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編輯推薦: |
·五十年,十四省
从弱冠离乡,到古稀归老,近五十年间,本书作者张宝游历了我国的十四个省份,足迹遍及江南冀北,成为当世闻名的“旅行家”。
·全六集,百余幅
张宝将足迹所至之处印象深刻的胜景绘制成高度写实的工笔图画,在二十余年间分六集刊印,充分展示了他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三百家,四百篇
本书各集的题咏多达四百余篇,作者达三百余家之多,一时名流网罗殆遍,尤其收录了诸多旗籍作者的墨迹,为今人提供了大量重要资料。
|
內容簡介: |
《泛槎图》是清代中期画家张宝手绘六部图集(自《泛槎图》至《续泛查图六集》)的结集,共收图画一百零三幅。张宝系江宁上元人,自青年时代即外出游历,前后四十余年间,行迹北至京师,南逾五岭,东临沧海,西极陕甘,每遇胜境,各绘为图,题咏于各图之后者,总凡三百余家,其中不乏显宦、名士。该图除第六集的七幅图之外,均系张宝足迹所亲至,故不仅笔法精妙,且写实程度极高,保存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各地胜景的大量真实信息。全书关于北京的图画仅有四幅,但题咏者中则有大量在京人士,尤其是旗籍贵戚、文士,保存了许多与北京历史文化有关的信息。本次出版,我社约请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先生为本书撰写导读,以图从学术角度进一步阐发本书所收图画的内涵与价值,以便学界利用。
|
關於作者: |
张宝(1763—1832),字仙槎,清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嘉庆、道光间著名画家,工山水,好游历,足迹历十数省,与当时贵戚、士人交往颇为密切。张宝随游历足迹所至,自绘所见名胜,系以诗词,累积百幅,共成《泛槎图》六集,于嘉、道两朝陆续刻印出版。朱万章(1968.12—),男,四川眉山人,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明清美术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岭南近代画史丛稿》、《居巢居廉研究》、《书画的鉴藏与市场》、《髡残》、《陈师曾》等论著20余种,撰写美术史与书画鉴定论文近百篇。
|
目錄:
|
上冊
泛槎圖 一
張寶自序 二
成親王題字 四
乘槎破浪 八
秦淮留别 一○
石城蚤發 一二
燕子風帆 一四
瓜洲夜泊 一六
浮玉觀潮 一八
邗水尋春 二○
甓湖問津 二二
清江候閘 二四
黄河晚渡 二六
臨清阻雨 二八
盧溝曉騎 三○
帝城春色 三二
翁方綱題跋 三四
陳希祖題詩 四二
法式善題詩 四四
胡長齡題詩 四五
慶桂題詩 四六
成寧題詩 四七
英和題詩 四八
吴錫麒題詞 五○
朱實發題詩 五二
洪範題詩 五四
廣玉題詩 五五
重謙題詩 五六
孫星衍題詩 五七
恒勳題詩 五八
鶴春題詩 五九
蔣廷恩題詩 六○
陳鴻翥題詞 六二
許乃濟題詩 六四
黄鑑題詩 六六
鄭德昌題詩 六七
錢松題詩 六八
吴鼒題詩 七○
屠倬題詩 七二
王逢源題詩 七四
胡鐘題詩 七五
章廷銈題詩 七六
和欽題詩 七七
斗垣居士題詩 七八
施德榞題詩 七八
李德潮題詞 七九
丁仁静題詩 八○
程振甲題詩 八一
葉世槐題詩 八二
程培風題詩 八四
李若嶂題詩 八五
袁善祥題詩 八六
貴徵題詩 八七
王樹滋題詩 九○
高炳馴題詩 九二
吕自宇題詩 九五
程秉題詩 九六
沈烜題詩 九八
司芝蘭題跋 九九
恒寧題詩 一○○
翁元圻題詩 一○一
張映蛟題詩 一○二
鄧守和題跋 一○四
阮元題詩 一○六
趙慎畛題詩 一○七
玉輅題詩 一○八
李仲昭題詩 一○九
查清阿題詩 一一○
吴嵩梁題詩 一一二
王泉之題詩 一一四
張維屏題詩 一一六
江藩題詩 一一八
王道行題詩 一二○
陳廷杰題詩 一二一
姚元之題詩 一二二
丁廷樞題詩 一二四
姚祖恩題詩 一二五
劉彬華題詩 一二六
謝蘭生題詩 一二八
龔鯤題詩 一二九
劉增題詞 一三○
張泉題詩 一三一
仲振履題詩 一三二
黎應鍾題詩 一三四
周蔭千題詩 一三五
龔寅題詞 一三六
江本源題詩 一三七
秋鏡題詩 一三八
倪梓題詩 一三九
黄明熏題詩 一四○
吴文照題詩 一四二
姚廷訓題詩 一四三
李光昭題詩 一四四
紅蘭主人題詩 一四五
姚柬之題詩 一四六
顔崇衡題詩 一四八
姚在之題詩 一五○
顔崇芳題詩 一五一
劉士棻題詩 一五二
汪士勳題詩 一五三
俞肯堂題詩 一五四
陳夢照題詞 一五五
姚桂題詩 一五六
續泛槎圖 一五七
王泉之序 一五八
許乃濟題字 一六四
昆明聚秀 一六八
盤山疊嶂 一七○
恒巒積雪 一七二
韓嶺悲風 一七四
太華晴嵐 一七六
龍門激浪 一七八
嵩屏曉翠 一八○
岱峰觀日 一八二
大觀賞月 一八四
琵琶秋思 一八六
黄鶴晚眺 一八八
洞庭煙櫂 一九○
衡嶽開雲 一九二
澳門遠島 一九四
羅浮訪梅 一九六
扶胥望海 一九八
湘橋仙蹟 二○○
滕閣看霞 二○二
匡廬飛瀑 二○四
小姑砥柱 二○六
黄山雲海 二○八
虎阜納涼 二一○
西湖春泛 二一二
顧元熙題詩 二一四
費丙章題詩 二一六
觀瑞題詩 二一八
李澐題詩 二一九
夏修恕題詩 二二○
王貽桂題詩 二二二
谢邦基題詩 二二四
郭際清題詩 二二六
王勳臣題詩 二二七
黄喬松題詩 二三○
潘定瀾題詩 二三二
儀克中題詩 二三四
沈烜題詩 二三五
李汝梅題詩 二三六
黄柏馨題詩 二三八
陳璟題詩 二四○
李家耿題詩 二四一
繆艮題詞並詩 二四二
吴江題詩 二四四
顔季山題詩 二四六
黄德峻題詩 二四七
龔秉直題詩 二四八
趙古農題詩 二五○
王衍梅題詩 二五二
蔣田題跋 二五四
鄧子淵題詩 二五六
李芳榮題詩 二五八
汪雲任題詩 二五九
戴澤同題詩 二六○
謝惺題詩 二六二
周冕題詩 二六三
劉士棻題詩 二六四
莫紹惪題詩 二六八
陳雲題詩 二七○
王文誥題詩 二七二
江藩題詩 二七四
姜寧題詞 二七六
吴蘭修題詞 二七七
徐一麟題詩 二七八
段佩蘭題詩 二八○
張岳松題詩 二八二
陳善美題詩 二八三
張署題詩 二八四
葉酉題詩 二八六
王政治題詩 二八七
但明倫題詩 二八九
徐培深題詩 二九一
續泛槎圖三集 二九三
張寶自序 二九四
杜堮序 二九八
許乃普題字 三○四
英圭題字 三○八
端州採硯 三一二
獨秀探奇 三一四
海珠話别 三一六
庾嶺憶梅 三一八
八境重登 三二○
仙瀛分韻 三二二
鳩江午泊 三二四
采石阻風 三二六
家園宴樂 三二八
東城賞荷 三三○
萸灣訪僧 三三二
九華拜佛 三三四
虹橋修禊 三三六
靈巌望湖 三三八
鄧尉香雪 三四○
理安避雨 三四二
海寧觀潮 三四四
禹陵謁聖 三四六
蘭亭問津 三四八
赤城餐霞 三五○
桃源覓洞 三五二
雁蕩尋秋 三五四
龍湫觀瀑 三五六
東甌弔古 三五八
武彝品茶 三六○
岫雲折桂 三六二
瀛海留春 三六四
雲遊道人題詩 三六六
曾燠題詩 三六八
那清安題詩 三七一
裕瑞題詩 三七二
焕明題詩 三七四
果齊斯歡題詩 三七六
魏元烺題詩 三七七
慶保題詩 三七八
耿維祜題詩 三八○
葉承基題詩 三八二
汪端光題詩 三八三
汪全德題詩 三八四
王賡言題詩 三八六
舒夢蘭題詩 三八八
趙睿榮題詩 三八九
徐一麟題詩 三九○
金蘭原題詩 三九一
王澤題詩 三九二
雷學海題詩 三九三
錢栻題詩 三九四
錢慶辰題詩 三九五
楊振麟題詩 三九六
鄧廷楨題詩 三九八
秀堃題詩 三九九
張曾題詩 四○○
郭琦題詩 四○二
浦雲題詩 四○四
李兆洛題詩 四○六
孟居仁題詩 四○八
董斿題詩 四一○
龔麗正題詩 四一二
劉瀚題詩 四一三
石谷成題詩 四一四
史彬洵題詩 四一五
陳耀庚題詩 四一六
朱朝楨題詩 四一七
楊驊題詩 四一八
蘇璋題詩 四二○
李黼平題詩 四二二
程璞題詩 四二三
詹鈞題詩 四二四
廖江題詩 四二六
楊紹文題詩 四二八
王韞徽題詩 四二九
温肇江題詩 四三○
李鎮華題詩 四三二
袁璧題詩 四三四
任昌詩題詩 四三五
羅三俊題詩 四三六
朱人鳳題詩 四三八
羅辰題詩 四三九
黄兆元題詩 四四○
陳思題詩 四四一
王賡言題詩 四四二
哈光緒題詩 四四四
朱實發題詩 四四六
胡澄題詩 四四八
黄念曾題詩 四五○
張安保題詩 四五二
汪洋題詩 四五四
陳栻題詩 四五六
楊大堉題詩 四五八
王澄題詩 四六○
李光昱題詩 四六二
李光業題詩 四六四
周寶偀題詩 四六六
介福題詩 四六八
曹森、曹士蛟、曹士鶴題詩 四七○
邢崑題詩 四七二
陳克廣、陳克寬題詩 四七四
張翼題詩 四七五
張琴題詩 四七六
戴作霖題詩 四七六
吴桐題詩 四七七
劉瀚題詩 四七八
芮筠題詞 四八○
下 冊
艤槎圖四集 四八一
張寶自序 四八二
吴嵩梁序 四八六
朱應坊序 四九二
顧蒓題字 四九六
錢泳題字 五○○
龍江艤槎 五○四
鍾阜穿雲 五○六
翠微環眺 五○八
隱仙聽琴 五一○
雨華遇雨 五一二
北極登高 五一四
臺城觀漁 五一六
棲霞臨碑 五一八
東園小飲 五二○
天印聞歌 五二二
祖塋品泉 五二四
莫愁評畫 五二六
華山參禪 五二八
西樓顧曲 五三○
獻華鬥奕 五三二
三茅採藥 五三四
天闕歸樵 五三六
大山廬墓 五三八
戴均元題詩 五四○
盧蔭溥題詩 五四二
葉紹本題詩 五四二
黄鉞題詩 五四四
毛樹棠題詩 五四四
顧皋題詩 五四六
朱方增題詩 五四八
陳嵩慶題詩 五五○
鮑桂星題詩 五五一
陳用光題詩 五五二
胡開益題詩 五五四
翁心存題詩 五五六
史觀題詩 五五九
達三題詩 五六○
李嘉禮題詩 五六一
聶銑敏題詩 五六二
戚人鏡題詩 五六四
潘錫恩題詩 五六六
唐仲冕題詩 五六八
張敦仁題詩 五七○
王繼維題詩 五七二
阮亨題詩 五七三
孫巖題詩 五七四
何其興題詩 五七五
陳克廣題詩 五七六
張岱雲題詩 五七八
張曾題詩 五七九
章沅題詩 五八○
伍長英題詩 五八一
何汝霖題詩 五八二
蔡世松題詩 五八四
季由庚題詩 五八六
朱啟鑑題詩 五八八
黄應侯題詩 五九○
程文智題詩 五九二
吴灃題詩 五九六
喬重禧題詩 五九七
朱啟善題詞 五九八
蔡淦題詩 六○○
羅鳯藻題詩 六○四
王德曾題詩 六○六
邢疇題詩 六○八
史善長題詩 六○九
佳玉書題詩 六一○
吕子班題詩 六一二
徐楊緒題詞 六一四
張芝題詩 六一五
劉華東題詩 六一六
袁璧題詩 六一八
馬士圖題詞 六二○
張德鳳題詩 六二一
吴敦初題詩 六二二
劉沛生題詩 六二三
馬沅題詩 六二四
李方煦題詩 六二六
陳世慶題詩 六二七
梅成棟題詩 六二八
周峻基題詩 六三○
夏寶晉題詩 六三一
定志題詩 六三二
孫幹英題詩 六三三
包世臣題詩 六三四
胡瑃題詩 六三五
繆艮題詩 六三六
楊暄題詩 六三八
恒照題詩 六三九
袁兆書題詩 六四○
觀榮題詩 六四二
李名基題詩 六四三
秦大松題詩 六四五
張大凱題詩 六四六
郭朝鈐題詩 六四八
雲水嘯溪題詩 六五二
高廷璧題詞 六五四
何夢書題詩 六五五
何月卿題跋 六五六
灕江泛棹圖五集 六五七
張寶自序 六五八
陳鑾序 六六二
金鎮序 六六八
朱瑋題字 六七二
葉夢龍題字 六七六
會仙留跡 六八○
昭州訪友 六八二
壩城汎月 六八四
畫山觀馬 六八六
桂林泊棹 六八八
月牙遠眺 六九○
風洞尋秋 六九二
仙巖賦詩 六九四
棲霞穿洞 六九六
六洞讀碑 六九八
南薰懷古 七○○
龍城話舊 七○二
葉紹本題詩 七○四
李鴻賓題詩 七○八
蘇成額題詩 七○九
潘恭辰題詩 七一○
李秉禮題詩 七一二
張文靖題詩 七一三
周作楫題詩 七一四
唐鑑題詩 七一五
王衍梅題詩 七一六
李宗澳題詩 七二三
穆揚阿題詩 七二四
保齡題詩 七二六
殳慶源題詩 七二八
楊用溡題詩 七三○
袁渭鍾題詩 七三二
楊振麟題詩 七三五
繆艮題詩 七四一
翁心存題詩 七四二
俞懋典題詩 七四六
蘇璋題詩 七四九
楊殿邦題詩 七五○
任昌詩題詩 七五二
陳鉒題詩 七五四
沈惇彝題詩 七五七
王鳳生題詩 七六○
梅曾亮題詩 七六二
蔡世松題詩 七六三
李湘茝題詩 七六六
錢栻題詩 七七○
姜長齡題詩 七七四
金世琦題詩 七七六
陳毓霖題詩 七七八
蔡宗茂題詩 七八○
王利亨題詩 七八一
胡開益題詩 七八六
楊保題詩 七八六
黄安濤題詩 七八八
王鼎輔題詩 七九○
王貽桂題詩 七九三
張敦仁題詩 七九六
沈烜題詩 七九八
梅琬題詩 八○一
石應麒題詩 八○二
續泛槎圖六集 八○三
張寶自序 八○四
金鰲序 八○八
程恩澤題字 八一六
李嘉奎題字 八二○
昆侖演派 八二四
峨眉晴雪 八二六
點蒼暮煙 八二八
疊翠朝霞 八三○
五臺歸雲 八三二
武當夢遊 八三四
五指擎天 八三六
陶澍題詩 八三八
嚴航井題詩 八四○
梁章鉅題詩 八四六
麟慶題詩 八四九
周繼炘題詩 八五一
周作楫題詩 八五二
陳鑾題詩 八五八
袁渭鍾題詩 八五九
黄安濤題詩 八六○
富芳題詩 八六二
況澍題詩 八六四
楊殿邦題詩 八六八
萬方頤題詩 八六九
李秉禮題詩 八七○
孫世昌題詩 八七一
王利亨題詩 八七二
馮懋昭題詩 八七三
章復文題詩 八七四
朱瑋題詩 八七六
張敦仁題詩 八七八
馮奉初題詩 八七九
德鵬題詩 八八○
潘正亨題詩 八八四
劉夢蓮題詩 八八六
謝堃題詩 八八七
白鎔題詩 八八八
李嘉奎題詩 八九○
董斗仙題詩 八九二
嚴駿生題詩 八九三
周力垣題詩 八九四
黄學圯題詩 八九五
汪世樽題詩 八九六
李芳梅題詩 八九八
劉邦鼎題詩 九○○
汪嶪題詩 九○二
李恩福題詩 九○四
朱福田題詩 九○五
沈廷榮題詩 九○六
丁鹿壽題詩 九○八
章泰履題詩 九○九
劉澄題詩 九一○
張寶自題泛槎小照詩 九一二
潘奕雋題詩 九一六
珠莽伊題詩 九一八
吴照題詩 九一八
程振甲題詩 九一八
沈成渭題詞 九一九
楊試昕題詩 九一九
楊長發題詞 九二○
李光晉題跋 九二○
胡潛題詩 九二一
吴興題詩 九二一
許兆桂題詩 九二二
李芳榮題詩 九二三
陶譽相題詩 九二四
馮金伯題詩 九二五
方湛題詩 九二五
徐崇焵題詩 九二六
徐體微題詩 九二六
張鏐題詩 九二七
鄭德昌題詩 九二七
朱廷葵題詩 九二八
朱實發題詩 九二九
楊鑄題詩 九二九
朱廷薇題詩 九三○
方遵軾題詩 九三二
林鎬題詩 九三三
袁浙題詩 九三三
季溎題詩 九三四
顧曜題詩 九三五
虞陽海旭 九三六
紫琅香市 九三八
雙山毓秀萬水朝宗 九四○
張寶自跋 九四二
張寶七十自壽詩並序 九四四
附録
張寶年譜簡編(朱萬章 編) 九五一
|
內容試閱:
|
出版说明
清代记游之书很多,记游而辅之以图的则屈指可数。嘉庆、道光年间张宝的《泛槎图》,可以说是此中翘楚。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版画史序》中,从版画的角度推崇《泛槎图》、《西堂年谱图》、《鸿雪因缘图记》等书,以为这类书是《万寿盛典图》和《南巡盛典图》的余音,而笔意更为恣放流动,其中尤以“《泛槎图》长卷大幅,烟云缥缈,触笔成趣,能免于板涩”。这里,给《泛槎图》以很高的评价。
张宝,字仙槎,一字梅痴,江南上元(今南京市)人。他在《舣槎图四集》卷端的自记,款署“道光六年岁在丙戌小春月二十又二日白下仙槎张宝自记时年六十有四”。按过去习惯以虚龄计年,他当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张宝幼年即喜作画,工山水,好游览,二十岁时就绝意功名,放浪于山水之间,“游江右、楚、越间,所过名胜,遍访前人遗迹,以次临摹之,画学稍有进益”(《泛槎图》自识)。他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至北京,次年,被礼亲王昭梿聘入府邸,待如上宾。昭梿别号汲修主人,礼亲王永恩之子。永恩字惠周,别号兰亭主人,工书能画,风雅爱才,在当时皇族中颇富文采。昭梿于嘉庆十年袭王爵,家学渊源,更熟于清代掌故,所着《啸亭杂录》最为知名,邓之诚先生《骨董琐记》称他和“豫亲王裕兴、辅国公裕瑞兄弟皆能诗文,与南士结交,同以罪废”。按礼亲王府在今天北京市西城区大酱房胡同东口西皇城根南街,府内有菉漪园,颇具花木亭台之胜。当时宾主文酒之会,殆无虚日。张宝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交结了不少文人学者、名公巨卿,得到了友朋切磋之益,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水平。
张宝在北京住了三载,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夏天离京,“赴山右成大中丞之约,驱车秦、晋、韩、魏,遂得望恒峦,登太华,上嵩山,绕道金陵,再入都门而返。旋又登泰岱,观日出,戊寅初夏,由楚入粤,道经衡阳,登祝融绝顶,五岳既毕,乘兴所至,遂极罗浮焉”(《泛槎图》自识)。他先后十余年,游历了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以及江苏故乡的许多名山大川。其间,他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道光四年(1824年)、五年(1825年)多次来过北京。道光六年(1826年),他已六十四岁,回到南京,打算“逍遥于三山二水之间,遨游于天阙栖霞之上”(《舣槎图四集》自记),以作终老之计。但他嗜游成癖,以送友人赴任之便,“得以放棹漓水,畅睹桂林峰峦之奇”(《续泛槎图六集》自志)。综观他的一生,四十余年载笔浪游,可以说是旅游的一生。
张宝能诗善画,于画不主一家,每遇胜境,各绘为图,并题诗其上。一时上自王侯公卿、名流学者,以至布衣、释道、妇孺、外国使臣,争相题赠,积之日久,蔚为大观。他亲自钩摹,付之良工,刊印行世。计自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先后刊行了《泛槎图》十三幅、《续泛槎图》二十三幅、《续泛槎图三集》二十七幅、《舣槎图四集》十八幅、《漓江泛棹图五集》十二幅、《续泛槎图六集》七幅,合之共一百幅图。百幅之外,又刻了《虞阳海旭》《紫琅香市》《双山毓秀万水朝宗》三图以作结。这是因为“虞山、狼山又长江之大,收束江水,由两山之中而入于海,遂于百幅之外,复作三图以收束之,亦《泛槎图》之余波也”。(《续泛槎图六集》再志)张宝此时已七十高龄,嗣后遂未闻有出游之举。以上一百零三图,除收入《续泛槎图六集》的七幅外,都是作者的游踪所至,鸿雪留痕。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特点。
首先,本书在版画上,诚如郑振铎先生所说的,“烟云缥缈,涉笔成趣”。由于作者擅长六法,师承多家,不拘一格,如《泛槎图》卷首作者自写小照,用高其佩指画法补景,波涛浩瀚,有乘风破浪之致;《临清阻雨》一幅,仿米家山水笔意,极尽烟水迷离之态;《恒峦积雪》一幅,用泼墨法,寒冽之气,跃然纸上;《龙门激浪》一幅,用关仝笔法,峭壁参天,气象万千,作者曾以之寄赠麟庆。麟庆小于作者二十余岁,所着《鸿雪因缘图记》亦甚精,其中《禹门激浪》一幅,即仿张宝《龙门激浪》而作。两图相较,《禹门激浪》失于纤弱,逊色多了。
其次,本书刻工,出羊城尚古斋张太占之手,在清代版刻中属上乘之作。这可以从下面一例窥其一斑。前面提到的辅国公裕瑞,别号恩元主人,着有《沈居集咏》《枣窗文续稿》和《枣窗闲笔》。前两种为写刻本,字体作行草;《枣窗闲笔》为手稿本,其中生动地记载了曹雪芹的音容笑貌,为红学家所盛称,五十年代曾予影印。本书收有裕瑞题诗两幅,以之与上述三书比较,字体如出一手,足见良工刊刻之精,保存了书法风貌。
再次,本书各集的题咏,多达三百余家,当时的书法名流、知名学者、名公巨卿,网罗殆遍。按乾隆、嘉庆年间的书坛,成亲王永瑆、铁保、翁方纲、刘墉四家并称。本书开卷就是成亲王“游目骋怀”的题字,接下来第二个题诗的就是翁方纲。考《泛槎图》初集刻于嘉庆二十四年,而刘墉死于嘉庆九年,不及见张宝;铁保虽和礼亲王昭梿过从甚密,但自嘉庆中叶以来,多次被革职议处,当然不便参预笔墨之役,否则,张宝以礼府上宾,成、铁、翁、刘四大书家荟萃于一编,自属意中之事。其他书法名家的题咏,还有包世臣、钱泳、顾蒓、谢兰生等人。
题咏者中知名学者有:经学家孙星衍、江藩、李黼平,历史地理学家李兆洛,考据学家翁元圻,算学家吴兰修,校勘学家张敦仁,古文家陈用光,骈体文家吴锡麒,诗人吴嵩梁、张维屏、屠倬、黄安涛,词曲家舒梦兰等人。还有《万历野获编》刊行者姚祖恩,《苏诗编注集成》作者、《陶庵梦忆》刊行者王文诰,《竹叶亭杂记》作者姚元之,《鸿雪因缘图记》作者麟庆,《从政观法录》作者朱方增,《文章游戏》《涂说》作者缪艮、《消寒新咏》作者李沄、《辨证奇闻》作者钱松、夕葵书屋本《石头记》收藏者吴鼒等人。
题咏者中名公巨卿、封疆大吏,京官侍郎、外官巡抚以上,除去后面所列举的八旗人不计外,有:阮元、卢荫溥、黄钺、戴均元、赵慎畛、杜堮、许乃普、魏元烺、邓廷桢、潘锡恩、鲍桂星、曾燠、翁心存、顾皋、陈嵩庆、陈銮、李鸿宾、程恩泽、陶澍、梁章钜等人。
张宝在北京礼亲王府三年,有机会接触王侯贵戚、八旗旧家,离开礼府以后,又多次到过北京,同旗人的往来较多,因之为本书题咏的不乏旗籍人士。从清朝皇族到一般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以及内务府三旗旗人,自成亲王诒晋主人永瑆以下,有八旗三才子之一的法式善,《恩福堂笔记》作者英和,《枣窗闲笔》作者裕瑞,《盛世良图记》作者广玉,书法家果齐斯欢,封疆大吏尹继善的两位公子庆桂、庆保,以及成宁、重谦、恒春、鹤春、查清阿、和钦、贵征、恒宁、玉辂、观瑞、英奎、那清安、焕明、秀堃、达三、观荣、富芳、李嘉奎等人,在本书中都有题赠。按清代八旗人的墨迹流传不广,上述诸人的作品,得藉本书的刊行以传,给留心八旗文献的读者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另外,从张宝绘画的创作手法看,是浪漫主义与写实相结合的,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文人山水画。如《续泛槎图》中《澳门远岛》和《续泛槎图三集》中《海珠话别》两幅,可以窥见清代中叶广东海面贸易船舶往来如蚁的情况;《泛槎图》中《秦淮留别》和《舣槎图四集》中《西楼顾曲》两幅,南京市廛之盛与秦淮河畔歌楼曲榭的旖旎风光,如在目前;《泛槎图》中《帝城春色》一幅,写出了北京郊外,软红十丈中,劳人行旅,驾辕策蹇,仆仆风尘之状。在本书的这些画面里,如实反映了清代中叶的某些社会风貌。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正值国势由盛入衰之际,朝野习于安逸,奢侈成风,社会上广交声气,竞尚虚文,张宝生活在这个时代,自然未能免俗,遂使一些颂扬标榜、浮泛应酬之作杂厕其间,许多题词,半是套语,成为本书白圭之玷,是很可惜的。
总之,本书无论在导游方面,或者在版刻、书画艺术、社会风土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今天出版这本书还是极有意义的。
本书有嘉庆至道光间原刊本,前四集由羊城尚古斋刻印,后二集由金陵刘文楷刻印。另有光绪六年(1880年)上海点石斋石印缩本。现以原刊本为底本,影印出版。
石继昌 1987年5月
张宝与《泛槎图》
朱万章
《泛槎图》又名《泛查图》、《仙槎图》,是清代画家张宝绘制的一套以山水纪游为主题的系列画册。张宝在绘成之后,延请时人,题咏殆遍。他将六集绘画连同诸家题咏,“手自钩勒,付之梓人”,因而成为现在所见的版刻绘画。张宝的《泛槎图》原画现在未见传世,其六集版画流播甚广,且大多来自写实山水,为我们了解清代嘉道时期的山川形貌、风土人情与文人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槎”的本意是木筏,“泛槎”又称“乘槎”、“浮槎”,即有乘坐木筏之意。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故后来便指乘坐木筏登天,并引申为畅游之意。张宝的《泛槎图》系列即多是以其足迹所至,大多写其眼中所见山水与人物,成为清代画坛上较为罕见的纪实山水画册。
一、张宝与《泛槎图》的生成
张宝,字仙槎、仙查,号梅痴,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二十八年(1763年)生。关于其卒年,一直没有明确的纪年。现在一般以道光十二年(1832年),张宝年七十岁为其最晚的活动记载。其依据是在该年的四月十六日,张宝为其七十寿辰写了自寿诗七律八章。但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此年之后,张宝还有活动的相关记载。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既望,张宝到麟庆(1791—1846)的官署处,相与谈论园林及诗画。在同一年,汤贻汾(1778—1853)与其重晤于白下(今南京),集诸老饮于花下,汤贻汾有《白门重晤张仙槎宝山人》诗云:“七十张安世,悬河三箧书。千山销蜡屐,百卉拥精庐。解我辞乡剑,寻君踏雪驴。相携何处好,酒国是华胥。”在这一年的初春,张宝还绘有《山水册(十六开)》(天津博物馆藏)传世。因此,就现在所见文献与图像资料,张宝最晚的活动记录应该是在1834年的九月,时年七十二岁。
张宝少年时便喜作画,对山水情有独钟。在二十岁时,他便摈弃了一般学子常见的参加科考,进入仕途,建功立业等人生轨迹,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放浪山水,壮怀卧游,并笔之为画的生活。他从早年的壮游江右楚越间,遍历佳山水,直到年已古稀,仍然沉浸于山水冶游中,持续近五十年的时间,几乎占据其人生的全部。在当时的十八省中,张宝游历了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辽宁、福建、广西、广东、陕西、浙江、山东和山西等十四个省,所以他有一方朱文葫芦印“十四省游人”,以记录其游历之富。在晚年,张宝归居白下,与张敦仁(1754—1834)、钱益斋、瞿曾辑(秩山)、孙尹圃、黄屿(友兰)参与耆英会,“每遇春花秋月,互相邀饮追欢,玩水游山,联吟宅句”,“或十日,或半月,互相邀饮敲诗,以娱晚景”,过着悠游林泉的惬意生活。
张宝擅诗画,其诗被辑为《仙槎游草》。在其《泛槎图》系列中,几乎每一幅画都有其题诗,诗和画相配,为画境增添文人意趣,如其在《洞庭烟櫂》中题诗曰:“五两帆轻过岳阳,高楼雄峙如墙傍。卷蓬目送君山髻,一棹烟青漾水光。”在其画中,洞庭湖中帆影绰绰,近岸高楼林立,在烟云中隐约可见远处之高墙,湖心沙渚中柳树参差。画中所渲染的意境与诗中所营造的画境融为一体。时人谢堃(1784—1844)在其《春草堂诗话》中也谈及此:“张仙槎宝,上元人,足迹半天下,以所涉之地绘图成册,名曰:《泛槎图》,一时公卿大夫题咏甚夥。余因驯象院僧恒照得读其诗,如《晓发野塘》云:野塘风系浪生花,帆饱舟轻一片斜。行尽清溪山欲转,白蘋红蓼两三家。真画境也。”谈到其诗中的“画境”,很显然,这是长期浸淫于山水林泉之间,烟云供养的结晶。
重要的是,张宝将游历所见,再加以艺术创造,先后绘制了《泛槎图》六集。这六集分别为《泛槎图》、《续泛槎图》、《续泛查图三集》、《舣槎图四集》、《漓江泛櫂图五集》和《续泛槎图六集》。其中,《泛槎图》(初集)有十三幅、《续泛槎图》有二十三幅、《续泛槎图三集》有二十七幅、《舣槎图四集》有十八幅、《漓江泛櫂图五集》有十二幅、《续泛槎图六集》有七幅,共计一百幅。
《泛槎图》的前五集,几乎都是张宝游历之后的写生之作。他自己曾说:“余落笔时闭目静思,宛然身至其境。所有亭台楼阁,寺观城池,位置各得其地。峰峦水石,各肖其形。桥梁舟车,随其地之情形,以点缀之图成,俱有八九分相似。”据此可知其画多来自其眼目所及,与实景有“八九分相似”。在其画中,一般以山川景物为主体,人物往往作为衬景而存在。画中之人,或驱车行进,或骑驴缓行,或翘首观景,或驻足流连,或倚栏远眺,或江中摇橹,或舟中赏月,或山中望月,或江岸留别,或松阴纳凉,或夏日赏荷,或松下听琴,或雨中望远,或扶杖登高,或湖中观鱼,或园中小饮,或湖畔评画,或临碑参禅,或采药探穴,或深山怀古,或他乡访友,或园中宴饮……囊括了作者在游历山水中的各种状态。也有的画幅仅有山水佳致,却无任何人物点缀,如《黄山云海》、《罗浮访梅》、《衡岳开云》、《岱峰观日》、《坝城泛月》、《盘山叠翠》、《清江候闸》等,都是如此。除了自然风景外,在《泛槎图》系列中,亦不乏人文景观和活动场景,前者如《瀛海留春》中描绘的风景即是今之北海公园。画中可见琼华岛上的白塔、永安桥上的游人及驴车、金海桥后若隐若现的御苑楼台和团城前熙熙攘攘的人流等,其名苑古迹远胜于秀丽山川。作者在画中题诗曰:“皇图春色渺无边,瀛海风光分外妍。玉虹夭桃红似锦,金鳌嫩柳翠含烟。”也突出了皇家园林的人文特色。后者如《家园宴乐》描绘的是张宝花甲生日时儿孙为其设家宴祝寿,但见在绿树掩映的堂屋中,张宝端坐于罗汉床上,右手持书,左手倚栏,怡然自得地尽享阖家欢聚之乐。园林中,儿童嬉戏,妇幼子婿齐来称贺。画中有“弟兄欢会天伦乐,更集良朋肆管弦”句,便是其张宝所谓“诸弟诸子归家为余称觞,备尽天伦之乐”的寿宴实景。但此类活动场景在《泛槎图》中并不多见,真正能代表其主流的还是行迹所至的写生佳构。
与前五集不同的是,《续泛槎图六集》并非亲历山水所绘。据张宝在六十九岁时所作《续泛槎图六集》的题记时说,他历经四十余年,已历十四省,但尚有甘肃、四川、云南和贵州四省“屐齿未到”,因而将四地的名山连同其他省份中未尝涉及的诸山合绘为七图,“虽未得庐山真面目,曾闻友人话其形势,约略抚其大概,使未了之缘,恍结于尺幅之中”,这就是现在所看到的张宝所绘的昆仑山、峨眉山、点苍山、叠翠山和五台山、武当山、五指山等七画。七幅画中的山景依据一是来自友人的描述,一是源自其想象,正如其在绘武当山时说:“名山胜迹任追求,箬笠芒鞋遍九州。咫尺武当山未到,依稀曾向梦中游”,是描绘梦中所见之武当山。
在完成六集《泛槎图》之后,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春天,张宝应陈印千司马之邀赴江苏通州游览狼山(一名紫琅),在山中逗留数日,陈氏嘱其绘狼山勒石补入《泛槎图》中。《泛槎图》百幅图虽然已经完成,但张宝考虑到“虞山、狼山又长江之大收束,江水由两山之中而入于海”,因而补绘了以狼山和虞山为主题的《虞阳海旭》、《紫琅香市》、《双山毓秀万水朝宗》三图,“亦《泛槎图》之余波也”。此三图附在《续泛槎图六集》之后,故六集《泛槎图》的绘图实际为一百零三幅。《续泛槎图六集》诸图均以山水景致为主题,并无任何人物衬景。
尤为难得的是,《泛槎图》不仅记录了清代嘉道时期的山川形貌、风土人情,更有时人题咏殆遍,留下丰富的文献资料。张宝自己说:“舟车到处,学士联吟。”因而往往当面即席挥毫留题。也有雅士,与其从未谋面,“寄以诗歌”。有的虽为旧雨,但天各一方,“乃题付邮筒”遥寄。正如张宝自己说:“王侯、公卿、学士,以至布衣、方外、闺秀,皆有题赠。”时人王政治也说:“一时名公巨卿、雅士文人,无不题咏唱酬,争先快睹。诗笺稠叠,车马纷纭,直不啻洛阳纸贵矣。”不仅如此,甚至还包括儿童题诗,如广东顺德十二龄童何梦书、十四龄女童何月卿就以小楷为《舣槎图四集》题咏。此外,外国使节也有题咏者,如朝鲜贡使李镇华就以行书为《续泛槎图三集》题诗。相关研究表明,全书题跋者除去张宝自题及一则满文题跋外,共计有三百七十七人,这在同类的书画题跋中,确乎是极为罕见的。不仅在数量上罕有其匹,在人员的构成上,也是出类拔萃的。这些题跋者,集中了其时文坛、政坛、学界和书画界的文化精英,如阮元、翁方纲、翁心存、梁章钜、包世臣、成亲王永瑆、孙星衍、法式善、赵慎畛、邓廷桢、屠倬、江藩、张敦仁、张维屏、陈希祖、英和、吴嵩梁、谢兰生、许乃普、张岳崧、钱泳、鲍桂星、程恩泽、陶澍、潘奕隽、刘华东、麟庆、姚元之等,故《泛槎图》既是一套反映清代嘉道时期图像叙事的版刻精品,又是一部其时文人交游、文坛活动的文献典籍。又因为这套版刻均以题跋者原迹勒石,不少作者书迹罕覩,故保存了很多濒临失传的书法原貌,因而又可称得上是一部透析其时书坛风貌的法书名帖。
在题材方面,张宝极大地拓宽了山水画创作的范围。历来山水画题材,大抵不离眼中山水与胸中山水两类,而眼中山水,因受画家足迹所限,往往并不丰富。而张宝遍历十四个省,所寓目的佳山水自非一般画家可比拟,故其笔下,出现很多前无古人的题材。正如焕明在题《续泛槎图三集》所说:“古人诗中所未吟,古人画中所未写。生面劈开宇宙奇,待须大笔如椽者”,这是《泛槎图》系列的又一特色。
二、《泛槎图》中的张宝画艺
在六集《泛槎图》中,前两集均注明师法对象,第一集十三幅,分别师法高其佩、仇英、董源、李唐、吴镇、郭忠恕、文徵明、倪瓒、蓝瑛、赵千里、米芾、王诜、展子虔。第二集二十三幅,分别师法李思训、李成、王维、郭熙、李公麟、关仝、王蒙、范宽、高克恭、范宽、唐寅、宋迪、巨然、李升、郑虔、李昭道、蓝瑛、赵孟頫、黄公望、沈周、荆浩、王振鹏、刘松年。张宝提及的前代名家,几乎囊括了隋唐以降直至明代的重要山水画家,且没有两幅画是相同的。这也印证了张宝在第一集《泛槎图》中自题所云:“所过名胜,遍访名人遗迹,以次临摹之,画学稍有进意。”时人邓守和在为其题《泛槎图》初集时也称:“自南而北所游历摹画者,雅咏翩翩。”很显然,在第一、二集《泛槎图》显示,张宝是在游历的过程中,同时搜访名家翰墨,传移模写,滋养其山水写生,以诸多名家笔法熔铸于画中。这反映其早期艺术生成的方式。
耐人寻味的是,无论其艺术溯源哪家,其画中表现出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究其实还是张宝自己的画风,可见其并非是对前人的忠实临摹,实则已融合己意。此类现象,在清代极为普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1924—2001)就指出:“清代绘画中如‘四王’等画家题字多是‘仿××人’,这种风气沿袭到晚期。”张宝正是受到清代画坛摹古之风的影响,因而在前两集《泛槎图》中出现每一件作品都有不同师法名家的现象。但艺术的真谛在于推陈出新,独出机杼。在第三至第六集中就完全不再见其题写的模仿前贤的痕迹,或可见其师法造化而中得心源的艺术取向。时人叶世槐在题其《泛槎图》时说:“作画师古人,未能称了义。作画师天地,乃得真神气。”故在后续的《泛槎图》中几乎都是“作画师天地”。曾燠也在《<泛槎图>引赠张秀才宝(宝号仙槎,江南上元人,善画而好游,所历四方名胜,各写一纸,凡三十六幅,统题曰:泛槎图)》诗中谈到张宝遍历山水、以造化为师的艺术取向:“画师足不离乡里,胸次何曾有山水。章江昨夜虹贯月,一客乘槎游至此。自云浪迹十数年,但恨不到银河边。人间名胜颇周览,囊箧所贮皆云烟。披图应接殊不暇,令我须臾遍天下。才看晓日出东溟,又见明星照西华。乾坤造化巧设施,乃自董展荆关师。亲从真境悟其妙,焉用临摹古本为。仙槎画理晩逾进,吾侪眼界须恢奇。君不见史迁文与少陵诗,平生游迹自叙之。”这种模山范水的写生之道,使得张宝艺术精进,为人激赏。由此不难看出,在诸本《泛槎图》中,大抵可看出张宝艺术轨迹的嬗变历程。
在《泛槎图》诸家题咏中,亦可见时人眼中的张宝画艺。李芳荣在题其《续泛槎图》时谓“昔曾见先生白描《百美图》”,可知张宝兼擅白描仕女。而石谷成在题《续泛槎图三集》时称其“天下名山挥指下,宇中奇士列图中”,并谓“先生善作指画”,可知张宝兼擅指画,且在《泛槎图》中,应有不少作品来自其指画创作。只因现在所见《泛槎图》都是摹勒上石再印制的,已经无法看出其指画的痕迹。
在六集《泛槎图》之外,张宝也有其他作品传世。据不完全统计,张宝存世画作有作于道光二年(1822年)的《银杏图》卷(青岛市博物馆藏)、十四年(1834年)的《山水册(十六开)》(天津博物馆藏)和年代不详的《墨梅图》扇面(石家庄市博物馆藏)、《指画竹石图》轴(山西博物院藏)、《梅花轴》(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倚松听泉》扇面、《卢沟晓发》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此外,尚有与弘旿、钱楷、汪梅鼎和朱壬合作的《诗龛图》五段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从这些作品看出,张宝不仅长于山水,也擅长梅花、竹石。张宝别字梅痴,他有一方白文方印“仙槎一字梅痴”,可知其对梅花情有所系,因而在传世作品中,除了山水外,梅花便是最多的了。
关于张宝最为擅长的山水画风格,清人李玉棻称其“工山水,作《泛槎图》勒石,李伯雨戎部藏有设色《金焦图》立帧,笔意近梅道人”。“梅道人”即“元四家”之一的吴镇(1280—1354)。书画鉴定家杨仁恺(1915—2008)则称其晚年所作《山水册(十六开)》的画风“近如意馆”,即来自清代宫廷画家的院画风格。张宝曾数次到北京,和清代王公巨卿有过交游,也曾一度被礼亲王永恩之子昭槤聘入府邸,他虽未供奉宫廷作画,应有机会接触到清宫院画作品,故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词臣画家的影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张宝自己并未有过功名,但在《舣槎图四集》引首却钤有一方朱文方印“臣宝之印”,可见其虽然“啸傲烟霞四十年”,但其入世之心尚有迹可循,故在其山水中潜移默化受如意馆画风熏染也就很正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