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地学卷·地质学分册(二)

書城自編碼: 204280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地球科学
作者: 孙鸿烈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62117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775/91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551.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无端欢喜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2.2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IDL编程实现》
+

HK$ 46.3
《地球》
+

HK$ 119.3
《缺陷岩体纵波传播特性分析技术\俞缙》
+

HK$ 201.4
《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方法应用实例》
+

HK$ 172.3
《岩溶及地下水超前预报技术》
+

HK$ 118.0
《地貌学原理(第3版)》
內容簡介: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记述了301位地学家,分别见于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等分册。其中,地质学分册(二)收录了65位地质学家。
關於作者:
孙鸿烈、李廷栋、周秀骥、郑度
目錄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钱伟长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前言 孙鸿烈
20世纪的中国地质学
20世纪中国知名地质学家
郭令智1915~
郭文魁1915~1999
宋叔和1915~2008
陈正1915~1990
陈庆宣1916~2005
杨开庆1916~2005
郭承基1917~1997
赵宗溥1917~2003
池际尚1917~1994
董申保1917~2010
陈梦熊1917~
郭宗山1917~2001
刘东生1917~2008
关士聪1918~2004
杨起1919~2010
马杏垣1919~2001
张炳熹1919~2000
田在艺1919~
涂光炽1920~2007
陈光远1920~1999
朱夏1920~1990
司幼东1920~1968
刘鸿允1920~1998
王仁1921~2001
吴崇筠1921~1995
沈其韩1922~
李德生1922~
吴利仁1923~1998
谢学锦1923~
於崇文1924~
张培善1925~
张宗祜1926~
王德滋1927~
张本仁1929~
许靖华1929~
张秋生1929~1987
翟裕生1930~
李廷栋1930~
肖序常1930~
赵鹏大1931~
常印佛1931~
刘宝珺1931~
丁国瑜1931~
薛禹群1931~
孙大中1932~1997
彭志忠1932~1986
马宗晋1933~
傅家谟1933~
孙枢1933~
钟大赉1933~
袁道先1933~
马瑾1934~
任纪舜1935~
戴金星1935~
欧阳自远1935~
汪集旸1935~
林学钰1937~
王铁冠1937~
邓起东1938~
张国伟1939~
叶大年1939~
李曙光1941~
安芷生1941~
刘嘉麒1941~
贾承造1948~
20世纪中国地质学大事记
內容試閱
20 世纪的中国地质学
地质基础学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历史学科,包括古地理学和构造地质学,还可以包括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有它自己的研究内容,但同时它又具有综合性,其中的历史构造部分更是这样。二是地球物质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矿床学既是各有关学科的综合应用,同时在时空分布研究方面又成为与地球历史学科之间的桥梁。三是地质应用学科,包括煤地质、石油及天然气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狭义的环境地质以及应用地球物理等。此外还有新兴学科如数学地质和天体地质等。
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可以将上述几个方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阶段;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三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质科学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一章 奠基阶段
20世纪初,周树人(鲁迅)就曾著文论中国的矿产地质,但中国拥有自己的近代地质科学事业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由于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和李四光的远见卓识,由于外籍友人A.W.葛利普、P.T.德日进和J.G.安特生的鼎力协助,还由于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的非凡努力,我国的地质科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了全球性的声誉。
在地球历史学科方面,作为地质基础的地层系统已经基本建立。孙云铸等对古生界海相地层研究已经富有成果;杨钟健对古脊椎动物、斯行健对古植物的研究也已开始;新生代的沉积和气候研究,包括第四纪冰期问题也已提出;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的头骨化石,使北京一时成为古人类研究的中心之一。李四光在20年代末的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已经预示了地质力学学说的萌芽。30年代赵亚曾、黄汲清在秦岭的工作,可以看作造山带研究的开始。在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战争时期,
倡本文是对由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籍传茂、杨巍然、杨光荣等共同讨论完成的《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专稿缩编而成的。叙述当中将着重于综合性的系列成果和总结性的理论概念内容。参考文献过多,只在文末列出少数最主要的。
地质研究的范围扩展到西南和大西北。40年代黄汲清领导地质调查所青年学者编制了中国东部14幅1∶100万地质图(1947~1948),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1∶300万全国地质图的基本依据,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地矿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地球物质学科方面,岩石和矿物的研究工作比较零星,较多的成果是矿床的研究和矿业的记载。谢家荣的煤岩学研究在当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30年代末至40年代还开始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的研究。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甘肃和四川。玉门地区的工作除系统的石油地质勘查外,还包括了翁文灏领导的最早的地球物理探查工作。
一、地球历史学科
(一)古地理学
古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研究范围较广。这里所说的是与地层古生物相关的古地理学,其研究成果多数表现在古地理编图方面。从广义上说,一般把C.莱伊尔(1873)和A.P.卡尔宾斯基在19世纪后期编制的始新世以来欧洲海侵区域图和二叠纪海侵图视作为古地理学的萌芽。20世纪前期中国编制的古地理图件首推A.W.葛利普的亚洲系列古地理图(1924,1928)。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中期,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1939)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两部巨著先后问世。前者附有震旦纪至三叠纪4幅古地理图,区分出古陆和沉积盆地(统称为地槽)两类单元;后者编制了寒武纪、加里东泥盆纪、华力西二叠纪、燕山白垩纪和喜马拉雅第三纪(编者注:按新制订的地质年代表,老第三纪改称古近纪,新第三纪改称新近纪,“第三纪”不再使用。全书同)5幅中国地质构造古地理图,系统解释了中国及邻区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演化历史。刘鸿允编制的中国寒武纪古地理图于1949年发表。
(二)构造地质与地质制图
构造地质学的诞生是从研究露头尺度的构造现象开始的,以地质路线调查和地质制图为其主要手段,而构造地质的研究则是地质制图的主要基础。
20世纪最早研究我国地质构造的是国际友人的工作,除R.庞培勒、F.V.李希霍芬、A.W.葛利普、B.维理士外,尚有俄国人B.A.奥勃鲁契夫,从1880年到1906年多次到中国东北、西北进行考察,对这一带的构造格局作了概略的总结;英国人J.C.勃朗1907~1910年几次到云南调查,对云南及邻区的地质构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法国人T.德普拉1909~1911年在云南东部调查,著有《云南东部地质研究》;日本人小藤文次郎1910年对我国东部地区作了系统调查,著有《中国及其附近地质概要》。我国学者系统研究构造地质由翁文灏1922年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发表的《云南东部构造地质》拉开序幕。较此稍晚,李四光发表了一些东亚乃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如《东亚某些特殊构造类型及其与大陆运动问题的关系》(1929)、《构造类型和地球运动的探讨》(1931)等,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陈恺、熊永先的《北京西山之逆掩断层》(193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都是这一时期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成果。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1939)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两本经典著作的出版是这一阶段我国构造地质研究的总结。
我国自己的地质编图首先要提到周树人(署名索子)1903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地质略论》,在其绪言中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1906年顾琅、周树人合编出版了《中国矿产全图》(此图是《中国矿产志》的附图),这是我国编制的第一张矿产图。1910年《地学杂志》第一号(创刊号)发表了邝荣光从1905年开始编制的1∶250万《直隶地质矿产图》。1914年丁文江赴滇、黔、川等省调查,沿途测制了多幅1∶20万路线地质图和个旧、东川等地的矿产地质图。1920年叶良辅等出版了《北京西山地质志》和1∶1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1924年翁文灏组织领导编制1∶100万国际分幅的“北京―济南幅”、“太原―榆林幅”和“南京―开封幅”地质图,于1928年完成,使我国的地质制图工作与国际正式接轨。1935年李四光等出版了《宁镇山脉地质》和1∶5万宁镇山脉地质图。1938年两广地质调查所编制了东经108°以东地区的1∶50万两广地质图和1∶200万广东地质图。1938年江西地质调查所编制了1∶100万江西省地质图和江西省矿产图。1940年四川省地质调查所编制了7幅1∶50万四川地质图。从1945年开始,中央地质调查所黄汲清(主编)组织编制了14幅1∶100万地质图,于1948年陆续出版。与此同时,黄汲清还主编了1∶300万中国地质图,于1952年出版。
二、地球物质学科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阶段,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专门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研究的人员较少,但成果则是较全面和丰富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内迁,重庆和昆明成为战时地质研究中心,我国西部成为当时地质研究的主要地区,许多重要的著作是反映我国西部地区的。
(一)矿物学
1921年章鸿钊发表《石雅》。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矿物学史的开创性著作,对了解一些矿物名称在历史上的异同沿革,有很大帮助,是今日从事宝石、玉石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他还著有《古矿录》。该书成于1935年,直至1954年才出版,对规划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很有参考价值。
早期宝石、玉石方面的论述还有何杰、李学清等人的著作。何杰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发表《中国北方通用的宝石――变石》(1924),是一篇很完整的宝石学论文。李学清则著有《中国寿山石之研究》(1928),他还先后发表《江苏北部的石陨石》和《黄土之化学及矿物成分》,这是我国最早的陨石矿物学和沉积矿物学的研究成果。
在矿物学的教学方面,王烈任教时间最长,1919年起即在北京大学(含西南联大)地质学系讲授普通矿物学直至1950年。何作霖在我国矿物学发展中有重要贡献:发现并研究白云鄂博铁矿中的稀土矿物,为后来开发利用我国稀土资源做出了重大贡献;长期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的研究与教学,所著《光性矿物学》(1935)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光性矿物学教材;他是我国岩组学的开拓者,是世界上最早开展X射线岩组学的研究者,发明了一种X射线岩组学照相机,发表有《用X光研究岩组之方法》(1947)和《X光材料鉴定术》(1947)。
在岩组学方面,王嘉荫著有《一轴晶矿物光轴方位之测定与岩组学》(1940)。池际尚是将岩组学方法运用于变质变形研究的第一人,她的博士学位论文《Wissa?hickon片岩与花岗岩化作用的构造岩石学》提出了一个变形组构的统一模型。
孟宪民在专著《湖南临武香花岭锡矿地质》(1935)中研究了该矿床的51种矿物,为后来黄蕴慧等发现新矿物香花石奠定了基础。他发表的《矿物鉴定的微化学方法》(1940)提出了55种元素的显微分析方法,在改进矿相学研究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二)岩石学
我国现代岩石学的研究,是与现代地质学的引入同步的。翁文灏早年在比利时主攻岩石学,1912年获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勒辛地区的含石英玢岩研究》。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地质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在岩石学、矿床学方面多有建树。1926~1929年他连续发表《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1926)、《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1927)、《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1929)等系列论文,主要论述燕山运动的存在,奠定了研究我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分布规律的基础。
现代地质学开创时期,较完整的火成岩石学著作应推叶良辅、喻德渊。他们合作发表的《南京镇江间之火成岩地质史》(1934)研究了该区侏罗纪、白垩纪象山组沉积以来的岩浆活动,将岩浆活动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相联系,为我国早期的一部区域岩石学的经典著作。此外,叶良辅还连续发表了《中国接触变质铁矿中的闪长岩的岩相学研究》、《山西临汾县方沸石正长斑岩》(1925),后者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碱性火成岩著作。
区域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方面,王恒升发表了《大冶铁矿床》(1926)、《北平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带之火成岩》(1928)。他长期从事的新疆地质调查,奠定了后来若干重要金属矿床普查、勘探和开发的基础。
火山作用和火山岩方面,尹赞勋的《中国近期火山》(1937)、杨杰的《中国东北部几个近期火山》(1936)、法国人A.赖格华的《满洲及东蒙熔岩研究》(1929)、王炳章的《热河北票之火山岩研究》(1929)、赵家骧的《中国西南部二叠纪玄武岩成因及时代之检讨》(1942)、宋叔和的《天山之火山岩》(1947)等,都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变质岩石学方面,翁文灏对华北地区大理岩成分的研究,孙健初对雁北桑干系,杨杰对五台系的研究等对后人均有启发。程裕淇早期在《地质论评》发表的《水成岩之接触变质》(1936)主要介绍了A.Harker的《变质作用》(1932)专著。此外,如彭琪瑞的《西康田湾附近之进度变质》(1946),至今还是研究川西地质必读的参考资料。
宋叔和的《甘肃皋兰杂岩之初步研究》(1948)和《甘肃皋兰白银厂火山岩系及其变质》(1949),为白银厂及西部同类矿床的找矿、勘探都提供了极好的岩石学标志。
现代沉积的研究受到较多的重视。翁文灏对我国沉积地质学方面的贡献有《中国北方河流冲积及其地质意义――华北侵蚀及冲积现象之定量研究》(1931)。此外,早期如G.B.巴尔博的《桑干河峡谷沉积》(1925),F.桑志华等《关于天津近代海水沉积及其下的淡水沉积》(1927),P.T.德日进的《中国之大陆沉积》(1936~1937),马溶之的《北平尘土之研究》(1934)、《中国黄土之生成》(1944)。生物化学堆积方面如朱庭祜的《广东西沙岛海鸟粪之积储》(1929),马廷英的《珊瑚礁建造所需的时间》(1937)及其有关的古气候方面的系列论文,以及阮维周的《山东临朐山旺村之硅藻土》(1937),叶连俊的《燧石之成因及其沉积环境》(1945)等,均是现代中国沉积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沉积岩石学的早期著作有赵景德(1944)评介克伦宾(Krumbein)、佩蒂约翰(Pettijohn)的《水成岩岩石学》(1944),阮维周的《水成岩之分类――矿物定量之分类法》(1947)。这些反映了40年代西方沉积岩石学开始引进我国的过程。
(三)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正是国外地球化学形成的时期,中国的地球化学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1924年李四光和舒文博分别发表《火成侵入体地质调查之新法》和《豫北红山侵入体地质调查结果》两篇论文,标志着近代中国地球化学思想的萌芽。金耀华和阮维周的《等碳线所示之四川可能产油区》(1940),是油气化学探测的萌芽。《四川盐矿地球化学性》(1942)是李悦言开沉积地球化学的先河之作。王肇馨和林文聪的《福州温泉水之分析及研究》(1940)可谓我国温泉地球化学的先驱。
(四)矿床地质学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早期留学生们到工业先进国家学习地质矿业,带回了较系统的矿床学理论知识。大约在1920年前后,我国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才逐步展开,矿床学也开始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研究。老一代矿床地质学家先后调查了几十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发表了《扬子江下游铁矿志》(谢家荣等,1935),《湖南锑矿志》(王晓青等,1938),《中国赣南钨矿床地质》(徐克勤等,1943)等专著、报告和论文。仅《中国地质学会志》和《地质论评》两个刊物上的矿床地质论文就达200篇,其范围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铁、铝、铜、锰、钨、锡、铅、锌、银及若干非金属矿床的研究,其中以云南东川铜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云南个旧锡矿、大冶铁矿和赣南钨矿以及华北地区的煤矿等研究比较深入,对这些矿产的开发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时期,矿床学的研究是与地质基础学科如地层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的研究同时开展的。如翁文灏的《中国矿产区域论》(1920)就提出了我国南方存在钨锡带、铜铅锌带、汞锑带的区域分带现象;谢家荣的《中国成矿时代和成矿区域》(1934)按地理位置划分了16个成矿区带。它们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开始,起到了开拓和先行作用,为以后的矿床学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地质应用学科
(一)能源地质学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我国早在宋代的科学家沈括就记述了“石油”,然而早期的石油地质理论是从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