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国医大师方药心悟 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

書城自編碼: 369662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何清湖 刘建和 王建国
國際書號(ISBN): 9787535794796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4.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 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

售價:HK$ 57.8
佛教文化十八讲
《 佛教文化十八讲 》

售價:HK$ 89.7
背弃圣约:处于考验中的美国公民宗教(社会学名著译丛)
《 背弃圣约:处于考验中的美国公民宗教(社会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46.0
卖掉法拉利的高僧
《 卖掉法拉利的高僧 》

售價:HK$ 70.9
次经导论
《 次经导论 》

售價:HK$ 177.6
叔本华暮年之思
《 叔本华暮年之思 》

售價:HK$ 69.6
故纸留痕:抗日战争时期澳门报刊资料选辑
《 故纸留痕:抗日战争时期澳门报刊资料选辑 》

售價:HK$ 345.6
玩转Photoshop(零基础快速上手,全彩赠视频)
《 玩转Photoshop(零基础快速上手,全彩赠视频) 》

售價:HK$ 57.6

 

編輯推薦:
为了更好地弘扬“国医大师”们宝贵的学术经验,启发后学,造福病患,我们和中医药的专家们共同策划,编写了这套《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丛书,共3个分册,分别是《国医大师临证心悟》《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国医大师验案心悟》。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四诊合参,确定病性与病位,辨析病理,确定治法,方随法出,因方遣药,这是一名真正的中医医师的诊疗思辨过程。“理、法、方、药”俱备,这是中医诊疗的基本要求。其中,方和药是中医诊疗的终落脚点,方药是中医治病的“弹药”。“国医大师”们都谙熟经典,对“经方”的运用得心应手,并且在“博极医源”的同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创了诸多经验方剂,对某些药物及药对的运用,也“别出心裁”。本书主要汇集了“国医大师”们对经方、验方、成方及药味使用心得,这些具体经验在临床中都可直接借鉴运用。
內容簡介:
本书分为4个部分。部分为验方心悟,将国医大师验方按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病证、脾胃病证、肾系病证、脑病证、肢体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外科病证、妇产科病证以及五官科病证11章进行归类整理,每章后按病证分节介绍国医大师治疗该病证的验方,每方均介绍其组成(部分含剂量)、用法、功效和主治,着重介绍国医大师应用验方的心悟,部分验方介绍其加减应用方法,更加实用和贴近临床。第二部分为成方心悟,主要介绍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的特殊经验;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为单药和药对应用的独特用法和经验。本书方便临床工作者查阅、学习和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也便于中医爱好者阅读。
關於作者:
何清湖:中西医专家、中医教育家、养生专家、中医治未病专家,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建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委员。
王建国: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目錄
部分 验方心悟
章 肺系病证
节 感 冒
清解散(李辅仁)
宣肺利气化痰汤(任继学)
青英颗粒(颜德馨)
解表宣肺饮(张灿)
二陈宁嗽饮(张灿)
银翘甘桔汤(张灿)
玳瑁郁金汤(任继学)
第二节 发 热
清解饮(张学文)
益气养阴汤(李士懋) 006
第三节 咳 嗽 008
内伤咳嗽自拟方(何任) 008
宣化理肺汤(李辅仁) 008
清润平降方(路志正) 008
宣肺利水汤(张琪) 009
人参清肺汤(张琪) 009
化痰汤(张琪) 009
泻肺汤(张琪) 010
顿咳散(朱良春) 010
五子镇咳汤(朱良春) 011
久咳丸(朱良春) 011
邓氏咳嗽方(邓铁涛) 011
温化止咳方(颜正华) 012
健脾化痰止咳方(颜正华) 012
清热祛湿三叶汤(孙光荣) 013
第四节 哮 喘 014
射麻平喘汤(李辅仁) 014
咳喘丸(李辅仁) 014
宣肺降肃饮子(李玉奇) 015
宣肺一效汤(李玉奇) 015
益气平喘煎(李玉奇) 015
温养化痰方(周仲瑛) 016
麻苍苏防汤(周仲瑛) 016
祛风定喘丸(朱良春) 017
固本定喘汤(李济仁) 017
第五节 支气管炎 018
清肺定咳汤(朱良春) 018
旋覆夏麻芍草汤(朱良春) 019
加味小青龙汤(张琪) 020
清肺饮(张琪) 021
三阴固本方(郭子光) 021
小青龙汤变方(裘沛然) 022
生津益肺汤(李振华) 023
第六节 支气管扩张 024
益气护卫汤(洪广祥) 024
芪附汤(洪广祥) 024
温肺煎(洪广祥) 025
第七节 肺 炎 026
加味麻杏甘石汤(张琪) 026
肺炎方(颜德馨) 026
第八节 肺结核 027
加味地黄丸(何任) 027
保肺丸(朱良春) 027
地榆草汤(朱良春) 028
肺痨方(洪广祥) 028
第九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030
加味大承气汤(张琪) 030
第十节 肺脓肿(肺痈) 031
清宣汤(洪广祥) 031
泄热解毒汤(洪广祥) 031
第十一节 肺 癌 032
扶正抑癌汤(孙光荣) 032
自拟肺癌方(刘志明) 032
第十二节 硅沉着病 033
止咳化矽糖浆(朱良春) 033
第十三节 咯 血 034
何氏自拟咯血方(何任) 034
第二章 心系病证
节 高血压 038
石决牡蛎汤(邓铁涛) 038
莲椹汤(邓铁涛) 038
肝肾双补汤(邓铁涛) 038
赭决九味汤(邓铁涛) 039
浴足方(邓铁涛) 039
降压汤(任继学) 040
双降汤(朱良春) 041
潜降汤(颜正华) 041
滋阴潜阳汤(张琪) 042
清眩调压方颗粒剂(陈可冀) 042
长生降压液(陈可冀) 043
第二节 冠心病 044
冠心病一号方(邓铁涛) 044
邓氏冠心胶囊(邓铁涛) 044
冠心病介入术后方(邓铁涛) 045
五灵止痛散(邓铁涛) 045
益气养心汤(张琪) 046
益气滋阴饮(张琪) 046
重订加味瓜蒌薤白汤(张琪) 047
重订加味血府逐瘀汤(张琪) 047
重订加味温胆汤(张琪) 048
归芎参芪麦味汤(李济仁) 048
益心汤(颜德馨) 049
温阳活血方(颜德馨) 050
痰痹验方(任继学) 050
理气化瘀验方(任继学) 050
养阴降复汤(任继学) 051
温阳通络饮(任继学) 051
益气活血通络方(郭子光) 051
填精补血化瘀方(颜正华) 052
瓜蒌薤白加减方(颜正华) 053
滋补汤(方和谦) 054
芳香化浊基本方(路志正) 055
肾心痛方(路志正) 056
张氏冠心病方(张镜人) 056
冠心病方(刘志明) 057
五子涤痰汤(李士懋) 057
愈梗通瘀汤(陈可冀) 058
第三节 心律失常 061
益心汤(李辅仁) 061
养阴益心汤(李振华) 061
豁痰宁心汤(李振华) 062
三圣饮子(李玉奇) 062
重订炙甘草汤加减方(张琪) 063
益气活血汤(张琪) 063
益气活血滋阴合剂(张琪) 064
益气温阳活血合剂(张琪) 064
芪麦化瘀汤(张琪) 065
参麦复律汤(阮士怡) 065
温通复脉汤(陈可冀) 066
第四节 心力衰竭 068
慢性心衰方(邓铁涛) 068
暖心方(邓铁涛) 068
养心方(邓铁涛) 069
调心饮子(张琪) 070
温阳益心饮(张琪) 071
慢衰灵口服液(路志正) 072
自拟心衰基本方(郭子光) 072
温运阳气方(颜德馨) 073
第五节 高脂血症 074
决明子饮(张琪) 074
王氏降脂方(王绵之) 075
颜氏降脂方(颜德馨) 075
宁脂方(张镜人) 076
邓氏温胆汤(邓铁涛) 076
第六节 动脉粥样硬化 078
自制动脉硬化方(周仲瑛) 078
自拟脑动脉硬化症方(刘祖贻) 079
第七节 病毒性心肌炎 080
四参安心汤(张学文) 080
复方四参饮(张镜人) 081
解毒清心饮(张琪) 082
第八节 肺源性心脏病 083
射干平喘汤(李辅仁) 083
第九节 失眠、抑郁症 084
甘麦芪仙磁石汤(朱良春) 084
半夏枯草煎(朱良春) 084
郭氏失眠方(郭子光) 085
路氏失眠方(路志正) 086
清心豁痰汤(李振华) 087
解郁开窍汤(孙光荣) 087

第三章 肝胆病证
节 黄 疸 090
灵茵退黄方(李济仁) 090
第二节 急性肝炎 091
肝六方(张琪) 091
肝七方(张琪) 091
第三节 慢性肝炎 092
慢肝六味饮(邓铁涛) 092
肝舒胶囊(邓铁涛) 093
和肝汤(方和谦) 094
犀泽汤(颜德馨) 094
健脾疏肝饮(颜德馨) 095
肝一方(张琪) 095
肝二方(张琪) 096
肝三方(张琪) 097
肝四方(张琪) 098
肝五方(张琪) 098
柴芩护肝汤(张琪) 099
化肝解毒汤(周仲瑛) 099
肝毒净冲剂(周仲瑛) 100
宁痛丸(朱良春) 101
阻肝硬变饮(李玉奇) 101
第四节 肝硬化 103
软肝煎(邓铁涛) 103
利肝实脾煎(李玉奇) 103
柔肝饮子(李玉奇) 104
肝八方(张琪) 105
藻朴合剂(张琪) 105
清化四逆散(张琪) 106
复肝丸(朱良春) 106
养肝育阴煎(李玉奇) 107
柔肝软坚饮(李玉奇) 107
第五节 肝 癌 109
自拟参芪苓蛇汤(何任) 109
化瘤丸(朱良春) 109
肝癌膏(朱良春) 110
第六节 脂肪肝 110
清肝活血饮(张学文) 110
第七节 胆结石 112
利胆丸(颜德馨) 112

第四章 脾胃病证
节 胃 痛 116
芍药益胃汤(李振华) 116
何氏舒解养胃方(何任) 116
何氏滋阴养胃方(何任) 117
何氏益气和胃方(何任) 117
舒胃饮(何任) 118
地芍止痛饮(张琪) 118
加减建理散(朱良春) 119
甘缓和中汤(朱良春) 119
理脾疏肝方(李玉奇) 119
寒热并用胃痛方(李玉奇) 120
滋阴凉血豁痰理脾方(李玉奇) 120
凉血化瘀导滞方(李玉奇) 121
解郁和胃汤(刘祖贻) 121
降逆和胃汤(刘祖贻) 122
化痰和胃汤(刘祖贻) 122
自拟养阴和胃汤(刘祖贻) 122
自拟温中和胃汤(刘祖贻) 123
养阴益胃汤(李今庸) 123
消化复宁汤(徐经世) 124
第二节 痞 满 126
痞满经验方(何任) 126
辛苦消痞方(何任) 126
消痞方(张镜人) 127
脾痞方(李玉奇) 128
第三节 呃 逆 128
自拟香砂温中汤(李振华) 128
第四节 呕吐、反胃 129
治呕吐自拟方(邓铁涛) 129
反胃方(何任) 130
第五节 噎 膈 130
治噎膈自拟方(李玉奇) 130
第六节 泄 泻 131
健运汤(何任) 131
苍薏汤(何任) 131
治泄泻自拟方(李玉奇) 132
痢泻散(朱良春) 132
第七节 便 秘 133
益脾通便方(王绵之) 133
宣肺润肠通幽方(李玉奇) 134
溪汤(李玉奇) 134
皂角牵牛丸(朱良春) 134
平肝和胃散(朱良春) 135
润肠通便方(颜正华) 135
便秘方(周仲瑛) 136
复方芸归汤(段富津) 136
第八节 胃食管反流病 138
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邓铁涛) 138
蠲胃汤(李玉奇) 138
第九节 消化性溃疡 139
理脾愈疡汤(李振华) 139
愈疡活血汤(李振华) 139
养阴疏肝汤(李振华) 140
第十节 胃 炎 141
一、慢性胃炎 141
沙参养胃汤(李振华) 141
慢性胃炎基本方(邓铁涛) 141
脘腹蠲痛汤(何任) 142
开泄法(徐景藩) 143
慢胃平(张镜人) 144
慢性胃炎方(张镜人) 145
清胃方(张镜人) 146
地香醒脾益胃汤(张琪) 146
通降清化方(徐景藩) 147
二、萎缩性胃炎 148
治萎缩性胃炎方(邓铁涛) 148
治萎缩性胃炎自拟方(李玉奇) 148
胃福煎剂(李玉奇) 148
胃安散(朱良春) 149
萎胃安(张镜人) 150
胃炎Ⅲ号颗粒剂(张镜人) 151
参荷二梅汤(路志正) 151
石斛梅花汤(路志正) 152
苏朴饮(路志正) 152
三、残胃炎 153
残胃饮(徐景藩) 153
第十一节 胃下垂 154
自拟苍术饮(朱良春) 154
第十二节 慢性结肠炎 155
仙桔汤(朱良春) 155
芍连汤(阮士怡) 156
葛枳二仁汤(徐经世) 157
抑肝健脾方(徐景藩) 157
清肠凉血方(徐景藩) 158
第十三节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159
益气滋阴镇逆汤(张琪) 159
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邓铁涛) 159
第十四节 胃肠道肿瘤 160
芪竹方(徐景藩) 160
胃肠道肿瘤自拟方(徐景藩) 161
胃癌散(朱良春) 161
胃癌汤(朱良春) 162
藻蛭散(朱良春) 162
至精方(张镜人) 162
胃癌方(张镜人) 163
第十五节 便 血 164
活血化瘀汤(李今庸) 164

第五章 肾系病证
节 蛋白尿 168
治尿蛋白自拟方(邓铁涛) 168
灌肠方(邓铁涛) 168
疏风汤(颜德馨) 168
代激素方(颜德馨) 169
增减清心莲子饮(张琪) 170
加味升阳益胃汤(张琪) 170
內容試閱
“中医看名医,西医看名院”,这是我在做中西医文化比较研究时总结的两者差异之一。西医看病,看重的是医院的级别和排名;中医求诊,看重的是医生的个人名声和威望。这个现象其实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本质差别:西医更倚重技术进步,中医更强调个人经验。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诊疗过程,特别强调个体化差异,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需要医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敏捷的思辨能力,要做到精准辨证比西医更难,其思辨过程比西医更复杂。因此,名中医的成才周期较之西医更长,“中医越老越吃香”的大众认知,有内在的科学道理。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传承研究,设立的专项有:“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流派研究”以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传承”等,给予的研究经费支持力度都很大。国医大师孙光荣撰文指出: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活水源头。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共同组织先后评选出的“国医大师”,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至少在50年以上,长期坚守在中医药临床工作一线,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德艺双馨,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毫无疑问,“国医大师”是当代中国名老中医群体中杰出的代表!
为了更好地弘扬“国医大师”们宝贵的学术经验,启发后学,造福病患,我们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策划,历时两年余编写了这套《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丛书,共3个分册,分别是:《国医大师临证心悟》《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国医大师验案心悟》。
“国医大师”大部分都是临床专家,在临床上各有专长,长期的临床积累,加上勤奋思考,“国医大师”们对临床诸多病种,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调护,都有诸多独到地认识和体会。《国医大师临证心悟》主要辑结了“国医大师”们对内、外、妇、儿、五官科各科不同病证的独到临证心得及感悟。以病证为纲,每一病证下汇聚“国医大师”的临证体会,读者既可以学习到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方法,又可以通过“国医大师”们的“学术争鸣”,启迪思维。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四诊合参,确定病性与病位,辨析病理,确定治法,方随法出,因方遣药,这是一名真正的中医医师的诊疗思辨过程。“理、法、方、药”俱备,这是中医诊疗的基本要求。其中,方和药是中医诊疗的终落脚点,方药是中医治病的“弹药”。“国医大师”们都谙熟经典,对“经方”的运用得心应手,并且在“博极医源”的同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独创了诸多经验方剂,对某些药物及药对的运用,也“别出心裁”。《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分册主要汇集了“国医大师”们对经方、验方、成方及药味使用心得,这些具体经验在临床中都可直接借鉴运用。
中医医案是医家临床辨治疾病的真实记录,为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和素材。中医历来重视医案的整理与挖掘。在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文献启发下,屠呦呦历经191次实验,在1971年提取出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这中间亦离不开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离不开医案的贡献。2015年世界传统医药日的主题是“医案的临床应用与标准化”,由此可见当代中医药发展对医案的高度重视。《国医大师验案心悟》主要辑录了“国医大师”本人亲撰,或其随诊门人所撰的大量医案。这些医案,内容十分丰富,覆盖面十分广阔,记录和解析了国医大师诊疗的全过程,体现了国医大师对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凝聚着国医大师的智慧和心血。值得广大中医临床医生和喜爱中医的读者朋友仔细揣摩,举一反三。
国医大师孙光荣在思考分析当代中医教育现状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新一代中医医师存在明显的“三个不足”和“三个不突出”,即:中医药文化素养不足、中医药基本理论修养不足、解决中医临床的能力不足及“中医人”的标识不突出、中医临证思辨特点不突出、中医临床疗效的贡献率不突出。国医大师们的成长成才经历为新一代中医师学习奋斗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从与我们同时代的国医大师们的丰富学术宝库中汲取独到经验,为我所用,是我辈中医提升中医药文化素养、提高中医临床解决问题能力的蹊径。然而,当代“国医大师”们目前都年逾古稀,甚至是耄耋老人,还有部分先生已经逝世。对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传承,是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已有一些针对“国医大师”临证经验挖掘的专著出版,但像本套丛书这样,从病证、方药及医案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展开研究的丛书还是鲜见。我们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将为弘扬“国医大师”的精彩学术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要特别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教授在丛书编纂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由于“国医大师”们的学术经验和学术内涵广博丰厚,我们所辑选的这些内容,只是国医大师丰富临床经验中的很少一部分,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加之我们自身的学术水平有限,有些按语、评语或有牵强之处,不能精准阐释国医大师们的“匠心独运”之处,还请“国医大师”们给予包容。“医者意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在学习、思悟、运用国医大师的独到学术经验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心得,编者所不能完全解读的学术精髓,可以由万千读者来丰富补充。但我们的目的和大家一样: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传承中医,发扬中医。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清湖
2021年6月·长沙
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老中医呕心沥血,建言献策,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评选出“国医大师”。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至少50年以上,长期坚守在中医药临床工作一线,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德艺双馨,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评选国医大师,证明中华民族优秀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重要地位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正是由于他们的传承与发扬,才有了今天中医的复兴。
国医大师是当代名老中医的杰出代表和优秀中医药学术的泰斗,体现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水平,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宝库的珍贵财富,因为中医是,门实践科学,那么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国医大师的用药、用方心得显得尤为重要。
此书是《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中的分册之一。在参阅了大量国医大师相关医学论著、学术期刊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收集、整理了国医大师的许多独特的用药、用方经验,高度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精华。这本《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分为4个部分。部分为验方心悟,将国医大师验方按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病证、脾胃病证、肾系病证、脑病证、肢体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外科病证、妇产科病证以及五官科病证11章进行归类整理,每章后按病证分节介绍国医大师治疗该病证的验方,每方均介绍其组成(部分含剂量)、用法、功效和主治,着重介绍国医大师应用验方的心悟,部分验方介绍其加减应用方法,更加实用和贴近临床。第二部分为成方心悟,主要介绍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的特殊经验;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为单药和药对应用的独特用法和经验。本书方便临床工作者查阅、学习和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也便于中医爱好者阅读。
本书资料主要来源于专业学术期刊、各种媒体公开发表的国医大师相关养生资料,文后附有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此对原资料整理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书所选取的内容只是大师们临床经验的缩影,不能完全概括大师们的经验,更不能完全体现其学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书中部分方剂药物的剂量原资料中缺少,现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药物的常用剂量予以补充,以充实书稿。如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们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
刘建和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部分·验方心悟】
章 肺系病证
节 感 冒
清解散(李辅仁)
【组成】金银花20~30g,炙麻黄3g,枳壳10g,全瓜蒌20g,荆芥10g,防风10g,柴胡10g,薄荷(后下)5g,苦杏仁10g,桔梗10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肺解表,清热排痰。
【主治】感冒发热者。
【心悟】外感之热,一靠解表汗出而散,一靠宣肺清热而解。故遣方用药,主张给邪以出路。本方金银花、薄荷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炙麻黄宣肺平喘;枳壳、全瓜蒌清热化痰;荆芥、防风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柴胡解表退热;桔梗、苦杏仁一宣一降,以复肺气宣降而止咳;生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此方配伍,不仅外散表邪,更注重通宣肺气,用以治疗感冒发热,疗效满意。

宣肺利气化痰汤(任继学)
【组成】百部15g,白前10g,苦杏仁20g,荆芥10g,羌活10g,紫菀20g,款冬花15g,马兜铃15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白果仁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通肺气,利气化痰。
【主治】感冒咳吐痰涎。
【心悟】方中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应注意其毒性)均入肺经,皆可止咳化痰;白前降气化痰;苦杏仁止咳平喘;荆芥、羌活疏风解表;苍术、厚朴燥湿健脾,祛风消痰;陈皮理气化痰;白果仁敛肺化痰定喘。诸药合用,既能宣肺以解外,又能利气化痰以除内,临床灵活运用,往往能取良效。

青英颗粒(颜德馨)
【组成】羌活3~9g,蒲公英9~15g,大青叶9~15g,鸭跖草15~30g。
【用法】开水冲服。
【功效】发散解表,清解热毒。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所致的发热、恶寒、咽痛、鼻塞流涕等。
【心悟】全方具辛温辛凉、清热解毒之功效,有寒热并用之特点,有别于以往辛凉之剂。方中羌活一味,性辛温,功善解表。《雷公炮制药性论》说:“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但解表之功当归其祛风力雄,《用药法象》说:“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汤液本草》则说:“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此药之应用紧扣风邪之病因。此外,本方剂的独特之处在于羌活虽为辛温之品,但也可用于治疗风热病证,与蒲公英、大青叶、鸭跖草三种清热药配伍,能充分发挥羌活疏风散邪之效,并鼓舞阳气达肺卫之表,助祛邪之力,肺卫气充,腠理固密,不被外邪所侵,同时又能抑其辛热之烈。

解表宣肺饮(张灿)
【组成】金银花9g,薄荷6g,前胡6g,白前6g,桔梗6g,桑叶6g,牛蒡子6g,川贝母6g,连翘6g,炒苦杏仁6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透表,宣肺止咳。
【主治】风热感冒,邪热犯肺者。
【心悟】方中金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白前味辛甘性平,长于降气化痰;桔梗味辛苦性亦平,善于开宣肺气;桑叶疏散风热,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炒苦杏仁苦降,肃降肺气;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体现了张大师辛凉宣肺的治疗特点,临床若运用得当,效果显著。

二陈宁嗽饮(张灿)
【组成】陈皮9g,制半夏9g,茯苓9g,金银花15g,川贝母6g,桔梗6g,炙枇杷叶6g,白前6g,前胡6g,旋覆花6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湿邪犯肺,肺气不宣,咳逆不止之感冒者。
【心悟】此方为燥湿化痰基础方二陈汤加味而成。制半夏、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可杜生痰之源;金银花疏散风热,解毒清热;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炙枇杷叶止咳平喘;旋覆花、白前、前胡、桔梗降气化痰;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结合,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降逆止咳之功。

银翘甘桔汤(张灿)
【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2g,桔梗9g,甘草6g,蝉蜕6g,僵蚕6g,马勃(包煎)6g,薄荷6g,牛蒡子6g,重楼6g,升麻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主治】感冒上受,热结咽喉者。
【心悟】本方由银翘散加减而成,取金银花、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蝉蜕、僵蚕、马勃、重楼、升麻合用加强利咽开音之效;甘草既可调和性味,又可利咽止咳。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咽喉肿痛得以消减。

玳瑁郁金汤(任继学)
【组成】生玳瑁(研碎)3g,生栀子9g,细木通3g,淡竹沥(冲)20mL,广郁金(生打)6g,青连翘(带心)6g,牡丹皮6g,生姜汁(冲)2滴,鲜石菖蒲汁(冲)10mL,紫金片(开水烊化)1g,野菇根60g,鲜竹叶40g,灯心草2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开窍通络,解毒泻火。
【主治】持续性高热,剧烈头痛,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烦躁不安,惊厥抽搐,小便赤涩,舌红赤,苔黄厚而干,脉洪数。
【心悟】药用生玳瑁、广郁金、紫金片通窍开郁,泄热解毒;青连翘、细木通、生栀子、野菇根直达包络,诱导热毒层层下行,由小便而去;佐以牡丹皮清络热以泻火;使以生姜汁、淡竹沥、鲜石菖蒲汁辛润利络祛痰;配以鲜竹叶、灯心草轻清透络。总之,本方妙在促使内陷包络之邪热,即弥漫脑髓之邪一举而清,为开窍透络之良剂。若神识狂乱不安,壮热烦渴,必配以安宫牛黄丸治之。
参考文献
[1]史学军.李辅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经验浅谈[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1):56-58
[2]任继学.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1-192
[3]胡晓贞,颜乾麟,颜德馨.青英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4):42-44
[4]张灿玾.感冒病证治浅见[J].天津中医药,2010,27(1):1-4
[5]任继学.时行感冒[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5(2):26-28

第二节 发 热
清解饮(张学文)
【组成】生石膏(先煎)30~60g,黄芩l0g,柴胡l0g,葛根l0g,野菊花l0g,薄荷(后下)l0g,金银花(或连翘)l5g,丹参15g。
【用法】上药清水煎服,武火急煎,勿过煎,每日2剂。热甚病重者,可4小时服1剂,夜服2剂。
【功效】疏表清气,生津除烦,解毒化瘀。
【主治】各种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或中期以高热,微恶寒,烦渴,口咽干燥或肿痛,或咳嗽少痰,微汗出或汗不出,舌边尖红、苔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
【加减】口渴甚者,加天花粉l0g;阴伤者(尤其是素体阴亏者),加生地黄l0g,沙参l0g;鼻衄或咳血丝者,加焦栀子l0g,白茅根30~60g;咽喉肿痛甚者,加马勃(包煎)l0g,山豆根l0g,玄参15g;热甚并见斑疹者,加牡丹皮l0g,赤芍l0g,生地黄l0g,大青叶15g;咳嗽咯吐黄痰者,加桑白皮l0g,黛蛤散(包煎)l0g;热甚动风而抽搐者,加钩藤l0g,羚羊角(另煎)6g;兼食滞不化者,加焦麦芽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
【心悟】温热病卫气同病的出现,邪毒壅盛是关键。若邪毒壅盛,毒随邪入,热由毒生,侵犯机体后往往径入卫气分或留恋卫分不解,又深入气分,而出现该证。肺卫失宣,气热壅阻,津液损伤是该证的主要病理变化。邪毒壅盛,侵袭人体,充斥卫气分所造成的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是该证的主要病理变化。温病过程始终,皆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血行失畅现象,而不独见于营血分,故在卫气同病阶段,不可忽视血行失畅之病机。
方中重用生石膏为君,取其辛寒清气,透表解肌,既可内清肺胃之火,又可透热达表,而取卫气同治之效。柴胡气质轻清,味苦薄,可透表泄热,调畅三焦气机;黄芩苦寒,气味较重,直折内盛热毒,二药相伍,一清里,一透表,取和解表里之意,共为臣药。野菊花芳香轻清,可清热解毒、疏风散热;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除烦;薄荷味辛气清香窜,使邪外达肌表、宣通经络;金银花、连翘均可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内热甚者用连翘,表热甚者用金银花;丹参味苦性寒,入血归心,可凉血解毒,祛瘀生新,一则内清热毒,防其入营动血,一则又可化瘀,畅达气血运行,疏导热瘀,使毒瘀外解,以上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用药气质轻清,辛散透达,表里兼顾。

益气养阴汤(李士懋)
【组成】党参12g,黄芪12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9g,熟地黄12g,当归12g,炮姜7g,甘草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功效】补气养阴。
【主治】气虚相火妄动。症见身热畏冷或身热经久不愈,头痛心烦,四肢倦怠,神疲气短,食少懒言,自汗口渴,但不喜冷饮。
【心悟】益气养阴汤由补中益气汤合理阴煎化裁而来。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之方,原为饥饱劳倦内伤元气,内生虚热,症状类似伤寒之证而设。证属气虚发热。遵照《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理阴煎出自《景岳全书》,原书说:“此方通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又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喜冷饮,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悉是假热之证。若用寒凉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汤,照后加减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速进数服。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此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李大师将两方加减化裁成补气养阴治疗气虚相火妄动的益气养阴汤,用补中益气汤补土以制火。李东垣曾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由此可见阴火乃起于下焦之相火。肝肾心包皆有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脾虚元气不足,“心不主令”时,“相火代之”,此即君火不明,相火不能安于其位,于是相火飞腾而暴虐,焚屋燎原,此即阴火。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戕伤脾胃,损耗元气。脾胃气虚,则阴浊内生,下流于肾。阴霾秽浊伤于肾中元气,相火不藏,飞腾暴虐,此即起于下焦之阴火。元气愈虚,阴火愈盛,故说“火与元气不两立”。若元气复,乾坤朗,离照当空,阴霾自散,阴火自然潜敛。肾脉与心相连,相火腾起,上达于心,心不受邪,心之包络代之,因而心包络之相火亦起。此即李东垣所说“心火独盛”“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心火实指相火、阴火。
由上述分析可知,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就是指脾胃伤,元气虚,君火不明,相火代之而起的阴火,亦即虚火。这种虚火,李大师认为,不可直折,不可火灭,必甘温扶脾胃、益元气,则阴火自敛,相火自潜。黄芪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药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而浊阴降。中虚得补,使脾土得健,元气得充,阴火自敛。即补土以制相火。另肾为水火之脏,内寄元阴元阳,肾阴亏虚,阴不敛阳,则相火妄动。熟地黄、当归补养阴血,配以炮姜温中逐寒,然恐其刚燥太盛,故以甘草之和中补土,缓以监之;且当归、熟地黄得炮姜不仅不见其滞,而补阴之力愈见其功,此阳中求阴也。故能使肾阴得充,相火得制。诸药合用补气养阴以制相火。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张学文教授治疗温病卫气同病证经验[J].新中医,1998,30(12):7-8
[2]路广林,吕淑静,王四平,等.李士懋教授应用益气养阴汤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04):26-28

第三节 咳 嗽
内伤咳嗽自拟方(何任)
【组成】天冬20g,麦冬12g,桑叶9g,枇杷叶9g,桑白皮9g,黄芩9g,当归9g,川贝母9g,生甘草6g,茯苓12g,白术9g,炙百部2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润肺,止咳。
【主治】久咳伤阴,阴虚火旺之咳痰者。
【心悟】方中天冬、麦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枇杷叶、桑白皮、炙百部止咳平喘;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生甘草止咳祛痰,调和诸药。

宣化理肺汤(李辅仁)
【组成】南沙参15g,桑白皮15g,苦杏仁10g,橘红10g,紫苏梗10g,桔梗10g,炙枇杷叶10g,紫菀15g,款冬花10g,炙前胡15g,炒远志10g,川贝母10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肺平喘,化痰利气。
【主治】肺失宣降之咳嗽咯痰者。
【心悟】方中南沙参养阴清肺,益气祛痰;桑白皮、苦杏仁、炙枇杷叶、紫菀、款冬花止咳平喘;紫苏梗、桔梗、炙前胡、炒远志、川贝母清热化痰;甘草止咳祛痰,调和性味。综合本方,配伍严谨,用以治疗肺失宣降之咳嗽咯痰患者,常获良效。

清润平降方(路志正)
【组成】南沙参15g,麦冬12g,桃仁12g,苦杏仁12g,炒紫苏子9g,黛蛤散(包煎)9g,炙百部9g,白茅根15g,芦根15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肺润肺,降气化痰。
【主治】长期慢性咳嗽。
【加减】久咳不止,加五味子9g;咽痒不适,加玉蝴蝶9g,或青果9g;痰滞难咯,加紫菀9g;痰白量多,加清半夏12g,茯苓9g,薏苡仁12g;肺气虚,加太子参15g;肾阴虚,加枸杞子9g,山茱萸9g,制何首乌9g,河车大造丸9g(早、晚白开水送服)。
【心悟】此方用三子养亲汤之炒紫苏子,苦微辛平以降气化痰;止嗽散之百部,苦平润肺止咳,前人治疗久咳多选用;苦平辛润之桃仁、苦杏仁同用,既能肃降肺气止咳,又可辛润通络和血以利气机,熔降气、化痰、和血为一炉,共为佐药;南沙参、麦冬滋阴润肺;另选少量甘而微温之炙甘草甘缓止咳,调和诸药。该方清润为主,苦平润降为辅,滋而不腻,凉而不寒,有补益之力而无升提之弊,不燥不烈,寓奇巧于平淡之中,气、血、痰标本兼顾,符合大多数咳嗽顽疾的病机特点,故收良效。

宣肺利水汤(张琪)
【组成】麻黄15g,生石膏50g,苍术15g,苦杏仁15g,生姜15g,玉米须50g,西瓜翠衣50g,滑石20g,木通15g,大枣3枚,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降肺气,利水消肿。
【主治】肺失宣降、水道失调、水湿泛滥之咳嗽身肿者。
【心悟】方中麻黄宣散肺气;生石膏解肌清热;苍术健脾燥湿;苦杏仁利肺气;生姜宣散发表;玉米须、西瓜翠衣、滑石、木通利水清热,助麻黄、石膏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大枣、甘草健脾气,助脾运化水湿。

人参清肺汤(张琪)
【组成】人参3~9g,炙甘草1.5~9g,知母6~12g,阿胶(烊化)5~15g,地骨皮9~15g,桑白皮9~15g,苦杏仁3~10g,枳壳3~9g,乌梅3~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益气,凉血止血。
【主治】气阴两虚的咳嗽、气喘、咯血者。
【心悟】方取人参、炙甘草补肺气,知母、阿胶、地骨皮滋肺阴,阿胶、地骨皮凉血止血,桑白皮、苦杏仁利肺气,枳壳、乌梅敛肺气。

化痰汤(张琪)
【组成】半夏10g,橘红10g,苍术10g,川厚朴15g,白茯苓15g,薏苡仁15g,苦杏仁5g,莱菔子10g,生姜10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肺助脾,化痰利气。
【主治】脾肺阳虚,聚湿生痰之证。
【心悟】方中半夏、橘红、莱菔子、苦杏仁化痰利气,苍术、川厚朴健脾燥湿,白茯苓、薏苡仁、甘草健脾渗湿,五药合用,以杜生痰之源;生姜温肺助脾。

泻肺汤(张琪)
【组成】大黄15g,瓜蒌20g,黄芩15g,柴胡15g,苦杏仁15g,薄荷15g,紫菀15g,紫苏15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通腑泄热,宣肺解表。
【主治】腑气不通、肺失宣降之咳嗽便结者。
【心悟】方中大黄通腑泄热,瓜蒌、黄芩清泄肺热,苦杏仁、紫菀化痰利气,柴胡、薄荷、紫苏宣肺解表。

顿咳散(朱良春)
【组成】蝉蜕6g,僵蚕6g,前胡6g,生石膏4.5g,苦杏仁4.5g,川贝母4.5g,浮海石4.5g,六轴子1.5g,北细辛1.5g,陈京胆1.5g。
【用法】研极细末,每次0.3g,白糖开水送服,每日4~5次(间隔3小时)。
【功效】解痉止咳。
【主治】百日咳。
【心悟】顿咳的典型症状表现在痉咳期,持续性痉挛性呛咳,并伴有深长吸气声和哮鸣声,甚则吐食、鼻衄、目衄,系肺金严重受戕,导致津液枯乏,痰火上升。人身之中,只有肝气和肝火才能肆虐如此。因为肝气横恣上逆,可以导致肝火升腾莫制(气有余便是火),对照《易经》,肝属木,于卦为震,震为雷,则肝中所藏之相火为雷火,因其威力强大,又名霹雳火,故能反侮肺金,中医称为木火刑金或肝火刑肺。若再深入一层,雷火本来静谧地潜藏于肝木之中,何以会浮越于外而升腾莫制?可能是源于百日咳杆菌这种邪毒秉强烈的燔灼之性,而严重地耗伤了肝肾的真阴(根据乙癸同源之理,肝阴伤则肾阴多伤,肾阴伤水不涵木,又可加重肝阴伤),肝肾阴伤,则肝中所藏的雷火失于滋潜,必浮越于外而刑伤肺金。百日咳是一种顽固的痉咳,用顿咳散疗效较好。一般连服2日后可见缓解,五六日后可渐向愈。

五子镇咳汤(朱良春)
【组成】天竹子6g,白紫苏子6g,车前子6g,甜葶苈子4g,六轴子1g,百部8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降逆镇咳。
【主治】百日咳(又名顿咳)。
【心悟】天竹子,为南天竹的果实,又名天竺子。性平,味酸甘,功能敛肺镇咳,用于久咳气喘、百日咳。六轴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闹羊花)的果实,味苦,性温,《饮片新参》说它“敛肺……化痰,定喘咳”。朱大师以之作为镇咳药,屡有效验。朱大师认为,百日咳又名顿咳,较为顽缠,可用本方治疗。

久咳丸(朱良春)
【组成】五味子50g,罂粟壳600g,枯矾30g,苦杏仁72g。
【用法】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次10~15丸,每日2次。
【功效】定喘止嗽。
【主治】久咳不已,或频频咳嗽,影响休息或睡眠。
【心悟】本方中五味子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罂粟壳酸收,主入肺经,具有较强的敛肺气止咳逆作用;枯矾、苦杏仁化痰止咳。全方有定喘止嗽之功,且无敛邪闭肺之弊,但外感发热者,暂勿服用。

邓氏咳嗽方(邓铁涛)
【组成】金银花15g,桑叶10g,连翘10g,玄参10g,百部10g,冬瓜子6g,苇茎30g,木蝴蝶10g,仙鹤草15g,芒果核30g,薏苡仁30g,甘草5g。
【用法】用净水750mL(三碗),煎煮为200mL(大半碗),复渣用净水500mL(两碗),煎煮为200mL(大半碗)。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肺止咳,化湿除痰。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炎、喉炎),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证属内热(包括湿热)者。
【加减】咳嗽甚,损伤咽喉支气管黏膜,痰带腥味或有血丝者,可加鱼腥草15g,重楼15g;咳嗽痰稠、排痰困难者,加浙贝母15g,浮海石10g;老人咳嗽兼气促者,加莱菔子15g,紫苏子15g。
【心悟】此方是邓大师治疗外感咳嗽,治疗失当,或不注意禁口(如咳嗽初起饮了鸡汤、猪肉汤之类),外感传里者。
邓大师指出:“咳嗽是常见的、比较易治有时又极不易治的一种病证。说它易治,如感冒咳嗽,按四时感冒辨证论治不难治愈。说它难治,除了如肺部病变如结核、肺癌等难治之病有咳嗽之外,有时外感咳嗽治疗失当,或不注意禁口(如咳嗽初起饮了鸡汤、猪肉汤之类)往往至一两月不愈。凡治咳嗽,只知消炎而不分天时,不知地理者,难治此等咳嗽。”此后,邓氏咳嗽方经邓大师弟子刘小斌作为临床治疗咳嗽常用方,治疗大量外感咳嗽患者,清肺止咳除痰化湿疗效确切。同时对于其他疾病并发咳嗽,如胸膜炎、气胸、肺纤维化等,也有阶段性效果。

温化止咳方(颜正华)
【组成】桑白皮10g,黄芩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0g,竹茹5g,白前10g,生甘草5g,苦杏仁10g,化橘红10g,紫菀15g,百部10g,桔梗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泄肺热,化痰止咳,温化宣降。
【主治】风温犯肺,发热咳嗽者。
【加减】若痰多未减,仍用原方,去桔梗,加紫苏子,以再增降气化痰止咳之功。
【心悟】颜大师认为,风温肺病,发热咳嗽,当恪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法,重在宣肺解表,表解方可清里,或用表里双解之法,如表邪未解,而单用清肃肺气化痰止咳,必致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发生变证。外感咳嗽,表证已解,而痰热阻肺,虽病情单纯,辨析不难,然欲数剂取效,亦属不易。颜大师告诫治疗痰黄稠量多,热与痰并盛之候,不能单用苦寒清泄之品,必须配伍适量温化宣降之品,只有这样才能尽快使痰热两清。倘若单用苦寒清泄之品,则易致肺热去而痰浊留伏,咳嗽难愈。桑白皮、黄芩、浙贝母、瓜蒌皮、竹茹、白前、生甘草旨在清泄肺热,化痰止咳;小量苦杏仁、化橘红、紫菀、百部、桔梗旨在增强化痰止咳之力。

健脾化痰止咳方(颜正华)
【组成】薏苡仁30g,甘草6g,茯苓15g,冬瓜子30g,姜半夏10g,橘红10g,竹茹10g,苦杏仁10g,川贝母10g,瓦楞子24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化痰。
【主治】咳嗽之痰浊壅肺证。
【心悟】方中薏苡仁、甘草健脾补气;茯苓、冬瓜子能助脾利湿;姜半夏、橘红、竹茹行气化痰,三药相配,不燥不寒;苦杏仁、川贝母润肺止咳;瓦楞子软坚散结,化痰消瘀,调和胃气。颜大师认为:咳嗽先有脓痰,脉见滑象,舌苔黄腻,是湿痰久积、蕴而化热的症状,治疗仅补脾气,会助热生痰;仅清湿热,会苦寒伤脾,因此必须既顾脾胃,又清湿热,化痰止咳。

清热祛湿三叶汤(孙光荣)
【组成】太子参6g,生北芪5g,紫丹参3g,藿香叶10g,佩兰叶10g,冬桑叶10g,法半夏6g,广陈皮6g,连翘壳6g,鸡内金6g,生薏苡仁10g,云茯苓10g。嘱自制竹沥为引。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祛湿止咳。
【主治】脾胃湿热所致之咳嗽。
【心悟】方中以健脾益气活络之太子参、生北芪、紫丹参为君;以和胃化湿、开胃散热、清肺利气之藿香叶、佩兰叶、冬桑叶为臣;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法半夏、广陈皮,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生薏苡仁、云茯苓,清热解毒、消湿健胃之竹沥为使,共奏清热祛湿、化痰止咳、健胃和中之效 。此为审因论治、标本兼顾之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