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編輯推薦: |
一架茅棚,一座大山,一炉茶香。让我们跟随南山如济的足迹,走进终南山,走进终南茅棚,搬柴运水,煎水烹茗,寻找那一片属于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桃花源。
一位隐士远离红尘的山居生活笔记;
一位禅者对佛法和生命感悟的慧语。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多篇散文连缀而成,讲述了南山如济在终南山茶隐时的衣食住行等平淡事以及饮茶、吹箫、作画等雅事,展现了普通人很少能接触、体验到的住山生活。书分为山中草庐、山居茶事、修心怡情、茶禅一味四个大的部分,全书既有平实生活的写照,又有类似心灵感悟的慨叹,同时包含了诸多典籍故事、诗词歌赋、佛家公案,另配有作者的山居生活图片以及作者自创的诗歌,既清幽雅致又庄严有味,平淡之中蕴含高雅。
|
關於作者: |
南山如济,名马嘉善,字守仁,别署冷香斋主人、如济居士、煎茶翁等。现任中华茶道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煎茶道—南山流”宗主。平生无他好,唯嗜茶、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暇,起而读书。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曾有诗偈曰:人生有真味,趺坐瀹茶汤,亦日常生活之写照也。
|
目錄:
|
我的南山亭
山中草庐
南山亭
茅棚
住山
闭关
清净
终南茅棚
广福茅棚
惭愧
担水
劈柴
烧火
山居茶事
煎茶
煮茶
饮茶
普茶
瓦罐茶
吃茶一斗
独饮得趣
杏花入茶
荷香入瓯
修心怡情
听琴
围棋
笔墨
听雨
烹雪
敲冰
临风
赏月
茶禅一味
山泉
石灶
山厨
锅碗瓢盆
禅堂
茶鼓
山门
木桥
莲池
千竹庵
南山如济诗词选录
后话
跋
|
內容試閱:
|
代序
禅茶白云际
寇 丹
隐士文化在三千多年前就萌生了。在道家学派的《易》中,就以赞扬的口吻说隐士是一群“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人。“高尚其事”就是不关心世事,也不去管国家有什么政令,只满足于在清静的环境中自我耕作,自由生活。古史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商末时的伯夷、叔齐;到后来魏晋时的刘伶、阮籍等“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就是出于不同动机而成为了隐士的人。三国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隐逸思想,影响着世代的文人士子。这句话也被今天许多人写成条幅挂在家里。就在你手上的这本书中,作者写了一群在终南山里独自守卫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恪守着(哪怕是有时间性的)漠视物质享受、追求内心安宁的民族人文传统的人。
儒、道、佛、隐都有真假之别。我只是想说今天的终南山中,还存在着隐士生活的追求者,他们吸引着许多中外人士的目光。这些在大山茅棚里居住的人的思想、知识及思考范围已远远地超过了古人,我们不必去辨别他们是大隐还是小隐,真隐还是假隐,只要他们存在,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社会问题。
作者马嘉善有许多别号,南山如济只是其中之一。他酷爱古诗与茶,在国内外有许多的朋友。六年前,他来浙江湖州,要我带他去瞻仰茶圣陆羽墓。驱车来到妙西镇侧的杼山上,我向他说明陆羽墓早已堙没,这只是当地百姓自筹自建并每年按时祭祀的一个纪念性的地方。嘉善先生穿着中式服装,虔诚地献了茶并叩头祭拜,然后坐在石头上拿出他随身带着的竹箫吹奏起来。我静坐在远处,看头顶上翠竹蔽空,阳光稀疏地洒在身上,耳畔的竹箫声随着轻风在这杳无一人的山里悠悠回旋。以前,我曾陪伴过无数的中外茶人来到此地瞻仰,但像他这样的还是第一位。此后,我们多次在不同的国际会议上见面,他依然简朴、认真、虔诚地组织海内外茶人一起品茶、联诗、座谈,并拿出他的竹箫吹出我们听不懂却可意会的曲子。现在,他给我发来了《岭上多白云》的文稿请我写序,我的心一下子凝重起来,我写些什么呢?
我看完了十万字的书稿,因为我没到过终南山,就想象着山的凝重大气与茅棚的简约矮小。再读或优美或深邃的文字,读佛与禅茶的典故,任由思绪翩然升起落下于纸于心,仿佛我也推开了斑驳的木门,听到了火的哔剥,感受到了瓦罐中水的翻腾与在鼻翼边闪过的茶香,而心中忐忑的却是不知他给我的是粗茶碗还是细茶盏。如果他搬出整套细瓷茶具,不管他泡的茶是凤凰单枞、武夷水仙还是云南普洱,那我会掉头就走。因为我是进入山野茅棚不是到富丽的轩殿。我觉得我进入他的山居也是进入我内心的一种渴望。岭上白云,屋里茶香,我要的是一分短暂自由与自在。
终南山依旧,只是换了人间。住在茅屋里的是现代的隐士。至少他们从手机里可以知道妻子的召唤,可以向千里之外的茶友发一首诗,奉一盏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南山如济有能力营建他的茅屋与茶亭。怕人来偷盗,故意把新买的的铝锅敲上几处凹痕;在烟熏火燎成黑色的茶缸里泡出的却是价格不菲或是稀有的名茶,然而这都是些所谓的皮相。如果细看这本书,就可以知道,南山如济这位现代的隐士同样有着与两千年前终南隐士一样的清澈无尘的内心。只是,他还多了一份责任,就是通过文字让我们了解现代社会中还有着一种传统的隐士文化、隐士实践,了解他们详尽的佛、禅、茶事生活与思想。
这本书通过茶的媒介展现、传播饶有趣味的庄子、孔子、释迦牟尼思想,也通情达理地用茶禅一味启悟人们。仿佛在他的千竹庵里,汇集了古今哲人、茶人在讨论着人生的种种课题。茶喝干了再倒,水罐里始终都有嘟嘟的水声和一缕缕茶香。那茶香,牵缀起时空,让我们忽远忽近地温习着一段久失的气息,让这充满浮躁和缺失信仰与道德的空间有暂歇的清空。
南山如济是位有情趣的人。他法喜充盈的眼里看到的大都是事物美好的一面,他向佛座烧香、诵经、耕锄,更不忘在桌上摆几枝山花枯藤;他抻纸书画,或让低回的洞箫来表达内心的波澜。我始终认为,人生不由己,死是共同的终点,当中或长或短的一段活着的时间,都是在享受一个情字。有情有爱,旅途才有风景,人生才有滋味。佛要普度众生,如果不以情为基础,怎会有慈悲二字?菩是觉悟,萨指情爱,觉悟了的对众生的情爱是大家乐于接受的。隐士文化在时光的流逝中又似潜流突然冒出地面,的确是社会的一个折射亮点。
巍巍终南山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桑,泾河的清澈和渭水的浑浊纠缠着在大地上流淌。那山沟里的茅棚以纤弱的身躯积蓄着能量,悠悠的白云见证着一群人用智慧在寻求理想。佛的缘起因果学说验证着历史的发展,这本内涵丰富又有茶香禅意的书,给了我们丰富的营养。
序
总有一盏茶汤在那里等你
张剑峰
云在山顶上丝丝蔓延,雷声从云层中穿过,声音惊起一片山鸟。听到雷声,刘玄德会吓得丢掉手中的酒杯,而云层下一片竹林中一个茅庵里一个人在煮茶,听到雷声,他抬起头看一眼,继续低头煮茶,茶香袅袅上升。那人就是那个移兰花上山的人——千竹庵主人。
千山暮雪中,万径无人,风中有人吹箫,墨绿的竹林茅舍中围着红泥小火炉独自吹箫的,就是千竹庵主人。
微雨中挽着裤腿像要蹚过河水去,不是去约会,而是去煮茶的那个人,不是写《茶经》的陆羽,而是千竹庵主人。
千竹庵主人雅致,像我这样会爬上树去睡觉的粗人却也曾经有幸去他的茅庵里讨过茶喝。
几年以前,终南山心一居士向我推荐了一位城南名士,听说为了一盏茶,很多人不远千里来终南山下找他。祈祷了很久,我终于在城市的一隅见到了传说中的千竹庵主人南山如济。
认识久了之后,我常参悟南山如济先生的茶事功夫到底在哪里。因为同在终南山中建茅庵,我经常去冷香斋或者千竹庵向先生讨教。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出坡干活,在山上干起活来,他的功夫令人称奇。在茶盏前,他的手法干净利落。
每次他总会提前一天准备茶室,每次约见,他总先我到达。某次一起去采办山中物品,路上我照旧姗姗来迟,并认为做事也要像喝茶那样悠然,但是先生则认为做事要利落,煮茶才悠然。那一次,我第一次破天荒地以最快的速度办完事,然后我们在山上很悠然地喝了半天茶,然后又悠然地回到城市中。
唐朝的时候,有人站在终南山上向山下的长安城望去,看灯火中长安城万丈红尘。但是在那个时代,茶事在生活中占着很大的比例,那些穿着素衣的人,或坐在庭院的花树下听着水声,或支颐独坐。那些关于茶和人的事物现在已经定格成为古画,现在没有人再愿意穿那些宽大的衣袂飘飞的衣服,坐在树下或屋檐下煮茶了。在这样一个时代,一点点茶事微小得使人几乎无从谈起,但足够使人慰藉。
自唐宋以来,中国那些有风骨的人都容易在一盏茶汤里找到生活的真味,饮茶不仅风雅而且是一种生活的尊严。宋以后,我们民族的尊严连同茶盏一起被弄丢了。现在国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关心茶事,但是更多人所熟悉的仍然是茶艺而不是茶的灵魂。茶圣陆羽认为茶宜俭德之人饮用,饮者从那时起就有了格调,一个懂得修持的君子才真正配称为茶人。自古以来就有一部分人在茶这种灵性的树叶中完善了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才使一片有生命的树叶不被浪费。
懂得感恩,关心农事,过清贫生活。这是如济先生在茶事中处处流露出来的情怀。捧读先生的这本书,你会了解,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也是这样生活的。如济先生自号南山子,有时候我想,他正像古代潜伏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君子,他的存在就是让我们由一杯温暖的茶汤开始心生愉悦,目光清澈,更加深入地回归到生命自身来。而这正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一切文化最终的用心。
山中的月夜天湛蓝,云如水墨流动,月光能够将身体照透,这时候我常想起如济先生,他也应该在望月吧,在月光中,他时而抚琴时而徘徊,有茶汤做伴,他的茶杯里多一个月亮,他获得的月光比我多一些。
“过清贫快乐的山居生活。不依赖他人,不依附社会,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单纯而诚恳。用汗水浇灌脚下土地,用智慧长养心中菩提,与山相适应,以山为邻,以山为友,以山为依止。将自我身心和山林融为一体。”有一段时间,隐士文化大受关注,如济先生见面经常念叨着一句古人的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前不久,他效仿陶彭泽弃官归农,丢下优厚的公职踏着清风归山去了,还好他留下了这些有关茶事的文字。
不管水中煮的是神马,最终我们喝的总是各种各样的水。一釜煮尽千江水,即使小小的一壶茶也足以照见天光云色和隐者的表情。一个人能够品味水的真味,就离道不远了。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须有水的变化万千和柔和,这是水之德。水来自天上,依大地而流转升降,化于万物而不失真性。在中国没有能逃出山水范畴的事物,一枚小小的茶叶需要得天地的滋养孕育而与水调和,水来自天地间,茶叶得天地生发之气,二者合二为一,喝茶者站在天地、山水、草木间,获得天地的眷顾,还有什么患得患失的?
在你疲惫的时候,不管你走在人群中还是走在天涯海角,希望总有一盏升腾着热气的茶汤在那里等你。能够看见一个小小的茶盏,你就是人中的白莲花。
大地之上无处不是终南山千竹庵,无处不是茶事。
我的南山亭
这些文字是七八年前修建终南山茅棚时写的,记录了当时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感想。在心里一直犹豫要不要将这些文字发表出来,一是觉得机缘尚未成熟,二来怕影响到住山行人的清静生活。但又想,或许我们身边这个世界现在很需要一服清凉剂,使生活回归简朴,使思想重归理性。所以踌躇再三,还是决定将这些文字略作整理,一则供养大众,二来使大家对终南山茅棚以及住在这里的修行者们,有一个真切的理解。
现在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光电信息的时代,文化已沦陷为庸俗娱乐的代名词,精神也颓废成一片荒原。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究竟该如何找到人生的出路?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物质。在某种层面上说,我们依赖精神会更多一些。
一朵山花开放在山崖上,她所依赖的是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如果土壤、水分是物质,空气和阳光就是精神。
当然,这只是个譬喻,毕竟人类的生命要比花草丰富得多。
或许,只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物质的束缚,精神就会得到相对自由。而摆脱这种束缚的方法,或许就是抛弃现代文明,一个人在大山里隐居。
太阳上山了劳作,太阳下山了休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王的政令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据说这是上古尧帝时期的一首民歌,名为康衢老人《击壤歌》,描写了那个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当然,我并非鼓励大家都住到山里去。我所说的大山,是指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中国一直是个农耕社会。中国人对山林的喜爱,远远超越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隐居”
“隐遁”“隐士”“隐逸”“栖隐”“山居”这些字眼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为中国人所熟知。中国历代许多诗歌、文章以及绘画等,所表现的也是这类题材,这在世界文化范畴内是绝无仅有的。
而我们却抛弃了这些传统,我们在标榜“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西方口号的同时,轻易就否定了东方所固有的人文精神传统。现在看来,这很轻率。所以现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西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学会,东方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却被完全丢弃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乃至精神是残缺、扭曲甚至畸形的。中国古代有个“邯郸学步”的寓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种不健全的文化精神引导下,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出现了严重偏差。我们内心的贪欲越来越强烈,滥用权势,贪图物质享受,蔑视个体生命,违反自然规律……在汹涌的经济发展洪流中,我们彻底溃败了,沦落成为富足的文化乞丐,成为现代文明的可怜囚徒。
我们已经向大自然索取了很多,现在更是强取豪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河流减少、山林损毁、湖泊干涸,大地山河在人类的贪欲和攫取中痛苦呻吟。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迅猛普及、泛滥,我们还能保留住身边这一处最后的栖身地吗?
韩国已故法顶禅师曾如是说:“大自然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现代文明不但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污染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到处都在开采煤矿、拆迁房屋、建筑施工,身处这样的“建筑工地”中,人们的心里普遍烦躁,不得清净。人类为了眼前利益而违反自然规律,随之而来的是不安全食品泛滥、疾病肆虐、交通拥堵、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切无疑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警示。但我们却视而不见,继续着杀盗淫妄的恶业,等到劫难到来时,恐怕已经无可挽回了。
我们太注重金钱、太注重眼前利益、太注重物质享受了,这些都是内心贪欲的体现。
中国圣人李聃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艳丽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耳根迟钝,美味的食物使人味觉麻木。”现代人易患的烦躁、抑郁、颓废等病症都是物质太过丰厚引起的。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富贵病”,则是过多摄取物质营养的结果。
唯有过清贫日子,才能治愈人心贪欲。
可惜,我们身边大多数人还没有完全从噩梦中清醒。
也许我们对这些“伤痛”的觉悟和治愈要在几十年后,但我们现在就应该做好保护大自然的工作。珍惜每一滴水,爱护每一朵花,保护每一只小鸟。因为它们是治愈现代文明污染的良药。
归根结底,这一切莫非因缘和合的结果。一个人有宿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乃至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只蚂蚁,也逃不过宿命的安排。
这些大的因果我们不可能改变,但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小环境,来消除自己的业障,来成就自己的道业。佛陀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我们应该珍惜此身,不枉此生。
我经常在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一句禅宗话头,意思是要我们放下妄想执著,只注重当下一念。
我个人觉得,要活在当下,就应该过清贫生活,就应该重建人格尊严。
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很痛,因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知道,我们目前在生活中并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格尊严,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使我们困惑和难堪。
所以学会过清贫的生活是关键。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求越少,身心就越会得到解脱。如果我们能将个人生活所需降至最低,对社会、他人的依赖就会很少,障缘也会随着减少。过分依赖社会和他人,我们的个人尊严就很难建立起来。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隐士,他们不依附他人,远离社会,过着清贫快乐的生活。许由在河流中清洗耳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陶彭泽弃印归农,都是这个意思。禅宗教人放下,也是这个意思。
苏轼有诗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其实我们的身体乃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合成,本来非有,只是自以为有个我的“身体”而已,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我执”。只有破了我执,才可以真正过清贫生活,才有足够资粮入山修道、住茅棚,甚至止语闭关。
我个人以为在当前社会人文环境下,提倡“过清贫生活,重建人格尊严”,比西方人士倡导的“环保” “关爱”
“分享”等话题更适用,也比时下国人间所流行的“绿色” “低碳” “环保”等更有意义。
如果每个人都能体面地劳动、生活,独立思考、阅读,生活变得美好而有尊严,我们身边的世界也就会随之而改变。佛经中说,山河大地、草木鱼虫都是我们心力的外在体现,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清净了,身边的世界也就清静了。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里呢?
人类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我们渐渐迷失了,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家园。我们看不见山林,看不见河流,我们将身心禁锢在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监牢里,过着富裕的囚徒生活。
贪婪和愚昧驱使我们只懂得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懂得保护和回报。
佛陀在经典中说,譬如有人,以瓢舀取大海水,海水终有舀尽的时候。海水尚且如此,而按照我们现在这样肆意索取的进程,用不了几十年,自然资源就会用尽。能源枯竭,灾难频发,疾病蔓延,这是可预见的悲惨结局。
人类只有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才能恢复清澈澄明的本性,才能重建人格尊严,这很可能是我们免于劫难的唯一方法。
我个人因为特殊机缘,这些年有幸能断断续续地在终南山里居住,用身体亲近大自然,用心灵感受大自然,获益良多,并陆续记录下一些文字,结集取名为《岭上多白云》,希望“过清贫日子,重建人格尊严”这样的话题,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真能如此,则如济所愿也。
山中草庐
终南山有很多隐修者的茅棚,有很多简陋的茅草亭,其中一个草木搭建的亭子,名叫南山亭。南山如济的南山亭更像是一座云中草堂,它位于终南山的一处幽静的山谷,是喝茶的好去处。
对于终南山白云深处的隐士们来说,有座可以栖身的茅棚,有个可以饮茶的茅草亭,是他们清修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一个住山的人,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水壶、一顶斗笠、一片树叶、一些简单的食物。上古的隐士们据说只需要一把野菜、一张琴,过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
在千竹庵,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壶暖茶,唤醒那颗炎凉世态中颠簸太久的心。木头燃烧起来的时候,木质的香气会溢满你的衣袍,风吹过来,你会觉得那是陈年的酒香、稻花的清香,可以入梦、可以洗涤内心的尘垢。也许我们无法像上古的隐士那样,站在一棵树下,等待一年,为的只是那颗松子自己掉下来。但只要借来山中一壶茶的温暖,我们就可以读懂隐士们的那颗心。当煮茶的木柴散发出迷人的泥土气息、积雪的清冽味道,茶碗里飘荡着的是桃花和春风,还有整座山的绿色和苍翠。一碗茶下肚,你的所有烦忧都会化作一缕炊烟消散。南山如济的箫声会在水声欢腾、火苗跳动的瞬间,在清风拂来的星光下响起,你可以嗅到松子、森林的新鲜气息,在乐音中回到对上古时代隐士们的沉思中。
草庐这种建筑形式在古老的东方世界,由最出色的隐士们、诗人、僧人乃至传说中的修仙者创造。在千竹庵,在草庐迎风展卷,墨香、茶香四溢的黄昏,人被青草和风的波浪包围,衣袍就像仙人们飞升之时那样摆动,这样的美就像水墨画的写意,轻松而自得。为自己建造一座草庐,在深山中,有山、有水,这就够了。青灯黄卷一页页翻过,不如对话春野,心无所住、无所滞,戴着草帽云游青山、泉石之下,茶汤暖人,夫复何求?
在南山亭喝茶,是幸福的。
一座草庐就是一个桃花源,在这里,许多人轻易地忘记了世间,每天听着鸟鸣和流水的声音过日子。
更多的时候,为了喝到南山如济的一壶茶,我们需要有耐心等待洁净的水、茶器以及散发木材芳香的火慢慢地生起,就像我们坐在山谷看月亮、白云,看莲从水里悄悄地开出花来,明净的光和茶碗里的茶汤是那样的温暖。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我们看到的也只能是一壶茶、一座山,而看不到茶中的春花秋月、水中的潮起潮落,看不到人生的焦灼与落寞,无法了悟茶水中的百千味道。茶,是将古老世界的水源与现世的性情陶冶一炉,其中滋味皆由住山的品茶者自己拿捏。那些曾经敲打高山的冰雪,投壶煮茶、谈笑自若的羽仙、茶仙、棋仙们似乎已经飞走了,我们要想喝到仙人的茶,念头就不能太粗,心不能太窄狭,不能太聪明。
在山中,千竹庵草庐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草木建筑的生命哲学和时间观与我们所遵循的混凝土、合金、玻璃不同。在这里,你会感觉到时间原来是有味道的,时间和炊烟原来都是吹过草庐的一阵风,留下米粥的香味、野菜的清香。你攀爬到亭子上面修葺茅草棚的时候,往往会被这种木头、雨水的气息陶醉,忘掉手中的活计。
在千竹庵喝茶,坐在院子里,我们就是一朵云,漂泊了千山万水,在山谷里找到了自己的家。身在云中、心在方外,而时光则是藏在刚刚洗净的茶壶中,日月的洁净光芒落在茶水里,草庐的春秋就是这样来临。
南山亭
南山亭是如济居前的一座茅草亭,南对紫阁峰,东望丫髻山,西看圭峰山,北通紫阁峪。翼然伫立于山顶上,视野很开阔。
为了搭建南山亭,如济让人拆掉坡下坍塌已久的旧瓦房三间,将椽木运至山顶。腐朽者斧之,虫蠹者锯之,榫之、卯之,规之、矩之、绳之、准之,下铺旧木板,上覆干茅草,不求雅观,但能遮风挡雨足矣。虽无亭之华丽,而有亭之实用。
亭成,先生独坐亭中,把盏临风,悠然四顾,志得意满,欣然曰:“此真吾亭也,从此可以置茶器,携佳友,逍遥徜徉乎其中矣。”
山民笑道:“人家的亭子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你的亭子只是老木数根,藤条几茎,覆以茅草,挂以苇帘,这个也能算做亭子?”
先生笑曰:“正是此亭,正是此意。”因以南山亭名之。
如济赘语:
西方哲人圣弗朗西斯(St.
Francis)曾经说过:人类居住的建筑,其材料应该以泥土和木料为主,这样的居所最有益人类身心健康。
如今,这样的“土”建筑已经很难见到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类被囚禁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都市丛林里,很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清凉和芬芳。
终南山里目前还遗留着一些这类“土”建筑,我们都将之保护起来,加以修缮,成为简陋的“茅棚”。修建其他一些附属建筑,譬如厨房、柴房、茅亭、草棚、茅厕等,也尽量不使用钢筋水泥和化工原料,保持山居本色。
我们为什么迷失?我们为什么堕落?是因为我们太注重物质享受,远离了我们曾经的家园。我们已经习惯了方便优越的都市生活,再也不能过清贫烦琐的山居生活了。
贪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贪图享乐和懈怠更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的身心都已经堕落了,我们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我们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和警示。我们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视若无睹,我们任由身体浸泡在酒精、油腻中,对大自然失去了觉知。
我们失去家园的同时,失去了赤子之心,也失去了简单的快乐。
快乐不是过量拥有,也不是财富堆积。快乐是从简单生活中领悟到的人生智慧。
拥有这样智慧的人,即使生活清贫,内心依然充实快乐。在生活中迷失的人,即使拥有无量财富和权势,内心依然空虚痛苦。
孔夫子称赞颜回说:颜回真是难得的贤才哪!一竹器饭团,一瓢清水,在穷陋小室中,别人不堪其忧,颜回仍能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知足不辱,这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关注和继承。
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隐逸文化,“山居”“隐居” “遁世”等名词经常见诸报章和网络。这大概也是中华文明重新归复的一种气象吧。
山居的基本要求是能过清贫生活,远离现代文明和物质享受,回归大自然,使自我人格和精神得到升华。
清,就是不媚俗,不向世俗社会妥协,保持清雅高洁的生活情怀。
贫,就是不贪,不贪图物质享受,不贪图名利,不贪图权势,不贪念这世间的一切。
清贫生活本质是远离世俗社会,使道德得以完善,使人格得到升华,在清贫生活中重新找回人格尊严。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是古人所写的一联诗,是说真正隐居生活的难能可贵。
山居生活是清贫的,住房、衣着、饮食、用器等莫不如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一些看似必需的日常用品,如计算机、电视机、煤气灶、自来水乃至浴池、马桶、床铺、衣柜等,重新回归简单、清贫的生活。这些,往往是现代都市人所无法做到的。
山民们也不能理解这些,所以会常常取笑我们。他们如今都搬到了山下,住上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蜂窝煤、煤气灶甚至电磁炉。看着我们还在坚守清贫,自然要取笑一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