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編輯推薦: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编制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纺织行业首个十年中长期发展纲要。自2012年5月正式发布后,为全行业围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战略,正确认识和适应形势变化,深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指导,并促使各方积极为到2020年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和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四大发展任务作出不懈努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纺织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既面临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为指导行业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将《纲要》正式出版发行,供广大纺织企业、行业组织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学习参考。鉴于该《纲要》实施跨度较长,而国内外形势和行业自身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紧密结合客观实际,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对《纲要》进行修订和补充,以期更好地指导行业的改革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內容簡介: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编制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是我国纺织行业首个十年中长期发展纲要。2012年5月正式发布后,为全行业围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战略,正确认识和适应形势变化,深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有益指导,并且积极为到2020年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和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四大发展任务付出不懈努力。
關於作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英文名称China National Textile And Apparel Council缩写为CNTAC。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是全国性的纺织行业联合会,主要成员是有法人资格的纺织行业联合会及其他法人实体,是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联合会的宗旨是为中国纺织现代化建设服务。
目錄 :
目录
第一篇总纲
第一章建设纺织强国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客观需要
第一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高物质
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二、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好就业
的新期待
三、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
环境的新期待
第二节适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由大变
强的新要求
一、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
的新要求
二、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产业体
系的新要求
三、纺织工业要适应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
新要求
第三节积极创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
争新优势
一、纺织工业要创造科学技术的新优势
二、纺织工业要创造自主品牌的新优势
三、纺织工业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四、纺织工业要创造人才队伍的新优势
第二章建设纺织强国的指导思想和主要
发展目标
第四节指导思想
第五节主要发展目标
第二篇建设纺织科技强国
第三章推进科技跨越式发展筑牢纺织
强国基石
第六节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
产能
第七节推动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共性
技术难关
第八节大力拓展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技术
含量
第四章发展新型纺织纤维材料技术
第九节发展高仿真、差别化、功能性纤维
材料技术
第十节突破高性能纤维生产和应用技术难关
第十一节推进生物质纤维开发应用
第十二节优化天然纤维
第五章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加工制造
技术
第十三节发展高端纺纱技术
第十四节发展新型机织、针织技术
第十五节突破高质高效清洁染整关键技术
第十六节推进服装、家纺产品制造技术升级
第六章大力发展和提升产业用纺织品技术
第十七节突破产业用纺织品共性关键技术
第十八节发展高性能、高功能产业用纺织品
应用技术
第七章发展先进纺织机械制造技术
第十九节加快高端纺织装备的技术研发及
成果产业化
第二十节加快高端装备专用基础件技术研发
和成果产业化
第二十一节加快提升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
第八章加快发展纺织信息技术
第二十二节推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纺织
制造业的进程
第二十三节加快全行业信息网络化技术的
推广普及
第九章扎实开展纺织科技基础性研究
第二十四节加强纺织应用基础研究
第二十五节积极开展高端、前沿技术研究
第二十六节推进标准化研究
第二十七节推进纺织基础学科建设
第十章推动纺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二十八节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上下游集
成的科技创新体系
第二十九节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
第三十节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第三十一节加快纺织前沿性高端共性技术研
发平台建设
第三十二节推进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创新体
系建设
第三十三节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第三篇建设纺织品牌强国
第十一章促进纺织产业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大
国提升
第三十四节树立纺织产业自主品牌价值体系
第三十五节坚持以质量为品牌的生命
第三十六节坚持以创新为品牌的灵魂
第三十七节坚持以快速反应为品牌的活力
第三十八节坚持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品牌的社
会价值准则
第十二章营造良性品牌生态
第三十九节营造有利于创建自主品牌的产业
环境
第四十节营造有利于创建自主品牌的市场
环境
第四十一节营造有利于创建自主品牌的文化
环境
第四十二节营造有利于创建自主品牌的政策
环境
第十三章以企业为主体打造知名品牌
第四十三节推进知名产品品牌成长
第四十四节推进知名企业品牌成长
第四十五节推进知名区域品牌成长
第四十六节推进知名国际品牌成长
第四十七节提升知名品牌的集中度
第四篇建设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
第十四章发展低碳纺织工业
第四十八节加强前沿节能技术开发
第四十九节推广低碳节能技术
第十五章发展绿色纺织工业
第五十节推广普及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治理
技术
第五十一节大力研发和推广新型清洁生产
技术
第十六章发展循环纺织工业
第五十二节发展纤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第五十三节发展化学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第五十四节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第十七章加强纺织可持续发展标准规范
建设
第五十五节加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研究,
完善标准与规范体系
第五十六节开展企业与产业集群低碳、绿色、
循环经济达标示范活动
第十八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
服务体系
第五十七节完善行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
机制建设
第五十八节倡导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科学管理方式
第五十九节加强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
第十九章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
生产方式
第六十节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第六十一节创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供应链和价值链
第五篇建设纺织人才强国
第二十章强化第一资源,优化人才结构
第六十二节造就行业领军人才
第六十三节造就大批行业高端创新人才和
营销人才
第六十四节造就结构优化、实力雄厚的高
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第六十五节造就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
队伍
第二十一章改革完善人才成长体制机制
第六十六节依托教育功能,构建高素质
人才培养基地
第六十七节构建在职人才培训基地
第六十八节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
复合型人才培养
第六十九节营造产业人才群成长环境
第七十节加强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十二章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十一节促进人才投入机制发展
第七十二节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第七十三节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体系
內容試閱 :
第一篇总纲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步入第三步发展战略,即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共十六大作出重要判断,即“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在“十五”“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
纺织工业在新世纪以来,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力水平、运行质量效益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科技进步加快,人才队伍壮大,创新能力增强,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三大最终产品和国内外市场协调发展,企业组织、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等结构有较大改善。纺织工业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51%,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15%上升到2010年的35%。纺织工业以扩大内需为第一动力,规模以上企业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0年的82%。纺织工业不仅为中国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创造了日益丰富和更加美好的衣着服饰,还创造了2000万就业岗位。
纺织工业作为基础性消费品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始终处于支柱性地位,发挥重要的民生作用和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优势作用,纺织工业在规模、结构、科技与品牌、质量效益、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十二五”为关键阶段的新时期已经开始,对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不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重要机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纺织工业在新时期,特别强调必须加倍努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由大变强。纺织工业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在2020年实现由世界纺织大国建成纺织强国的奋斗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结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判断,以及对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客观需要、发展条件、风险挑战、目标任务进行了前瞻性和战略性分析,紧紧围绕对于加快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纺织工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主要支撑作用的科学技术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这四大核心任务,立足于落实“十二五”规划,与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汇集全行业智慧,制定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
如今“十二五”第一年已经胜利度过,2011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下,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通过积极宏观调控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实现了良好开局,这一年也是纺织工业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新时期纺织强国建设的良好开端,增强了全行业对建设纺织强国的信心。本《纲要》旨在团结全行业,进一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及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上来,以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脚踏实地推进纺织强国建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组织全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世情、国情、行情新变化,审时度势,适时充实或调整具体工作部署,推动纺织强国建设与时俱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章建设纺织强国是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第一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 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高物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根据“十二五”规划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长期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将给纺织工业带来新期待。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个十年,200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622元(当年价),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人民衣着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10年人均GDP已达29992元,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达4430美元,按可比价(1978年=100)计算,这十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9?84%。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这十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从2000年的500?46元上升到2010年的1444?34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0?01%上升到10?72%;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从2000年的95?95元上升到2010年的264?03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5?75%上升到6?03%。考虑这十年人口总增长5?8%和城镇化率从33?62%提升到49?95%这两大因素,城乡居民加权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242?46元上升到2010年的853?59元,占总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8?43%上升到2010年的9?57%,由此推算全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总支出在这十年增长了2?72倍,年均增长14?05%,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5?84%。从人民群众对衣着消费的内在结构分析,衣着消费增长有两大内涵:一是伴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对纤维制品使用数量的不断增长;二是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满足衣着功能品质细分和对日常生活更高审美化追求(如时尚化影响)。
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个十年(2011~2020年),在新时期,我国坚持扩大消费需求战略和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的重大决策,将使我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其中占1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衣着支出是占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6?13倍。农村人均纯收入5919元,还不到1000美元,其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占农村居民的47?59%,约有3?2亿人口。随着较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的较快提高,将成为新时期衣着消费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十二五”规划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目标调整为7%,2011年实际增长速度为9?2%,2012年确定增长目标为7?5%,根据国际经济将处于长期缓慢复苏态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速在7?5%左右。虽然GDP增速低于前十年,但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预计我国消费率将从2010年的47?4%上升到2020年的62?3%以上(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在67%左右,我国在2000年的消费率已为62?3%)。那么在第二个十年,在支出法GDP以7?5%的速度增长模型中,最终消费将以10?5%左右的速度增长,比前十年的增速提高3个百分点。如果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所占比例从2010年的71?3%到2020年调整为74?5%以上(2000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曾为74?5%),那么居民消费在第二个十年就将以11%的速度增长。
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快报,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80元,比2010年增长14?1%,按可比价增长8?4%,衣着支出1674?70元,比2010年提高15?95%,按可比价增长13?45%。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为6977元,比2010年增长17?87%,按可比价增长11?4%,人均衣着支出为341?10元,比2010年提高29?50%,按可比价提高17?52%(农村居民在“十一五”期间衣着支出水平平均增速为12?38%)。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上年的10?72%上升到11?05%,乡村居民从上年的6?83%上升到7?21%。
预期在第二个十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平均增长率在12?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平均增长率在15%左右,则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之比将从2010年的5?47倍下降到2020年的4?39倍。城乡居民加权衣着总支出的增速为14?27%左右。加上人口增长因素,城乡居民衣着支出总额年均增长将达14?77%左右(2020年,我国人口预计14亿人,城镇化比率达60%)。
二、 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好就业的新期待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长河中,就业始终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第一需求。充分就业作为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人民群众对就业的不同要求始终与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大内生动力相辅相成,即工业化和城镇化,国家通过工业化强大起来,城乡人民通过城镇化富裕起来,而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扩大城镇就业。加快从世界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对于顺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更好就业的新期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纺织工业在承担民生使命的历史进程中,从未停止过自身产业升级的脚步,而且正是我国各族人民寻求更好就业的新期待,成为纺织工业加快升级的巨大动力。
2000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1?94万户,从业人员738?48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职工的13?28%),创造了8894?52亿元的总产值,经过“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规划期的发展和提升,在2010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46万户,从业人员增加到1151?89万人(占全国工业职工的12?07%),创造了47612?80亿元的总产值。与从业人员增长57%相对应的是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35倍。十年间,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力的纺织工业全行业(包括规模以下企业)国际贸易顺差从391?54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162?36%)增加到1862?7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104?69%),增长了3?76倍。
实践证明,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第一生产力和提高人力第一资源素质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做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是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的关键。从2000年到2010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人均工资增长了2?52倍,人均支配总资产增长了1倍,每创造1亿元产值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从830人减少到242人,下降了70?8%,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国内外市场总规模扩大了4?62倍,从中不难发现,在新时期纺织工业就业规模扩大了57%,主要原因在于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开拓了更大市场,这样人均实现利润总额增长5?46倍,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从2000年的7?81%上升到2010年的15?65%。
我国在202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城镇化率将达到60%,届时城镇人口要比2010年再增加1?7亿,农村人口继续比2010年减少1?1亿。人民受教育程度将在前十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大力普及高中和职业教育,将使受过高职教育、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占行业从业人数比重大幅提升,人们对更好就业的期待更强烈,就业目的早已从解决温饱,上升到满足小康生活,预示着新时期纺织工业吸纳就业的总趋势是高工资、高创造力。
然而,当前纺织工业的生产力状况还不足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期更好就业的新期待。这一矛盾在“十一五”时期已经有所显露,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人均工资年均增长了17?92%,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了近1倍,从业人数年均增长了2?98%,增速比“十五”期间下降了51%。如果用销售收入增长与工资总额增长间的弹性系数来衡量行业创造力,那么“十五”期间该系数为131?91% ,而“十一五”期间弹性系数已下降到83?62%,说明虽然在“十一五”末人均销售收入比“十五”末提高了97?57%,但销售收入的增速(18?00%)落后于工资总额的增速(21?43%)。显然,在第二个十年,纺织工业要保持全行业就业总规模在2000万人以上,就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既扩大直接生产体系的吸纳就业能力,又扩大产业内现代服务体系的吸纳就业能力,还要在调整区域布局结构、提升产业集群活力以及健全跨国跨地区供应链网络体系等多方面,发挥新的比较优势,开拓更大的就业空间。
三、 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在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而且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更高的期待。要求纺织工业要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有新的突破,做出新的贡献,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每出口1亿美元纱线、面料及服装,加工数量分别下降7?7%、20?1%及26?0%;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约32%,百米印染布新鲜水取水量下降幅度达37?5%;印染行业中水回用率大幅提高;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下降40%;在2010年纤维加工总量中已有400万吨为再利用纤维。
在第二个十年,继续以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事关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建成纺织强国的重要标志。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纺织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 年分别降低20%、20%、30%、10%,循环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预计在“十三五”期间上述各项重大节能减排速度将持续推进,实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要求。
要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唯有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国际先进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文明,大幅提高纺织产业附加值,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价值观和产业动力,大力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工艺技术、新型装备、产品开发和现代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大力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集群和区域布局体系,大力提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消费方式。
第二节适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
由大变强的新要求一、 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新要求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现在已经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对于处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制造业,提出“改造提升”的中心任务。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消费品工业,推进其改造提升,不仅关系我国工业现代化全局,而且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在新技术革命时代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进入新世纪以来,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性地位并非因为新兴科技在现代经济社会广泛渗透、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以及重化工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而相形见绌、走向衰落,相反,纺织工业正是从新兴科技获得更大创造力,从新兴产业获得更先进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获得更大规模、更高附加值的消费市场(包括生活消费和产业中间消费)。在当代,无论是人们对更高生存质量的新期待,还是各相关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要求,都离不开纺织工业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关联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所作我国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分析,纺织服装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始终处在大于1的重要地位,并且从2000年到2007年,影响力系数从1?17上升到1?21,感应系数从1?02上升到1?22。
中国纺织工业正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改造提升规模,使承上启下的关联创造力持续增强。根据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总体要求,纺织工业要在第二个十年致力于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工业化宏观需要,争夺新时期产业制高点。
二、 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要求
作为生产人类生活消费品的制造业,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不仅与人们消费方式、交往方式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且始终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融为一体。
纺织工业与消费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本质是现代产业体系与消费者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众所周知,从外部来看,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从而,生产成为消费的手段。而在观念上,消费提出生产的对象,提供作为内心的图像、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动力,从而,消费成为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要满足人民群众现代化衣着消费需求。第一,从原材料使用上,14为天然纤维,反映了它同现代农业的关系;34为化学纤维,反映了它同现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关系。第二,纺织工业的生产资料涉及机电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及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它的生产工艺涉及现代高分子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物理和现代化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和环境技术、生命科学和人体工学以及文化生产力。第三,纺织工业的供应链管理和营销体系建设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总之,纺织工业由大变强实质上是我国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问题,纺织工业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适应在国际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新优势,不仅拉动着整个制造业的提升,也拉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培育和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及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不仅为这些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而且也为这些产业提供重要的生产要素。21世纪以来,纺织工业顺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力高速发展,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中国纺织工业为工业、农业、土木、水利、建材、各种医疗卫生、环境工程、能源工程、交通与航空航天工程、信息技术工程等生产的产品,在2000年使用纤维数量为174万吨,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12?8%,到2010年已增加到822万吨,约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20%。预计到2020年可能发展到占纤维加工总量27%的总规模。而今后产业用纺织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满足各相关产业对更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要求。纺织工业发展高功能、高性能纤维材料和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既是纺织工业自身由大变强的要求,又是我国相关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工程,打破对某些国际垄断资源的依赖,对化石资源、矿石资源的依赖,对与粮争地的天然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我国解决气候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为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是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
三、 纺织工业要适应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纺织工业要满足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巨大经济社会需求,必须紧紧抓住自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和结构调整主攻方向。
第一,产业要素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要由以大量资源投入和低工资劳动力投入为主,转向扩大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投入、依靠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
第二,产业的功能要由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型制造业,向处于国内国际价值链高端、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制造业转变。
第三,产业的价值结构要由市场供求内部性的效益驱动,向将质量效益内部性动力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等市场外部性责任紧密结合的科学发展动力转变。
第四,产业的生产方式要由企业间分散重复、盲目扩张、粗放发展的生产方式,向以自主发展、战略合作,自主研发、集成创新,有序竞争、公平链接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从各自为战打造品牌优势向以骨干企业为主力,以供应链为纽带打造产业同盟品牌优势或区域品牌群落的品牌集成优势转变。
第五,从我国东部产业带优势向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相协调配套的战略优势转变。
第六,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由以往产品“走出去”的发展方式,向“品牌”走出去的发展方式转变。运用资本实力,跨国兼并,提高跨区域、跨国资源配置能力,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跨国公司,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第三节积极创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
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纺织市场和产业分工结构调整加快,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粮食等全球性问题的影响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发达国家纺织工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正在经历较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形成较大的资本需求空间和较大的技术、品牌、人才资源溢出效应,这为中国纺织工业扩大“走出去”空间、整合国际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带来难得机遇。同时,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也面临国际、国内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我国纺织工业在面对主要发达国家市场低迷的挑战同时,又面对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际知名品牌垄断优势的挤压,发达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寻求实体经济回归与我国纺织工业高端领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一批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其劳动力成本优势与我国在国际价值链低端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纺织工业在当代国际市场的“在位优势”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动力增强,工业化推进与国际化深入相互促进,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布局调整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纺织工业在“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为实现由大变强打下坚实基础,完全有条件推动纺织工业加快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同时,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着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纺织工业人工成本进入持续高增长期、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大,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传统的低成本制造竞争优势衰减明显,而走向价值链高端的新的竞争优势还远未到位。中国纺织工业正在面临国际新定位和创造新优势的严峻考验,无论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还是内部发展的新约束,都要求中国纺织工业加快由大变强的步伐。纺织工业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抢抓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纺织工业适应国际新定位,创造新优势已有一定的基础。 “十五”期间,出口额增长121?58%,出口在世界的比重从14?71%上升到24%,其中数量增长因素占106?41个百分点,价值增长因素仅占15?17个百分点;而在“十一五”期间,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环境下,出口额增长80?37%,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比重继续提高到35%,其中价值提高因素已经占45?69个百分点,数量增长因素下降到34?68个百分点,表明出口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服装骨干企业以其品牌、资本、管理优势,抓住有利条件加大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品牌资源力度,加快品牌产品“走出去”步伐,开拓零售市场,在发达国家开办品牌连锁,建立跨国开发、经营机构等。根据国际经济走势和我国面临新的竞争形势,中国纺织工业将创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点放在科学技术、自主品牌创建、可持续发展、创新人才这四大领域,加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此达到国际分工新定位的客观需要。预计“十二五”出口额年均增长7?5%左右,在“十三五”期间出口额年均增速6%左右,到2020年纤维制品(包括褥垫制品)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比2010年增长约1倍,其中数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5%左右,价值提高的贡献率约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