制止。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在鼓励自己,或认为这种不良行为是正确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打人的习惯。

☆孩子在外感到不安、不敢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父母不要批评指责孩子,那样只会加重孩子的不安。要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的时间。


咬人
【释义】
咬人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攻击性行为。比起打人来说,咬人往往表达了孩子更加强烈的愤怒、紧张或兴奋。虽然咬人造成的伤害更大,但这仍然是一种工具性攻击行为,其目的在于发泄不良情绪、引人注意或寻求安全感。
3岁宝宝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很差,所以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极高。
【典型表现】
因争抢玩具而咬同伴。
在感到愤怒、委屈,或者情绪过于兴奋时,而咬父母。
【多发情形】
咬人是3岁宝宝非常喜欢用的一种发泄情绪的手段。所以,在与同伴争抢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极度气愤而咬人;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过于兴奋、想引起家人的注意或者想要自我放松而咬人。
【错误成因】
尽管对于3岁宝宝来说,咬人是正常现象,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咬人这种行为只在一部分孩子身上出现,而另一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用恰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因而很少咬人。尽管这种行为很普遍,但在一些孩子身上更加突出。除了孩子自身的性格气质因素以外,与家长的教育也不无关系。

首先,有些家长怕孩子在与同伴相处时吃亏,就教孩子别人抢你东西可以打,打不过可以咬。几次之后,孩子就“掌握”了这个“制伏”同伴的方法,一发生争执就咬人。
还有些时候,家长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想吸引家长的注意,只好用这种粗暴的办法。
此外,性格暴躁的孩子、平时被娇惯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咬人的行为。
【解决方案】
孩子爱咬人,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给孩子正确的情绪发泄示范。3岁宝宝咬人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法,所以家长就要示范给孩子。家长可以指定家中的某个特定区域为“发泄区”,可以在这个区域里摆放一些可供击打、撕咬的物品,比如玩偶、废旧报纸等。家长可有意示范给孩子,感到生气、委屈或者兴奋时,可以去发泄区发泄。

(2)发现孩子要咬人,可用手捂住孩子的嘴巴。不要太用力,轻轻地拍打孩子嘴巴,让孩子发出“哇哇”的声音。这样,就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孩子的咬人行为发生。

(3)孩子咬了自己之后,家长可以夸大自己的疼痛,还可以偷偷用红笔勾画一个伤口,告诉孩子你咬伤我了,我非常难过。这样可以唤起孩子的同理心。用大声呻吟等方式夸大孩子错误行为的结果,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强化他的记忆,从而吸取教训,主动改正。
【误区警示】
对爱咬人的孩子,父母切不可这样做:
☆说“再咬人就把你的嘴缝上”,并做出缝的动作。

3岁正是孩子自尊心最强的时候,这样的语言无疑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甚至对孩子产生负强化,加剧孩子的咬人行为。
自虐
【释义】
有些孩子在遇到强烈刺激,或有不良情绪时,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比如击打自己、骂自己、惩罚自己蹲在角落不准自由活动等,这种行为就是自虐。自虐也是一种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攻击的对象变成了自己。这种行为在3岁宝宝身上较常见。
【典型表现】
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总做不好的时候,就会因为着急、懊恼而惩罚自己。比如想擦掉不小心画到腿上的笔迹,总也擦不掉,孩子就会因此而抓挠、拍打自己的腿。
【多发情形】
孩子情绪不稳定时,自虐行为较多发。比如很多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出门前总穿不好鞋子,如果妈妈又在一旁催促的话,孩子就会因为去幼儿园的紧张、对自己行为的不满以及因家长的催促而产生的焦急而爆发,击打自己、埋怨自己做不好事情。
孩子遭受批评之后,也较易出现自虐行为。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批评了孩子之后,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对自己的不满而惩罚自己。
【错误成因】
孩子的自虐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1)情绪宣泄不当。孩子心中有了不良情绪,但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就可能将自己当做发泄的对象,通过攻击自己来平复情绪。

(2)父母的过多指责。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一旦孩子做不到或做错了,家长就横加指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往往不自信,甚至厌恶自己。一旦做错了事情,就主动惩罚自己。

(3)性格暴躁。3岁的孩子,最不能经受批评或者失败。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失败了,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这时,那些性格暴躁的孩子,往往会因此而惩罚自己。
【解决方案】
对孩子的自虐行为,父母可采取下列方法引导:

(1)发现孩子自虐,家长可抱抱孩子,鼓励他,安慰他。父母的身体接触可以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对于平复孩子的情绪很有好处。

(2)多鼓励孩子。3岁正是孩子自尊心最敏感、对自己要求最严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多给孩子鼓励。孩子做错了事情,要表扬他做对的部分,指导他做错的部分。这样孩子就会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失败。

(3)针对他自虐的特点,给他些保护。如果孩子生气时习惯咬手指,父母可拿个奶嘴放到孩子手里,握着他的小手往嘴里送,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生气就拿奶嘴塞到嘴里。如果孩子因生气而习惯撞门时,父母可做一些防护,比如,在孩子能够得着的地方加一个靠垫,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4)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自虐倾向,可给孩子准备一些耐打的玩具,比如布娃娃。每当孩子生气要打自己时,父母可让孩子打娃娃出气。
【误区警示】
对待孩子的自虐行为,以下两种态度是错误的:
☆发现孩子有自虐倾向,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

虽然很多父母这样做,但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会给孩子一个暗示:只要伤害自己,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暗示无疑会助长孩子的自虐行为。
☆对孩子自虐的行为冷处理,听之任之。

冷处理的确是一种很好用的方法,但是,对待孩子的自虐行为,冷处理是不恰当的。3岁宝宝的自虐行为,多是因为受到打击或遭受挫折,此时,他们对于自己是不认同的。这个时候,家长冷处理的话,会使宝宝加重这种对自己的不认同。这无疑对宝宝的成长是不利的。宝宝自虐时,家长无条件地接纳他、安慰他,会帮助他重塑对自己的自信心,轻松面对失败。
不接受批评
【释义】
孩子在遭到父母或老师批评时,即使心里承认父母或老师批评得正确,也拒绝接受批评和建议,而采取发脾气、对抗、不服输等态度来应对。这种行为在3岁宝宝身上非常常见。
【典型表现】
有些孩子在遭到批评时,往往生气发火,甚至以摔东西来反抗。

上幼儿园的孩子,在遭到老师的批评之后,会不喜欢这个老师,甚至会连带讨厌幼儿园。如果孩子突然讨厌去幼儿园了,家长可考虑这个原因。
更多的孩子会以哭闹、推卸自己的责任来拒绝家长或老师的批评。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家长或老师当众批评孩子的时候,更加多发。因为3岁宝宝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很爱面子。如果家长或老师不顾孩子的面子而当众批评他们,孩子必然难以接受批评。此时,他就会以哭闹或对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错误成因】
3岁孩子对抗批评,多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孩子自尊心太强。3岁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表扬,而不喜欢批评。同时,他们对对错的意识不强,很容易将他人的批评全部当做不对的,从而一律反抗。

(2)父母批评方式不当。很多父母批评孩子时,往往讽刺挖苦,甚至训斥谩骂,也不管有无他人在场,张口就来。这种批评方式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更大,无疑更加难以被孩子接受。
【解决方案】
如果你的孩子对抗你的批评,你不妨变换一下批评方式:

(1)编故事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做了错事,比如撒谎、打人等,家长可编一个故事,将孩子的错误行为融入到故事中。孩子最爱听故事,用故事来教育孩子比生硬的批评要容易接受得多。

(2)批评孩子时,要先表扬孩子的优点,然后再指出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今天家里来客人,你帮妈妈洗碗,表现真好,如果下次家里来客人,你吃饭时不用手抓,那我就更喜欢你了”,等等。因为先表扬孩子的优点,再说缺点,可以让孩子心理上有个缓冲,这样,更易于接受。
【误区警示】
即使孩子对抗你的批评,你也不要这样做:
☆用更加粗暴的方式迫使孩子服从。

孩子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对抗批评,如果你再用更加粗暴的方式,迫使他服从的话,他的自尊心受到的伤害就会更大,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对他的对抗不加理会。

孩子拒绝接受批评,并加以反抗的话,家长采取不加理会的态度也不妥当。而应该向孩子检讨自己批评的方式不当,并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启发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这才是有效的教养方法。
对抗
【释义】
对抗是指孩子与父母或他人相处时,因为意见或想法不一,而产生的敌对性情绪或行为。
【典型表现】
3岁宝宝的对抗行为多发生在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和父母或老师有分歧时。典型表现就是孩子偏偏不做那些要求他做的事。比如,孩子好奇心强,喜欢乱动乱摸,但父母阻止他这样做,他就会表现出对抗情绪。要么偷偷去做,要么通过哭闹等方式发泄不满。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或他人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时更多发。

如,孩子不想起床,父母偏要他起,并命令:“你必须马上起来,否则就打屁股。”孩子往往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回答“不”。你越是要求他,他“不”的立场越坚定。此时,在父母或老师眼中,这样的孩子就是不听话、难以管教的孩子。
【错误成因】
3岁孩子爱对抗,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试图独立。3岁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其言语和动作发展迅速,并且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此时,宝宝会把“我自己来”“放开我”挂在嘴边。如果父母不答应,孩子就会生气,甚至事事与你对着干。

(2)3岁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喜欢的玩具要马上得到,喜欢的事情要马上去做。而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哭闹、顶嘴等手段要挟大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父母不了解孩子。3岁孩子的思维正趋向成熟,是个独立的个体,但许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还把孩子当做刚出生什么也不懂的小Baby看待。不尊重孩子,不顾他的需要和要求,孩子做什么事,都觉得没能力去做,或觉得不安全,并因此加以阻止。这就会让孩子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
【解决方案】
如果你的孩子也与你对着干,不妨采用以下一些妙方:

(1)当孩子爱对抗时,父母可反着说。比如,孩子不爱吃饭。到吃饭时,爸爸就可以十分“生气”地说:“不要给他盛饭,反正他不饿。”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反抗期”的孩子,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去做。利用这点进行引导,更易管教孩子。

(2)想让孩子做某事前,要先提示孩子。比如,当妈妈要孩子睡觉时,你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孩子,你看五分钟电视,就跟妈妈去睡觉好吗?”这样的协商会让孩子以为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会更加主动去执行。

(3)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时,可以投其所好。比如,孩子不喜欢洗脸、刷牙,你可以给孩子买个形状非常好玩的牙刷,最好是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然后你以身作则,每天和孩子一起刷牙。孩子做事,总是凭兴趣,只要让孩子高兴了,他再不喜欢的事,也乐于去做。
(4)平时与孩子说话时,语气要平和,要多用选择句式,特别是他不喜欢的事,比如:
“你吃桃子还是苹果?”“宝宝,让我们试一试这衣服漂亮吧!”或是用协商的语气:“你看,这件事这样做好吗?”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

(5)在生活中,要让孩子多做主。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孩子就会平和很多。
【误区警示】
孩子很“拧”时,切不可这样做:
☆孩子不喜欢做某事,强制他去做。这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同时也会加重孩子的对抗情绪。

☆感到家长的权威遭到挑战。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千万不可把家长的权威、面子放到首位。这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同时也给孩子错误的示范,加重他的“面子”情结。
顶嘴
【释义】
顶嘴是指孩子对父母的批评或指责不礼貌地大声争辩,或者对父母的命令或训诫轻率无礼地当面顶回。
3岁宝宝因为独立意识增强,越来越有主见,更爱与父母唱反调,所以顶嘴的情形非常多见。
【典型表现】
3岁宝宝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凡事想自己做主,不想父母管得太多。同时也有急于向别人表现的欲望,对父母的命令、训诫不以为然,甚至当面申辩、顶回。
比如,父母批评他做事磨蹭,他可能会顶嘴说:“你不也总是磨磨蹭蹭的吗?”
【多发情形】
孩子的顶嘴多发生在父母严于律孩子,而疏于律己的家庭中。很多家长自己都做不到,非要孩子做到。孩子被逼急了,往往说出真话:“你都做不到,还来说我。”

有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武断批评孩子,孩子觉得委屈,往往会顶嘴,申辩自己的理由,诉说自己的缘由,这也使得父母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觉得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错误成因】
通常,孩子爱顶嘴是由于以下原因:
(1)3岁孩子好模仿,如果父母平时因为小事就与家人发火,时间长了,会让孩子受到消极影响,学会顶嘴。

(2)有些父母爱干涉孩子,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容不得孩子有半点不同意见。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欲望愈加强烈,此时父母还大包大揽,孩子就会反感,进而以顶嘴来反抗。如,孩子正与小朋友玩得高兴,父母却强令孩子回家,孩子就会顶嘴说“不”。

(3)3岁宝宝往往普遍感到安全感缺失,所以希望父母能够多关注自己。如果父母不加理会,孩子往往会因为感到受挫而顶嘴抱怨。
【解决方案】
对顶嘴的孩子,你可以这样引导:

(1)父母要注意语言技巧,尽可能把“不要做”变成“要做”。比如去超市时,不要反复叮嘱孩子“不要到处跑”,而可以让孩子“跟着购物车走”。“不要”有批评的意味,而“要”则显得肯定得多。

(2)无论说什么,都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来可以让孩子听清你在说什么,二来会让孩子感觉你亲切友好,对你所说的话更加认同。

(3)用商量与引导来代替命令与强制。如,孩子到了睡觉时间还不想睡觉,因为正在进行的活动太兴奋了。这时父母不妨将灯光调暗,音乐调低,再拿出孩子喜欢的绘本吸引他躺到床上讲故事,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睡眠上。
【误区警示】
面对顶嘴的孩子,千万不可这样做:
☆对孩子喋喋不休,恐吓孩子再顶嘴就打他。
顶嘴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一个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顶嘴,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对孩子严格,对自己松懈。

如果你自己总爱睡懒觉,却要求孩子早早起床,孩子自然不会乖乖听话,甚至以此来顶撞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样才是最有效果的教育。
认生
【释义】
认生是指孩子怕见陌生人,或者畏惧陌生的环境。
【典型表现】
孩子在见到陌生人时,往往表现出惧怕、躲藏、紧张等行为。比如躲在父母身后,甚至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即使在自己家里见到陌生人,孩子也会感到紧张不安。在去朋友家做客时,这种情形更加常见。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父母偶尔带孩子外出时,或家中突然有陌生的来客时,比较常见。

如,孩子平时经常在家里玩,很少外出,很少见外人,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孩子,一旦被父母带出去,多会有认生表现。表现得害羞、寡言、退缩、不敢大声说话,甚至突然口吃等。
【错误成因】
孩子为何会认生呢?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1)社交过少。很多父母怕孩子外出受欺负,或者去人多的场合容易被传染上疾病,而不带孩子外出社交。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在生人面前感到不自在,进而惧怕生人。

(2)3岁宝宝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缺失安全感。因为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独立自主机会的增多,他逐渐感到自己和父母不是一体,进而感到焦虑。再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变——3岁宝宝一般都要开始幼儿园生活——更加剧了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所以就会对生人、陌生的环境表现出紧张和不自在。

(3)敏感内向的孩子往往更加认生。敏感的孩子想象力往往更加丰富,看到生人会联想到打人的坏人,甚至把生人想象成怪兽,所以就会对生人感到惧怕。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因为疏于交际,往往也在生人面前感到不自在。
【解决方案】
以下小妙招,可以帮助孩子改善认生情绪:

(1)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或邀请他们来自己家做客,给孩子创造接触生人的机会。如果家里来客人,父母可提前把孩子喜爱的玩具、糖果等交给客人,让客人带进门。这样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给孩子留下亲切的印象。

(2)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公园等孩子多的场合,让孩子与陌生的孩子们一起滑滑梯、荡秋千、攀登障碍物、做游戏等,鼓励孩子与同龄的玩伴交朋友。
(3)带孩子去亲朋好友家串门时,可以给孩子带上一两件孩子喜欢的物品或玩具,这些小东西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给孩子亲切感。
(4)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
【误区警示】
孩子认生,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做:
☆强迫孩子叫人,或者把躲在自己身后的孩子强拉出来。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惧怕心理,让他感到更加紧张。

☆因为孩子怕生人,所以家里来了客人就早早让孩子躲在自己的房间不要出来。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给孩子“陌生人很可怕”的暗示,加剧孩子的认生。

☆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不要怕生人,生人没什么可怕的,怕生人的小孩子是胆小鬼。父母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负面强化,孩子会觉得“父母为什么总要说生人呢,可见生人很可怕”。
生气
【释义】
3岁宝宝非常爱生气,稍有不顺就生起气来。在与同伴玩耍时发生争执,或者家人没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就马上冷下脸来,不理对方,甚至以打人、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气愤。这种行为在3岁宝宝身上是非常常见的。
【典型表现】
在与同伴玩耍时,因为意见不合,孩子马上停止游戏,不理对方,或者马上离开游戏现场,躲在一边生闷气。

如果父母批评了孩子,孩子马上拉下脸来,歪着头生气,甚至之后很长时间都不理父母,也不和父母说话,对父母的呼喊也不应答。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感到受挫时比较多发。比如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同伴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因为做错了事情而受到批评,等等。
【错误成因】
孩子爱生气,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3岁宝宝自尊心强,对于失败、批评的耐受力非常差,所以,一旦感到受挫,就会产生挫折感,生自己的气,或者生别人的气。
(2)3岁宝宝控制情绪的能力差,一有不良情绪就会通过发脾气等方式表达出来。
(3)孩子爱生气还与自身气质有关。通常,敏感、暴躁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差,更易表现出烦躁,爱吵闹,爱生气。
【解决方案】
孩子爱生气,家长别着急,只要采用以下办法,就可让孩子平息怒气。
(1)身体接触法。不管孩子为什么事情而生气,家长都要拥抱他。身体接触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平息孩子的怒气。

(2)转移注意力法。3岁宝宝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所以恰当使用就可平息孩子的怒气。比如拿出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或者带孩子出去走走。

(3)做“生气操”。当孩子生气时,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做“生气操”。具体方法是:父母与孩子坐在床上,或站着,先摇摇头,再甩甩手,一边甩手、摇头,一边说“我不生气”。这样做可帮孩子宣泄不良情绪。

(4)发泄法。准备耐摔的东西让孩子生气时摔打,或者给孩子画笔和纸让孩子通过画画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误区警示】
孩子生气时,父母不能这样做:

☆孩子因受到家长的批评而生气时,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接受自己的建议,进而更加大发脾气,对孩子大吼大叫。这种做法是非常要不得的。因为这样做只会吓坏孩子,让孩子产生胆怯或对抗心理。

☆任由孩子生气,还说“爱生气就让你生个够”。孩子生气是因为感到受挫,此时孩子最需要得到的就是家长的安慰和认同。如果父母冷处理,任由孩子生气而置之不理,甚至讽刺挖苦,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自卑。
小性子
【释义】
小性子是指孩子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作,动不动就生气,爱赌气。
【典型表现】
3岁宝宝与同伴相处时,常因一点小的分歧而使小性子。比如,两个孩子玩跳棋,其中一个孩子老是输,输的孩子就会在一气之下使小性子,不玩了,而一走了之。
3岁宝宝与家人相处时,也经常为一点小事,或一句话就使小性子,甚至赌气不吃饭,以此来要挟父母。
【多发情形】
3岁宝宝耍小性子是很常见的现象。在孩子觉得委屈、遭到挫折时,更加多发。比如,因为做错了事情而被批评时,或者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会使小性子,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错误成因】
孩子小性子,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1)3岁是一个经不起打击和失败的年龄,一旦自己做不好事情,或者受到批评,孩子就会感到受挫。为了宣泄这种不良情绪,孩子往往通过使小性子的方式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2)有些孩子爱使小性子,是由于其心理比较脆弱,承受不了挫折。比如,有的孩子在与小朋友玩游戏时,只能赢不能输,如果输了,就爱使小性子。
【解决方案】
孩子爱使小性子,父母可按以下方式引导:

(1)3岁宝宝常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而使小性子。家长除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以外,还要在批评之后拥抱孩子,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只是不喜欢他做的事情,但并不表示不喜欢他,这样孩子就不会过于在意家长的批评。

(2)如果孩子习惯了在公共场合或外出时使小性子,家长可在出门前和孩子做好约定。如,带宝宝去商场前,先约定只能买一件玩具,并且把玩具的名字写到纸上。如果孩子在商场临时变卦,家长只要提醒孩子事前的规则,孩子一般都能停止小性子、生气。

(3)对正在使小性子的孩子,冷处理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孩子生气不吃饭,家长尽可把孩子的话当真,不给他盛饭。几次之后,孩子就知道乱发脾气的坏处,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误区警示】
孩子爱使小性子,家长避免这样做:
☆对使小性子的孩子批评或者打骂。家长的这种态度,更会加重孩子的小性子,而对矫正孩子的行为不利。

☆向孩子服软。有些家长看孩子哭闹不吃饭,便心疼孩子,答应他的无理要求。几次之后,孩子一旦感到不如意,就以此来要挟父母。
争强好胜
【释义】
争强好胜,是指孩子不管是在生活琐事上,还是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都要求做强者,时时事事处处超过或压倒别人。
【典型表现】
3岁宝宝的争强好胜心表现在生活中任何细微的地方。游戏,要争第一;吃饭,要争第一;睡觉,要争第一……甚至连去厕所、排队、和老师拉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为第一争来争去。争到的一方兴高采烈,没争到的一方垂头丧气,甚至为此哭闹伤心。
【多发情形】
3岁宝宝的这种争强好胜心在与同伴一起时,表现得更加强烈。如果独自和父母在一起,往往不怎么明显。
如果父母或老师以“第一名有奖品”来刺激孩子时,孩子的争强好胜心就会更加强烈,甚至会为此而与同伴大打出手。
在父母或老师夸奖别的孩子时,自己的孩子往往会通过说大话来与对方“较量”一番,这也是争强好胜心在作怪。
【错误成因】
3岁宝宝对于“第一”这个头衔非常敏感。这是因为3岁宝宝的自尊心非常敏感,需要得到“最棒”“最好”“第一名”这样的外部认同来强化自己对自己的信心。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爱争第一。
而且3岁宝宝也有了竞争意识,开始明白快慢、首末、输赢的意义,更喜欢争第一。

父母和老师经常通过竞争让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如,孩子不想吃饭,家长以“比赛,看谁吃得快”哄孩子去吃。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时时处处争第一。
【解决方案】
孩子有竞争意识当然是好事,但时时处处争第一,一旦争不到就生气,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可尝试以下方法,对孩子的竞争心理进行疏导:

(1)如果两个孩子因为都想当第一而争吵,或者其中一个孩子因不是第一名而生气,父母可以这样说:你们一个是男孩第一,一个是女孩第一;或者我们今天有两个第一名。这样做,就能保护孩子的好胜心。

(2)父母可经常与孩子进行吃饭或起床比赛。在比赛后,要告诉孩子第二名和第一名一样棒,奖励第一名,同时也奖励第二名。这样,没得第一名的孩子亦会同样兴高采烈,从而避免孩子有太强的挫折感。

(3)孩子最喜欢玩游戏,父母可以多与孩子做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让几个孩子排队,轮流当第一名。可借机培养孩子的耐性。
【误区警示】
当孩子为争第一而争吵,或者没得第一生气时,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孩子在竞争中失败后哭闹时,家长切不可因此而批评孩子笨。这种做法对孩子的自信心非常不利。

☆当孩子为谁是第一而吵闹时,父母不加引导,听之任之。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吵闹不休,甚至会为此大打出手,不利于平息孩子之间的矛盾。
爱问为什么
【释义】
这是孩子由于好奇心强而引发的一种行为。从心理角度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好问的年龄大约是从2岁开始的,到6岁达到高峰,所提问题也逐渐深入。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只发生在孩子心里有疑问时,发问的目的也是为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一旦满足了,孩子就会主动放弃这种发问行为。但有时回答了这个问题,孩子还会有疑问,会接着问父母或他人,直到新的问题有了答案后,他才会停止发问。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好奇心强的孩子身上比较多发,而且孩子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常识性知识越多,越容易发现新问题,越爱发问。3岁的孩子多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最喜欢问的对象是父母或家人,而且不分场合,不管父母忙不忙。有时甚至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者问一些很莫名其妙的问题。
【错误成因】
很多父母不喜欢孩子老爱问为什么,甚至认为孩子是故意捣乱。事实上,3岁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因为孩子好奇心强。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所以就喜欢向大人问这问那。

此外,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在认识这个陌生世界的过程当中,他会遇到很多疑问,要通过不断地向他人发问,来认识和熟悉这个世界。发问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解决方案】
如果家中有爱提问题的宝宝,父母要多采取引导和启发式回答,促使其自主思考。

(1)对孩子提的问题,父母能马上解答的就马上回答。解答问题时力求语言简洁、通俗、明确,能让孩子听懂。比如,孩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父母可告诉孩子,大自然给了天空这种颜色,而不要给孩子讲光的折射、反射等复杂的理论。
(2)如果父母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要真诚地对孩子说:“这个问题把妈妈难住了,我们一起来查查书,好吗?”切忌不懂装懂。

(3)如果孩子提的问题比较简单,不要马上给他答案。可以让他尝试自己回答,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先说说是为什么呢?”如果孩子的答案偏得太远,也不要否定他的答案,你可以说:“你是不是再想想啊!”借机培养孩子的思考力。

(4)有时孩子常常会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父母最好借机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比如,孩子老问:月亮为什么不一样大,有时圆,有时不圆呢?父母就可以经常带孩子观察月亮的变化。
【误区警示】
孩子总爱问什么,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经常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或“过一会再说,你没看我正忙着吗”。这种敷衍的态度会打击孩子提问的积极性。
☆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这样做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变得不爱动脑筋思考。
爱模仿
【释义】
孩子经常有意无意地模仿家人、同伴、卡通人物等的动作、言语、姿势,等等。不管这种动作、言语、姿态是不是正确的,只要是孩子觉得有趣的,就一律模仿过来,并练习使用。
【典型表现】
孩子看到身边的人或者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有趣的动作或语言时,往往就会记住,并加以模仿。比如模仿老爷爷走路,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的打斗动作等。
通常,3岁宝宝的模仿分四个步骤:先是看或听——接着消化吸收——下一步尝试模仿——之后不断练习。
【多发情形】
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某种事物时,更容易感觉有趣,进而模仿。比如,第一次听到骂人的话,孩子会觉得有趣,进而进行模仿;第一次见到弯腰驼背的老人,就会觉得对方的动作、姿态很搞笑,进而模仿;在看到爸爸戴墨镜或刮胡子时,孩子也觉得有趣,进而模仿。
【错误成因】
3岁孩子为什么爱模仿呢?
(1)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孩子的本能,亦是孩子创造的开始。

(2)模仿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标志孩子成长的一个特征就是他发现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然后有意识地模仿。而通过模仿,孩子既能认识这个世界,又能学到很多本事。可以说模仿能力是孩子认知和发展独立性的垫脚石。
【解决方案】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模仿一些健康的东西:

(1)如果发现孩子模仿的动作不利于健康成长,如,模仿口吃的人说话,那么父母要带孩子远离口吃的人。远离不良行为的人,就能阻断不良模仿源。

(2)可多让孩子模仿有利于他成长的事,如扫地、拖地等。因为大人觉得很累的事,孩子却觉得很好玩,同时,这样亦有利于培养其自理能力与独立生活的能力。
(3)可多让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孩子扮演爸爸妈妈。这类游戏既让孩子觉得好玩、有趣,又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误区警示】
对待孩子的模仿行为,家长不要这样做:

☆把孩子的模仿当做笑料。孩子的模仿行为,尽管有时滑稽可笑,但其实是孩子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家长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感到不好意思,甚至会阻碍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和探索。
☆强行阻止孩子的模仿行为。刻意纠正孩子的模仿行为,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性好奇
【释义】
性好奇是指孩子通过观察,发现自己与异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对差异感到好奇的行为。3岁宝宝步入性蕾期,这个阶段会产生性好奇、性骄傲,甚至手淫、性别认同混乱等现象。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是正常的成长过程,家长不必太过担心。
【典型表现】
对自己与异性之间的不同感到有趣,并通过观察、碰触等方式去寻找答案。比如,看到异性小便,就站在旁边观察。弄不明白时,孩子还会问家长:“为什么我站着尿尿,而妹妹要蹲着尿呢?”

还有的孩子会进一步通过触摸生殖器官,甚至用生殖器官做实验等方式,加深对这些敏感部位的了解。比如有的男孩会在尿尿时用手捏住小鸡鸡,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还有的女孩会往自己的生殖器官里灌水、用手指抠等方式来进一步探索。
【多发情形】
孩子与异性小朋友相处时更加多发。有些孩子会相互探索彼此的身体。
特别是在幼儿园里男孩、女孩共用一个洗手间的情况下,孩子感觉到差异的机会更多,所以更加多发。
【错误成因】
孩子为何对性好奇呢?是因为好色吗?当然不是,而是由于以下原因:

(1)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通常,孩子从一两岁开始,注意到男、女身体上的区别。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到3岁左右时,他们能与父母沟通时,就开始询问与性别相关的事。
(2)好奇心强。3岁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去提问或探索。
【解决方案】
3岁宝宝对性好奇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切不可给孩子传递出对这些好奇是罪恶的暗示,正确引导,用正确的渠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才是最好的方式。具体可以这样做:

(1)当孩子问自己或他人的生殖器官时,父母要坦然告诉孩子,不要制止孩子的提问,甚至批评孩子“不知羞”。此外,还要告诉孩子,这个地方特别重要,不能露在外面让别人看到。
(2)和孩子共同洗澡,尤其是要爸爸和女儿一起洗,妈妈和儿子一起洗,让孩子知道男人与女人的不同。
【误区警示】
3岁宝宝开始进入性蕾期,这个时期是孩子建立正确的性意识的关键时期。父母此时的态度,对于孩子青春期甚至整个人生的性心态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性蕾期,父母要注意对孩子的性心理的引导和矫正,同时避免以下问题:

☆对性讳莫如深。孩子问起与性有关的问题,父母就遮遮掩掩,讳莫如深,这种态度一方面有可能更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非要弄个明白不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给孩子造成性是丑陋、罪恶的印象,造成性心理扭曲。

☆拿孩子的生殖器官开玩笑。有些父母爱拿孩子的生殖器官调侃孩子:“你的小麻雀飞了。”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觉难为情,甚至因此而发生性心理扭曲。

☆打乱孩子的性别意识。3岁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萌芽,如果父母不加注意,比如经常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或者像教育男孩一样教育女孩,就可能造成孩子性别意识混乱,对成长非常不利。
说不清楚话
【释义】
孩子在与人交往、沟通时,因口头表达能力有限而引发的一种沟通障碍。在心理学上,这种障碍称之为特发性的构因障碍。

这种沟通障碍让很多父母忧虑:孩子以后会不会口吃?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3岁孩子处于语言敏感期,说话说不清楚,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是暂时的,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
【典型表现】
口齿不清。很多3岁孩子对某些字的音还发不准,比如“姥姥”“哥哥”等。
条理混乱。很多3岁孩子在表达一件事情时,由于语言没有条理,东说一句,西说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

因为好玩发出各种奇怪的语音。3岁孩子热衷于创造新词或者新的发音,并且乐此不疲。比如,妈妈问宝宝晚餐吃什么?他可能回答一种不完全不存在的食物。妈妈再问,得到的回答还是相同。这其实是宝宝的一个游戏,而这样的游戏会令孩子感到开心。
【多发情形】
当孩子急于表达某个问题或观点时,因为着急,很可能会说得前言不搭后语。
当孩子感到无聊时,很可能会通过创造新词让自己开心起来,而且如果这个新创造的词惹得家长发笑,孩子更会有意重复这个词。
当孩子对谈话心不在焉时,也可能会声音小,或者东一句西一句,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
【错误成因】
3岁孩子说话不清楚,除了先天性发育异常外,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1)后天语言环境不良。如,父母不注重孩子的语言教育,发现孩子表达有问题,也不帮其及时纠正。

(2)逻辑能力差。3岁宝宝基本知道如何说,说什么,但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表述比较复杂的情况时,很可能会前言不搭后语,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所以就有说话重复或说不清的情况出现。

(3)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如,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所以把“哥”说成“喝”是常有的事。

(4)词汇量少。3岁宝宝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同时这个年龄段又对语言精益求精,力求准确。为了找到更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常常在说话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因此就会出现结巴、拉长音等问题。
【解决方案】
发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父母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加以引导:

(1)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和孩子说话。创造机会,多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习惯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父母此时要对他的动作不加理会,逼迫他用语言来表达。父母还可以请孩子编故事讲给自己听。在孩子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非常有好处。

(2)可以与孩子一起大声读故事或歌谣。简短押韵的童谣,朗朗上口,韵律也如音乐一般,更令孩子喜爱,还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成为自己的语言素材。

(3)孩子发不准音时,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发音,如孩子将“姑姑”说成“哥哥”时,一定要纠正他。还要张大嘴,让孩子模仿你的口型,感受正确的发音。
【误区警示】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家长要注意避免以下做法:

☆无休止地刻意纠正孩子的每一个发音。3岁宝宝可能因为生理发育的差异,有些音发不准。这时家长不要无休止地刻意纠正孩子的每一个发音,这样做不但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还会打击他对语言的兴趣。其实这些发音在孩子大一点之后,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
☆取笑他的错误发音。这样做会让他感觉没面子,甚至从此变得不敢轻易开口。
☆模仿孩子错误的语句。这样做会强化孩子的错误,影响孩子学习正确的表达。
说谎
【释义】
说谎是指3岁宝宝有时为了讨好别人、逃避惩罚、获得好处等原因,而有意说不真实的话。也指孩子因为说话不假思考而无意说谎的行为。
【典型表现】
孩子因为语言分辨能力差而无意说谎。比如孩子想向家人描述自己看见了一个大猫时,可能会说大猫像恐龙一样大。或者家人问孩子你在幼儿园表现好不好?孩子很可能不管真实情况怎样一律回答“好”。

孩子为了获取奖赏或者逃避惩罚而说谎。比如家长说只有把玩具收好的小朋友才能获得奖励。孩子往往说谎说自己已经收好了,但其实根本没收。
孩子也会为了使自己在小伙伴中更有优越感而说谎。比如孩子可能会向同伴说自己有非常非常多的玩具,比商场里的还多。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为避免惩罚或得到父母的赞赏时更加多发,特别是为了逃避惩罚,很多孩子会向父母编造谎言。这种谎言,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错误,父母惩罚得越严厉,孩子说谎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对孩子错误的批评适可而止,孩子可能会更加坦诚。
【错误成因】
3岁宝宝的说谎多是由于以下原因:
(1)想象和现实分不开。
3岁宝宝想象力丰富,有时无法分辨出自己说的是真实的,还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比如孩子家里本来没有汽车,却告诉同伴自己家有汽车。其实不是孩子虚荣,而是看到别人家有汽车,就想象自己家也有。
(2)家长的错误引导。

有些家长经常用物质利诱宝宝,让宝宝做各种事情。但有时家长又不检查,就奖励了孩子,几次之后孩子就会说谎,说自己完成了而要奖励。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之后,往往雷霆万钧,孩子再做错事情就以说谎来蒙骗,以逃避惩罚。
【解决方案】
(1)不管孩子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的,都不要给孩子贴上“谎话大王”的标签。这种负面标签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更不利于撒谎行为的纠正。

(2)孩子犯错后,不要揪着孩子的错不放,大发雷霆,甚至体罚孩子。可平静指出孩子的错误,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孩子知道不会因为犯错而挨罚,就不会再撒谎了。

(3)孩子为了给自己“挣面子”,向同伴说谎说自己有最新型的玩具等时,不要当面揭穿孩子的谎言。可在孩子回到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说谎是不对的。甚至家长可以“逼迫”孩子主动承认自己说谎,比如问他把你最新型的玩具拿来给我看看好不好。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谎话是会令人感到难堪的,自己就会主动杜绝说谎。

(4)不要利诱孩子。不管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不要利诱孩子。如果你希望孩子自己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可以告诉他玩具都找不到家了,快帮玩具找到家。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误区警示】
对孩子撒谎家长切记不能这样做:
☆当众拆穿孩子的谎言。这是最愚蠢的做法,会令孩子感到非常难堪。
☆打骂惩罚孩子。这是一种负强化,会更加强化孩子的撒谎行为。
喜爱重复
【释义】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因某种目的或用意不断重复同一行为或动作。如,重复看同一集动画片、听同一个故事,重复开门或关门。这种行为在3岁宝宝身上非常多见。
【典型表现】
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时,就会经常重复。比如给孩子讲一个新故事,孩子可能就会要求你连续多次重复这个故事。有时孩子已经能够自己讲出来了,还会要求你讲,甚至你讲错了,他也能够指出来。

孩子对某个事物好奇时,重复的情况也非常常见。比如开灯关灯的动作可能会使得灯亮或者熄灭。孩子为了弄懂这之间存在的联系,就会重复这个动作。
【多发情形】
孩子想吸引家长的注意时,常常会重复。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比如孩子总拿同一本书让你读,可能就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力。其实孩子此时不是想要你重复动作,而是想从亲子共读中感受到爱。

在孩子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时往往更易出现重复。比如孩子刚刚学习走平衡木,为了练习,孩子就会要求重复去走。婴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重复,细心的父母常常发现,孩子在重复某个行为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学习上的一大飞跃。比如经常缠着妈妈讲同一个故事的孩子,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唱出故事里面的整首歌,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很快。
【错误成因】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喜爱重复”,是一种“坏”习惯,这个“坏”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孩子“喜爱重复”多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心理紧张。如说话重复,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要求过严过急,或是周围的人对其说话方式经常嘲笑所致。

(2)想引起父母关注。如,晚上睡觉前,孩子总喜欢让父母读同一个故事。只要父母读给他听,他不在乎书中的故事是否听过,而是觉得只要父母陪自己就可以了。
(3)用这种方式学习。如,重复地读一些儿歌,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背一整段儿歌了。
【解决方案】
孩子重复某一动作或行为,你又感觉很累时,可以这样做:

(1)当孩子要求你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时,你可以将书交给孩子,请孩子讲给自己听。同样是亲子共读,但被重复的对象成了孩子,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厌倦了。
(2)孩子的重复行为如果是为了学习,家长尽可让他去重复,等他弄懂了或掌握了这个问题,自然就不会重复了。
(3)转移注意力。孩子的重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时,家长可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
【误区警示】
对待爱重复的孩子,家长不要这样做:
☆敷衍孩子。当孩子的重复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时,父母的这种敷衍态度,必然会令孩子更加感到不被重视。
☆说孩子笨。孩子总学不会一项新技能时,父母千万不要说孩子笨,那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加剧紧张心理,不利于学习。
小气
【释义】
小气,指孩子吝啬、气量小。比如看到自己的玩具、食物被别人享用时,表现出的拒绝、发脾气、哭闹等行为。这种行为令家长感到尴尬,但从成长心理学角度来看,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
【典型表现】
在别人想要分享孩子的物品时,孩子往往会因为缺乏分享意识而拒绝,甚至抗拒。即使是自己最爱的爸爸妈妈想要分享自己的东西,也有可能遭到拒绝。
【多发情形】
当孩子特别喜欢某个物品时,一旦其他人想与孩子分享,孩子往往会拒绝。而如果要求分享孩子不怎么喜欢的物品时,小气行为往往少发。

如果被要求分享的食物特别少时,小气行为更加多发。尤其在外出游玩时,家长往往只带有限的食物,如果这些食物是孩子最喜欢吃的,孩子就会拒绝与同伴甚至父母分享。
【错误成因】
3岁孩子小气,多是由于以下原因:

(1)3岁宝宝自我意识强,凡是看到的、喜欢的,就都是自己的。没有分享意识,也意识不到别人也需要这些物品,所以连爸爸妈妈的分享要求也会拒绝。

(2)孩子的父母比较小气,不喜欢别人来借自己的东西,如,邻居来借自行车,父母怕被弄坏,就说自行车没气了。如父母老是这样做,时间长了,易让孩子“负面模仿”,不愿与别人分享。

(3)孩子向同伴要某种玩具玩,对方不给,当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时,他也会拒绝其他小朋友的要求。再加上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这样做是对的,就会让孩子的小气行为愈发严重。
【解决方案】
3岁孩子小气,可采取以下方法纠正:

(1)约一些小朋友来家玩,让孩子尽地主之谊“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拿玩具请客人玩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但要注意,要提前与孩子商量,要拿哪些东西来招待小朋友,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他不愿意分享的,把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收起来。同时,要告诉其他孩子,来时带一两个他自己的玩具,因为孩子能玩小客人的玩具,他就可能对小客人更大方。

(2)吃饭时,可以让孩子帮父母分饭,要告诉孩子顺序,先给家中长辈,最后才是他自己。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分享,又能培养其善待老人的品德。同时,父母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如,经常买水果回来,洗好,一个个地分给家人。

(3)父母可以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当然,不要忘记多带玩具或食物,并鼓励孩子将这些玩具或食物与新结识的小朋友分享。时间长了,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4)经常带孩子去孤儿院,每次去之前,可鼓励孩子把旧的物品(玩具、衣物等)赠给那里的小朋友。
【误区警示】
作为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小气,千万不能这样做:
☆说孩子自私。这样只会强化孩子不懂分享的行为。
☆认为孩子做得对。这会让孩子真的变成一个自私的孩子。
☆逼着孩子与他人分享。这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更加抵触分享。
动辄哭闹
【释义】
动辄哭闹是指孩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哭哭啼啼,比如,和同伴争抢不过就哭、受到批评而哭、自己做不好事情就哭、想要某个玩具而哭,等等。这种哭闹原因较多,在3岁孩子身上比较多发。
【典型表现】
孩子经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闹。如在遇到解决不了问题时、有不良情绪需要发泄时、表示疼痛与不适时、不知如何与人交往时、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不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哭闹的方式。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更加多发。如父母带孩子去商店,孩子想要某个玩具,但妈妈不给买,他就会很生气,或坐在地上哭闹不止。
有些孩子不懂如何发泄不良情绪,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所以在受到批评、被同伴拒绝等情况下也更加多发。
有时,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往往使用这种方式,所以在感到无聊、沮丧、孤独等情况下,也会出现哭闹的情形。
【错误成因】
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哭呢?一般来说,原因有以下几个:

(1)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些3岁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同伴交流时,或者与父母沟通时,因为着急而表达不清,结果被对方拒绝,孩子就会哭闹。有些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就通过哭闹等肢体语言表达。

(2)对语言表达效果不信任。有些孩子感到用语言表达拒绝、反对的效果差,就通过哭闹的形式来加强自己“不”的态度。尤其有些家长对孩子说“不”时不尊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比如,家长让孩子把一碗饭都吃完,孩子在表达了自己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了”之后,家长还是坚持强迫孩子吃,孩子就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反抗,强化自己的拒绝态度。
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感觉到语言表达效果有限,只有用肢体语言来反抗才能取得效果。

(3)要挟父母。有些家长心疼孩子,孩子一哭,什么要求都答应。长期如此,孩子就会记住:有什么需求时,只要哭闹就行了。比如刚刚开始上幼儿园时,很多孩子为了试探父母,仅仅做出哭的样子来反抗上学。一旦家长表现出动摇,他们就会更加大声地哭,直闹到家长放弃让他们上学为止。

(4)缺少安全感。孩子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就会缺乏安全感。在与同伴交往时,或者感到受挫时,就会通过哭闹的行为来排解不安。

即使平时很少哭闹的孩子,在突然到了陌生环境时,也会表现出哭闹。比如上幼儿园,由于老师、同伴和环境与家庭完全不同,孩子就会感到不安,而表现出哭闹等行为。
【解决方案】
(1)孩子如果是因委屈或疼痛而哭闹时,可以抱着他让他哭一会儿,这样不但能帮助孩子发泄不良情绪,还让他感受到爱。当孩子哭声越来越小时,可鼓励他把委屈或疼痛说出来。让孩子去表达自己受到的委屈或者疼痛,可以帮助他进一步宣泄不良情绪,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孩子老为小事而哭时,父母一方面要鼓励他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告诉他,感到难过、着急,或者想要得到帮助时,要忍住几秒钟不哭,并想办法解决。

(3)如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表达机会。通过常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聊天等方式,可以使孩子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表达的机会。

(4)孩子大哭时,不要说“宝宝真可怜”之类的同情语,因为这样他会哭得更凶。可以对他说“来,妈妈抱一抱”,就会使他“雨转晴”,因为这种肢体安慰能增加他的安全感,有利于波动的情绪稳定下来。

(5)对于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家长除了要多陪伴孩子以外,还要尽可能帮助孩子适应陌生的环境。比如带上孩子熟悉的枕巾、玩偶等去幼儿园,就可能使孩子感到熟悉,弱化心中的不安和紧张。
【误区警示】
对于动辄哭闹的孩子,家长注意不要这样做:

☆因不耐烦而批评。即使孩子为小事而哭,家长也不要不耐烦。从成长和发展的角度讲,哭泣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所以,即使孩子动辄哭闹,家长也不要不耐烦而批评他。接受他的消极情绪,并帮助他掌握更加合理的宣泄渠道才是关键。
☆恐吓孩子。有些家长在孩子哭时,对孩子说
“再哭我就打你”或者“警察叔叔专抓爱哭的孩子”,这种方法很不可取。一方面会令孩子惧怕和自卑,从而形成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对警察叔叔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如果你再教他安全知识——在公共场合走丢了可以向警察叔叔、保安叔叔求助时,孩子往往会因为对警察叔叔的负面印象而拒绝执行。这种恐吓虽然可能解决了一时的问题,但其实又制造了新的问题。
哼唧
【释义】
哼唧是指一些孩子在与人相处时,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发出的一种似哭非哭的声音,或者吞吞吐吐、含混不清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令家长非常恼火,在3岁宝宝身上非常常见。
【典型表现】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家长又非常强硬时,孩子往往会通过发出吞吞吐吐、含混不清的声音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类似于大人常发出的低声抱怨。
在面对特别宠爱自己的人时,孩子往往通过哼唧来软磨硬泡,希望以此来打动对方,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
【多发情形】
在孩子特别想要某个玩具,或特别想做某件感兴趣的事情时,这种情形更为多发。如孩子向家长要某个玩具,但家长不想给他,或忙于其他事情,没时间拿给他。这个孩子就会跟在家长屁股后面,哼哼唧唧。家长若是不耐烦,马上满足他,他马上就眉开眼笑了;但如果不满足他,他就会大哭大闹。
【错误成因】
孩子爱哼唧,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经常武断否决孩子的需求。

3岁宝宝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于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往往会“固执”地坚持。如果父母经常武断否决孩子的需求,并且不说明原因,孩子就会哼哼唧唧央求父母同意。
(2)父母过于强硬,孩子会通过哼唧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过于严格,态度过于强硬,对于孩子的想法不重视、不尊重。孩子意见被驳斥时,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只好哼哼唧唧地抱怨。
【解决方案】
孩子若总是哼哼唧唧,家长可以这样做:
(1)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孩子宽松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孩子就会变得开朗起来。
(2)对孩子说,有不同意见要正面、大声地说出来,不要用哼唧的方式。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渠道提出反对意见。

(3)和孩子说话,要尽可能一句话只说一遍,不要啰唆,并且告诉孩子,想说“不”的时候,直接说“不”就行了,不要哼唧着抱怨。
【误区警示】
对孩子的哼唧,家长要避免以下做法:

☆冷处理。孩子的哼唧行为不要冷处理。冷处理会延长孩子哼唧的时间,有些孩子甚至不达目的就不停止。所以,对于孩子的哼唧行为要马上制止,告诉孩子有不同意见要说出来,而不是哼哼唧唧。
说脏话
【释义】
说脏话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说出一些令人感到冒犯或者侮辱的字眼的行为。3岁孩子说脏话的行为一般是因为觉得好玩,但有些孩子已经表现出用说脏话的行为泄愤的意识。比如,在与同伴争抢时,往往因为抢不过而骂对方以泄愤。
【典型表现】
孩子在感觉脏话很好玩时,往往非常高兴地说出,并乐于看到父母为此震惊。家长的震惊行为,更加强了孩子的好玩心理,也就更加强化了说脏话的行为。
一些孩子在感到生气时,往往会因为要平复自己的怒气而说脏话。如被爸爸妈妈批评时,他可能会说爸爸妈妈是“大傻瓜”。
【多发情形】
如果孩子身边的人爱说脏话,孩子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学会说脏话。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经常从幼儿园学回脏话,到家之后进行练习,还以此为乐。
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有些孩子会借讲脏、粗话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在受到家长的批评,或者感到受到冷落时,有些孩子也会借助说脏话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错误成因】
孩子脏话连篇,一般有如下原因:

(1)3岁宝宝正处于口语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语言非常敏感,尤其大人严令禁止的脏话、粗鲁话,往往会令孩子感到新奇,于是往往对脏话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孩子身边的人,甚至邻居、路人、幼儿园的同伴,爱说脏话,孩子都会受到影响。

(2)3岁宝宝有时说脏话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尤其是父母因为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孩子时,孩子往往感到无聊,这时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孩子就会说脏话、怪话。另外,孩子还会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自己有本领而说脏话。
(3)3岁宝宝还不知怎样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往往会在受了委屈,感到挫折时,说脏话骂人,以平衡自己的心理。
【解决方案】
对脏话宝宝,父母可采用以下小妙招:

(1)冷处理。如果孩子因为好玩、新奇而说脏话,家长只要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就能让孩子淡忘掉。因为不管是家长生气、批评还是觉得孩子可笑,都会令孩子对此兴致勃勃。只有不做反应,当做一般的话对待,孩子就会感到无趣,进而忘掉。
(2)在孩子用说脏话的方式平息自己的怒气时,家长可引导孩子用其他更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3)幽默的反驳往往更有效。当孩子说脏话时,妈妈说:“宝宝你一说脏话,妈妈的耳朵就听不见了!”孩子往往会因此而记住说这样的语言不好听,进而改正自己的行为。
(4)看动画片的时候,可借用孩子喜欢的人物来帮助教育。比如,“喜羊羊从来不说粗话啊!”
【误区警示】
对孩子说脏话的行为,父母要避免这样做:
☆破口大骂,或打孩子嘴。这样做不利于孩子改正骂人的行为,反而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和感情。
☆觉得好玩,哈哈大笑。这样做会让孩子误以为大人喜欢他的行为,会在无意中强化他的不良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
【释义】
注意力不集中指孩子很难专心做一件事情,不管做什么都三心二意。

通常,注意力有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之分,前者是有目的的、特意的注意,后者则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注意。
3岁宝宝因为其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注意力常难以持续超过3分钟。
【典型表现】
孩子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这件事还没做好,就要做另一件事。
还有些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往往三心二意。比如看书时想玩玩具,吃饭时要看电视等。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如有些孩子活泼好动,坐不住,而且注意力分散,对任何玩具都只有三分钟的兴趣,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
也有些孩子做事三心二意,常常半途而废。要求妈妈讲故事,故事还没听完又想看电视,看了一会儿,又去做别的事情了。
【错误成因】
孩子为何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呢?这是由于以下原因:

(1)从儿童的成长特点来看,3岁宝宝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为主导的。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如一个好听的声音,一个新玩具,等等。
(2)性格原因。很多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往往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性格安静的孩子,往往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稍长一点。

(3)父母的引导。有些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习惯,经常打断孩子的探索行为,为了让孩子安静吃饭就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三心二意。
(4)疲劳或过于兴奋。3岁孩子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如长时间处于紧张或兴奋状态,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解决方案】
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父母可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专心做一件事的习惯。不要让孩子一边玩玩具,一边看电视,这样做不利于孩子集中精力做事。让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并尽可能完成,再做新的事。比如孩子想做手工,那就把手工作品完成,然后收好玩具之后,再做别的事。这样有助于孩子好习惯的培养。

(2)孩子要玩某个玩具时,可让孩子多等一会儿,不要他要什么马上就给什么。因为过度的宠爱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让孩子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做什么,没有忍耐、克制情绪,自然做事不能坚持,不能善始善终。

(3)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在讲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随着故事的情节思考,比如让孩子学一学故事主人公的表情,或者让孩子说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

(4)给孩子一些必须动脑筋才能玩的玩具或者游戏。比如让孩子玩积木、拼图、串珠、钓鱼等,这些都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去玩才能玩好,对于延长孩子的耐力,增进专注度很有好处。
【误区警示】
发现孩子注集力不集中,很多父母经常这样做:
☆强逼孩子集中注意力。这样做只能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

☆认为无所谓。3岁正是对规则敏感的时候,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培养孩子专注做事的习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恋物
【释义】
恋物是指孩子因离开了某一样陪伴物而引发的一种忐忑不安的行为。

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分析,3岁宝宝的这种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因为3岁宝宝正从婴幼儿时期的“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在这个过渡时期,孩子往往会感到不安全,进而必须依靠某种能够带给自己安全感的东西,才能重新获得安全感。
孩子的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明显,在3岁孩子身上依然比较多见。
【典型表现】
去上幼儿园时一定要带上自己的玩具、书本或者被子、枕头等。如果不带就会感到不安,进而拒绝去上幼儿园。
妈妈不在时,会抱着妈妈的枕头睡觉。不给拿就大哭不止。
【多发情形】
刚刚去幼儿园的小朋友,往往因为换了一个环境,而感到不安,进而恋物。
和爸爸妈妈分房睡的孩子,往往比与爸爸妈妈共用卧室的宝宝更容易恋物。有时这些孩子甚至会留恋安抚奶嘴、奶瓶等。
【错误成因】
孩子为什么会恋物呢?主要是缺少安全感,具体分析如下:

(1)心理学家认为,“恋物瘾”源于缺乏安全感,如孩子小时候经常独处,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孤独的孩子就会寻求某样物体作为精神上的慰藉,以寻求安全。

(2)父母过早地与孩子分房而睡,孩子畏惧噩梦和黑暗,亦会紧紧抱着某个物品,以慰藉自己。这是一些孩子在入睡前染上“恋物瘾”的原因。

(3)3岁宝宝已经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已经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这种认识会令孩子感到恐怖,所以3岁宝宝几乎都处在安全感缺失的状态下。再加上3岁孩子大多要进入幼儿园,这种环境的变化对于3岁宝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加剧了孩子的不安全感。所以很多原本很有安全感的孩子,到了3岁也会出现恋物等问题。
【解决方案】
发现孩子恋物,父母可以这样做:

(1)如果孩子只是上幼儿园需要带上自己的物品,那就尽可以给孩子带上。等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孩子就会感到安心,进而会主动放弃恋物行为。

(2)父母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和沟通,这才是消除孩子不安全感的最根本办法。多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如,经常性地拥抱,这样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妈妈很爱我,我很安全。
(3)对于恋物比较严重的孩子,可采用转移注意力法来纠正。比如,睡觉前可将孩子一定要抱着的娃娃放在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