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蒋介石秘史之沉浮--揭秘一个冲动、好色、正直的小蒋,怎样成为沉稳、精明、厚黑的“老蒋”

書城自編碼: 201002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政治人物
作者: 郭宝平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614451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97/4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1.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化遗产管理规划:场所及其意义
《 文化遗产管理规划:场所及其意义 》

售價:HK$ 101.2
最后的奈良(一部日本土葬风俗消亡史,堪称日本土葬资源抢救工程的“世纪奇书”)
《 最后的奈良(一部日本土葬风俗消亡史,堪称日本土葬资源抢救工程的“世纪奇书”) 》

售價:HK$ 98.9
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选(平装)
《 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选(平装) 》

售價:HK$ 89.7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火与风”丛书)
《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火与风”丛书) 》

售價:HK$ 101.2
启功谈国画(启功著,中华书局出版)
《 启功谈国画(启功著,中华书局出版) 》

售價:HK$ 64.4
中国书法的历程
《 中国书法的历程 》

售價:HK$ 89.7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58.7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售價:HK$ 181.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32.0
《蒋氏父子 (蒋介石父子传奇和一个王朝的秘史、第一次披露蒋氏家》
+

HK$ 84.8
《深夜十堂(“我李敖就是天生反骨”,李大师教你怎样读书、求知、》
+

HK$ 259.7
《文学回忆录(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陈丹青五年听课笔录)》
+

HK$ 127.2
《最寒冷的冬天2: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韩国最高战地指挥》
+

HK$ 171.1
《蒋介石初上台湾岛(1949-1953)(台湾媒体最原始的新闻》
編輯推薦:
★比小说更好看的传记,比传记更真实的历史。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本书敢于这样写他!
★专家级私生活史料全析:一个冲动、好色、正直的小蒋,成为沉稳、精明、厚黑“老蒋”的秘密。
★全角度、无死角揭秘国民党高层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李宗仁争权夺势的终极真相。
★以蒋介石三次下野为主线,以大历史观为视角,以小说结合纪实的手法,带你亲历那段峥嵘岁月。
內容簡介:
本书以蒋介石三次下野为主线,以大历史观为视角,以小说结合纪实的手法,全角度、无死角揭秘国民党高层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李宗仁争权夺势的终极真相。
他曾经是家道中落的穷小子。曾经是急于出人头地的莽撞少年。曾经是革命失败的一代愤青。三十而立,一无所有,还流连烟花之地。他如何成为了蒋介石?
近代历史研究家郭宝平,历时十七年,只为还原最真实的蒋介石。专家级私生活史料全析:一个冲动、好色、正直的小蒋,成为沉稳、精明、厚黑“老蒋”的秘密。
關於作者:
 
郭宝平,男,河南开封人,中国人民大学求学7载,获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置身公门,徘徊廊署,见闻官场百态,每有打通历史之慨!业余悉心研究学术,勤于笔耕,计有论文数百篇、专著十余部面世。上世纪90年代曾经出版畅销书《蒋介石三次下野秘录》、《从孙中山到蒋介石:民国最高权力的接替与争夺》,近年出版有《当权不过如此:张居正的权力生涯》、《谋位》等,引起关注。
目錄
序 曲 乱世风云
第一章 身处底层的年青人期盼出人头地
 1身处底层又急于出人头地,只能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
 2遇到这样一个人,此次冒险也就值得了
 3这次当“愤青”的结果出乎意料
 4 他给人的印象是近乎循规蹈矩
 5也成了组织的人了
 6 革命党,原来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单纯
第二章 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干出些名堂来
 1在姑娘的床上酝酿大事
 2差一点效法了一次汪精卫的壮举
 3即将到手的军官资格也不要了,摇身成了敢死队员
 4先下手为强
 5耳闻目睹头面人物明争暗斗,小团长大谈忘却权位二字
 6大都督成了大哥,小大姐成了侧室
 7欢庆气氛中,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
 8冬夜凌晨,两个黑影轻轻撬开了紧闭的大门
 9在贼喊捉贼的喧闹声中,悄然登上了开往异国的轮船
 10革命似乎已成历史名词,大家都有了新的关注点
 11刺客的一声枪响,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12为摆脱通缉追捕,拿上舅母的卖地钱匆匆逃亡
第三章 跟定了人就毫不动摇地追随
 1在这艰难时期里,终于结识了崇拜已久的人
 2成了被国家通缉的首犯,又被过去的战友出卖
 3首次向领袖进言受到重视,但是行动又一次受挫
 4妻妾相伴的悠闲中,竟做了一次“绑匪”
 5暗杀又一次成功,正在策划军事行动时巡警破门而入
 6不顾接连的失败坚持干下去,又一次仓惶逃脱
 7这样的打击,犹如天塌地陷一般
第四章 双面人的三重天
 1心高气傲碰了壁,参谋长在自己的部队竟要化装潜逃
 2茫然无措之际,和两个奇人结成兄弟
 3又要革命了,大家的热情似乎不如从前了
 4有功却遭排挤,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5首次独立指挥作战,藏于水缸里面才得脱险
 6欲海挣扎军中不顺,自我评价“荒淫无度、办理无状”
 7自觉与妓女恋爱味同“嚼蜡”,对纯情少女一见钟情
 8被异国妓女轻慢,便对天真少女发起攻势
 9闺房和商业连不得意,军队生活也让他感到非所应为
 10直言不屑攀附权门,又被受轻视的感觉所折磨
 11股价、身价看涨,却萌生了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12事业家庭让他身心疲惫,又遭到了心仪少女的嫌弃
 13离婚、析产颇是悲壮,大东旅社里又是另一番场景
 14先见之明不被重视,商场也遇到了大挫折
 15托付后事、借款、和心上人兜风后毅然赴难
第五章 命运处于转折中
 1生死与共五十余个日夜,令领袖感动不已
 2感叹上海乃铸恶人之大洪炉,再萌解脱尘缘之念
 3为金钱所苦,又悔恨竟出贪私之言
 4决心很大行动却依然故我,令孙中山焦急万端
 5看不到转机,生出隐居自适的念头
 6不再遮遮掩掩,开始公开提条件
 7感叹天下事靠别人不行,只有靠自己
 8暗喜自己“前程发轫有望”
 9由欣喜到失望,怀着郁闷的心情而归
 10设定了检验自己受重视程度的标尺
 11受到冷落又遭遇难题,愤然负气而去
 12直言孙中山对他信不专知不深,又提出诸多强硬要求
 13自道个性如孩提,要胡汉民汪精卫为他的行止谋善策
第六章 坚持就是胜利
1查厕所、算伙食,教育学生说吃饷就如同吸百姓汗血
 2换省长的要求满足了,要孙中山做媒的想法却落了空
 3倡言革命军人不可盲从官长,又说三民主义不能怀疑
 5商团枪械如同烫手山芋,孙中山秘嘱舍去一切赶快逃生
 6孙中山再发弃黄埔密令,并说胡汪不擅长开新局
 7黄埔学生军初试身手,旋即陷入进退两难中
 8告别领袖,慨叹艰难革命成孤愤
 9假如在此地失败,我们就一切都完了
第七章 在激愤焦劳中积蓄力量
 1刚想实施自己的计划,又有棘手难题摆在了面前
 2汪精卫一副亲受遗命的样子,他甚感其亲爱
 3密议中敲定新领袖人选
 4辗转不能成眠,旧愁未去又添心病
 5叹当局者胆怯无谋,而他则一举又获平叛胜利
 6俘虏成了党军,校长险遭狙杀
 7胡汪都在悄悄活动,他称军人不宜加入政府
 8头面人物忙于权力重组,他则激愤焦劳几乎丢命
 9躲过暗杀,却为无力左右局势愤然辞职
 10城门洞的刺客被制服,党部门口又响起了刺客枪声
第八章 机遇和战绩带来了地位和荣誉
 1每天睡不到两小时,这天终于可以安枕了
 2案情基本查清,他称明年或许自己也不在了
 3痛斥许崇智名誉扫地,一夜间解决心腹之患
 4妙招处理廖案各犯,他突遭最危险的一次暗杀
 5悟出行事贵在速决,已有一身当党国危难之感
 6打破了惠州城从未被攻克的神话
 7为防造成新军阀力辞军职,对汪夫人甚殷勤
 8无奈之下要杀身成仁
 9所到之处争瞻风采,他却自揭其“恶劣历史”
 10、恨右派捣乱,极力为汪精卫和苏俄辩诬
 11、耀眼的政治新星升起来了
內容試閱
 序曲:乱世风云
 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人的生命朝不保夕,那可真实名副其实的乱世啊!
 有多乱?如果有人联想到现在的阿富汗和索马里,就其情形来说,那也不能说没有可比性。
 有以下三点为证。
 第一,国家分裂,军阀割据。自1911年武昌起义建立南北两个政府,特别是袁世凯大总统1916年去世后,国家表面的统一也难以维系,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中国在一九二零年代已失去有效之中央政府,军阀割据之情形,可与东汉灭亡后之分裂局面相似。”
 第二,混战不绝,炮火连天。10余年的时间里,大规模的战争就达140次,平均一年要打10次以上的战争!地方内部你争我夺的战争也不在少数,据一位叫李白虹的先生提供的资料,1912年到1932年的20年间,仅四川一省军阀之间的战争就达479次,平均每月2次!
 第三,政局动荡,政府更迭频仍。北洋集团当政15年,政府更迭达46次,作为政府首脑的总理就有29位,平均4个月换一次政府。
乱是乱,线索也还是可以梳理出来的。帝制结束后,就当时国内的政治势力来看,基本上可以说有两大势力举足轻重。
 一个是北洋军事政治集团。他们在实力上占优势。在中华民国的前15年,占据着法统地位,把持着被国际承认的中央政府。当然他们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不时会兵戎相见,打得昏天黑地!
 一个是国民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他们长期处于反对派地位,也在南方成立了不被国际承认、实际上连他们自己也底气不足、多半还要还牵强附会引用北洋政府的法统的“中央政府”,与北洋集团分庭抗礼。这个由国民党主导的南方政府内部也是鱼龙混杂,三心二意,彼此间发生的规模不等的战争一点也不比北洋集团内部的少。
 这两大势力间,也不断和纵连横,化敌为友,秘密勾连的事情屡见不鲜。
 说到乱,还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这个时候的中国,办自己的事情要看外国人的脸色!而外国人,纷纷插手中国的事,而且他们的利益也各不相同。
 要说,中华民国,应该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意思了。岂止人民做不了主,就连国家的统治者,事实上也做不了主的!袁世凯算是政治强人了,可是日本逼迫他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看了文本,袁世凯气得差点吐血,逐条批驳,说这条干涉内政,那条丧失主权,可是他还是不得不忍辱怀怒签上自己的大名,堂堂大国的国家元首,只能通过私下里偷偷做小动作,阻挠他亲笔签订的外交条约的实施,以此尽可能挽回条约带来的损失,发泄心中的不满!
 说到外国,笼统说列强,也可以的,但是细分析起来,有三大势力:美、英;日本;苏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利益,都想追求在华利益最大化。当然这三大势力表现程度不完全相同,有的在追求自己在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多少考虑中国的利益;有的则非常恶劣,为了自己的一粒芝麻,丢去中国的一百个西瓜,连眼也不眨一下,欺负中国真是不遗余力!有的伪善,有的赤裸裸真恶!总之没有他们的点头,中国人要办成事,太难!当然,没有他们的背后插手,中国的事,也不会那么多、那么难办!
 你未唱罢我登台,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真是一幕幕情节惊险复杂、精采绝伦的连续剧!
 古语云:乱世出英雄!因此,那些出身不同、长相各异但是怀有政治理想、抱负远大的男人们,免不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孙中山、袁世凯,曾经是敌人,也曾经是朋友,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们都曾经活跃一时,但是也都带着迷惑和遗憾而去。
 袁世凯的死,导致北洋集团的分裂、混战;孙中山的死,也导致国民党群龙无首,明争暗斗。
 混战不止的北洋集团把持着北京的中央政府;明争暗斗的国民党也成立了国民政府,南北对侍着。双方无不信誓旦旦,做着武力统一中国之梦。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出人意料的是,在孙中山死后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资历不深的外省人、小子辈――年轻军官蒋中正,后来居上,跨越道道障碍,竟一跃成为国民党内的最高实权人物。
 蒋介石,这位令人捉摸不透的后起之秀,不仅迅速扫清了广东,而且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经历了重重艰辛,完成国家统一的大功,居然在他的手上告成!
 当是时,后来居上的蒋介石,在中外人士的心目中,简直就是谜一般的人物!
 的确,蒋介石的骤然崛起,崛起后的沉沉浮浮,无不充满着戏剧性……
 
 第一章 身处底层的年青人期盼出人头地


 人的境遇乃至命运,随时都可能改变。无忧无虑的少年,突然间就像换了一个人,常常独自抱臂沉思。屈辱中,一个身处底层的年青人,暗暗发誓,要出人头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强烈的念头支配着他,莽莽撞撞、阴差阳错,迈出了闯天下的第一步。

1、身处底层又急于出人头地,只能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大清光绪三十二年,是西历1906年。这年的春天,东邻日本,樱花已经盛开,正是气候怡人、赏心悦目的季节。
可是,在一个年青人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沐浴春风的喜悦,反而流露出无奈、无助和焦躁的神情。
 
这个名叫蒋志清的年青人,来自中国浙江,不满19岁的年纪,身材不高,尚不足170公分;体重也只有59公斤。这样一位瘦小的年青人,在东京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毫不起眼。如果说,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无以掩饰的落魄和惆怅。

本来,这个年青人,是为了改变命运,以“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踏上海轮,来到东邻的。
 的确,在这个年青人的脑海里,早早就生出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改变命运,出人头地!
 是太多的屈辱和不平,促使这个年青人苦苦地思索着改变命运的途径。
 屈辱和不平,是从这个乳名叫瑞元的年青人8岁那年开始的。8岁之前,由于家中开着一个不大的盐铺,还有一些田亩,父勤母贤,日子过得可谓无忧无虑。顽童瑞元,喜欢舞枪弄棒,召集邻居中的孩子,模仿军队战斗状,他来充当指挥作战的将军;也喜欢做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几次都险些丧命,结果还落下了一个“无赖”的“雅号”。
 8岁那年,54岁的父亲突然故去,同父异母的兄长要求分家析产,寡母带着瑞元和一弟一妹,艰难度日。随后,4岁的弟弟也不幸夭折了。孤儿寡母的家庭,笼罩在悲恸凄惨的阴影里,而寡母最大的心愿,也就是把唯一的儿子瑞元抚养成人,顶门立户。
 失去亲人的悲痛固然令人久久难以释怀;但是,更让少年刻骨铭心的,是随着家道衰落所遭受的轻蔑和欺辱。
 瑞元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个场景:那天,他和几个小伙伴在邻居家玩耍,刚好到了午饭时间,邻居家主妇端出来香喷喷的鸡汁烤芋头分给小伙伴们吃。在场的所有孩子都有一份,轮到瑞元时,他正想伸手去接,主妇却端着烤芋头转身把走了。
 瑞元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只感到被当众羞辱的愤怒和无助。渐渐的,和瑞元在一起玩耍的伙伴们,也都疏远了他。从街坊四邻的指指点点中,瑞元终于明白了,他们是嫌没有父亲管教的瑞元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坏!况且,和这样穷小子混在一起,只有吃亏,不会有什么出息!
 每当听到人们在背后窃窃议论,说他是小无赖、穷酸样、没有父亲教养等等,瑞元都想勃然反击,但最后都不得不强忍怒气。因为,他知道,孤儿寡母的家庭,势单力薄,逞强不得的!
怎么办?!怎么办?!一向好动的瑞元,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喜欢一个人躲在无人的角落,沉思默想,郁郁寡欢。
 思来想去,瑞元坚信,面对现实,自己不能改变别人,但是可以改变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愤读书,求得功名,出人头地,不仅自己能够扬眉吐气,也好让含辛茹苦的母亲,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
 寡母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也尽力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倾其所有,也要支持儿子读书。
 “这个蒋生,实在很是奇异!”瑞元的老师毛思诚说,“他调皮的时候,以讲舍为舞台,以同学为玩物,狂态不可一世;但是等到伏案读书或者握笔构思之时,虽百纷嚣然于侧,冥无所觉,刹那间静躁如出两人矣!”
 靠读书求取功名之路,不久就遇到了挫折: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朝廷一番反思,决定改弦易辙,实行新政,而新政的核心,就是废科举、设学堂、派游学。
 虽然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想法不得不断念了,但是,新式学堂更激发了瑞元的学习热情,也极大了开阔了少年的视野。他知道了,这个国家,处在危难中;在这个危难的国度,许许多多的人们,像他一样,生活得没有尊严,没有幸福。
 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也好,改变自身的命运也罢,反正,游学海外,已经渐渐成为时尚,瑞元也动了这个念头。在国内,他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可是,要留洋,寡母舍得吗?他不会忘记,在12岁那年的夏天,从学堂放假回家,一进家门,见到寡母,一言未发,自己突然间号啕大哭起来。自此每遇外出,辄泪眼尽赤,哀动邻舍。寡母孤儿之情景如此,怎么可能忍心远走异国他乡?
 况且,家里的境况,全凭勤俭,恶衣粗食,方可度日。平时在家,瑞元还要上山帮助寡母做活,倘若远行,寡母岂不更加辛苦?
 留洋的愿景,实在太难实现了。一个时期里,在奉化县的龙津中学,这个年青人每天都早早起床,梳洗后就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大约半个小时,紧闭双唇,交叉双臂,显示出一副坚定与沉思的神态。
 他,在苦苦思索着改变命运的途径!
 为此,他处处留心,尤其关注时事,在学校的阅览室内,总是最先抢到上海送来的报纸,如饥似渴地阅读。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那天,正好瑞元从县城的龙津中学回到家里。村里甲首到家里催缴差粮,母亲和他发生了争执。瑞元听明白了,自己家里孤儿寡母,近乎穷困潦倒,甲首非但不予体谅关照,反倒以强欺弱,额外多派差粮。寡母认为摊派不公,据理争辩。站在一旁的瑞元义愤填膺,按捺不住,指着甲首破口大骂,几乎大打出手。甲首恼羞成怒,到衙门告了一状,官府派差役传瑞元到衙门听勘。原以为官府是讲理之处,不料官府不问青红皂白,竟然勒逼招供。瑞元无奈,为使寡母免受牵连,便忍辱画押,遂被官府扣押大牢之中,监禁数日。
 想自己8岁丧父,寡母之苦节与自己之孤露,有非他人所能想象及之;而国家又是政污官贪,吏胥势毫,夤缘为虐。门祚既单,遂为觊觎之的,欺凌胁逼,靡有宁日。尝以田赋征收,强令供役,产业被夺,甚至构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母子含愤茹痛,不足以喻[蒋介石:《报国与思亲》,载《蒋介石家书日记选》,团结出版社,第295页,另参考蒋介石:《外王父母传》。
]。
 年青人的心里,燃烧着仇恨的怒火!
 他清楚地意识到,要解心头之恨,就得出人头地!可是,出人头地的路在哪里?
 那时候,所有的热血青年,都把出国留学作为改变命运、实现理想、建功立业的一条捷径!这腐败的政府,不公的社会,已经没有了下层民众的立足之地!于是,忍受屈辱发誓要出人头地的年青人外出求学的念头,更加强烈,也更加坚定了。
 不仅要留学,而且一定要学军事!
 此意已决,年青人写信向母亲表明心迹:非出人头地,不能解心头之恨,非东渡求学,难有翻身之日!
 亲戚朋友闻此讯息,皆不以为然,纷纷劝阻。寡母虽非大家闺秀,但却是深晓大理,明白是非之人。有钱有势有门路人家的孩子,纷纷留洋,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不能?!况且儿子的志气、志向,也令她感到欣慰。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摆脱屈辱、贫困的境地,出人头地呢?!所以刚过不惑之年的寡母,不仅没有劝阻,反而强忍着骨肉即将分离的痛楚,东借西凑,尽力为儿子筹划东渡的盘缠。
 终于可以向着自己的理想迈出第一步了!
 不料,来到日本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急于要改变命运,却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严峻考验!
 一到东京,年青人怀着急切的心情,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振武学校。
 这,是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军事学校。
 年青人知道,甲午战败后,政府痛定思痛,决心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到德、奥等国学习军事,后来,包括自己的家乡浙江和湖北两省的少数学生,陆续到了日本,进入了东京的成城学校武科学习军事,并且渐渐带动不少人纷然前来。随着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日本政府为了迎合此一形势,将成城学校武科扩大,改称振武学校,专门吸收中国留学生。
 振武学校只是初级军校,但是是取得军官资格的必由之路。按照日本军部的规定,所有报考军校者,必先进入初级军校,毕业后先送入日本的军队以下等兵身份实习半年到一年左右,以下士资格,进入士官学校学习,然后再分发军队实习后,就可以取得军官资格。
 蒋志清此番东渡,就是直奔振武学校而来的!
 在他的想象中,一旦进入振武学校,不出三年五载,他就摇身变成少尉军官了!
 然而,学校方面给他的回答,却似冷水浇背,让他浑身上下,一下子凉透了!
 年青人不知道的是,自己祖国的政府,虽则腐败无能,却对威胁政权的人和事防范于未然、扼杀于萌芽格外留心,早已把控制国民的触角,伸向了海外。
 在他东渡的两年前,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西历1904年,清政府已经做出规定并和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凡是投考日本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的最高长官或者陆军部保送!
 也就是说, 径自来投,没有保送,日本的军事学校,是不可能接收他蒋志清的!
 岂止如此,清政府还对这个规定实施前已经在读的留学生,派人进行了专门的甄别,被鉴定为忠于祖国政府的,转为官派生;有异志者,则予以剔除。一个同样来自浙江、名叫陶成章的人,据说是秘密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就因此被开除了学籍。
 实际上,就在去年11月,日本文部省接受清政府的再三请求,又颁布了《关于清国人入学公私立学校的规则》也即《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这个文件一颁布,就激起了留学生的强烈不满。各校留学生代表连续好几天都到大清国驻日公使馆,要求彻底取消这一规则,无果,留学生300余人遂召开大会,通过《东京留学生对文部省取缔规则的驳议》,决定实行总同盟大罢课。当时,在日留学生中,以秋瑾、宋教仁为代表,主张集体回国,表达抗议,先头部队200多人先期回国;以汪精卫、胡汉民等人为代表,反对集体归国,主张“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湖南籍留日学生陈天华,留下绝命书,决心以死来激励国人“共讲爱国” ,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
对于这些,这个自以为眼界颇是开阔的年青人,竟然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此看来,此行未免太冒险太莽撞太仓促了。
年青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个身处下层的年青人,没有引路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何等艰难!
 可是,他不甘心,抱着一线希望,接连跑遍了东京及其周围军事学校,苦苦恳求。
 然而,还是没有一所军校愿意收留他。
 现在,年青人像个没头的苍蝇,四处撞壁,一筹莫展!
  2、遇到了这样一个人,此次冒险就值得了。这一天,名叫蒋志清的年青人郁闷的心情,稍微有所舒缓。
 前不久,从与家乡亲友的通信中得知,他在凤麓学堂上学时结拜的盟兄周淡游,考入了东京警监学校。这是当时实行新政的清政府为培养新型警察而委托日本政府代办的一所学校。
 或许是苦于孤单,或许是受到风气的影响,总之,蒋志清很喜欢效法“桃园结义”之举,在凤麓学堂读书时,就与周淡游、何禄山、王恩溥等好几个人,结拜了异性兄弟。
 他乡遇故知,也算是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了。
 见到周淡游,叙说了各自最近的境遇,蒋志清不免唏嘘感叹了一番。
 也难怪,军校的大门可望而不可进,就此回国又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己也于心不甘!无奈之下,他只有先到日本为中国留学生所办补习日文的清华学校学习语言,权且安身。
 此时的蒋志清,一个不满19岁、抱着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决心出来闯荡的年青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梦想,原来如此缥缈,如此遥不可及!未来,在他的眼中,已变得一片黯淡!每念及此,蒋志清就不由得心急如焚,满怀惆怅。
 周淡游对这位义弟的处境,充满同情,然而也自感无能为力。尽管如此,毕竟两个人是故交,闲暇时,免不了时常相聚,打发这异国的无聊时光。
“我们的一个同乡,是浙北湖州人,姓陈,名其美,字英士。是光绪三年生人,家中弟兄三人,他居中,大哥陈其业,小弟陈其采,均曾来日本留学,皆非等闲之辈。以我的观察,陈英士其人,非同一般!”有一次,在闲聊时,周淡游说起了他就学的警监学校的一些趣事,提到了陈其美这个人。
“他也是今年刚到东京的。我们是同窗。不过,陈英士嫌警监学校的教师授课不多,能学到的知识太少,便转入东斌陆军学校学习军事去了。”
 得知别人顺利转入军校,蒋志清无比羡慕。
“听说,这所陆军学校是孙中山先生请日本人寺尾亨博士出面办的,旨在秘密训练革命骨干,里面的学生,个个是豪杰!陈英士在校结识不少人,像徐锡麟、秋瑾等,都是陈英士的好朋友。因为陈英士已近而立之年,在同学中多以大哥自居,颇有领袖风范!”
听周淡游如此一说,蒋志清顿时心仪不置!
“我先找他说说,哪天,带你见见他。”周淡游善解人意地说。
此后的几天里,蒋志清望眼欲穿,急不可耐。
 终于,在秋天里的一个周末,周淡游带着蒋志清前去与陈其美见面。
真是名如其人,陈其美英俊潇洒,眉宇间透出刚毅之气。蒋志清甫一相见,便对比自己大近10岁的陈英士心生崇敬之情。
初次相见,彼此还有些生疏,寒暄过后,蒋志清向陈其美自我介绍说:“小弟5岁开蒙,读四书五经。在13岁那年,我受《易经》豫卦六二爻的启发,将自己的名改为‘中正’,字改为‘介石’。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传解释说:‘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始卦象传说,‘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巽卦象传说:‘刚巽本中正,而志行。’所谓‘君子坚如石,能洞察几微,而先知事物之动向,不待终日,又刚又有度。故象传解释为中正之象征’。”
 或许,年青人对其美、英士的名和字很是赞叹,唯有中正、介石的名字,恰可与之媲美,便急切地说于陈其美知道。
“此后有了新式学堂,小弟先后到奉化的凤麓学堂、宁波的箭金学堂、奉化的龙津学堂读书。”蒋志清继续说,“小弟最喜读者,乃为《孙子兵法》、《曾文正公集》,王阳明的《传习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还有,邹容的《革命军》。小弟以为,曾文正公忠孝仁礼,为人处世,堪为人生楷模,立德、立功、立言,实可作为为政化民,修齐治平之目标。《革命军》甚能启发民族大义,《传习录》让人懂得致良知的道理。”
听了蒋介石的一番话,陈其美为之动容。因为,他早已对邹容、吴樾、陈天华等人的悲壮人生充满崇敬与向往。
“小弟自不量力,”蒋介石继续向陈其美表白说,“每听到别人说起,古人如孔孟朱王之学,与蔚汤文武周公之业,就由不得心中暗暗愤恨前有古人,否则此学此业,由我发明,由我创始,岂不壮哉!平日清夜,常兴不能做古来第一圣贤豪杰之叹!”
陈其美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慨,对蒋介石的话,不禁拍案叫绝,引为同调。

“有志者事竟成!”陈其美已经从同乡那里知道了蒋介石此番冒险来日的经历,于是便安慰说,“暂时不能学军也不要灰心丧气,不妨先把日语学好,以备后用。”
 蒋介石听了陈其美的话,心里感到一丝暖意,但是还是不免流露出焦躁的情绪。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啊,”陈其美说起了自己的经历,“我15岁那年家父去世,全家生计顿即见绌,无奈只得为商贾之道,到邻近的石门县城西横街的善长典去当学徒。开头干的活计是专门‘拌猫食’。每天清早要上集市去买廉价的小鱼小虾,回来精心调配。后来才当上了‘寻包’,在师傅、师兄的使唤下为客户存放或寻找典当的物件。在善长典,我一直当了12年学徒!”
 蒋介石不禁赞叹陈其美的忍耐力,从中大受启发和安慰。
 陈其美继续说:“直到光绪二十八年,西历1902年的春天,舍弟其采从日本留学回国,讲到日本变法维新迅速富强的情形,我顿即感到自己大开眼界,方觉做一典当学徒,终此一生,实在枉为七尺男儿,遂决心到只有二百多里远的大都会上海去长长见识。第二年,从善长典辞了工,到了上海,在同康泰丝栈谋得了个佐理会计的职务。上海乃是思想活跃之地,新思潮层出不穷。我在做工之余,最喜去中国公学,与那里的热血青年频频交往,多受其感染。方意识到商贾征逐末利,何补于国家之危亡?!栖身于一个小小的丝栈庸碌度日,绝非豪杰之愿!遂决计留洋。多亏舍弟其采资助,得以东渡留学。虚龄已是而立,始才觉悟啊!到得日本,寄身海外,又越发眷念祖国现在之状态,十分恐惧。每念国事,何敢安枕饱餐?!”
 “与吾兄相见恨晚啊!”蒋介石感慨道。

自从结识了陈其美,蒋介石在东京的生活,突然就变得愉快起来。只要有了闲暇,就要前去与陈其美相见。两个人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慨叹唏嘘,畅谈时局,抒发抱负,纵论古今英雄。曾国藩、王阳明、谭嗣同、邹容……
“介石,你知道孙中山这个人吗?”有一次,海阔天空的聊天中,陈其美问蒋介石。

“小弟在宁波箭金学堂读书时,有位顾清廉老师,曾经向我讲述过《孙中山伦敦蒙难记》,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在满清朝廷,是国家的敌人;但是小弟以为,孙先生是真正的英雄!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感动。”
陈其美说:“以我看,此刻中国有世界眼光者,有建设计划,有坚忍不拔精神的,除了孙中山先生以外,再没有第二个人!满清政府四处缉拿革命党首领孙先生,他们何曾料到,越是这样,孙先生的名气越大。本来,孙先生在美洲创立兴中会,已慢慢趋于解体,只剩下孙先生和冯自由那么少数几位。去年,孙先生从欧洲来到日本,在日本法政学校学习的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这些来自孙先生家乡广东的留学生,立即就追随孙先生左右,他们积极活动,联络湖南人为主的华兴会、浙江人为主的复兴会,成立了一个联合团体,叫中国同盟会,推孙先生为总理,华兴会的首领黄兴为执行部长,常在《民报》撰文的汪精卫为评议部长,革命党的势力,一下子就壮大起来了!尤其是孙先生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这三民主义,更是大获人心!”
陈其美的一番话,令蒋介石有眼界大开之感。对这位亦师亦友的同乡,越发敬重了。
这一天,蒋介石又去见陈其美。他有急事,想得到英士兄长的指点。
 陈其美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民报》。对这份报纸,蒋介石是熟悉的。在东京的中国人,组织的团体很多,政治性的团体,大体有两类,主张革命的,便被称为革命党;主张君主立宪的,被称为保皇党。留学生中,有倾向革命党的,也有倾向保皇党的。他们的观点,又往往受到报纸宣传的影响。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不少,但是最著名的,要数革命党的《民报》和保皇党的《新民丛报》了。这两家报纸,时常开展论战。《新民丛报》的梁启超,《民报》的汉民、精卫,每每发表长篇政论文章,对留学生的影响最大。
 “介石,告诉你一个秘密:为兄已加入同盟会。”陈其美很是自豪地说。
 蒋介石并不吃惊。
 这段时间,英士兄的变化很大。刚开始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曾经说过,“党派之猜忌,实最为害。值此外侮频来,合力抵抗,尚多碍难,再自操戈,是速亡也。”可是,过了不久,他的观点就转变了,常常为《民报》上刊载的胡汉民、汪精卫的文章拍案叫绝。
 “我想明白了,君主立宪,无异于与虎谋皮!要救国,舍革命断无它途!精卫的文章说得对,革命非但不会招致被列强瓜分;恰恰相反,只有革命,推翻满洲人的腐败政府,才能够挽救被瓜分之局!我正在同窗中筹划组织一个团体,叫‘军事体育会’,宗旨就是学好军事知识,练好体魄,为将来的起义和暗杀活动做准备!”
 听完这番话,陈其美的形象,在蒋介石的心目中,更加高大起来。他有些自叹弗如的愧疚感。自己耿耿于怀的,是何日能够出人头地,以解心头之恨!所谓做第一圣贤豪杰,无非还是个人的功名利禄之心罢了!而陈英士,是要革命,革命,是要牺牲自我的!无论成败与否,都允称救国救民的圣贤豪杰!
 陈其美又说:“我中华内忧外患,政府腐败无能,列强虎视眈眈,随时有亡国之虞。仁人志士,无不怀救亡图存之志。要救亡图存,只有革命;要革命,就得打仗;要打仗,就需要军事人才。”
蒋介石兴致勃勃又聚精会神地听着。
“眼下,孙中山先生是政府明令通缉的敌人,但却是革命团体推戴的领袖。”陈其美继续说,“据我所知,孙先生是学医的,他周围的重要干部,像黄兴、宋教仁、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都不是学军事的。黄兴是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原华兴会的副会长、现在同盟会的司法部检事长宋教仁先是在日本政法大学学习,后来入了早稻田大学预科,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都是日本法政大学的,同盟会的会计长廖仲恺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出身。只不过,革命党组织过的几次起义,黄兴、朱执信这两个人参与指挥,在团体中,大家便以军事干部目之。”
  蒋介石觉得,自己又长了不少见识,上军校的愿望,更加急切了。
 陈其美很郑重地说:“介石,我得到消息说,明年春,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要在全国公开招生。你还年青,以我看,你不必再在这里盘桓下去了,还是回国重读,力报军校,方可有机会被派送日本,进入军校,实现抱负。”
 事实上,蒋介石正在为是不是回国烦恼着。
 他刚刚收到母亲的来信,催他回国探亲,母亲强调的理由是,妹妹蒋瑞莲要出嫁,父亲不在了,作为兄长,必须回家参加婚礼。
 当然,蒋介石心里明白,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他知道母亲催促他回国探亲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5年前,蒋介石在表舅陈春泉办的私塾读书。此时,14岁的少年情窦初开,想讨嫁到本县岩头村的一个堂姑家的女儿毛阿春做老婆。风声传到溪口自己母亲的耳中,母亲动起了早点娶个媳妇给小马套上笼头的念头,便托了一个媒人,到岩头阿春的母亲蒋赛凤处提亲,蒋赛凤一向对蒋介石印象不佳,视此事为辱,一口回绝媒人:“瑞元这个无赖,他娘还当作宝贝似的,我看以后是个不成器的败家子,我的女儿岂能嫁给他。”母亲遭此讥讽,深受刺激,赌气说:“你是蒋家自己人,不愿把女儿嫁给我儿子,倒也罢了,为何还要出言相讥。我倒非要在岩头毛姓中择一门户相当,人品俱佳的闺女为媳妇不可。”当下,即托表舅陈春泉帮忙物色,几经斟酌,择定岩头村家底殷实的毛福梅为妻。
蒋介石永远不会忘记,成婚那天,按照风俗,新婚夫妇要给父母“奉茶”。当他们夫妻给自己的寡母献茶的时候,母亲转过脸去,哭泣不止,说:“我自儿父去世,抚育你至今成亲,不知我有多少伤心事,愿你长大立业,不忘平日教养之辛苦。”
母亲的话,蒋介石记在心里。但是,他对大自己5岁、宽眉大耳、性情随和的妻子,并无感情可言,所以成婚5年,迄无子嗣。母亲对事亲极孝的毛福梅甚为满意,每以未生育一男半女为忧。此番催促自己回国探亲,真正的动因,就在这里。
是不是回去?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国?况且,回去的话,还要不要再来?再来日本,干什么呢,总不能永远在补习学校学日语吧?不来,自己的梦想就此破灭?他正是为此时来找陈其美的。
 听了陈其美的一席话,蒋介石下定了决心。
 但是,他觉得,此番回国,不是为了儿女情长,而是找到了人生的成功之路!回国,就是向着这条路迈出的第一步。
 蒋介石一扫灰溜溜的失败感,他感到庆幸。
 莽莽撞撞东渡,四处碰壁,却不期然结识了英士兄长,仅此,这次冒险就是值得的。
 3、这次当“愤青”的后果出乎意料
保定,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地连四部,可谓京畿辅善之地。在保定城东北郊,建有一所直隶朝廷陆军部的军校,包括校本部、分校、大操场、靶场四部分,总面积占地达1500余亩。校园呈正方形,军校的北部,原是一座关帝圣武庙,庙中并立两棵挺拔高耸的柏树,二树中间悬着一口大钟,军校的一切活动均以钟声为号。在关帝庙左右,对称建有讲堂和学生宿舍。步兵连队的学生住西部,骑、炮、工、辎重连队学生住东部。关帝庙向南,有个宽敞的坪场,长官常在这里给学生训话。再向南穿过坪场,拾阶而上,有座是礼堂,大门坐南向北。军校南部界以围墙,乃校官住宅区,学生不准随便进入。从关帝庙而南,一条甬路直通军校大门,门外是广阔的操场。校内有马厩,专门为骑兵连备养百余匹战马,全校用电灯照明。
 这所军校,大名鼎鼎,有些来头。同治九年,也就是西历1870年,李鸿章奉调直隶总督,创建了一座新式军事学堂——将弁学堂。1901年为实行新政,朝廷下令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此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便将保定将弁学堂改名为武备学堂。两年后,朝廷设立了练兵处,推广袁世凯的北洋练兵经验,武备学堂又改名为保定北洋协和学堂,旋又改名为陆军部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学校的一切费用,都由陆军部拨给。
 不用说,能够考取保定军校,对于那个时代的年青人来说,无疑是件相当荣耀的事。
 光绪三十三年,西历1907年,保定军校又招收了一批新生。这一天,新招收的炮兵科的学生,正在教室上课。
 今天的课程,是军医课,授课的,是一名日本教官。此人一向态度傲慢,骄横之极。学生们对他,真是又恨又怕。
 也难怪,1895年,甲午一战,中国海军连同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全军覆没,惨败于日本。10年以后,号称欧亚大国的俄罗斯,为与日本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在中国的领土上打了一仗,败在了日本手下。蕞尔之国的日本,俨然是世界强国,亚洲霸主,咄咄逼人,巴不得找到点茬口,挑起些事端,以逞其用兵掠土的野心。
 “看到了,这,是一块泥土。”日本军医教官开始授课,“这快泥土,就好像是你们支那;这块泥土中,有四亿个微生虫,正如你们支那的四亿人口。”
 教官的话一出口,学生们惊呆了。
 突然,有名学生从前排的座位上“蹭”地站起身,一个箭步冲上讲台,拿过那块泥土,“嚓嚓”几声,掰成八块,拿着其中的一块,对着那位骄横无耻的日本教官,义愤填膺地质问:“日本有五千万人口,是否也像五千万寄生虫依附在这八分之一的泥土中呢?”
 “好!问得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喝彩声。
 日本教官目瞪口呆,面红耳赤,缓过神来后,恼羞成怒地指着那位冲上讲台的学生说:“你,为什么没有辫子?定然是革命党!”
 这个没有辫子的年青人,就是蒋介石。他在日本期间剪了辫子,到军校后,满族学生对他怒目相待,视同敌寇。蒋介石不得不分外小心。想不到,今天被这个日本教官给点出来了。他灵机一动,继续质问日本教官说:“只问你譬喻对不对,莫要问这题外事。”
 日本教官无言以对,立即报告军校总办赵理泰,要求对蒋介石予以严惩。
 蒋介石这才从愤怒中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
 他不会忘记,曾经有过的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
 那还是发生在4年前的事。
 那一年,家乡奉化县县城设立了一所新式学堂——凤麓学堂。蒋介石为接受新式教育,不厌路途之遥,毅然赴学堂就学。到了学校才知道,凤麓学堂虽号称新式学堂,但是除了设有英文、算术等新科目外,教学仍以经史为主,学校的一应规制和讲课内容还是旧式的那一套,与以前的私塾课堂并没有大的区别。可是,受新思潮影响,前来就学的年青人,思想激进,无所畏惧,所渴盼者,只是一个“新”字,对学校的教学,自然就感到不满。于是,他们提出了三项“改革教育方针”的要求,其中最为积极的,就是16岁的蒋志清,同学们遂推举他为代表,与校方交涉谈判。
 这无异于以下犯上,近乎于造反了!校方对学生的过激行为难以容忍,便决定拿带头者开刀,以收杀鸡骇猴之效。于是,气势汹汹地给蒋志清加上一个“首谋捣乱”的罪名,决定开除其学籍,送交官府究办!此消息一公布,全校学生大哗!纷纷向校方提出抗议。蒋志清更是毫不示弱,脸红脖子粗地与校方据理力争。最后,校方为减少影响,避免事态恶化,不得不撤回开除蒋志清学籍的决定,送交官府究办云云,自然也就不再提起。这场风波,以志清的胜利而告结束。与校方据理力争,辨别理论时,蒋介石因情绪激动,血气上冲,总是憋得满脸通红,加上他在这次活动中是统帅人物,同学们便给他送了个“红脸将军”
绰号。
 可是,胜利给“红脸将军”带来的,是学校和老师对他的成见和处处刁难,使他在凤麓学堂的日子,甚是难熬,不得不心灰意冷地离开奉化,转往路途更为遥远的宁波求学。
 4年前的一次拍案而起,尚可拂袖而去;这次怎么办?
 蒋介石心里最清楚不过,进入保定军校,是他实现命运转折的关键一步!况且得来这次机会,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去年冬,蒋介石按照英士兄长的指引,从日本回国。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备考保定军校上了。他异常看重这次难得的机遇,废寝忘食,志在必得。
 蒋介石全力以赴备考,亲朋好友则在四处打探着军校招生的有关消息。越打探越感到希望渺茫:保定军校在浙江省招生名额为60名,而其中的46名,都是由官府依照门第高低和官阶等级保送和递升的,真正在民间通过竞争招生的人数,仅为14人;而报考的人数则超过了1000人,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
 天遂人愿,蒋介石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榜上有名。
 这是20岁的蒋介石迈出的改变命运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从溪口到保定,没有便利通道,水陆跋涉,用了一个多月。此生中,第一次北上中原,这次长途跋涉,领略北国风貌,茫茫乾坤,20岁的年青人,禁不住心潮澎湃,发出苍茫大地,巍巍中华,谁主沉浮之慨!也曾暗暗发誓,要勤奋学习,掌握真本事,以奠功业之基。
 难道,刚刚迈出第一步,就要跌倒吗?因为,蒋介石清楚校规:凡反对教官,轻则除名回籍,重则治罪!
 但是,面对那个傲慢无礼的日本教官侮辱国格、人格的厥词,有大志向者,岂能瞻前顾后、置若罔闻?!恰恰是这样时刻,才是显示一个人的勇气、胆识和志气,显示出一个人是一个凡人还是卓尔不群者的机会啊!
 对于一个底层青年来说,不具备与生俱来的成为圣贤豪杰的资格,而要崭露头角、出类拔萃,就要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面前,显示出与众不同。
 果然,炮兵科新生蒋介石在课堂上义正辞严反击日本军医教官的事,当即就在学校传开了。蒋介石,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浙江人,一夜之间,成了保定军校的名人。校内各科各届的学生,纷纷慕名主动接近他,希望与之结为朋友。
 不过,学生是学生,学校当局会怎么看?谁不知道,当下的中国官场,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当局,无不畏日如虎、谈虎色变。
 真是万幸!总办赵理泰不是一个势利小人,而是有些民族大义,知道此事错在日本教官,不在这位叫蒋志清的学生。但是,谁都知道,惹了日本人,闹不好是会出大事的。所以还必须要照顾那个日本教官的脸面,有个台阶下。于是,便将蒋介石狠狠训斥一顿,也就不了了之。
 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总算平息了。
 但是,真正的考验,应该是在风波平息之后。4年前凤麓学堂的经历,正是如此。
 不久,就遇到了一次检验的机会。
 这年冬,陆军部决定从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日文班的学生中,选拔一批人赴日留学。
 看到这个告示,蒋介石激动不已,跃跃欲试。
 说到底,保定军校只是跳板,蒋介石是要通过这个跳板达到去日本学军事的目的,而且越快越好。
 可是,陆军部的告示说得很明白,此次赴日留学,是从日文班的学生中考选;而蒋介石,是炮兵科,不是日文班的学员,他,没有报考资格。
 蒋介石不甘心,他想争取到这次机会!”
 不争取,就没有希望;争取,就有一丝希望。没有希望和有一丝希望相较,应该选择后者。
 于是,蒋介石精心撰写了一份申请报告。说陆军部是规定此次考选留学生的对象是日文班学生;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基于日文班学生懂日文;而本人虽然不是日文班的,可是不久前去过日本,已经学会日文,就事实而言,就相当于符合资格了。因此,请求学校准许本人参加选拔考试。申请递出去之后,蒋介石心里忐忑不安。
 毕竟,他很清楚,自己明明不符合条件,虽然来了个逻辑推理法证明自己事实上具备了条件,恐怕学校当局未必听得进去。人家按照条文办,谁也说不出什么;而破例,多少还会承担风险;何必为了一个素不相干的年青人承担风险呢?况且,这个年青人,不久前还惹了一场风波。
 蒋介石越想越觉得希望渺茫。看来,此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将与自己失之交臂了。
 明知道希望渺茫,却还是焦急地等待!越是觉得希望渺茫,越看重这丝希望!好几天里,蒋介石食不甘味,寝不安神。眼看考试的日期已经到了,蒋介石始终没有等到任何消息。第二天,就是考试的日子了,直到熄灯,还是没有消息。断念的蒋介石反而沉沉睡去了。
 这时,突然有人提灯传信,通知蒋介石,经研究,决定允许他参加此次留日学生选拔考试。
 蒋介石大喜过望。
 机会终于争取到了,但是也仅仅是机会而已。愿望能不能真正实现,还要成绩说了算。
 考试结果很快出来了:蒋介石顺利过关!
 不能不承认,从古至今,考试,是中国底层的年青人打开改变命运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切都尘埃落定,蒋介石才知道,正是自己义无反顾冲上讲台反击日本教官的举动,令赵总办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反复权衡后,为了不引发事端,等到最后一刻,才通知蒋介石,破例给了他这样一次机会。
 谋事在人,此言不虚啊!蒋介石难免感慨万千。
 人生固然充满变数,可是,归根到底,事在人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应该放弃努力,就要主动争取!
 眼下,满怀成功的喜悦,年青的蒋介石,向着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又要迈出新的一步了。
 4、 他给人的印象近乎循规蹈矩
又是一年的春天。茫茫大海,驶向日本的轮船上,又一次出现了蒋介石的身影。
 不过,与两年前不同的是,这次,他不再是形单影只,而是有40名同学相互陪伴;也不再是莽莽撞撞前去冒险,而是有了官派留学生的身份。
 全靠自己的努力,寡母不需要再为他东渡的盘缠东挪西借,也再不需要为他到异国他乡后何处落脚而担忧。想到这里,蒋介石感到了一丝欣慰。
 海风拂面,鸥群翔集。大海的辽阔,让人时而心胸大开,情绪高涨;时而陷入沉思,突然意识到人的渺小。
 这天,在甲板上,一个身材高挑的年青人,以充满敬意的眼光看着蒋介石,表示出想和他结识的强烈愿望。
“我叫张群,字岳军,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人。”一直想攀谈的年青人有些拘束地说,“早闻介石兄的大名,仰慕不已!”
 于是,两个人在甲板上交谈起来,颇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岳军,此番到日本后,步、骑、炮、工、辎五科,你准备修那科?”欣喜之余,蒋介石已经开始策划未来了,他问几天来与自己近乎形影不离的张群。
 “我想修步兵。”张群回答。
“最好还是要修炮兵科。”蒋介石异常坚定地说,“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我中华的威胁,主要在于坚船利炮上,尤其是单纯从军事方面考量,列强的炮火,最为国人所惊惧。我辈学习军事,就是为了救亡图存,先就要学到利炮的本事。”
 “那,我也修炮科!”张群说,“这样,我就可以与介石兄朝夕相处了!”
 不知不觉间,轮船驶抵神户,上岸后,一行人又转乘火车,到达目的地――东京牛込区河田町。
 与两年前四处碰壁形成了鲜明对照,此次到东京,可以说是异常顺利。不仅当即就进入了上次可望不可入的振武学校,而且如愿以偿,被编入了炮兵班。
 唯一遗憾的是,令蒋介石朝思暮想的英士兄长,已经离开日本回国秘密策划革命去了。
 好在,进入军校,也是英士兄长的愿望,既然已经在日本的军校安顿下来,不再像上次那样颠沛流离的落魄,也可以说,进入日本的军校,就是向着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既定目标,踏踏实实行进了,集中精力努力学本事也就是了。
 人生的前景,逐渐变得明朗。
 振武学堂作为初级军校,是正式军官教育的预备学校。修业期满后,获士官候补生的资格,然后到日本军队实习,合格后作为正式的士官生,升入士官学校修业期满,再到日本的军队实习一个季度或者半年后,即可取得少尉军官的资格。
 小小的少尉军衔似乎很不起眼,但是,一旦在日本军校取得少尉资格,回国后的前程可谓一片光明。
 这个时候的中国,当局正在实行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打破八旗军制,仿照德、日等国的军制,编练新军。而编练新军,就需要大批受过新式教育的军官。所以,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对喝过洋墨水而又学军事的留学生,格外看重,作为封疆大吏的督抚们,对这些人尤其垂青。他们甫一回国,就会给予相当高的职务,往往以校官为起点,而且晋升很快,短时期内就可以做到标统、协统乃至统制,按照列强的军制,就相当于旅长、师长、军长的角色。
 在纷繁的乱世,有了自己能够指挥的军队,自可有一番作为!
 如此看来,一个出身底层的年青人,能够进入日本的军校,如果不出意外,就预示着人生的前景,可以一扫暗淡,柳暗花明了。
 蒋介石不想出意外。
 振武学堂的校规相当严格和苛刻,比如入学先要宣誓,共有七条誓约,包括要专攻学术,以顺上为要道,耐劳忍苦,起居有节,不准议论课程的轻重等等。
 日本人的戒备心很重,军校里,对中国留学生授课采取了防范措施,只能学到一些基础的军事知识,得到一些简单的基本训练,至于那些先进的军事技术,他们留了一手,中国留学生是无缘受教的。
 祖国的政府,对他们这些留学生,更是不放心,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日本配合这些防范措施制定的《留学生规则》,把年青人的手脚牢牢捆住,年青人活泼好动的天性,也被遏制无遗。
 不想出意外的蒋介石,还是忍耐不住了。他和张群等人商议了好久,决计采取行动抗争。
 几个人咬咬牙,写了一份《退学报告书》,抗议那些严重不合理的规定,然后躲到一家中华料理店的龙涛馆里,任凭校方如何劝解,就是不出来。
 校方无奈,做出了让步。
 他们仅仅受到扣学分的处理,也就恢复了学业。
 留学生的生活,对于家境困窘的蒋介石来说,算是宽裕的。他们所痛恨的政府,每月发给每人伙食费10元,学校另发3元,而每天的伙食费实际花销很少。
 于是,蒋介石、张群他们便用剩余的钱,在外面阻了房子。由于振武学校推行严格的“规律化生活”,平时不能随便迈出校门,每到周日,他们便去租屋里度周末。日本人不吃猪下水,花几角钱,就买回来许多心肝肺肠子肚子之类的美食,加点清酒,邀请一些校内外的留学生欢聚,很是惬意。
 聚会中,有一个人,名黄郛、字膺白,比蒋介石、张群早两期的,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还有一个出身四川广汉、祖籍浙江湖州的戴传贤、字季陶,就读于东京日本大学法科,还是这个学校留学生会的会长,他和蒋介石、张群都攀得上同乡,所以也经常加入聚会。彼此感到气味相投,相处很是融洽。
唯一让他们躁动不安的,是对祖国现状的忧虑。
 国内,成立不久的革命党――同盟会组织的武装起义,屡扑屡起。
 日本,革命党人常常在留学生中宣传联络,鼓动他们投身革命。像胡汉民、汪精卫这些革命党人,举办演讲会、创办报纸杂志,深入留学生中联络劝说,或者组织留学生回国,参加秘密起义。
 蒋介石、黄郛、戴季陶、张群他们,热切地关注着这一切,也是他们聚会时常常讨论的话题。
“这句话,是何等令人催人振奋!”蒋介石读了蹈海自杀的陈天华遗著《警世钟》、《猛回头》,被“只要我人心不死,这中国万无可亡之理”的豪言壮语深深打动,他激动地对几位好友说,“再看这《浙江潮》,开宗明义说‘乃以其爱国之泪组织而为《浙江潮》’,是何等悲壮!”读了留日浙江同乡们创办的《浙江潮》,蒋介石每每情绪激昂。
“我们也办一个杂志吧!”学兄黄郛提议。
几个人兴致勃勃,商议了一个《学武》的刊名,便张罗着写文章、编稿子,印刷出版了。
这天,黄郛很是神秘地对蒋介石、张群说:“同盟会的二号人物黄兴,特别看重留学生中的军校生。黄先生以为,军校学生须在回国后掌握兵权,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因此,他嘱士官生中的‘同盟会’会员,不到‘同盟会’总部往来,陆军学生的入党证也由黄先生一人独自保管。黄先生还在士官生‘同盟会’会员中选择一批坚贞可靠的同志另组一个团体,名曰‘热血丈夫团’,以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团员应具的品德。陆军士官生中的李根源、李烈钧、程潜、李书城、赵恒惕等约有八、九十人既是同盟会会员,又加入了‘热血丈夫团’。我仿效黄兴,联络了些同学,组建了‘成城团’,希望你们也加入。”
 蒋介石、张群对黄郛感到敬佩。
“我愿意加入。”张群说。
“要先加入同盟会,才有资格加入‘成城团’。”黄郛说,“我愿做岳军的介绍人。”
蒋介石却沉默不语。
黄郛、张群有些不解,但是也不便强求。
 此后,加入同盟会的张群,常常会利用难得的周末,外出参加团体的活动,而蒋介石并不陪伴。
 “介石兄,大家都说,你恪守誓约、近乎循规蹈矩。我看,这不符合介石兄的性格。”张群说。
“英士兄告诫我,读了军校,取得军官资格,到新军里发展。这,才是我辈所要发挥的特殊作用。”蒋介石说。
 留学生中,不少是富家子弟,到了东京,依然娇生惯养、徒事游乐。他们见蒋介石不参加留学生的抗议活动,以为他的心思,也和他们一样,于是,屡屡约请蒋介石一同游乐。
 蒋介石坚决拒绝了。
 无论是激进分子,还是及时行乐的纨绔子弟,都对蒋介石的表现感到迷惑不解。
 这天,张群陪蒋介石去邮局寄信。
 “介石兄,不少同学说你很高傲啊!”张群说。
“我哪里高傲?不过是率直而已!”蒋介石回答说,“一个人的心思,别人又能够了解多少呢?”说着,他从信封中抽出一张照片,给张群看。
这是蒋介石在军校门口的摄影。在照片的背面,有蒋介石亲笔所提的一首诗: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张群从中读出了这位好友的远大志向。
 但是,在这动荡的年代里,局势瞬息万变,未来飘忽难定,各种团体层出不穷,一个年青人,孤身一人,仅凭远大的抱负,就这样循规蹈矩修完学业,就真的能够实现梦想吗?
 一切都在未定中。
5、也成了有组织的人了
上海法租界,有一所颇是豪华的住宅,是青帮“大”字辈的大佬应夔丞的寓所。
 从以往和陈其美的闲谈中,蒋介石就听说,政府腐败无能,帮会大行其道。上海的帮会尤甚。他们各有地盘,收取地盘内的店铺、妓院、烟馆的保护费,同时负有保护义务。陈其美的弟弟陈其采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后,就在上海任新军统带。这个时候,帮会因保护店铺,和英国人发生冲突,最后陈其采出面化解,给足了帮会面子,帮会对他感恩戴德。蒋介石还听陈其美说起过,在上海发动革命,不能不利用帮会,所以他也加入了帮会,因陈其采对帮会有恩,所以陈其美混了一个“大”字辈。同为帮会中“大”字辈大佬,在陈其美的力劝下,应夔丞加入了同盟会,应家住宅,也就成为同盟会的重要据点。
 这年暑假,急于见到英士兄长的蒋介石,匆匆自东京登船回国,甫一下船,就直奔应宅而来。
 本来,作为日本振武学堂的留学生蒋介石,与应夔丞其人并不相识,但是,英士兄在函电中告诉他,到上海来,此处即为接头地点,所以,蒋介石顾不得旅途疲劳,将此作为回国来的第一站。
 在这里,蒋介石终于见到了久别的英士兄长,两个人都感到感到十分快慰。他向陈其美汇报了自1906年冬两人分别之后的经历和想法。最后,用颇是遗憾的口气说:“本想能够在东京随时聆教,不意小弟到了东京,英士兄却回国了。”
 陈其美说了一番赞赏蒋介石的话,然后解释说:“之所以中断学业提前回国,也是迫不得已。自徐锡麟、秋瑾起事被杀害后,上海的革命力量挫折严重,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同盟会本部遂决定派为兄来上海,策划革命。”
 蒋介石突然想起一件事,忙问:“说到徐、秋二位英烈,英士兄,我在东京听人说,徐、秋之死,乃为陶成章激逼所致。不知真相如何?”
陈其美说:“此说确有缘由。本来,陶成章和徐锡麟、秋瑾、章太炎、蔡元培等,都是好朋友,共同创立了光复会。虽然有过一些分歧和争论,也一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徐锡麟留学回国,依靠在山西任巡抚的表伯的举荐,以道员身份分发到了安徽,被任命为巡警学堂会办,并深得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陶成章误以为徐锡麟做了官,变了节,对其多有指斥。其实徐锡麟一直在和秋瑾秘密策划着,寻找时机一同起事。经过陶成章这么一逼,仓促举事,刺杀恩铭,事发被捕,连同秋瑾也暴露了,何等英勇的两位同志,不幸都殉难了。”陈其美感叹到,“真是令人惋惜啊!以徐锡麟的学识、经历和胆识,如若不死,必大有作为。”
 “陶成章如此多疑,对同志无信任可言,怎么共事?”蒋介石忿忿地说。
 “陶成章这个人,不那么光明正大,很难共事。”英士兄继续说,“光复会本已加入同盟会,但是陶成章对孙中山先生,也很不信服,去年7月,孙先生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曾接受日本政府和商人赠送的一万五千元,以两千元留作《民报》经费,章太炎、陶成章却借此向孙先生发起攻击,要求罢免孙先生同盟会总理职务,改选时在香港的黄兴为总理。还是原华兴会的首领们从中调息,倒孙风潮始得平息。但是陶成章一直耿耿于怀,随时可能闹独立,拉光复会出去。所以,虽然陶成章是我浙人,光复会是浙江人创办的团体,但是我直接加入了同盟会,就是不加入光复会。一来,我信服孙先生,二来,也是不想和姓陶的共事。虽然现在孙先生对我还不够了解,但是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会让孙先生他们刮目相看的。”
 蒋介石兴奋地说:“一定的。小弟坚信,英士兄必成为革命党的领袖人物。”
 “局势还是很严峻的。”英士兄说,“满清政府虽然很虚弱,但是镇压革命越发疯狂。黄兴在湖南策划的萍浏醴起义,民军及当地农民被牵连者,达万余人。去年2月,变节分子刘师培夫妇向当局告密,江苏、湖北乃至长江流域,大兴党狱,许多为首的同志被捕遇害,各地还对新军中嫌疑分子进行整肃。另一方面,在满清朝廷压力下,日本政府驱逐孙先生出境,现在,孙先生偕胡汉民、汪精卫到了南洋,筹款、组建分会,策划起义;同盟会本部,也已移往安南,同时在香港建立了据点。”
 “据小弟观察,革命党的活动并没有停止,不过,重心似乎转移到了两广、云南等地,日本的报刊报道,革命党连续在潮州、惠州、钦廉、镇南关举事。”蒋介石平时很关注革命动向,对国内的情况,也多有掌握。
 陈其美说:“同盟会本部已调整战略,概而言之,就是‘经营南洋,边陲起事’。因为过去在腹地举行过多次起义和暗杀,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而且一旦事泄或者起事后失败,党人很难逃亡出境,牺牲很大。而边陲乃满清朝廷鞭长莫及防务空虚之地,也便于从境外运进军火,即使失败,党人也便于立即越境转移。不过现在看,新战略效果并不理想,屡起屡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同盟会上层又出现了分歧,下一步究竟当取何策,还在未定中。不过,党人都对上海这里寄予厚望,一定要积极进行,争取重整旗鼓,打开局面。”
 “英士兄责任重大,小弟如何才能助我兄一臂之力呢?”蒋介石说,“留学生生中,许多人加入了同盟会,英士兄,我能不能加入?”
 “介石,你应该明白,凡是加入同盟会者,都要抱着被杀头的准备。只有充满梦想有大志向者,才会加入。介石是有梦想、有大志向的。所以我料定,介石会加入。”英士兄很郑重地说,“眼下,革命固然屡糟挫折,困难重重,但是以我看,西太后已是风烛残年,清廷摇摇欲坠。革命成功之日,当为时不远。为兄愿引介你加入同盟会。”
 蒋介石说:“小弟唯英士兄之命是从!”
 陈其美说:“我随后知会东京同盟会分会,届时将你编入同盟会日本分会浙江支部。不过,你还是继续学业,韬光养晦,不必暴露身份。好不容易上了日本的军校,回国后即可掌握兵权,这是革命最需要的,何必暴露革命党的真面目呢?所以,平时,你不要到同盟会总部往来,入党证也不必发于你手,我替你保管。”
 “小弟一切听英士兄的吩咐。”蒋介石很诚恳地说,“也随时听从英士兄的召令!”又关切地说:“英士兄身处险危之地,肩负重大使命,千万要多多保重啊!”
陈其美诡秘一笑,说:“我自有防备之策。”
其实,假期里整天和陈其美形影不离,蒋介石已经知道英士兄的防备之策是什么了。
 6、革命党,原来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单纯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英士兄长,蒋介石有了几分豪迈。
 对局势,他已了然于心,自己也成为团体内的一分子了。从今以后,他,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离不定,方向未明,空有报国之志而无实现之道的一介书生,他感到,自己已经和革命联系在了一起。
 回到东京后的蒋介石,虽然仍然像以往那样,小心翼翼地遵守军校的规定,但是,也时常与志同道合的几个朋友聚集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吐天下之事,还和同是同盟会员的苏曼殊、张恭等人一起,做些同盟会浙江支部分配给的秘密工作,诸如管理浙江支部的财务,为支部里的一些成员分配转拨经费等等。
 蒋介石就利用星期天开展活动,收款、转帐,一同分析研判时局。
 虽然蒋介石按照英士兄长的指示,不和同盟会在东京的总部往来,但是他从甚是活跃的戴季陶等朋友那里,还是得到不少情况。
“日本的同盟会总部,事已处于涣散状态。自新加坡来日的黄兴邀请在东京各省分会长开会,寻求对策,最后议定以‘勤学舍’的名义,组织一个俱乐部性质的机构,由大家分摊经费,不过半年,就因各方人心减退、不愿按时缴费而解散。”
 
“同盟会发动的安庆之役,广州保亚会之役,四川广安、嘉定、黔江之役,潮安、惠阳、钦廉、镇南关、上思、河口诸役,皆以失败而告终。党人情绪沮丧,意志消沉。”
 这些情况,已经令人颇是不安了。
 可是,还不断发生新的事端。
 这天,蒋介石和张群在看《新民丛报》,突然,看到了一向反对暴力革命、极力主张通过改良实现君主立宪的梁启超的文章,是专门批评革命党领袖的,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梁启超的文章,顿时在留学生中引起轩然大波。蒋介石就亲耳听到,一些同窗动辄就拿“远距离革命家”来指称孙中山,还颇是忿忿不平地说:“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他们,就会说些革命的大话,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他们还不是好端端地在国外活着,那么多次举事,他们自己怎么不上战场?死了那么多人,你们怎么一点事没有?”
 不料,更糟的情况还在后边。
 这一天,同窗好友张群神色凝重的将一份报纸拿给蒋介石看。
 映入蒋介石眼帘的,竟是《孙文罪状》!
 原来是光复会首领陶成章领衔签署的一份文告,指责同盟会总理孙中山“惨贼同志”,贪欲公款,在香港、上海存款二十万元,“败坏全体名誉”,要求同盟会本部开会讨论,开除孙中山总理一职。
 “这……”蒋介石惊呆了。
 果不出英士兄所料,这个陶成章又向孙先生发难了。正好,陶成章到东京来了,按照规定,浙江支部是要给他提供经费的,蒋介石怒火中烧,断然停止,本想站出来和陶成章辩论一番,但转念一想,自己人微言轻,未必有效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得不偿失,遂急忙写信,请英士兄长指示办法。
  陈其美回信,向蒋介石说明了原委。
 原来,陶成章到南洋筹款,未获满意结果;而孙中山所派的汪精卫,凭借出色的演说才能,在河内、海防、西贡、新加坡、暹罗各埠,会见同志,组织分会,报告军情,劝募军需,筹款甚多。陶成章迁怒于孙中山,遂根据风言风语、揣测推理,罗织了孙中山十四条罪状,并公开发难,实欲取孙中山而代之,自为同盟会总理。
信中,陈其美明确指示蒋介石说:“陶为少数经费关系,不顾大体,掀起党内风潮,是诚可憾。然我弟对此,可置之不理,不为所动,免致纠纷。”
 “陶成章,真乃自私自利的小人!”蒋介石恨恨然。他按照英士兄长的指示,强忍怒火,没有发作。
 但是,蒋介石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当时在东京主持同盟会事务的黄兴,拒绝散发陶成章等人的联名文告,还拒绝召集会议讨论罢免孙中山一事,并亲临南洋平息那里的反孙情绪。陶成章转而攻击黄兴与孙中山“朋比为奸”,并运动章太炎在《日华新报》登出《伪民报之检举状》,除了“昔之《民报》为革命党所集成,今之《民报》为孙文、汪精卫所私有”云云外,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试观黄兴,非与孙文死生共济者耶?而以争权怀恨,外好内猜;精卫演说,至以杨秀清相拟。”
 虽然汪精卫在《民报》登出启示,说章太炎为神经病之人,疯人呓语自可不信!但是,难道章太炎的话,纯属空穴来风?孙、黄两大领袖并不同心同德?汪精卫演说把黄兴比拟为架空洪秀全的东王杨秀清?
其实,蒋介石早就听说,立宪派首领梁启超到处散布说:“孙、黄不睦久矣,黄剽悍实行,而孙巧滑卷望,黄党极恨之。其实孙黄只是彼此互相利用,而实有相仇之心”
 这些说法,令蒋介石心生疑云。
 原以为革命党领袖人物,都是理想家,满腔热血、同心同德,致力于救国救民,可是,事实上,他们居然把很大的精力,花费在彼此猜忌乃至争权夺利上!
 蒋介石感到迷茫。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