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球面商业规律

書城自編碼: 369855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市場/營銷
作者: 谢显峰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609580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3.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售價:HK$ 69.6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售價:HK$ 105.6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售價:HK$ 66.0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

售價:HK$ 43.2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售價:HK$ 118.8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售價:HK$ 81.6
黄金圈法则
《 黄金圈法则 》

售價:HK$ 93.6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售價:HK$ 11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7.5
《 吸引:产品制胜的设计思维 》
+

HK$ 100.7
《 国际贸易学:理论、政策与实证 》
+

HK$ 85.0
《 满足人性:决定产品成败的设计潜规则 》
+

HK$ 91.8
《 超级广告人创意心得 一本能满足你对广告所有好奇心的书 》
+

HK$ 72.5
《 私域流量运营指南——从流量到高利润 》
+

HK$ 49.5
《 客户沟通技巧 》
編輯推薦:
运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采用行之有效的科学商业理论去有效正确推动企业经营,是新时代企业发展路径中商业经营者需要的新思维。
內容簡介: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商业篇,包括品牌效应的定义、形成、核心规划、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以及品牌延伸的优劣讨论;第二部分社科篇,包括社会科学,复杂系统与商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甚至宇宙的联系和影响。从科学理论思维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企业经营的方法策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一个如何减少主观认知影响的商业思维。
目錄
目录
商业篇
章 品牌效应的定义_004
第二章 品牌效应的形成_015
第三章 品牌规划之无中生有_023
第四章 品牌规划之关联借势_030
第五章 品牌规划之专业化_039
第六章 品牌规划之重新划分市场_045
第七章 市场营销的核心工作_052
第八章 品牌命名和广告语设计的基本原则_058
第九章 品牌延伸的优劣_066
第十章 商业篇结尾感言_070
社科篇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与趋利避害_079
第十二章 复杂系统与商业系统_095
第十三章 复杂系统与生态系统_111
第十四章 复杂系统与经济系统_127
第十五章 复杂系统与文化系统_144
第十六章 复杂系统与宇宙世界_161
內容試閱

现象与反思
在商业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现象: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是做商业理论研究的,那么很容易被认为是纸上谈兵,不接地气;但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或者在某个大公司担任过某个重要的职位,是实战派,那么就有很多人愿意坐下来听他说话了。
人们判断商业理论的正确与否,似乎与是谁创造了这套理论有着莫大的关系。成功者说的话很少会有人觉得是错的,反过来如果你不成功,可能你怎么说都是错的。因为大家会问:如果你是对的,你怎么不成功?
这一切看上去似乎理所当然,毫无破绽。但事实是这样吗?我们现在把场景转移到科学界。个问题:有没有不接地气的科学理论?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一个科学理论如果不接地气就不能被称之为科学理论。很多理论现在还没有运用到实际领域,只是因为时候未到。第二个问题: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与是谁提出来的有关系吗?不言而喻,答案也是否定的。杨振宁先生默默无闻之时,依然凭借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举夺得诺贝尔奖;伟大如牛顿,花费半生心血研究的炼金术理论,也照样得不到世人的认可。显然,理论是否正确只与理论本身有关。
这么看来,商业界的思维与科学界极不相融。从常识上来看,与科学相悖就意味着错误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作为一本研究商业理论的书,有必要一开始就探讨一下什么是科学理论。
归纳法与演绎法
科学理论是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建立的对客观事物规律描述的系统性知识,它要求必须能解释所覆盖领域的所有现象,不能有一个例外,并且能够对未来的现象做出准确的预测。
理论一旦有了例外,那么,对未来的预测就不会准确,因为谁也不会知道那个例外在什么时候会出现。而人们之所以使用科学理论服务生活、生产,实际上就是期望未来在相关领域得到预期的结果。如果理论本身存在例外,那么我们实际上就是在碰运气了,这就是科学理论需要严谨的原因。
归纳法指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如一份水完全电解可得到比例为2∶1的氢气和氧气,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水的分子式是H2O;又或者是现实生活中不证自明的公理,如一加一等于二、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归纳出来的结论或公理就是我们常说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的要求是清晰明了并且在理论覆盖范围内正确。
科学理论的建设往往要追溯到普遍存在的底层逻辑。达尔文《进化论》的底层逻辑之一就是生命普遍存在的本能——趋利避害,生命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产生躲避饥饿、寒冷或死亡等行为,竞争有限的资源,从而产生竞争关系;之二是基因突变方向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强弱之分。两者结合,产生了生命的进化。
演绎法是指在归纳出来的结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推导,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或定理。我们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例来说明。首先是归纳法:在平面上,沿直线外一点有且只能引出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这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其次是演绎法:在平面上,如果A直线与C直线平行,B直线与C直线平行,那么,A、B直线必定平行。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A、B直线相交,必定有一个交点,那么,通过一个交点就有两条直线A、B同时与直线C平行,这显然违背了前面归纳出的公理。另外,该理论之所以要规定在平面上,是因为在马鞍面或者球面上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所以,一个理论的适应范围或边界必须十分清晰。
如果对这样的解释还不能十分理解,那么,下面这个例子就显得十分通俗易懂了。现在,我们运用上述对科学理论的定义创造一套全新的理论。
归纳法结论:天下乌鸦一般黑,也就是说,天底下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观点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出的普遍性结论,我们暂且把它看成是一条公理。演绎法结论:所有白色的鸟都不是乌鸦,这显而易见。
科学理论要求对未来的现象做出准确的预测,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在未来任意时刻、任意地点,任何人抓到的乌鸦肯定是黑色的,抓到的白色的鸟必定不是乌鸦。
很多科学理论一开始是错误或者不完善的,这就需要推翻或修正。托勒密的经典著作《天文学大成》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天文理论;后来者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推翻了“地心说”,建立了以“日心说”为基础的全新理论,但是不够完善,不能解释所有现象;再后来的一系列大家,如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一步步修正、完善,构建了完美的宏观天体力学框架。
我们拿乌鸦理论来模拟这个过程也十分简单。由天下乌鸦一般黑,推导出所有白色的鸟都不是乌鸦的结论。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有一只白色的乌鸦,那就说明该理论有问题,不能解释所有现象,那么,该理论就需要推翻或修正。这个理论可以修正为天下的乌鸦除了一只白色的,其他全是黑色的,而结论就变成了除去那一只白色的乌鸦,其他所有白色的鸟都不是乌鸦。
因果性与相关性
归纳演绎是科学研究的两大基本方法,这是一种强烈的因果性逻辑关系。与因果性对应的是相关性。要讲清楚什么是相关性,就要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就与本书通俗易懂的初衷相违背,还是来举例说明。
据统计,全球死亡率的公共场所是医院,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为了生命安全要少去医院。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可笑结论。因为我们都清楚,将死的人大多都要去医院拯救一下,只是碰巧或无奈死在了医院。医院和死亡建立了一种相关性,但绝不是因果性。疾病才是导致死亡的真正原因。这个例子很容易就能看懂,但是,下面的例子就不那么简单了。
有专家统计,常吃牛排的小孩比较聪明,所以我们要给小孩多吃牛排。我们先假定专家的统计是正确的,常吃牛排的小孩确实整体上比少吃牛排的小孩表现得更聪明,那么,我们就要给小孩多买牛排吗?而事实可能是,常吃牛排的小孩家庭条件较好,能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于是就显得聪明一些。牛排与聪明只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
再有统计表明,吸烟的女性得乳腺癌的概率比较大,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是香烟导致了更高的乳腺癌患病率呢?显然不能,因为可能是吸烟的女性生活作息不规律或其他原因导致了乳腺癌。
混淆因果性与相关性是商业理论建设中的常见误区。有些理论听起来无懈可击,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据权威调查,成功的企业大多有一流的团队,他们有活力、创造力、执行力,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打造一流的团队,这样才能取得商业的成功。
这看起来似乎天经地义,但事实是,更多的成功企业一开始并没有一流的团队,他们或许是因为站在风口上,或许是因为具有有效的资源、人脉。当企业蒸蒸日上、利润充沛之后开始招兵买马,进而打造出了一流的团队。团队表现出的一流或许只是一个商业体成功后呈现的相关表现之一,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们举个众所周知的案例——英语教育龙头企业新东方。俞敏洪先生本是北大的英语老师,迫于生计偷偷开办校外补习班,没想到正好撞在一个出国留学潮的巨大风口上,报名者争相排队。于是,俞敏洪先生开始打造一流的团队,召回同窗好友共创事业,终打造出了今日享誉国际的新东方。没错,他们拥有一流的团队,但是试想,如果没有巨大的风口,一流的团队是否依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值得深思。
又或者就算有一流的团队,他们在商业中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吗?美国的安然、世通、柯达,以及芬兰的诺基亚等无数的巨头,都已不再拥有曾经的辉煌。甚至在2018年6月,美国百年商业巨头通用电气都已经被普标道琼斯指数委员会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30种成分股中移除了。
当一个公司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它拥有一流的团队,反之则没有。难道那些失败的公司都是因为没有一流的团队吗?这显然也不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或许一流的团队与商业的成功只具备相关性,不具备因果性。当然,我们应该要强调一下,这里的团队是指公司的执行团队,不指具备卓越战略能力的个人或小团体。
如果我们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把一流的团队看成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那么,很显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好像前面所说的吃牛排与变聪明之间只是相关性,就算每天给小孩吃牛排,他也不会变得比其他小孩更聪明。
我们再举一个更加通俗的例子:调查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开豪车,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要想成功就要先买豪车,这显然无比滑稽。调查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流的领导力,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要想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就要学习领导力。
如果你也是这么认为,那么,与上述买豪车的滑稽之举又有什么区别呢?成功企业家的领导力只是成功后表现出的结果而已。人不能保证一辈子成功,如果这位有一流领导力的企业家某一天失败了,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他的领导力突然消失了吗?这样丝毫不具有科学性的案例比比皆是。
科学研究中的单一变量
科学研究的一个典型方法是单一变量,指的是当影响一个结果的变量有多个时,我们要想研究其中一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就必须把其他变量设置为定量。如若不然,我们怎么能知道是哪个变量起了作用,又起了多大的作用?
我们把商业成功看成是一种结果,那么影响这个结果的变量有地域因素、时间先后因素、初始参数因素(产品或服务品质以及对市场的投入)、战略规划因素等。
如果我们要研究战略规划因素对商业成功结果的影响,就必须把其他变量设置为定量。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各开一家饭店相互竞争,影响终胜出的因素有饭店开在哪里、谁先开谁后开、谁的菜更好吃或服务更好、投入宣传资金的多少、谁的战略规划更好等。
我们要弄清楚战略规划对竞争结果的影响,就必须先假定我们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各开了一家菜品服务及投入宣传力度一样好的饭店,只有战略规划因素,如品牌名字、价值塑造等外在因素不一样。
是的,天底下没有这么巧的事,只存在单一变量不同的商业竞争情况几乎没有。但是,科学理论本身就是设想一种完美状态,它描述的完美状态大多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有些甚至必须依靠思维实验才能验证,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伟大价值。
如牛顿定律,也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它的描述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不受力的物体,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然而,就是这个理想状态下的科学理论成了奠定经典力学基础的三大定律之一,直到今天依然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单一变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当多个变量同时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时候,若不能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我们就无法判断其中任何一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这种思想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德军战俘营正在流行白喉这种传染病,而药品又极其缺乏。当时,因被俘而在战俘营从事医疗工作的英国军医考克兰十分悲观,起初,他估计少会有几百人丧命,但终只有四人死亡,其中三人还有枪伤在身。他次发现原来人体有如此强大的自愈能力,他也次怀疑之前对所有疾病的医疗干预是否真的有效,是否有许多结果是人体本身的自愈能力导致?
因为有了这种怀疑,于是逐渐诞生了循证医学——一门寻找真正战胜疾病原因的科学思想。它集中体现在现代医学制药的临床第三期上面,也就是大样本随机双盲测验。人们发现,一种疾病的治愈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常见的包括人体的自愈能力、安慰剂效应、药物作用三大因素。
为了避免药物的无效或过度使用,检测药物的实际疗效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影响一个结果的变量有多个时,要判断其中一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就要把其他变量设置为定量,而大样本随机双盲测验就是这样一个精巧的单一变量测试。
现在,我们要判断某种药物对某种疾病的作用,步就是寻找许多得了这个病的病人,病人数量越多则结果越准确,这就是大样本。第二步是把这些病人随机分配成两组或多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际情况可能更精确一些,涉及性别、年龄和病症轻重程度。第三步是委派给药人员分别给实验组药物,给对照组安慰剂,给药人员和参加测试的病人都不知道他们拿到的是真的药还是安慰剂,这就是双盲。随即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身体各项指标,分析药物起到的作用。
这样的巧妙设定排除了人体自愈能力和安慰剂效应的干扰,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的差异则可用以判定药物效果的差异。双盲法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
如我们要调查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口味优劣的看法,显然不能直接去询问。由于受到个人偏好、心理暗示以及品牌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得到真实的答案,这个时候双盲法就派上了用场。我们可以找来一些杯子做好标记,分成两组,一组倒入可口可乐,一组倒入百事可乐,然后,找来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分别尝试,这样得出的结论无疑准确得多。
在商业界,我们很容易就认为商业成功者讲的话富有道理,是正确的。反之,那些普通大众或失败者讲出的话没人信。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可以试想,使用双盲法得出结论。我们找来一些大咖讲过的被认为正确的话和一些普通大众或失败者讲的话,写在纸上,让不知情的人们去判断哪句更有道理,结果会怎样呢?或者,直接让普通大众或失败者去说成功者说过的话,又会有几人相信呢?
科学思维与商业思维
科学,对大多数人来说,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说它远在天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拥有科学思维的人很少,因果性、相关性、可证伪性这些概念甚至在学生时代都少有接触。
科学是一套可靠的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如果没有这套标准,就很容易迷信、随大流、人云亦云。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新兴转义词“韭菜”,就是形象的描述,正所谓,生而被割,生生不息。
说科学近在眼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能想到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事物都离不开科学,在一切背后有无数的科学理论在默默支撑着。就拿我们穿的衣服来说,从原料上来看,动物皮毛和植物纤维大部分是依靠科学的方法来培育和养殖、种植的,化学合成或工业提炼的原料科技含量更高。从制作上来看,所有的工具,小到一把剪刀,大到大型的纺织、剪裁、缝纫工具,都是利用各种科学原理制造的。除去某些未开化的原始部落,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科学的海洋之中。
无论如何,科学总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我们从来不用担心一套成熟的科学理论会出错,事实上,它几乎不会出错,以至于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尤其是跟普通大众有关的领域,我们从来不会思考,会不会是某个科学理论出错导致了不好的结果,只会下意识地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并且屡试不爽。
为什么?因为科学理论本身就有正确的定义。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作者序一套科学理论必须能解释它所覆盖领域的所有现象,不能有一个例外,并且对将来的现象做出准确的预测,讲究严密的因果逻辑和可证伪性。
商业是以竞争为影响方式的大型复杂系统,能给我们带来成就和财富。在中国古代,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人生的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仕途。但那是大多数的富裕人家才有资格跨过的门槛,是多为豪门大族才能游刃有余的领域。在如今这个发达的商业时代,商业给了所有人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追求商业上的成功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梦想。
我们都渴望得到商业成功的方法,我们都希望能避免失败的风险。可怎么才能做到呢?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学什么呢?当理论派被冠以纸上谈兵之名后,实战派开始引领潮流。实战派从各种成功或失败企业的经验中总结出实用的方法,道路是正确的,但大多犯了幸存者偏差的错误。又或者,同样的方法既能出现在成功的企业中,也能出现在失败的企业中,我们无法判断它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甚至是否起了作用。这些弊端令我们发现实战派也不怎么管用,一切都显得糟糕透顶。
我们用建筑领域来比喻商业行为,如果只是建一所乡下平房或小洋楼,目不识丁的包工头也可以胜任,不需要多少建筑学知识,光凭经验即可。就好比,我们在路边摆个夜宵摊或在菜市场经营一个档口,一个小学毕业的大妈也可以胜任。但是,如果我们要建一座100层的大楼,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的科学理论,如建筑力学,如果其他方面不出问题,它才能保证我们这座大楼绝不会塌。
所以,我们要想成为建筑大师就必须先学理论,这一做法在商业界被嗤之以鼻,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理论靠不住。实战派或许能手把手教你把这100层的大楼建起来,你也学会了,但是,如果换一块地基、换一个样式呢?你又不会了。极少有一模一样的商业情况,所以,实战派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其实,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没错的——先有理论,再有实战。后来,之所以理论不落地、实战靠不住,其根源是我们缺少一套可靠的理论来指导商业行为,我们也迫切需要一套可靠的理论来结束乱象。从哪里找?除了科学,别无选择。
能够用来指导生产实践的知识,只能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描述的科学知识,客观规律不会随着主观认知的差异而改变。商业理论要想成为一门行之有效的科学,就必须严格地采用科学方法来做研究,否则,就只能沦为成功学或鸡汤学。科学思维是我们摆脱无知,走向认知的必经之途,愿我们从此走向高效正确的企业经营之路。

第二章?品牌效应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品牌效应是消费者群体意志的表现。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品牌只要聚集了或多或少的消费者就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所以,与其问品牌效应是如何形成的,还不如问一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是如何聚集起来的。但是,为了顺应人们普遍的惯性思维,本章节标题不做更改。
我们把消费者的聚集看成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源自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能。那么,这种行为到底在趋哪种利或者避哪种害呢?思考一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其中分为两个层面。个层面,为何是消费者,即我们为何被称之为消费者?顾名思义,消费者指潜在或正在做出消费行为的人。饥饿是有害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们消费食物;寒冷是有害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们消费衣物;无聊是有害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们消费游戏,等等。第二个层面,消费者为何要聚集在某品牌下面,而不是同品类的其他品牌?在市场的风口期,也就是供不应求的时期,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个时期的消费者选择有限,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
当行业不断增加产能直到市场饱和或过剩的时候,消费者就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利。那么此时,是什么样的利或者害驱使着消费者作出选择,然后产生聚集呢?这个问题已经涉及整个商业规律的核心。
一、从众大循环的定义
品牌效应是由无数相互独立的消费者相互影响所涌现出的群体意志。消费者群体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数量、相互独立、相互影响以及去中心化。
这四个条件中的、第二、第四三个条件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没有研究意义,因为它们当中缺乏任一个都不是市场经济。那么,第三个条件“相互影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只有知道了消费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们才能明白是什么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
1.消费者是无知的
首先,必须要强调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无知”不含有任何贬义色彩,而是对消费者信息缺失的一种描述。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使用看上去带有贬义但恰如其分的词语,如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自私”同样不含贬义色彩,是对基因基本特性的一种描述。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如选择去哪里吃饭、买什么样的衣服、去哪里旅行等,并且每一个选择都有许多产品可以同时满足。
没有人可以什么都知道,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少之又少。作为消费者,我们既不是所有商品的生产者,也不是所有服务的提供者,所以,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更好。
当然,不排除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如光刻机制造业,由于参与竞争的品牌以及产品极少,行业是透明的,消费者有可能是知道而不是无知的。当然不管在什么行业,当消费者的状态处于知道的时候,任何品牌规划都是徒劳的,因为,此时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2.由消费者的无知到其选择受他人影响
尽管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更好,但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在驱使着我们想要获得更有利的选择,所以,我们就会去获取信息。我们会主动地问别人哪个选择更好,或者被动地看身边的人做的选择。
当我们知道答案后,我们就做出了选择。一个选项越是被更多人选择,就越会坚定我们的选择倾向。由此可见,无知导致了我们的选择受他人影响。例如,选择饭店。如果在众多饭店中,我们一家都没去过,我们就是无知的。那么,我们的选择会受此刻饭店消费者人数的影响,或者受大众点评等信息的影响。如果这些饭店,我们都去过了,那么,此时的我们就不是无知的,而是有知的,我们的选择不受任何人的影响。
3.由消费者的选择受他人影响到产生从众大循环
当我们需要某个领域的商品时,看到身边大多数人都选择某个品牌,我们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从而导致选择这个品牌的人更多了,继而引发更多的人做出这个选择,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循环。
我把这个循环命名为从众大循环,它的定义是:对于一个价值,选择的人多了就会有更多人选,更多人选则选择的人更多,由此无限循环。其示意图如下:
二、从众大循环的三大特征
1.在同一个价值领域,从众大循环能吸收所有的潜在客户
对于还没有做出选择的潜在客户,信息的缺失几乎是注定的,他们会遵循其他人的选择做出选择。当一个品牌在所处品类中率先建立起从众大循环的时候,能快速地吸收所有的潜在消费者。品牌信息的传播需要时间,很难做到在网罗所有的客户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出现。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往往一个品牌的势头刚刚起来,就会出现无数的跟风者参与竞争。那么,在理想的单一变量条件下,市场的竞争会出现第二个特征所描述的情况。
2.在同一个价值领域,从众大循环能吸收所有对手的客户
一个消费者在购买某品牌的产品并使用后,发现能够满足他的需求,那么他下一次购买时,有很大的可能性依旧选择该品牌。因为,对这个消费者来说,其他的选择有可能无法满足他的需求,这是一种风险,是有害的,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他再次做出同样的选择。
但是,这个消费者在此刻依旧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他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如果他发现有更多人选择另外一个品牌,他会潜意识认为另外一个品牌有可能更好。趋利避害的本能将会驱使他的选择发生转移。至于在什么时候转移,取决于有多少人在影响他。
这里有一个选择发生转移的临界点,随消费者个人经历或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理想的状态下,选择的转移是注定的。
在没有任何一个品牌率先占领整个市场之前,也许会存在多个品牌大小不一的从众大循环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同时存在。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定会发生碰撞,形成大鱼吃小鱼的局面,终只剩下的从众大循环。
3.从众大循环的吸引力会随着被吸纳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多而增强
电商行业的经营者都有一个经验,那就是做一款产品的时候,往往前期的数据积累比较艰难,但是越到后,数据的增加速度就越快。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对于信息缺失的消费者,越多人的选择就越能坚定他的消费信心,这种信心是对产品品质的信心。
在旁氏骗局中存在同样的情况。一个资金盘初的受骗群体往往难以积累,但是随着一个个受骗者得到了切实的利益,就会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越到后,吸收的受骗者数量越呈几何倍数增长。也许很多人心中存在各种疑问、顾虑,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得到真实的利益后,就丧失了后的理智。
三、从众大循环的排他性
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当发现身边的人在某个行业取得成功后,我们也投入资金做同样的事,但是结局往往是失败的。我们总是不解,做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品质,为什么别人能赚到钱,而我们却赚不到。
这确实是一个灵魂拷问,有时候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弄不清失败的症结所在。别人做某行业非常成功,就代表其品牌已经有了品牌效应,在其品牌价值上有一个强大的从众大循环。
从众大循环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它能吸收所有的潜在客户,在我们设定的情形下,对手已经吸收了绝大部分潜在客户,并且还在不停地吸收剩余的潜在客户,这个时候留给我们的潜在客户少之又少。二是它能吸收所有对手的客户,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好不容易招揽的客户终都会被吸引过去。三是它的吸引力会随着吸纳的客户越多而不断增强,此时,从众大循环的吸引力足以令对手绝望。
从众大循环的三大特性引发了排他性,排斥一切价值接近的对手。从众大循环越强,则排他性越强,到后,足以形成绞杀的局面,也就导致了为什么别人能赚到钱而我们赚不到的情况。
放眼整个市场经济,任何同品类品牌、同价值领域在经历一番激烈的厮杀过后,只会剩下的赢家,这一切都可归功于从众大循环排他性的光荣战果。
在这里,必须要强调是同一价值领域。在现实中,同品类商品里能够同时存在多个品牌,要归功于在价值上的细微区分。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尽管两者处于同一个品类并且价值十分接近,但是,依然存在价值上的区别,前者是老一辈的正宗可乐,而后者是年轻一代的潮流可乐。
四、品牌效应的形成
从众大循环在同一价值领域能够吸收所有的潜在客户和对手客户,且吸引力越来越强,终将导致消费者聚集在同一个品牌之下,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五、当一个品牌占据行业的领导地位后,强大的从众大循环足以使后来者心生畏惧,对于是否投资该品类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品牌效应是一个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强大的防御堡垒。面对这样的防御堡垒,强力进攻的收效注定微乎其微。在艾·里斯、杰克·特劳特所著的《定位》一书中就描述过许多相关的案例,其中著名的案例之一是施乐打印机进攻电脑行业,在亏损数十亿美元之后终于选择放弃。
当然,施乐的案例要复杂一点,不是一个单纯的新品牌进攻成熟的行业,因为施乐本身也是一个大品牌。施乐是打印机品牌,那么,它的品牌效应是建立在打印机这个价值之上的。而品牌效应是消费者群体意志的表现,施乐要想在电脑行业上取得建树,首先,要突破自身品牌效应的桎梏,让更多的消费者认为它是电脑也是打印机,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所以,如果施乐采用新的品牌来进攻电脑行业,虽然结果依旧悲观,但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从众大循环排斥所有价值接近的对手,价值越是接近,排斥得越厉害,所以强力进攻并不可取。那么,如何避开对手的价值就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避开对手价值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创造新的价值,创新应该成为所有经营者应考虑的问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