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人文经典与德性政治
李文堂
在中国文明复兴与重建的过程中,中国政治文明的走向极具关键意义。中国的政治精英应当具有怎样的政治德性与政治思维?这是当代中国政治教育与精英教育不可忽略的文化问题。
尽管很多人对西方的精英政治理论持批评态度,却无法否认民主体制下精英阶层的实际政治功能。当然,建立在现代利益政治基础上的西方精英政治理论范式也无法解释马列主义先进性政党的政治功能,更无法解释中国德性政治大传统。如果说士大夫政治传统也是一种精英政治的话,那么其政治理性是以德性为基础的,充满修齐治平的人生与政治情怀,并且通过科举制建立起促进社会上下流动的精英选拔体制,因而完全不同于社会阶层利益格局下的精英统治。这一点恐怕只有深谙中西文明政教关系之别才可以有所体会,不可仅以西方世俗政治学解释。
殷周之际关于天命转移原因的这场深刻反思,得出了“天命无常,惟德是亲”的结论,表明中国文明人文觉醒,开启了中国德性政治文明的大传统。天命不仅是超越的,而且是内在的,关键在于人类的道德自觉与道德实践。这场反思与苏格拉底关于“认识你自己”、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的深刻思考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意义。孔子显然在一个天下无道时代进一步提升了这种反思,而且从帝尧以来的政治文明总结出“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古典道德问题既关乎个体生命的本体意义,也关乎政治共同体的终极价值。遗憾的是,今天无论“政治精英”,还是“知识精英”都低估了古典政治思想的深刻性与系统性,甚至完全曲解了古典政治文明的道德理性。没有对“道”的觉悟与实践,“德”就无从谈起。今天人们对“道德”两字极其狭隘的、流俗化的理解,完全丧失了这一古典概念的大本大源,既遗忘了“道”之终极关怀,也失去了“德”之内在自由。
这种道德理性就是人所共享的自然理性或自然法,是平等的、人人可以企及的,正因为这样,孔子才坚持“有教无类”的文化立场与“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但是,道德理性的内在自由决定了每个人的道德境界与理性能力是不相同的,因而政治教化是不可避免的,礼乐刑政自然是必需的。教化(Bildung)并非期待某个道德完人的启示,道德理性的内在自由决定了圣贤、君子都不是绝对化的神子,同时也拒绝了价值相对主义与原子自由主义,而坚持了理性对话基础上的共同善,因而是人类共同体的文化过程。这种道德理性与柏拉图关于“善之理念”的理性对话异曲同工,只不过孔子更多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与“和而不同”的实践智慧。
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道德理性基础上建立起充满人文关怀的政治哲学,使人类的法制文明立足于自我立法的理性基础。那种将现代法治理念与道德理性抽象对立的观念,既是对西方文明古今对立的误读,也是对中国文明的自我遮蔽,更是对法理的不甚了了。那种将政治正当性局限于实定法( positive law)的理论,很容易使“政治精英”滋生法律幼稚病。政治家如果没有深刻的法理思维,一种法的精神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相反很容易将法律工具化。当代中国法治的肤浅性,在于法律的移植脱离了中西文明母体,没有自然理性的支撑就会游而无根。今天,一种健康的政治理性,不是盲目质疑古典政治的道德理性基础,而是要重新认识这一道德理性传统,并且将它发扬光大,提升到自然法的水平,重建中国法治文化的正当性。只有充分理解人类的内在自由,才能理解人类的有限性存在,才能将法治文化理解为人类道德理性教化体系的必然一环。
一个坚持思想建党原则的先进性政党,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深受中国政治文明大传统的影响。党的历史多次表明,其政治德性只有植根于自己深厚历史文化传统,才可能焕发出时代魅力,才可能得到草根社会的广泛理解与认同。然而,对经过革命与市场双重洗礼的执政党来说,回归中国文明母体,寻找新生的力量,自然是一种艰难的文明自觉。延安时期毛泽东曾鲜明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历史文脉不能割断,中国共产党要很好总结与继承,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遗憾文革时期他自己食言了。今天,中国共产党再三确认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确认自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弘扬者,十八大以来党的总书记则更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身份,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普遍价值,并强调要立足于此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党的政治伦理与中国德性政治大传统衔接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再一次文化觉醒。这次觉醒将比党在 20世纪 30年代新启蒙运动与抗战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自觉更为深刻而重要。
近百年的政治实践终于让许多学者认识到,近代中国政党伦理,是晚期“学变”的结果,其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气质,难以割舍传统士大夫政治的文脉。然而一个伟大政党的真正觉醒,没有深刻的理论、情感、教化等不同层面的觉醒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样的时代,如何在思想建党原则下通过精英教育重建德性政治?
任何一种精英组织,如果没有一定的经典阅读与经典认同,就难以建立起稳定的文化认同或精神信仰,因而也谈不上共享一种政治德性。古典政治德性的培养常常通过人文经典的反复学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道德理性内化为一种大道情怀、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从古罗马西塞罗的共和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公民人文主义,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博雅教育,都渗透着西方精英教育传统的德性关怀。孔子整理六经,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要通过人文教育复兴政治德性。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教育传统中,历来只有大众教育理论,没有精英教育理论,因此即使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也只能出现了一个技术官僚时代。人文经典教育被严重忽视,这不但严重影响一个先进性政党的文化形象,而且严重妨碍党内思想文化认同的形成,妨碍广大干部政治德性的提高。今日日益暴露的党内腐败,绝非一般“乱世用重典”思路可解决,它再一次提醒我们,没有政治德性,党何以担当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之历史重任?
鉴于此,我们精选若干必要的人文经典,请中央党校与高校若干学者导读,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与一般读者初步接触这些似乎玄之又玄的人文经典,并引起党内政治精英对德性政治的思考。
(李文堂,哲学博士,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