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七十二寨是侗族最富特色的文化区域和重要经济区域之一,也是榕江县香禾糯主产区。
仁里是七十二寨的腹地,是传统文化和传统稻作技术都保存最完好的村寨。是本书的主线,兼涉其他村寨。
这本《七十二寨稻作技术与文化变迁——仁里个案研究》由吴佺新等著,对七十二寨稻作耕种技术进行全面的记述,以现状为基点,适当追溯历史和变化。对文化的描述为所有文化事象,重点为与农耕有关者。在对文化记述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文化变迁与稻作、耕作技术的关联。
本书通过探索七十二寨水稻种植技术的变化和传统文化的变迁,寻求稻作技术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
|
關於作者: |
吴俭新,男,1964年生,侗族,贵州省从江县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研究负责人,本所学刊《苗侗文坛》主编,贵州省侗学研究会理事、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理事,中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吴俭新长期从事民族文化工作,在《农业考古》、《贵州民族研究》、《贵州农业科学》、《山东大学学报》英文版和《汉声》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80多篇,收入各文集论文20多篇,独立或合作主编、参编编写和组织编写著作6部。另外,发表文学作品20多篇首。现在主要进行民族文化艺术的调研,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曾任中学教师,参与编写地方志,并担任总算负责人,参加贵州省“六山六水”大型民族调查,还参与或主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社区发展等多项行动研究项目,出席国际民族学人类学大会和世界林联大会等大型国际学术活动,参加或主持多个省级艺术科学、社科和州级政府、社科课题,获得一次省级和多次州级社科成果奖;参与、主持调研和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贾理》和《仰阿莎》,入选2007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作名录。肖其凤,女,苗族,1972年11月17日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祖籍河南省兰考县。1991年7月毕业于凯里师范学校;1998年毕业于贵州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2年3月进修于黔东南师专英语本科专业。现就职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文化研究所,馆员。发表有《裂变中的民间文学艺术——试析仰阿莎的传承发展》、《对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努力打造仰阿莎品牌,促进民族旅游业发展——剑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仰阿莎保护和发展思路》等。州政府《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课题小组成员、《苗族侗族曲艺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成员等等。参与《苗侗文坛》、《七十二寨稻作技术与文化变迁》、《非遗丛书》等编撰工作。
|
目錄:
|
前言
一、古老的榕江
二、文化多样性的民族
三、七十二寨鸟瞰
绪论
一、稻作是七十二寨发展的根基
二、稻作决定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稻作模塑下的七十二寨民族特性
第一章 七十二寨概况
一、区域位置
二、社会历史
三、文化艺术
四、经济特色
第二章 典型村寨简介
一、概述
二、本里
三、仁里
第三章 仁里稻作与经济
一、农业系统
二、春耕
三、夏管
四、秋收
五、冬藏
六、稻鱼鸭耕作技术
七、经济作物
第四章 仁里生活与文化
一、衣饰
二、饮食
三、民居
四、婚姻丧葬
五、民俗与信仰
六、传统文学
七、传统艺术
第五章 七十二寨稻作变迁与文化互动
一、稻作技术的变迁
二、文化的变化
三、文化与稻作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
一、稻作技术改进的历史形态
二、稻作品种变化的内外因素
三、稻作耕作变化对文化的影响
附录
一、老农吴芳朝的自述
二、七十二寨的历法
三、农事季节历
四、村寨管理
五、香禾糯的概念与意义
六、七十二寨风采写真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