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書城自編碼: 365330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38094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向上社交
《 向上社交 》

售價:HK$ 81.6
手作简约百搭的品牌帆布包
《 手作简约百搭的品牌帆布包 》

售價:HK$ 70.8
民族的重塑:为什么我们惧怕和需要民族
《 民族的重塑:为什么我们惧怕和需要民族 》

售價:HK$ 78.0
中国宫廷医学养生精要
《 中国宫廷医学养生精要 》

售價:HK$ 93.6
战略叙事:传播力与新世界秩序
《 战略叙事:传播力与新世界秩序 》

售價:HK$ 93.6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研究 与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相关的论文集
《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研究 与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相关的论文集 》

售價:HK$ 93.6
实物、人类学习与博物馆学
《 实物、人类学习与博物馆学 》

售價:HK$ 201.6
汉篆辑录(第一卷)
《 汉篆辑录(第一卷) 》

售價:HK$ 129.6

 

編輯推薦:
这是一部有着很高知名度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它既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梭罗《瓦尔登湖》相媲美的自然文学经典。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西蒙推出此中文版翻译力作,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精彩可期的自然主义文学阅读盛宴。
內容簡介: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其报告既描写了美丽的乌苏里自然风景,也涉及了生活其间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东北的人文风情。在考察原始森林时,阿尔谢尼耶夫遇到了一位向导——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老猎人德尔苏对山林无比熟悉,能灵敏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是一部精彩的自然主义文学力作。
關於作者: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苏联远东考察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和作家。俄国地理学会会员、俄国东方学会会员,曾担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馆长。他开创了俄国文艺科普地方志流派的先河,曾发表六十余部作品,为著名的即是堪与梭罗《瓦尔登湖》相媲美的自然主义文学经典《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西蒙,原名郑建新,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曾供职于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自1989年长期旅居俄罗斯,从事翻译和文化交流。著有《俄罗斯证人——目击历史漩涡20年》《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多面普京》等及译作《达·芬奇传》。
目錄
上册目录

章 玻璃沟 / 001
第二章 初遇德尔苏 / 010
第三章 打野猪 / 018
第四章 朝鲜屯见闻 / 030
第五章 勒富河下游 / 037
第六章 兴凯湖上的暴风雪 / 054
第七章 启程前的准备和考察队的装备(1906 年) / 067
第八章 溯乌苏里江而上 / 089
第九章 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 101
第十章 伏锦河谷 / 116
第十一章 穿过原始森林 / 130
第十二章 大森林 / 142
第十三章 翻越锡霍特山脉去海边 / 153
第十四章 奥耳加湾 / 172
第十五章 阿尔扎马索夫卡河畔历险记 / 194
第十六章 弗拉基米尔湾 / 208
第十七章 德尔苏·乌扎拉 / 218
第十八章 阿姆巴 / 236
第十九章 里伏锦 / 248
第二十章 可诅咒的地方 / 258
第二十一章 返回海滨 / 278
第二十二章 鹿鸣 / 296
第二十三章 猎熊 / 312
第二十四章 遇到红胡子 / 331
第二十五章 森林大火 / 342
第二十六章 冬季远行 / 354
第二十七章 到伊曼去 / 367
第二十八章 艰难的处境 / 381
第二十九章 从瓦贡别到帕罗沃齐 / 397
附录
植物和动物名称俄语、拉丁语、汉语对照表 / 415
地名索引 / 431

下册目录

章 出发 / 001
第二章 在海湾 / 010
第三章 次行军 / 022
第四章 在深山里 / 038
第五章 山洪 / 053
第六章 回到海滨 / 071
第七章 漫游小克马 / 083
第八章 大克马河 / 098
第九章 李淳宾 / 110
第十章 可怕的发现 / 121
第十一章 渡河遇险 / 129
第十二章 捕貂的朝鲜人 / 147
第十三章 瀑布 / 164
第十四章 艰苦的路程 / 175
第十五章 库松河下游 / 186
第十六章 索伦人 / 197
第十七章 外乌苏里地区的心脏 / 212
第十八章 遗言 / 230
第十九章 海把头归来 / 243
第二十章 翻越锡霍特山脉 / 257
第二十一章 冬天的节日 / 270
第二十二章 老虎的袭击 / 282
第二十三章 旅行结束 / 295
第二十四章 德尔苏之死 / 305
附录
植物和动物名称俄语、拉丁语、汉语对照表 / 315
地名索引 / 326
作者对某些章节地理状况的说明 / 365
译后记
关于作者旅行家、科学家、作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 377
內容試閱
序言
张炜

今天要谈到一部杰作,出自俄罗斯,它是阿尔谢尼耶夫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这部作品翻译于20世纪50年代,早是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组织翻译的内部参考资料。它的老版本是上、下两册,纸张和装订技术都似乎不如现在“先进”,但翻阅起来那么舒服。我有一个朋友就说,他不愿看现在的出版物,一股化纤味,封面花哨,华而不实。他爱读以前出版的鲁迅作品选,那么朴素自然。过去是铅字印刷,仔细看书上的字都是有力度的,稍稍压进了纸里。后来电脑排版告别了“铅与火”,印在纸上的字只是浅浅的一层,字体也不好看,感觉是轻浮的,很长时间难以习惯。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是一个地理探险学者对东北乌苏里地区的考察笔记,其中有山脉、河流、动物以及罕有的人迹记录。它读起来不完全像一部地理志或单纯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首长诗。一位朴实的、有学问有修养的学人,笔下流淌的文字是朴素、动人的。这是那些拿腔拿调、所谓专业修养的空头文学家不可再现也不可演绎的文本。这本书我读得很早,当年躺在胶东半岛的大炕上,拿起来就读,每一次都陷入感动。比如写兴凯湖风暴的一章:学者和一位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一起去探究那里的地形地貌。老人只会说很少几句俄语,他在湖岸仰脸一看天色,发出警告说要快走快走,不然就来不及了。学者迟疑不决时,猎人已经急急伏身,拼命拽草。学者惊问为什么要这样,猎人嘴里蹦出一个字:死。
接下来写了整个得救的过程。学者被老猎人的满脸惊恐吓住了,没有也来不及听更多的解释,只好跟上老人拼命拔草。但老人特意留下了几处草棵没有拔掉。大风暴说来就来,气温陡然下降,他们赶紧动手搭帐篷,而帐篷就拴在那些没有拔掉的茅草棵上。刚才拽下的大量茅草全部堆进帐篷里,他们两个拱了进去。这一夜的大风雪太骇人了,如果不是这个帐篷和这堆茅草,他们这一次必死无疑。
书中的某一章这样写北极星:长长的夜晚,学者和老猎人一块儿烤火聊天。篝火里的木柴不时发出炸响。老猎人是万物有灵论者,他把一切都说成“人”:这炸响的木柴是“坏人”,正常燃烧的木柴是“好人”。他们仰望北方的天空,老人指着北极星说:“那是一个的人。”北极星看上去只是一个不甚清晰的亮点,渺小而微弱,但它恒定不动,是用来指引方向的,所以老人说它是“的人”。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读到哪一部荒野之诗比《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更美,滋味更绵长、更丰富从容,也更激动人心。这部作品冷静而激越,实在难以超越。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文学写作,认为杰作只会出于职业作者之手,只会是一门娴熟机巧的“专业”。好的文学很可能不是文学家写就的,而是另一些不以文学为志业的人,他们以非专业的心态、非文学的目的创造出来的文字,却能踞于的地位。这样的作品因为特别纯粹的气质,往往是那些匠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2021年春


原序
(1930年版)

呈献给读者的这部作品,是我1906年在锡霍特山区旅行的通俗性概述。内容包含考察所经之处的地理描述和旅行日记。
在我的书里,读者将会看到对这个地区的大自然和居民的描绘。其中许多记述已经成为过去,只具有历史意义了。近15年来,乌苏里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原始处女林已经被烧光,代之而起的是一片片落叶松、白桦林和白杨树林。在过去老虎吼叫的地方,如今机车轰鸣;从前稀落孤单的捕兽人居住地,如今出现了一座座俄国大村庄;异族人已经离开,去了北方,原始森林中的野兽数量锐减。
这个地区丧失了自己的本色,正经历着文明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变化。变化主要发生在乌苏里地区的南部和乌苏里江右侧各支流的下游地带,而在北纬45°以北的锡霍特山区,则完全保留了荒漠山林的原貌,如同布季谢夫和维纽科夫时代(1851—1869年)那样。
首先,我认为应该感谢用各种办法促使我展开对乌苏里地区进行考察事业的人士。
在远东的水兵中,我找到了同情者和朋友。1906年他们为我在大海沿岸建立了一批食品基地,并且除了我的那些箱子外,他们还在每个基地多放了自己的一箱红葡萄酒、罐头、干饼、饼干等食品。
如果说我的旅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那么在相当程度上当归功于我的同行者。
这些成果的大部分我认为应该归功于跟我一起旅行的士兵和哥萨克们,归功于他们的堪称典范的忘我精神和忠诚服务。
我不仅不用鼓励他们,相反,由于担心,常常不得不制止他们不要过分劳累而损害了自己的健康。虽然很艰苦,可是这些朴实勤劳的人却耐心地忍受着行军生活的艰难险阻,我从未听到过他们有一句怨言。他们中的许多人在1914—1917年的战争中牺牲了。其余的人我至今还同他们保持着通信联系。
旅行期间,舰长、教师、医生以及许多其他朋友,经常给予我各种各样的帮助,提出建议和问题,不止一次地协助我解决困难。我谨向他们致礼,并感谢他们的诚挚热情的款待。
每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的眼前便出现了乌苏里江上游的赫哲人德尔苏·乌扎拉的身影。他如今已经去世了。只要我一回想起他,以及我和他徒步旅行的共同生活,我的心便悲痛欲绝。
如果我们看一看乌苏里地区民族分布图,在上面找一找赫哲人,那么就可以看到,这些土著人分布在由乌苏里江河谷到刀毕河河口的一条狭窄的地带上。更早些时候,还有一部分赫哲人居住在乌拉河及其支流上。我们感兴趣的正是这后一部分人。
把这些人归入某种特殊的部族并与其他赫哲人区别开来是错误的。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他们同自己的邻居——那些散居在乌苏里流域的渔民毫无差别。他们的特点是酷爱打猎。
这些人生活在少有鱼类的地方,而原始森林里野兽极多,于是他们便全力从事狩猎了。这些赫哲人在捕貂、猎取贵重的鹿茸,以及寻找能治百病的人参时,远远地深入北方,而且不止一次走到锡霍特山岭遥远的角落。他们是优秀的猎手和令人称奇的踪迹辨认者。我跟德尔苏一起旅行时,会仔细观察他的踪迹辨识方法,每次我都会感到,他的这些能力已然发展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这个赫哲人面对踪迹就像在读一本书那样,能够按照严格的顺序恢复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
很难一一列举这个人给我和我的队员们提供的所有帮助。他不止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去抢救濒临死亡的人,他对许多人都有救命之恩,其中也包括我本人。
德尔苏在我的几次旅行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首先叙述了1902年沿济木河和勒富河的旅行,那时我次同他见面,然后再记述1906年的考察。
我的三次旅行是在1910年结束的。接下来的三年,我在著名专家Л.C.别尔格、И.В.帕利宾、C.А.布图尔林和Я.C.埃德利什坦因的亲切协助下,整理已搜集到的资料。
1917年,手稿已经完成了,当时就在我的一些朋友和熟人中间传阅,其中不少人是教师。
他们的评价和反应使我深信,有关边区的这种科学普及读物,青年学生将可以从中汲取不少既有趣又有益的知识。

B.阿尔谢尼耶夫
符拉迪沃斯托克,1930年

玻璃沟

麦通港 什科托沃村 北岔河 遇到豹子 大尖山 马鹿

1902 年,我曾带领一支狩猎勘查队到过济木河1上游。这条河在什科托沃村附近流入了乌苏里湾。我的勘查队由6名西伯利亚步兵加4匹驮马组成。我们的目的是从军事角度对什科托沃地区进行考察,研究大尖山2山脉交点的几个山口,探寻那里的4条河流(济木河、麦河、刀毕河3和勒富河4)的发源地。其次,我还应当查明兴凯湖旁边和乌苏里铁路附近所有的小路。
这里所说的大尖山山脉始于伊曼附近,走势向南,与乌苏里江平行,再自东向北,再向北,一直延伸至西南,它的西面是松阿察河和兴凯湖,东面是刀毕河。这条山脉继续延伸便分为两支:一支走向西南,就是贯穿整个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的鲍加塔亚格里瓦山脉;另一支向南延伸,与一

1 流送木材的河流。(本书全部脚注均译自原书,大部分是对中国音译地名做的说明,主要是为给俄罗斯人提供阅读方便。——译者注)
2 尖顶的大山。
3 又译作刀兵河,在这条河上曾有过多次战斗。
4 又译作猎福河,猎人的幸运河。

座高岭连接。这座高岭是刀毕河和苏昌1河之间的分水岭。
乌苏里湾的湾头叫作麦通港。初,麦通港伸入陆地相当深远,这一点一目了然。如今岸边的悬崖向陆地纵深推进了约5公里。现在的散湖2和二泡子3 湖曾经是塘沟子4河的河口,而麦河5河口以前曾位于现在铁路线和麦河交叉处不远的上方。这片面积为22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是低沼泽地,淤积了麦河和塘沟子河的冲积物。6沼泽地里还留下了一些小湖泊,说明这里曾是港湾深的地方。这种海洋退缩和陆地扩展的缓慢过程现在仍在进行。而且,麦通港也会遇到同样的命运。港湾里的水现在已经相当少了。港口西岸由斑岩构成,东岸则由第三纪沉积层构成:麦河河谷里到处都是花岗岩和正长岩,而河谷以东则是玄武岩。
什科托沃村位于济木河右岸,离河口不远。它建于1864年,1868年曾被红胡子放火烧毁,但在次年又重新建了起来。据普尔热瓦尔斯基1870年统计,全村有6户人家,男女共计34口

1 种植苏子的地方。中国人用苏子榨草籽油。
2 泛滥的湖泊。
3 第二个小河湾。
4 有沼泽的山谷。
5 沿岸种有许多小麦的河流。
6 见Д.H. 穆什克托夫所著《1919 年苏昌铁路地区地质记述》。

人。1我来到这里时,什科托沃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村庄了2。
我们在这里住了两天两夜,对这一带进行了考察,并准备继续远途跋涉所需的物资。30公里长的济木河呈东西流向,右面有一条支流——北岔河。
当地居民将北岔河流经的河谷称为“玻璃沟”。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猎人的一所碓子房(供猎人用的小房子),这所房子的窗户3上镶着一块不大的玻璃。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全乌苏里地区没有一座玻璃厂,因此玻璃在穷乡僻壤就显得特别珍贵。在深山老林里,玻璃是以物易物的一种计量单位。用一个空玻璃瓶可以换到面粉、盐、小米,甚至还可以换到毛皮。老住户们说,过去发生斗殴的时候,仇人们都拼命闯进对方家里,砸碎玻璃器皿。因此,将中国房子窗户上那一小块玻璃看作一件奢侈品,也就不足为怪了。它受到当地头一批移民的珍视,他们不仅把那所房子和小河叫作“玻璃房子”“玻璃河”,而且还将整个区域都称呼为“玻璃沟”。
从什科托沃村沿济木河河谷上行,起初是一条乡村大道,过了诺沃罗西斯科耶村,大道变成了小路。顺着小路可以走到苏昌河、干沟子4河,这两条河通往诺沃涅仁诺村。小路一会儿在河这岸,一会儿又转到河对岸,来回绕了好几次,这也是春汛期间这条路无法通行的原因。

1 见Н.М. 普尔热瓦尔斯基所著《乌苏里地区旅行记》,1869 年版,第135—136 页。
2 1902 年村中有88 户人家。
3 中国房子的格子窗上糊着薄纸。
4 干涸的小河谷。

我们一大早从什科托沃村出发,当天即到达了玻璃沟沟口,并且进了沟。北岔河一直向西—南—西方向流去,仅在河口不远处才向正西流去。玻璃沟宽窄不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宽的地方有1公里多。它像乌苏里地区的大多数河谷一样,地势出奇地平坦。沟两侧的山岭很陡峭,上面长满了弯曲的柞树。平地与山岭的界线极为明显。这说明,这里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剥蚀。河谷早先深得多,后来被河流的冲积物填充了不少。越深入山区,植物长得越好。茂密的混交林代替了稀疏的柞树林。混交林中有许多红松。我们沿着中国猎人和挖参人踏出的小路前进,走了将近两天,到达了“玻璃房子”,但是曾经镶着玻璃的房子已经变成了废墟。这条小道越来越难走,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从此经过了。小道上野草横生,许多地方被风倒木挡住去路。很快,我们竟完全找不到这条小道了。我们发现了有野兽出没的小路;只要这小路和我们行走的方向一致,我们就顺着它走。不过,所经之地大多都是无路的荒野。第三天傍晚,我们来到大尖山山脚下,这里的山势为南北走向,平均高度约700米。我将人马留在山下,独自登上近处的一座山峰,看看这里离山口究竟还有多远。登高远望,群山历历在目。原来,分水岭离我们还有两三公里远。显然天黑以前走不到那里了。即使能走到,也要冒着在没有水的地方过夜的危险,因为在这个季节,山溪的源头几乎全部干涸了。我决定就在人马停留的山脚下宿营,明天再向山口进发。
一般而言,在勘察中我还从没有拖延到黄昏才宿营,因为总要趁天还没有黑的时候搭起帐篷,准备过夜用的烧柴。当士兵们张罗宿营的时候,我会利用这段时间出去察看附近的环境。经常陪我出去进行这类观察活动的是波利卡尔普·奥连季耶夫——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还是一名出色的猎手。他那时大约26岁,中等身材,十分匀称。他长着淡褐色的头发,脸部线条粗犷,留着两撇小胡子。这样描述一下,读者对他的外貌就会留有几分印象了。奥连季耶夫是个乐天派,甚至在我们遇到很头疼的境况时,他依然不会失去好心情,并且竭力劝我相信,“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会更加美好的”。我做了一些必要的安排之后,我们便带上枪,一同出去观察。
太阳刚刚沉入地平线,当它的金色光辉还映照着山尖的时候,河谷里却已经呈现出昏暗的暮色。树梢的黄叶在淡白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分明。在飞禽中、昆虫中、枯草中,甚至在空气中,处处都能感觉到秋天临近了。
翻过一座不高的山岭,我们进入了相邻的峡谷。这里密林丛生。山间的溪流已经干涸,宽阔的河床横穿峡谷。我和奥连季耶夫就在这里分了手。我沿着砾石滩向左走,他往右去。走出不到两分钟,我突然听到他那边传来一声枪响。我转过身来,就在这一瞬间,看到空中闪过一道五彩斑斓的弧线。我即刻向奥连季耶夫那奔去。他正在着急地装子弹,可是,一颗子弹偏偏卡在弹舱里,枪栓推不上去。
“你打什么呢?”我问他。
“好像是老虎,”他回答,“它卧在树上。我瞄得很准,应该是打中了。”
卡住的那颗子弹终于被取出来了。奥连季耶夫又装好一颗子弹,我们两人便朝野兽隐没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走去。枯草上沾有血迹,说明野兽确实被打伤了。突然,奥连季耶夫停住脚步,侧耳细听。就在我们前面稍稍偏右一点的地方,传来呼哧呼哧的声音。眼前是一片密密的蕨草丛,什么也看不见。横在地上的大树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奥连季耶夫刚想从倒木上爬过去,受伤的野兽却抢先一步,突然迅猛地向他迎面扑来。奥连季耶夫即刻朝它开了一枪,甚至没来得及用肩膀顶住枪托。这一枪打得准极了,子弹直接射中了野兽的头部。它倒在横木上,头和前爪垂在一边,后半身垂在另一边。
垂死的野兽还抽搐了几下,并开始啃地。这时,它的重心改变了,整个身躯缓缓向前移动,后沉重地倒在猎人的脚下。
我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只满洲黑母豹1。当地居民称它为“雪豹”。这只华美的典型猫科动物很大,身长(自鼻端至尾基)1.4米,体侧和背部的毛为黄褐色,腹部呈白色,全身布满黑色的斑点,排列成行,就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它的体侧、四爪和头上布满小斑点,颈部、背部和尾部的斑点很大,呈环状。
乌苏里地区的雪豹仅生长在南部,主要在绥芬河、波西耶特和巴拉巴什一带。它们主要捕食梅花鹿、野狍子和野鸡。这种动物很机警狡猾。为了摆脱猎人的追捕,它们经常会爬到树上,那棵大树与它们留在地上的脚印相对,并正好对着猎人的视线。雪豹全身紧贴树干,头放在前爪上,一动不动地静卧在那里,始终保持这种姿势。它们非常清楚,头朝前将躯体紧贴在树干上,比身子朝前更难被猎人发现。

1 动物学名是我(指作者弗·克·阿尔谢尼耶夫。——译者注)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博物馆管理员A.H. 切尔斯基那里得到的。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