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书法。文化。哲学--黄君随笔短论

書城自編碼: 217643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黄君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30018489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1/32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9.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
《 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 》

售價:HK$ 58.1
交易者
《 交易者 》

售價:HK$ 94.4
国际秩序:法律、武力与帝国崛起(1898—1922)
《 国际秩序:法律、武力与帝国崛起(1898—1922) 》

售價:HK$ 95.6
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 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

售價:HK$ 263.8
这才是金朝史
《 这才是金朝史 》

售價:HK$ 70.2
梦中银币
《 梦中银币 》

售價:HK$ 58.1
以色列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创业
《 以色列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创业 》

售價:HK$ 99.2
手工银饰技法全书:金工· 银黏土
《 手工银饰技法全书:金工· 银黏土 》

售價:HK$ 118.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4.8
《 中国行草名帖一百讲 》
+

HK$ 117.0
《 书理再思辨 》
+

HK$ 129.5
《 我的书法立场--当代书法评论 》
+

HK$ 129.5
《 千年书史第一家--黄庭坚书法评传 》
+

HK$ 129.5
《 书论三十篇 》
+

HK$ 103.5
《 书法创作引论 》
編輯推薦:
黄君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也是学者和诗人,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写分享给读者,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书法的理念、方法,找到文学的框架与思维,更可以品味到对人文、时事的阐述。
卷六收入随笔短论140余篇,通过随笔、日记、序跋、书信四个板块打造一个书法与文学共融的框架,既有解构,也有建设,于文化、哲学反思、人事追记以及当代文化现状等多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话中有书,言简意无穷,真率活泼,启迪幽思。
內容簡介:
黄君先生是一位长期关注社会人文的知识分子,曾主编《当代书画家随笔丛书》,写有大量文化随笔和艺术类短论,这些文字大多没有公开发表。《书法?文化?哲学——黄君随笔短论》收入随笔短论140余篇,分为随笔、日记、信札、序跋四卷,内容涉及文化、哲学反思、人事追记以及当代文化现状的剖析与评述,尤其对当代人文建设、文人操守与职志等,多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语言真率而活泼,可读性很强,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书中用真率活泼的文字,吸引着读者的眼球,用看似闲庭信步的文字,记录着当代人文值得关怀的诸多人物与事件。启迪幽思,传播正能量。
關於作者:
黄君 ,字君平,号鉴斋,墨香寮主人,别署漕源蛰居、黄龙老农、槐香居士等,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北京文博学院教授,兰州大学研究员,江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中国拍卖史上最高价拍品《砥柱铭》鉴定专家。2005、2012年两度被评为“中国书法十大人物”,《人民文学》推介“诗书12家”之一。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多种大型展览,并在北京、上海、南宁、常德等地举办个展,为诸多风景名胜和文博单位刻石和收藏。著有《书法创作引论》、《东方思维与中国书法》、《王羲之十七帖研究》等多种学术专著,出版字帖和专集二十余种。主编系列出版物《当代书法理论家著作丛书》、《诗词丛刊》、《当代名家诗词集》和五卷本《黄庭坚书法全集》等。
目錄
卷一?随笔
3 话说姓、名、字、号
11 文峰塔小记
13 一个文化型的爱国家族
[江西修水竹塅陈氏家族史略]
24 修水文化第一人:公子庆忌
27 话说修水文化
32 山谷研究与中国文人斋室名号
34 不可妄论宋人诗文书法
35 凌左义的黄庭坚研究
38 关于《山谷禅喜集》
39 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选问题
40 评王安石与朱熹的学风
42 宋人书法的独立性格
43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文化霸权
45 东方文化与民族希望
47 东方的逻辑与哲学
48 真解艺术的宋人
49 浏览《新书目录》
50 论治史之难
51 遗憾不见陶博吾
52 语言的局限与学术研究
53 人类的归趋
55 八大山人的简约之美
57 “鉴斋”小记
59 论书法之难
60 略说学者之宽容
62 学者之兼通
63 宋代禅与儒的合流
65 文化结构?思维模式?时代书风
67 殷荪《中国书法史图录》阅后记
68 社会科学的本土化
69 混乱的书法出版物
70 读山谷语跋(二则)
71 撰述的苦衷
73 书法、书法学与流派意识
75 中国文化之阐释传统
76 京华十一人展观后
78 关于邱振中对草书的分期
79 成都参加《世纪之门》当代美术邀请展
81 追问“新文人书法”
83 山谷《松风阁诗》和威风锣鼓
84 文化的积淀与释放
85 记手机短信一则
86 《志林》自说
90 论用笔浅深
[自跋临右军书卷]
91 “《书法报》报上展”感言
92 “写什么”和“怎么写”
[再论“我手写我口”创作理念]
95 达津亭记
96 怀素《小草千字文》有瑕疵
97 评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
98 2005年度《书法》杂志十大人物评选获选感言
99 嵩山少林寺的黄庭坚石刻
102 林岫诗词有佳作
105 《兰亭》论辩中启功之难
107 沈鹏先生两首诗作
109 谢云先生论“忠恕”
110 刘墨“文化发展周期说”
111 记谢云先生草篆“人弃我取”
113 谢云论艺术家成功三品格
115 贺监草书帖
117 《绛帖》卷五《驰期帖》应系王献之书
118 跋《澄清堂帖》
119 书法创作感言
121 祭黄龙文
122 略论备课的功夫
卷二?日记
129 宜宾访山谷遗踪记
131 杭州访黄龙洞
134 少林寺谒达摩洞
137 日记
139 与刘经富换书记
140 日记
141 日记
142 日记
144 日记
146 访韩玉涛先生
153 日记
155 访传印法师
157 访苏晋仁先生
159 日记
160 黄华、祁淑云夫妇晚年生活一瞥
162 日记
163 日记
164 日记
165 日记
166 中秋诗信
170 日记
171 日记
173 游南京栖霞寺记
175 日记
177 记与沈鹏先生的一次交谈
179 参加“快哉雅集”记
卷三?序跋
183 自跋《南宋书学思想流变》
184 《赵立文画集》序
186 《双井黄氏续修宗谱》序
188 《葛鸿桢书论文集》校后记
189 精神的自助餐
[《黄君书法集》自序]
192 人弃我取?独立思维
[《东方思维与中国书法》自序]
194 一份祭奠
[《傅周海论艺笔记》序]
197 《当代书画家随笔丛书》总序
199 《国际书法论坛文集》审读后记
201 跋赵子富草书长卷
202 《赵子富楷书送孟东野序》序
203 历史的情缘
[《大运河情缘: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序]
204 《孙敦秀硬笔书法研究文集》序
206 我手写我口
[《癸未小集》自序]
208 维护汉字的纯洁和美丽
[《载酒问字录》序]
209 《甲申小集》弁言
210 《右军十七帖》跋
212 跋赵子富草书《春江花月夜》卷后
213 《黄庭坚研究论文选?江州二贤集》小序
216 《山谷书法钩沉录》自序
218 跋自作草书《千字文》卷后(四则)
219 《乙酉小集》弁言
220 跋《大观太清楼帖》右军书
223 跋自书《十七帖》临本后
224 跋《草书名家集咏册》后
225 跋《草书兰亭序卷》后
226 跋《草书饶宗颐咏怀诗卷》后
227 跋《楷书叙古千字文》后
228 《丙戌小集》弁言
229 增补改编《草诀百韵歌》小序
230 值得珍惜的教育成果
[写在《郑尚志教育教学论文集》出版之际]
233 跋自临《石门颂》后(二则)
234 《黄庭坚书法全集》后记
卷四?书信
241 白岭区同学聚会倡议书
242 致萧鸿鸣
243 致廖晓君
245 致丛文俊
246 致毛万宝
247 致钟鸣天先生
249 致杨士林
250 致杨坤炳
252 关于新辟文化广场命名致李晨峰县长
254 致台湾清源先生
255 致家弟
256 致黄宝华
257 致宗远崖
258 复李金豹
259 复陈志平
260 致西中文
263 致金开诚
264 致黄君实
265 致傅申
266 致陈永正
267 致吴振锋
268 致刘世南
269 致孟会祥
270 答致沈鹏先生
271 致西中文(奎章)
272 致刘梦芙
273 致张海
274 致徐寒
275 致李廷华
276 致沈鹏先生
277 致孟会祥
278 致程利民
279 致张瑞田
280 致张瑞田
281 致传印大师
282 致沈鹏先生
283 致戴嵩青
284 致言恭达
285 致刘家科
286 致张瑞田
287 致张培元
288 致陈池瑜先生
289 致沈鹏先生
290 致张波
291 致冷望高
292 致王亚洲
293 致陈池瑜
294 致郑欣淼
295 致寇勤
296 致李刚田
297 致严超议博士
298 致陈巨锁
299 致钱卫清
300 致吕章中
301 致李文远
302 致邵盈午
303 致张本义
304 致黄君实
305 致崔希亮
306 致艾青
307 致黄宝华
308 致刘锁祥
309 致梅家强
310 致赵仁珪
311 致何建民
內容試閱
话说姓、名、字、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读过一些古书或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旧时代人不但有姓和名,还有字、号甚至乳名、小字、别号等。
“姓”,在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它最早是与“氏”字相对而称的,都是对一个家族的称呼——以男性为主的家族系统称为氏,以女性为主的家族系统则称姓,二者绝然分开,不可混淆。《通志?氏族略》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这里不仅讲了姓氏分开使用的时间——三代(即夏、商、周)以前,还说明在使用时的意义侧重点——对男性来说,得氏是一种尊贵的象征,而对女性来说则表明婚嫁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姓和氏的使用渐渐合而为一,称姓氏或氏姓,现在则简称为姓。
姓氏的获得不是人们自己随便确定的。作为一个家族的代称,那么就具有人类社会组成部分的性质。很早以前,姓氏就是由天子(国王、皇帝)根据一个家族的兴旺状况和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而“赐封”的,是国王管理一国、表示恩宠的一种方式。可见当时在对待家族问题上的重视。“国家”一词所以不离“家”字,渊源就在这里。《左传》中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意思是根据一个家族生息繁衍的人口状况(人口数量、人素质等)和居住状况(是否集中,是否相对稳定)来赐封“姓氏”。另外有一种情况,过去的国王,对自己的子侄亲眷,都划给地盘,封给侯爵。这些亲眷占据一地之后,便在那里繁衍子孙,时间长了便以所封的诸侯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据载,黄帝有熊氏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各因受封的诸侯小国而得姓氏。正因为姓氏的来源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所以在古代,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与姓氏之间也存在着尊卑贵贱的差别。
当然,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是不讲究姓氏差别的。但作为一种文化渊源,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姓氏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这就是所谓寻根意识。就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来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现在已有三千多个姓氏,这些姓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春秋战国前后确定下来的,也有一部分到很晚(如唐宋以后)才“受姓”的。目前我国姓氏中,就人口数量来说,以李、王、张三姓为最大,其人口各占汉族总人口的7.1%,三姓人口之和占汉族人口总数的22.4%。人口占汉族人数1%以上的姓氏共有19个,它们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
“名”是一个人出生以后所获得的第一个称呼。“名者,明也”,取名的目的本在给人一个区分于其他人的记号。古代的习惯,人生下来三个月内不取名。大约古时候,初生儿死亡率比较高,三个月未满,算不算一个人还不可靠。但满了三个月,就要郑重其事地为孩子取名的。
取名的讲究很多,既有正面的讲究,也有反面的讲究。正面来说,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名喜用一个字,即单名,如孔丘、孟轲、曾参即是。后来有用一字重叠如关盼盼、陈思思,叫重名或叠名。更多的则是用两字的双名。取名用字务求优雅中听,并能寄托父母对子女的希望。所以反面也有很多讲究,如不用国名、野兽名、隐疾名、山川日月名等。《左传》说:“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看来,取名还是用一些代表信义、礼貌,表示进步、健康的词汇,总之图个吉利吧。古代有人名叫延年、去病、彭祖、千秋、安国、利民等等,现代人名也有不少如此,可见流风所及。
取名用字到后来逐渐形成一些规律,像在兄弟姊妹同辈中,有的采用字形结构相似的字,有的采用有相同偏旁的字,有的则干脆在双名中同用一个字。金木水火土叫五行,古时候被认为是天地万物之本质构成要素,所以采用带五行的字取名的风气很浓,或同辈人中按出生先后依次用;或一辈用一字,下辈用另一字,形成以金、木、水、火、土为次序的世代传递取名方式。这个习惯发展到后来,形成了我国“姓氏学”上一个最有特色的现象——派名的出现。
派名的“派”有两层意思:一是“派别”,指按祖、父、身、子、孙这样的繁衍次序而排定的辈分,这叫明昭穆;二是分派、指定,即派名就是按一个人所处的辈分世系,指定性地使用某一个字来取名。例如:
德贤才应世,光大继群英。
治国崇良俊,传家贵洁清。
文章昭茂业,孝友显嘉名。
忠厚垂千代,麟祥永炽荣。
这是笔者黄氏家族拟定的派系传递系统,俗称“派系歌”。我的父亲是“传”字这一辈人,那么我未出世以前,就已经派定我的“名”中有一个家字——我是家字辈。或许我的父亲希望我能发家致富吧,我的派名“家富”就这样应运而生。
很明显,取派名是我国传统的宗法氏族制度和纲常伦理习惯的产物。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父父子子,三纲五常,是维系几千年社会稳定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基础。人出生在一个家族里,首先必须分清自己所处的伦理位置,这样就便于接受家族中种种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唐宋以后,各家族普遍兴起修宗谱的风气。修宗谱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按纲常伦理次序,全面整理、记载本家族的人员情况。为了分别辈分的方便,一些家族采用了如前所述拟定派系歌的方法,将若干个字排成韵文,规定家族中每一辈分派定一字,子子孙孙,推演不断。到“派系歌”转到末一字后,或轮回重起到第一字(这时候,世系已传递几十辈(字),回头使用第一字绝不会造成昭穆乱次现象),或重新拟定派系歌。这是我国近一千多年来,始终没有间断的一种现象。即使到现在,我们还可看到不少这方面的历史资料。
山东孔氏,是我国的一大家族发源地。《孔子世家谱》自宋朝起,就实行全国合修,历元、明、清及民国,沿修不断,收入人口四万多人,可算是一个整理家族资料的典范。孔氏派系传承歌是一首五言诗,其略云: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
韶山毛氏,因出了一位毛泽东而闻名全世界,毛氏家族也与各姓一样,世代修谱。毛氏派系歌是这样的:
立显荣朝仕,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
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显然“毛泽东”是毛主席的“派名”,他的父亲是“贻”字辈,叫毛贻昌,祖父是“恩”字辈,叫毛恩普,曾祖是“祖”字辈,叫毛祖人。现在湖南韶山“远”字辈的人很多,都是毛主席的子侄们。
修水文化第一人:公子庆忌
旧时的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和官僚士大夫,有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生观念,叫作“达则兼善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意思是说,一个人活在世间,要有高尚美好的人格精神,当人生得意、事业顺利的时候,要努力为众人服务,以天下兴隆富足为己任;如果身处逆境,虽不能施展才华天赋,也要洁身自好,做一个自身完善的人。由此,中国有了隐逸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神仙、道士、僧人和隐逸之士组成了这一文化现象的主体,以此为媒介,中国的思想哲学、文化艺术乃至生活方式,都建立起对隐逸文化的亲近、暧昧心理,以平淡自然为尚趣的文化性格显得非常突出,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此一现象加以梳理、反思无疑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这样一个问题,当然不可能在一篇短文内解决,在这里,我们所要谈到的公子庆忌,正是这样一位隐逸之士。他因是周朝王室宗亲,吴王僚的儿子,故历史上都称他公子庆忌。公子庆忌约于公元前514年到前475年隐居修水县境内今渣津镇司前乡一带达40余年,成为修水有史以来第一位有事迹可考的文化名人。
据《左传》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等史书记载,公子庆忌是一位勇猛异常的奇士,他奔跑如飞,日行数百里,可以追赶野兽,用手能抓住飞鸟。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于今江苏苏州)发生内乱。国王僚的堂弟公子光乘吴国出兵伐楚不能回师的机会,指使刺客专诸(人名)杀死僚,自称为王(即吴王阖闾)。当时,庆忌正出使在卫国(卫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滑县),阖闾认为是一个祸根,派刺客要离(人名)刺杀庆忌。要离使出了恶毒的苦肉计——先让阖闾砍掉自己的左臂,又让人杀死自己的老婆孩子,假装成吴国的“罪人”逃亡来到卫国,并在卫国见到公子庆忌,诉说与吴国的“深仇大恨”,怂恿庆忌与他一起回吴国报仇。庆忌不知其计,便与要离一起自卫国经楚南还,准备经长江而下,潜回吴国。
就在乘船南下的时候,要离以短剑行刺庆忌。这时庆忌才知中了要离诡计。大抵他中剑后并未完全丧失自卫能力,凭着勇猛和毅力,他反擒住身形矮小的要离,威逼要离供出了充当阖闾杀手的真相。令要离意想不到的是,庆忌并没有由此而杀掉他,相反,放他回吴国去,为阖闾尽忠。要离刺杀庆忌不成,又为庆忌凛然大义所感动,羞愧自杀身亡。
庆忌遭刺后,没有直接回到吴国,而是来到当时属于吴国近楚边境之地修水——当时的艾侯国,作了一位逸民。
这便是公子庆忌隐居修水的时代背景,它为我县古代文明翻开了光辉的一页。艾侯国是庆忌祖先的封侯之地,今渣津镇司前乡龙岗坪的古艾邑遗址,便是当年庆忌居住过的地方。公子庆忌到底在修水居住多久?居住有些什么事迹?他是否报了阖闾的杀父之仇?年代久远,世事沧桑,详情已无从查考。但是,《左传?哀公二十年》的一则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闻越将伐吴。冬,请归平越。遂归。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吴人杀之。
按,哀公二十年即公元前475年,即在僚王被杀,庆忌遇刺的四十年后,这时阖闾早已死去,吴国的国王是阖闾之子夫差。按照这个记载,似乎庆忌是因“骤谏”夫差不被采纳而隐居艾邑的,这很明显与如前述史事不合。不过,我们从庆忌向吴王夫差请求回国平定越国侵略(请归平越)可以看出,庆忌在对待家仇与国恨的时候,还是做到了先国后家,与放走要离一样,都体现了他的凛然大义和亮节高风。
令人痛心的是,骄横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却硬要以“不忠”的罪名斩除庆忌。显然,夫差一方面唯恐庆忌作乱,故子承父志,完成阖闾追杀庆忌的未竟之业;另一方面,他又以献媚于大敌当前的越国(以说于越)而不惜兄弟相戮,只可惜大义忠烈的庆忌,只能够抱恨终身,而吴国也没有能挽救自己的末运:两年之后(公元前473年)吴国即被越国所灭,印证了庆忌“不改,必亡”的谏言。这对吴国来说,是历史的悲剧,但作为文明的进步,却又是忠良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难怪江南各地流传着不少关于庆忌的传说。如说庆忌死后变为涸泽之神,专门为人间拯救水旱之灾。旧时候武士戴的一种大帽子,叫作庆忌帽。修江河畔有抱子石,相传是要离刺杀庆忌时所感化,石旁曾经修有庆忌庙。这一切,无疑是人们对公子庆忌人格精神的最好纪念。
山谷研究与中国文人斋室名号
今年是先祖山谷公诞辰950周年。修水县和九江师专联合组织一个小型的学术研讨会(因为县里穷,拿不出很多资金搞大型学术活动),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参加,我也被邀。
山谷公的研究是非常不够的,我在近几年一直注意国内学术界对山谷公研究的动向,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这一点。
对山谷公诗文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局部点评、重复叙述的层面,很少有人深入地挖掘其思想、精神内涵,对他的诗文进行现代阐释、理解。陈永正的诗歌选本出版后,算是在理解山谷诗上有一个阶段性成果。
南京的莫励锋在对山谷诗文研究上可谓独领风骚。我拜读他《黄庭坚“夺胎换骨”辨》和译作《法则和直觉:黄庭坚的诗论》后就产生这样的感受。可惜如莫先生这样的学者实在太少,以至我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
书法方面不乏研究山谷先生的热心人,近几年大型书法理论活动常有人以山谷公为选题,如《黄庭坚诗论与书论的比较》是韩国人所作,颇有深度。邱振中先生很重视山谷公草书,认为他在宋代书法章法变革中是最具成就,并具有现代意义的变革者。这个意见非常正确,很可惜没有作深入的探讨,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关注。
《中国书法全集》百卷本有山谷公一选题,好像是由重庆的周永健负责编辑。按书法全集目前的成书标准,应该系统地研究其书法形成的历程,但此书目前尚未见出版,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不过我曾见过周永健学山谷公的草书作品,神韵有几分,知周先生应是书法上的山谷崇尚者。
研究山谷最大的难处在进入庄禅境界。因为先生的艺术(无论诗文还是书法)是在此种思想滋养下形成其特色的。庄禅思想的现代性格,决定了先生诗书艺术的现代性格,最突出的一条是运用绝妙的形式,表达幽深玄远的生命情调,这对于当代艺术创作是非常有启迪意义的。
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先生的草书(晚年草书)艺术中。他把草书的抒情性推到了一个从未有的历史高度,而且有一套精辟的理论思想,实在值得作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
迄今为止这个工作还没有人去做,至少是没有人能做得很好(水赉佑先生在资料收集上出了一部力作《黄庭坚书法史料集》,我有文章评介它)。
很可惜,这次纪念会议规模太小,而且不可能有书法方面的专家参与(由组织者的素质所决定)。所以,我在会议撰写论文时,没有选书法论题。我断定,此次会议上不会有关于山谷公书法艺术讨论的对话人。
我选择了一个几年前就确定的课题——山谷公斋室名号研究。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但始终没有人引起重视的问题。它实际是研究山谷公的一种新视角,从中可以找到许多别人没有注意的问题,对深入理解山谷公艺术很有帮助。
问题似乎还不仅仅在此。我发现中国文人书斋命名这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从山谷公那个时代开始兴起的(他的老师祖心晦堂被《释氏稽古略》作者认为是文人斋室开先例者),而山谷则是此一风气形成的第一位倡导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目前尚没有精力集中去研究这一非常有价值的课题,但恐怕这一课题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下列问题必须分别作详细研究:
①书斋命名之风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
②山谷同时代主要文人的书斋情况;
③山谷之前的书斋名号考(滥觞、始例、演变);
④宋以后斋室名号情况。
当然,首先应把山谷公的情况弄清楚,所以这次我写了这个题目。
如是上面的思考基本不错的话,完全可以把文人斋室名号作为中国文化学的一个小分支来系统研究,可以著书立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