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眷恋

書城自編碼: 362507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中國當代小說
作者: 郑锦杭
國際書號(ISBN): 9787536094109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2.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财商养成第一课
《 财商养成第一课 》

售價:HK$ 69.6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售價:HK$ 477.6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售價:HK$ 93.6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
《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 》

售價:HK$ 153.6
盛世:西汉 康乾
《 盛世:西汉 康乾 》

售價:HK$ 117.6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

售價:HK$ 81.6
财富管理的中国实践
《 财富管理的中国实践 》

售價:HK$ 153.6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

售價:HK$ 59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2.3
《 客房服务员(留不下的城市 回不去的农村 “我忍不了的苦,是姐妹们能拼到的最好生活。) 》
+

HK$ 60.8
《 异乡记 》
+

HK$ 63.9
《 一些时刻 》
+

HK$ 54.0
《 下乡养儿(增订版) 》
+

HK$ 77.9
《 心居(“上海味道” 大城小事 寻找城中人肉身与心灵的安居之所) 》
+

HK$ 160.0
《 有生(精装全2册) 》
編輯推薦:
生活是一场修行,当你读起这本书时,你将不会忘记对生的无限眷恋与爱!
人性沉浮几十载,能从生活中获取生命力量的人,必是闪耀着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美!
內容簡介:
作品通过四个同学、四个家庭、四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讲述近30年以来国内基础教育教师群体在教书育人、理想信念、个人命运上的破与立、得与失。从常县、丘城、宛城三个地理坐标,展现社会流变、城镇化发展、人口迁徙对个人、家庭、城市、农村、教育、社会造成的冲击与涤荡。围绕
“向前走”的主旨,袒露普遍的人对于活着、对于世界的共同的眷恋,抒写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顽强、勇敢、挣扎、失落、升华,是一部人性的礼赞与挽歌。
關於作者:
郑锦杭
作家,青年学者,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旁涉建筑、电影、音乐等文化艺术。曾著散记《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被誉为“70后的成长标本”,长篇小说《好的人生》,被誉为“全国首部建筑人文小说”。
目錄

向前走
第二部
雅努斯的面孔
第三部
向前走


何以为人
內容試閱
style=“text-align:
center;”>style=“font-size:
14pt;”>何以为人——记忆《眷恋》
style=“text-align:
left;”>
style=“text-align:
left;”>宇宙/比人类说得更好。(何塞·马蒂)
style=“text-align:
left;”>
——题记
遗忘一本书好的方式是开始写下一本书。2013年,《始终》出版,半年以后,开始写《好的人生》。2017年,《好的人生》出版,发布会以后,开始写《眷恋》。《始终》和《好的人生》都没有带给过我得与失的困扰,因为在有人谈论它们的时候,我已经在写下一本书,已经遗忘了它们。2020
年3月,《眷恋》定稿,也许我很快也会遗忘它,而在遗忘来临之前,我所要记录的却是为了不致于彻底的遗忘。
《人师》和《眷恋》
写完《始终》,仿佛已经把自己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有过的热爱和努力都打包了,不会再有牵挂,我对责编刘灿老师说:
“以后不会再写教育。”刘灿老师说:“我们会等你回来。”
写完《好的人生》,郑重社长建议我尝试自己编剧,我通读《故事》《对白》《编剧的艺术》《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等书籍,体认到编剧远要比小说更贴近具体的生活,自己此前对于建筑的深入也就仅能满足小说的写作,而不可能满足编剧的要求,又想到如果要编剧也许只有教育的内容才是适合的,因为从少年时代起始,我就一直置身其中,没有什么能够超越它对于我的占据与覆盖,无论我对它抱持怎样的情感,无论我对它的情感发生过怎样的变迭,它之于我都是为熟稔的。我模糊地记忆,在自己就读的师范学校的围墙上有八个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时代的洪流中,它们似乎已经依稀难辨,我试图追问,它们究竟还在吗?它们在哪里?如果它们不在了,是到哪里去了?又为什么会不在了?于是,它促使我准备开始写作《人师》。刘灿老师得知以后,欣然说:“你还是会回来了。”
然而,记忆是会骗人的。当我回到师范学校的旧址,在荒芜的校园短暂驻足的时候,看到学校的围墙仿佛比逝去的时光更为寂寥,而且残酷,它上面并没有我记忆中的大字,并没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忆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会把这八个大字写在了围墙上?又是什么会让我有这样的记忆?是谁这样教诲过我吗?是谁这样叮咛过我吗?是我在内心守望过它吗?是我对它犹有过赤子之心吗?是我对它犹有深深的歉疚和遗憾,所以它才萦绕在我的记忆之中吗?种种诸如这样的恍惚,不确定,扪心自问,几乎伴随了写作的全程,它们有时候会让我在平静地敲打下普通的一个标点或者一个文字的瞬间突然泪流满面,猝不及防,似乎敲打到灵魂的至深。写作过程有长达两年多的访谈,一位受访的记者对我说:
“你自己过去不就是老师吗?你对老师的一切不都很熟悉吗?你自己想想不就可以写书了吗?为什么还要访谈?”我曾经也以为以自己的熟稔,应该很快就能完成《人师》的写作,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所写下的也不止是老师。
写书能够让一个人比预想的更深入了自己又更远地走出了自己,关心的事情,静思默想的内容,读的书,看的电影,听的音乐,说的话,内心的准则,对于人的一生的长度以及它的意义的认识,对于宇宙、星球、世界的认识,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人师》历时有两年左右,一边访谈一边下笔,经历三十多稿的又写又改,后更改成《一生世》,随后完成了所有的访谈,又经历两稿的又写又改,后又更改回《人师》,又经历两稿的又写又改,这样又过去一年,直至2020年早春,又更改成《眷恋》,又经历达九稿的又写又改,又一年过去了。至此,过去了四年,才完成了《眷恋》,它既是深沉的,也是深远的,更是深情的,它在其中所经历的变化包含着对于族类、生命、生存、人性、爱、同情、宽容等看待的变化,既是一个人的人格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本书的书格成熟的过程。
“错觉”和“真善美”
老师高尚吗?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化作春泥更护花。传道,授业,解惑。润物细无声。春华秋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高尚,几乎应该就是老师的天性,是天赋的,神圣的,不容置疑的。所以,无论是一个不恰当的眼神,一句口不择言的批评,一次不经体察的惩罚,一种冷漠、嘲讽,一种庸碌、随波逐流,一种不得体、斯文扫地,都会损及他们的高尚,令人扼腕,不齿,难能容忍,但是,又很难加以责备,似乎仅仅责备,也是亵渎,不可饶恕。
老师不高尚吗?一个老师说,学生都说我是温柔的老师,我在学校什么都忍着,回到家就发脾气,把所有的怒气都发到孩子身上,给基层一线的老师当孩子是很痛苦的事情。一个老师说,我从工作到现在,除了婆婆的丧假,从来没有请过假,怀孕晕倒都没有请过假,醒过来继续上课。一个老师说,我对当老师已经很厌倦,但我是有底线的,真正的教书育人,要用良心对学生,要为每一个家庭负责,如果没有这个底线,再多的荣誉都一文不值。一个校长说,我是一个比较功利的人,但我的内心还是比较柔软,一个外来务工子女不符合学校的入学条件,我无能为力,母亲焦虑、无助、彷徨、期待,甚至跪下来央求,一个校长其实没有什么能力,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给另一个学校打电话,让他们能不能收下来。老师的工作实在太为琐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改试卷,讲评,订正,为了一道错题一个错别字一个坐姿一个站姿批评教育学生,唠唠叨叨,有的竟要为此大动肝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像又一个老师所说,当老师就好像没有走进过社会一样,教几年级心理年龄就是几年级,年纪一大把心理年龄还是很小,他们的高尚也都几乎琐碎得乏味,既不跌宕、浪漫、戏剧化、可歌可泣,也缺乏深邃的思想,因此似乎也就鲜少得到文艺作品的青睐,似乎难以诠释,难以把持诠释的价值。
我对老师熟悉吗?我从上小学一直到师范毕业,都得到每一个阶段的老师无私的褒爱。小学的时候,严冬,寒风凛冽,胃痛,冒冷汗,不能上课,老师推着自行车走了七八里路把我送回家。初中的时候,我因为比别人提早上学,体育一直很糟糕,体育老师每次在路上碰到我,都会很忧虑地说:“哎呀,你的体育真是糟糕啊,怎么办呢?”老师却从来没有让我的体育不及格,也从来没有在课上给过我任何难堪。读师范的时候,我和初中的老师保持通信。初中的语文老师在给我的信中说:作家的素质要求,在我看来,应该是全能的,多维的。书中有一百〇一个角色,他就必须接触并深入一百〇一个角色,扮演出一百〇一个角色,否则,只能写写日记……笔耕之路是苦尽甜来的路,但愿你思甜而不畏饮苦……献给你良好的祝愿——愿路的那一头是一望的田田的荷塘,笔是桨,文是舟,沉醉不知归路……初中的英语老师也在信中说:在我看来,你的性格,本来就是搞创作的人所特有的个性呢……初中的班主任也在信中说:文学事业不应荒废,要不懈努力……师范时候的美术老师因为读了我的文章,对我这个没有美术所长的学生格外厚爱,毕业时给我留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盖世文章。我的老师们大多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是他们从不吝于对学生爱惜、庇护、发掘、栽培、鼓励,是我心目中好的老师,也是我心目中永不磨灭的老师的形象。
我对老师不熟悉吗?回顾自己当老师的岁月,我很羞愧自己并没有成为自己的老师们那样的“好的老师”,但是,那时候的自己以及同事们都是热忱的。老师不只是老师,既有一切人都会有的情意,也有一切人都会有的局限,彼此也会有一切人际之间都会有的摩擦、计较、嫌隙、抵牾,然而这些都不妨碍彼时的大家为着教育的奉献,一切都在服务于教育,一切都在为着怎样更好地教学以及更好地管理班级而投入和付出,真正地忠诚教育事业,并且为自己的职业骄傲光荣,全心全意,孜孜不倦。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地辚辚滚动,它应该是伟大的,但并不都是美好的,它毫不留情地碾压了有的热忱、奉献、忠诚、骄傲、光荣,使之沦陷,老师也不例外,有的也就不免不复亲切,不免陌生,让人错愕,让人痛惜。
农村还是农村吗?我过去以为我是一个没有了母校的人,我读过的小学、初中、师范学校都已经不复存在,我回到老家所在的乡镇中心小学,意识到它作为整个乡镇撤村并校之后的后的一所学校,在某种角度也已经是我的母校,而我又找不到任何可以把自己和它关联起来的根据:它的校园及其建筑都超出了很多城市的学校,孩子们都落落大方,衣着言谈和城市的孩子没有明显的差距,老师的素养也完全可以和城市的老师媲美,甚至还要更出众,它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农村,已经不在我原有的经验和认知范围之内。我翻山越岭到达崇山之中的村庄,没有想到它竟然还有高高地悬挂在大树上的大喇叭广播,广播的声音在山川回荡,也没有想到山上从前有很多水稻田,水都从山巅顺流而下,而现在水都被水电站引流了,村里的自来水反而不够吃用,就像油一样金贵,换下来的衣服都要攒很多天才一起洗,它似乎又还是过去的农村。
表象就是全部吗?我次到一个农村学校访谈,校长很随意地让我跟着到一家工厂处理事务,又召集人在嘈杂路边的农家乐吃饭,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天的访谈计划直到下午将近三点才匆匆进行,印象懊丧。此后进一步访谈,得知他二十多年以来一直都留在农村学校,对于教育和办学都有自己的坚持,是一位很有态度的校长,而且有超出一般的文学素养,给予了后续访谈的持续支持。他说,每个群体都有它的多面性,每个群体也都在推动着社会发展,接受访谈能够让自己得到升华,自己也应该为此做一点什么,可以让大家更加客观地看待
老师这个群体。此外,接受访谈的老师、校长、局长、政府官员、学者、商人、农民,他们的命运不尽相同,境界迥别,或者也各执己见,但是几乎都共同表现出了对于文学的尊重,都真挚袒露,并对书的写作予以恳切期待,我通过他们不仅不曾看到所谓对于文学和书的鄙薄,而且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书的力量,那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也许是超自然的只有属于人类的:力量。
黑暗就是黑暗吗?在城市,到了夜晚,天色在熠熠的灯光中黑下来,就以为是黑暗了。在农村,结束访谈,也到了夜晚,才真正认知到天地之间没有一丝光线的漆黑,才知道漆黑才是黑暗。
寂静就是寂静吗?在城市,以为夜深了就是寂静了。在农村,在访谈的学校住下来,夜深了,就像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才知道万籁俱寂才是寂静。
……
是枝裕和导演说:电影院是让人暗自饮泣的地方。约翰·伯格说:人们在电影院里哭泣的理由,就跟买票进去的人数一样多。电影如此。书也如此。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的书,无论来自哪种文化,无论什么取材,它都有责任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有责任唤起受众真善美的情感回应。看电影,看书,固然不是就为了去暗自饮泣,但是,能够让人暗自饮泣的电影和书,都是因为它们的某一句话语,某一个部分,某一个瞬间,有能力抵达到了人心深底里的敏感也脆弱柔软的部分,那也是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在一切时间的白云苍狗之中,也只有这个部分才永远值得咏叹,永远值得为之挽歌,又为之礼赞。不止是高尚和不高尚,熟悉和不熟悉,农村,表象和全部,黑暗,寂静……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大量的错觉中,它们层层叠叠,乱花迷眼,似是而非,很容易就会让我们背离了真善美,我只有用自己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触及到过的每一个平凡的灵魂,然后再敲打出的每一个文字,才有可能穿越无数浮光掠影的错觉,才有可能抵达人性的真善美。建筑师巴拉甘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答辞《美、寂静、宁静、愉悦与孤独》中引用了诗人卡洛斯·佩里茨的诗句:我们的眼/看穿好与坏/看不见的眼,只有绝望的灵魂。我希望自己这样写下的书,能够让人看穿世界的好与坏,又让灵魂永不绝望。
完满和缺憾
《眷恋》交稿以后,我陷入了巨大的空虚。完成《眷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作,生活,女儿的成长,时时刻刻都在摄走绝大部分的时间,全部的写作只能在时间的夹缝里丝丝缕缕地寸行。清晨,夜晚,梦醒的时候,在路上,在所有时间的夹缝里,我都已经习惯了它的不依不饶地缠绕,仿佛它不是在缠绕我,而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当缠绕停止的时候,我反而就像失重了一样:生物钟、身体机能、情绪、节奏似乎都出现了紊乱,容易饥饿,长篇累牍地做梦,梦境光怪陆离,不知道该和谁说话,也不知道从何说起,说什么都似乎没有意义,不能看书,不愿意思考,注意力涣散,迟钝,就像受过了脑损伤……紊乱又在加剧空虚。我开始看《请回答1988》,看得又哭又笑,感叹剧中人物的忐忑、克制、坚定、纯洁、惆怅、忧心忡忡、希冀、勇敢、忍耐、谅解、包涵、教养、甜蜜、欣慰,感叹编剧对于几乎全部人类情感所能够极尽的成熟并且细腻的洞悉,看到后三集的时候,我却感到了失望。无论人生还是艺术,终极的本质都在于:缺憾。完满的外衣下也许藏匿着粉饰、逃避、软弱、迁就、勉强、自欺欺人、麻木、妥协、放弃,而缺憾就只有是缺憾。我失望于它的:完满。虽然失望,但它还是不可思议地修复了我,让我迅速地得到痊愈和复原,摆脱了汹涌的空虚。也许,它让人所失望的,也就是一种缺憾,也意外地具有缺憾的美和意义。
约翰·凯奇去参加音乐会,作曲家为要演奏的曲目提供了演出介绍,其中一首曲目介绍的大意是:世上有太多的痛苦。音乐会结束以后,约翰·凯奇和作曲家走在一起,对话。
“我挺喜欢这音乐的,但是我不同意介绍上说的,世上的痛苦太多了。”
“什么?难道你认为世间的痛苦还不够多吗?”
“我认为痛苦的总量刚刚好。”
……
在《眷恋》交稿以前,我沉溺到了一种循环之中:不断地修改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字,一个标点,删除,增加,替换,日思夜想,一天,一天,没完没了……写书就像人生一样,充满各种各样的缺憾,而让人无能为力的缺憾应该是:时间的流逝。没有比时间的流逝更令人谦卑。我终接受缺憾,也带着缺憾,给《眷恋》定稿,交稿,内心谦卑。也许,一本书也就像一个人,纵观起来,它的缺憾的总量其实是刚刚好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世界虽然充满缺憾,却依然让人如此眷恋。
三十年以前,我到师范学校报到,没有想过它会带给我什么,又会把我带到哪里去。九年以前,我开始写书,也没有想过它会带给我什么,又会把我带到哪里去。此时此刻,我在记忆着《眷恋》,依然没有想过它会带给我什么,又会把我带到哪里去……只是无论如何,它们毕竟都催使我向前走了,而在这其中,遗忘,功不可没。记忆与遗忘,都是在为着向前走。
人生之美,大抵如此。
何以为人。
是为录。
2021年早春


在宛城。夏天已经越来越漫长,似乎除了冬天,一直都在度过夏天,已经是十月了,还是夏天的模样。霍藜找可以访谈的地方。一家原来可以缓慢消磨的咖啡馆变得像快餐厅,帷幔、钢琴、插花、桌布、宽大的沙发都没有了,灯火通明。一家原来在酒店里的静谧的咖啡馆改成了全开放的简餐厅。一条路上的服饰店、花店、家居店、画廊、书店所剩无几,也都换成了餐厅的招牌。商场越来越像市场一样挤挤挨挨,放弃了原来赏心悦目的陈列,更多的也都是餐厅。所过之处除了餐厅还是餐厅。一家新开的星巴克坐满了人,有的说什么什么几千万,有的说什么什么几个亿,好像几千万几个亿都轻而易举。一家看得见湖景的茶室要按小时计取高昂的服务费。一条曾经短暂地会在春天开满樱花的道路还在施工,没有不施工的时候。出租车司机说好别用现金,现在已经很少人还用现金。走路的人,等红灯的人,坐车的人,开车的人,都在看手机,都在被层出不穷的信息湮没,都像在比赛谁先知道了什么,谁又知道得多。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像外星人在飞快地穿行。餐厅在飞快地翻桌。钱变成了数字,就像不是钱,只是数字在稍纵即逝。什么在飞快地缔造?什么又在飞快地腐朽?什么都是飞快的,仿佛世界的转速就已经变得是飞快的,涤荡了人类在漫长过去形成的等待、思念、爱惜、从容、恬静、闲适、隐逸等情感和精神,失落了美好的事物:美。
一切就像不是现实。
而是科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