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

書城自編碼: 298762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贺伟
國際書號(ISBN): 9787555247289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7.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售價:HK$ 145.2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售價:HK$ 203.3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

售價:HK$ 78.7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7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售價:HK$ 107.7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

售價:HK$ 118.6
日本汉文话丛编(共5册)
《 日本汉文话丛编(共5册) 》

售價:HK$ 602.6
瑞士创新密码
《 瑞士创新密码 》

售價:HK$ 106.5

 

編輯推薦:
从一介贫民到一代巨商,刘子山缔造的商业帝国和书写的人生传奇,集中体现了鲁商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奋发自强、诚善忠勇的血脉精神,激励后学,传承百代。
內容簡介:
本书是商业翘楚刘子山的传记,介绍了刘子山从一介贫民到一代巨商的成长历程。刘子山的创业经历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几个不同的时期,对应了青岛自进入城市化以来的几乎所有华人事务。本书史料翔实,考证有据,还原了青岛商人刘子山家族自德占青岛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商业奋斗史,书写了鲁商在大时代转变中奋发自强、诚善忠勇,历经数十载风雨砥砺铸就传奇人生的壮举。
關於作者:
贺伟,青岛文史研究专家,多年来致力于青岛地方史的发掘和研究,颇具造诣和建树。
目錄
目录
刘子山和他的时代 1刘家序言 5自序 9第一章 贫寒少年 他乡撞见大世界003 乡学教师的预言007 渔村小货郎011 再闯胶澳014 传教士洞开了一扇大门019 在胶济铁路工地的日子第二章 风生水起 华商样板已铸成031 寻找福和永037 美国松木的生意经039 模范殖民地的华人屋顶043 触摸历史的凭证第三章 逆风顺境 高瞻风投朝阳业049 算计与被算计051 革命党的军火生意056 远东战场059 先进的铁工厂062 别克4S店来了070 车行闭幕式第四章 烟土迷雾 难掩自责奈误读077 租借地的鸦片贸易083 档案记录的阿片商们090 被授权之买卖095 缄默的痛悔第五章 金融破冰 于无声处听惊雷101 梦想构筑者112 试水之始121 安娜别墅和朝鲜王府126 花香内外139 起楼145 痛失发妻152 金援青岛主权回归159 股份制的视野172 华筑再起第六章 步步为营 纷杂时代银钱路187 救市之社会责任194 期望与欲望205 错过上海滩209 贝伦德的大工程217 静安寺路的秘密224 银钱印记237 张宗昌祸鲁257 复业第七章 抵制洋货 热情不敌世道艰265 高呼入云272 股金的力量
內容試閱
刘子山和他的时代
刘子山在他所经历的民国时代中的作为,是一个发生在想象之外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重新发现,使我们和前辈之间曾经被时空遮蔽已久的联系,被作者洞开了一扇大门。作者环绕刘子山一生展开的这部记叙性传记成果,以作者与对象之间显而易见的距离,呈现了历史叙述与真相之间耐人寻味的契合。作者对未刊文献档案的大量占有与口述资料的甄别运用,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缩短了想当然的历史过往与客观历史真实之间的缺位。这让作者的工作,显现出超越一般性边缘化叙事的学术视野。其间,作者又通过大量列举比对民国币值、物价、薪金、酬资等数据,使我们返回刘子山置身的时代语境,直观日常社会经济行为及民生百态的纸上旅行,增加了些许鲜活的意趣。以刘子山及其财团研究为切入点,长时间疏离与契合的反差,显露出以青岛为原发地的地方银行在近现代金融创新与扩张史研究、开放条件下华人资本与区域经济演变关系研究上的基础性资源匮乏与判断缺失。与此同时,这一疏离与契合相互作用现象的出现,也印证了近现代新兴城市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叙述的一种多元化、多样化转换的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可能性的现实存在,历史现场的再发现与呈现方式,被作者部分地给予了改变。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工作的价值,并不仅仅显现在对刘子山个人经历的发现、发掘与再现上,而是在楔入角度、方法与方向上,成为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公共参与样本。读着作者复原的刘子山往事,会想起俄国画家萨符拉索夫的《白嘴鸦归巢》,画中白雪覆盖,天空灰暗,冬日的太阳透过稀疏的白桦树,留下颤动的阴影。与此同时,筑巢的白嘴鸦成群结队飞来,传递出早春气息。我想象这大约就是刘子山和他的时代的隐喻。那些白嘴鸦执着的飞腾,让一个寒冷的历史现场,增加了些许热情与活力。以至于许多年后,人们依然渴望倾听那些飞翔者的振翅声。毫无疑问,包括商人、银行家、实业家和买办在内的投资者,是青岛从纸上规划变成城市现实的关键推动者。这其中,诸如东莱银行所有者刘子山这样的财富领袖,对新都市文明的建立以及影响力的扩大,居功至伟。青岛城市化开发的前50年,也就是20世纪的前50年,刘子山打开的,正是一部一个人的他乡创业史。在这个起伏跌宕的故事里,其巅峰经历堪称典范。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刘子山的金融扩张逐渐锲入天津、上海这两个经济核心城市,并迅速开拓出辐射华北、华东的一番资本天地,确立了跨区域的财富版图。在这个过程中,刘子山不断尝试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金融模式与产品创新,见证了银行业的一系列现代化变革。通过作者讲述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故事,人们不难发现,刘子山得于时代,也失于时代。一个特定时代的特立独行姿态,是刘子山留给后人的最具启发意味的行为密码。在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刘子山人生逻辑的起点与终点,无一不彰显出东西方文化历史性遭遇下个人选择的方向性意义。刘子山的观念与价值构成,西方现代文明与东夷文化传承兼而有之,前者与后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与条件下,所释放的信息和所发生的作用不尽相同。刘子山生于山东掖县,这里相距1898年进入城市化开发的青岛不过200多公里。对刘子山来说,这中间的观念差距,恰好类似东西方文化发生遭遇、碰撞、融合的路径。通过作者的考据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逻辑,经常显现出诡异的悖论。刘子山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恰恰是这个长于审时度势的资本占有者,不仅用极短时间完成了个人财富的高速积累,并在相当重要意义上推动了城市经济、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进步。1948年刘子山故去的时候,清晰标志着其人生轨迹的青岛、济南、天津、上海,都已秋叶飘零。随着寒风中金翅鸟们的上下翻腾,一个属于刘子山的时代很快将成为过去。刘子山没有看到新时代的到来。他离世前几天一些看似不合常规的举动,很像是一次精神的回光返照,生命理性的探照灯,一点一点地探试着深不可测的终点,直到其气息奄奄。冥冥之中,这让一个始终不甘平庸的探索者传奇般的一生留下最具象征性的个人注解。回望刘子山的一生,顺势、启智、图新、慎独、谋变这些关键词,始终相互伴随。一些相互矛盾的精神元素与行为方式,奇异地浓缩、融合、挥发在了这个北方农民出身的财富开启者身上,使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始终走在时代变迁的前面,代表了中国社会结构中最活泼、最顽强、最具创造力的革新因素。作为平民奇迹的象征,他没有辜负乡土伦理,没有辜负文明期待,也没有辜负他所生活的时代。他如同一座飘摇的纪念碑,凝聚了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共同筑造的热情与生命活力。吴佩孚曾撰联桃花尽日随流水,富贵于我如浮云书赠刘子山,这句话对应刘子山戏剧性崛起的一生,令人不胜唏嘘。这不是刘子山一个人的宿命,而是一个迷离时代众多参与者的共同命运写照。个体生命置身在一场又一场的历史性变局之中,或坚忍或脆弱,终了都不免成为落花流水。刘子山的遗骨,最终没有回到掖县老家入葬。他和他所经历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所幸,作者通过他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把我们重新带入一个似近在咫尺的遥远岁月里,清除掉陌生化的时间尘埃,将曾经的真实一点一滴地拼接起来,让一个栩栩如生的变革时代,让那些发愤图强的人生不再寂寞。
刘家序言从秀水曲流的湾头村,到青岛、天津、上海和海外,117年时间里东莱刘家已经从故乡走出了五代人。祖父刘子山以乡村贫苦少年出身,利用学习德语的机会,接触并靠拢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工业观念与商业规范,以杂货行小生意起家,最终打造出一个以现代银行体系为核心的家族资本财团,浓缩成一部近现代中国民族金融业的奋斗史。可以说,我们这个家族在整个20世纪的实践史,既是个人与族群拼搏向上的创业史,也是民国时期华北华东民族工商业同舟共济的开拓史。历史给了祖父一个机会,祖父抓住了机会,让他自己和我们这个普通的北方农民家庭,最终成为民族革新和家族命运转变的一个具有醒目时代特征的符号。这部完整的影像既记录了社会经济自清末以来的演变,又留存下关乎民生、家族、伦理和情感的真实印记。然而,历史经常如此健忘。几十年后在多被固化的表述中,相当大部分的民族资本历程被剪成碎片,飘零散落于角落深处而难以裱糊。一些经历和我们相似的家族成长史褪去颜色,磅礴的工商风云变得僵化且毫无意趣,乃至出现诸多和事实相悖的讹传。对此刘子山家族多年来并没有刻意澄清,在淳朴礼俭、忠厚勤劳的家风训教下,我们这些刘家后人,无论经商还是从事医疗、建筑、气象、高等教育等工作,都努力恪尽职守,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充实着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我们兄妹四人年纪已愈80岁。对社会公共记忆而言,我们这一代人既是新时代的跨入者,也是民国资本之家生活的最后一代亲历者和见证人。我们和祖父一起生活多年,把东莱财团和先人真实的历程告诉家族后人和研究者,是我们的一种责任。这个议题,在我们兄妹遇到本书作者后,逐渐形成共识,变为结果。起初我们是犹豫的。多年来,我们婉拒了几位欲书写家族故事的朋友,原因是我们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想再经受先祖父行述被脸谱化描绘的尴尬,更不希望通过对旧年华商不恰当的描述,继而损害了对这一复杂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客观、真实、完整的判断。这是我们担当不起的。经过几次沟通,我们最终确立起信任。作者对青岛民国银行和工商业的基础性研究,对同期档案文献的广泛搜集与挖掘,对历史进程清晰、清醒的态度与认识,使得刘氏家族的留存资料与陆续积累的口述记录,获得了在更客观、更开阔、更生动的视野下进行有机结合的可能。这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双方在三年的时间里互通电子邮件达一千封之多,对无数细节和信息反复校对甄别,思维也长时间共同地沉浸于往昔时光,并在上海、青岛和莱州相见多次,成为忘年之交。这个过程本身,也印证了善和道义的凝聚力。我们欣慰地看到,人为臆想地给近代华商企业和个人历史涂粉或抹黑的讲述,在本书中已消失殆尽。双方的初衷落地,这就是:尊重史实,严谨考据,不妄推测,纠正谬传。这些繁琐艰辛的努力,不仅还原了个例工商家族完整真实的历史,而且对于青、津、沪几地的经济史、金融史、城市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于家族成员而言,我们也借此表达了对先人的敬仰,及我们兄妹对逝去的二哥刘朴的一份告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万代之过客。社会每日向着文明和富强的


第一章 贫寒少年 他乡撞见大世界乡学教师的预言山东省莱州市,旧称掖县,所辖沙河镇濒临渤海湾,处青岛、烟台、潍坊三地交界处,历史悠久,民风淳厚。沙河为掖县诸水之冠,分南北二源。沙河镇辖下有一处不大的村庄,因村头有三道蜿蜒的河水流过,故名湾头。河水来源于莱州西南部,源头位于著名葡萄产地平度大泽山北麓的大沙河。河道流经沙河古镇处,北向转弯,绕古镇半圈,至湾头村西北去。湾头村民,皆姓刘。刘家的先祖,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四川成都南门外移民至此。刘氏相传有成都府南门外,鸦雀窝处是刘家之说,意指刘家祖居地。《刘氏宗谱》有诗云:西川德泽向东流,五百年前籍湾头。一脉相承十九世,谨循旧谱又重修。清光绪三年阴历七月十三(1877年8月21日),一个男孩出生在湾头村,取名刘云碧。刘云碧的曾祖父刘芬亭字玉茗,娶妻任氏,祖父刘孟勋字启烈,娶妻杜氏。刘家世代务农,居家贫寒。刘云碧父亲刘显邦字彦卿,据《刘氏族谱》记录,这是刘家到此地的第19代住民。刘显邦兄弟四人,分家后其拥有地7亩,房屋5间。刘显邦和妻子宋氏育有四男四女,长子刘云彩,三子刘云泰,四子刘云景,刘云碧在男孩中排行老二。因为家里土地贫瘠,一家十口人生活贫寒,当年村民中有一句笑话他家的顺口溜:刘显邦,刘显邦,一天三遍糊涂汤。父亲除了农事外,还带着孩子拉板车、弹棉花赚钱补贴家用,农闲时间还会去烟台、潍坊卖点农副产品。尽管生活艰辛,刘显邦却坚持省吃俭用让孩子去读书。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学风源远流长,乡村多建有私塾、门馆。不过,刘家孩子在沙河镇的读书处还算不上私塾或门馆,而是属于村塾一类的识字班。掖县的村塾往往由几十户人家联合聘请老师,学生人数多,老师资历低,但由于开支少,大多村民家庭尚能供给得起。学生每年交三升小米和小麦供老师自炊,学费每年2000文钱,就学者都是贫寒子弟。刘云碧在村塾读书很认真,有天写了一篇文章,抒发志向,用词简练。老师看过非常赏识,便差他把父亲刘显邦找来。老师批了孩子的生辰八字,演算后生发感叹,说这个孩子今后必然大富大贵,出人头地,为湾头、沙河乃至莱州第一人。随即老师为刘云碧取字为子山,寓意碧山如子。子山有山字,故为其他兄弟三人所取的字中,也都带有山字,大哥刘云彩取文山,寓意文采风流,三弟刘云泰和四弟刘云景分别取锡山和星山,取义景星泰西。乡学老师的这句恭维话,谁也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人想到这个预言多年后果真应验。不到两年时间,这个从此叫刘子山的孩子终因家里无法继续负担学费而辍学回家种地。因当地土产业加工已成气候,他便在家负责纺线捻纱维持生计。
渔村小货郎1891年,刘子山14岁,母亲宋氏已经去世。这一年,因为不甘心贫穷潦倒的生活,又因在家里不是很受宠,他第一次告别父亲和七个兄妹,带着一包窝窝头离开湾头,辗转到了胶州湾口一个偏僻的小渔村讨生活。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小渔村在八年之后被开辟为德国租借地,并被千山万水外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将新城区命名为青岛。仿佛命中注定刘子山会和青岛发生深厚的渊源。他来的这一年是大清光绪十七年,是年后来被确认为青岛开埠之始。直接决定青岛口新生命运的,是执掌北洋海军的李鸿章。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福建水师被法国舰队大败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令山东巡抚陈士杰派兵驻守胶州湾。陈士杰带兵进入会前村、青岛村一带暂住,青岛口开始引起北京朝廷的注意。1885年3月,李鸿章派员前往胶州湾勘验测量。勘察报告将胶州湾、旅顺、威海作了比较,认为各有所长,但若在胶州湾建造海军基地,需要大量军费和兵力。这个比较使李鸿章在1886年放弃了青岛口,以旅顺口和威海卫为北洋海军基地,渔村青岛继续沉寂了五年。而青岛口再度引起朝廷的关注,则是因为许景澄和朱一新两位官员的判断。1886年,清政府出使德国大臣许景澄上奏清廷,认为山东胶州湾非常适宜海军作为港口,西方国家也视胶州湾为第一良港,应尽快由南北洋大臣一同察看,经营10年后必成巨镇。慈禧太后于5月批示下所司知之,转给海军衙门。醇亲王回到北京,接到许景澄的奏折和慈禧御批后,速转李鸿章。李鸿章于6月12日致电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英国顾问琅威理:胶州湾是否宜作水师口岸,如何布置,约估需陆军几何,经费若干,望至彼处详细勘度速复。同年7月,慈禧再次批示给海军衙门,让该衙门具体研究海军事宜。1891年5月,北洋海军举行建成后的第一次阅兵演习,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兼海军帮办大臣张曜主持阅兵。在结束检阅之后,李鸿章率领北洋舰队从威海卫直奔胶州湾,这一举动,最终催生了青岛驻防。根据实地考察,李鸿章提出在青岛驻军的初议。1891年6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另片奏拟在胶州(今青岛)、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行该衙门知道。钦此。这份上谕明确了胶州湾正式设防的开始,所需经费由山东海防捐列支。尽管命令下达,但是因为时局和军官派系掣肘等因素的拖延,直到1892年秋,才由曾有驻防台湾经验的登州镇总兵章高元主掌胶州湾防务。1892年,章高元率广武、嵩武等四营3000余名士兵正式驻防青岛口。文件意义上的青岛虽然正式设立了防务,而当年和随后几年的刘子山,在这里却依旧看不到繁华。章高元在此地的职能,仅相当于一个青岛口警备司令,而这里的民事,则依旧归属即墨县管辖。因为没有行政机构和职能,因此这个时候的青岛,依旧是一个有驻军的偏僻渔村而非城市。青岛的闭塞与荒凉一如既往。尽管明朝洪武年即设鳌山卫、浮山所等类似农垦建设兵团职能的机构,但它距离内陆交通、政局、信息都很遥远,所有的社会动荡、变革、进步,都和这里的原住民没有任何关系。刘子山所见到的,只是多了一座前海的衙门、一个铁栈桥、几座简陋的兵营而已。当时的青岛村,分为上青岛村(上青岛)和青岛口(下青岛),大约以现在的黄县路为界。除了打鱼,市场的存在仅仅是因为生活必需而进行的简单货物交易,说不上繁荣,也没有规模工商业的雏形,根据当年青岛村乡贤胡存约残存的《海云堂随笔》记载,青岛口至1896年底,原有商铺四十九,今为六十一家,第二年商董首事集议本口禀县商铺数目。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阳来此赁屋暂营者六家外,计车马店九,烘炉一,成衣、估衣、剃发三;油坊、磨坊、染坊六;杂货、竹席、瓷器店铺七;药铺二;当铺一;织网、麻草、油篓、木材八;鞋帽、皮货各一;纱布绸店、洋广杂货店三;酒馆饭铺九;酱园豆腐坊各一;糕店茶食三等。尽管已有少数南北货物贸易,但作为一个外乡贫穷少年,刘子山与这些时年商业顶端的运转,不曾发生过任何联系。根据刘子山侄子刘占谦生前讲述,刘子山此时是一名卖小杂货的货郎,沿街叫卖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