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规划教材:传染病护理(第3版)》延续了第一、二版教材强调科学性、启发性、实用性和新颖性,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编写指导思想,保留了按护理程序编写,使教材内容在编排与形式七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编写风格,仍采用正文与非正文系统的编写方案,增加了案例讨论的篇幅和教学图片,增加了护士执业考试题型,使之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具实用性,也更新颖。
|
內容簡介: |
《传染病护理(第三版)》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分为总论、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护理、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护理及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护理等5章,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学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每章节有案例、小结、自测题,书后附有“传染病护理教学基本要求”。
《传染病护理(第三版)》可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
|
目錄:
|
第1章 总论
第1节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第2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3节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第4节 传染病的预防
第2章 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
第3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第1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护理
第2节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第3节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第4节 流行性感冒患者的护理
第5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的护理
第6节 麻疹患者的护理
第7节 水痘患者的护理
第8节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护理
第9节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
第10节 狂犬病患者的护理
第11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第12节 登革热患者的护理
第13节 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
第4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第1节 鼠疫患者的护理
第2节 霍乱患者的护理
第3节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第4节 伤寒患者的护理
第5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第6节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
第7节 布氏菌病患者的护理
第5章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第1节 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护理
第2节 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
第3节 疟疾患者的护理
第4节 蛔虫病患者的护理
附录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附录3 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附录4 预防接种
附录5 传染病病房及污染物品的消毒方法
参考文献
传染病护理教学基本要求
自测题参考答案
|
內容試閱:
|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甚至导致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国内没有的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又重新从国外输入。一些新的传染病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为此,我们学习传染病学及护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初步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服务。
第1 节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发生在个体之中。传染病的发生受到病原体的种类、致病性、病原体入侵宿主的门户及定位以及病原体变异等方面的影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必须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且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传染及传染过程的表现
(一)传染的概念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包括人和动物),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简称传染。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和人体均受到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当人体防御能力低下时,病原体便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病变使人致病;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便有足够的防御能力,使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由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传染过程。一般有下列5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当某种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由于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作用,将病原体消灭或排出体外,人体不产生病理变化和任何临床表现。
2.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者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却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3.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某部位生长繁殖,所致病理变化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有通过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隐性感染在某些传染病流行期间较为常见,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感染人数可超过显性感染数倍以上,感染后可获得对该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把病原体清除。少数人不能形成足以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力,则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4.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双方力量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趁机繁殖引起发病。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等。潜伏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易成为传染源。
5.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或传染病发作。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病原体数量多、毒
力强或人体防御能力弱,难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病原体在人体内大量繁殖或复制,产生相应
的病变与临床表现。显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考点:传染传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传染病仅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上5种
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过程其表现形式不同,有的以隐
表现性感染为主(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有的以显性感染为主(如麻疹)。但通常认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以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最少,且最易识别。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
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也统称传染病流
行的基本环节。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形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如采取有
效措施,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其流行过程即告终止(图1-1)。
图1-1 传播机制模式图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患者 传染病患者体内有大量病原体,借助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排出体外,可促进病原体播散。慢性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污染环境;轻型患者数量多,不易被发现,难以管理,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期长短不一,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是确定患者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隐性感染者 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指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可分别称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等。
4.受感染的动物 受感染的动物本身患病,或并不患病只是携带病原体,经一定的传播途径传染给人。
(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
人畜共患病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人畜共患病或称动物源性传染病,是动物(主要
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常见的传播途径有:是哺乳动物)和人之间互相传播的疾病,分为三类:1.空气、飞沫、尘埃 主要见于以呼吸第一类 以动物为主,如钩端螺旋体病、森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流感、麻疹、肺结林脑炎、布氏菌病等,患病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核等。人得病后一般不作为传染源。
2.水、食物、苍蝇 主要见于以消化道第二类 以人为主,例如阿米巴病,患者是
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甲型病毒性肝炎、伤主要传染源。寒、痢疾等。第三类 人畜并重,例如血吸虫病,患者和
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病畜均可作为传染源。传播,既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也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等。
4.吸血昆虫 又称虫媒传播,经蚊、白蛉、虱、蚤、螨、蜱等叮咬后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流
行性乙型脑炎、莱姆病、登革热等。5.血液、血制品 通过输血、输血制品或被血液污染的医疗仪器等传播,常见于乙型、丙
型肝炎及艾滋病等。6.其他 如经土壤、疫水、体液以及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在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
的传播中也起重要的作用。(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
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人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如果易感者人数多,则人群易感性高,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则发病人数增多,甚至引起流行。如果易感者人数少,则人群易感性低,即使有传染源进入,传染病也不易发生或发病人数不多。
促使人群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儿增加、外来人口增多、具有免疫力的人口死考点:传染亡、人群的免疫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病流行过程
促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某种传染病流行之后或普遍推行预防接种后。的三个环节
农民刘某,男,40岁,刘店乡老庄大队人,在外地经商2个月于1979年7月13日回家。7月15~17日刘店乡连降大雨,降雨时间短而急。15日刘某在外做农活淋了雨,16日突感不适,次日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头晕、腹胀、乏力,直拖延至25日病情加重被送到乡卫生院住院,经诊断为伤寒。该地过去从无伤寒流行报告。刘某入院前,同村很多人曾到他家看望,喝水吃茶点。该村南有一露天饮用水池,直径4米,池围高半尺,地势低洼。距水池100米处有一公厕和一个晒粪干场地。7月19日以后老庄大队先后有76人发生类似病状,7月30日至8月5日期间为发病高峰,经临床诊断均为伤寒,其中发病较早的是刘某家属和曾到过刘家喝水吃茶点的那些人。问题:本次伤寒暴发流行的传染源是什么?传播途径是什么?易感人群是什么?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的存在为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了可能性,但传染病能否流行及流行的程度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水平、生产生活条件
等。例如,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鼠疫、天花、霍乱、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等流行极为猖獗,
严重摧残人民身体健康;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开
展卫生防疫工作,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推行计划免疫,使许多传染病迅速被控制或消灭,
充分说明了社会因素在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二)自然因素
考点: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起着重要作用。寄生虫
传染病流行和虫媒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尤为明显,如我国北方有黑热病地方性流行区,南方有血
过程的两个吸虫病地方性流行区,乙型脑炎有严格的夏、秋季节性发病,都与自然因素有关。自然因素还
因素可直接影响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如钩虫病少见于干旱地区;也可通过降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而促进流行过程的发展,如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炎热可减少胃酸的分泌,促成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单选题
1.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为A.疫源地B.传染源 C.传播途径D.病原携带者E.易感人群
2.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是A.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B.病原体被减少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C.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无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
D.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被消除、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E.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被消除、隐性感染
3.传播途径包括
A.①空气、飞沫、尘埃;②水、食物、苍蝇;③手、用具、玩具;④血液、血制品;⑤吸血昆虫;⑥其他
B.①空气、飞沫、尘埃;②水、食物、苍蝇;③手、
用具、玩具;④血液、血制品
C.①空气、飞沫、尘埃;②水、食物、苍蝇;③手、用具、玩具;④血液、血制品;⑤吸血昆虫D.①空气、飞沫、尘埃;②水、食物、苍蝇;③血
液、血制品;④吸血昆虫;⑤其他E.①空气、飞沫、尘埃;②水、食物、苍蝇;③手、用具、玩具;④血液、血制品;⑤吸血昆虫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指A.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原体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C.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体D.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途径E.以上都不是
5.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是A.社会制度、宗教信仰B.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条件C.医疗卫生条件、文化水平D.社会因素、自然因素E.地理环境、气候
(石海兰)
第2 节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又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可与其他疾病区别。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由特异的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如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为肝炎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为结核杆菌,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
从患者体内组织、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排泄物检出病原体,对传染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二)有传染性
病原体由一个宿主排出体外,经一定的途径传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污染环境。每种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使之能在个体间传播,造成疾病扩散。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弱不一,具有传染性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每一种传染病所在的阶段不同,传染性强弱可不同。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按其流行强度可分为:
(1)散发:指某传染病在某地常年的一般发病水平。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病例间无明显传播关系。
(2)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在人群免疫水平较低或疾病的传播途径易于实现时,常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3)大流行: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甚至超出国界、洲界。
(4)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患者。发病多来自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2.地方性 由于受地理气候、人们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某些传染病常局限在一定地区发生,这种传染病称地方性传染病,如血吸虫病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称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属于地方性传染病。存在这种疾病的地区称自然疫源地。
3.季节性 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出现升高的现象。这与在该季节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易于实现有关,如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夏秋季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高;虫媒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媒介节肢动物活跃季节相一致。
4.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每隔一定时期发生一次流行,与易感者累积、病原体变异有关,如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发病率在不同人群如年龄、性别、职业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四)有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显性还是隐性感染,均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从而阻止病原体的侵入或限制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消灭病原体。感染后免疫是主动免疫,可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
考点:传染不同的传染病免疫力强弱、维持时间长短不同,如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等病后免病的基本疫力持久,一次感染后几乎不再感染;而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病后免疫持特征续时间通常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可再感染;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蠕虫感染后通常不
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发生重复感染。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基本规律
传染病从发生、发展至恢复,病程具有阶段性,呈现一定的规律,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但某些传染病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后,可出现复发与再燃,或留有后遗症。
(一)潜伏期
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即使同一种传染病亦有一定范围内的变动(参阅附录3)。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侵入的病原体数量和毒力,以及宿主防御机制的强弱等密切相关。
了解传染病的潜伏期,有以下意义:①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②确定接触者的检疫期限。
③追溯传染源与传播途径。④推算传染期及安排免疫接种时间。(二)前驱期
前驱期指从起病至出现该病明显症状为止的这段时期。此期症状多属于无特异性的全身反应,如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可无此期。
(三)症状明显期此期病情逐渐加重,出现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期间易发生并发症。(四)恢复期
人体免疫力增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此期血清中抗体效价逐渐升至最高水平,但患者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完全清除。
(五)复发与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到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