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圣俗相依:刘建军教授讲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

書城自編碼: 241194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刘建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721693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40/29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6.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独自走过悲喜
《 独自走过悲喜 》

售價:HK$ 81.6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

售價:HK$ 94.8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售價:HK$ 71.8
北京三万里
《 北京三万里 》

售價:HK$ 93.6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售價:HK$ 70.8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售價:HK$ 81.6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售價:HK$ 70.8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历史学堂)
《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历史学堂) 》

售價:HK$ 273.6

 

編輯推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著、比较文学学术论文集
该套丛书涉及了比较文学理论、外国文学、中外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是作者长期的学术积淀,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属最新研究成果。
內容簡介:
《圣俗相依》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20卷丛书之一。该书主要围绕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关系问题编撰而成,前一部分偏重于基督教文化的本体研究,后一部分侧重于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作者在其著作《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出版后再次深入思考的结果:有些是在原有文字基础上的改写,还有的是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再次整体性梳理,有一些文章则是近期新写成的,在编撰此书过程中作者力图使其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關於作者:
刘建军(1955- )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0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入选者。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与欧美文学发展史等,曾出版《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论》、《演进的诗化人学》、《西方文学的人文景观》、《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欧洲中世纪文学论稿》等学术著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与后续资助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等10余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杂志发表论文150多篇。曾多次获教育部与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励。
目錄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前言1
自序1
关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
关于基督教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社会发展三题
改造性的阐释: 基督教对犹太教的传承与发展
基督教对欧洲近代文化的奠基与重建过程
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
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当前基督教文化走势与“世界伦理”的建立
当代基督教文化兴盛原因与西方文学转型
德里达的解构与现代宗教社会学重构
基督宗教十字架的象征
耶稣是被谁杀死的?
——《新约》中耶稣被钉十字架故事的深度解析
关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
建构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文学史
——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访谈录
四大维系方式更替与欧美文学价值流变
对欧洲中世纪文学几个关键问题的再认识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观的再造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
近代科学兴起与启蒙时代的宗教和文学关系
基督教与欧美19世纪文学的发展演变
20世纪末以来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新形态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文化意蕴分析
中世纪鼎盛时代基督教抒情诗的艺术新质
后记
內容試閱
关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
关于基督教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基督教文化是指在基督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也是以基督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内核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我们必须承认基督教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顺势而变的文化。而所谓基督教文明,其实是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在基督教文化发展中形成的文明。
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当今形态的西方文化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和文学精神的关系问题更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如果不讲基督教,不讲基督教文化传统,对西方文化的任何把握都是非常皮毛的把握。正如讲东亚文化,如果不谈儒家思想,就谈不出东亚文化的特点。谈南亚文化,如果不讲印度宗教哲学,就谈不出南亚文化的特点是一样的。同样,由于宗教联结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宗教的重要性在于它有能力为个人或群体提供一个关于世界、自身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普遍而独特的概念的源泉。一方面是它的属于模型,另一方面是它的为了模型。即根本的、明确的‘心智’的气质。反过来,由这些文化功能又产生了它的社会和心理的功能。”
因此,决定着我们研究西方文化,也不能离开对基督教文化的把握。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什么是基督教文化。所谓基督教文化,我将其定义为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也是以基督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内核所形成的文化形态。
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一般被人们认为有两大源头,这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从西方文化的人文传统看,它确实起源于希腊文化。但在发展中,这一传统的形成更得益于基督教。或者说,“基督教在塑造西方文化的传统和价值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如此说,有以下三个基本理由:
第一,没有基督教文化,就不会形成后来西方世界的思维模式和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从而也就不会有今天意义上的西方文明。从漫长的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来看,西方世界的基本思维模式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灵与肉分离的二元对立学说。但假如我们进行一番追根溯源的话,就可以看出,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论并不是古代希腊人的思维形式。因为在希腊神话中,远古的希腊人创造的是一个“人神同形同性”的世界。所谓“同形同性”其实就是人神的一元论或者说是世界本质上的一元论。如果说在希腊人那里出现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话,那也是来自于古代希腊社会晚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只有在这个时期,才出现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萌芽。而恰恰是基督教传入欧洲大陆并成为罗马人的国教之后,上帝创造世界以及天国与地狱对峙的学说逐渐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合流,希腊神话中的“一元论”的思维模式才被彻底取代。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这种思维模式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并成为人们思考一切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尽管随着时间的发展,“上帝”常常被“真理”、“理念”、“结构”等所取代;“天国”和“地狱”也常常被“主观”和“客观”、“内容”与“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概念所置换,但本质上仍然受着这种思维模式的制约。所以,我们说西方文化受到了基督教的深刻影响并与基督教文化密不可分,就是说这一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完全是基督教式的,或者说是被基督教所同化了的。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西方人这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假如我们从思维角度给西方文明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基本可以说“自古代希腊进入到奴隶制社会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明,是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特色的文明”。
第二,没有基督教,就不会有西方古代文化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的古代文化的典范。这一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要满足人的自然人性。马克思所说的古代希腊人是人类正常的儿童,其基本要义就是说希腊人一直遵从着人的本性要求和自然欲望行事,人的本性要求和自然欲望是他们行事的唯一依据和最高准则。但基督教的出现,则把人的精神生活、精神需要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正是基督教的出现,才把古代的人是“自然人”发展到了人是“精神的人”的高度。而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出一个与现实物质世界乃至人的肉欲世界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这是人类思维能力极大提高的结果。而且这个“精神世界”在基督教的作用下,又是那样的完整和宏大,那样的有序和规范,那样的环环相扣并能够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现实与思想上的问题,更说明人类已经具有再造一个现实中不曾有过的想象世界的能力。可以说,正是基督教的出现,使得西方世界的人在认识自身的时候达到了精神世界的高度。尽管此后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侧重,但对人的精神的注重始终再没有动摇过。甚至到今天,即使人们主张在精神和肉体欲望的平衡中来考察人的时候,人的精神世界仍然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基督教的开拓。我们还知道,所谓人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人的精神现代化,恰恰是基督教对人的精神力量的注重,促进了西方文化从古代走向近现代。
第三,没有基督教,没有基督教文化中表现得极为强烈的灵与肉、感性与理性、天国之城和地上之城两种要素的矛盾斗争,也就没有西方文化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很多学者极为愿意用“人定胜天”来概括说明西方文化的特征。对此,我原则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仅仅指出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回答,西方文化中的“人定胜天”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事物的内部而不是外部。诚然,希腊独特的优越地理环境曾经给西方社会的人们留下了原始记忆,对形成这种“人定胜天”的文化心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基督教所开创的天国理想和人的内在冲突学说,使得西方人看到,真正的理想在天国世界需要人不断追求才能得到,而人身上的肉欲和心中魔鬼常常使得人走向沉沦。那么,要得救,就要不断克制自身的欲望和恶劣的情感,向更高的灵的境界飞升。换言之,上帝拯救那些虔敬的人,而人越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人自身越有力量、勇气和追求上帝的精神,就越能够获得上帝的垂青和眷顾。基督教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为了欧洲乃至美洲大陆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甚至成为西方世界人们的一种人生文化信条。这一点我们不仅会在教士们所创作的作品中看到,甚至成为一些西方文化巨人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例如但丁、弥尔顿、歌德、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当代很多作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所以,西方人的人定胜天意识并非是生之俱来的,而是从基督教所主张的人的内心矛盾斗争中产生出来的。人的内心矛盾也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甚至古代希腊文化注重人的欲望和基督教强调人的精神理性也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矛盾,也导致了文艺复兴、启蒙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等一些大的文化思潮的产生,从而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二、基督教文化作为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于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说。而我认为,基督教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文化。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知道基督教的信仰是什么以及如何信仰?具体而言,基督教文化作为信仰文化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信仰的对象是“上帝—耶稣”。基督教强调对“上帝—基督”的信仰。这是一种典型的“一神论”。虽然这也是“一神论”,但该“一神论”和犹太教的“一神论”有巨大的不同:犹太教也信奉上帝耶和华,但犹太教的上帝是完全“属灵”的,是永恒的精神,是至高无上的观念本身,它没有具体的形象,“灵” 本身就是“一”,是“灵在”这一点在《旧约?创世纪》中有着明确的体现。而基督教的本原说则把“无形的上帝”和“有形的耶稣”化为一个概念,从而形成“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的本原论。“三位一体”作为不同的位格,指出了至高无上本原的分级形式。这样,《旧约》中上帝的神秘性和“属灵”的性质被淡化,而耶稣的基督救世主的现实属性大大增强。这样,基督的救世成为可感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道成肉身”,从而使上帝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抽象性和具体性、永恒性和现世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同样,基督的出现还以“降临”的方式,“行圣迹”的方式和“升天复活”的方式,与人的一生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上帝—基督说”的基督教观念直接导致了天堂和地狱、上帝的城和地上的城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基督教文化并非是一种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无关的文化形式,而是从一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把理性和实际、抽象和具体、永恒和刹那等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辩证的文化形式。因此,基督教文化始终是把人类的最高的精神理想和具体的实际需求加以辩证考虑的一种文化现象。“上帝—基督说”的价值就在于,它从本质上宗教本体论上把这一文化的基本特性规定下来了。就是说,这一文化不仅是以信奉上帝—基督为特征的文化,同样也是在本体上强调辩证发展神学辩证法的文化当然,至于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的宗教祭司们如何解释这一文化那是另外的一回事儿了。
第二,信仰的目的是“救赎”。人为什么要信仰“上帝—耶稣”,根本原因就是人能够在信奉中被“救赎”。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基督教是在信仰中获得救赎的宗教。人为什么需要救赎,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发现自己身上有着一些永远无法克服的弱点和毛病,因此单纯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拯救自己基督教正是把人身上这种永远无法克服的弱点演化成了“原罪”论,因此需要外力的拯救。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比较中,我们看到,早期的犹太教也强调“上帝的救赎”,救赎的途径是对上帝的“信”和“敬”。这样,在犹太教的视野里,人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由于人是上帝的造物,必须承认上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己的虔诚无条件地信奉上帝。这样,救赎就是被动地等待上帝的拯救。基督教的发展在于,耶稣通过道成肉身,把天国的福音用有形的方式带给了人间。这样,就使得上帝的救赎通过有形的载体耶稣下凡并以他行奇迹、显神兆的方式,给现实的人以具体可感的救赎表达。同样,又通过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死把人类的全部罪孽都一身担负了方式给人们指出了获救的途径。所以,敬奉耶稣、敬奉十字架就成为了敬奉上帝的人间形式。这个形式本身蕴涵着极大的意义:1.它把无形的救赎变成了有形的救赎,更适应人们的现实要求;2.它把中介思想突出出来了,即基督教敬奉上帝是通过中介进行的,基督教也可以被看成是通过中介救赎的宗教;3.基督教救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对耶稣作为中介物的崇拜时期;十字架的崇拜时期教会、教士乃至宗教仪式都是十字架作为中介物崇拜的产物;第三个阶段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形成了人直接向上帝沟通的时期。这个时期,中介物是人的内心,是人心作为中介物人的精神上的善成为获救的原因。这样,救赎本身就经历了由外在的上帝救赎,逐渐发展成为了“上帝在心中”的人精神的自我救赎。而对人的主观力量的觉醒与强调,就与西方文化中强调人自身力量的人文主义思想合流,成为西方文化的主导精神。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是强调现实中的人类自身包括人类社会不完整、不令人满意从而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更高的理想精神来改变人自身和人类社会弊端的救赎的文化。
第三,信仰的方式是强调人自身的精神力量。基督教强调对上帝—耶稣的绝对信仰。可以说,坚信在万事万物之上有一个绝对的、永恒的上帝。他既是世界的造物主,又是秩序的化身,也是拯救的力量,更是一切终极的爱、公正和幸福的本原。所以,信仰它必须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这也决定着信奉上帝—耶稣是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前提。那么,信仰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信仰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强调对上帝—基督的虔诚信仰就是在强调人的精神力量或精神毅力。因为一个只有精神力量强盛的人,才能够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有对基督教的献身精神。这一点,我们无论从早期的苦行者、中世纪虔诚的修道士以及后代清教徒身上都可以找到极为大量的例证。我们知道,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思维,有精神活动。而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也在于精神上的差别。西方社会后来形成的注重精神力量的特点,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来自于基督教文化中对信仰的强调,即对人的精神毅力的强调。当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上帝—耶稣内涵解释的不断变化,人们信仰的方式也不断变化。例如,早年人们信仰上帝,强调的是对外在救赎力量绝对的信仰,是对上帝的先在绝对不怀疑的精神追求,即“信仰后的理解”形式这是基督教产生和中世纪早期的信仰模式。即先无条件的信仰,然后去理解;以后发展成为在理性指导下的信仰,即“理解下的信仰”这是中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信仰模式,指在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坚定其信仰。但是,无论如何,信仰的特性没有变化,也即使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强调没有变化。这也说明基督教文化是一种强调内心精神强盛的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基督教文化,是与基督教本身既有联系同时又大于基督教范畴的一种文化现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