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无条件接纳感受,有条件接纳行为。为人父母不可不看的家庭教育书。80后、90后优质父母养成预备时。“马宁父母课堂”2014年载誉归来,15年家庭教育精华总结,数十万父母倾情推荐!
马宁老师的《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和《引导的艺术——在爱中建立规则》也被冠上了“父母课堂”的名号,指引父母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这套丛书清晰地揭露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种种因爱而导致的伤害,并从专业的心理教育角度,阐述分析了父母对孩子教育中所应该遵循建立的爱的规则。可以说,“马宁父母课堂”系列丛书算的上是一套专业的家庭教育类工具书。
|
內容簡介: |
《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由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马宁编著,是“马宁父母课堂”系列的第一本。本书采用丰富的案例和深度的剖析,提醒父母重视孩子对爱与安全感的需求;清晰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用陪伴式聆听、主动式聆听、引导式聆听、推进式表述等技巧,帮助孩子舒缓情绪,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陪同孩子成就梦想。马宁的这本书,讲述了如何与孩子进行真正的爱的互动,从中父母可以反观自己生命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而学会接受与欣赏自己的伤痛与恐惧,让生命变得舒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是不仅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也是心灵成长读物,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的同时也觉察与领悟了自己。
|
關於作者: |
马宁,亲子婚姻关系专家、企业EAP项目导师、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国际EAP协会认证会员、中国教育部及教育学会“全脑教育”十五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广州三木心灵动力系统研究发展中心首席导师、北京“家有儿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聘专家顾问。
|
目錄:
|
导读
第一堂课 看到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爱中的伤害——安全感的流失
第二节 “残酷”的父母——模糊的精神疆
第三节 灵魂出窍的孩子——忽略孩子内在精神需求
第二堂课 剥开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情绪是精神疆界的外在呈现
第二节 通过有形行为看到无形内在
第三节 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
第三堂课 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根源——陪伴式聆听
第一节 不恰当的协助模式
第二节 舒缓了情绪,调整行为才更有效
第三节 找到孩子情绪后面真正的问题
第四节 不适合陪伴式聆听的几种情况
第四堂课 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主动式聆听
第一节 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
第二节 “主动式聆听”邀请孩子分享问题
第三节 孩子发脾气,如何继续谈话
第四节 等待孩子主动打开关闭的门
第五堂课 用爱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式聆听
第一节 用聆听来引导孩子的内心
第二节 引导孩子进行自发性学习总结
第三节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日常行为管理
第四节 引导孩子正确认知学校规则
第五节 让孩子学会平衡“谦让”和“争取”
第六节 引导孩子正确认知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冲突
第七节 外国老师教授《灰姑娘》
第六堂课 陪同孩子成就梦想——推进式表述
第一节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
第二节 给孩子成就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节 分享孩子的喜悦
第七堂课 两大法则戒掉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引导法则
第二节 保护法则
总述
读者分享
《圣经》与竹篮
|
內容試閱:
|
序1《因为爱,所以学会爱》
全球华人圈知名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是为人父母必读的—本指南。
为什么在亲子关系中,光有爱还是不够?有多少亲子关系(还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缺乏沟通的技巧而受到了损害,本书提供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可以立刻活用。最后,作者提出了戒掉爱中伤害的两大法则:引导和保护,这真是说出了天下所有孩子的心声。
我们都是由孩子长大成人的,这个需求到今日仍然历久不衰。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引导和保护,那么,现在就是在你孩子身上实践的最好时机。在给予的同时,我们也满足了自己内在的那份需要,疗愈了童年的遗憾。
第一堂课 看到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爱中的伤害——安全感的流失
“我们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了,可是现在他却要休学,还说他恨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的小孩跟人说话没两句,不舒服就动手打人,小孩子都不愿和他玩,这可怎么办?”
“这个孩子每天学习磨磨蹭蹭,需要我不停地催,怎样可以让她学习能自觉点?”
“我的小孩在学校,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私自把裤脚改小,老师说他,他竟然回骂老师!像这样的事情很多,我经常被老师喊去学校,这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和老公的关系还是挺好的,但自从多了个孩子,尤其是孩子5岁以后,家里都快没法待了,为了这个孩子,我、老公、公公和婆婆的关系越来越僵。老人太溺爱孩子,我们想让孩子闯荡一下,每一次都搞得焦头烂额,这可怎么办?”
“我先生工作很忙,现在孩子对父亲的意见很大,见面都不喊爸爸,怎么办?”
……
这么多年来,我看到了许多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的无助,父母们心痛:
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父母努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为孩子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孩子们竟这样不争气?
为什么事事担心、时时关切、用心疼爱的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孩子的发展状况与父母努力的方向偏差这么大呢?
在很多的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所有爱的焦点都给了孩子,结果却出现了很多让长辈们费解的问题:
6岁以下的孩子常有这些行为问题:不高兴的时候不说话直接动手打人、见人不打招呼、不买东西当街哭闹、喜欢独食。
6岁以上的孩子常有这些行为问题:顶嘴、撒谎、叛逆、自私、磨蹭、注意力差、协调力差、主动性弱、抗挫折力弱、团队意识差、不尊敬大人、偷钱。
离家出走、休学、和老师对立、打架、参与学校暴力,有这些行为问题的中学生的数量现在也在逐年增加。
在大学期间,依然有许多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心、动手能力差、对未来没有方向。
甚至有的孩子在长辈和父母多重的爱护下却产生了轻生的想法。据统计,在中国,15~24岁的自杀人数占总人数的26.64%。
父母们忙着制订孩子的发展方向,忙着解决孩子面临的各种生活、成长的现实问题,不停地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不配合、对抗,甚至是自我放弃。
面对父母们的种种无助和困惑,本书希望能为这些父母提供一些实用、可操作的方法。首先,在解决问题之前要知道问题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一、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心理原因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它的原因。
中国有句古话:“菩萨怕因,凡人怕果。”普通人对于发生的事情,总是想就事情解决事情,结果这一次压下去了,下一次又出来了。所以,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解决了原因,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个婴儿哭了,父母会去想他为什么哭?是饿了还是要大小便了?核实之后,解决起因,哭泣自然就停止了。但是孩子长大,父母这种思维却极少使用了。孩子哭了,恨不得捂住他的嘴;孩子不想上学了,父母更多的是紧张和担心,却很少和孩子共同探讨“不想上学”后面隐藏着的真正原因。
袋鼠与笼子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不久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没过多久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50米。
长颈鹿饶有兴致地问袋鼠:“你们看,他们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 ”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如果父母还没找到孩子问题行为的根源就忙于纠错,难免会做无用功,甚至起反作用。
要想长远地调整孩子的行为,最好先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再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根源所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自然就能停止了。
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心理:情感与感知
身体:行为执行
大脑:思维认知
例如:孩子发烧了,身体的不舒服会导致他啼哭,这是身体对行为的影响。
孩子失去了心爱的小狗,他的内心会非常难过,导致一个下午不吃饭的行为,这是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孩子认为自己能够搭建好自己的积木,他拒绝妈妈的帮助,产生用手推开妈妈的行为,这是思维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这三个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在起作用。如何看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哪种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大呢?
大部分父母会认为,头脑对行为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看起来每天做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头脑决定的。也有人认为,身体的影响最为重要,当身体虚弱的时候,他很难去做一些高难度、繁重的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将三者做了一个比喻:
一匹马拉着马车在奔跑,很得意,因为它觉得是它带着整个车辆在奔跑。忽然间,它身上的缰绳被身后的马车夫拉动,一边的身体变得绷紧,于是连忙朝一边转弯。它才想起虽然它在奔跑,但方向是由马车夫来指定的。
一路上,马车夫不断调整着马的奔跑方向,直到车内坐着的主人说话了:“就到这里,停下来吧!”这时候,马车夫拉动缰绳,让马车停了下来。
在这段旅途中,马、马车夫、主人分别代表了我们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它们共同促成了这段旅途。谁的影响力最大,结果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千万要重视心灵力量的强大影响。
人生最快乐的两件事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说:生命中所有的行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成就自我价值、如何拥有良好的关系来进行的。亲子教育也是如此。
本书将从孩子个人能力的发展和亲子关系的发展两个角度,分析父母对孩子付出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爱,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提升这两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爱和安全感是孩子敢于探索的力量源泉
在多年进行各种心理治疗和潜能开发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觉到:一个成年人的潜能发挥程度,一定和他内心的安全度紧密相关。安全度高的地带,潜能就会发挥很好;而安全度低的地带,潜能就不能充分地发挥。
一个人内心最基础的安全感正是来源于生命的初期。
正在学习爬行的孩子,他会不停地向前爬爬再转过来看看妈妈。如果妈妈还在他身后,并且关爱地注视着他,他就会转过头放心地向前爬去;倘若他转过头来发现妈妈不在了,或者妈妈正忙于和其他人说话没有关注到他,他可能会用哭来让妈妈再次关注他;如果哭泣得不到妈妈的关注,他会转头爬回来,直到再次得到妈妈专注的陪伴,才会重新向前爬。而再次的爬行中,他还会重复上面的过程。
由于担心妈妈不会给予自己爱和关注,他不能够很好地独立爬行,总是不断回头确认妈妈的位置;如果总是得不到爱和关注,孩子会伤心地停在原地,不断地找妈妈,而不再去学习爬行;或者他觉得这种不断地确认和等待让他难受,可能会忘记对妈妈的需要自己去玩,然后不再相信妈妈,对妈妈的表现和话语充满不信任,行为上会开始表现得非常固执。
亲情的安全感是每个人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础需要。而安全感来自对于爱、对于被关注和被理解的感受。感受不到足够的爱,孩子便不能把注意力放在真实的自我成长以及关系的建立上。
一个和父母没有良好关系的孩子,会因为在最早期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上的失败以及安全感的缺失,而影响到自我认识以及成人后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他很难有真正的社会归属感和角色定位;或者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无论外在的评价如何,都很难有足够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所以,现在的社会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很多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事业有成,有房有车,而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和莫名的渴望;或者已经建立了一个外人眼中的美满家庭,却经常找不到家的感觉,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心理学认为,孩子在六岁以前的家庭互动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模式和成人后的各种人际关系。这些早期形成的潜意识认知,如果在孩童时期进行调整,相对比较容易;如果在成人之后再进行调整,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
在我的咨询和培训经验中,经常看到,同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身上,可能一年就能解决,而对于一个成人来说,花十年都未必能解决;一个三岁孩子的情绪发泄和处理可能只要几分钟,一个成人却几个月也缓不过来,还会影响其他的事件;一个十岁的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十多分钟就可以弄清楚缘由;一个企业高管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搞清楚大概的缘由。对于成人来说,可能需要解决许多衍生出来的问题,才可能碰触到核心问题。因为成年人从小没有解决问题的模式,已经派生出了各种的思维模式,在后来的成长经历中,会定向选择吸收周边信息。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件事情是怎样的,就会选择和这个观点相关的事件和结果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当一个孩子从家庭关系中得出一个结论——“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好人的”。成长之后,他会不断注意关系中互相伤害的事件和结果,以证明他的这个结论是对的;而对于关系中相互的宽容、退让却容易选择性忽略或者遗忘。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选择性吸收的信息慢慢就像一层层的盔甲包裹在最初的那个简单问题之外,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让周围的人感觉很难与之探讨。结果,在解决他最初那个“我需要被关爱”的问题之前,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剥去问题外面层层的盔甲!
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会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