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知名学者的独到观点;
知名报纸的文章荟萃;
改革发展的观点撞击。
|
內容簡介: |
《经济观察报》以理性、建设性为基本价值观,服务于中国主流商业人群,目前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商业信息提供者和媒体平台之一。以客观、独到、深度、权威的高品质报道和分析,为商业人群决策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
“观察家”是该报最有特色和读者最喜欢的栏目之一,集中了国内一批有独到见解专家、学者的文章,本书正是该栏目的重新集结出版。
|
關於作者: |
《经济观察报》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财经类媒体之一,创办12年来,聚集了一批学术功力深厚且拥有全球视角的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了《经济观察报》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本书收录的都是以往在《经济观察报》上发表过的文章,我们经过精挑细选,这些文章的作者全部都是目前在任的中国著名高等院校和专业学术机构的学者和专业研究人员
|
目錄:
|
序:新知识阶层的使命
第一章 社会
1.肖知兴:我们这个时代的恶之花
2.肖知兴:游戏的精神
3.张维迎:语言腐败的危害
4.孙立平:重建公信力关键在机制
5.薛兆丰:管理造成的烦恼
6.薛兆丰:收入如何分配
7.陈志武:收入差距为什么在恶化?
第二章 回望
1. 秦晖:知青运动中的“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
2. 雷颐:以自由为本
第三章 天下
1.秦晖:苏共末日,尚有一人是“男儿”
2.金雁:俄罗斯的“超国家”梦想
3.何帆:美国大法官如何讲政治
4.金雁:国家机器上的“癌变”
5.秦晖:“彩虹”的启示
6.薛兆丰:行善的困难
第四章 变革
1.孙立平:走出转型陷阱
2.孙立平:确立社会转型新思维
3.许小年:城镇化或城镇神话
4.薛兆丰:北京信不信市场
5.陈志武:公司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
內容試閱:
|
序:中国新知识阶层的使命
刘 坚文
《经济观察报》2001年创刊时提出的办报理念为:“理性,建设性”。在我们看来,“理性、建设性”的核心是理解、尊重、未来导向和互相承认;主张以积极正向的心态看事物,以渐进、重过程、可持续并留有余地的技术方法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强调扩张性、非零和、用增量来解决存量问题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目标群体的利益最大化。而作为本报核心版块的“观察家”,更是这一理念的积极实践者。
观察家的编辑们经常引述1947年储安平给胡适的约稿信中的一段话,作为观察家的编辑思路:“我们创办《观察》的目的,希望在国内能有一种真正无所偏倚的言论,能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这确是一个真正超然的刊物。居中而稍偏左者,我们吸收,居中而稍嫌偏右者,我们也吸收,而这个刊物的本身,确是居中的……先生或能想到,在滔滔天下,今日到底有几个人能不顾一己的利益,……献身于一种理想,尽心尽智,为国家造福。……今日中国需要者,就是要浩然之气的人,我们请求先生俯允担任《观察》的撰稿人,是为对于我们的鼓励,并非要先生鼓励我个人,而是鼓励并赞助我们这种理想,这种风度,这种精神。”
“观察家”关注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思潮,致力于为制度变迁提供全球视角,为社会转型提供解决方案。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寻找问题事件和问题人物,专家学者将典型事件和人物纳入制度分析框架,学者和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2006年底,《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之年度专栏颁给了《经济观察报》的“观察家”版。《南方周末》在致敬理由中写道:一个社会是否有思想,只要看看这个社会里严肃媒体是否有思想就知道了。作为一家严肃媒体,《经济观察报》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该报的“观察家”版块,在一定意义上,“观察家”的思想深度,代表了中国严肃媒体的思想深度。
有学者在2002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以《联邦党人文集》为例,来说明那些本来发表在报章上浅白易读的篇章也许并不符合理论家的要求,但是,对于后来制度的发展却是影响深远的,被后世视作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甚至这些本不以理论创造为追求的文章也具有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后来多少理论家靠它吃饭就足以证明它的理论内涵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在他看来,“在现在的中国,我们仍然需要有麦迪逊、汉密尔顿和杰伊们奔走呼号,使得我们这个老大中华的制度建设上轨道。”
2003年1月《经济观察报》曾策划出版“观察家丛书”第一辑:“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并提出重建公共知识分子传统,认为知识分子的真正陷阱是沦入过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陷阱,失去了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心。他们不是过度传播新观念,而是对新观念浑然不觉。期望“观察家”的努力能激发知识阶层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十年后,“公知”已成公众名词,甚至被污名化。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也从报纸专栏作者变成了网络意见领袖,“观察家”再次结集成书的意义又何在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知识人不只看事物的现状,而能看出前因。视情境为因偶发的机缘而生成的,而不是不可避免的。视情境为人们一连串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类造成的社会事实,而不是自然的或神赋的,因而不是不能改变的、永恒的、不可逆转的。
我非常认同学者提出的“新知识阶层的使命”的说法: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性变化,我们社会有了以知识本身为终极使命的社会阶层。作为知识人,无论是怎样的知识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地方,就是我们必须要有知识,必须要通过严格的专业的分工,深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且要记住知识的分工不过是便利我们的研究,我们还需要综合的心态,用一种非常广泛的知识视野来研究自然与社会。就像我们通过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问题,一定会看到综合性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我们怎样投身于对社会事务的评论,都需要在知识人公认的基础上立论;严格的知识论辩构成了我们知识人相互对话的前提。如果我们不讲知识、不讲证据,就变成革命家,变成喊口号的人。
这是新知识阶层的使命,也是“观察家”的使命。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社长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