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欧洲史. 帝国时代 : 约330—1493

書城自編碼: 367838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者: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31798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亲爱的安吉维拉: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性主义宣言
《 亲爱的安吉维拉: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性主义宣言 》

售價:HK$ 58.8
理想国译丛064: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 理想国译丛064: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

售價:HK$ 122.4
海外中国研究·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
《 海外中国研究·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 》

售價:HK$ 153.6
理想国译丛018: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2024版)
《 理想国译丛018: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2024版) 》

售價:HK$ 110.4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售價:HK$ 105.6
大洗牌
《 大洗牌 》

售價:HK$ 93.6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售價:HK$ 106.8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售價:HK$ 58.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47.5
《 甲骨文丛书·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套装全2册) 》
+

HK$ 119.6
《 极简古代亚洲史 》
+

HK$ 119.6
《 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 》
+

HK$ 210.0
《 甲骨文丛书·王公之泪:印度的兵变、金钱与婚姻,1805—1905 》
+

HK$ 112.1
《 西方史学通史 第三卷 中世纪时期 》
+

HK$ 253.7
《 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一本了解现代非洲政治的入门读物、半年世纪的悲欢,史诗般的巨著、全二册) 》
編輯推薦:
1.英国传奇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代表作,久经市场检验的欧洲史经典
诺曼·戴维斯是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伦敦大学学院荣休教授,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荣誉教授,中东欧史专家。《欧洲史》是诺曼·戴维斯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邀,历时九年打磨的一部全面体现东西欧的通史著作。《欧洲史》上市之后即被各家媒体评为年度图书,20多年来,该作品先后以14种文字出版,畅销全球。
2.弥补既往欧洲史著作之不足,关注少数群体和无国家民族,全面理解东西欧
《欧洲史》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叙述,用明确的线索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一个完整的欧洲如何从无到有,从分裂到融合。除了常规的史实外,戴维斯对斯拉夫人的关注弥补了既往欧洲史著作的不足,还关注常被忽视但对欧洲发展不可或缺的少数群体和无国家民族,如犹太人、吉卜赛人、麻风病人、异教徒等。
3.三重视角,全景式呈现欧洲的起源、诞生、冲突与融合
主体叙事,以一章为一个时期由快到慢向前推进。每章的结尾选取特定时空位置进行全景式特写,历史细节和想象尽皆呈现。随文出现的知识窗涵盖60个门类的知识,囊括常不见于严肃著作的前沿成果和历史逸闻,辅以严谨的考据,有趣又有料。
內容簡介:
本书是英国畅销和受欢迎的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从冰河时代延伸到原子时代的历史类精品著作,为欧洲历史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表现出一种难得一见的整体史印象。《欧洲史》以时间为主线由快到慢逐渐推进,第1章覆盖了长达百万年的史前时期,而在后一章讨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历史。诺曼·戴维斯捕获了所有的历史事件:罗马的崛起与衰落,阿拉里克人和阿蒂拉人的大举侵略,诺曼征服,罗马教廷的权力斗争,文艺复兴和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欧洲崛起为世界权力中心以及它因陷入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而走向衰落。这是部给予欧洲东部和欧洲西部同等分量的欧洲史。《欧洲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内容的选择、重新安排和表现方式,它把传统的叙述体与独特的特写结合在一起,使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跃然纸上:299个讲述各个时代方方面面的“概要介绍”(知识窗)散步于整部书,介绍的傗题跨越了各章的界限,描绘了各种奇特的事物和思想,这些通常是过于严肃的历史学家们忽略的;12幅“快照”从视点俯瞰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欧洲的全景,如同对时间推进和领土扩张的迅猛进程叫一声暂停,帮助读者松一口气并审视这些重大历史变革,并如棱镜折射出欧洲历史丰富多样的变化;100幅地图和图表、72幅图片覆盖了整个欧洲的历史。所有这些说明,戴维斯的《欧洲史》是近几年出版的价值、有说服力的历史读物之一。
關於作者:
英国历史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伦敦大学学院荣休教授,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荣誉教授,中东欧史专家。著有《欧洲史》《消失的王国》《上帝的游乐场:波兰史》《另一片天空下》等17部著作,作品被翻译成波兰文、德文、法文等十几种文字。因其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戴维斯获得了英国圣米迦勒及圣乔治三等勋章,波兰国家勋章、白鹰勋章。
早年的成长岁月塑造了戴维斯终生的欧洲视野。1958年,19岁的戴维斯和几个毕业生从故乡兰开夏郡启程,开车穿行欧陆,到达伊斯兰布尔。青年时期的戴维斯求学生涯遍及英、法、意、波等欧洲国家。与多数学者不同,在开启学术事业之前,戴维斯做了四年的中小学教师,这段经历为他简单而清晰的叙述风格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在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系统出版关于中东欧和欧洲历史的著作,并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广受欢迎。从学术岗位退休后,戴维斯继续旅行、写作、演讲,不断获得世界各地的荣誉。
目錄
第4章 起点:欧洲的诞生,约330—800 年 第5章 中世纪:中世纪,约750—1270 年 第 6章 危机:危机中的基督教世界,约1250—1493 年 正文注释 知识窗注释
內容試閱
序 言
本书没有包含多少原创性内容。因为这个题目的大多数方面都被以前的历史学家彻底研究过,很少需要再进行手的研究。本书的独特性唯在于对内容的选择、重新安排和表现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欧洲历史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并通过引入由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主题所构成的框架,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整体史印象。
学术性注释保持在小限度,对于能够在公认的任何参考著作中查到的史实和论述不注明出处。在参考书中,我必须特别提到的是29卷本《不列颠百科全书》(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第11版,1910—1911年),它远胜过后续的所有版本。本书只对不为人熟知的引文和超出标准教科书范围的资料来源加以注释。书的正文并不必然与所引著作的解释观点一致:“正文中阐述的学说观点与注释中的参考著作并不总是一致,这一点不足为奇。”
作为本书写作基础的学术思考会在《导言》中说明,但对它的结构需要做一些解释。
本书正文是按照几个不同的层面编写的。叙述性的章节主体纵览了从史前史到现今的整个欧洲的历史。它们从第1章覆盖了头500万年的遥远视点逐渐推进,直至相对靠近的焦点,包含了20个世纪,几乎每年一页。每章有一系列特别的“知识窗”,用长焦镜头在时间长流中截取较窄的主题加以说明。每章均从一个特定的视点对整个欧洲大陆推一个广角“快照”作为结束。整体的效果也许像一个历史图片集,其中全景场面与详细介绍和特写图片相得益彰。我希望读者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知识来更精确地了解历史。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部综合性著作能符合有着相当不同的目的的学术专著的标准。
主要的章节遵循欧洲历史的通行结构。它们为其他的所有主题和内容的安排提供了年代上和地理上的基本框架。它们聚焦“以事件为基础的历史”——主要的政治分区、文化运动和社会经济趋势——历史学家们据此将大量的信息分解为可以处理的(虽然必然是人为的) 单位。年代的重点在中世纪和近现代,在这段时期才存在一个可见的欧洲实体。本书的地理范围旨在公平地涵盖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欧洲半岛所有地区。
对于每个时期本书都尽力克服“欧洲中心论”和“西方文明”的偏见(见本书《导言》部分,第16—19页、第19—31页)。但是作为一部欧洲史著作,其叙述不可能超出欧洲本身的边界。本书适当地突出了一些因时而异的论题的重要性,如伊斯兰教、殖民主义或欧洲海外移民。对于东欧的事态,本书也给予其适当的突出地位。只要合适,它们就会被结合到影响整个大陆的主要论题之中。在阐述蛮族入侵、文艺复兴或法国大革命这类常常看上去只与西部有关的主题时, 东部因素也会被纳入考察范围。给予斯拉夫人的篇幅可以说是由于他们是欧洲的民族。本书对各民族的历史通常都会进行概述,但是对无国家的民族也给予了关注,而不是只限于民族国家。对于少数群体,从异教徒、麻风病人到犹太人、吉卜赛人和穆斯林,本书都没有遗漏。
在后面的各章中,“ 历史的同盟计划”(allied scheme of history)的优先顺序没有被遵循(见本书《导言》,第39—42页)。它们也没有被批驳。
设置“知识窗”是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它们关注各种细节,这些细节在综合性的历史写作的概括和简化中不会出现。它们有时介绍的论题跨越了各主要章节的界限;它们描绘了各种奇特的事物、奇特的思想和不重要的支流,这些是过于严肃的历史学家们通常会忽略的。重要的是,选择它们是为了对新近研究的“新方法、新学术、新领域”予以尽可能多的速览。它们提供了60个左右的知识门类的典型样本,尽可能广泛地分布在各章的各时期、地点和论题中。由于书的篇幅、出版者的耐心和作者的毅力这些人为原因,初的“知识窗”目录不得不予以缩减。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这种总的说来像点彩画式的技术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即使点彩的数量少了一些。
每个“知识窗”都定位在正文中的特定时空交点上,用一个核心词概括其内容。每个“知识窗”都可以看作一篇独立的小文章,可以与其所在位置的正文联系起来阅读。
“快照”用来超越欧洲的变化地图,进行一系列全景式的总体观察。它们定格了按年代叙事的结构,通常是在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时刻, 暂时停止向长远的时间和广袤的领土冲锋。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松一口气,观察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各种转变。它们有意从一个单一的有利视点聚焦,没有试图权衡观点和可选视角的多元性(无疑是存在的)。在这方面它们毫不掩饰自己的主观和印象主义。在一些例子中,它们接近有争议的“派别”领域,将已知事件与没有根据的猜测和推论结合在一起。像本书的其他几个部分那样,它们可能会被判定为超出了学术论证和分析的传统界限。若是如此,它们将不仅唤起人们对欧洲历史多样性的关注,还将唤起人们对观察欧洲的视角的多样性的关注。
第5章 中世纪
学术界有一种把中世纪世界描述为静止状态的风气,这是由强调中世纪技术进步缓慢、封建社会的封闭性特征、人类生活的固定、神权意识而造成的印象。中世纪的主要标志是全副武装骑在马上的笨拙的骑士、被桎梏在领主自营地上的农奴、修道院中进行祈祷的修士和修女。这些标志代表了中世纪的物质、社会和知识的静止状态。
“中世纪”这个词首先由虔诚的基督徒所使用,他们认为自己生活于基督次和第二次降临之间的时代。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世纪”被用于各种目的。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开始把“中世纪”当作古典文化衰落与他们自己时代的古典文化复兴之间的中间期。对他们来说,古典世界代表高度的文明,中世纪则代表野蛮、地方观念和宗教偏执。启蒙运动时期,人类理性被公开赞扬为超过宗教信仰的美德,“中世纪精神”变成蒙昧和落后的同义词。当然,从此以后,当中世纪之后的“现代”本身也成为过去时,人们不得不发明新的术语来表示过去的时代。中世纪变成了被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的欧洲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按照惯例,中世纪常常又被划分为早期、盛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从而形成了几个连续的中世纪。当然,被后来史学家称为“ 中世纪”时代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划分。
遗憾的是,古代世界的终结与现代世界的开端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之后的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被当成中世纪的开端,对于那些以自己的封建主义定义作为中世纪标准的人来说,中世纪可能结束于1453年、1493年、1517年,甚至1917年。因此,几乎所有中世纪史学研究者都对他们的研究对象的定义不满意。许多仅仅以西欧历史为基础得出观点的人会强调中世纪早期的破坏趋势与晚期的建设趋势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划分方法中,5—10世纪的“黑暗时代”以罗马世界的不断瓦解为特征,随着所谓12世纪文艺复兴的到来而发生转折,13—14世纪中世纪文明达到了。这些特点与东方的关系不大,东罗马帝国延续到1453年,而且那里没有经历西欧意义上的“ 文艺复兴”。
然而,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世界的统一性体现在组织严密的基督教会之中。在基督教会中,他们与中世纪欧洲民族合二为一,如果有人问起,那么这些欧洲人都把自己看成基督教徒,生活在基督教时代和地球上的基督教地区。但是基督教世界本身是一个弹性概念,它随着欧洲与伊斯兰教的长期战争和反对异教徒的战争而伸缩,它从来没有精确等同于“欧洲”半岛。753 年斯德望二世翻过阿尔卑斯山时所知道的基督教世界与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时的基督教世界迥然不同。
罗马帝国衰亡产生的真空被不断增长的基督教世界意识所填补, 基督教世界不仅是一个宗教共同体,还是一个紧密的政治实体。虽然罗马帝国衰亡了,但是它的宗教却获得了胜利。基督教的宗教和世俗首脑逐渐披上了罗马皇帝的斗篷。罗马帝国的西部首先崩溃,正是罗马主教设想了建立以拉丁教会和天主教皇帝的联合权威为基础的新秩序的观念。托马斯·霍布斯写道:“教皇制度只是死去的罗马皇帝的幽灵在坟墓中被戴上了王冠。”天主教会选择的工具出现在日耳曼人的新“恺撒”中。在东部,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更长,以希腊教会和新的东正教皇帝的权威为基础的替代秩序的观念还得等到莫斯科公国“ 沙皇”的出现。
因此,如果中世纪的中心主题是把基督教重新组织成一种新的帝国制度的话,那么一种清晰的时间结构就出现了。步是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加冕,后一步则是1493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自称沙皇。
然而,不断扩大的基督教共同体内部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分裂。虽然拉丁教会和希腊教会的基本教义相同,但是它们常常把对方看成异类。虽然不带偏见的观察家把它们看成信仰相同的两个派系, 就像伊斯兰世界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一样,但是它们自己更多地意识到的是彼此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共性。在基督教诞生后的个千年里, 它们至少维持了表面上的统一,但是在第二个千年里,它们抛弃了表面的统一。1054年东西方教会分裂后,它们之间的旧裂痕明显扩大了。这表明基督教共同体的基础也是不断变化的。
荷兰伯国的斯希丹,1262 年12 月5 日
乌得勒支主教亨德里克在圣尼古拉斯节前夕授予一座教堂特许状, 这座教堂是由荷兰和泽兰的摄政、埃诺的阿德莱德伯爵夫人在斯希丹的“ 新土地”上建造和捐赠的:
承蒙上帝恩典,乌得勒支主教亨德里克,向所有阅此信件的人致以永恒的问候。这位杰出的女性,我们敬爱的表亲、已故的让·达维尼斯伯爵的妻子,荷兰和泽兰的监护人,阿德莱德夫人, 在斯希丹的新土地上建造并捐赠了一座新教堂。我们许可教堂的结构……
两年以后,阿德莱德伯爵夫人下令在斯希河注入莱茵河三角洲的地方修筑一座堤坝和水闸拦断河水。它的目的是控制连接附近城市代尔夫特与代尔夫夏文的内河小港口的水道,也是为了与上游2英里处的罗特河的另一座堤坝和水闸相连。3年之后,1270年8月11日,年轻的伯爵弗洛里斯五世授予鹿特丹市民特权。大约与此同时,鹿特丹以北35英里的阿姆斯特尔河上开始建造一座堤坝。莱茵河三角洲正在逐渐被控制。
虽然不是该地区早的人工建造堤坝,但是这些堤坝的建造主要是为了有助于在这片危险的荒原上进行商业航行,这些荒原从斯海尔德河到埃姆斯河绵延而成约25 000 平方千米的巨大扇形。从事后来看,这些堤坝对该地区发展成为欧洲人口密集的乡村、世界的港口、欧洲独特的民族之一都起了关键作用。当时看起来也许不是这样。
荷兰乡村是神圣罗马帝国中比较遥远而且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荷兰”是“沼泽地”的意思,这表明它是完全被海水淹没的荒地的事实。它是低地国家(尼德兰)中海拔的地区。在面向大海的环形沙滩与内陆的硬地之间,尼德兰至少有2/3的面积低于海平面,它的绝大部分是由潮湿的平地、盐碱地、被淹没的海岸、盐湖和浅滩组成,一般只能依靠小船才能通行。除非在冬天,当浅滩的海水结成坚硬的冰块时,冰面才成为可以通行的道路。
莱茵河三角洲是欧洲晚形成的地形,因此它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它形成于上一个冰期之后的几千年,是由三条从南向北流动的河流—斯海尔德河、马斯河和莱茵河—的河水与海潮相互冲击形成。因此,它明显地处于不断变化和迁移之中。海岸的沙滩形成了一道高70 米、宽4~5 千米的巨大沙丘界线。在沙丘之外,河床的淤泥堆积成曾经移动的轮廓,河流的淡水不断冲破抵抗小的地点,从而形成新的出海口。在罗马时代,许多海岸要塞屹立在内陆大潟湖之外的沙滩上。“旧莱茵河”的干流经过现代莱顿的一条水道注入大海,而“旧马斯河”则改道向南约20英里处单独入海。
但是1 000年里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839年,大洪水曾经使莱茵河主河改道进入马斯河,形成了与莱克河和“新马斯河”相通的水道。到北部的淡水潟湖由于缺水而淤塞了。12世纪和13世纪,更加温暖的气候导致海平面逐渐上升。沙丘被海水冲垮,斯海尔德河的入海口被分成几处,打通了安特卫普与大海的交通联系,岛屿也增加了。海水倒灌使北部的潟湖变成一个宽阔的海—须得海,它把弗里西亚分成了两部分。高涨的潮水正在越过主要河道的支流,威胁着位于它们岸边的城市的生存。正是这种力量刺激了堤坝的修筑。
13世纪中期以前,人类被局限于居住在三角洲地区的三种地方。大陆的边缘有一条古代城市带。奈梅亨附近的阿纳姆和乌得勒支都是罗马时代建立的城市。安特卫普是围绕着7世纪在斯海尔德河河畔的圣阿芒教堂发展起来的。还有少数人居住在沙丘上,例如从1120年起,瓦尔赫伦岛上修建了米德尔堡修道院,或1242年建在海牙(或被称为“伯爵苑囿”)的狩猎小屋。许多渔村建立在沙丘的背风处,并获得了城市身份的特许状,如多特雷赫德(1220年)、哈勒姆(1245年)、代尔夫特(1246年)、阿尔克马尔(1254年),但是它们的人口都没有附近的佛兰德纺织业城市那么多。几个世纪以来,乌得勒支主教行使着主要的宗教和世俗权力。而三角洲地区的港口长期成为沿海贸易的中转站。
开垦土地是一种古老而不断提高的技术。荷兰特有的“人工围垦” 可以追溯到很早时期。在这些人工围垦的土地上,人们可以安全地建造房屋。普林尼就提到过荷兰的人工围垦。早的“海防堤”修建于8—9世纪。11世纪,内河大堤的水闸遍布各地。围海造田取决于一套复杂的排涝系统,这种排涝技术直到1150年左右才被掌握。堤坝的修建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木桩被深深地打进松软的土地,然后填进瓦砾和石头,种上固定土壤的草。一旦土地被围垦了,那么土地就必须反复地用淡水淹灌10~15年,并多次排干,直到将它的盐分排走, 肥沃的淤泥才能开始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土地的肥力是相当好的:海滩草地上可以放牧出产肉、毛和皮的绵羊和牛群,这些海滩草地为稠密的人口提供了生活保障和出口到其他城市的大量农牧业产品。
13世纪,荷兰的围海造田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只能将沼泽地的边缘小块土地围拢。在风力驱动的排水器发明之前,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排出大面积的海水。1421年暴发的可怕的“圣伊丽莎白洪水”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淹没了72个村庄和1万人口,毁灭了两个世纪围海造田的成就。直到约1550年带小塔的风车发明后,位于海平面以下需要永久排涝的更多土地才能开垦,因为这种风车可以不停地排水,无论风向如何变化。直到1918年《土地开垦法》出现前,荷兰没有全国性的围海造田计划。另一场灾难性的洪水发生于1953年,此后荷兰政府制订了伟大的“三角洲计划”(1957—1986年)管理全国的内河,并使河道直通大海。800年顽强改造自然的历程必然会对荷兰人产生影响。有些史学家甚至认为它是荷兰人性格的决定因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