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編輯推薦: |
1、《成功是道选择题》献给渴望成功的读者朋友。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最富传奇色彩的40余则成功励志故事,深入浅出,带给你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帮助你找到自己成功的秘诀。
2、全书共分5章:选对方向,与成功渐行渐近;选择挑战,无限风光在险峰;选准时机,机会是点亮成功的火花;选择执着,聚焦一点全力燃烧;选择重生,涅槃凤凰飞得更高。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广大读者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战胜挫折,选择成功的道路。
3、小开本,轻型纸印刷,轻巧便携。双色插图,装帧精美,版式清新活泼,带来超值的阅读享受。
|
內容簡介: |
《成功是道选择题》讲述了40则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最富传奇色彩的成功励志故事。有比尔?盖茨从问题少年到电脑天才的传奇富豪梦,也有中国90后新贵丁仕源选择的成功创业之路。有乔?吉拉德从一个口吃患者逆袭成“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辉煌人生,也有“牛仔大王”李维?施特劳斯在淘金热潮中缔造的奇迹;有“在一个焦点上看世界”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也有永不服输的时尚女王可可?香奈儿……通过这些令人感慨万千的成功故事,我们不仅能看到成功者取得的傲人成就,更能领悟到他们的成功来源于哪些优秀的品质。
获得成功的优秀品质有许多,有时候你要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不走寻常路;有时候你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无数困难的打击之下依旧屹立不倒;有时候你还要选准时机,从细节之中发现属于你的人生机遇;还有一些时候,你要学会执着追求,因为坚持和选择同样重要。最关键的是,在遭受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之后,面临人生的绝境时,你仍然要选择绝地反击,一飞冲天……
|
目錄:
|
第一章 选对方向,与成功渐行渐近/1
送牛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范特霍夫/2
40岁重新创业的“计算机之父”——IBM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8
惊险华丽的人生选择——著名冒险家马丁·强生/14
暴力阴影下坚守梦想磐石——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20
绿叶更比红花艳——金牌配角吴孟达/26
从问题少年到电脑天才——比尔·盖茨的传奇富豪梦/31
开除自己,先破后立——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38
走适合自己的路——90后新贵丁仕源/44
第二章 选择挑战,无限风光在险峰/49
有语言障碍的幽默大师——乔治·萧伯纳/50
征服天险,建造“铁龙”——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56
实现人类飞天的梦想——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62
苦难生活滋养出的美妙歌声——世界首席男高音安利可·卡罗素/69
我相信我可以做到——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75
让生命蜕变——“蝴蝶总理”克雷蒂安/81
一只眼也能看见美好未来——独眼政治家戈登·布朗/87
从落榜生到行业领袖——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93
第三章 选准时机,机会是点亮成功的火花/99
从淘金失败者到牛仔大王——商机赢家施特劳斯/100
无限机遇在顶峰——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106
把头痛药变成畅销饮料——可口可乐之父阿萨·坎德勒/112
一个推销员打造的“剃刀王国”——安全剃刀发明者金·吉列/118
成功来自会发现的眼睛——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124
做创造机遇的强者——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130
灵感是点亮生命的火花——动画大师迪士尼/136
弱点也会是机遇—— NBA球员蒂尼·博格斯/142
第四章 选择执着,聚焦一点全力燃烧/147
专注知识,创造奇迹——没上过学的科学家法拉第/148
敬畏自然,在一个焦点上看世界——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154
我为科学狂——科学家居里夫人/160
用执着缔造传奇——美国“音乐教父”艾文·伯林/166
追逐梦想,一路前行——地质学家李四光/172
专注地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美国著名化学家鲍林/180
柳叶刀刻下肝胆春秋——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186
蛰伏六年,坚守电影梦——三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导演李安/192
第五章 选择重生,涅槃凤凰飞得更高/199
死神手中夺来的辉煌——诺贝尔科学奖创立者诺贝尔/200
绝地反击,凤凰涅槃——时尚女王可可·香奈儿/207
下一站就成功——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的人生传奇/212
永远不要过早宣判自己——好莱坞巨星英格丽·褒曼/219
在轮椅上谱写的华美传奇——斯蒂芬·威廉·霍金/224
用拳头抒写传奇——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230
1849次失败磨炼出的强者——好莱坞动作巨星史泰龙/236
就是要打出最完美的一球——网球天王罗杰·费德勒/244
|
內容試閱:
|
40岁重新创业的“计算机之父”
——IBM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
他在近40岁时遭遇职业上的“滑铁卢”,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华丽转身,从一个不起眼的推销员变身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他创立了著名的IBM公司,他进军计算机领域,他为IBM成为IT巨人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也引领美国从马车时代进入后工业时代。托马斯·约翰·沃森向我们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美国梦”,他以智慧和魄力打造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不赚“有数的”工资
托马斯·约翰·沃森是个地道的美国人,1874年出生于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靠伐木和种地谋生。虽然家境贫寒,但沃森的父母始终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教导孩子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父母身上,沃森继承了许多优秀品质,他认真、踏实、乐观、正直,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像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沃森没上过几年学,17岁的时候,他就步入社会讨生活。一开始,他帮一家五金店老板推销缝纫机,每天走街串巷,遭人白眼。沃森常常是碰无数次钉子才能卖出一台缝纫机。正是这种艰辛磨炼了沃森的心志,使他从一个稚嫩的少年渐渐蜕变为一个成熟的推销高手。
沃森工作十分努力,每个星期可以从老板那里领到12美元的工资,他对这样的薪酬相当满意。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另一个推销员那里得知,他们通常拿的是佣金,而不是有数的固定工资。如果按佣金计算,沃森每个星期可以拿到65美元。沃森感觉自己被老板耍了,于是愤而辞职。以后再找工作,他决不再找那些以“固定工资”方式支付薪酬的工作。他知道,依靠自己的能力,他应该能够赚得更多。他发誓一定要找一个既能发挥自己才能,又能得到对等报酬的好工作!
经过多方考察,沃森看中了“全国现金出纳机公司”,这里的职员月薪平均为400美元,收入相当可观。而且,老板帕特森是个有名的推销天才,在他的指导下,许多质朴勤劳的年轻人成长为一流的推销员。沃森下决心要进入这家公司,于是靠死缠烂打让分公司经理兰奇先生给了他一个机会。但是第一次推销他就惨遭失败,被兰奇骂得狗血淋头。但不管兰奇怎样辱骂他,他都选择了忍耐,他表现了一个推销员的基本素养,就是在绝对服从中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
终于,沃森获得了兰奇的认可。从兰奇那里,他学到了很多,掌握了推销商品、推销自我的技巧。一年之后,沃森便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成为美国东部最成功的推销员。他的才能渐渐超过自己的老师兰奇。后来,帕特森看到了沃森的天赋,让他取代了兰奇的位置。1910年,沃森已成为公司中仅次于帕特森的第二号人物。终于,沃森凭借推销员工作,第一次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人生位置。
年届40闯荡华尔街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沃森在帕特森手下取得巅峰的成就之后也难逃这个厄运。帕特森为人专横粗暴,而且十分多疑。他能获得雇员的服从,完全依靠高额薪水。沃森做了公司总经理之后,没多久就和他的前任一样遭到帕特森的猜疑。
沃森的人生第一次陷入苦恼与沮丧之中,是继续忍受帕特森的猜疑,还是放弃已打拼来的成就,重新开始?沃森几经思量,毅然选择了后者。
这时的沃森已经快40岁了,按理说已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而且他刚刚娶妻生子,在他需要养家糊口的时候,却丢掉了饭碗。这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沃森却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没完全发挥出来,他相信自己还能创造出一番大事业。当他走出帕特森的公司时,曾对一个朋友说:“这里所有的大楼都是我协助筹建的。现在我要去创造另外一个企业,一定要比帕特森的还大!”
两个月后,沃森带着妻儿来到纽约的华尔街。他很幸运地遇到了华尔街著名的金融家弗林特。当时,弗林特有家生产天平、计时钟表和制表机的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已连续三年亏损,正面临破产。弗林特打算让沃森打理这家公司,帮他扭亏为盈。沃森觉得计时钟和制表机都是办公自动化工具,有很好的前景,便答应下来。
一开始,公司里的董事们因为沃森资历浅,都看不起他。但沃森并不气馁,他忍辱负重,在一个部门经理的位置上坚持努力,并且发挥了自己原先做推销员时的精神。他上任后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资金匮乏问题,他准备向银行贷款5万美元用于产品研发。当银行因为公司的负债情况提出质疑时,沃森自信地说:“负债只说明过去,而这笔贷款是为了未来。”这句极具魄力的推销词让他顺利借得款项,也帮他度过了最初的艰难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制表机的需求量大增,沃森适时推出一款打印-制表组合机,大受欢迎,公司业绩蒸蒸日上。1919年,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300万美元,完全实现了当初扭亏为盈的目标。1924年,身为总经理的沃森正式接管了这家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从此,沃森开始了与IBM融为一体的传奇生涯。他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与聪明睿智再次刷新了自己的人生纪录,为自己找到了更好的位置。
谁说40岁不适合创业?沃森以亲身经历证明,40岁重新创业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你是否敢迈出选择的第一步。
选择主营计算机
20世纪30年代,IBM全面进入打字机行业,生产各类打字机、打孔机、分类机和会计计算机等系列产品。到了30年代末,IBM公司的销售总额已经超过其他4家同类大公司的总和,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商用机器公司。
沃森创造着IBM的辉煌,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公司生产出来的计算机是多么重要,又会怎样改变未来的世界。早在1933年,IBM公司就为哥伦比亚大学设计了一种高速运算器。后来,沃森又斥资50万美元,花了6年时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1948年,IBM开始涉足计算机领域,但它并不是这方面的“龙头老大”。当时,业内有名的雷明顿-兰德公司制造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IBM的产品快了数倍。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IBM是继续经营收入可观的打孔机,还是发展前景莫测的计算机呢?
这个时候,沃森与儿子小沃森产生了分歧。早期的计算机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体积庞大笨重,沃森认为很少会有人愿意出资购买这样一台机器,他曾对儿子断言说:“世界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大约只有5部。”小沃森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计算机有广阔的前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为此,父子俩产生激烈的争论,甚至到了剑拔弩张、近乎决裂的地步。
后来市场传来打孔机出现严重滞销的反馈意见,沃森才意识到自己判断失误。凭着直觉,他知道新的计算机时代到来了,他应该站到儿子的立场上去决定IBM的未来。于是,他任命小沃森为公司副总裁,让他放手去做新兴行业。从此,IBM的主营方向转为计算机领域,它日后在小沃森的带领下成为IT业的蓝色巨人,缔造了新一轮的辉煌。
沃森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做出的最正确选择就是支持儿子发展计算机产业。计算机能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沃森功不可没,他也因此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纵观沃森的一生,可谓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他的成功,在于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放弃一些固有的东西,去大胆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他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本能让他一次次选对方向,也选择了成功!
送牛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化学家范特霍夫
1901年,德国伯林郊区的一个送奶工登上了当地报纸的头版头条,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震惊的人们这才发现,原来这个普通的送奶工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化学家,他的名字叫范特霍夫。范特霍夫是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不仅开创了立体化学,还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他的成功,在于他把毕生的热情投注在他所热爱的化学上。
实验室外“注定终生”的一瞥
1852年,范特霍夫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医生。上中学时,范特霍夫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实验室里老师做的那些化学实验变幻无穷,非常有趣,他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有一天,范特霍夫从实验室外经过,忍不住隔着窗子朝里面看了一眼——就是这一眼,注定他此后的人生之路都与化学紧密相连。
实验室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实验器皿和一瓶瓶化学试剂像对范特霍夫施了魔法一样,让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大概是为了通风,实验室的一扇窗子是开着的。范特霍夫犹豫了一下,便跳上窗台,钻进了实验室。他熟练地支起铁架台,把玻璃器皿架在上面,又从桌子上挑选了几种化学试剂倒进去。然后,他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个器皿,看那些化学试剂混合在一起后所起的惊人反应。一切都在顺利进行着,范特霍夫的脸上逐渐露出喜悦的笑容。“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他在内心默默念道。
不料,范特霍夫弄出的响声惊动了化学老师。老师从窗外看到范特霍夫竟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大吃一惊。他没敢惊动范特霍夫,怕他惊慌中出危险。等他做完实验,化学老师才绕到门口,打开门走进去。范特霍夫从刚才的“实验梦”中惊醒,吓得目瞪口呆。因为他和老师都知道,这样做违反了校规,学校是禁止学生单独做实验的。如果老师将此事报告给校长,他会受处分的。
老师将范特霍夫训了一顿,并和他一起将弄乱的实验室整理好。老师没有将此事通报给校长,只是告诉了范特霍夫的父亲。他从范特霍夫的脸上看到了范特霍夫对化学的热爱,不想因为这件事,扼杀了这份难能可贵的热情。而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份从心底迸发的热情,任谁也无法扼杀。
选择坚守心中的梦想
从偷做实验这件事中,范特霍夫的父亲得知儿子喜欢化学。他认为孩子多学习一些东西没什么不好,就专门在家里腾出一间房子,供范特霍夫做实验。从此,范特霍夫有了自己的小实验室,于是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和从亲戚朋友那儿得的赞助都用于购买各种实验器具和药品。一有闲暇时间,他就钻到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并从中获得许多化学知识。
很快,范特霍夫中学毕业了,他面临的是将来的择业问题。虽然父亲很支持他做化学实验,但不允许他将化学作为毕生的职业。因为在当时化学还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研究化学的人,都要从事其他工作来维持生活。范特霍夫当然想以后专门研究化学,但父母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工程师。为此,父子俩也争辩了很久。最终,范特霍夫去了荷兰一所工业专科学校,专门学习工艺技术。虽然暂时屈从了父亲的选择,但范特霍夫心里并没有放弃热爱的化学。他学习非常努力,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般人三年才能完成的工科课程。在这期间,他还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化学教授奥德曼。他授课精彩独到,能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范特霍夫坚持学习化学,一点儿也没有放松。
两年后,范特霍夫从工业专科学校毕业。此时的他已经具备了谋生的本领,也终于说服父母,可以全力进行化学研究了。他先后前往德国波恩和法国巴黎,向当时世界著名的化学家佛莱德·凯库勒和伍兹学习化学。在名师的指点下,范特霍夫真正步入了化学的大门,也在化学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他的双脚永远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奔走,虽然有时会背离,但最终还会选择回到这条路上。
提出新学说,不惧老权威
1874年,范特霍夫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当时,旧的有机结构理论认为,有机分子中的原子都处于一个平面内,这个理论与许多实际现象相矛盾,使很多现象都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范特霍夫研究化学,一向尊重事实。他经过大量的实验,首次提出了碳的四面体结构学说。他认为有机分子的原子是以立体结构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同处于一个平面上。这个新学说否定了旧的有机结构理论,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一些有识之士非常赞同范特霍夫的新假说,认为这个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刻意义,将引起化学界的全面革命。但一些权威人士对范特霍夫的研究非常排斥,他们认为有机分子立体结构说是无稽之谈。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德国有机化学家哈曼·柯尔。这位老牌化学家对新的理论不屑一顾,他没有研究过范特霍夫的四面体理论,就对范特霍夫的学说横加斥责。并且,他还不远千里,专门从德国赶到荷兰,要和范德霍夫在学术上一决高下。
范特霍夫心平气和地接待了这位来势汹汹的挑战者,他相信自己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可以说服哈曼·柯尔认同自己的理论。待哈曼·柯尔火气渐消时,范特霍夫才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他讲得条理清晰、论证有序,严谨而周密。讲完后,他非常诚恳地请对方用事实来批评自己的理论。这时,哈曼·柯尔这位老权威才觉得眼前这位年轻人不容小觑,范特霍夫讲述的观点他根本无从反驳。至此,哈曼·柯尔火气全消,真心被范特霍夫折服,还力邀范特霍夫到德国科学院工作。
范特霍夫以他实事求是的态度,让老权威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理论。并且以后的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分子立体结构理论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从送奶工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成为真正的化学家后,范特霍夫在荷兰大学做过多年的化学教授,也曾当选过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科学院或化学会的外籍成员。此外,他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身份,就是送奶工。在德国居住期间,范特霍夫经营了一个牧场。他一边管理牧场,一边做着自己的化学研究。
和很多牧场经营者一样,范特霍夫把自己牧场产的牛奶出售给附近的居民。每天清晨,他都会赶着一辆马车奔驰在位于郊区的斯提立兹大街上,准时把一瓶瓶牛奶送到每个订牛奶的住户手里。寒来暑往,无论刮风还是下雪,他从不误时。在当地居民眼里,他就是一个地道的送奶工,毫无特别之处。只有一位同样住在这条街上的女画家,知道范特霍夫来历不凡。有好几个早晨,她都期待范特霍夫能多停留一会儿,好为他画一幅素描。但范特霍夫总是拒绝她的要求,因为他要把手里的牛奶送完,并且赶着回去做实验。后来,女画家诚恳地说:“我知道您是个实验迷,一送完奶就会钻进实验室里,再也没有谁能把你拉出来。就请你给我宝贵的几分钟,让我给您画张像吧!”范特霍夫不好再拒绝,只好让女画家为自己画了一张素描。
19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开始评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20份候选人提案中,有11份提名是范特霍夫。范特霍夫当之无愧地成为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女画家的素描伴随着范特霍夫的事迹登上了各大新闻报纸的头条。那些每天早上等着范特霍夫送牛奶的居民们,这才知道自己身边隐藏着一位伟大的化学家。
范特霍夫一生对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不但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还专门研究了物理化学问题,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11年,这位化学巨匠因肺结核病倒在实验室中。终其一生,他都热爱着化学,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