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編輯推薦: |
《白·夜》是一本沟通亚欧文化的生活志。第一期主题为“那段优雅沉寂的记忆——教堂之城寻踪”,本书从历史、人文、美学、生活等多方位视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追溯哈尔滨的教堂建筑历史,讲述教堂背后的故事,带您近距离接触哈尔滨这座教堂之城,带您领略这座欧亚文化相交融的迷人城市。这是一次有关人文、历史的体验式阅读历程,一次难得的跨文化之旅。《白·夜》的内容还涉及访谈、摄影、历史、生活方式等主题,另有新锐、好读的诗歌、随笔、译介作品。
|
內容簡介: |
《白·夜》以介绍欧亚文化、哈尔滨地方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第一期主题为“那段优雅沉寂的记忆——教堂之城寻踪”,本书从历史、人文、美学、生活等多方位视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追溯哈尔滨的教堂建筑历史,讲述教堂背后的故事,带您近距离接触哈尔滨这座教堂之城,带您领略这座欧亚文化相交融的迷人城市。这是一次有关人文、历史的体验式阅读历程,一次难得的跨文化之旅。《白·夜》的内容还涉及访谈、摄影、历史、生活方式等主题,另有新锐、好读的诗歌、随笔、译介作品。
|
關於作者: |
三石 作家、出版人、媒体人
阿成 作家
李述笑 黑龙江省社科院哈尔滨犹太中心研究员
桑克 诗人
谢幕 诗人、作家
李盆 自由撰稿人
陈禹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博士在读
郝赫 独立摄影师
|
目錄:
|
FEATURE专题
不再寻找,心灯已亮 003
飞翔的圣徒 009
从圣伊维尔教堂到圣母安息教堂 043
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049
圣索菲亚教堂纪事 058
索菲亚教堂广场的空间想象 076
生活在教堂之城的记忆 081
骄傲贵族与静默移民 090
笔尖下的教堂 099
哈尔滨现存教堂地图 104
PEOPLE人物
一人一城一平生 108
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生性和多元化 121
IMAGE影像
海参崴,海参崴 140
TEXT文本
伊甸园是一座教堂的形状178
果戈里大街见闻三则 181
索罗钦集市 187
|
內容試閱:
|
P005-P006
三石《不再寻找,心灯已亮》
果戈里书店边上是著名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红白相间的墙面砖在阳光的映射下十分典雅庄重。如今,夜幕下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前,已经成为居住在果戈里大街附近的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场所,热闹非凡。行人们会不知不觉地驻足观看,甚至随着音乐节奏摇摆。有意思的是,不大的广场上,
居然同时容纳了三支风格不同的广场舞队伍,三种不同节奏的舞蹈音乐同时播放并混合成强大的音浪,让初听者分不清东南西北。惟有三支整齐的大妈团队,齐刷刷地跳着属于自己的节奏,脸上泛出快意及自豪的笑容。
我曾问一位自秋林公司退休的大妈,问她在教堂前跳广场舞是什么感觉,她竟脱口而出:“感觉老好了,没看到咱这艺术范儿?”我常常走过街对面,回望庄重的教堂下那热闹非凡的广场舞蹈,别致的画面同样让人心醉。也许,这正是这座城市文化包容素质的体现。
教堂的历史,可以是一个城市的政治史、经济史、艺术史,那一座座的教堂难道不是一座座独特的城市雕塑吗?这样一座充满艺术美感的城市是有灵魂的,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有灵气的。
而这座城市除了教堂及多元文化交融之外,我们认为,还应该拥有一家与这座城市气质及文化阅读习惯相配套的欧洲风格书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果戈里书店;我们认为,
还应该拥有一本基于哈尔滨这座城市特质的独立文化读本,于是, 便有了手中的《白·夜》。有了它们,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将更有福分;有了它们,这座城市才会更加温暖。因为,它们将会成为这个城市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和文化符号,为读书人点亮心中最温暖的那盏灯。
《白·夜》第一辑的主题策划便是“教堂之城”,我们试图通过回顾哈尔滨教堂的前世今生,挖掘城市文化与艺术的基因,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好这份历史赐予我们的人类文化遗产。
徜徉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冥冥中,我似乎听到外祖父那浑厚的声音在天空回荡;漫步在果戈里书店中,我仿佛听到外祖母那神圣而轻快的琴声在四周回响。
不再寻找,心灯已亮。
P15-P16
阿成《飞翔的圣徒——哈尔滨教堂的钟声》
尽管如此,过去我一直对东正教并不理解,东正教究竟和其它的两个教派,即天主教和新教有什么区别?后来有人告诉我,东正教在做祷告的时候,他们说“感谢圣父、圣子和圣灵”,而非东正教的人在做祷告的时候却说“感谢上帝”。还有一种说法,对俄罗斯的神职人员来说,结婚生儿育女是正常的事,不仅如此,东正教对离婚也持宽容的态度。
当然,教堂多跟侨民多也有关系。资料显示,当年在哈尔滨的外侨就多达8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俄侨和苏侨。到了1945年,这座逐渐壮大起来的城市里,仍然居住着29个国家的侨民。所以,哈尔滨也被称作是侨民的“首都”。
外国侨民一多,除了宗教,还有日用品,饮食、服装、语言,也一并五花八门地带入了这座城市。在伪满洲时代就有近十万会说俄语的侨民,而当地的中国人几乎人人都会说几句俄语。连我们小的时候玩的那种美国式的马尔普日茨玻璃球,当地的中国人也生产出来了,全城的小孩子到处都在弹这种古怪而神奇的东西。这就是影响的力量。
P46 桑克《从圣伊维尔教堂到圣母安息教堂》
我尤其喜欢公园门口独立的钟楼,连秋冬时候的凄冷,都能给人一种舒服而又暗含着悲伤的情感。可能是书看多了,或者想多了的缘故吧。此时此刻,脆弱的水波在周围蔓延开来,渐渐将人吞没,或者欣喜地把人带入另外一个异样的世界。
P126 李述笑《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生性和多元性》
在行为文化方面,较为典型的是节庆习俗。文化是人类对环境形成的反应系统。由于当时哈尔滨华洋杂处,曾设有19个国家的21个领事馆(或代表部),有30几个国家或民族的侨民数十万人侨居这里,节庆日繁多。仁恩除过自己的民族节日外,有时还不分国别、民族地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时还参加盂兰节、圣诞节、复活节、逾越节、古尔邦节等活动,特别是每年逢1月19日东正教主显节时,数万人聚在江上,凿冰洗礼,虔诚祈福,成了哈尔滨一大盛事,一大文化节日。如今哈尔滨的冬泳应该就是当年俄侨冬季洗礼的传承。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