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CIA教你逻辑说话术(改变全球数亿人命运的超级社交沟通技巧,CIA顶级特工小组绝密逻辑说话培训课首次公开,美国前任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可?海登倾情推荐!)

書城自編碼: 203888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口才/演讲/辩论
作者: 官念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312423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2/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南海及邻域构造地质
《 南海及邻域构造地质 》

售價:HK$ 469.6
国家研究(2023年第1辑)
《 国家研究(2023年第1辑) 》

售價:HK$ 106.2
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
《 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 》

售價:HK$ 92.0
合同攻防术二十四式
《 合同攻防术二十四式 》

售價:HK$ 47.0
贫困旅行记
《 贫困旅行记 》

售價:HK$ 80.2
索恩丛书·血染开普敦:布尔战争史
《 索恩丛书·血染开普敦:布尔战争史 》

售價:HK$ 116.8
清代循吏法律实践研究
《 清代循吏法律实践研究 》

售價:HK$ 66.1
全球通史(全六册豪华版)(传家之书,一部百科量级的全球通史,宇宙级视野的史诗巨著。以地理为骨,历史为肉,全球视野下的世界通史)
《 全球通史(全六册豪华版)(传家之书,一部百科量级的全球通史,宇宙级视野的史诗巨著。以地理为骨,历史为肉,全球视野下的世界通史) 》

售價:HK$ 823.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8
《 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古今中外说客,政治家,销售精英和商业巨头等人的亲身经历,解读他们如何运用手段去引导他人的思维,有效说服对方,从而改变世界的。) 》
+

HK$ 79.2
《 简单的逻辑学(一本小书彻底改变你的思维世界) 》
+

HK$ 84.8
《 世界辩论大师 》
+

HK$ 92.8
《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看见柴静诸多提问背后的真谛) 》
+

HK$ 87.9
《 正能量 》
編輯推薦:
数百个真实办案实例,上千个情景模拟训练。
CIA顶级特工小组绝密逻辑说话培训课。
改变全球数亿人命运的超级社交沟通技巧。
美国前任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可·海登,世界第一演说家安东尼·罗宾。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倾情推荐!
强力训练你的逻辑能力,疯狂引爆你的说话潜能!
內容簡介:
在与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CIA探员们仅用寥寥几语便可以套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线索,很多人更是为影视作品中CIA那张“神嘴”所折服。
所谓的CIA式逻辑说话术,就是CIA探员在说话的时候除了要看出对方的说话错误之外,还要不让自己的说话意图和说话错漏被对方发现。
在《CIA教你逻辑说话术》中,CIA探员们将结合自身的办案实例,一一解决人们在说话时面临的语言表述混乱、等级概念不明、因果倒置、循环逻辑错误等问题,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你的说话模式,让上司更器重你,让朋友更喜欢你,让你轻松玩转社交场合,成为全场的焦点人物!无论是政界领袖,还是商界奇才,要想成为成功人士,首先得练就一张“神嘴”!这就是逻辑说话的魅力之处!
關於作者:
官念,本名宋菊华,6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现为自由撰稿人。致力于研究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培训课程,还成立了自己的心理聊天室,定期编写健康心理专刊,共接触实际案例两百多起。此外,还曾参与编写《CIA读心术》等书,旨在让更多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矛盾。
目錄
《CIA教你逻辑说话术》
第一章:CIA眼中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节:神探们的逻辑是怎么练成的
第二节:先天优势,后天努力,你也能成为逻辑大师
第三节:别人的大脑到底在想什么
第四节:练就一张可以逻辑说话的嘴
第五节:逻辑说话里的连接词
第六节:穿针引线,逻辑让故事变得条理清晰
第二章: CIA潜伏多年的逻辑学真谛
第一节:潜伏逻辑学——从你的没逻辑中套取答案
第二节:最简单的逻辑最难破解——ABC三段论
第三节:这个世上从来没有绝对正确的逻辑道理
第四节:怎么用逻辑去掩盖你的“罪行”
第五节:“文字游戏”—— CIA探员们也爱玩
第六节:让别人的言语变成你论据,让你的言语变成别人的结论
第三章:CIA眼中的中国人的“逻辑”
第一节:爱打比喻的中国人
第二节:偷换概念的中国人
第三节:为什么中国人不求甚解
第四节:你们就爱引用“XXX说过”
第五节:“不充足理由论”,证据到底在哪里
第六节:逻辑里的先入为主,嘴巴上的先吐为快
第七节:拐弯抹角的中国说话艺术
第四章: CIA逻辑学习的秘笈
第一节:谎言岛的悖论(真假命题)
第二节:千万不要用“自己”解释“自己”
第三节:怎么分清等级概念
第四节:用自己的话绊倒自己(前后矛盾)
第五节:转移话题也是一个逻辑技巧(论题转移)
第六节:理由不能循环利用(循环逻辑错误)
第七节:模棱两可就是逻辑错误(两难逻辑)
第八节:到底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因果倒置)
第九节:逻辑里的“打比方”错误(论据错误)
第十节:推理最后为什么推不出理
第五章: CIA的说话指南
第一节 怎么分清你说的是不是真话
第二节:分清“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三节:最锋利的茅和最坚固的盾
第四节:我前言不搭后语,你却什么都懂?
第五节:说话里的“顶针定理”
內容試閱
提起CIA,大家都想起了什么?是《邻家女特工》里精通多国语言的美女特工Annie,是CSI里睿智过人的探长,还是《特务风云》里鲜为人知的CIA历史?
CIA,英文全称为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即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成立于1947年。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使美国政府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因此组建了错综复杂的情报系统,CIA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它的主要职责是搜集、分析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情报,协调美国各个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搜集到的情报上报美国政府,通过情报工作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多年来,CIA凭借先进的设备、出众的情报人员以及庞大的网络体系,为美国政府屡建奇功。
1972年,CIA的一位传奇特工——霍华德?汉特,向中情局提交了一份申请:“我们急需一名精通撬锁的人才支援,若是已退役的探员,则最好不过。”这份看似寻常的申请自然很快就得到了批准。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不久之后,这位善于撬锁的探员就配合霍华德的行动,缔造了轰动世界的“水门事件”。
CIA如此强大,要想成为CIA探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学员必须经过层层选拔,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可以留在CIA内部的探员必然都精通心理学,擅长读心术、测谎术、心理操纵术和逻辑说话术。CIA探员在隐藏自己身份的同时,却能通过看似简单的言语以及不经意间的动作,将他人的一切活动洞察于心。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CIA过人的才能羡慕不已?别着急,想要拥有CIA探员那样的才能,通过后天科学的训练,你也能拥有。
你是否还在纠结于自己混乱不清的说话方式?你是否还在欣羡于他人话语里清晰的逻辑和表达?你是否常常这么自问:
“为什么我就是没法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讲明白?”
“为什么我说的话总像是缠在一块的麻绳?”
“为什么每次要总结的时候,我总是找不到方法?”
“为什么我总是不明白自己说话里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为什么我说的话不能有条有理,而总是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
……
中国人自古就是个较为缺乏逻辑思维的民族,这一点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比较中就可以看出。因此,本书根据东方人特有的说话逻辑,和东方人常犯的逻辑说话错误量身打造出适合东方人的逻辑说话法。简言之,我们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在与人说话、沟通时,传达给别人的意思一定是要符合逻辑的,这才不会闹了笑话。毕竟,虽然交流方式可以有听、说、读、写四种,但是人们最为常用也最为方便的却是说话,学会如何把话说好,说得符合逻辑,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而且,通过逻辑说话的训练还可以帮助我们锻炼逻辑思维,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本书中,你将亲身领略CIA探员卓越的逻辑说话术,了解他们是怎样在弹指间攻破对方的心房,获得重要情报。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从根本上、彻底地改变你的说话模式。本书以CIA的逻辑说话术为蓝本,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说话逻辑错误的例子,由同样被说话逻辑问题困扰的人物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为你剖析逻辑说话的法门,让你轻松学会CIA的逻辑说话术。
下面就翻开这本书吧,通过“金字塔说话法”、“穷举法”、“反证法”等等方法的学习,让你不再犯逻辑错误,不再陷入“两难逻辑”,而让你成为逻辑说话的高手。拥有CIA的逻辑说话术,再不必烦恼与说话欠逻辑的问题,让你的生活因逻辑说话而无往不利。
第一章 CIA眼中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节 神探们的逻辑是怎么练成的
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错乱”
在CIA探员们调查侦破的众多案例中,许多信息和线索的获得,并不是情报人员严刑拷打而逼迫对方举起白旗,进而投降招供的,而往往是探员们与跟踪对象或者被审讯的对象对话中,目标对象发生了逻辑错乱的现象,从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CIA探员们乘胜追击,最后得出想要的情报。这种情况几乎占了在CIA情报获取中的三分之一。“露出马脚”的目标人物在慌乱的情况下,往往经受不住的CIA探员们的穷追猛打,而在言语逻辑中败下阵来,泄露了“天机”。
那么,什么叫做逻辑中的“话语错乱”呢?
在CIA探员们的眼中,所谓的“话语错乱”,就是说话者不能完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发生了自相矛盾、概念模糊等逻辑错乱等问题。
“话语错乱”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CIA探员根据多年的办案经验,归纳出了以下“话语错乱”的类型,下面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解析一下:
(1)“你们为什么要抓走我的丈夫?他平时循规蹈矩,四乡八里的人们都对他交口称赞,他……”
这位妇女还没有申辩完,她的丈夫已经被CIA探员带走了。
(2)会议现场,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如何能让产品技术升级,获得新的开发市场,轮到李先生发言的时候,他站起来说:“技术是重要的,但这个产品的价格要提一提。”话毕,与会人员停住了讨论,一致望着李先生。
(3)办公室里,老王这天一直在找机会靠近小陈,终于在小陈冲咖啡的空当,老王迫不及待地说:“你昨天骂我的那些话其实一点都不对,我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我之所以要让前台的李小姐帮我买回中午餐,是因为我确实没有空下楼。”小陈笑了笑,对身边的同事说:“就为这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我昨天只不过是开玩笑说了一句,他到今天还惦记着,这不是斤斤计较是什么?”同事们笑了,老王则十分尴尬,却一时想不到怎么反驳。
(4)“如你所见,我这人的缺点是性子比较急。”犯罪嫌疑人在自我介绍的最后补充了一句,然后开始交代自己的不在场事实。他眼前坐着一老一青两位CIA探员。年轻的探员开始按照惯例盘问,老探员却打断了他,盯着嫌疑人的眼睛问:“哦,所以,你就等不及把受害人尸体运走,就在下水道中毁尸灭迹?”嫌疑人听了,脸上露出了惊慌的神色。

在第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位妇女说了一大通,但是并没有提供最有说服力的理由阻止其丈夫被人带走,也就是说,她列举的理由跟“不被带走”几乎没有逻辑关联。因此,说话啰嗦拖沓,不能在第一时间一针见血,直接指出要害,这是CIA探员所认定的“话语错乱”的表现之一。
在第二个案例中,李先生提出的产品提价问题,与技术提升的关联性实质上并不大,因此让众人感到迷惑,说话与众人讨论的主题脱离,另起炉灶但又与主题没有关系,往往会令人找不着北。
第三个案例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的情况。我们经常对别人的指责非难一点办法也没有,不知道怎么反驳,而常常在事情过去一段时间后才灵光闪烁,而这时的反驳却使几乎忘记此事的人感到惊讶。这种话语回应的延迟也是“错乱症”的表现之一。
第四个案例,在审问的过程中中,经验丰富的CIA老探员往往能抓住嫌疑人言谈中的破绽,并针锋相对地提出拷问。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大部分像年轻的探员一样,对他人的话里的破绽不能提出相关的质问、归纳或疑惑,而导致了交流中的错位。因此,我们也不能通过对话语信息的整理,得出清晰的思路,从而娓娓道出,让对方一下子获取你话语中的核心内容。
以上常见的四种情况,假如你也曾经遇到过,那么你则患有轻度或者较为严重的“话语错乱症”。
当然,知道了自己的话语弱势在哪里,你就可以通过针对性改正,来使得自己重回逻辑正道。但是在那之前,首先让CIA探员告诉你,“话语错乱”
是怎么出现的。
“话语错乱”为何发生
布莱恩和凯瑟琳约定了给凯瑟琳的母亲庆祝70岁生日,但是,到了约会的那一天,无论凯瑟琳怎么样打电话、发短信,布莱恩都好像人间蒸发似的没有了踪影。凯瑟琳的弟弟亨利等得不耐烦了,于是望着凯瑟琳说道:
“请问,姐姐你的男朋友经常到外国出差吗?”
“哦,不是,他是一家银行的职员,很少出差的。”
“那他为什么跟着欧洲时间转呢?”
“……我再催催他。”凯瑟琳尴尬地拿起了手机。
等到店铺打烊,布莱恩还是没有出现,凯瑟琳失望地回到两人居住的地方。
在凯瑟琳洗碗的时候,布莱恩回来了。他开门后就急忙跟凯瑟琳解释,说自己真的超级忙,因此忘记了这次的约会。凯瑟琳没有应答,只是问了一句:“你知道湖人队和火箭队最近的一场比赛的比分是多少?”布莱恩愣住了,然后准确地说出了两个球队之间的比分。
凯瑟琳于是说:“这就对了,你对你上心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不上心的就不会记得。”

凯瑟琳两姐弟的说话都用了类比的方法来说明自己想要传达的意思。这种类比、旁敲侧击的方法也是CIA在套用情报时常用的手段。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凯瑟琳弟弟的说话对象是一个完全不懂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时差的人,恐怕凯瑟琳听了会反问:“你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姐弟俩的对话是在双方都有这方面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沟通的。
同理,凯瑟琳并没有直接责备布莱恩的爽约,而是通过一个浅显的类比,来说明对方并不是真的没有空,时间是挤出来的,而且只要自己有心,总会想方设法去记住,完成约定。但让布莱恩懂得这个道理的前提,是两人都熟悉彼此的习惯和性格,知道对方听到话语后之后会作出什么反应,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话语逻辑术。
但现实中的我们却往往相反,总是设想对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意思,无需多说则会明白,然而“我以为你懂的”却并不等于“你懂的”。CIA探员在调查中发现,先入为主的情况在侦查中很常见。因此,沟通双方如果缺乏对话的基础——两人认知的关联,则会造成双方的误解,这是发生“话语错乱”的根本原因之一。
解决这个交流障碍的方法之一,就是摒弃先入为主的想法,建立与对方交流的认知基础,并以此为根据展开对话,才能行之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建立起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让话语有条有理

前面已经谈到,要让对方了解自己,就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让双方有沟通的基础,建立起双方的话语联系,但是话语的关联性不仅仅是针对对象而言,CIA探员告诉你,就话语本身,也要有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先来看看以下的对话。
甲:这个中年人在场。
乙:这个中年人在场,他有犯罪嫌疑。
丙:这个中年人在场,他早已经对死者心怀怨愤,而且凶器上也有他的指纹,因此有犯罪嫌疑。

比较一下甲乙丙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甲的说法只是一个对中年人是否在场的描述,并没有其他判断,也不存在论述。而乙的话语中,“在场”与“有犯罪嫌疑”之间其实并没有强有力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丙的说话中存在逻辑的关联,他以作案动机、作案工具等事实作为依据,论证了“他有犯罪嫌疑”这个说法。
CIA探员在培训的时候,总是用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侦查的道理。透过这个浅显的比喻,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话语条理、话语逻辑,并不是像想象中需要耗时耗力地推敲和堆砌,而往往是简单的结构组合——先是论据,然后是论点。当然了,论据和论点之间必须有起承转合,也就是存在逻辑关联,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让对方在你的逻辑说话中得到关键信息。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如果要让话语生动、有趣,那么我们需要铭记在心的一点就是,在与人说话时,句子与句子不要生硬地联系在一起,逻辑关系要求话语的衔接自然、流畅,前后有序,有因有果。
众所周知,话语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外乎有以下六种:
1.总分或者分总关系。先总说后分说,或者先分说再总说。
2.并列关系。两句话所提及的事实或者判断是同时存在的。
3.转折关系。通常由连接词“但是”、“不过”、“然而”等衔接而成。
4.递进关系。前一句和后面的句子层层递进,通常我们所用的逻辑连接词是“首先,接着,最后”、“从一方面来说,更进一步说”等等。
5.因果关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或者先得出结果再阐述原因都是允许的,我们往往用“因为……所以……”或者“由于……因此”等连接词将前后句连接起来。

如果不分清楚话语中的句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就盲目地使用逻辑连接词,就会给人一种话语错乱的感觉。比如:

(1)“这件衬衫不是你的。你从来没有穿过这种衣服,你的衣柜也没有这种款式,你比较喜欢的衣服款式是偏向淑女型的,但是就算不是名牌的淑女型衣服你也不会穿,上次我借给你的衣服因为不是品牌你就拒绝了。”
(2)“杯子打碎了,肯定是小格林干的,然而他只是一个调皮的七岁小男孩。”
(3)“国家要进步,就不能在各方面的建设上厚此薄彼,政治建设要重视,更进一步说,经济要提上去,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化建设。”

怎么样,看完这些例子,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这些句子犯了很明显的“话语逻辑错乱症”——没有选用合适的逻辑连接词,导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明确。
在第一个例子中,说话者首先采用总分的逻辑顺序,先表明观点——衬衫不是你的,接着分说原因,然而说着说着便岔开了,论题的中心变成了讨论对方是不是穿名牌和是不是淑女型上,让人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二个例子中,说话者之所以认定是格林干的,只是因为他是一个调皮的七岁男孩,这里选用的逻辑连接词应该是“因为”而不是“然而”。
最后的案例中,根据说话者的“不能厚此薄彼”的逻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应该是并列的关系,然而在此处却变成了递进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所以,CIA探员们最需要注意的一点便是“watch your
lips”,即“注意自己的说辞”,句子之间的连接词是否准确,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逻辑性,会不会发生自相矛盾的情况,等等。说话前,先要在头脑中打好草稿,说出来的话才会井井有条。
第二节 先天优势,后天努力,你也能成为逻辑大师
逻辑说话术并不难
影视作品中,CIA探员总是训练有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观众在惊叹的同时,也会感叹自己能力有限,认为自己远远做不到。其实,每一位CIA探员都是从菜鸟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智力并不一定很出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情报员,秘笈就在于CIA探员们在区别于动物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先天基础上,能把握好逻辑说话的技巧。事实表明,通过后天的努力,即使是菜鸟,也是可以吐露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话语的。
前面的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想要得到一个完整的论证,需要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依据,以及话语观点和依据之间的清晰关联。下面就由我们经验丰富的CIA探员告诉你,怎样把握三个要点。
一、提出一个清晰明白的观点
CIA培训手册上写着,观点在本质上是一个意见性的看法,它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可以是一个事实判断,对你眼前的事实作出“是什么”的看法;它可以是一个价值判断,站在评判者的立场,评价事实的意义、影响;它也可以是一个因果判断,揭露事实之所以会发生的内外在原因。
需要谨记的是,不管是事实、价值还是因果判断,你所表达的观点都应该是明确、直接指出要点的。
在CIA培训现场,经验丰富的老探员为了让新人知道直指观点的重要性,讲了一个自己的切身事例:
以前,潜入一家IT公司的老探员为了调查一位犯罪嫌疑人,跟这位“同事”借了两百块钱。当时,老探员承诺,发了工资一定会立刻将欠款双手奉上。两天以后,尽管工资已经发下来了,但为了摸清“同事”的性格,老探员故意好像完全遗忘了曾经的许诺,犯罪嫌疑人只好厚着脸皮走到了老探员的跟前。
“今天要一起去看电影吗,我手里刚好有两张电影票。”这位“同事”故意将“两”这个字的尾音拖得很长。
“但是我今天晚上不是很想去看电影。”老探员说。
“不会很远的,就过两条马路,走大概二十分钟,就可以看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了。”“同事”还是故意拖长“二”字的音,希望恢复老探员的“记忆”。
“还是不要了,我看今晚我要加班了,按照现在我的速度的话。”老探员望着他说。这时候,这位“同事”狠狠地望着老探员,眼里露出敌意。

在这个对话中,这位同事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主张或者观点,也谈不上判断,只是一味地旁敲侧击,但实际上只要他按照逻辑,说出“你欠我两百块,说过发工资后立刻还我的,现在已经发了,请还给我吧”或者“我现在缺钱用,能把之前欠的两百块还给我吗”这样的话,事情就会简单得多,也不会流露自己性格阴暗的一面。
中国人在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意思上总是偏向含蓄或含糊。请看下面的例子:
甲:你怎么看待早恋?
乙:不好也不坏。
甲:那个新来的员工能转正吗?
乙:好像可以的。
甲:邻居的老李是在案发现场,还是不在?
乙:嗯。

在第一个例子中,到底乙是赞同早恋还是反对早恋,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也没有阐述是好是坏,提问者并不能明确他真正的态度。而在第二个对话中,乙说的“好像”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看法,如果甲贸贸然就录用了新来的员工,可能会造成两人之间的误解。而在最后一个事例中,乙所说的“嗯”字究竟是肯定前一句还是后一句,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提问才可能得知。
CIA探员在审问对方时一个重要的特质是,会让对方直接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直接回答,不让他闪烁其辞,而后根据对方的看法步步紧逼,拷问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无论是实际工作还是平时对话,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就予以应答,很可能就给对方一个“没有主见”、“立场不坚定”或者“不靠谱”的感觉。在更多情况下,给不出明确观点的人们,往往会失去做决定的主动权,让他人来为自己做不合适的决定。
二、为观点寻找强有力的依据
仅仅有判断的话语是“光杆司令”,需要依据的支撑才能够成立。而依据一定要充分清楚。这里的依据,就是逻辑论证里所说的“论据”,它是阐述观点的基础。
CIA探员将依据分为事实的依据和理论的依据两种类型。事实依据是能够为我们直接感知的客观的现实,比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潮涨潮落等,而理论性的依据则是被谈话的双方接受为真的价值观、信念等前提。无论是事实的还是理论的依据,一定要强有力地论述自己的观点,才能让论点站得住脚,让对方觉得你的观点具有说服力。
请看以下两个案例对“垄断是否能消除竞争”的两个判断:
甲:垄断是不能消除竞争的。
乙: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因为垄断本身都是靠竞争来维持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再说了,竞争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并没有被摒弃,垄断不能将社会所有的生产都一手包下来。

相比之下,乙说的话要比甲的话更加令人信服,因为他提出了事实的依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并且层次分明地列出了逻辑的要点,而甲只有判断的话语则显得单薄得多。
CIA探员们需要提醒各位读者的是,观点和依据一定是紧密相关的,依据如果不围绕观点层层展开,便失去了依据的作用和意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1)“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是白马,马是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2)“什么叫悲观?我认为悲观就是悲观地生活着的人。”
(3)“你是一个十足的坏蛋,因为你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着黑色的夹克,黑色的裤子,还有黑色的皮鞋。”
(4)“史密斯绝对不是杀害艾琳女士的凶手,因为他的性格很温和,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很少发脾气。”

以上的观点和依据中,我们可以见到,说话者的依据并不能有力地说明他们的观点。在第一个例子中,说话者想要阐明他的观点“白马不是马”,众所周知,我们如果想要论证这个观点的话,就得列举白马和马的根本区别在哪,又为何不同,而说话者的逻辑论证不过是把问题重复了一遍;在第二个例子中,说话人想要对“悲观”下一个定义,却用“悲观”来定义“悲观”,这种“依据”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三个例子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强盗逻辑,说话者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到对方的身上,导致了无辜的对方在“中了枪”之后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一个例子中,说话者想要证明史密斯的清白,但是却不是列举可以证实史密斯无罪的依据,而是在阐述其性格特点。因此,对着一点,CIA探员们告诉你,在现实中,有多温和的人都有可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而平常看起来凶狠无比的人可能是热心公益的背后奉献者。因此,不能凭借性格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
所以,CIA逻辑高手们的结论是,论证观点的依据应该是客观的、切合观点的、有用的依据。我们要摒弃啰嗦、无关痛痒、毫不相关的依据,也不能用主观看法代替客观事实,所提出的依据应该是切合主题和具有实质意义的。
三、连接你的观点与依据
我们先来看两个简单的句子:
甲:今天天气晴朗得很,我们出去郊游吧。
乙:我已经很饱了,但身为大胃王的我再吃半个西瓜也是可以的。
这两句话中,如果我们调换一下前后的观点和依据,会得到这样的两个句子:
甲:今天天气晴朗得很,但身为大胃王的我再吃半个西瓜也是可以的。
乙:我已经很饱了,我们出去郊游吧。
如果出现这样的调换,我们觉得莫名其妙:天气晴朗和你吃不吃半个西瓜有什么关系呢?肚子饱了或是不饱和出去郊游有何联系?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奇怪,就是因为句子的前后并没有逻辑关系,也就是没有关联性。
那么,之前的句子为何会有逻辑关系?让我们重新看一下上一个例子。在第一句话中,甲其实省略了关联词,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因为今天天气晴朗得很,所以我们出去郊游吧。”而第二个句子则是“虽然我已经很饱了,但因为我身为大胃王,所以我再吃半个西瓜也是可以的。”前一句话是因果关系,而后者则是转折——因果关系,话语之间的逻辑靠关联词连接起来,意思才能传达明白,逻辑才能明了确切。
通过后天努力,你也可以妙语生花
正如正文开头提到的,这个世上并没有天生的逻辑说话高手,每一个高手都是由菜鸟转变而来的。在掌握了侦查的技巧过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一点点地积累经验,才能成功。有时候,阻碍你通往成功之路的不过是自己心中的障碍,你为自己的心门加上了枷锁,又怎么能看清楚外面的世界呢?对此,经验丰富的CIA探员特工吉姆喜欢跟新人分享下面的一则故事:

瑞秋是个小商店的售货员,她长得很可爱,脸上有着点点的雀斑,笑起来有两个甜甜的酒窝。但是瑞秋却为自己的雀斑感到很苦恼,认为自己长得一点也不好看,当顾客盯着她看时,她就会下意识地别过脸。
瑞秋的姑姑翠西看到了,就给了一包类似于珍珠粉的东西给瑞秋,说:
“这包粉末淡斑的效果很好,你一天洗三次,很快雀斑就会淡了。”
瑞秋很开心,谢过翠西之后回了家,认认真真地按照翠西的吩咐去做。几天以后,瑞秋真的觉得自己的雀斑淡了很多,笑容也多了起来。
一天,CIA菜鸟探员吉姆走进了瑞秋的小店,看到热情洋溢的瑞秋,他忍不住称赞她的美丽可爱。瑞秋和吉姆聊了一阵,便告诉了他自己变得自信的秘密。而吉姆接过瑞秋所谓的淡斑粉末一看,发现那只不过是一包很普通的护理粉末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碍不在外在,而在自己。人们总是很喜欢寄希望于外在的“神奇力量”来帮助自己,却不知道最大的神奇力量就来自于自己渴望进步、渴望飞跃的内心。所以,想要练成逻辑说话术,我们首先要克服自己内心的胆怯,勇敢地迈出步伐,大胆说,大胆练。
另外,在逻辑说话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风光,却忽视了背后的努力,更不能不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正如上文提到的逻辑说话顺序,只要抓住要领,其实也不难把握。克服心头的畏难情绪,迈出第一步,你可以发现,不论是邻里对话还是同事吵架,“锻炼”的场合比比皆是。
只要克服心理障碍,掌握技巧,细心发现,你也能成为成为逻辑说话的大师。
第三节 别人的大脑到底在想什么
你不是在和空气对话
看到这个标题,读者们可能会感到奇怪,谈话的对方正站在对面说着话呢,怎么是和空气对话?但请回想一下,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

甲乙丙丁聊得热烈,你仔细一听,甲在聊股市涨跌,乙在谈民生新闻,丙在谈菜价上升,丁在赞制度改革。四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就是聊不到一块去。

在火车站上,公交里,还是电影院买票,我们可以见到很多人在群聊,但是如果仔细地聆听,可以知道他们聊的话题并不相同。A可能在谈对猪肉价格上涨,B却在担心自己的老公出轨。其实,他们都以为对方是了解自己的话语主题和逻辑,但其实谁也没有在关心谁在说什么,与其说是在聊天,还不如说是在自言自语。
根据CIA探员们的见解,聊天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如果你预先设定对方一定是懂得自己的,而不顾实际的情况,就会造成沟通困难的情况。谈话是一种接球游戏,一个人抛出了手中的球,到了另一个人手上,再传回来。接球与抛球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手中的球很好地抛出去。上面所举的例子,就是单方面传球的结果。
根据CIA探员的逻辑,我们知道,日常对话中,双方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一方的信息表达出来,传达到另一个人的耳中,这只是单方面的传播,而如果需要进一步的为他人所接受并使其信服,则需要在逻辑上建立一种信服力,信服力的基础是,你必须确认你的谈话是有对象的,而对象的大脑不一定是与你一样的。CIA探员提醒我们,想要进入别人的内心,就必须先把他人的话放在心上。
在CIA探员们的调查中,为了摸清对方的底细,他们都会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列出别人的大脑究竟都在想什么,再结合现实,推断最可能的情况展开侦查。不同的人思维千差万异,从不同的立场上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对话中,我们是无法确切知道与你交谈的对方到底是在想什么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别人知道的事情,其实对方不一定记住了,因为他的大脑到底在想什么,你根本无法预知。
我们先来看一下事例:
特工A:特工B,昨天麻烦你帮我找的目标人物档案你收集好了吗?我等一下就要开始执行任务了。
特工B:什么?这份档案你等一下就要用?
特工A:是的,我已经跟你说过了。
特工B:不对啊,你昨天跟我说,“明天弄好给我就可以了。”现在才是早上九点,我还没有开始做呢。如果你等一下就要用,你昨天就应该跟我说:“明天九点之前一定要给我。”
特工A:我每天10点都会准时出去执行任务的,这个在情报局里面是人尽皆知的,你又不是不知道。
特工B:你这是强词夺理,我的确不知道……

首先,特工A并没有明确交代自己的事务,尽管下了指令,但是他的指令内容并没有完整准确地传达到对方的大脑中,而特工B也没有去确认事实,单方面地以为只要明天之前弄好就行,因此造成了双方的误解。
CIA探员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双方的对话并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你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了对方,而造成了谈话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并不止是上面所提到的事例,还有以下的情况:

⑴甲与表妹在机场出口碰到了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乙,甲将表妹介绍给乙,在国外刚刚留学归来的乙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在自我介绍以后才发觉了甲与表妹的愕然,因此,乙不好意思地对两人说:“对不起,我没有考虑到你们听不懂。”
⑵“这次任务就让我来吧,我一定能做好的。”特工甲诚恳地对上司说。上司吐了吐烟说:“不,还是让特工乙去吧,他比较谨慎,枪法也好。”特工甲失望地低下了头。
⑶餐馆里,一顿大快朵颐之后,甲抢着要买单,乙推开甲掏钱包的手,说:“你就那一点工资,还是我来吧。”甲松了手,在众人面前露出了尴尬的神色。

言语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建立一种“伤害”他人的逻辑。按照推断,以上无论是哪个例子,都在无意间触犯了他人,给人造成不舒服的感觉。那是因为,在对话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标准,没有把自己放到和对方一样的水平线上。
下面再让我们通过中国古代一个典型的笑话来看一下人与人之间思维的差异。

有一个自行修炼的行者走山过川多年,自己认为修行已经超过了很多高僧,于是行者便去当时最为知名的一灯大师所在的寺庙,想要和他一较高低。

行者跋山涉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但是恰好那时一灯大师已经外出了,大门中只有一个小僧在扫地。行者心想不来白不来,于是对着小僧拜了一拜。小僧停住了扫地,行者伸出一根手指,意思是天地之间,唯有佛祖是最大的。小僧见状,伸出了两根手指。行者大吃一惊,对方可是在说天地之间还有道,佛与道可是并行的,并不是唯佛独尊。于是行者不甘心伸出三根手指,表示不止佛与道,法也是和它们三足鼎立的,没有想到小僧举起了他的拳头。行者心想,小僧这是在告诉他,佛与天地共存,并不是要争个高下,或者一席之地,这一切不过是一念之间罢了,何必执着。行者于是大为叹服,躬身拜谢而去。

听到外面的声响,小僧的师兄走了出来,问小僧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小僧回答说,没什么,有个漂泊的行者,来时没有说话,伸出一个手指,我想走了那么久,许是饿了,肯定在说要一个包子,我伸出了两根手指,说也行,不过请留下两文钱香油钱吧,最近寺庙财政紧张呢。没有想到他不服气地伸出三根手指,说两文钱能买三个包子了。我生气了,举起了拳头说,两文钱还能吃一个大拳头呢!没有想到他倒是想通了,谢了谢我就走掉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猜出对方的心思,因为对方想的也许和我们并不相同。如果在说话时的逻辑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闹出笑话。因此,CIA探员告诉我们,话语中,一定要学会放低自己,与别人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才能为人所理解。
谈话中为什么会出现先入为主
一千个读者眼里,折射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主体的意识如天马行空,多种多样的,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总是存在着角度的差异,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事物。我们来看一个CIA调查的经典案例:

一个退伍多年的上校,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突然惊醒过来,他看了看身边,他的妻子并不在自己的身边。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下了床,发现妻子的枕头掉在了地上,他喊了一声没有人答应,于是起来上厕所。他走到卫生间的时候,看到了妻子的衣服放在马桶上,于是当场就被吓死了。
聪明的读者,请你猜一猜,这个上校为何而死?
第二天,当尸体抬走的时候,邻居和围观者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他的死是因为电闪雷鸣时有人潜进来杀死的,有的说是他妻子巧妙地谋杀了他,有的说他在厕所不小心滑倒摔死的。现场众所纷纭,莫衷一是。但众人的看法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上校肯定是他杀的。否则,一个健壮的、心理素质够硬的军人,怎么会被一件衣服所吓死?
另外,围观者一致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了士兵的死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CIA探员们看了看现场,收集了上校的情报过后,很快就判断出了上校的死因。
原来,上校患有梦游症,在战场上,他曾经因为梦游用枕头活活地将其部下捂死了。当他终于醒过来,看到马桶残留的血迹时,已经站在厕所里,而马桶上放着部下的绿色衣服。那一晚,妻子将他的衣服随手放在了马桶上,自己在沙发里睡着了,而上校看见了马桶上的妻子常穿的衣服,于是以为自己将心爱的妻子肢解了,于是在极度悲伤、自责和惊吓中死了。

主体自我意识的多样性,是由于他身处的环境、教育背景、职业分工等种种因素决定的。正如对同一个犯罪事实会有不同的、不为人所左右的看法,当把自己的看法加入了对事实的判断时,就很难避免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而CIA探员之所以能避开其他干扰因素,是因为他们是站在目标人物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的——他们究竟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想的后果如何?这样思考过后,他们才会再来作出判断和论证。
日常说话中的心直口快
说话总比逻辑还要来得快很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在说话时不对话语作进一步的思考,有什么就直接说什么,而没有完全顾及对方的感受,不管对方是不是理解,或者是对说出的话是否适宜,有的时候,这种心直口快会让人很不痛快。
(1)“天啊,琼斯,我的股票又跌价了,这次可亏大了。”
“我上次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快就转手了,不仅没亏,还赚了一小笔。”
(2)“教授,我做实验室的时候出了意外,现在不少仪器坏掉了。”
“你的脑袋难道是木头做的吗?我已经提醒过你很多次,做实验之前要检查装置,就是木头脑袋也已经开窍了吧?”
“不是的……”
“不是,那是什么?是仪器自己突然坏掉的吗?”
“您昨晚走的时候没有将仪器收拾好。”
“所以我才说,你每一次做实验之前,一定要检查好仪器的严密性啊。”
(3)“来一根烟?”
“不必了,我早就戒掉了。”
“看不起我是吧?”
“不是的,我已经戒了很多年了。”
“说到底还是看不起小弟了。”
“真的不是……”
“那就来一根吧。”

以上的例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颇令人不愉快的说话方式,因为这些说话者都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感受。在第一个例子中,当说话者对琼斯诉说自己的不幸的时候,明智的做法是保持沉默或者安慰对方,然而琼斯却洋洋得意地指出,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却能躲避过去,这样会给对方形成幸灾乐祸的印象和嘲笑的感觉。
第二个例子就是一个说话办事心直口快、不分青红皂白的典型。对话中的教授并不能完全听清楚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先入为主以为学生又搞砸了实验室,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要负一部分责任,用自己的话语强势压倒了另外一方。
最后的例子是在中国国内最常见的“给面子”问题。实质上,抽不抽烟和给不给面子是两码事,不能把“不抽烟就不给面子”这样的逻辑强加给别人。
生活中,我们都有可能是上述例子中说话方或者听话的那一方。当你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多一步思虑,不要给对方强加逻辑,先入为主;当对方发生逻辑错误的时候,注意听出来,找出两人的分歧所在,沉着有度地圆回来。
CIA探员们教你学会换位思考——主观的嘴巴,客观的立场
沟通中,如果交流双方都不注意自己的措辞与谈话逻辑,很容易就会出现强盗逻辑,导致双方沟通的困境,形成不好的印象。根据经验,CIA探员们常见的做法是消除自己的主观情感,换位到对方的逻辑上,组织话语,深入交流。但是,平常生活中的人们常常用自己的主观说法代替了客观的现实。
艾玛:“格林,我们分手吧!”
格林:“为什么?”
艾玛:“你一点都不懂我。”
格林:“你不说出理由,怎么知道我懂不懂你呢?”
艾玛:“所以说,你一点都不懂我。”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知道,艾玛要跟格林分手的原因是,艾玛认为格林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显然,这个理由带着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常难以完全了解对方的想法。艾玛的这个理由明显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把自己和格林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站在格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就难以使双方达成共识。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和逻辑来去看待事物,处理事物。即便是同一个人,看待事物,处理事物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也可能千差万别。因此,CIA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总是采取不同的逻辑对策。
由于地域分布的不同,中国人很喜欢对不同地区的人做各种划分,但由于先入为主逻辑的影响,人们的划分并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而造成了不少的麻烦。比如在广东人的眼里,几乎是除了广东人以外,其他人都是北方人。有些地方还轻蔑地将“北方人”称作“北佬”。试想一下,如果两个人在聊天中,一个人一上来就称一个湖南人为“北佬”,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这些逻辑错误都是由于将自己的主观结论加入对话中的结果。

因此,CIA探员们告诉我们,想要让自己被他人所理解,就先要跟对方站在平等的水平线上,就好比你到了别的地区要入乡随俗一样。

大脑的结构是如此复杂难懂,因此想要探明别人的大脑到底在思考什么,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此,想要避免自己的看法被他人的意见所取代,我们可以采取“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在表明自己的意见后,问问对方是不是真的认同。
当一个人不赞同某个人的看法时,他的态度可以可以在言语、表情、肢体等方面表现出来,当我们见到对方表露出不解或者困惑的表情或动作时,可以暂且停住说话,问对方是否赞成你的看法,这样才能达到与对方的共识。
总而言之,如果想要让自己和对方达成共识,那么就要先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其次,要用一种“置身事外”的客观态度冷眼观察整个事实,在弄清楚底细之前,不可妄自判断,深思熟虑,细细想想对方的大脑会怎样想,抛出来的“球”才不会太高或者太低,说出来的话语才会有令人信服的逻辑。
不必你猜我猜,有话请直说
“布斯,部门里面要选新经理了,你怎么想?”
“哦,换新血液,这可是一件好事啊!”
“我是想问,你有没有意向去竞职?”
“我觉得你比较适合。”
“啊,你说我?我只是个新人,来这个部门不过一两个月,可以吗?”
“对自己自信点,新人又怎么样呢,有时候反倒是年轻人更有干劲和创新精神。”
“但是我觉得难度太大了,还是你机会比较大,你是老同事,而且老练、受人尊敬。”
“这一点上,亨利更有优势。”

看完整个对话,相信读者们的心里还是会有疑惑:到底布斯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当对方问布斯对选新经理怎么看时,其实想问布斯要不要去竞选,但是布斯利用话题本身的模糊性转移了话题;当对方又问布斯想不想去竞选的时候,布斯又把球推到了对方的身上;最后对方再次绕回来了,问布斯想不想去竞选经理,布斯还是转移论点,将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了亨利的身上。一直在逃避话题,一直在隐藏自己的看法,和这样的人对话,你是不是也觉得很累?
因此,CIA探员们对这方面开出的“药方”是:有话就说,不要你猜你猜你猜猜!因为每个人不都是你肚子里面那条虫,不可能知道你的全部想法。同样的,你也无法获知对方的全部心底话。
第四节 练就一张可以逻辑说话的嘴
逻辑说话建立在对事实的推断上
电影电视中的CIA探员们总是能凭借寥寥数语,套出死活不肯招供的嫌疑犯的心中话,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令人钦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总想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舌绽莲花,巧舌如簧。但想归想,你有没有梦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做到这样?
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有逻辑说话的潜质,我们先来分析一段谈话逻辑的案例。

在某个社区住着一个双目失明的失业者。因为一个人十分孤单,并且行动不便,失业者就养了一条小狗。小狗十聪明乖巧,而且常常与失业者形影不离。
一天早上,楼下的住客彬彬有礼地敲开了失业者的门,说:
“最近的盗贼可十分猖狂呢,你怎么一整个晚上都把你的狗狗都留在我家门口呢?”
“没有啊,我的狗狗晚上都在我身边。”失业者疑惑地说。突然间,他开始大吐特吐,楼下的住客看着他痛苦的样子,一时之间也困惑了。
究竟是住客撒谎,还是失业者故意演戏?
假如CIA探员们告诉你,这两人说的都是实话,聪明的读者,你能从他们对话的逻辑中,判断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两人都没有说谎,所以失业者的小狗一整个晚上都留在了楼下,这是确切的事实。而失业者说小狗一整个晚上都留在了他的身边,因此,可以判断出的确有东西在他身边,但很可能不是小狗。再根据住客的描述的“最近的盗贼肆虐”,那么在失业者旁边的只能是小偷无疑了。CIA探员们根据调查得知,失业者的小狗狗喜欢舔着失业者的手,因此,失业者想到小偷伪装小狗狗麻痹自己,就不由得一阵恶心了。
如果你也猜出了答案,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了几乎和CIA探员们一样的逻辑能力。只有拥有一定的对事实进行逻辑分析能力的大脑,才能说出逻辑缜密的话语。真相就存在现实之中,有些人想利用生活常见的现象来制造假象,但是有一定逻辑能力的我们,一听就知道不是真话,比如:
“人从前的脖子跟长颈鹿一样长,后来才慢慢变短了,手也慢慢变长了。”
“因为地球是自转的,所以人不必动,就可以随着地球的自转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因为山谷有回声,所以在山谷中睡觉不用闹钟,晚上对着它大喊,明天它就会把你叫醒了。”

上面的例子看似有理有据的,但是都不是真话。因为我们都知道,并没有科学研究能够证明人的进化和长颈鹿有关;当地球自转的时候,人也是跟着自转的,所以相对来说,人是静止的,并不会凭空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回声的持续时间并没有上述例子中的说话者想象中的那么长,而是即时的。
要想练就一张可以用逻辑说话的嘴,我们首先要学会对事实进行观察,基于现实,但是不能做无逻辑的推断,必须让自己的话语有迹可循,有理有据。
善于为话语做归纳

CIA探员们在沟通中有一种令人瞩目的“善于归纳”的能力。通俗来讲,这种“善于归纳”,是指能够与谈话的对象聊下去,并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对方话语的核心信息,并通过总结得出一个完整的判断的能力。在日常的对话中,我们时不时运用这“善于归纳”的能力,就能为自己与他人的对话带来便利。
“善于归纳”的能力其实很容易学会,CIA探员在说出自己想法,往往会结合前面发言者的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得出结论,比方说:
几位探员正在讨论最近的一个案件。
探员A:我认为导致XXX销毁文件的原因,是因为XXX想要掩盖重要证据。
探员B:XXX是在自己的卧室毁灭掉这个文件的,既然这份文件放在XXX的个人住处,可见这件事跟XXX脱不了干系。
探员C在旁边一直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发言,于是两位探员问他有何高见。
探员C吸了一口烟说:“XXX之所以销毁文件,首先是为了掩盖重要的犯罪证据,还有保护自己。不过还有一点,我们不要忘记了,根据他的性格,如果只是他自己单人作案,他还不至于这么紧张,所以他很可能还在包庇同伙。”
听了探员C的见解,其他两人立马表示赞同。

上面的事例就是“归纳”法的运用。探员C用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既对其他的观点考虑在内,也抛出了自己的新看法,显得自己的话语井井有条,又具有说服力。只要善于听取好的看法,我们也能拥有CIA探员们这种“善于归纳”的能力。
逻辑话语中的“破”与“立”
逻辑说话除了善于归纳,还要学会“破”与“立”。CIA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分析,得出了一种逻辑说话的理论模型,那就是先破后立,或者先立后破,不破不立。在他们眼中,“破”就是破开说话之局,在谈话的开始针对话题做简短的总结,然后再表述自己的观点。
这种做法,跟上文提到的CIA探员的“善于归纳”的做法有着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破”往往是对之前发言者或者对方的观点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看法(不仅仅是归纳),然后提出一个新的看法,这个看法常常是一个全新的意见,而且会运用事实或者理论的依据来论证自己意见的正确性。比如:
特工训练营的两位教官对新来的特工进行了讨论。
教官A:“新来的特工笨笨的,脑筋不会转弯,做事又慢,只会完成自己手头的事情。”
教官B:“不,我觉得他挺认真的,做事总是按部就班,有板有眼,我交给他办的事情他从来都不拖泥带水。总之,他就是一个不错的新人。”

从这个简短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教官B对教官A的看法并不持赞同的态度。他的说话逻辑性正是运用了先“破”后“立”的顺序:首先,对教官A的判断进行了否定,为了证明自己的“新来的特工是一个不错的新成员”这个的论点,他用了其做事的事实为依据,围绕同一个论点展开证明,暂且不论他们谁对谁错,教官B说话的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
日常生活中,要增强自己话语的逻辑,我们也可以参照CIA探员先“破”后“立”或者先“立”后“破”的逻辑结构,以充实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观点层次分明,使人一听就能知道话语的重点在哪里。
是你还是我,说话中的到底是哪个——谈话中必须避免对象模糊
CIA探员指出,一段有条有理的逻辑话语,肯定有着明确的主体指向,否则则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例如CIA探员们曾经处理过一个特殊的案件:

在一次外出逛街时,富人家的姐妹俩被一个吉普赛妇女叫住了,说是与她们有缘,要为她们算上一卦——当然是付钱的。接着,吉普赛妇女煞有介事地摆弄着手中的水晶球,说:“姐在妹先死。”两人听了,各怀心事地走了。不久之后就传出了两人为争家产自相残杀的新闻。

其实,吉普赛妇女的话犯了一个常见的逻辑错误,那就是她的话中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对象,主体的概念是模糊的。这段话的主体可以是“姐”,姐姐在,但是妹妹先死了;也可以是“妹”,姐姐在妹妹之前就死掉了。为了避免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理解的姐妹俩就各自先下手为强了。
CIA探员们指出,在人们的平凡生活中,说话者的话语主体指向模糊,往往会导致对方难以回答,摸不着头脑。
“一加一等于多少?”
这个简单的问题,当一家研究结构问及一些著名的教授、大学生和各行各业的精英时候,研究人员却得到了丰富多彩的答案,这些人物在回答此问题时候,总要思考很久,然后给出一个可能毫不相干的答案,也有一些人表示无法回答。只有在调查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时候,小学生们大部分才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二”这个数字。
一加一等于多少,这个看似浅显的问题为何难倒了这么多人?从逻辑的方面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因为“一加一”这个问题本身的对象是不限定的。一加上一可以等三,比方说爸爸加上妈妈生出了一个孩子,那么就是三个人了。但如果我们给这个问题加上一个对象的限定:“1+1=?”这个时候,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用笔写上“2”这个数字。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遭遇这种让人“想太多”的问题。
一次,CIA教官杰森急匆匆地走进中心说了一句“赶紧做完把情报给我”,然后就走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在中心坐着办公的工作人员一脸茫然,杰森到底要谁收集情报?收集哪一份情报?什么时候需要那份情报?等了好久,新人罗斯为了表现自己积极的一面,赶紧把自己手头的资料整理好,敲开了杰森办公室的门,然而杰森却对他说:“谁让你送资料过来?我要的是艾米丽手里那份关于罗马尼亚的情报!”

在这个案例中,CIA教官杰森提出来的问题就再也简单不过了。九个字的问题,却让底下的人很为难,因为不知道他具体指的对象是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逻辑局面,是因为这个提出的问题只有中心语,却没有附带对象的定语,在逻辑说话培训的时候,CIA们都会被提醒在要注意说清楚对象。所以,不论是说话还是提问题,我们都必须明确自己的对象到底是谁,而自己需要对方给出什么信息,这些都是不能遗漏的逻辑项目。
在关于话语逻辑对象模糊上,还有一个问题,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踩中地雷”。
地铁站里,两个乘客吵起来了。
“先生,请问你是怎么一回事?”
“我怎么了?”
“你自己心知肚明!”
“你来找茬的吧!”
“你还恶人先告状啊?”
两个人大眼瞪小眼,眼看着就要吵起来了。突然一个小孩子拉了拉其中一个乘客的衣角说:“爸爸,刚才我不小心踩着他了。”

很多时候争吵都是因为一些“说得不清不楚”的事情。在这两个乘客的对话中,其实两个人说的都是漫无边际,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的东西。第一位乘客问“你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相信很多人在听到这句话时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另外一名乘客莫名其妙的时候,对方又来了一句“你心知肚明”。但事实上,这位乘客真的什么都不知情。
当说话者提及的事物没有边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一头雾水,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一些宽泛的题目和说辞常常抽象得让人无法回答。比如说“论建设和谐社区”、“我们要大力提高校区的绿化建设”、“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出去玩吧”,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抽象说辞,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切入点,只是给对方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说辞改成“从打击犯罪开始,建设和谐社区”、“加大绿化芒等树木的引进,提高校区的绿化建设”和“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去看《乱世佳人》吧”,这些话就会比之前的话语要明白很多。
所以,CIA探员们针对这个问题特别指出,与人说话时要避免漫天撒网,而要集中火力,将自己要说的意思要点化,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总之,练就一张逻辑说话的嘴并非一朝一夕,我们一定要掌握方法,点滴积累,才能让自己说的话无懈可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