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編輯推薦: |
这是港人撰写的香港新诗发展史。记述了自新文化运动波及香港之后,那里新诗出现、发展的脉络,系统论述了香港这一特殊地带新诗发展,与内地及后来的台湾的关系,特别是抗战期间、一九四九年以后至改革开放期间,香港新诗对于汉语新诗所起的整体作用。本书资料详实,涉及人物和事件广泛;尤其总主编犁青自上世纪中叶既是香港新诗发展在场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使得本书具备了较强的可信性和实地感。
|
內容簡介: |
《香港新诗发展史》,由香港著名诗人犁青担纲总主编,参与编写者均为香港高校里的相关研究者,以及文学从业人员。《香港新诗史》,全面记述了从1924年到1997年香港新诗发展的历程。1924年被该书稿的撰写者认为是香港真正汉语新诗创作的开始,而1997年,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
關於作者: |
主编犁青,知名老诗人。从事诗歌活动七十年。为香港新诗发展的主要见证人之一。分卷主编及各卷撰写人,均为有香港教育背景,并从事香港文学研究的学府教授副教授。
|
目錄:
|
绪论:汉语新诗发展格局中的香港新诗
第一卷 新诗的突围与新诗地位的确立
第一章 新文学与新诗的突围
第一节 萌发期的香港新诗
第二节 新诗界的香港音响
第三节 次源性传播:香港早期新诗的媒体运作
第四节 寂寞的歌吟:拓荒者的初探与求索
第二章 香港新诗形象的初立
第一节 都市放歌:人性之塔建民族之城
第二节 新诗刊物与社团的互动效应
第三节 诗心的连环:加盟《现代》的香港现代诗人群体
第四节 夜莺在自己的时代:本土守望者的新诗实践与呈示
第三章 南来诗人主阵期:凫入时代的新潮
第一节 跨界书写:内地诗人南来的高潮
第二节 出版界的“新”气象
第三节 来自“诗国”的“争吵”
第四节 规约的选择:抗战诗题的主潮及其衍生诗语
第四章 作为新诗重镇引领时代的诗潮
第一节 诗性的承续:南来诗人与本土诗人再度联袂
第二节 香港俨然成为左翼诗歌运动的重要阵地
第三节 文化漫流中穿越的诗魂:其他重要诗歌事件
第四节 多声部的交响:行吟者的浪漫诗心及其现实关怀
第二卷 汉语新诗艺术的时代标杆
第一章 香港诗坛的第二次突围
第一节 政治势力与非文学因素的介入
第二节 诗坛的寂寞
第三节 诗坛的复苏
第四节 多重政治干预下的突围
第二章 承前与超前的新诗探索
第一节 承先启后的新诗诗体探索
第二节 现代诗的先锋性探索
第三节 与台湾的现代诗对流
第三章 现代诗歌的艺术开拓
第一节 别开一面的现代诗人
第二节 存在主义的影响及其他
第三节 西方现代诗歌理论的介绍
第四章 香港新诗的运作
第一节 新诗的社团运作
第二节 诗歌杂志的兴盛
第三节 流徙与漂泊中的新诗运作
第五章 香港新诗形象与文化品格的铸成
第一节 香港新诗特产:香港都市诗歌
第二节 新诗反哺与精神还乡:歌咏大陆与祖国
第三节 多元文化基因的香港新诗
第四节 香港粤曲及流行音乐的兴起
第三卷 汉语新诗走廊与长廊
第一章 新诗的“准体制”运作
第一节 由民间文社到大规模的“联合会”
第二节 体制力量的进入
第三节 权威期刊的运作
第四节 体制内外的香港诗人群
第二章 各地诗人的集散地
第一节 “归来”的诗人群体
第二节 新的“南来”诗人
第三节 客居香港的诗人
第三章 汉语新诗的世界性运作
第一节 新诗与两岸文学界的破冰交流
第二节 建构汉语新诗的组织形态
第三节 新诗的世界性梦寻
第四章 从新诗走廊到新诗长廊
第一节 各种诗歌探索的继续展开
第二节 新诗的离散与诗人的离散
第三节 香港与新诗发展可能性
|
內容試閱:
|
《香港新诗发展史》经典语句:
在《南华日报》有一篇严明的《评路易斯之(不朽的肖像)》,一方面强调风花雪月,文学便是文学,自有其永恒性,文学可以完全脱离当时的政治现实;另一方面却认为路易斯不够旗帜鲜明,没有坚定的立场。然而,却又赞扬路易斯的诗歌艺术,尤其是他的文字与技巧。因此,文章很矛盾,一方面鼓吹任何与现实无关的文学来装点门面;另一方面又认为路易斯虽然“落水”,但却不够战斗性。路易斯即后来去台湾的纪弦(1950年代香港文坛也有一位路易斯,是李雨生的笔名),是在台湾创办“现代诗社”的前卫大将。纪弦后来在1997年的《联合报》副刊发表回忆文章,只提到他当时进出香港做编辑工作,但对当年和平文艺这个问题完全避开,在抗战末期,他在上海办《诗领土》杂志,出版了五、六期,有部分作品后来收入他在台湾出版的诗集。当时有位作者槟兵(生平资料不详)写了两首诗《赠路易斯》、《再赠路易斯》,这两首诗都有路易斯当年的风格,是仿效路易斯诗风然后赠给路易斯的,水准比当时口号化的诗略高,可惜是“落水”之作。这反映了当时只有在香港才容许他们展开这类活动及发表这种作品、言论。其次是因为他们在香港写了这些文章,引起了香港本地的年青人,尤其是《文艺青年》及“文通”等作家和香港年轻人的激烈回应。娜马《寄小朋友》这篇文章点名提到的杨奇、彭耀芬等,可以清楚看到当时香港有一群年轻人办刊物来针对他们。
在中国抗战诗的论争中,有两篇引起广泛争议的文章,徐迟的《抒情的放逐》和孙毓棠的《谈抗战诗》都是在香港发表的,徐迟1934年在《现代》杂志发表过著名的都市诗《都会的满月》,1936年与戴望舒、路易斯、卞之琳等在上海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从上海来港,1939年在香港发表《抒情的放逐》,批评1920、193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中浪漫感伤的倾向,应抗战的诉求而引介20世纪西方现代诗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