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編輯推薦: |
国内知名专栏作家和传媒人、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者曾颖写给女儿的书。这美好的父女感情,这些如此细腻琐屑的生活痕迹,是每个人记忆中或者想象中曾经有过的。
|
內容簡介: |
全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以“爱”“责任”“亲情”“完美”“宽容”“能力”等为主题,以故事的形式,讲育儿的体会和感悟。其中穿插有由国内著名漫画家孙邦彦创作的54幅与文章内容相配合的彩色铅笔卡通画,令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感受一位善于思考与联想的父亲文笔和情感的魅力。
|
關於作者: |
曾颖,1969年10月生于四川。国内知名专栏作家和传媒人。近年来在《南方周末》《新京报》《华商报》《读者?原创》《南方人物周刊》等数十家报刊开过专栏,已出版《别不相信微笑可以救你命》《小人物的幸福生活》《足球闹天宫》《借脸》《烂尾楼的名字叫春天》等多部作品集。《别不相信微笑可以救你命》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并入选文化部乡村书屋名录。有作品入选《中华百年杂文精华》等各类教材和选本,曾受聘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写作专家。近年来活跃于网络,其博客和微博在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上有较高人气和知名度。现居成都。
|
目錄:
|
前言
第一篇 爱,要用心去珍惜
爱孩子是天性使然。有了女儿,我渐渐学会应该如何理性地去爱孩子,怎样让孩子懂得爱,珍惜爱。
1 爱就是在乎
2 并不是钱买的礼物才宝贵
3 爱不是苹果,可以比大小
4 父亲节写给女儿的信
5 不要把最好的全给孩子
6 强给的爱只能带来伤害
7 小心呵护那份童心与天真
8 没什么比爱更荣耀
9 和娃娃一起变小
10 用笔给妈妈说晚安
11 告诉妈妈菜太咸
12 晚饭与电视不共戴天
13 没有外力能让你“不是爸爸的女儿”
第二篇 呵护梦想与童真
为了让孩子不做噩梦,我们从不给她施加任何“必须”的压力,不让她产生干不成什么事就有负罪感和恐惧感。不让她恐惧有什么可能为她招来惩罚的天条;不在她面前念叨我们对她有什么期待,或对她施以不干成什么事别回来的恐吓。
1 给你一个没有噩梦的童年
2 方便面怎么成了梦想
3 别怕想和妈妈结婚的孩子
4 孩子们并不喜欢被作为成果展示
5 别当个梦想破坏者
6 好想把她们变小
7 童真让厕所可以变成天堂
第三篇 生命与成长
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如此的经历,曾经疯狂迷恋不能自拔的东西,随着时过境迁,当年痴迷的东西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并成为“幼稚”的记忆,有人甚至据此推论出:“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进化过程,有时,它甚至是生理性的。”
1 民主,从不打娃娃开始
2 至少可以不摘这一朵
3 一株小苗的生命课
4 宝宝,你应该开始学习“责任”
5 让孩子当家庭执法者
6 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7 当玩具们失去生命的时候
8 让宝宝明白离别是人生的常态
9 天天都可以过节
10 孩子,别急!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 一场病就是一所学校
13 用圆的逻辑去要求方
14 不合心意的就是“不公平”吗
15 别拿“价值观”不当一回事
16 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17 好东西不一定非要搬回家
18 就这样看你独自出行
19 娃娃的“本能”并不傻
第四篇 能力和习惯,在实践中获得并养成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他尽力做本分的事情,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并对社会有所担当,就理应受到尊重,获得尊严。
1 感知善意是一种能力
2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3 玩着玩着,活就干完了
4 能帮助别人,说明你是强者
5 要勇敢地为自己喝彩
6 脸皮厚的孩子经摔打
7 爸爸是故意的
8 先陪她把蠢事干了再说
9 我正在受罚呢
10 女儿考了第一个零分
11 选择一个符合孩子心意的旅程
第五篇 那些高贵的品质,善良、快乐、宽容与感恩
高贵的品质一定是建立在豁达的胸怀和气度的基础上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当你做一下换位思考后,随着角度的改变,人的心态也会做相应的调整。
1 美好不是唯一的
2 好东西过量就成了坏东西
3 你能找个没缺点的小朋友吗
4 学会理解别人的不得已
5 如何让孩子不迁怒
6 人人都爱圣诞老公公
7 心情不好洗个热水澡
8 你不会为一个鸡蛋伤心吧
9 缺点没什么了不起
10 说出你的不开心来
11 做一个心态积极的人
第六篇 安静从容地陪伴孩子长大
有人说,父亲是榜样,母亲是影响。我感觉,这话只说出事物的一个方面,事实是,在与女儿相伴同行的日子里,我们互为镜子,同时收获。
1 你的笑对孩子很重要
2 明日收获的都是今日种下的
3 孩子是上天派来校正我们的镜子
4 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最想要什么
5 一个悲剧和一串悲剧
6 鼻涕事件
7 你会怀念墙上那些涂鸦的
8 不要低估谎言对孩子的伤害
9 别把孩子教育成马戏团的猴
10 是谁将“平凡”变成一宗罪
11 爸爸不要求你听话
12 表扬孩子一定要具体
13 别为孩子制造一个橡皮城堡
14 给她一点炫耀的时间
15 家里来了小客人
16 另一个女儿
17 人生第一本杂志
18 为啥大人都觉得别人的娃娃好
|
內容試閱:
|
第一篇
爱,要用心去珍惜
爱孩子是天性使然。有了女儿,我渐渐学会应该如何理性地去爱孩子,怎样让孩子懂得爱,珍惜爱。
1?爱就是在乎
从女儿很小开始,我和她每天都有两个小小的仪式,早晨出门,晚上回家,都会抱抱,我喜欢小家伙蝴蝶般飞扑到我怀中那一瞬的感觉,那一刻的幸福与温暖是有质感的。早晨离家时的一抱,犹如放飞一只鸟儿,而晚上回家时的一抱,则是鸟儿归巢的安详。经这个小小的仪式,所有风吹雨打和艰难波折,都成了身外之物,被挡在了家门外。
这个绵延不绝的仪式,从女儿出生就雷打不动,从没有中断过,这已成为我和女儿生活的一种习惯,就像进门换鞋、便后洗手一样,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但就在今天早晨,因为起床太晚,女儿吃完早餐一边系着红领巾一面换鞋,外婆拎着书包的同时还不忘给她涂宝宝霜,妻急着给她书包里的水壶灌水,大家手忙脚乱一通忙活,才将小家伙忙天慌地地送入电梯,大家都忽略了那一个抱抱。等电梯走了很久,才想起来。
这时,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当时的表情,犹如吃下了一个没有馅的饺子,嘴中有股木然而失落的感觉。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次匆忙之中的小小遗忘,但心中忍不住仍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这种酸,就来自一种叫“在乎”的感觉。因为“在乎”,所以才失落,而失落,与爱意有关。如果没有这种爱意,我纵是再爱心泛滥,也不会为邻家小孩没有给我说拜拜而怅然若失,也肯定不可能会为任意一家的小家伙的喜怒哀乐,动那么细腻的心思。其实,都因为“在乎”,我们会关心小家伙的任意一个喜好,并总能在他们许愿之前,达成他们的心愿;因为“在乎”,我们能想到任何一个对他们有威胁的危险细节,有时甚至琐碎到杯弓蛇影;因为“在乎”,我们才总在他们小小的心田里,将自己像一颗种子深深种下……
西方有句古老的谚语说:爱你的人,就是那个容易被你伤害到的人,因为只有爱,才让他在乎你。
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恋人,也适用于所有亲人和朋友,不信,你可以在心中暗暗地测试一下,看看你爱的,是不是你所最在乎的?
2并不是钱买的礼物才宝贵
在一个朋友家玩儿,朋友的女儿跑来找他要钱,说是表弟过生日,想给他准备一份礼物。朋友从钱包里摸出一张50元的钞票,小女孩瘪着嘴,很不高兴地说:“这怎么拿得出手啊?”
又添了50元,女儿才悻悻地走了。朋友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得了?50元钱拿不出手,那可是一天的伙食钱。”
其实,大人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婚丧嫁娶、人来客往,礼物轻重与否的唯一判别标准便是价格了。似乎钱越花得多越显得重情义,这种做法,不仅使人情褪化成了物质关系,而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了不断加码的礼品交易,这样既加大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成本,又使人情成为一种负担,反而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际,倒是给礼品商人提供了无限的赚钱机会。
基于这种原因,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她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对一个人的尊敬和喜爱,不一定需要用钱才能表达出来,你可以亲手为爸爸妈妈做一个小礼物,以表达心意,也可以为外公捶捶背或帮外婆洗洗碗,以表达对他们的爱。你可以满含心意地种一盆花,在教师节那天送给老师;你也可以为远方的爷爷奶奶画一个蛋糕,祝他们生日快乐!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付出,真心地去为你所爱着的人做一件事情,亲戚和朋友们定会从中体会到你的心意,并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美儿接受了我的观念,每年在我生日的时候,都会送上一幅她悄悄准备了许久的画儿,并郑重地写上“祝爸爸生日快乐!”几个字,她还会在父亲节送上一颗价值5毛钱的塑料蓝宝石,而这成为我愿意珍藏一生的宝贝。
任何东西,一旦注入爱的元素,便会变得无价起来。我希望在接受完这一课之后,美儿能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培养,而培养的方式,不仅仅是花钱买礼物。这样,也许她今后处世会更简洁,也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当然,这事也有负面影响,不久前美儿的一个小朋友过生日,她就用泡泡糖吹了两个泡泡用纸包了送去。拿着这个奇怪的礼物,两个小家伙笑得气都喘不过来,而大人在一旁却看得一愣一愣的,怎么都不懂不得其中的奥秘。
3爱不是苹果,可以比大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美突然对在墙上涂鸦感起兴趣来。准确地说,是她对在墙上写表达心情的文字感起兴趣来,那些出自一个6岁小朋友笔下的夹杂着拼音字母、错别字以及简单图形构成的小小标语,表达着的,却是她的小小心情,这是她的小小微博,虽然读者只有两三个人,但她却乐此不疲,更新频率很快。
这些小标语,表达的是一些小小的喜怒哀乐。早在她还不会写字时,家里墙上便时不时会窜出一串飞翔的掌印,笑着或哭着的太阳以及开心或不开心的小猫,这些都是记录她心情的小小符号。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喜欢以这样的方式诉说,而我们也从来没有试图打断她,哪怕是最初刚搬进新家时,面对新刷的白墙惨遭小黑手,我们虽然有些小小的心疼,但想着教训她也许会扼杀一个画家或诗人,于是就放弃了。直到不久前的一天,她在墙上涂下几段不同的文字时,我终于忍不住,在她涂鸦了多年之后,第一次有针对性地同她谈了一次话。
她究竟写了什么?让我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她写的是:我第一爱爸爸,第二爱妈妈,第三爱外公,第四爱外婆……
照说,上了女儿爱的排行榜第一名,我应该高兴才是。但在家里的不同角落,小家伙还写了其余几条,只不过名次排序各有不同,有时是外公第一,有时是妈妈第一,大致以当天她与谁玩儿得开心或谁给她买了东西而定。这本身也无可厚非,但麻烦的是,小家伙自己意识到,这样排来排去,有可能会得罪人,于是东躲西藏或故意拉窗帘将标语掩饰,随时都陷在一种顾此失彼的忙乱中,自己反而失了平静。
有天晚上,我和她扮游戏,让她把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对她的爱和她对大家的爱拿出来比一比,哪个大,哪个小?小家伙折腾了大半天,傻傻地冒出一句:“爱又不是苹果呢,可以拿来比大小。”
我轻轻地拍拍她的小脑袋:“可你却拿出来比了,而且最终也没有拿定主意!”说这话时,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有点儿傻……
4父亲节写给女儿的信
亲爱的美美:
在你即将满6岁之前的这个父亲节里,爸爸该给你说点什么呢?
6年前,你静悄悄地来到人间,生怕打搅别人一般,小心翼翼,不夜哭,不莫名其妙地发烧,不无休止地吃奶或拉大小便。我甚至很偏执地认为,你从婴儿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会体谅别人感受的小家伙,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乖女儿。我因此给你起名叫曾善美,我期待你能像你的名字一样,真实、善良、美丽,并一生乐享由这些品格所带来的安详、平静和美丽。
时间过得很快很快,6年的时间恍若做了一场小梦。这其间,你随爸爸从家乡小城迁居成都,爸爸则从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到了试图与世界和解的中年。朋友们都感觉出了爸爸的这一变化,并将这个原因归结到你的身上,说是你改变了爸爸,这一点,爸爸不持任何疑义。
因为你,爸爸开始明白,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关心与呵护,是看到所爱的人因自己的付出而获得发自内心的幸福。家人晚饭桌上的笑语,比任何应酬场上的佳肴珍馐更宝贵;一家人平静安详的相守,比任何功名利禄更令人愉快;为女儿遮风挡雨,为家庭送上每一块幸福的砖瓦,比任何攻城略地的胜利更有成就感。
因为有你,爸爸重新审视并协调与世界站立的位置。爸爸从你对一朵小花或一颗彩色石头上得到的欢愉中明白,只要放下心中的过度欲念,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爸爸从你对小动物的呵护和关爱中体会到,对待别人,哪怕对象是只小动物,和风细雨的力量绝不亚于雷霆万钧。爸爸从你身上,感受到了自己身上原本应该有,却因为成长与教化而丢失的天性。因为这个原因,爸爸决心要尽可能不干涉你,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不因大人的虚荣,而刻意催促你成长,让你拥有与你年纪并不相符的技能。
6年里,爸爸和妈妈从没打过你,没有试图用自己的标准来框定你,没有逼你学任何你没有兴趣的技能。爸爸唯一做过的,就是把爸爸希望小美懂得的道理,以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告诉你。比如,巧克力和世界上所有好东西一样,过量就会有害;比如,面临任何事情都不要急躁焦虑,而是想办法应对;比如,世界上没有哪件事比吃饭更重要;比如,无论你面对一杯牛奶,小美猪屏神静气,对自己说:“好好喝牛奶,很快长成大姑娘了,长大后,就可以生个女儿,这样,我就可以当外婆了!”
将来是工程师还是乞丐,都是爸爸妈妈的女儿,这个事实不因外部因素而改变……
我感觉得出,你接受了这些道理,而且有意无意贯入到你的生活中。你变得性情平和,宽容厚道,不贪心不自私;你变得遇事不急不躁,甚至没心没肺万事不放在心上;你变得越来越不像一个孩子那样拼命要得第一名……
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在这个集体向往超常、人人祟拜成功、社会情绪总体上是歧视甚至不宽容平凡与平庸的时代,人们都像被猎狗追撵着的兔子,瞪着血红的眼睛奔向由别人规定好的成功境地(上名校、找好工作、买豪车、住大房子、嫁大款或大官儿),女孩子们已“宁愿在宝马后座上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了,爸爸给你灌输的这些东西,会不会太不合时宜?会不会让你脚下处处是坑?
但爸爸一如6年前你刚刚降生时所想的一样,希望你健康、平安,就像你平时最爱画的画儿那样,生活在有太阳、花朵和小鸟的世界里,没有倾轧,没有争斗,没有你追我赶,不疾不徐,心平气和,气定神闲,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不知道,这样的要求,属于希望还是奢望?
5不要把最好的全给孩子
每个星期天,外婆都会买一条江团鱼,烹调时,加上酸姜酸辣椒,煮得满屋生香。小美猪闻到这香味就高兴。她从小就最喜欢吃这种肉多刺少的鱼,特别是鱼皮,柔软而细滑,吃在嘴里,美在心里。因为喜欢吃鱼,每个有鱼的星期天,她都会多吃一碗饭。
最初,我们都像别的父母那样,唯恐她少吃,把好吃的都放到她面前,并且轮班地把自己夹到的鱼皮,放到她碗里。看着她吃得高兴,自己也高兴。
但这种场面没维持多久,小美猪渐渐把鱼皮视为自己的专利,所有的鱼皮,一块不落,全夹到自己碗里,吃着嘴里的,盯着碗里的,还要看爸爸妈妈筷子上是否夹了鱼皮,如果夹了,而又没放到她碗里,她就会不高兴。原本令她高兴的鱼皮,因为她的贪念和占有欲,而让她不高兴了。
通常情况下,父母和爷爷奶奶都会为了孩子高兴,而不再碰鱼皮,大家都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没有哪个大人想背上和娃娃“争食”的名声。
但问题是,这样做是有后果的,即孩子们会因为大人的忍让,而漠视他们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喜好,而不在乎大人的感受,长大之后必定目中无人,唯我独尊。
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个女儿,从小母亲就把鱼中段给她吃,而自己只吃鱼头和鱼尾。这让她以为母亲只爱吃鱼头和鱼尾,而不爱吃肉多的中段。这个故事,向人们诠释了传统意义上的母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成就孩子的快乐。
但这种生成于物质匮乏时期的母爱模式,在现实条件下是否还有价值?父母和孩子,究竟应该平等分享还是成全他的独享?现实物质供应条件下,我们完全有条件与孩子一道,分享大人也同样喜欢的东西。因此,在饭桌上,我和小美的妈妈很正式地对她说:爸爸妈妈也喜欢吃鱼皮,我们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各吃一份。
女儿最初面带不悦,后来渐渐正常,到最后,还把发现的鱼皮,往爸爸妈妈碗中夹。她知
6强给的爱只能带来伤害
小美猪有一个小伙伴,经常在爸爸妈妈喊她回家吃饭时悄悄躲起来,那惊恐不安的样子,不像是在躲爸爸妈妈亲切呼唤的晚餐,倒像是在躲巫婆设下的娃娃筵。与小家伙混熟了才知道,小家伙不喜欢回家吃饭的原因,是不喜欢妈妈每顿饭都往她碗里夹肉,那举动让她很无奈。
这个听起来有些滑稽的理由,却是实实在在让一个6岁小孩子不喜欢回家吃饭的原因。我敢打赌,几乎所有父母都不会觉得这样的理由成立,只会把小孩子此举当成一种幼稚与不识好歹。没有任何一个家长会将此当成一回事。
但事实上,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背后,却潜藏着一个巨大而可怕的逻辑——父母出于爱心所做的事情,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孩子都应该乐意并必须接受。这是典型的以爱对孩子天性的谋杀。许多未成年人最恨的一件事莫过于——父母在做任何一件让他们不愿接受的事时,都要说:这是为了你好!据不久前公布的一项对青春期少年男女的问卷调查中,在孩子们最讨厌父母的举动一项中,得票率最高的,就是父母凭自己的喜好,并以爱的名义强加于自己头上的事情。
应该说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没有哪个思维正常的父母会以整自己的小孩子为出发点去做事,而且,多数时候,父母对小孩子因认知局限而产生的担忧和妄图为其包办代替的冲动也没什么大错。但关键是,父母与儿女,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存在着巨大差异。没有一种人生是可以被包办代替的,孩子们的人生,既包括他们的顺利与成功,也包括他们的挫折与失败。只有成功与喜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而保佑他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神明更不存在。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我们不要试图以“爱”去强扭孩子的人生轨迹,这既让他失了天性与本能,又让他产生不自由的怨怼感。不问感受强给的爱,只会带来伤害,这样的例子,不需要太费力就能找出许多。
7小心呵护那份童心与天真
从小,女儿小美就觉得她不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宝贝,她还有很多弟弟妹妹,分别是玩具熊、绒布猪和各种布偶,她给它们起了名字,并以姐姐的身份自居。在她眼中,这些小宝宝都是有生命的,也像她一样,吃了脏东西肚子会不舒服,伤风着凉会生病咳嗽,还会调皮捣蛋不乖乖吃饭饭……
自打会走路开始,小美就会把她的小朋友们抱来抱去,每到一处,都会以她为圆心,围上一个小圈子。特别是读幼儿园以后,更是把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拿回家里来,以小老师的身份,指挥小朋友们或识字或扮游戏或摆家家酒吃饭,有时甚至会拉着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搞联欢会唱歌跳舞。这让一直渴望能看到她在幼儿园表现的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小小的满足。
这是弥足珍贵的童心。记得几年前,有一部名叫《极地快车》的儿童电影,讲述一个相信有圣诞老人存在的孩子,在平安夜里被一列极地快车拉着,到圣诞老人的家乡去观赏圣诞老人为全世界小孩子分发礼物的故事。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结尾,那小孩握着从圣诞老人驯鹿脖子上取下的铜铃,一直听见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直至他长成大人,才发现那声音只属于那些相信童话和梦想的孩子。
对于某些成年人来说,包括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和布娃娃有生命的行为,都是幼稚而荒唐的。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成年的人们在自己不相信童话时,拔苗助长地去打破孩子们的梦想。在我看来,没有比对正在看童话影片并为其情节感动的孩子说“这些都是假的”之类的语言更恶劣的了,那是粗暴地用成人世界近乎于简单的实用价值观,去捣碎了一个斑斓如肥皂泡般的梦——谁童年时候没玩儿过那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却开心快乐的吹泡泡游戏呢?
正因为如此,我对那些小心呵护着童心与天真的成年人,都抱有一种敬意和好感。记得女儿3岁多时,一次我们逛商场,来到玩具展台前,女儿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柜台上挂着的布熊,烂着脸半晌,才小声对我说:“那两只小熊倒挂着,会头晕的。”我小声对她说:“你去告诉阿姨让她把它们救下来吧!”她想了片刻,鼓足勇气跑到阿姨身边,把她的想法告诉了阿姨。
谢天谢地,那天她遇到一个知道怎么样呵护童心的阿姨,后者蹲下听完她的想法,点头同意说:“是啊,小朋友倒着是会头晕的!”然后跑过去,嘴里说着对不起,把小熊翻了过来。她的这个举动,让女儿高兴了整整一下午。
这件事让我感慨良久。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时,再也看不见女儿将玩具们整齐地放在沙发上,每一个小肚皮上都盖着小毛巾,更想象不出她小老太婆样叮嘱小朋友别蹬被子的小可爱样子。那意味着她长大了,但我相信,她也许会将对小布娃娃们的爱和关怀,放大到对整个世界。一颗对小布娃娃都不忍伤害的心灵,即使再不济,也不会坏到哪儿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守护童心,也许就是守护每颗心灵中那份善良的根子……
8没什么比爱更荣耀
星星是我的一个网友,总是在凌晨时分上线,每次都能带来点令人揪心的消息。比如昨晚,她就宣布自己要去当小姐。虽然我知道这和她当初宣称要去抢银行或卖血一样,只是一种言辞过激的宣泄,其作用无非是想引起听者的重视。但抛开这层原因,进入其深层的心理状态,你能感受到她难以言表的绝望与焦灼。
她3年前毕业于一所名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从实习期开始,断断续续求了几十次职,也短期地打了几次工,但工作之于她,犹如不合脚的鞋子一样,除了让她难受、尴尬与不安之外,便再无别的用处。因为单位所开出的薪酬,永远达不到她的心理需求,最让她憋气的,还是她不断地一降再降的心理需求。
她所说的这些,都是我眼光所及的现实,我都能抱以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去倾听,甚至冒充阳光地给她说几句“明天会更好”之类的免费安慰。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告诉我,从大三开始,她就没再回过家了,她实在不愿意让一事无成的自己与父母望子成龙的眼神相遇。她说自己实在没有勇气回家,对父母说自己窘迫的近况和潦倒的生计,她不想让父母为自己失望、难过。父母对她的期待,是从她进幼儿园那一天就开始的。父母的理想,是要培养一个强势的女儿,他们的育儿经,都是按照世界著名女强人的故事编排的,其中,包括撒切尔夫人在外打架哭着回家被父亲惩罚,并要她重新去打胜再回来的故事,她甚至身体力行地去重演过。爸爸模仿着撒切尔夫人父亲的腔调对她吼道:“我绝不允许一个失败者哭着走进我的家门!”她为此同比自己力气大许多的男生PK过。
我想象不出在很远的某个网吧里,一个4年没体会过家庭温暖的女孩子内心的沮丧与无助。我只感觉出,每一次在网上见面,她的激愤如见了火的玉米一样急速膨胀着,言语也一次比一次激烈。她现在急需的,也许不是一个好工作,而是一扇有着温暖灯火的窗子和一锅有着家的气息的热汤,还有一双理解宽容的手和眼睛,轻抚她,告诉她,成功与荣耀固然重要,而爱与温暖更重要。也许通过这样一次调节之后,她认识世界的心态和处世方式会发生一些转变,也就不再那样如坐针毡地面对每一个“成功太慢”的职位,心中少了焦灼的戾气,而让成功小天使,悄然降临于面前。
那天晚上,我和她聊了很多,主题词是劝她回家看看。我想,她那熟读世界知名人士童年传记的父母,除了读过撒切尔夫人童年打架的故事之外,也应该读过丘吉尔母亲的故事——当老太太被人问及“你的儿子当选首相,你一定以他为荣”的问题时,老太太乐呵呵地说:“我的另一个儿子,他在种地,我照样以他为荣!”
父母的爱,其实就应是这样非功利的,它不加缀任何前置条件,直指爱的本身。没有比这种纯粹的爱更值得荣耀的。只可惜我们的社会空气中,太多的功利元素,已让人们只看得到物,抑或许多人,已将自己完全变成了物。
9和娃娃一起变小
有一天到幼儿园接女儿,回来的路上碰到女儿同班一个小朋友的妈妈,于是,小孩手牵手在前面跳着跑着,大人看着她们的背影,聊着与她们有关的话题。说了许多趣闻和育儿心得之后,那位妈妈无限感慨地说:“有时,带娃娃就是和她们一起变小。”
她这句无心之语在我脑袋里“当”的一声,激起巨大的回响。在此后几天里,我一直琢磨这句话,结合自己育儿的经历,越琢磨越觉出其中的妙处和深意来。
不止一次听人说,老天爷安排我们生小孩并养育他们,就是要让我们重温早已忘却的婴幼儿成长经历,使我们的人生记忆变得圆满。在我们对他们的养育过程中,体会呱呱坠地,体会牙牙学语,体会颤巍巍地学步,体会丢开扶持自由行走的喜悦……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我们对小宝宝的一切进步,一切喜怒哀乐,都是感同身受的。这时,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小”起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从孩子的视角中,重新去感知我们熟视无睹到产生审美疲劳的世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低下身子,去看那一朵朵平时因奔忙而无暇顾及的鲜花,去感受久违的一丛小草带来的小小欣喜,去为一个小肥皂泡中的斑斓色彩拍手叫好,去为一只被雨水打落的小蜻蜓难过……
我们会感受到那些无须用钱买来的快乐,我们会发现一些隐藏在缤纷世象背后的潜在危险,甚至很神经质地推己及人,将安全感放大到整个世界。
我们会因小宝宝冲我们笑而高兴,我们会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冷淡而失落。我们会用宝宝语,在他们面前天真地说“吃饭饭”“喝咪咪”四川话,义同“吃奶”。之类的温软语言。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不为自己的“装嫩”而感觉肉麻,因为一切,皆出自发乎于心的爱。我们因这份爱,而将自己变小。这种爱,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矫情,而是我们在世事人情中钙化僵硬的心,面对那毫不矫饰和遮拦的娇小生命的一种真实反映,是被童真感染的自然而然。
我们在这种温暖甜蜜如一杯糖开水的感觉中,找回丢失了很久的童真。我们在那一刻恍然明白,我们的“大”,原本并不是那么大,而是他们的“小”,其实也并不是真正地那么“小”。
10用笔给妈妈说晚安
小美的妈妈上晚班,每晚两三点钟才能回家。小美每晚8点半就要上床睡觉,基本没法向妈妈说晚安。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小美读小学,能用笔写字的时候,她终于可以用笔实现这个愿望了。
通常,每晚洗漱完毕之后,小家伙就会跑到书桌前,用彩色笔写上想给妈妈说的话。这些话,有的是向妈妈汇报今晚准时上床睡觉;有的是请妈妈吃她留给妈妈的东西;有的是希望妈妈亲她一下;有的干脆就是一幅画儿——一个漂亮的妈妈睡着了,头上冒出泡泡一样的美梦。
这些留言,有的是用笔写,有的用油画棒,有的是拼音字母,有的是图片,有的甚至是糖或薯片。看着这些复杂的晚安祝福,有哪个妈妈不会幸福得如同吃了蜜?
我曾无数次想过这样的场景——美妈在寒冷的冬夜,经过几个小时艰辛劳动,顶着寒风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在寂寥冷落的空气中轻轻打开家门,迎面看到的,是一幅由水果或薯片组成的美好图景,想到女儿认真地趴在桌上写着画着憨憨的文字和图案,那场景,会让人感觉到温暖的。这种感觉,小美知道。
平心而论,我从来没有刻意要求小美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在我看来,写留言条组词造句之类,对小美还是有些难度的。我不想让她把对母亲的爱当成像完成作业一样的负担。
但与写作业时的磕绊与干涩不一样,小美给妈妈的留言总是热情顺畅的,一点没有写作业时的焦灼与负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这种发乎于心的表达爱意的方式,让小美的文字能力得到很强的提升——给妈妈的留言,她总是能找到比她懂得的文字更多的表达方式。
我很欣慰,这个刚7岁的小孩能懂得关爱与感恩,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许与我们家人平时的相处方式有关系,虽然从没有人教过她,但爸爸妈妈经常相互留言的方式,她是看在眼里,并且记在心中了。
11告诉妈妈菜太咸
小美很喜欢吃番茄炒鸡蛋,爱她的人于是就都会做各自版本的:外婆喜欢把番茄切成大片;爸爸喜欢把番茄切成小方块;妈妈喜欢在鸡蛋起锅时加点生抽提色提味。小美每次吃之前,只需要瞟一眼,便知菜是出自谁的手笔。不管是哪个版本,她都会高高兴兴地吃得个满脸幸福,而看着她吃得欢快的样子,大家都会很高兴,尤其是做菜的人,在大家高兴的基础上,还会有几分暗暗的得意。在我们家,大家都喜欢炒这份菜。
这天晚餐,妈妈心情很好,特意去炒了一份番茄炒蛋,小美照例闻闻,又尝了尝,面有难色地舔舔筷子,通常,这是菜不合口味的表情。
我尝了尝,可能是起锅前放生抽时手重了一点,味道有点儿咸。
小美想说菜太咸了,但又觉得妈妈下午拖完地干完家务还给自己炒蛋,脸上的汗水都没擦,这样说会让妈妈感到失望。但如果不告诉妈妈,今后难保妈妈就以为这样的味道正合适,下一次就会吃咸菜。在说与不说之间,她是颇为纠结的。
这时,我有意启发她,说:“快吃快吃,味大好下饭!”
小美听了,一下就笑了,等妈妈坐下时,她很认真地说:“妈妈今天炒的菜真下饭,吃一小块鸡蛋就可以扒三口饭!”
包括妈妈在内,大家笑了。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妈妈菜炒咸了,既没有不礼貌,也没有不识好歹,又没有压抑自己说违心的话,这样一举几得的表达方式,令人欣喜。妈妈听懂了女儿的话,却笑得很开心,说:“下次炒蛋,一定不放那么多生抽了。”一家人在快乐的氛围里,幸福地吃完晚餐。这气氛,小美有很大功劳。
12晚饭与电视不共戴天
我一直觉得很多现代人感觉亲情淡化甚至冷漠的根源与电视有关,很多人一回家,便打开电视机,任它作为一个终端,将小小斗室与整个世界接驳,任这个喧嚣的世界,以声光的形式任意驰骋在原本应该宁静安详的家中。我更不能接受的,是各自忙碌一天的亲人在饭桌前,面无表情地瞪着电视机,有一口没一口地咀嚼着食物,那样的场景是令人沮丧,甚至绝望的。
在许多国家,人们对每一顿家人之间的聚餐,都是充满神圣感和敬畏的。餐桌上精美的餐具、漂亮的花朵和美味的食物自不必说,餐前的祷告,敬天敬地敬亲人的神圣氛围,都像是一场圣洁而庄重的典礼。当然,如果仅止于此的话,家也许就不成其为家了,而餐桌也就是一个优雅的舞台,离生活反而更远了。但老外们显然并不只注重这些外在的形式,而是将形式作为支持内容的一个外在条件,而真正的内容,是亲人们之间对着食物其乐融融的沟通与交流。白天大家工作学习奔忙,自然有许多见闻与体会。此时,就着一顿美味可口的晚餐,大人小孩攀谈交流,自然也是一种幸福而温暖的体验。
也许是受这样的场景吸引太久,我在成家之后,一直努力想使自己家的餐桌,向那种氛围靠近。虽然,精美的餐具、高档的餐厅是我求之不得的,但啤酒瓶上插枝野花的心境偶尔还是会有的。饭菜不高档,但绝对是用爱心烹饪的。这样的晚餐,是足以让人推掉一切应酬,千方百计赶回来赴的一个约会,而这样一个聚会,又怎么忍心让任何一个外来者打扰呢?因此,我家的晚饭,与电视机是不共戴天的,在这一点上,我的女儿是最忠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我认为,能让女儿明白这个道理是值得庆贺的,因为通过每天30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的晚饭时间,我能够听到她在学校里的种种趣闻,并被她那些稚嫩而古怪的脑筋急转弯考得不断挠头。
这种快乐与幸福,是千金不换的。
13没有外力能让你“不是爸爸的女儿”
有一天,美儿以极其罕见的严肃表情问我:“爸爸,如果我不会背唐诗,你会不会不要我当女儿了?”
这句话问得极其突兀,让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她。此后的半个小时,我和她一边喂珍珠熊、一边聊天,看似漫不经心,但话题始终指向我想要的那个答案:小家伙怎么会把唐诗和当女儿联系起来呢?
几经周折,终于知道了答案。原来,在女儿学前班的同学中有一个男生叫二胖,小家伙时常背不清老师教的唐诗,他的妈妈就常对他说:“你连唐诗都背不倒四川话,义同“不会背”。,不配做我们的儿子,我们不要你了!”为此,二胖很恐慌,也很郁闷。
作为家长,我知道,二胖妈妈说的绝对是一句不能当真的戏言,或甚至有可能是因为儿子不会背别的孩子都会背的唐诗,担心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而说的气话。这和别的爸爸妈妈说“不会背字宝宝,我不要你了”“跳不好舞就别回来”,甚至他们长大之后对他们说的“高考考不好,你就去死吧!”如出一辙。
这些话的本意原是家长们想采用激将法,以刺激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事实上,这些激将法的话语往往让孩子内心恐慌。记得当年我升学考试时,我母亲对我反方向激励的语言,大意有几层意思:一、升不了学,就别回来;二、送你一根绳子,想吊哪儿,就吊哪儿!三、出5元钱给你买一个小筛子,上街卖油糕去。
以上三点,其实都不是母亲的真实诉求,她的真实愿望,是希望我能顺利升级考上新学校,去为自己寻找一个比卖油糕光明、体面得多的前程。但她当时的反向激励,在很长时间里让我郁闷、焦虑,其情状,颇有几分像二胖“做不了儿子”的恐慌。
我相信美儿是受了二胖恐慌的传染的,为了给她“消毒”,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妈妈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她:您是不是为这个当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老妈妈说:是的,我为他骄傲。但我也为我的另一个儿子骄傲,他是个农夫,在乡下快活地种了大半辈子地……
我想告诉美儿的是,没有什么外部理由,可以改变她作为我的女儿这个事实,这是与生俱来不容更改的,与她的功课好坏、前途好坏,以及取得的成就与功名利禄无关,无论她未来是银行家还是乞丐,无论是健康的天使还是卧床的小病号,无论是背得了还是背不了唐诗,都没法改变!
只是,作为爸爸,内心真实的期待,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你会背一些。
第二篇
1给你一个没有噩梦的童年
老师出题,请每个小朋友画一张自己做过的美梦,小美毫不含糊,三下五除二,画出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被炸鸡腿、西瓜、冰激凌、苹果、巧克力和各种美食环绕着,天上飘着彩带和星星,小姑娘睡梦中都笑眯眯的。
接下来,老师又出了一个题目:画一张自己做过的噩梦。这一次,小美犯难了,咬着笔头,一脸茫然地问我:“爸爸,什么是噩梦啊?”我说:“就是特别恐怖特别吓人特别让人绝望让人不敢再睡觉的梦。”小美想了想,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真没有!今天的作业,是不是可以不做了?”
在得到我的肯定答复之后,小家伙推上小自行车装上她的各种杂货宝贝找小朋友们玩儿去了。看着她欢快离开的背影,我心里暗暗有些欢喜——还有什么比女儿没有噩梦更让一个父亲更欢愉的呢?这意味着小家伙的心灵,到现在为止还是健康安详的——我和妻子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废。为了让小美过上一个“没有噩梦”的童年,我们可不是“无为而治”的。
为了让她不做噩梦,我们从不给她任何“必须”的压力,不让她产生干不成什么事就有负罪感和恐惧感。不让她恐惧有什么可能为她招来惩罚的天条;不在她面前念叨我们对她有什么期待,或对她施以不干成什么事别回来的恐吓。
我们尽力不在她面前争吵,不在她面前放恐怖或刺激的电视,不给她讲吓人的鬼故事,不让她看那些凄绝惨烈的新闻。我们会给她准备一个放满可爱小玩具的小床,会在她睡觉之前,给她讲一个温馨的睡前故事……
当然,我们也绝不是要将她装到一个无菌的玻璃房间里,以牺牲她的免疫能力,来换取短时期的健康。我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她体验到人生所必须面临的悲欢喜乐,让她形成一种自然而平和的应对方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她知道,人生的悲欢离合,就像春夏秋冬一样自然轮回,我们并不刻意改变着什么。
当然,这些东西,还是要以孩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的,有一个量级指标,就像每一辆汽车都有运载极限,而我们做父母的职责,就是不能让这些小汽车因下手太重而超载,以致出现令人追悔莫及的事……
2方便面怎么成了梦想
美儿和妈妈去游泳,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肚子饿了,妈妈破天荒同意给她买一袋方便面,面煮好了,她风卷残云般地吃完,一抹嘴,一副梦想实现之后的幸福样儿,并用汤姆猫的腔调说道:“妈妈,你知道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吗?就是游完泳之后,可以吃一碗方便面!”
这是一个月以来她第二次对方便面神乎其神的描述。上一次,是不久前她生日时,我们在商量请她的小朋友们吃什么的时候,她说:“方便面,你们给我们煮一大锅方便面吧!”
她吞着口水说这话的表情,让我们惊诧,怀疑人类已发明了一种与我们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方便面。在她妈妈印象中,方便面里添加剂太多,反式脂肪酸太多,不利于健康;而在我记忆中,光棍时代已吃了太多的方便面,一吃那东西,就会想到那些青葱岁月中的不堪往事,特别是在2008年参加采访汶川大地震时,吃了几天冷矿泉水泡方便面之后,从此更绝了对那东西的好感。
但在我们心中印象极不好的方便面,在小美那里却成了堪比美味的好东西,甚至像梦想一样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分析原因我发现,其实,正是我们对方便面的不好印象,造就了美儿对方便面的美好印象——因为我们不喜欢,就有意识地不让她吃,甚至她在超市多看几眼都不允许。殊不知,这样的隔绝,不仅没有让她断了对方便面的念想,反而让她将方便面当成一种好东西——比我们平时推荐给她的我们认为更好得多的东西。
应该承认,就像薯条和炸鸡腿等小孩喜欢而大人排斥的食物那样,方便面在味觉上确实是很讨好小孩的。但除开这个因素,是人为的刻意隔绝,放大了这种味道对孩子的诱惑。是我们刻意的“不许”,将这些“常态”的东西,“非常态”化了。如果将方便面作为众多可选择的东西之一放在冰箱里,也许孩子在众多食物中,不一定每次都会选它,当然更不可能将吃它当成梦想。也许得冒最初几天小家伙把方便面当主食的危险,但这危险,又延续得了几天呢?
3别怕想和妈妈结婚的孩子
媒体报道,崇州市一位7岁孩子的母亲,因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向班上一位女同学写了纸条,而被其母认定为大逆不道的事情,惶惶不可终日地上网发《我儿子小学一年级就给同学写情书,怎么办?》去向众人求救。我看媒体披露的所谓“情书”,内容无非是说爱和对方在一起玩儿,这里的爱,准确地表达应该是喜欢。
“爱”这个词,在7岁小孩子那里的写法显然比成年人的写法更简单或单纯得多。它也许就是一种直观的感受,甚至是一种词不达意的表述方式,或甚至是一种心态的显示。而在成人眼中,这个词更复杂严重甚至暧昧得多。不是小孩子提前说“爱”太恐怖,而是成年人的心思太复杂太过激,他们甚至会用一种曾经沧海的老树心态,来看待刚刚冲出地表懵然成长的小芽,用自己的苍老与不堪,来判别小芽身体内不合时宜的一切,并以此来证明老树们的正确。
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小男孩子或小女孩子,在幼儿时代语言表达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表达自己最亲密的情感,往往会对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说“我要和你结婚”,以显示亲密感。而这种话,听得最多的,当然是最亲密的爸爸或妈妈。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为人父母的人,没有听到过这种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亲近。没有哪一个的脑壳方四川话,形容不聪明,转动不灵。到要把这句话往“乱伦”之类的方向去扯的地步。天真而无忌的童言,自古以来一直是对父母养育孩子的额外犒赏,当孩子们成熟到在我们面前说话字正腔圆、滴水不漏的时候,我们人生的快意和乐趣,也因此而丧失了许多。
当下孩子们接触影视和社会环境,或多或少地向孩子们灌输了各种似是而非的情感因子。这些东西,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藏,并昏昏然发芽开花,结出许多青涩的甚至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果子。对此,大人们一定要以成熟的心智,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爱”这个词,让他们知道,这个词既甜蜜美好又充满苦辣的属性。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一位父亲面对性意识初萌的儿子,不是叫骂和追打,而是带他亲身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麻辣滋味,让他由内而外地知道其真正的含义,为儿子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年轻的父母亲们,别在儿女们颤颤巍巍走到“爱”的旁边时,用蝎子蜇了屁股似的尖叫,给他们的心灵蒙上阴影。不要给娃娃上糟糕的第一课,让他们感到“爱”是耸人听闻或谈虎色变的。那样,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或好奇心,走向你所反对的那一面。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一朵花儿开放,但花开的时机,却是可以把握的。
4孩子们并不喜欢被作为成果展示
瑞士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讲述一个智商高达180的天才少年维特,他具有世上一切望子成龙的父母期待自己儿女所应有的异能,学钢琴,一听即会;下象棋,遇神杀神;炒股票,轻易成为百万富翁;开飞机,无师自通……
这样近乎于变形金刚的万能小孩,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欢乐无俦地生活。相反,他因为自己不能被别人当成普通小孩,过正常的童年生活而抑郁痛苦,特别是他的母亲以他为骄傲,不断地将他当成成果一样在各种社交场所上展示,让他与母亲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对立感。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他背着沉重的翅膀从楼上跳下,摔伤腰腿,并从此假装异能全失,去争取一个寻常孩子的平庸生活……
我至少和10个年龄在10岁到15岁之间的孩子一起看过这部影片,在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多数孩子认为维特的行为可以理解,如果是他们,也会做这种选择,理由是:没有谁愿意生活得像马戏团里的熊,被无休止地送去表演钻火圈吐烟圈玩呼啦圈。
我很惊异孩子们会以这样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但仔细想想,也觉得不是没有道理。
每个父母,都与生俱来具有以孩子为荣的天性,特别是一些自己的生活已没有什么说道的平庸中年人,则更是把荣耀希望和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一股脑儿全挂到孩子脖子上,以拔苗助长和填鸭的方式,想把孩子从芸芸众生中拎出来。
如果孩子略有所成,则父母们就会感觉脸上顿生光彩,亲友聚会也多了些谈资和炫耀本钱,少不得要让孩子出来秀一把,这本是人之常情,如果当时孩子也正有表演的愿望,则形成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但遗憾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才艺,大多是带了感情之彩的。所谓“娃娃还是自己的乖”,而将娃娃推出去展览,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知之明,则难免会痛苦地抗拒。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父母将自己推出去展览,是为他们乏善可陈的人生寻找一点亮色。
正因为如此,许多孩子是抗拒成为成果拿去展览的。特别是父母在不了解他们的心态之下,还盲目地吹嘘自己的养儿经和教育经验时,则更是感觉自己是一头被动表演的小熊。有的甚至会像维特一样,做出极端举动来。
因此,家长们,在隆重推出自己的孩子之前,请摸清他们的心态。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说Yes还是No,很重要!
5别当个梦想破坏者
星期天,和美儿一起看美国电影《牙仙》,碟是英文版,照例由我帮忙念字幕给她讲解,小家伙像往常一样看得津津有味。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幽默感的冰球明星,因为不断让周围的小孩梦想破灭,成为“梦想破坏者”,为了惩罚他,上帝让他去当专门收集小孩牙齿的牙仙,因为越来越多的孩子与家长不再相信把掉落的乳牙放在枕头下面,会被牙仙取走并留下一块钱,冰球明星因此吃了非常多的苦头,并在与孩子们的接触和交往中,懂得梦想对他们的重要性。
这是美国儿童片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足见在美国电影人眼中,“失去梦想”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梦想破坏者”是多么可恶而可耻的事情。
朱德庸在《绝对小孩》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每一个小孩子都具有魔法,这种魔法,只有小孩子能看见。”正是因为这种魔法,他们才会和小猫、石头或花儿说话;他们才会把玩具小熊当成弟弟妹妹;才会悄悄把鸡蛋揣到口袋里幻想一只小鸡或鸭子甚至恐龙从里面孵出来;才会相信圣诞老公公会从烟囱里把礼物扔下来,并常常在圣诞节前给老公公写信……因为这些幻想,世界因此变得不再如大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呆板平庸;生活也不再如绝望者所看到的那样枯燥乏味;孩子们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不平凡的色彩;孩子们的人生,因为梦想而变得不同。
某些家长,特别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会很实在地将孩子们这些超越现实的梦想,拉回到现实中,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早一点认识社会的本质,是奔向成功的最关键元素,仰望星空,会妨碍脚下赶路的。
于是,就有了大人粗暴的话语:别傻了,你的体温是孵不出小鸡的;别傻了,世界上是没有圣诞老人的,都是商店的服务生装来骗你钱的;别傻了,小猫是不会说话的;别傻了,小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
随着天机被轻描淡写地点破,一个个童话纷纷破灭。传统的中国人有一个衡量人成长的标准,就是还相不相信童话。许多人为了证明自己成熟,而纷纷让自己远离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而他们长大后,把驱散小孩这些想法,当成教育孩子成长的不二法门。因此,许多成年中国人缺少梦想能力和幽默感,觉得世界寡淡而无趣。
从美儿牙牙学语时,我就喜欢事先把巧克力藏在她衣兜里,然后做念咒语状,让她至今都相信爸爸会变出巧克力。她因此很快乐很自豪,而如果有人试图告诉她真相和秘密,我就会跟他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