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7.9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9.4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102.4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102.4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4.4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204.7
|
內容簡介: |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全面地刻画了不同区域各个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 对于全面把握区域发展格局、深化对区际经济联系的科学认识、合理制定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介绍了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方法和数据结果, 并基于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区际经济联系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 涉及省区间产业关联、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需求诱发效应、水足迹和虚拟水流动、碳足迹和碳排放转移等内容。
本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生教材, 以及从事区域经济、经济地理研究和投入产出分析的科学工作者和政策研究人员的研究参考书, 还可以为关注区域经济、经济地理的各界人士提供知识背景和数据参考。
|
關於作者: |
石敏俊,浙江新昌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绿色经济与区域发展、能源环境经济与气候变化政策。主要著作有《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低碳发展的政策选择与区域响应》。
张卓颖,河北昌黎人,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水资源与区域发展、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
目錄:
|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投入产出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章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方法
第二节 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基础
第三节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过程
第四节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数据库
第三章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亚洲多国投入产出模型的链接:以中日贸易为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表同亚洲投入产出表链接的方法论
第三节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表同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链接的步骤
第四节 链接方法的改进及链接表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 省区间产业关联与主导产业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省区间产业关联分析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区间贸易流: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分析
第一节 省区间产品贸易流
第二节 省区间资金流动
第三节 省区间劳动力流动:劳动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际经济联系与区域增长模式——需求诱发与溢出效应
第一节 需求诱发、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驱动力
第二节 需求诱发依存度
第三节 GDP溢出效应
第四节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我国省区间产业结构同构程度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与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的关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水足迹与省区间虚拟水贸易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相关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碳足迹与省区间碳排放转移
第一节 碳足迹与区域间碳排放转移
第二节 各省区的碳足迹
第三节 省区间碳排放转移
第四节 碳排放的跨国转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图目录
图1-1 投入产出生产函数示意图
图2-1 构建China IRIO-2002的整体框架
图2-2 推算区域间物流矩阵H时的部门分类
图2-3 推算物质生产部门的H矩阵
图2-4 区域间交易量随距离的衰减曲线的确定
图3-1 China IRIO-2002同AIO中日两国链接的流程图
图5-1 各省产品流入流出量比较
图5-2 各省产品净流出量比较
图5-3 各省省内贸易与省际贸易比例
图5-4 四个省际贸易中心比例分布
图5-5 四个省际贸易中心省际贸易的流入流出构成
图5-6 江浙沪与其他省份贸易联系的空间格局
图5-7 京津冀与其他省份贸易联系的空间格局
图5-8 广东与其他省份贸易联系的空间格局
图5-9 山东与其他省份贸易联系的空间格局
图5-10 初级产品净流出的空间分布图
图5-11 制造业部门产品净流出空间分布图
图5-12 2003~2009年六省银行资金拆借波动
图5-13 2000年各省就业比例人口比例
图5-14 2005年各省就业比例人口比例
图5-15 2009年各省就业比例人口比例
图6-1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异
图7-1 二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各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的同构程度
图8-1 北京主要用水部门的水足迹构成
图8-2 北京外部水足迹的地区分布
图8-3 北京外部水足迹来源的部门结构比较河北、广东、山东
图9-1 2002年省区碳足迹总量
图9-2 省区碳足迹的分布图
图9-3 2002年各省区人均碳足迹
图9-4 人均碳足迹的空间分布
图9-5 人均碳足迹与人均GDP的关系
图9-6 隐含碳排放净调出量的空间分布
图9-7 省区间隐含碳排放转移的流向
图9-8 净出口隐含碳排放的空间分布
表目录
表2-1 中国已有的三个投入产出模型部门分类基本对照
表2-2 China IRIO-2002的标准形式
表2-3 China IRIO-2002的部门分类
表2-4 海关统计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对应
表2-5 制造业部门的分类
表2-6 代表性产品与非制造业部门对应表
表2-7 非物质生产部门区域间交易矩阵的推算
表2-8 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合并前后部门对照
表3-1 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表3-2 2000年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表3-3 China IRIO-2002同AIO中日两国链接的基本方法
表3-4 China IRIO-2002同AIO的部门对应表
表3-5 中日两国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表3-6 进口非竞争型的China IRIO-2002表的结构
表3-7 海关统计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对应
表3-8 CIRJIO表的基本结构
表4-1 区域产业影响力系数
表4-2 区域间产业影响力系数
表4-3 区域产业感应度系数
表4-4 区域间产业感应度系数
表4-5 各省主导产业一览表
表5-1 各省区产品的流入量和流出量
表5-2 各省区省内贸易量与省际贸易量
表5-3 省际贸易中心
表5-4 四个省际贸易中心与其他省份贸易量
表5-5 初级产品部门与制造业部门的划分
表5-6 省区间产品流动量与比例初级产品部门与制造业部门
表5-7 各省按产品净流出特点分类结果
表5-8 2003~2009年六省银行资金拆借量
表5-9 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2000年
表5-10 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2005年
表5-11 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2009年
表6-1 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
表6-2 1997年与2002年诱发依存度的变化
表6-3 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的诱发依存度
表6-4 区内市场诱发依存度与省内市场诱发依存度2002年
表6-5 八区域市场诱发依存度
表6-6 空间相邻与市场诱发依存度
表6-7 省份之间的市场诱发依存度
表6-8 八区域分部门市场诱发依存度2002年
表6-9 八区域之间的GDP溢出效应2002年
表6-10 省区之间的GDP溢出效应
表6-11 八区域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溢出效应2002年
表6-12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地域分异
表7-1 China IRIO 2002中的制造业部门
表7-2 中国八大区域的划分
表7-3 江浙沪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7-4 长江中游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7-5 京津冀鲁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7-6 珠三角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7-7 东北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7-8 黄河中游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7-9 西北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7-10 西南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8-1 部门合并对照表
表8-2 北京市各部门的直接用水消耗2002年
表8-3 北京市各部门的水足迹
表8-4 北京市三类产业的最终需求及水足迹
表8-5 北京市外部水足迹的地区构成
表9-1 部分省份的碳完全排放系数比较
表9-2 人均碳足迹与人均GDP的关系
表9-3 人均碳足迹的区域差异
表9-4 碳足迹的部门构成
表9-5 东西部之间消费碳足迹的区域差异
表9-6 南北方之间消费碳足迹的区域差异
表9-7 各省区的消费碳足迹
表9-8 省区间隐含碳排放的调入与调出
表9-9 省区之间的隐含碳排放转移
表9-10 隐含碳排放的跨国转移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投入产出的基本知识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概念
投入产出模型以定量分析的手段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投入(input)与产出(output)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经济学、管理科学与数学紧密结合的数量分析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中的投入指的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在进行某项活动过程中的消耗,包括最初投入(primaryinput)与中间投入(intermediateinput)两部分。最初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初始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从业人员报酬等;中间投入是指各部门对某一部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燃料、动力、服务等的投入。
投入产出模型中的产出是指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进行某项活动过程的结果,即所生产产品的总量以及它们使用的去向和数量,包括中间使用(intermediatedemand)和最终使用(finaldemand)。中间使用是指各部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产品,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服务等。最终使用是指已退出或暂时退出本期生产活动而为各种最终需求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根据使用的性质最终使用可分为两部分: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投入产出模型是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一方面,它能告诉人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情况以及这些部门的产出是怎样分配给其他部门用于中间生产,或者怎样分配给居民和社会用于最终消费或用于出口的;另一方面,它还能告诉人们,各部门为了自身的生产又是怎样从其他部门取得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投入产出模型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揭示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甚至被人忽视的经济技术联系,因此,投入产出模型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实现科学决策重要的基础性数量分析工具。
二、投入产出模型的主要特点
投入产出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投入产出模型实现了国民经济综合指标与产品部门分解指标的有机结合,可以较好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做到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每个部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第二,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即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由于国民经济中的每个部门都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通过消费其他部门的产品把产品生产出来;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要根据社会需要分配到其他部门和领域。这样,国民经济中各种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相互交织,就形成了所有部门间相互消耗和相互提供产品的内在联系。
第三,投入产出模型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投入产出模型既反映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又反映部门之间的间接联系;它所提供的各种系数,是人们对国民经济进行数量分析和平衡核算的依据。
第四,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投入产出表的本身,是多个部门联系平衡的经济矩阵,可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这不仅可以保证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与数学规划和其他数量经济方法相结合,发展成经济预测和计划优化的经济数学模型。
三、投入产出模型的主要假定
由于影响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因素较多,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没有一种模型可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完全的模拟,而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使模型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主要特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定可以概括为两点:同质性假定和比例性假定。
(一)同质性假定
同质性假定,又称“纯部门”假定,即假设每个部门只生产单一的产品,并具有单一的投入结构。投入的同质是指生产消耗结构的一致性,产出的同质则指产品的用途和分配去向一致。
按照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社会上有多少种产品和多少个生产消费单位,就要列出多少个方程式和变量,这就使这种理论陷于空谈而没有实际意义。投入产出模型的同质性假定的实质在于将“纯部门”视为产品的集合体。该集合体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混合成为同一种消耗结构。这样,便将成千上万种产品及更多的生产单位合并为有限数量的产品部门,从而把按照各个生产单位的分析简化为按照各个经济部门的分析,一方面使得模型可以集中反映产品间单纯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另一方面也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体系中不胜枚举的方程式和变量简化到可以实际应用和计量的程度。
(二)比例性假定
比例性假定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假定任何一个部门对各部门产品的消耗量是该部门产出的唯一线性函数,各种投入品与产量成比例;其次是假设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投入要素之间有着固定的比例关系。
比例性假定的实质是假设投入量与产出量为线性变化关系,通过引入投入系数αij(inputcoefficient,也称直接消耗系数)来实现。用数学公式表达,即
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并不是这种严格的线性关系。一方面,投入要素的多少与产出量的大小关系是非线性的;另一方面,即使投入与产出存在线性对应关系,也不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而应该是:
xij=αijxj+b (i,j=1,2,.,n)(1?2)
如图1?1中直线B所示,在产出为0时,仍然有固定投入b。可见比例性假定实际隐含着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固定消耗(图1?1,直线C)的假设。因此,比例性假定是将固定消耗与可变消耗混合在一起计算出的比值,用来近似地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投入产出比例性假定的合理性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比例性假定主要是相对投入系数而言的。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许多投入系数确实在一段时间内不能相互替代并保持基本稳定。第二,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只有在具备先进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对于某一部门来说,大规模替代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比例性假定在短期内是基本合理的;而在长期时段上,则应对投入系数进行调整,不能认为是固定不变的。
综上所述,在同质性和比例性两大假定条件下,投入产出模型较大地改变了瓦尔拉斯的以论证全部均衡理论为目的的模型体系,成为一种以生产技术联系为基础,研究经济系统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数量关系并具有实际应用性的分析方法。
四、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模型
(一)产业关联分析
在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定量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可以分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是指生产部门与供给其原材料、动力、劳务和设备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前向关联是指生产部门与使用或消耗其产品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影响力系数来表征后向联系的程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表征前向联系的程度。
1.影响力系数(ICj)
∑nbijICj = i = 1 (1?3) 1 n∑ni=1j ∑=n1 bijn
其中,bij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系数,也称为完全需求系数;∑ biji =1 反映了某地区j产业的最终需求增加时对于包括自身在内的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诱发效果总计,将其除以各个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对全部产业的生产诱发效果,可以测度该产业最终需求增加对各产业部门产生的生产波及效果相对于全行业平均值的强弱程度。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明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2.感应度系数(RCi)
∑nbijRCi = j = 1 (1?4) n∑ni=1j∑=n1 bij
其中,∑nj=1bij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时,某地区的i产业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的生产额,将其除以各个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对全部产业的需求感应效果,可以测度i产业受到的需求感应效果相对于全行业平均值的强弱程度。当某一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明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该部门就越具有基础产业的特征。
(二)生产诱发度分析
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是由最终需求的拉动产生的。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最终需求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产生不同的拉动影响。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可以用生产诱发度来度量这种拉动作用的大小。nn Cik=j∑= 1 bijfjkj∑= 1 fjk (i=1,2,.,n;k=1,2,.,n)(1?5)
其中,最终需求生产诱发度Cik为第k类最终需求按结构变动一个单位所诱发部门的生产变化;bij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系数;fjk为第j种产品用n 于第k类最终需求的量;分子j∑= 1 bijfjk为生产诱发额,表示第k类最终需求变动通过部门间关联关系所引起的部门i生产额的变化量。生产诱发度越大,表明该类最终需求对该部门的波及效果越大。
(三)经济结构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经济部门产出指标,即流量指标计算结构比例系数,可以进行以下一些经济结构分析。
1.生产结构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表给出的各部门总产量Xj(j=1,2,.,n)和国民经济总生产量∑j Xj,计算各类产品总量占总产品的比重Xj∑j Xj , 即可以反映出社会产品结构。
2.分配系数分析
分配系数由各部门的总产出与中间产品对应行向各元素相除得到,即γij=XijXi(i,j=1,2,.,n)。γij为j部门消耗的i种中间产品在i种产品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
3.总产品的分配结构分析
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有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两个方面。中间使用是社会生产的手段,最终使用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将分配系数矩阵行向求和,即γin=j ∑=n1 γij,γin为第i种产品作为中间产品的数量占总产出量的比值,记为行向量Rin=(r1n,r2n,.,rnn)。i部门最终产品与总产出的比例,记为γif=FiXi,称为i部门最终产品比例系数,记为行向量Rf=(r1f,r2f,.,rnf)T 。显然,Rin+Rf=I(I为单位阵)。Rin和Rf可以揭示各部门总产品的基本分配结构。
4.中间产品的分配结构分析
利用中间产品流量Xij与中间产品总量∑j ∑i Xij相比较,即计算Xij∑j ∑i Xij,可以分析各部门的各种中间消耗占中间产品总量的比重。利用每种中间产品的总量∑ j Xij(i=1,2,.,n)与中间产品总量∑ j ∑i Xij相比较,即计算∑j Xij∑j ∑X ij , 可以分析各部门作为中间消耗产品占中间产品总量的比重,从而了解各部i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成本效益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表中投入量和产出指标的比例关系,可以进行一系列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10种。
(1)物耗产值率:Xj ∑X ij i 其中,∑i Xij为j部门中间投入总量(物耗总量);物耗产值率反映j部门中间产品的使用效率。
(2)分产品的物耗产值率:XjXij即投入系数的倒数,反映j部门生产过程中消耗单位i部门产品时的产值,即在j部门中i部门中间产品的使用效率。
(3)折旧产值率:XjDj (j=1,2,.,n)其中,Dj为j部门的折旧额;折旧产值率反映各部门单位折旧所能创造的产值。
(4)工资产值率:XjVj (j=1,2,.,n)其中,Vj为j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工资产值率反映各部门单位工资投入所能创造的产值,是各部门劳动投入效率的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