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道统”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既是儒家传统深化,亦是窄化的过程。作者通过“中”和子思思想的阐释,纵横于出土文献、孔孟荀、朱熹韩愈,力图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全面的检讨和重构,回溯儒学思想丰富的源流,统合仁学与礼学,统合孟荀,发展“合外内之道”的儒家新道统。
|
內容簡介: |
《儒家道统说新探》首先从清华简《保训》切入,以长篇论文形式探讨儒家之“中”,内容涉及先秦儒家的“弘道”意识、宋代儒家学者道统说辨疑、中道思想溯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思考儒家道统论,认为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亦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
然后梳理了两种道统言说方式:即“道”言“统”、即“统”言“道”,展现了从孔子到孟荀的思想进程中,凸显了全面客观了解子思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回溯先秦儒学,尤其是“回到子思”,回到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统合孟荀,以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
|
關於作者: |
梁涛,男,1965年6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96年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导师张岂之教授),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做博士后研究(指导教授卢钟峰、姜广辉),出站后留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200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现为国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等。
|
目錄:
|
一、 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
(一)《保训》舜“求中”、“得中”释义
(二)《保训》上甲微“假中”、“归中”解读
(三)先秦儒家“弘道”意识发微
(四)韩愈、朱熹道统说辨疑
(五)中道思想溯源
(六)“仁义——中”与“礼义——中”
二、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一)从孔子到孟、荀
(二)儒家道统说引述
(三)儒家道统说试析
(四)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重构
|
內容試閱:
|
孔子生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乱世,却向往上下有序的“有道”社会。他倡导仁,重视礼,以仁、礼为解决人生困境和社会矛盾的良方,建立起包括人生修养、伦理政治等内容的思想体系。仁在《诗》、《书》中已经出现,但内涵较简单,孔子对其进行了创造性发挥,赋予其不同于以往的含义,使其成为儒家的终极信念和人生理想,“孔门之学,求仁之学也。”礼在孔子之前也已出现,且表现为三代的礼乐文化,但孔子对礼进行了理论总结和概括,探讨了礼变化形式下不变的精神实质。如果说仁主要是孔子的生命感受和思想创造的话,那么礼更多地是孔子对三代之礼尤其是周礼的继承和联系,“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不过,孔子所复之礼与其向往的周礼仍有所不同,周公制礼乃天子之事,是古代帝王的政规业绩,其落脚点在具体的制度礼仪,是自上而下,由天子、诸侯以至于士;孔子复礼则是以布衣之身试图恢复社会秩序的努力,其关注的是礼的价值和意义,更多地落实在个人修养上,探讨的是礼在社会组织和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仁、礼,孔子提出了关于社会人生的系统学说。这样从孔子开始,儒学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六艺之学,一为社会人生之学。
六艺之学是关于《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的学说,包括文本的整理、意义的阐释等等,主要为对前轴心文化的继承,属于孔子的学术思想。汉代以后“独尊儒术”,这套学问便称为“经学”。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和看法,是孔子改革社会政教的主张和方案,是轴心时代的文化创造。由于孔子是以新兴“诸子”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故社会人生之学又称作“子学”。只不过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家,孔子主要关注的不是一典籍、知识的问题,而是一思想信仰或“道”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社会和人生困境的问题。故在早期儒学那里,子学是一条主线,而六艺之学或者早期经学则是一条辅线。孔子之后,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而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并援法入礼,建立起“隆礼重法”的思想体系。同时,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子则对毛、鲁、韩《诗》,《左传》、《谷梁》,《礼记》(大小戴礼)等大部分经典进行了传授,子学与六艺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以后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实际是推重经学,发展的是孔子的六艺之学,而把子学降到附属的地位,看作经学的附庸或传记。故是以六经看孔子,而不是以孔子的思想创造看孔子,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者,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回到了前轴心时代,而不是轴心时代,所以由汉至唐,周孔并称,孔子辅翼于周公之后。
就孟、荀而言,他们虽然均传授六艺,但由于荀子差不多活到“六王毕,四海一”的战国后期,六经多是由他才传到后代,汉初的经师,如毛公、申公、穆生、白生、张苍、贾谊、大小戴等,直接或间接都是出于荀子之门,所以与汉代经学有着更密切的关系。清人汪中云:“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梁启超亦称:“汉世六经家法,强半为荀子所传,而传经诸老师,又多故秦博士,故自汉以后,名虽为昌明孔学,实则所传者仅荀学一支派而已。”汉代儒学除经学外,亦包括子学,而荀子“隆礼重法”,注重外王事功,对汉代诸子亦影响颇深。“汉世儒者,非仅浮丘伯、伏生、申公一辈博士经生,大部出自荀卿之学;即其卓称诸子,自陆贾以下,如扬雄、王符、仲长统,及荀悦之伦,亦莫非荀卿之传也。盖两汉学术,经学固云独盛,然因承先秦诸家之余风,子学述作亦复不少,其列属儒家者,大抵为荀卿之儒也。吾人读其书,荀卿之色彩颇浓,申、韩之绪余,亦往往杂出乎其间。……此其所谓儒,盖荀卿之儒耳。”故由汉至唐,荀子的影响似远在孟子之上,而彼时所谓儒学,大抵缘饰以经学,阴染有法意,“霸王道杂糅之”,实由荀学发展而来。“三代以下之天下,非孟子治之,乃荀子治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