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荒野行吟:美国自然文学之旅

書城自編碼: 296057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孙重人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8183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17-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68/26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1.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直击核心:通向卓越教练之路的革命性方法
《 直击核心:通向卓越教练之路的革命性方法 》

售價:HK$ 117.6
高性能储能器件电解质:设计、制备与应用
《 高性能储能器件电解质:设计、制备与应用 》

售價:HK$ 105.6
四时如意 国风纹样线描涂色集
《 四时如意 国风纹样线描涂色集 》

售價:HK$ 59.8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一本书读懂任正非和华为的心法、做法、战法、阵法、活法,许小年、刘亚东、穆瑞澜、水皮倾情荐读
《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一本书读懂任正非和华为的心法、做法、战法、阵法、活法,许小年、刘亚东、穆瑞澜、水皮倾情荐读 》

售價:HK$ 93.6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顶层规划与实践路径
《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顶层规划与实践路径 》

售價:HK$ 82.8
算者生存:商业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 算者生存:商业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

售價:HK$ 95.8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售價:HK$ 153.6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售價:HK$ 59.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1.1
《 咏而归 》
+

HK$ 98.6
《 新民说 北极梦:对遥远北方的想象与渴望 》
+

HK$ 55.1
《 私窥江湖 》
+

HK$ 65.3
《 以疯狂之名:英美精神异常抗辩史 》
+

HK$ 55.1
《 小说课 》
編輯推薦:
四色图文,反思两百年美国自然文学,重温四十位作家学者佳作,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附赠老海报明信片。
內容簡介: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源泉。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死亡人口与环境恶化相关,改善环境迫在眉睫。雾霾肆虐,河水黑臭,噪音污染,农药残留,土地荒漠化,冰川退缩,物种加速灭绝,许多人因而逃离都市,寻求心灵慰藉两百年来,这些困扰从未停息,今天更加严峻。这本旅行随笔,既有从爱默生、梭罗、惠特曼、霍桑到利奥波德、巴勒斯、蕾切尔卡森的思考与悟语,也有从《瓦尔登湖》《福谷传奇》《沙乡年鉴》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低吟的荒野》《寂静的春天》《海豚湾》给予世人的启示。作者多年深入阅读,多国实地考察,立足美国又不唯美国,引领读者重新认识大自然,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
關於作者:
孙重人,旅行者,阅读推广人,深圳作家协会会员。喜好阅读、旅行和写作,关注博物学与自然生态环境。曾多次走进中国西部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探寻自然与人文的奥秘。已出版《书缘》《读来读往》《野性的旅程》三部读书、旅行札记,受到读者喜爱。本书为作者前往美国,阅读美国所完成的一部关于自然文学的寻思之作。
目錄
辑一 简单生活

贝格尔号上的博物学家 2
爱默生的自然观 10
梭罗:一个人的远行 19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28
睡谷,一则梦想寓言 37
大地歌者惠特曼 46
相信你有一颗种子 55
国家公园:美国的,世界的 64
蓝山湾畔的高级农夫 73

辑二 敬畏自然

荒野:杀戮的土地 82
北方荒原进行曲 92
走进约塞米蒂山谷 100
倾听大自然的声迹 110
大漠深处的忘忧岁月 119
冰川上的来客 127
心灵前门的窗眼 135
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144
坛城上的一叶知秋 153
洛克的丽江时光 162

辑三 荒野思维

像山一样思考 172
清新荒野北国风 181
荒原,多样性储蓄地 189
一个远北极地古老的梦 199
大盐湖,给自己铺一条回家的路 207
大洋深处的荒野 215
大地上的无名英雄 223
苹果,一个美国梦的隐喻 231
静谧:一种国家资源 239
乡村、城镇与乡土景观 248
我们的小镇 257

辑四 生态之殇

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266
身边的,遥远的熊猫 274
终将逝去的必然 283
西部,边疆的故事 291
地球的阿喀琉斯之踵 299
还诸天地的想象 308
海豚湾:天堂与地狱 316
花园之州里的较量 324
人类世:地球表面的变革 332
碧玉岭上的思想实验 340
后语 350
內容試閱
辑一 简单生活

贝格尔号上的博物学家 2
爱默生的自然观 10
梭罗:一个人的远行 19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28
睡谷,一则梦想寓言 37
大地歌者惠特曼 46
相信你有一颗种子 55
国家公园:美国的,世界的 64
蓝山湾畔的高级农夫 73

辑二 敬畏自然

荒野:杀戮的土地 82
北方荒原进行曲 92
走进约塞米蒂山谷 100
倾听大自然的声迹 110
大漠深处的忘忧岁月 119
冰川上的来客 127
心灵前门的窗眼 135
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144
坛城上的一叶知秋 153
洛克的丽江时光 162

辑三 荒野思维

像山一样思考 172
清新荒野北国风 181
荒原,多样性储蓄地 189
一个远北极地古老的梦 199
大盐湖,给自己铺一条回家的路 207
大洋深处的荒野 215
大地上的无名英雄 223
苹果,一个美国梦的隐喻 231
静谧:一种国家资源 239
乡村、城镇与乡土景观 248
我们的小镇 257

辑四 生态之殇

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266
身边的,遥远的熊猫 274
终将逝去的必然 283
西部,边疆的故事 291
地球的阿喀琉斯之踵 299
还诸天地的想象 308
海豚湾:天堂与地狱 316
花园之州里的较量 324
人类世:地球表面的变革 332
碧玉岭上的思想实验 340
后语 350
不仅自然,而且文学
小时候,即20世纪60年代末,我随父母在赣西山区一个叫毛立山的小山村足足生活了三年。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这一生至今为止充满野趣的几年生活。
山村距离小镇温汤不远,步行十里便可进入,但依然得翻越两道山梁,绕过一个山坳。村庄四面环山,一条小河自西而东穿越而过。小河之水源于西边明月山上的山泉,清澈透亮,水流潺潺。那时,村民的民宅大都建在山之半腰,清晨雾霭缭绕,傍晚薄雾朦胧。四面山上多林木,有杉树、松树、竹子、香樟树、茶树,以及成片的杜鹃林和灌木。山下则是农田,村民们种植水稻和供自家吃的菜蔬,田垄上种黄豆。在幽闭的小山村里,村民自给自足,他们的收入虽然不多,但生活无虞。用土砖筑就的房屋呈现原生态,冬暖夏凉,宽敞恬适。房前屋后种植或野生着诸多果树,有板栗、柚子、枇杷、李子和柑橘树,山上还生长着杨梅树。茶树,春开白花,秋结硕果,果实即种子,可榨成野生食用植物油;杜鹃,在当地人的称谓中,叫映山红。每到春天,杜鹃花开,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对我来说,最心仪的还是田港中那条由鹅卵石堆砌形成的小河。每天放学后我便在河边放牛,在河里抓鱼。放牛是任务,抓鱼则在水中追着鱼儿跑,多数情况下未必能抓着,但充满快乐。当时,据老人们讲,再往山的纵深走一些,森林更加苍郁,有人还曾在挖竹笋时遭遇过老虎。
至今已四十余年过去。每次我回到江西,还是忍不住要回到小山村去。毛立山,山还是那样青翠,水还是那样清澈,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为了方便,现在村民的房子大多已搬建于山下,曾遭砍伐的林木,近年来也已复种。那些儿时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果树只剩零星几株点缀着。山下的田畴里种上了大棚蔬菜,已经商品化,专供镇上酒店。我心仪的小河里,也搞起了游乐设施,或漂流。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但已物是人非。不远处的明月山已成旅游景区。温汤小镇,因为著名的富硒温泉而变得有名起来,每天游人如织。曾经的华南虎早已销声匿迹,或许已经灭绝。
这就是我所历经的四十年变迁故事,我的自然故事。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所谓人类世。小山村,发生了大变迁。此时,文明成为一股力量,进步与倒退相向而行。在我看来,这还是一个充满悖论与矛盾的时代。自从人类先祖露西把我们从东非大裂谷的丛林中带出来,就没有哪一个时代的科技与经济会像今天这样发展得如此之快,也没有哪一个年代,地球上的物种会像今天这样如此快地灭绝。这是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过程。
近年来,我的业余阅读,多沉浸于自然文学作品之中,阅读并收藏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2014年,我终于像1847年的福建人林鍼那样有了一次近距离看美国的机会。我们选择在新泽西州落脚,自驾穿越,先东部,后西部;从中部至北部,然后又从北部到南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口气穿越美国十几个州,深入了十几家国家公园或纪念地。
19世纪是人类社会受地理环境严格制约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回溯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历程,这时,小木屋成为作家们生活的一种隐喻。从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小木屋,过着鸟兽若比邻的生活开始,到约翰巴勒斯在河畔小屋演绎众鸟欢乐颂,约翰海恩斯在荒原小屋里做远北极地古老的梦,安妮迪拉德在蓝岭山谷溪畔小屋中寻找自然真义,再到E.B.怀特在缅因州盖起一座湖畔农场小屋,享受农夫般超逸的优雅生活,小木屋俨然成为一个自由、静寂和向往孤独的实验台,一种慢节奏生活的试验田,一个自然爱隐藏的伊西斯形象,一枚奥古斯都螃蟹与蝴蝶金币的两面,让人充满遐想,想着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阅读自然文学方面的书并非都如此赏心悦目。在美国,这类书或题材,写作者不少,关注者更多,但读起来依然显得沉重。这其中,既包括拉尔夫爱默生的《论自然》,也包括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即便我们能够浸淫于沃尔特惠特曼的激情与浪漫之中,仍然能感受到他饱含的忧思;即便是像比尔布莱森那样陶醉于轻松的行旅之中,也仍能体味到他的失落。爱德华威尔逊《缤纷的生命》一书,篇幅很长,但全面而又平和。有人将威尔逊称为最后的博物学家。而他所做的,在通过与世人分享自然世界与生物多样性趣味的同时,告诉人们自然是我们的归属之地,我们要呵护它。威尔逊道出了自然文学所要表达的终极意义。
说起美国自然文学,有一个地方无法回避,这便是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小镇。我不是说康科德有多大多著名,也不想说康科德有多漂亮多迷人,想说的是那儿的人。近两百年前,生活于康科德小镇的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和纳撒尼尔霍桑等文人学者,他们立足于人的本体与归宿,倡导人的价值以及人性的解放与自由,为美国自然文学大张旗帜。
但众所周知,自然文学的源起并不在美国,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维吉尔和老普林尼,乃至中国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谢灵运和郦道元时代,这些先哲们已经写出了大量不朽的自然哲学文论和散文诗歌等作品。荷马史诗《奥德赛》就是一个回家的主题。而19世纪前的英国也涌现出了像托马斯莫尔、约翰弥尔顿、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等自然文学大师,他们续写了英伦的自然传统,从而影响了世界。但真正形成自然文学流派的,只有美国,也只有在当年英国殖民者大量移民美国,对原北美大陆形成大规模垦荒或工业化之后,才催生了这一文学流派。康科德就是在这样一个恰当时期、恰当地点涌现出来的模范小镇;清教徒出身的拉尔夫爱默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爱默生写作的《论自然》一书,成为自然文学流派诞生的宣言书,从而推动了美国新英格兰文艺复兴运动。
我们知道,美国自然文学鲜明的旨趣,与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围绕着简单生活,敬畏自然,荒野思维,生态保护十六字主题,涌现出了像亨利梭罗、约翰缪尔、奥尔多利奥波德和约翰巴勒斯等大批著名作家。他们走进荒野,走进自然,寻找心灵之慰藉。进入当代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凸显。从关注自然,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发展到对人类自身环境与生态的关注,探讨现实与人的最终归宿,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这其中,蕾切尔卡森是一位杰出代表,她发出了旷野中的一声呐喊。尽管这一声呐喊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依然形单影只,甚至充满悲剧色彩,但毕竟是一种声音,让我们窥见了一股推动力量。
在我对自然的关注中,《海豚湾》和《汤姆斯河》两本书讲述的故事很典型,一个讲动物,一个讲人类,命运同样跌宕起伏。我想,它们所记录并反映的,正是人类目前生态和环境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面对地球荒野的迅速丧失,荒野价值在哪里?比尔麦克基本说:荒野是人类的空间,是使那些背负行囊的旅行者失去自我、使那些感受到压力的城市居民找到自我的空间。我以为,荒野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并非只是人类的空间。爱德华威尔逊根据地球生物已知栖息地所能维持的生物多样性定量关系做了一个估算,他说,到2020年,地球物种将有五分之一以上消失,或注定要提前灭绝。因此,拯救它们,已经刻不容缓。谁来做?当然是我们人类。
《荒野行吟》的本意是敬畏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并非是对美国自然文学的研究之作,而是我跟随这些前辈,走进大自然,所进行的一次回望、行思的文学之旅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传说,古时候,印第安人曾在这儿一座小山上举行一次帕瓦仪式,那座小山一下子升高,耸入苍穹,这座小山东摇西晃起来,突然下沉,只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逃了出来,她的名字叫瓦尔登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在前述的这个故事中,梭罗诠释了瓦尔登湖由来的神话传说。
《瓦尔登湖》一书,尽管问世已经一百多年,但全世界仍然有众多拥趸,将其奉为圣经,我自己便是其中之一。不但阅读,我还收藏了该书的各种中文译本,已经超过二十本,包括六册港台译本,这是我单独一本书的版本最大规模的收藏。
梭罗的写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使用长句,而且用字隐晦。梭罗自己曾坦承,他的文章最大毛病在于喜欢玩字,喜欢用双关语。因此,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便是寻找最好的译本。该书好的译本,最早的便是1949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徐迟翻译的那一本。该版本后来徐迟进行了重译,并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我手头现有的徐迟译本购自台北,由(台湾)远足文化公司出版,书名被改为《湖滨散记:树林中的生活》。在我收藏的版本中,新经典公司的王家湘译本,简洁明快,重印了二十余次,持续畅销。还有,英属维京台湾分公司出版,许崇信、林本椿翻译的《湖滨散记》,是一个最用心、最完整的译本,而且该书还收录了李伟文《来自梭罗的启示》、苇岸《我与梭罗》以及爱默生《梭罗小传》等几篇导读文章,书末则附录了梭罗生平年表。不过,如果读者真要搞清楚《瓦尔登湖》中的那些隐晦,那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由美国梭罗研究学者杰弗里S.克莱默撰写的全注疏本便是一个好选择。该书中,克莱默对许多典故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注疏。
201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重出了翻译家潘庆舲所译的《瓦尔登湖》精装本。重译该版,据说译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思。用潘庆舲的话说,《瓦尔登湖》是一部纯粹的长篇散文,甚至可以说是用诗化语言写成的散文诗。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细腻描写,是书的精华所在。的确,译者用清新、优雅的文字,努力还原了作者笔下的盎然诗意。
让我们回到书中,走进梭罗的瓦尔登湖。该湖位于波士顿西北不远处,离康科德镇仅千余米。说它偏僻,周边森林密布,湖区千米范围区域基本上无人居住;说不偏僻,人们出入湖区倒也十分方便。瓦尔登湖有多大?据梭罗勘测,约二十五万平方米。我查阅了今天的波士顿地图,很难找到它。两年前,我旅行至此,曾在附近的锡考克斯酒店小住,虽与瓦尔登湖近在咫尺,但功课做得不足,以至于错过了朝觐圣地的机会。将范围扩大一些,在如今的马萨诸塞州,或波士顿周边,像瓦尔登湖这样的湖泊或河流湿地则比比皆是。其实,当年梭罗在选址建房时也考虑过其他多个地点,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瓦尔登湖。由于对湖畔黄松(白松的一种,树干带有像南瓜那样的黄色,又称南瓜松树)的挚爱,他甚至建议将瓦尔登湖改称为黄松湖。这些都是后话。
对我来说,阅读《瓦尔登湖》是一种享受,亲临瓦尔登湖,更是一种期盼。我无法想象,当年梭罗独自在那儿待上两年是何种滋味?吃和住,以及如何保暖越冬?或许对梭罗来说这不是个问题,但我辈如要仿效,获取荒野的滋补,以及体验梭罗的心路历程,仍是个问题。
先说住的。受好友埃勒里钱宁给自己盖一所小房子,然后开始尽情享受自己的伟大历程的鼓舞,梭罗来到这儿,决定在湖边小山坡上安营扎寨。据说他是从作家艾尔克特那儿借了一把斧头来建小木屋。这是一处边缘长满大片树林、可以看见瓦尔登湖、令人赏心悦目的小山坡,主要生长着北美油松、山核桃树和漆树。坡前,长着草莓、沙樱、狗尾草和矮橡树等植物。一条六十米长、狭仄的小路直通湖边。这个静谧之处,显然符合梭罗的设计理念一边是村舍,另一边是未被开发的自然。于是,梭罗既当伐木工,又做建筑匠,盖起了这座小木屋。他喜欢这种集厨房、卧室、客厅、阁楼和储藏室于一体,而且屋顶高得让人产生朦胧感、能激活想象力的小屋。梭罗的小木屋按典型的北美殖民地最早的英式小村舍样式建造,坐落于象征性风景的中心。于是他把小屋当成了一个全新的家,为了身体的温暖,也为了感情的温暖。
再说吃的。梭罗在房子附近两英亩半的沙土地上,开荒种粮。他种豆,包括黄豆、豌豆和土豆,也栽种一些玉米和萝卜。此时的他,俨然是个农民光脚干活;又像个雕塑家在沾满晨露的碎沙土里摆弄着泥巴。在之后的时间里,梭罗依靠自己种的作物黑麦、土豆和大米,以及买来的少量咸肉、糖蜜和盐,解决了食物问题。而饮用水,则当然是从瓦尔登湖中直接舀取。
乐此不疲的梭罗,这样总结自己的荒野生存之道:在这种环境下,人生存的必需品应该主要考虑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这四大类。如果再配上几件工具,如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铁锹和一辆手推车等,就可以过日子了。对于好学之士,添一盏灯、一些文具,再加上几本书,便是一种奢侈和舒适了。这正是他所倡导的简朴、独立、宽宏和信任的生活。他在瓦尔登湖畔身体力行。
之后,他便徜徉在这个广袤的花园里,畅饮大自然温柔的氛围和高尚的启示。
瓦尔登湖,是一个曾经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山中深湖,海拔略高于周边其他的湖泊。在梭罗眼里,瓦尔登湖的景色是粗线条的,很美,深邃而纯净,但说不上壮观。他说,不经常光临,或者不在湖边居住的人,可能根本关注不到它。
我个人的阅读偏好自然,所以特别喜欢书中湖鸟兽若比邻冬日瓦尔登湖和春等章节。梭罗对湖的描写贯穿了全书的主题,十分细腻,倾注了他的全部情感。后来,他再次来到湖边,重新回到当初的出发点,通过第四稿,对湖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和修订。所以,湖是梭罗宇宙的绝对中心。
关于湖水。他一路看过来,从沙滩开始,先是淡黄色,继而是淡绿色,到湖中央,逐渐加深,最后全湖黛绿一体。他说,有时从山顶俯瞰,毗邻湖岸的水色还会呈现出鲜灵碧绿的颜色。到了春天,湖面的湛蓝色比天空的色彩还要深。有时,泛舟湖上,从不同角度观看水中倒影,还能发现一种无与伦比的淡蓝色。从淡黄、淡绿,到黛绿;再从碧绿、湛蓝,到淡蓝,梭罗的描述不仅细腻,而且能够得到读者的充分信任。那缤纷的色彩,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之水逐渐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常常坐在船上吹着笛子,观看水中鲈鱼和银鱼的游弋,或仰躺在船上的座位之间,任其漂荡,听潜鸟呜呜呜的号叫,做着白日梦;他看山观湖,欣赏寒雾在溪谷中翻涌,感受森林绿色在轻盈的风中摇曳。此情此景,是他的天人合一。阅读《瓦尔登湖》,让人忘不了的就是梭罗这种体察入微和山回路转。梭罗告诉我们,瓦尔登湖便是自然中最美丽、最富于表现力的风景。如果到了9月、10月,瓦尔登湖俨然是一面十全十美的森林明镜
后来,作家罗伯特米尔德在评论时说,这是梭罗带给读者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上介于纯洁的自然界和污秽的人类世界之间更为纯洁的形象。此时的湖,被梭罗刻画成了神话中的生命之源和新生活的出发点有清泉流入的永恒的春天,一种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对梭罗来说,此时的湖,既是他对大自然纯洁的赞美,也是他自我净化的行为。在湖这一章节的结尾,梭罗感叹道,湖与我们的生命相比,不知美了多少;跟我们的性格相比,不知透明了多少。
冬天的瓦尔登湖,是梭罗写作《瓦尔登湖》后期象征性参考点。这时,冬天在梭罗的笔下不再寒冷,不再萧瑟,但对于他的心灵探求来说依然模糊,却又温暖。皑皑的白雪,将湖包围。尽管湖中的冰结得厚实,梭罗依然乐于到冰面观察体验。他甚至在脚下开一处窗口,跪下喝水,俯探水下鱼儿宁静的厅堂,与鱼儿嬉戏。此时,湖水深处,充满了柔和的光亮,在光线的照耀下,冰面好似一块磨砂玻璃,湖底闪闪的细沙如同透亮的夏日;此时,湖水波澜不兴,宁静得像黄昏时琥珀色的天空,与水中居民的冷静而又和顺的气质息息相通;此时,天空在脚下,也在头上,湖、水、鱼儿,还有梭罗自己,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归化于这浩然天地之间。湖是梭罗的冬日伙伴,与此同时,他的伙伴还有冬天缺少食物的动物。这时,梭罗便会想着把一些还没有成熟的甜玉米穗撒在门前的雪地上,然后,一声口哨唤来土拨鼠和松鼠,还有乌鸦,他饶有兴味地观看被引诱过来的各种动物竞相争食的场面。从黄昏到夜深,兔子来这儿饱餐一顿,红松鼠和狐狸跑来跑去,山雀高低飞舞。他甚至与松鼠在小木屋内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冬天的瓦尔登湖并不寂寞,此时,自然变成了梭罗精神的绳索,变成了自然主义和诗的景象来之不易的合成。
春天的瓦尔登湖生机盎然。
融雪的滴水声,漫山遍谷都听得到,各个湖里的冰凌在迅速消融。小草像春火似的燃遍了半山腰春天的雨带来了一片新绿好似大地发出满腔热量,迎候太阳的回归;那火苗的色彩不是黄的,而是绿的那是青春永驻的象征,那草叶啊,好似一条长长的绿色缎带,从草地里流向夏天,不错,被霜冻拦阻过,但倏忽又往前推进,竖起去年干草的嫩茎,让新的生命从底下长出来。光溜溜的湖面上洋溢着欢乐和青春,仿佛它在诉说湖中鱼儿们的欢乐,以及湖岸上细沙的欢乐。整个湖俨然都成了一条欢蹦乱跳的鱼。(潘庆舲
译)
这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一段对春天的描写。他的瓦尔登湖从春天开始,到夏天、秋天和冬天,一个轮回再回到春天,结构像一部美国式寓言,画面像挂毯一样灿烂多姿。这时,小木屋周围的一切恢复了元气,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春天,在梭罗的眼中,森林看上去更鲜亮、更青翠、更挺秀;荡漾的湖水,从晨雾中醒来,波光粼粼,晶莹如镜。对瓦尔登湖来说,像宇宙初创,鸿蒙初辟,孕育着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来说,就像我们脚下的小草,即使生命绝灭,只要绝灭不了根,那根上就仍然能长出草叶,直至永恒。
这是梭罗精神的故乡,是梭罗讲给自己,也讲给我们听的神话。
一百多年来,《瓦尔登湖》之所以深受读者喜欢,还在于梭罗在书中大力鼓励读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发现,形成互动,形成读者自己的见解。
后来,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离开了森林,但瓦尔登湖,这个梭罗之湖,仍然寄托着他无限的情怀,以及幽静自然中生命所享受的美好和自由。
本质上,梭罗是复杂的。从气质上看,他是一位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人,他用自己的心智写作了极具魅力而又充满野性的《瓦尔登湖》。徐迟曾评价它清澄见底,字字闪光,沁人心肺;从性格上看,我觉得,他的确又有点病态。梭罗曾说,我到森林中居住,是因为我想活得有意义,但又说,我离开森林,如同走进森林一样,没有说得清楚的理由。他甚至将自己刻画为在林中奔跑,像一条半饥饿的野兽,以奇怪的恣肆的心情,想要觅取一些可以吞食的兽肉。他的生活方式是如此与众不同,远离社会,从制度、习俗、传统的桎梏中得到解放,与清风日月为伴,过一种原始简朴的生活成为他全部的生命意义。他的独特性,在于逃避概括,逃避归类,像个隐士,我行我素。他说自己生命的意义,只有在离群索居时才能体会。他尝试将自己归隐自然,并赋予这种模式以可靠性,使其变得可信可敬,在冷峻而清晰的思维中透露出一种愉快而清新的气息。但我以为,这并非是逃避生活,而是断然而执着地踏入探索自我内心深处的旅程。事实上,《瓦尔登湖》出版前的两年,是梭罗一生中最困难、最压抑的一段时光。在日记中,他把这段时期看作自己的滑坡期,他甚至用了垂落一词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
当然,梭罗的湖畔生活,并非仅仅是希望过一种深思性的生活,它从渴望和体验的对立开始,寻找对新生活的期待,探寻更深层次的意义,或者还是为了回应当初社会的挑战;《瓦尔登湖》也并非仅仅是一本描写自然的书,它是梭罗为探寻人类存在的根本要义所做的思想实验。《瓦尔登湖》能够走到今天,我觉得终极意义还是体现在梭罗的哲学思考方面。学者杰弗里S.克莱默在评价梭罗时说,他成功地将《瓦尔登湖》从一条实现无法实现的目标的哲学思路,变成了对迷惑者的指南。
或许,正是这种思维与行为方式,最终成就了不一样的梭罗我是我自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