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认识和表达日渐趋同,渐渐地开始在同一文化属性中去深入、去探索,我们的生活早已和艺术创作无法割裂,作为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的审美个体,我们希望以轻松、优雅的方式穿行于现实和幻想之中。
徐国峰、康恺
2013年4月于上海
颠覆,另类艺术之美
《美人计》为徐国峰和康恺两位走在前沿的当代艺术家的观念数码作品集,作品大多取材自戏曲人物。两位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对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剖析与理解,将视觉色彩和造型艺术完美结合,以独特的视角将戏曲中的人物、动物、历史、传说以及舞台布景等多方面集合在一个空间中,向人们展现了艺术“混搭”的颠覆之美。于是,读者便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以突破思维界限的方式,去欣赏艺术表达的“破”与“立”。
徐国峰和康恺所营造的舞台场面与人们印象中的戏曲舞台大相径庭,作品也远离戏曲的经典形式,不按约定俗成的文本结构来理解和演绎。他们的作品聚焦强烈的文化冲突,将十字架、罗马殿堂等与中国戏曲舞台造型相拼接,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经典文本与时代元素融于同一时空环境,从而产生
|
內容簡介: |
《美人计》一书为徐国峰和康恺的观念数码作品集,作品大多取材自戏曲人物,两位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对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剖析与理解,将戏曲中的人物和道具以及舞台布景和从来不曾在舞台上出现的东西
“混搭”在一起,以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将视觉色彩和造型以及三位空间重新整合并呈现在我们眼前。
本书共有以下几大亮点,首先作者邀请了众多当代著名艺术家和评论家赠言以及作序,包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著名舞蹈艺术家金星、著名电影导演王小帅以及著名艺术评论家徐虹。诸位艺术家和评论家对本书作出了详细的解读,并表达了高度的赞赏,体现出他们对本书的充分肯定。其次本书为数码艺术作品精装本,装帧设计精美,能够带给读者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极佳的阅读感受,并启发艺术爱好者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欣赏方向,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
關於作者: |
徐国峰:1974年毕业于山东青岛,199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美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现代艺术及演艺空间设计创作、教学与研究,入选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曾赴法国、德国、意大利、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参加文化艺术交流。
康恺:1987年生于吉林四平,先后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和东华大学,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员,现任上海京剧院服化造型设计,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客座教师,作为主创参与了多部新编戏剧的服装化妆造型设计,并多次出访交流,获上海舞台美术学会服装造型设计奖。
展览:
2013年 “艺术登陆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 金沙会展中心
2012年 第四届法国卢浮宫画展 卢浮宫
SURGE艺术节 南岸艺术中心
第十五届波兰非传统国际摄影展中国摄影师联展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艺术家个展
“转媒体”艺术展 红坊
西班牙国际艺术博览会 巴塞罗纳
“游芳”当代艺术展
“萬源柒叁叁”周年画展 1918艺术空间
无场次内心戏个展 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2011年 “雄性激素”当代艺术展 药艺术中心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艺术家个展
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上海美术馆
“中国元素”上海设计展 世博中心
2010年 首届全国青年美术家提名展 成都蓉城美术馆
第五届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上海明圆艺术中心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艺术家个展
德国中德当代艺术家联展 奥拉美术馆
第三届北京五四国际青年艺术节 3818库画廊
“朦胧的欲望”当代艺术展 1918艺术空间
2009年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艺术家个展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艺术家个展
上海艺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上海展览馆
蝴蝶记个展
“第三拨”当代艺术展 M50艺术区
2008年 “才+合=拾”中国艺术家联展 1918艺术空间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艺术家个展
2007年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艺术家个展
“五块橡皮”当代艺术展 上海非艺术中心
获奖:
2011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
发表:
《当代艺术》《映像》《戏剧艺术》《中国摄影》《上海美术家》《艺术概》《艺术虫》《新视觉》《中国摄影年鉴》《中国艺术摄影 年鉴》《艺术新闻周刊》《上海摄影》《中国摄影家》《人像摄影》《今日人像》《商业影像》《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人民摄影报》《文汇报》《新明晚报》《潇湘晨报》等。
|
內容試閱:
|
舞台的投影与现实的变异——徐国峰和康恺的观念摄影
徐虹
徐国峰和康恺摄影作品大多取材自戏曲人物,有单人像也有人物组合,背影也像是舞台,带有梦幻和超现实氛围的舞台。但作者所营造的场面与人们印象中的戏曲舞台大相径庭,作品远离戏曲的经典形式。初看去,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传统戏曲中的角色,生旦净末等;道具和舞台布景一应俱全,作品的元素大体符合传统经典戏曲的组合,表演程序、手势、身段、装扮等,也与传统戏曲文本中的图像吻合。但是,再细细看去,却不能按照约定俗称的文本结构来理解和演绎,观众无法按图索骥找到那熟悉的系统,因为艺术家已经使那些习见的图像变得陌生。这种“陌生化”不仅是造成奇异的视觉效果,而且是通过奇异让我们从已形成多时的欣赏套路中脱身,恢复观看与惊诧、质疑、思考的连接。中国传统戏曲的视觉系统最具表现性和装饰性,它的表演程序,它的脸谱、服装、布景等,既与现实物象全然不同,又在长期传播过程中形成舞台上下稳定的共识和默契。选择传统戏曲视觉符号为当代艺术的创作素材,在丰富性和手段的自由性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
对这两位艺术家来讲,他们的创作目的是要借戏曲形式调侃戏曲,用貌似戏曲的手法,传导非戏剧的观念,间离已有的“间离”,借以传达他们在当下环境中的文化态度。对于熟悉戏曲的观众来讲,看戏时放松和享受:戏里的人物形象、化妆、道具、服装、声音都是预设的;身份和意义、声音和对象、台词和唱腔、身段和手势、布景和道具都有固定模式;演员念了上一句,观众就知道下一句,不用担心“唱、念、做、打”会“跑调”;不必费心看不懂和听不懂,因为,他们闭着眼睛都知道接下来剧情的一切演变。总之,传统戏曲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常态化而渐成经典,经典必然日趋凝固而难以变革。但徐国峰和康恺这两位戏剧学院毕业的艺术家,既无意改变观众多年形成的欣赏习惯,又难以忍耐不变的经典秩序;于是就借艺术创作来“作乱”,用釜底抽薪的手段彻底改变一条线的叙事方式;不仅将传统文本结构打散,而且还将不同文化背景的“经典”汇入一锅,“杂烩”“乱炖”一气:如将希腊圣殿、希腊罗马的经典雕像、基督教的《圣经》、耶稣受难像、十字架、古罗马建筑等图像与中国戏曲人物、道具、中国历史传说等,置于同一场景中,重组搭配,矛盾“演绎”,让观众难以畅通思考,无顺序阅读,不能赏心悦目,更不可能登上舞台客串票友。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物、情境和内容,似乎都顺畅无阻地衔接在一起。实际上它们不仅毫无联系,而且相互抵牾,这一切不在同一编码系统中,每一片断和每段情节,都离开了自己原有的位置,它们既不是前者的结果和终点,也不是之后的原因和起点;它们不仅有广泛背景联系,也没用必然发生的结局,如传统剧中历尽千辛万苦,终获团圆的大结局,而是一个未被结构的编码世界。两位艺术家用不同文化的编码,组成一种复杂而又有明显指向的文化意象。它由一连串重叠发生的事件来呈现,大量无意义的碎片,出现在平面的突然和意外,无序和狂乱,既无法按逻辑结构组合,更不为功能性叙事所涵盖。
他们的作品所针对的,实际上是20世纪人类的环境,一个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氛围。这里既有大规模暴力冲突的血腥,有集中营和焚尸炉上方飘摇的黄色烟雾……也有新技术、新发明临界爆发带来的环境变异,大气土地水流遭遇污染……又有旧有秩序溃散,新秩序艰难初建……虽然徐国峰和康恺的作品不直接描绘这些重大事件,但是,艺术家的敏感,使他们感受到生存环境的荒诞与悖谬。他们通过新闻报道、历史书籍、电影、博物馆等渠道,获得诸多事件的碎片,突出其间的矛盾,用想象将散乱的碎片串联,用才能和天赋,将那些线索连接,拼装并建构起一张事件图像的大网。这张包含着矛盾和必然性的大网,体现了艺术家个人的视野和思索。
当然这种创造性的呈现已经破坏了原有结构,原有结构已无序化,他们所要做的是建立新的视角,改变原有秩序,这就像两位艺术家作品中的经典戏曲,装扮成的古装人物,他们面前的稀奇古怪的道具,他们与背景的关系,都像是巫术的显现,那光怪陆离的景象既非现实,也非梦幻,就像舞台本身,既熟悉又陌生,杂糅了期待与厌烦、惊奇与平庸错综复杂的矛盾性,也象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时闪现的不安与渴望。将戏曲中的人物和道具以及舞台布景从来不曾在舞台上出现的东西,如动物骨殖、动物内脏、动物标本以及欧洲古典的风景、家具,如镜框、帷幕、书本、当代的首饰等物件“混搭”一起,这种做法类似宝藏,玲琅满目处于一室,不按照宝贝原来的用途安置,不分功能和时代,一律深藏之,以待来日。表现在作品中,是将经典陌生化,人物形象和道具、背景作“不正常”配置,这种“错置”,将不“经典”的事物经典化,将经典事物非经典化,才是经典陌生化的重要原因,为的是要获得“错讹”、“惊悸”的刺激,达到非常态景观的效果。作品《官人》系列,借助于西方人马合一的射手星座传说,将中国文化习俗中,称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年轻男性为“官人”作为表现对象,他们上半身着绸缎冠服,下半身为牛马,姿态动作无不显示一类充满欲望、好斗、精力充沛的半兽半人模样。《闺愁》系列作品挖苦讽刺传统经典中的女性叙事范式,将曾经被认为美的娇柔风情的姿态,与毛茸茸的动物面具相结合,揭示了作者对经典闺范模式的反思。在《闺愁1》中,桌子上是一只公鸡标本与蜥蜴骨头标本两者合为一体的怪异物象,这本身就隐含情欲成分,在画面正中的格子栏杆后面,是一位盛装的古代年轻女性,在她的肩膀上还插着一把水果刀,鲜血淋淋,而背景却是一副古典西方风景画。如果不按照这位女子在传统戏曲里的身份角色分析,可以看作是当代青年对传统有关女性叙事的质疑和批判,批判传统叙事的虚伪和回避人性,当然是以这种反讽的效果,以正经形式给观众刺激,进而引发思索。
两位艺术家还利用中国戏曲一贯采用历史叙事、重道德伦理、重符号象征的传统特征,在作品中加入那些有着巨大复杂的文化内涵的形象和事物,将观众引入深广而诡异的文化语境中,其中原属于特定宗教、历史、政治范畴的视觉形象,都被褫夺本有的历史定位和性格取向,异想天开的拼贴、合成,赋予绝望的尴尬。这使人联想起现代史上那些无理可将的荒唐,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进展竟然如此奇异而束手无策。作品《博物馆》、《纪念碑》对经历20世纪60-70年代的观众来说,确实具有“哭之笑之”的甜酸苦辣,而《嘉年华》、《喷泉》、《广场》、《葡萄节》中间,我们再次感受到个人面对历史事变的惊悸与无奈。《葡萄节》,虽然一干人物和一条长桌,像经典的《最后的晚餐》类的翻版,但是这一干人是中国戏曲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也不是基督教传说,中间天王般的人物手里却拿着一具十字架,这里的意味只有观者以自己对每一形象的理解去拼接,再得到解释。所以,这图中事物的变形已经超越了分解还原,已经脱离原有解释系统,自成新的观看方式。这种“观看”具有突破性,从而打开被掩蔽的偶然,让观众看到戏曲原初具有的生动和可能性,从而引导观众按自己的背景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徐国峰和康恺两位艺术家是通过参与传统戏曲的演出准备过程而获得超越的视野。作为戏曲摄影,能借助舞台的戏剧性来呈现思考和发现事实,具有幻觉艺术的优势。他们有关形象和文本关系的新解读,抓住了演员在戏里戏外“换角”的中间状态:这些演员都是当代人,他们处于当代生活的状态,有当代文化的烙印;但他们一换戏服行头,却完全“按程序”演习,并陷身其中不思变化。两位艺术家觉得这舞台间隙,演员如何处之,大有文章可做;戏里戏外的瞬间也是人生不同空间的转换,关乎人性甚于经典。他俩举起摄影镜头,对准经典与当下、经典与历史等关系,用拼贴、制作、重叠、合成等综合手段,分析、选择、思考,作出既有文化针对性,又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来。
将“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符号改造为集华美与怪异、真实与荒诞于一体的物象,除了想入非非的当代艺术实验之外,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涉及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文化,涉及我们的感情记忆和我们应对现实变化的习惯方式。这正是他们作品的文化价值与感情分量。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艺术评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