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梦醒大杂院

書城自編碼: 356741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中國當代小說
作者: 老鹰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879705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售價:HK$ 105.6
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 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

售價:HK$ 153.6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

售價:HK$ 90.0
游戏改变未来
《 游戏改变未来 》

售價:HK$ 167.9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穆林)
《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穆林) 》

售價:HK$ 94.8
大学问·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 大学问·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

售價:HK$ 106.8
金庸评传
《 金庸评传 》

售價:HK$ 201.6
西方哲学史
《 西方哲学史 》

售價:HK$ 106.8

 

內容簡介:
《梦醒大杂院》是一本有温度、有质感、有弹性、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书,作者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斑驳多彩的画面,展现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计划经济时代,工农业生产屡受干扰,物资供应紧张,稻粮布帛、柴草煤炭,甚至自制家具所需的废旧木料,都是凭票或者凭户口簿供应的,有时候还需要托托关系,走走后门。书中描绘的场景,带大家回到了北方大杂院的生活现场,36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共用一个电表,共用一个公共厕所,尴尬地穿行在点点鸟粪和散落着白菜帮子的大杂院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不自觉地保持一种鲜活的姿态,保持做人的体面或者尊严。
關於作者:
老鹰本名:应里风,上海出生,自幼长期生活于青岛,成了大半个北方人。1976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从此再未有机会踏入正规学府大门,历时15年自学了高中、大学、外语课程。自诩小时候不好好读书,长大了玩命恶补文化课,是那种把正常人生轨迹倒过来活的人。改革开放初,进入世界500强的日资企业,至今35年有余。1992年获青岛市第一届日语演讲大赛第一名。曾受聘青岛大学日语专业兼职讲师。现为香港日清食品集团高级执行官、日清食品中国投资公司董事、日清食品集团东峰贸易董事长。业余爱好:看书码字。
目錄
大杂院的故事1共用水龙头1
大杂院的故事2共用的电度表11
大杂院的故事3买粮19
大杂院的故事4买煤29
大杂院的故事5买菜40
大杂院的故事6养鸡48
大杂院的故事7做饭55
大杂院的故事8絮棉62
大杂院的故事9阁楼69
大杂院的故事10共用厕所77
大杂院的故事11乘凉83
大杂院的故事12洗澡92
大杂院的故事13加工活101
大杂院的故事14书信110
大杂院的故事15儿时游戏120
大杂院的故事16结婚的事儿129
大杂院的故事17看电影137
大杂院的故事18周末的欢乐生活144
后记155
內容試閱
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序)
环境塑造人。这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一本创作谈之类的书本里看到的,短短五个字,对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我而言,几乎就是至理名言,有着醍醐灌顶的意义。我还有一个理解:所谓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动态,比瞬间的印象更持久地影响人的成长与性格发展。后来又看到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努力去感悟这句话,对如何在典型环境中创造典型人物,似乎更有方向和信心了。
四十年来,我所写小说的基本场景都放在了上海,涉及的街道、桥梁、电影院、学校、公园以及大江小河,都可以在上海找到具体的对应物。如果写到弄堂,那基本上就是我从小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六合里(一条在昔日法租界的典型弄堂)。如果我愿意,可以不厌其烦地将每一扇老虎天窗开裂的木纹和发霉的玻璃描写出来。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我是用书面语即普通话落笔的,但如果用上海方言来读,基本没有障碍。所有这一切,都是凭借着少年时代慢慢积累起来的记忆那是在黄昏时分靠着窗子远眺夕阳发呆时获得的鲜明印象,还有在弄堂上海特有的市民生态环境中与人打交道时积累的一些交际经验。
少年时的多愁善感与无意识积累,构成我的小说底色。评论界曾经认为我对上海市民社会的描写,真实记录了在大时代的变迁中,上海市民与时代、与城市、与世界风尚的敏感关系。这里,准确地描写对人物塑造提供了先决的可能。这些年来,我在小说创作上似乎有些倦怠,兴趣点渐渐转向创作与城市历史、与市民生态有关的散文。我记忆库存里的信息,就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仍然在发酵,在醇化,甚至在复制第二代、第三代我常有一种亦真亦幻的喜悦或恐慌。
此前我一直庆幸自己的记忆力是超群的,直到读到了作者的这本书的校样,才惊愕地发现作者的记忆力比我还强。
这本书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并不在于对北方城市生活状态的回忆,这样的书几乎汗牛充栋,而是作者是一个上海籍人士,随父母来到遥远的北方,并入住一个有36户人家的大杂院,在那里打量局部世界,感知人世间的冷暖。上海有一部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是来形容房客之多,属于艺术夸张。现实生活中的石库门,撑足也只能容纳十来家租户。与北方的大杂院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所以在空间上更胜一筹的北方大杂院,在市民生态的营造与展现方面,比之上海的石库门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当然也更有研究的必要。
以前我看过许多前辈作家写四合院的文章,由此知道四合院之于老北京的历史文化的意义。不过有些作家在落笔时,往往勾兑了过于甜蜜的想象,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流露某种优越感,这个当然也容易讨人欢喜。自然,小巷深处的四合院,天棚石榴胖丫头,或者树小墙新画不古,都可能与亲王、格格、贝勒爷或民国大官甚至失势军阀发生瓜葛,作者早年侧身于此,哪怕只是一间披屋,碰巧的话倒也可能见证一段风云际会、刀光剑影的大历史,很值得酒后捕风捉影,长啸一番。
相比之下,写大杂院的作家不多。大杂院明显档次不高,是劳动人民蚁聚蜂屯的场所,逼仄、简陋、潮湿、杂乱,条件肯定是差的。大杂院里飞出金凤凰不是没有可能,但大杂院的文化底蕴比不上四合院,连石库门也不能望其项背,所以这方面的书,只有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等城市的作家在小说中偶有所涉,散文创作很少有丰富生动的反映。
但是作者在他这本书里,倾注了大量的感情,激活了少年时代的记忆,洋洋洒洒地写了十几万字,一路看下来,倒也不觉得疲累。为什么?作为一个对石库门生活同样有着怀恋之情的上海男人,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珍惜。过往的生活,它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背景下,庶几已成为一个哲学名词,但文化人有责任将其还原为生活现场。他就是怀着这样一个文化使命来写这本书的。过往的生活,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正是计划经济时代,工农业生产屡受干扰,物资供应极度紧张,稻粱布帛、柴草煤炭,甚至自制家具所需的废旧木料,都是凭票或凭户口簿供应的,有时候还须托托关系、走走后门。这种锱珠必较的供应量只能维持人们最低的生活水平,但同时,革命的理想倒也一直熊熊燃烧,一刻也没有熄灭。
当然,回到大杂院的生活真相,回到36户人家共用一个取水站,共用一个电表,共用一个公共厕所,尴尬地穿行在点点鸡粪和散落着白菜帮子的大杂院里,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保持一种鲜活的姿态,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历经风雨磨洗而残存的那么一点礼仪,保持做人的体面或者尊严。
一句话来说,所有对生活窘境的遮掩或修补,都是为了有别于动物的存在。
那么在今天,当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告别了票证时代和供应匮乏的局面,普通老百姓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餐,购物节或情人节在商场里疯狂刷卡刷到手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类必需品动动手指就能送上门来的消费环境里,怀想昔日大杂院里的种种不堪,还有什么必要吗?
当然,从大的方面说,这叫回望来路,看清楚自己是谁,是怎么走过来的。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才能认清前路,哪怕前方再有什么坎坷、急流险滩、狂风暴雨,也心里敞亮了,无所畏惧了,只管撸起袖子加油干吧。唯有如此,吃过的苦才没有白吃,流过的泪也没有白流,挨过的打也没有白打。从小的方面说,可以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情,铭记兄弟姐妹同吃一口锅的胞泽之情,铭记一个小环境里左邻右舍对自己的那么一点好。通过还原这样一个局促的市民生态环境,也可以让下一代、再下一代感性地了解我们曾经的生活状态以及文化上的贫乏和精神的虚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现实世界,从而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脚踏实地学习、奋斗。
撰写这样的文本还有一个潜在的功能,就是能将一些不愉快的鸡零狗碎揉作一团,扔掉。在心理学上这叫记忆减负。写下来,有时候就是为了忘记。
我想,这也是他写这本《梦醒大杂院》的初衷和想要表达的价值观。
还要跟读者说的是,作者在这本书里,充分展现了他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新闻传媒在某个时间节点上会刻意挖掘民间的豆腐账,以小见大地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但是豆腐账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基本由数字串起来,流水账不能提供更具体的细节,所以有时候记者还得请当事人出面叙述一下。这本书就与豆腐账不同,他更详实、更具体、更生动、更可信地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市民心态,或者说是一种大杂院文化。
比如他写到大杂院里的居民对各自用水量的计较,从而催生了水牌的制作与管理。收水费每月一次,大杂院里的36户人家轮过来,每隔三年才轮到一次。这对作者而言,就经历了上门核查灯具、电器的数量和耗电量,然后再仔细计算出一个公约数的这项繁复的大工程。在串门子的过程还可以窥视一下别人家的境况,无意间也巩固了邻居之间的紧密关系。当然,社会底层的各种民族劣根性也有所暴露,比如占小便宜的习性到处都有,而在大杂院里表现得更加充分,当然也相当直率。有些人家偷偷地使用耗电量较大的电炉,有些人家在安装了小电表后还要从大电表上偷电。当时普通居民一般都使用白炽灯,瓦数高低决定了不同的耗电量,于是就有人故意低报自家灯泡的瓦数,暗中占大家便宜。这些事情放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写到《买粮》这一章节,也有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农民进城卖大米,为了多赚点小钱,就在米中掺沙子。后来农民为了省却买方回家拣石子的麻烦,干脆就将白沙子装在瓶子里,到交易时向买方出示,这半瓶沙子的重量也一起作价收费的。这一招也真见证了农民的狡猾和城里人的无奈,不过要是了解到农民自身吃不饱,只得将大米换成更多一点的杂粮,我们还有理由去谴责他们吗?
那个火红的年代,上海生产的轻工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拉开中国制造激动人心的序幕。作者的父亲每次到上海出差,总要带回大包小包的轻工产品,的确凉衬衫、塑料凉鞋、黑面白底的松紧鞋,等等,这些质量可靠的商品,让北方城市的居民认识了上海。再比如,因为作者一家是从南方北上的,在饮食习惯上与北方土著有很大区别,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吃不惯面粉。所以写到家里吃面粉、做馒头的烦恼,我也是感同身受的。作者一家从粮店换来质量比较好的地瓜,也体现了上海人家的精打细算。至于以物易物的经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政治环境稍有松懈之际,在全国各地都会演绎吧。在上海,市民用每月剩余的粮票与郊区农民换鸡蛋、换大米、换蔬果,曾经是街头巷尾的一景。
还有大杂院里的儿童游戏种种,在大杂院里养鸡、办婚庆酒席等故事,上海的读者应该也不会陌生吧。
《梦醒大杂院》是一本有温度、有质感、有弹性、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书,作者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斑驳多彩的画面,展现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来自五湖四海的36户人家,每个家庭各不相同,加之北方人性格直爽,处事为人直来直去,人际关系处理起来比上海石库门复杂得多。所以大杂院的管理就带有鲜明的小区自治的雏型。这样的管理是比较考验市民智慧的,也需要引入契约精神,从而在无意中建立起居民之间的互信关系以及抱团取暖的友好精神。
时世艰难,捉襟见肘。种种船到桥头自会直的生活智慧,大抵拜生活所赐。在今天繁荣繁华的语境里,这份机巧与宽容,应该成为民族的财富。如何有尊严、有风度、有腔调、友好地、富有同情心、坚持助人为乐的精神与行动、免于冻馁与匮乏地活着,积极快乐地活着,如何与城市、与社区建立起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征的互信关系,是我们应该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梦醒大杂院》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民间档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散发出愈加浓郁的芳香。
在二十年前,因为工作关系,作者回到了他的故乡上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青岛,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到底是上海人还是青岛人,估计连他自己也回答不出吧。所幸魔都的光怪陆离,并没有冲淡他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与牵挂,于是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将在心底发酵已久的文字写下来,而且写得很精彩。
他是蘸着渤海湾的海水来写这本书的,有点咸,但很有味道。

沈嘉禄
2020年7月26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