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內容簡介: |
以中译外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汉英、汉日、汉俄等语言的外译问题,总结提炼出适合中译外的理论与原则,描写解释翻译现象。为实现这个目的,设有文献翻译、文学翻译、文化翻译、译作批评、学术争鸣、翻译教学、实用翻译、
翻译政策等栏目。
|
關於作者: |
主 任:王克非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学东、王铭玉、王宏印、王东风、许 钧、杨 平、陈大亮、陈 伟、赵彦春、黄忠廉、谢天振、魏晋惠
主编王铭:1958年6月出生,河南洛阳人。1978年考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一系(俄语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任教。1986年再度考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攻读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开始攻读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又破格晋升为教授。
王铭玉教授在语言符号学、普通语言学、句法-语义、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论等方向造诣较深,先后出版《现代俄语同义句》、《外语教学论》、《迈向21世纪的语言与文化》、《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学》、《符号语言学》等22部专著译著和教材,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
|
目錄:
|
发刊词/王铭玉
文献翻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译文修订/王学东
中译外:当前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黄友义
中央文献翻译中的还原翻译/址彦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翻译技巧/刘亮
政论文章英译的几个常用技巧/王丽丽
如何解决党政文献翻译中的“问题”/刘冰
中央文献汉译俄成语翻译浅析/张琳娜
浅谈中央文献翻译中一些常见字、词、
结构和典型句式的处理方法/王晓妮
西班牙语前置词短语“DENTRO DE”释义辨析/申宝楼
文学翻译
从诺奖看中国当代文学外译/邵璐
宇文所安英译《离骚》的隐喻“象思维”/魏家海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冯全功
良中国现代文学译入强势文化中改写的主体因素研究橱平
文化翻译
实用翻译
翻译技巧
|
內容試閱:
|
【正文样张】
中译外:当前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中国外文局 黄友义
【摘要】中译外工作量急剧增长,中译外翻译人才严重短缺,中译 外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中译外是一个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面对翻译 行业的问题与挑战,文章就翻译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五点对策建议,以 便更好地认识中译外的性质,提高中译外的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中译外 人才短缺 翻译市场 对策建议
60多年来,大量的中国文献,从领袖著作到基本情况介绍,从法律文件 到文史作品,从政府文件到儿童读物,主要由中国人翻译成外文。中国的文 学著作更是通过翻译走上国际市场。比如,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在20个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外文 版本。这四本名著要么是中国人翻译,要么是中外翻译合作的成果。2012年 即将完成的《大中华文库》百部中国文史哲经典作品英译,以及前几年推出 的500万字的《本草纲目》英文版、10卷本《学术中国》英文版,都是近年来 中译外翻译家的辛苦结晶。 在实践中,造就了一支中国自己的中译外队伍。主要由本国人将自己的 作品翻译成外文,这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可以说,60多年来,中国的中译外 成绩斐然。 把中文翻译成外文的问题,是一个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原因一方面是 中译外工作量大,各行各业都在发展,都要走上国际市场,翻译总有做不完 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严重缺乏中译外人才。这是由于汉语文化的特殊性和历 史原因造成的。长期以来,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人数有限,形不成一支以外国人为主的中译外翻译队伍。随着中国大陆地区的改革开放,中译外工作量急 剧增长,导致了以下两个情况。
一、 中国特色的中译外:建立自己的中译外队伍
翻译工作的专业特点决定了翻译工作者更擅长于从事把外语翻译成母语 的工作,而不是反道而行。这就如同,西医大夫长于外科手术,中医大夫擅 长药物调理一样,人们很少看到西医大夫望闻切问,更看不到老中医拿起手 术刀一样。因此,国际翻译界普遍认为将母语翻译成外语是一种“错误的选 择”。在国际组织中,通常的惯例也的确是从外语译入母语。 在绝大部分欧美国家,由于语言文化同根同源,能够熟练掌握两种以上 语言的大有人在,因此基本上可以遵循这一惯例。但是,在使用“非通用语 言(languages of limited diffusion)”的国家,包括中国和少数几个欧洲国家,却 主要依靠本国人员从事母语到外语的翻译工作。原因很简单,找不到足够的 学习这些国家语言的外国人来从事外译工作。 这一现象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虽然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 实力有待提高,文化影响力有待加强,但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总体规模、独特发展道路和巨大文化影响力,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 注中国。外国人不仅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抱有获知欲望,他们更加渴望了解 中国当代的艺术、建筑、科技进展。中国越是发展,来自国外的了解欲望和 关注程度越强,对中译外的需求也就越大,所涉及领域也迅速扩大。而由于 中国在语言和文化上与西方的巨大差异,长期以来通晓中文的外国人极为有 限,这样,承担中译外的任务就只能落到中国翻译工作者的肩上,由此促成 了中国中译外队伍的成长。
二、中译外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中译外工作当前面临的大的挑战无疑是人才短缺问题,而且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短缺,是极度短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止2010 年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翻译人员(即获得翻译专业职称的人员)不足3万人。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截止2012年8月,虽已有216 811人次报名参加,但考试通过人数也仅27 359 人。而且以上这些翻译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的是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工 作,这样一来,承担中译外的人员数量就更加屈指可数。业内人士估计,具 有高级翻译专业技术职称、能够胜任中译外定稿水平的高级中译外专家在全 国也超不过200人。 中译外工作面临的第二个严峻挑战是社会上普遍对中译外工作的本质了 解不够,对这个专业的认识缺失。长期以来,许多人误认为懂外语就自然会 翻译,更无从区别中译外和外译中居然还有如中西医学科那么大的差别。2002 年中国翻译协会下设的中译外委员会不得不更名为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就 是因为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理解中译外和外译中的区别,不同意给中译外 委员会正式注册。翻译首先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机能,懂得外语具备了当翻译 的条件,但如果不懂跨文化传播,不通晓两种语言特别是语境和文化的特 点,也不了解外事交往礼仪,很难成为合格的职业翻译。至于中国学术著作 的外译,如果中文古文功底不够,仅此一条,就难以胜任工作。 人们经常列举中译外出现的错误,例如将大厅的“入口”翻译成 “Import”,把“出口”翻译成“Export”等等,究其原因,本质上是社会对翻 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缺乏认知,从而那些聘用翻译的人不了解翻译工作,乱 点鸳鸯,让不懂翻译、不懂跨文化传播的人去翻译,或者犯了让中医去开刀,让 西医去号脉的错误。当然,也不乏单纯追求收益,以外行充当专家,或者以 次充好的翻译个人以及个别翻译服务企业的因素。 中译外人才队伍的根本出路在于除继续培养中国翻译之外,更多地吸收 不断增加的外国翻译,包括海外华人翻译,而中译外工作还将由中国人和外 国人共同组织的队伍来承担。
三、翻译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翻译行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努力,共同铺 设连接世界的宽阔桥梁。
首先是要加强翻译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队伍。要认识到,翻译是与外语专业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其鲜明特点的独立学科。可喜 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的 战略目标,翻译专业学位的设立,加上原有的研究型硕士和博士项目共同构 成了独立的翻译学科。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外语学院和外语系基础上,设立了 单独的翻译学院和翻译系,把教学重点从单纯的外国语言与外国文学转为以 翻译研究和翻译实务为培养方向。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成为高校学 生的热门选择。 其次是要重视翻译,尊重翻译的规律。要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 换,而且是在两种文化之中进行交流的深层次思想转换,是高层次的智力再 创作。翻译人员不是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一个语言工具,需要合理的 时间和合理的报酬以确保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为了赶市场而一个月翻译出版 一本100万字的图书不是尊重翻译规律的科学态度,必将导致严重的质量问 题。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翻译协会经常举办文学翻译训练营,让文学翻译家 与作家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其写作思想和风格,然后给予充足的时间和报 酬进行翻译。这样才有可能出精品。这些道理翻译界内部大家都知道,关键是需要面向社会广泛宣传,让那 些政府部门、公司管理人员了解翻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质。具体办法就是,在 媒体上不断宣传,利用一切条件给政府部门写信反映情况。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专业翻译选拔和认证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从2003年推出的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已经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但与医生、会 计和律师的认证办法不同,翻译资质不是强制性的,市场号召力不够,因此,还 做不到翻译必须持证上岗。由于缺乏确切的统计数据,我们无从知晓全国从 事翻译的人数,但是从翻译的巨大需求和目前有限的获得翻译职称与翻译资 格考试证书的人数来看,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主体是不具备翻译专业资质的 “业余翻译”或“兼职翻译”,而不是“职业翻译”。这些业余和兼职翻译的水 平千差万别,翻译质量难以保证。必须进一步完善翻译人才评价认证体系并 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使各行各业都认识到,只有真正实现翻译的职业化,才 能保证翻译水平和翻译队伍的健康成长。 四是建立涉及翻译行业的标准体系和法制体系,引入客观公正的市场准入机制。翻译工作者散落在各行各业,社会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一 个没有资质准入的市场,必然是一个不成熟的甚至有时候是混乱的市场。因 此,我们经常看到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本来一个高尚的职业,却时常出现鱼 目混珠、互相杀价、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要推动市场准入机制,必须有相 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因此,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继续推动国家标准与行业规 范建设和终的翻译立法工作,使翻译行业步入规范发展的道路。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资源,特别是建设全球中译外人才库。几 十年来,中国人承担了中译外的任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所谓翻译专 业“错误的选择”还将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国际上汉语学习者日 益增多,将逐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把中文作为工作语言,从事把中文翻译 成他们母语的工作,从而实现国际上犹如法国人翻译英文原著、英国人翻译 法文原著这样的良性循环。此外,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化 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翻译协会下面的华语分会就有700余名 从事中文翻译(大部分是中文到英文)的会员,大部分是在美国生活工作多 年的华人。我们应该积极拓展国际上的中译外人才资源,筹划建立全球中译 外人才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