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編輯推薦: |
励志是成功的阶梯。在陈景润眼里,生命的全部意义等同于数学研究。在那科学研究被窒息的年代,他的思维定势和价值追求与整个社会思潮产生了逆向背离,面对流言和挫折,毫不动摇。他把孱弱的身子锁定在6平方米的“生命容器”内,辛勤耕耘着这片自由的乐土,坚持不懈地推算着“哥德巴赫猜想”,拼着性命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铸梦——追忆舅舅陈景润》的作者宋力以“外甥”的独特眼光,深情地追忆了陈景润生前的生活点滴,全景式地披露了其生前珍稀资料,谱写了一段为梦想不懈攻关的科学传奇,完整地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陈景润。陈景润坚持不懈的“铸梦”精神,不仅影响了过去的一代人,在当今时代,他更是年轻读者的精神坐标。
|
內容簡介: |
在《铸梦:追忆舅舅陈景润》一书中,宋力以一个外甥的独特视角,近距离的密切接触,细致入微的观察,细腻传神的描摹刻画,生动地呈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立体、可亲可敬可爱的陈景润。向读者全景式披露陈景润生前的珍稀资料,展现这位数学奇人为梦想不懈攻坚的科学人生。
在很多人眼中,陈景润被形容为科学“怪人”,认为他除了数学之外,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不会生活、不会工作、甚至不会做人等等。不过,在外甥宋力的眼中,这位科学“怪人”在婚姻爱情上,和普通人没有太多区别,比如追女朋友的方式。陈景润的爱人由昆是一名医生,陈景润在一次生病住院期间和她相识。当时,由昆正在学英语,经常到病房楼顶朗读。
为了制造机会接近心上人,陈景润常常故意上楼晾晒衣服。接着,他又热情地提出教由昆英语……于是,成就了这桩美满姻缘。宋力说:“我写《铸梦:追忆舅舅陈景润》这本书,也是想让更多读者了解,陈景润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平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还原他作为普通人血肉丰满的一面。”
|
關於作者: |
宋力,1956年10月出生于闽西山区连城县。曾著有《心灵的阳光》、《履痕》、《激情成就梦想》等多部作品。
1972年底高中毕业后到连城新泉公社插队,1975年10月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工厂、党政机关、国有大型企业任职。
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间,作者与陈景润保持着密切的接触,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深入交流、详尽了解陈景润当时的工作、生活以及心理状况。特别是在陈景润成家后,与陈景润及其夫人由昆亲情联络更加频繁。自2006年以来,不断地收集陈景润生前的有关资料,并着手编撰《追忆陈景润舅舅》。为了纪念陈景润诞辰八十周年,2013年初,在陈景润夫人由昆女士的支持鼓励下,重新修订《追忆陈景润舅舅》书稿,并将原书名改为《铸梦——追忆舅舅陈景润》。
|
目錄:
|
序一 行走在彩云间
序二 温暖的记忆
第一辑 艰难的成长
贫苦人家的瘦弱儿
英华中学的BOOKER
晒着文凭摆书摊
“笨鸟”不屈展翅翱翔
第二辑 孤独的追梦者
斗室之中有乾坤
进军“哥德巴赫猜想”
“文革”浩劫
忍辱负重不言弃
我辈仍是蓬蒿人
第三辑 不期而至的荣誉
徐迟采访一波三折
陈景润旋风
特别的人大代表
第四辑 发自内心的感恩
景润舅舅与华罗庚
景润舅舅与闵嗣鹤
景润舅舅与李尚杰
景润舅舅与故乡亲人
第五辑 生命的暖春与寒冬
科学“怪人”的爱情猜想题
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
与病魔抗争的岁月
高山流水悼忠魂
附录一:陈景润年谱
附录二:陈景润论著目录
附录三: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信
附件四:欧拉给哥德巴赫的信
附录五:徐克定的18首悼念诗
后记 仰望
|
內容試閱:
|
“笨鸟”不屈展翅翱翔
1952年2月,景润舅舅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他遇到了王亚南校长。“你的身体怎么样了?在这里还适应吗?”校长主动上前与他握手问道。
“很好,很好,都很好!谢谢,谢谢王校长!”
可能是长期研究数字的原因吧,景润舅舅这一生中,与人对话语言极为简练,从来就是这么几句话:“很好”、
“蛮好”、“不好”、“谢谢你”。
1956年,党中央决定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大会,会议通过了《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这次大会上,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传达和阐明了毛主席关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亲自领导制定了国家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作为科研战线的前沿。厦门大学也提出了培养目标:
“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厦门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理论与基础学科方面从事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鼓励师生向科学的巅峰挑战。”
时代召唤科学家,同时也为有志人士创造各种平台。
厦门大学数学系采取各种形式,努力为教师创造科研的机会和条件。曾经教过景润舅舅数学的系领导对他说:“景润,你数学基础非常好,可以选一些课题进行研究,利用业余时间给同学们上课。如果需要系里支持,数学系会帮助你。”之后,数学系让他担任了“复变函数论”课程的助教。
在教学中,景润舅舅感到信心百倍,在讲台上,一点也不感到胆怯,几年来积累的知识喷涌而出。他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讲解获得了同事们的好评。
工作之余,景润舅舅都在进行数论研究,但一直感到没有多少进展,陷入了久久的苦闷之中。一次,他在图书馆资料室遇到李文清老师。李文清老师得知他的忧郁苦闷后,直截了当地对他说:“要研究数论,应该多读华罗庚的书,特别是《堆垒素数论》。如果你能改进华先生的任何定理,就会在中国的数学界受到重视。”李文清老师的这番话使他深受启发、茅塞顿开。
在重要的关头,李文清老师给他指明了数学研究的路径和方向。
从那以后,景润舅舅除了上食堂,去图书馆数据室外,几乎停止了一切与数学无关的活动,手不释卷,全身心地投入到华罗庚《堆垒素数论》著作中,这本厚厚的著作,他几乎能背诵下来。
后来,景润舅舅是这么形容当时如何研读《堆垒素数论》的:“《堆垒素数论》我一共读了二十多遍,重要的章节甚至阅读过四十遍以上,华先生著作中的每一个定理我都记在脑子里了。”
景润舅舅背书有一个很特别的办法,就是把书沿着包装线拆开,分成一页一页的,每次出门就带一页在身上,不管是在走路、还是排队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直到把每一页都看透了,他才重新把书装订起来。所以说,他的书没有一本是新的。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放在景润舅舅身上,再准确也不过。
在熟读了华罗庚先生的所有论著之后,景润舅舅决定就“他利问题”做一些冲刺。
“他利问题”是数论中的中心问题之一,它吸引了无数数学家的关注和钻研。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以及《等幂和问题解数的研究》一文,都专门讨论了“他利问题”。这个问题被归结为对指数函数积分的估计,华罗庚在他的论文中写道:“但至善的指数尚未获得,而成为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经过一段辛苦的努力,景润舅舅终于在1956年完成了数学论文《他利问题》。在最终证明“他利问题”的时候,他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论。面对华罗庚这样的伟大数学家,他心里产生了一种恐惧。
在李文清老师一再鼓励下,他才将论文交给了李文清先生审阅。
经过认真审阅,李文清先生认为景润舅舅《他利问题》的结果是正确的。
面对自己的学生对于数学大师的结论发起的冲击,李文清老师既高兴,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又找来张鸣镛老师一块再次审核。最后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审阅的结果一致:《他利问题》的证明是正确的。他们高兴的鼓励景润舅舅将这篇论文直接寄给华罗庚先生亲自审阅。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你们年轻人如果在著名数学家面前止步,不敢再作进一步研究、获取新的成果,数学又怎么能发展呢?”李文清对景润舅舅说。
后来,李文清把景润舅舅的《他利问题》论文,直接寄给了中科院数学所的关肇直先生,并由关先生转交给华罗庚。
很快,景润舅舅接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电报。电文很简单:“请陈景润到北京报告论文”。电报最后的署名是华罗庚。
1956年,景润舅舅和李文清先生搭上了北上的列车,前往北京参加数学论文宣读大会。幸运的突然降临使他既高兴又紧张,在列车上,他忐忑不安地问李文清老师:“老师,您说我的论文好吗?”
“当然好啦,要不怎么会邀请你去参加全国数学论文宣读大会呢?” “好,那就好!那你说华先生会喜欢我的论文吗?”
“当然喜欢啦,要不华罗庚先生怎么会亲自发来电报邀请你呢?” “蛮好,蛮好!我的普通话不好,他们不会听不懂的吧?”
“你是去北京宣读科技论文,又不是参加普通话比赛。你先把论文背熟,然后讲慢一点,他们会听l董的。” “那就好,那就好!”
伴随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景润舅舅在车厢里大声地背起了论文。李文清老师看着眼前这可爱的学生,想到他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心里别说有多么的高兴。
在宣读论文那天,看到台下坐着的那些敬仰的数学家,景润舅舅兴奋、紧张的心情交织在一块。正如原先担心的那样,在宣读论文环节果然出了乱子,他结结巴巴读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好把论文内容写在黑板上。看到这情景,在场的科学家们都笑了起来,他们在不停赞叹眼前这位数学奇才的同时。也验证了社会上对陈景润的“痴迷、傻果”的传说。
这时,李文清老师赶紧走上前帮助解围。“我的学生不善于讲话,请专家委员会同意让我为他的论文作补充介绍。”李文清老师诚恳地向主持人说。
最后,华罗庚先生上台做了评论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景润舅舅所取得的成果。针对景润舅舅的现场表现,他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癖’、‘偏激’、‘健忘’
、‘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者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是啊,华罗庚先生是景润舅舅另一位伯乐,他把景润舅舅从厦门大学带到身边,带到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在这里,景润舅舅学会的不仅仅是数学的研究,还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华罗庚先生是景润舅舅终生敬重的恩师。
P36-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