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

書城自編碼: 355208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朱自清,陈竹隐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360294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波段交易的高级技术:股票和期权交易者的资金管理、规则、策略和程序指南
《 波段交易的高级技术:股票和期权交易者的资金管理、规则、策略和程序指南 》

售價:HK$ 94.8
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罗洛·梅谈死亡焦虑
《 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罗洛·梅谈死亡焦虑 》

售價:HK$ 81.6
锁国:日本的悲剧
《 锁国:日本的悲剧 》

售價:HK$ 93.6
AI智能写作: 巧用AI大模型 让新媒体变现插上翅膀
《 AI智能写作: 巧用AI大模型 让新媒体变现插上翅膀 》

售價:HK$ 70.8
家庭养育七步法5:理解是青春期的通关密码
《 家庭养育七步法5:理解是青春期的通关密码 》

售價:HK$ 59.8
三体(全三册)
《 三体(全三册) 》

售價:HK$ 113.5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

售價:HK$ 105.0
妓女与文人
《 妓女与文人 》

售價:HK$ 38.4

 

編輯推薦:
他是民国儒雅的才子、文质彬彬的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新诗的倡导者、散文家,写得一手美文。她是新潮的女性,美丽善良,多才多艺,师从齐白石攻丹青,师从溥西园学昆曲,艺术天分颇高,前程似锦。他是早年丧妻的鳏夫,身后有六个孩子;她处于*美年华,意气风发,本有更好的未来。她是他的崇拜者。在那次朋友撮合的相亲中,他和她邂逅,从此爱情之火燃烧起来。经过艰难的深思熟虑,她接受了他及其孩子们,整天柴米油盐,尽心照顾家庭,堪称民国*美后妈。情书传情,红叶定情,在相濡以沫的平淡中成就浪漫的爱情传奇。
內容簡介:
《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1929年,朱自清的结发妻子武仲谦因肺病去世,留下了六个孩子,其中*小的还不到一岁。《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贤妻去世后,朱自清一度陷入了迷茫,精神萎靡不振,曾发誓不再娶,聊度余生。《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然而面对孩子们和家里的烂摊子,从来不管家事的他很是抓狂。看着憔悴的他,朋友们决定给他介绍对象。《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1931年,在一次朋友们安排的相亲聚会上,他对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的陈竹隐一见钟情。《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从此,看电影、品咖啡、逛北海、游香山总能看到两人甜蜜的身影。《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当得知朱自清还有六个孩子时,陈竹隐有些迟疑,有些顾虑。于是,她开始回避他。《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朱自清得知她的忧虑后,展开了更猛烈的攻势:装病、一封封情书连环轰炸*后,1931年5月,两人订婚。《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结婚。从此28岁的陈竹隐成为六个孩子的后妈。《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照顾孩子,扶持家庭,在*美的年华,她放弃自己的才华,默默地支持着朱自清的事业。她是民国*美后妈!《朱自清情书全集(图文珍藏本)》本书以朱自清写给陈竹隐当年的通信手稿为基础,收入朱自清写给陈竹隐的情书75封(婚前71封,婚后4封),陈竹隐回信6封。这些信件集中写于1931年到1932年间,集中展示了他们从*次相亲到婚后生活阶段的故事,为我们全面了解这段传奇爱情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關於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倡导新诗,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早期代表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陈竹隐(1904~1990),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为齐白石、溥西园的弟子,擅长书画,善昆曲。朱自清的第二任妻子,婚后育有二子一女,一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工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
目錄
导读01第壹章 最美的相遇1第1封 点评2陈竹隐原信二封4第2封 聪明6陈竹隐复信9第3封 名字10第4封 看剧12第5封 饮酒14陈竹隐原信16第6封 沉默17第7封 春天21陈竹隐原信23第8封 整理24第9封 阅卷26第10封 看医27第11封 电影31第贰章 爱情的味道33第12封 毛病34第13封 元宵36第14封 早车38第15封 猜疑40陈竹隐原信42第16封 孩子43第17封 相片45第18封 丢钱46第19封 三殿49第20封 黄雨50第21封 门票52第22封 约会54第23封 游园56第24封 春雨57第参章 从崇拜到订婚59第25封 明明60第26封 校长61第27封 待定62第28封 游艺62第29封 预约65第30封 淋雨66第31封 谈戏68第32封 照相69第33封 饯行71第34封 订婚73第35封 演戏75第肆章 小风波促情感77第36封 茶会78第37封 亲戚80第38封 回味82第39封 某君84第40封 洗牙85第41封 希望87第42封 想你89第43封 胡闹90第44封 赵君92第45封 房子94第伍章 小离别遥思念97第46封 旅程98第47封 南海100第48封 哈城103第49封 车程105第50封 见闻107第51封 俄国115第52封 歌剧120第53封 选课123第54封 汇报126第55封 理发130第56封 猜想132第57封 盛会135第58封 礼物138第59封 二娃141第60封 女人144第61封 一对147第62封 圣诞150第63封 新房153第64封 时局156第65封 用钱158第66封 搬家160第67封 游玩162第68封 看画164第69封 四妹167第70封 柏林179第71封 科隆172第陆章 步入幸福的婚姻175第72封 交代176第73封 思念177第74封 椅子179第75封 岳麓181出版后记186
前言导读1930年的一个秋日,在北平西单的大陆春饭庄,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叶公超偕中文系教授朱自清、中文系教员浦江清,红豆馆主溥西园偕陈竹隐、廖书筠等几个女学生,一起吃了个饭。从这一天开始,本书的两位主角朱自清与陈竹隐就认识了,也开始了他们交往的历史。关于那天的场景,陈竹隐晚年曾经有过一段回忆:那时,因为我常到溥西园老师那儿去参加曲会,老师看到我一天天长大了,北京也没亲人,便很关心我的婚事。他就与当时清华大学中文系导师叶公超谈起我,并请他帮忙。这一年四月的一天,溥老师带我们几个女同学到一个馆子去吃饭,安排了我与佩弦的见面。陪坐的还有两位清华大学教授。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黄色的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挺文雅正气,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又显得有些土气。席间我们很少讲话。回到宿舍,我的同学廖书筠就笑着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我才不要呢!当时我却并不以为然。我认为在那纷乱的旧社会,一个女子要想保持住自己的人格尊严,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并不容易。我不仰慕俊美的外表、华丽的服饰,更不追求金钱及生活的享受,我要找一个朴实、正派、可靠的人。为这我曾坚决拒绝了一个气味不投而家中很有钱的人的追求。佩弦是个做学问的人,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我很喜欢。他的诗歌与散文所表现的深沉细腻的感情,所描绘的一幅幅恬静、色彩柔和的画面,以及那甜美的语言,都使我很受感动,我很敬佩他。以后他给我来信我也回信,于是我们便交往了。岁月的淘洗让陈竹隐淡忘了许多事,回忆在时间与人物身份上有少许出入。但第一次见面,朱自清的双梁鞋还是给陈竹隐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审美的角度,米黄色绸大褂、眼镜与双梁鞋之间确实有点不太般配,不过这也许正说明了鳏居的朱自清生活上的马虎。不仅生活如此,自原配夫人武仲谦1929年秋病故后,朱自清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北平清华园,除了俞平伯、浦江清等几个友人同事外,他个人在情感生活上也几乎等于零。所幸,陈竹隐出现了。陈竹隐名宝珍,字竹隐,以字行,1903年7月14日出生。她家原籍广东,但从祖上起便已迁居成都。父亲陈正新育有十二个子女,陈竹隐最小。全家仅靠父亲教私塾及在估衣铺的工作维持,生活颇为清苦。十六岁那年,父母双双去世,这使她意识到,今后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打开生活的道路。于是,她离家考入了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独立生活。毕业后,她进入青岛电话局,做了电话接线员。工作一年多后,她又考入了北平艺术学院,师从齐白石、寿石工、萧子泉等书画名家,专攻工笔画,兼学昆曲。1929年毕业后,她进了北平第二救济院工作。因为不满院长克扣孤儿口粮,愤而辞职。此后,她一边当家庭教师教人作画,一边在溥西园门下学习昆曲。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两人的交往,始于通信,继而相互拜访,携手出游,或观赏电影,或登高望远,或月下漫步,或湖边流连,与天下大多数恋爱中的男女一样。于是,雪月交辉的北海、凭栏临风的白塔、巍峨宏丽的三殿、寄怀古之幽情的圆明园等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对对方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感情也逐步升温。对朱自清而言,陈竹隐是个完全不同于武仲谦的全新的存在。武仲谦是个性格温柔、不多言语的传统旧式女子,这是透过朱自清的作品多少能够知道的。只是,他的散文《儿女》《给亡妇》《冬天》《择偶记》和小说《爱的历史》等所表现的,无论是三张笑脸所营造的家里却老是春天的温暖,还是谦为孩子为丈夫的整日操劳,都在家庭的范围内。至于他俩的爱情生活,则付阙如。也难怪,朱自清与武仲谦结婚时还是在1916年,那时,娜拉小姐还没有走到中国来,也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叫易卜生的外国人,婚姻大事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乎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于是,这一对新人在进入洞房、揭开盖头之前,别说互相了解,就连对方容貌是妍是蚩、性情是温是火,都不知道。因此之故,朱自清虽说有过婚姻,却缺乏约会的经历,未尝过恋爱的滋味。而陈竹隐则完全不一样。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有较多的人生历练,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独立意志。她有主见,有个性,爽朗活泼,大方热情,又能歌善画。与她交往,可以收获更多的趣味,可以建立更多的共同爱好。于是,在以人的发现为主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十多年之后,朱自清终于有机会补上自由恋爱这一课。对于陈竹隐而言,朱自清也离开了文学作品而活生生地站在她面前。他的儒雅、他的细心、他的诚恳、他的忙碌,一如通过文学作品所了解的;他的欣悦、他的烦恼、他的担忧、他的追求,却于文学作品而外,有了更多的更立体的展现。而它们,也都多少体现在这些信札中。这里收录的计有朱自清信75封,陈竹隐信6封。据朱自清的公子朱乔森介绍,这些书信是他在搬家时偶然发现的,原信和信封被母亲陈竹隐精心地保存在一个小箱子里。在那个书信作为人们远距离联系最主要工具的时代,两人之间的通信想来应该不止这些。只是,在经历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能保留下这么多,却是难得的。更难得的是,它们还主要集中在1930年到1932年之间,反映了两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步入婚姻殿堂的完整过程,这就更弥足珍贵了。对于当事人而言,它们是爱情的见证,是岁月的刻痕和情感的寄托,对于后人而言,它们是前辈遗赠的珍贵礼物。这些书信,文字均收入了《朱自清全集》第十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而朱自清的书信,更曾经以手迹的方式,得以专门出版(《朱自清爱情书信手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信中所记,或约见面,或诉思念,或述别后情形,或谈访学经历。他关心陈竹隐的起居饮食;他精心挑选送给陈竹隐的礼物;他不厌其详地述说国外的见闻;他为收不到陈竹隐的信而着急;他计较陈竹隐与别人合演《琴挑》这些均为生活细节,无关宏旨。只是,正是在这些琐细之处,在这种不假修饰的本真状态中,在这种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自然袒露中,更能够见出朱自清对于感情的珍惜和投入,见出他认真、诚挚的性情。他在信中说:一早就醒了,躺了一两点钟,想着香山,想着北海,想着黔阳馆,想着昨晚走过的路径,想着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的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的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书,不能写信,甚至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个能镇静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扰乱啊!(1931年1月3日致陈竹隐)如此坦率的诉说,活脱脱地展现了恋爱中的人的心理,展现了情感的涟漪在心中泛起的圈圈波痕。那一连四个感叹号,于细微处暴露了朱自清情感波动的强烈。在这个过程中,信的称谓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从矜持的女士,到亲切的弟,继而到亲昵的宝宝宝妹妹,再到调皮的小东西狗东西,最终回归什么修饰都没有的平淡。这恰恰记录了两人从初恋到热恋,到婚后回归日常的情感历程。只是,即使这种以风月为主的私密信札,也依然隐隐晕染着那个时代的风云之色。在多维尔过海关时所受到的特殊关照,和外国报纸谈及中国事务时候极讥讽之能事的刻薄,让朱自清感到格外的屈辱和愤怒。而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和上海的一二八事变,更让朱自清对岌岌可危的国事忧心忡忡,发出国命不知到底还有多长!前面是一片黑暗,但未尝没一两点光明,这些是什么呢?天知道(1932年1月30日致陈竹隐)的感慨。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无法淡然漠然的。但身处国外,他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拒绝跟日本人同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在一片黑暗之中,他深怀不中用的无力感,甚至怀疑自己教书念书,在这年头究竟有多少用处?谁知道!(1932年1月25日致陈竹隐)但在抗日烽火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刻,他却以坚贞之志,选择与全民族同命运,与清华大学共始终,即使自己流离颠沛,即使被打了折扣的薪水迟迟未拿到。1937年10月20日那封让陈竹隐寄书寄资料的信,于朱自清非常自然,因为教书和进行学术研究,本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此刻却极具象征意味:他不再悲观,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教书念书,在这年头究竟有多少用处的怀疑。他要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以不绝的弦歌之声,去迎接民族胜利的明天。导读1930年的一个秋日,在北平西单的大陆春饭庄,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叶公超偕中文系教授朱自清、中文系教员浦江清,红豆馆主溥西园偕陈竹隐、廖书筠等几个女学生,一起吃了个饭。从这一天开始,本书的两位主角朱自清与陈竹隐就认识了,也开始了他们交往的历史。关于那天的场景,陈竹隐晚年曾经有过一段回忆:那时,因为我常到溥西园老师那儿去参加曲会,老师看到我一天天长大了,北京也没亲人,便很关心我的婚事。他就与当时清华大学中文系导师叶公超谈起我,并请他帮忙。这一年四月的一天,溥老师带我们几个女同学到一个馆子去吃饭,安排了我与佩弦的见面。陪坐的还有两位清华大学教授。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黄色的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挺文雅正气,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又显得有些土气。席间我们很少讲话。回到宿舍,我的同学廖书筠就笑着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我才不要呢!当时我却并不以为然。我认为在那纷乱的旧社会,一个女子要想保持住自己的人格尊严,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并不容易。我不仰慕俊美的外表、华丽的服饰,更不追求金钱及生活的享受,我要找一个朴实、正派、可靠的人。为这我曾坚决拒绝了一个气味不投而家中很有钱的人的追求。佩弦是个做学问的人,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我很喜欢。他的诗歌与散文所表现的深沉细腻的感情,所描绘的一幅幅恬静、色彩柔和的画面,以及那甜美的语言,都使我很受感动,我很敬佩他。以后他给我来信我也回信,于是我们便交往了。岁月的淘洗让陈竹隐淡忘了许多事,回忆在时间与人物身份上有少许出入。但第一次见面,朱自清的双梁鞋还是给陈竹隐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审美的角度,米黄色绸大褂、眼镜与双梁鞋之间确实有点不太般配,不过这也许正说明了鳏居的朱自清生活上的马虎。不仅生活如此,自原配夫人武仲谦1929年秋病故后,朱自清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北平清华园,除了俞平伯、浦江清等几个友人同事外,他个人在情感生活上也几乎等于零。所幸,陈竹隐出现了。陈竹隐名宝珍,字竹隐,以字行,1903年7月14日出生。她家原籍广东,但从祖上起便已迁居成都。父亲陈正新育有十二个子女,陈竹隐最小。全家仅靠父亲教私塾及在估衣铺的工作维持,生活颇为清苦。十六岁那年,父母双双去世,这使她意识到,今后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打开生活的道路。于是,她离家考入了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独立生活。毕业后,她进入青岛电话局,做了电话接线员。工作一年多后,她又考入了北平艺术学院,师从齐白石、寿石工、萧子泉等书画名家,专攻工笔画,兼学昆曲。1929年毕业后,她进了北平第二救济院工作。因为不满院长克扣孤儿口粮,愤而辞职。此后,她一边当家庭教师教人作画,一边在溥西园门下学习昆曲。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两人的交往,始于通信,继而相互拜访,携手出游,或观赏电影,或登高望远,或月下漫步,或湖边流连,与天下大多数恋爱中的男女一样。于是,雪月交辉的北海、凭栏临风的白塔、巍峨宏丽的三殿、寄怀古之幽情的圆明园等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对对方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感情也逐步升温。对朱自清而言,陈竹隐是个完全不同于武仲谦的全新的存在。武仲谦是个性格温柔、不多言语的传统旧式女子,这是透过朱自清的作品多少能够知道的。只是,他的散文《儿女》《给亡妇》《冬天》《择偶记》和小说《爱的历史》等所表现的,无论是三张笑脸所营造的家里却老是春天的温暖,还是谦为孩子为丈夫的整日操劳,都在家庭的范围内。至于他俩的爱情生活,则付阙如。也难怪,朱自清与武仲谦结婚时还是在1916年,那时,娜拉小姐还没有走到中国来,也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叫易卜生的外国人,婚姻大事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乎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于是,这一对新人在进入洞房、揭开盖头之前,别说互相了解,就连对方容貌是妍是蚩、性情是温是火,都不知道。因此之故,朱自清虽说有过婚姻,却缺乏约会的经历,未尝过恋爱的滋味。而陈竹隐则完全不一样。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有较多的人生历练,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独立意志。她有主见,有个性,爽朗活泼,大方热情,又能歌善画。与她交往,可以收获更多的趣味,可以建立更多的共同爱好。于是,在以人的发现为主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十多年之后,朱自清终于有机会补上自由恋爱这一课。对于陈竹隐而言,朱自清也离开了文学作品而活生生地站在她面前。他的儒雅、他的细心、他的诚恳、他的忙碌,一如通过文学作品所了解的;他的欣悦、他的烦恼、他的担忧、他的追求,却于文学作品而外,有了更多的更立体的展现。而它们,也都多少体现在这些信札中。这里收录的计有朱自清信75封,陈竹隐信6封。据朱自清的公子朱乔森介绍,这些书信是他在搬家时偶然发现的,原信和信封被母亲陈竹隐精心地保存在一个小箱子里。在那个书信作为人们远距离联系最主要工具的时代,两人之间的通信想来应该不止这些。只是,在经历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能保留下这么多,却是难得的。更难得的是,它们还主要集中在1930年到1932年之间,反映了两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步入婚姻殿堂的完整过程,这就更弥足珍贵了。对于当事人而言,它们是爱情的见证,是岁月的刻痕和情感的寄托,对于后人而言,它们是前辈遗赠的珍贵礼物。这些书信,文字均收入了《朱自清全集》第十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而朱自清的书信,更曾经以手迹的方式,得以专门出版(《朱自清爱情书信手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信中所记,或约见面,或诉思念,或述别后情形,或谈访学经历。他关心陈竹隐的起居饮食;他精心挑选送给陈竹隐的礼物;他不厌其详地述说国外的见闻;他为收不到陈竹隐的信而着急;他计较陈竹隐与别人合演《琴挑》这些均为生活细节,无关宏旨。只是,正是在这些琐细之处,在这种不假修饰的本真状态中,在这种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自然袒露中,更能够见出朱自清对于感情的珍惜和投入,见出他认真、诚挚的性情。他在信中说:一早就醒了,躺了一两点钟,想着香山,想着北海,想着黔阳馆,想着昨晚走过的路径,想着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的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的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书,不能写信,甚至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个能镇静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扰乱啊!(1931年1月3日致陈竹隐)如此坦率的诉说,活脱脱地展现了恋爱中的人的心理,展现了情感的涟漪在心中泛起的圈圈波痕。那一连四个感叹号,于细微处暴露了朱自清情感波动的强烈。在这个过程中,信的称谓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从矜持的女士,到亲切的弟,继而到亲昵的宝宝宝妹妹,再到调皮的小东西狗东西,最终回归什么修饰都没有的平淡。这恰恰记录了两人从初恋到热恋,到婚后回归日常的情感历程。只是,即使这种以风月为主的私密信札,也依然隐隐晕染着那个时代的风云之色。在多维尔过海关时所受到的特殊关照,和外国报纸谈及中国事务时候极讥讽之能事的刻薄,让朱自清感到格外的屈辱和愤怒。而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和上海的一二八事变,更让朱自清对岌岌可危的国事忧心忡忡,发出国命不知到底还有多长!前面是一片黑暗,但未尝没一两点光明,这些是什么呢?天知道(1932年1月30日致陈竹隐)的感慨。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无法淡然漠然的。但身处国外,他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拒绝跟日本人同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在一片黑暗之中,他深怀不中用的无力感,甚至怀疑自己教书念书,在这年头究竟有多少用处?谁知道!(1932年1月25日致陈竹隐)但在抗日烽火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刻,他却以坚贞之志,选择与全民族同命运,与清华大学共始终,即使自己流离颠沛,即使被打了折扣的薪水迟迟未拿到。1937年10月20日那封让陈竹隐寄书寄资料的信,于朱自清非常自然,因为教书和进行学术研究,本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此刻却极具象征意味:他不再悲观,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教书念书,在这年头究竟有多少用处的怀疑。他要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以不绝的弦歌之声,去迎接民族胜利的明天。
內容試閱
导读1930年的一个秋日,在北平西单的大陆春饭庄,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叶公超偕中文系教授朱自清、中文系教员浦江清,红豆馆主溥西园偕陈竹隐、廖书筠等几个女学生,一起吃了个饭。从这一天开始,本书的两位主角朱自清与陈竹隐就认识了,也开始了他们交往的历史。关于那天的场景,陈竹隐晚年曾经有过一段回忆:那时,因为我常到溥西园老师那儿去参加曲会,老师看到我一天天长大了,北京也没亲人,便很关心我的婚事。他就与当时清华大学中文系导师叶公超谈起我,并请他帮忙。这一年四月的一天,溥老师带我们几个女同学到一个馆子去吃饭,安排了我与佩弦的见面。陪坐的还有两位清华大学教授。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黄色的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挺文雅正气,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又显得有些土气。席间我们很少讲话。回到宿舍,我的同学廖书筠就笑着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我才不要呢!当时我却并不以为然。我认为在那纷乱的旧社会,一个女子要想保持住自己的人格尊严,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并不容易。我不仰慕俊美的外表、华丽的服饰,更不追求金钱及生活的享受,我要找一个朴实、正派、可靠的人。为这我曾坚决拒绝了一个气味不投而家中很有钱的人的追求。佩弦是个做学问的人,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我很喜欢。他的诗歌与散文所表现的深沉细腻的感情,所描绘的一幅幅恬静、色彩柔和的画面,以及那甜美的语言,都使我很受感动,我很敬佩他。以后他给我来信我也回信,于是我们便交往了。岁月的淘洗让陈竹隐淡忘了许多事,回忆在时间与人物身份上有少许出入。但第一次见面,朱自清的双梁鞋还是给陈竹隐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审美的角度,米黄色绸大褂、眼镜与双梁鞋之间确实有点不太般配,不过这也许正说明了鳏居的朱自清生活上的马虎。不仅生活如此,自原配夫人武仲谦1929年秋病故后,朱自清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北平清华园,除了俞平伯、浦江清等几个友人同事外,他个人在情感生活上也几乎等于零。所幸,陈竹隐出现了。陈竹隐名宝珍,字竹隐,以字行,1903年7月14日出生。她家原籍广东,但从祖上起便已迁居成都。父亲陈正新育有十二个子女,陈竹隐最小。全家仅靠父亲教私塾及在估衣铺的工作维持,生活颇为清苦。十六岁那年,父母双双去世,这使她意识到,今后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打开生活的道路。于是,她离家考入了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独立生活。毕业后,她进入青岛电话局,做了电话接线员。工作一年多后,她又考入了北平艺术学院,师从齐白石、寿石工、萧子泉等书画名家,专攻工笔画,兼学昆曲。1929年毕业后,她进了北平第二救济院工作。因为不满院长克扣孤儿口粮,愤而辞职。此后,她一边当家庭教师教人作画,一边在溥西园门下学习昆曲。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两人的交往,始于通信,继而相互拜访,携手出游,或观赏电影,或登高望远,或月下漫步,或湖边流连,与天下大多数恋爱中的男女一样。于是,雪月交辉的北海、凭栏临风的白塔、巍峨宏丽的三殿、寄怀古之幽情的圆明园等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对对方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感情也逐步升温。对朱自清而言,陈竹隐是个完全不同于武仲谦的全新的存在。武仲谦是个性格温柔、不多言语的传统旧式女子,这是透过朱自清的作品多少能够知道的。只是,他的散文《儿女》《给亡妇》《冬天》《择偶记》和小说《爱的历史》等所表现的,无论是三张笑脸所营造的家里却老是春天的温暖,还是谦为孩子为丈夫的整日操劳,都在家庭的范围内。至于他俩的爱情生活,则付阙如。也难怪,朱自清与武仲谦结婚时还是在1916年,那时,娜拉小姐还没有走到中国来,也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叫易卜生的外国人,婚姻大事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乎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于是,这一对新人在进入洞房、揭开盖头之前,别说互相了解,就连对方容貌是妍是蚩、性情是温是火,都不知道。因此之故,朱自清虽说有过婚姻,却缺乏约会的经历,未尝过恋爱的滋味。而陈竹隐则完全不一样。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有较多的人生历练,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独立意志。她有主见,有个性,爽朗活泼,大方热情,又能歌善画。与她交往,可以收获更多的趣味,可以建立更多的共同爱好。于是,在以人的发现为主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十多年之后,朱自清终于有机会补上自由恋爱这一课。对于陈竹隐而言,朱自清也离开了文学作品而活生生地站在她面前。他的儒雅、他的细心、他的诚恳、他的忙碌,一如通过文学作品所了解的;他的欣悦、他的烦恼、他的担忧、他的追求,却于文学作品而外,有了更多的更立体的展现。而它们,也都多少体现在这些信札中。这里收录的计有朱自清信75封,陈竹隐信6封。据朱自清的公子朱乔森介绍,这些书信是他在搬家时偶然发现的,原信和信封被母亲陈竹隐精心地保存在一个小箱子里。在那个书信作为人们远距离联系最主要工具的时代,两人之间的通信想来应该不止这些。只是,在经历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能保留下这么多,却是难得的。更难得的是,它们还主要集中在1930年到1932年之间,反映了两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步入婚姻殿堂的完整过程,这就更弥足珍贵了。对于当事人而言,它们是爱情的见证,是岁月的刻痕和情感的寄托,对于后人而言,它们是前辈遗赠的珍贵礼物。这些书信,文字均收入了《朱自清全集》第十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而朱自清的书信,更曾经以手迹的方式,得以专门出版(《朱自清爱情书信手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信中所记,或约见面,或诉思念,或述别后情形,或谈访学经历。他关心陈竹隐的起居饮食;他精心挑选送给陈竹隐的礼物;他不厌其详地述说国外的见闻;他为收不到陈竹隐的信而着急;他计较陈竹隐与别人合演《琴挑》这些均为生活细节,无关宏旨。只是,正是在这些琐细之处,在这种不假修饰的本真状态中,在这种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自然袒露中,更能够见出朱自清对于感情的珍惜和投入,见出他认真、诚挚的性情。他在信中说:一早就醒了,躺了一两点钟,想着香山,想着北海,想着黔阳馆,想着昨晚走过的路径,想着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的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的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书,不能写信,甚至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个能镇静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扰乱啊!(1931年1月3日致陈竹隐)如此坦率的诉说,活脱脱地展现了恋爱中的人的心理,展现了情感的涟漪在心中泛起的圈圈波痕。那一连四个感叹号,于细微处暴露了朱自清情感波动的强烈。在这个过程中,信的称谓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从矜持的女士,到亲切的弟,继而到亲昵的宝宝宝妹妹,再到调皮的小东西狗东西,最终回归什么修饰都没有的平淡。这恰恰记录了两人从初恋到热恋,到婚后回归日常的情感历程。只是,即使这种以风月为主的私密信札,也依然隐隐晕染着那个时代的风云之色。在多维尔过海关时所受到的特殊关照,和外国报纸谈及中国事务时候极讥讽之能事的刻薄,让朱自清感到格外的屈辱和愤怒。而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和上海的一二八事变,更让朱自清对岌岌可危的国事忧心忡忡,发出国命不知到底还有多长!前面是一片黑暗,但未尝没一两点光明,这些是什么呢?天知道(1932年1月30日致陈竹隐)的感慨。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无法淡然漠然的。但身处国外,他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拒绝跟日本人同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在一片黑暗之中,他深怀不中用的无力感,甚至怀疑自己教书念书,在这年头究竟有多少用处?谁知道!(1932年1月25日致陈竹隐)但在抗日烽火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刻,他却以坚贞之志,选择与全民族同命运,与清华大学共始终,即使自己流离颠沛,即使被打了折扣的薪水迟迟未拿到。1937年10月20日那封让陈竹隐寄书寄资料的信,于朱自清非常自然,因为教书和进行学术研究,本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此刻却极具象征意味:他不再悲观,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教书念书,在这年头究竟有多少用处的怀疑。他要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以不绝的弦歌之声,去迎接民族胜利的明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