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读者评刊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管季超老师:《教师月刊》跨学科、跨学段,具有普适性。海阔天高,别具气象。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刘静波校长:《教师月刊》,一份培养教育家的杂志!
北京市昌平区教委苏俊山副主任:今天我们开教师座谈会时,许多老师对《教师月刊》表示非常喜爱……人物专访等栏目,受到了校长们的广泛赞誉。
特级教师、杂文家王栋生(吴非)老师:《教师月刊》是最好的教师杂志,品位高,文化厚,感情深,立场稳。
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教授:《教师月刊》,办得越来越好了!
|
內容簡介: |
《教师月刊》第52期,关注栏目聚焦乡村教育,以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吴家小学的“静悄悄革命”过程中经历的苦痛与喜悦,促使我们行动起来,为困境中的乡村教育找到前行的路。《受助者更需要尊严》一文提醒我们,在我们自以为善的行动中,很有可能伤害了那些接受帮助的人的尊严,《他们的笑》一文告诉我们,一张微笑的面庞恰如温暖的春风,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善意,可以给教育者带来巨大的力量……
|
目錄:
|
记事
张青娟 一涓映月 别让自己陷入绝境
健康生活 教授的书房 | 王木春
下辈子还做教师 | 陈文
台湾教育所见 | 陈雪芳
我和学生一起改缺点 | 周明
一个日记本 | 魏得强
关注
吴家小学的“静悄悄革命” | 谢云
人物
管理者 陈荣艺系列专访(四)
行为习惯教育,应落在对人的细心教养上 | 朱永通
师道
叶菊燕专栏 社会学视野看教师
如何应对学生的文化差异
他们的笑 | 邢立平
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成因与调适 | 马志国
课堂
李海林专栏 课堂沉思 “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
答“观课议课”四问 | 陈大伟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听课记 | 徐铎厚 朱飞燕
德育
杨林柯专栏 公民教育漫谈
教师需要具备边界意识
受助者更需要尊严 | 刘艳萍
阅读
专题 大夏书系十岁了
一场爱书人的聚会 | 吕新辉
朱永新 和孩子一起过阅读的生活 |吕新辉
在这个园子里,邂逅久违的自己 | 徐飞
以“大夏”之名 | 谢云
为什么是大夏——与会嘉宾发言选登 | 程红兵 等
海外
始终围绕学生的课程与教学 | 冷玉斌
人文
陶妙如专栏 和年轻父母聊育儿
应该在孩子的心田种上些什么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 威格
假如,我的科学教师(诗) | 沈泽权
专栏
李政涛专栏 让儿童在仪式里的表演和模仿中学习
——“发现德国教育”之六
吴 非专栏 不表演,可以么
李希贵专栏 设计学校吉祥物
彩页
大夏报道 大夏书系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异彩纷呈
吴国珍读刊 王后军读刊
答《教师月刊》六问 | 陈伟
在这里,看见学校文化
杭州市滨兴学校:给予儿童丰富、自由的文化
活动启事
名思教研?“课改十二年”华语地区小学课程与教学创新成果展示会活动启事
欢迎您参加“第二届大夏书系读书节”主题征文活动
|
內容試閱:
|
卷首
“向内”的努力
林茶居
9月1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隽兄邀请,参加“中德作家论坛”,听了国内及来自欧洲的十几位作家的演讲或对话。
作为中国作家的代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被安排在第一个发言,主题是“全球化时代作家的责任”,不过,他更多的讲“我的责任”。他谈到,有一次在德国柏林墙边,被一位老太太的伞尖戳到眼角,鲜血直流,老太太不断道歉,让他非常不安:“老太太无意中伤到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可能比我的痛苦还大。”对于自己几十年的写作,他说,“在作品中,好像所有人都伤害了我。冷静想一想,这些看似别人强加的伤害,其实也有我自己的原因”。
莫言先生的话,有两个意思尤为值得一提:一是宽容,二是自我反省。而这两点,又都来自他对他人具体处境的深切体恤。我跟同去的诗人安琪说:“就凭这个,莫言先生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作家,写到这个份上,天分、阅历、经验、见识之外,将产生更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他的人格和气度。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懂得宽容,善于自我反省,尽可能地体恤他人,看似一种修养,实质上是美好人生的同义词。
当下社会,人心混乱、怨气丛生、个人利益至上是极为突出的问题。如此种种,虽非这个时代所独有,但因为处于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之下,所以更为复杂而难解。也正因此,教育的育人功能及教育者自我训育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多地强调和论证。
我曾经和朋友探讨过这样的现象:为什么这些年,很多教师的文章转述或引用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我的看法,一是,克氏的著作被大量出版;二是,也是最重要的是,大家能从中找到内心安定的理由和方法。与之有所关联的是,有一本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的书被时常提及——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尽管我无法从实证的角度提供诸如引用率之类的数据,但依然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在对已然固化的教育体制日趋失望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观照内心,寻求自我挣脱,走向自我启蒙。不知是不是巧合,在近些年的教育媒体(包括教师博客)上,我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达:“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从能够做到的地方做起”……
当一个人既受困于环境,又陷入个人的怨怼之中,他的人生肯定是会出问题或者是会比较麻烦的。这个时候,需要以诸如“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的理念重新梳理生命格局,让自己的生活与职业发生积极转向。它意味着重新认识自己,重建“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一种“向内”的努力。但也应该看到,人的自我建设,是非常艰难的。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就教师个体而言,如何在体制性困境中尽到自己的本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人性的尊严和传达更多的善意,可能是当下一个一体两面的存在命题。
时已入秋,天在转凉。我所期待的人生的样子,大体可以用李白的诗句来书写:“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