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59.8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58.9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2.7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4.2
|
編輯推薦: |
张慧瑜所著的《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收录在这里的二十五篇文章主要是近两三年写作的一些对影视、文化现象的评论。本书可以视为近年来最为鞭辟入里的影视书写,也是对08奥运以来的中国思潮、变迁洞若观火、启迪未来之作。
|
內容簡介: |
张慧瑜所著的《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是以文化研究的方法对“后奥运”时期的社会文化界进行的文化观察。在书中,
“影像书写”、“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体”呈三足鼎立之势,进入作者视野中的社会热点量极大:既有风云际会的明星人物,如葛优、韩寒,也有默默无闻的“沉默大多数”,如农民工、“80后”、“蜗居”、“蚁族”,更有在两者之间游走却吸引大量眼球的“草根明星”。作者始终怀抱“反思大众媒体”的立场,虽然自谦“书写个人文化记忆”,但其时代记忆感和话题通约性也极为明显。《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可以视为近年来最为鞭辟入里的影视书写,也是对08奥运以来的中国思潮、变迁洞若观火、启迪未来之作。读其书,不但能练就穿透大众媒体的“火眼金睛”,还可见出作者冷静分析背后隐藏着的那一丝沉痛与悲悯。
|
目錄:
|
前面的话
自序
第一辑 影像书写
独立制片电影中的底层讲述
“潜伏”与中国版的“窃听风暴”
《建党伟业》:红色记忆的拼贴与重组
“甄功夫”:功夫片的改写
“贺岁帝”葛优的文化功能
不“裸”的“裸婚时代”
变形金刚记
“从月光集市到中国”:宝莱坞的启示
从“县城”到“北京”:一份“80后”的电影记忆
第二辑 主流价值观的重建
“旧瓶”如何装“新酒”
“法治人物”的“除魔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是草根,我怕谁”:草根的“显形”
从“傻根”到“许三多”
“见证奇迹的时刻”:被凝视的草根达人
“非诚勿扰”被整顿与“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限娱”之后,“道德”能否重建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失业”与“欺骗”的双重修辞术
第三辑 社会与主体
“精神家园”与“沉默的大多数”
“贪婪”与“信心”:金融危机时代的根源与药方
“劳动最光荣”
“房产”之争与关于“市场经济”的双重想象
“模范公民”韩寒
“不高兴”和“没头脑”
“在希望的田野上”
跋:匪兵、拾荒者与解梦师
|
內容試閱:
|
独立制片电影中的底层讲述
新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或许就是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中国经济崛起同步,国产电影不仅没有被好莱坞大片打倒,反而逆势上扬,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这种国产大片的华彩之下,艺术电影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90年代的“地下电影”相比,浮出水面的“地上电影”在市场意义上更加销声匿迹。第六代刚获“政治”解禁,就遭遇市场的藩篱,这恐怕是始料未及的事情。这是我近几年来写的最后一篇与第六代有关的文章(2008年给《艺术评论》写的稿子,一年以后我成为这本杂志的编辑),曾经在新世纪之交的大学时代,第六代/地下电影是我的最爱。
这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票房上呈现越来越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在国产大片的带动之下,国产电影的票房终于可以和进口大片平分秋色,这或许是1994年开始引进十部进口大片以及2001年中国加人WTO增加进口份额以后,中国电影少有的乐观景象。2001年由李安的《卧虎藏龙》开启,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首次示范,逐渐形成了一种(古装)神怪武侠大片的产销模式。简单地说,这些大片的投资主体多为民营电影公司、改制后的国有影视集团和港资,过亿的制作资金主要用在制作视觉盛宴和地毯式的宣传之上,再加上在控制盗版和档期上的适当保护,这些国产大片大多获得过亿的票房佳绩,并占据当年国产电影票房的多数份额。
大电影,小电影
与此相对照的是,在国产大片的高票房和恶骂的二重奏中,还出现一种以《疯狂的石头》(2006年)所开创的小电影(相比大片过亿的制作资金来说),这部投资几百万的电影获得了几千万的票房成绩。这种小投入大产出的示范效应,为一些中小影视公司提供了从诸多大片的“夜宴”中分得一杯羹的机会。与神怪武侠片不同,这些小电影多采用城市黑色幽默的套路,以小人物的仙踪之旅或意外卷入一场黑幕为核心情节,如《鸡犬不宁》(2006
年)、《落叶归根》(2007年)等。因此,一种奇怪的景象出现了,在进口或国产大片的空隙中挤进了一些小电影,尤其是2008年贺岁档,一边是《投名状》(档期为2007年12月中旬)、《集结号》(档期为2007年12月下旬)和《长江七号》(档期为2008年1月下旬)接连不断的国产大片(包括港片),另一边则是穿插在这些大片中间放映的《命运呼叫转移》(2007年暑期电影《爱情呼叫转移》的续集)、《大电影2.0:两个傻瓜的荒唐事》(2007年贺岁电影《大电影之数百亿》的续集)、《我叫刘跃进》、《耳朵大有福》、《棒子老虎鸡》等,在2007年10月放映的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和11月放映的李安的《色,戒》两个艺术大片之间,还放映了农村黑色电影《光荣的愤怒》。这些也已然类型化的小电影,为视觉华丽、故事空洞的国产大片增添了几分笑声。
在这些大电影与小电影之外,还有一种或许可以称之为艺术电影的获奖片,诸如贾樟柯的《世界》(2005年西班牙金伯爵奖)和《三峡好人》(2006年威尼斯金狮奖)、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2007年柏林金熊奖)、李杨的《盲山》(2007年戛纳一种关注竞赛影片)等,这些电影有着自身的制作脉络,大多是第六代导演拍摄的独立电影。在90年代,这些独立电影往往被禁止放映,因此成为地下电影;而进入新世纪,地下电影终于浮出水面,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都公开放映过,只是这些获奖影片的票房惨淡,以至于2006年《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被安排同时放映时,上演了
“好人”对抗“黄金”的悲壮景象。
这三种不同制作脉络的电影,再加上主旋律电影,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生产的主要格局。国产电影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观影狂潮以后就开始滑坡,国产电影体制的改革也开始推进。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艺术片(又称探索电影)、商业片(又称娱乐片)和主旋律三种电影格局。如果说90
年代以来依靠国外电影节生存的艺术片和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的主旋律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存之道的话,商业电影的成败一直作为中国电影市场能否成熟的标准。而90年代中后期以来,商业电影在进口大片的挤压下困境重重,直到
2002年《英雄》式的国产大片成为一种拯救国产电影的可能路径。但是,“
口碑极差,票房极好”的却成为这些华而不实的国产大片的痼疾。不过,毋庸置疑,国产大片确实进一步扩充了进口大片所开创的城市中产电影观众的市场疆界,也就是说,凭借着相对高的票价(五十元到八十元一场),这些大片在中国大中城市培养了一批以白领阶层为主体的电影观众(如同中国市场经济的边界在城市一样,农村和小城市基本上在市场之外),尽管这些大片对一些小电影和艺术电影产生了挤压,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为数几千万的城市中产阶级电影观众,支撑着当下中国电影的影院票房。P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