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目前,北京发展正面临成本约束、空间约束以及环境约束三大约束,这也倒逼北京产业发展进行结构升级。上述约束条件要求产业发展做到价值链上高端化、体量上轻型化、生产上清洁化,着力培育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经济形态,充分依托拥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企业,重点发展创新前沿产品、关键核心产品、集成服务产品、设计创意产品、名优民生产品等。同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未来北京产业发展应在特大型城市经济格局下来进行谋划,围绕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可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的世界城市。首都丰富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有利于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并将支撑起其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支配地位,首都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分工将进一步增强,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些背景下,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开展高端产业相关价值链条发展研究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本书在产业链、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对高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很好的发展建议。值得推荐!
|
內容簡介: |
首都产业发展在建设世界城市、宜居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新形势下面临新的要求,特别是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了提出构建首都优势产业链的主要途径及相关政策支持,2013年10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设立《首都产业链发展研究》重大研究课题,并委托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具体执行。
本书依托于此重大课题,通过对首都产业链的系统梳理和研究,研究了首都发展新定位对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等问题。书中主要围绕北京市八大重点产业展开,包括电子、软件、医药、都市、装备、基础、汽车、航空航天产业,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总报告主要通过总结产业演变新趋势,研究国际主要都市圈的产业发展路径,分析首都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优势条件,最终给出首都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及政府支撑能力建设方向。子报告通过解析各产业链关键环节、构成特点、演进趋势及全球布局情况,分析首都发展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挖掘优势领域,重点研究跨界融合的新技术和新业态,从产业链发展角度给出强链、补链、转移、退出等建议,结合时空结构进行优势产业集聚和提升的路径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和空间布局优化。
|
關於作者: |
张伯旭 物理学博士,教授,正高级工程师,“863”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主持参加了十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发,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任北京电子控股公司副总裁、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现任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近十年来,主攻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
|
目錄:
|
序
前言
综合篇
第一章产业链相关理论与研究背景3
一、产业链研究理论3
二、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趋势研究8
三、首都产业链发展必要性研究11
第二章国际主要城市与都市圈对标案例15
一、世界城市工业发展案例分析15
二、国际都市圈对标案例分析23
三、经验启示28
第三章首都产业链发展方向研究30
一、首都产业链发展维度分析30
二、首都产业链发展领域分析33
三、首都产业链发展领域及布局36
四、首都产业链协同发展方向38第四章首都产业链对策建议41
一、实施强链、补链工程,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41
二、实施“服务型制造”“研发型制造”工程,
加快产业链升级41
三、推动财税、金融、科技政策创新42
四、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打造智慧的、生态的
京津冀都市圈42
行业篇
京津冀协同创新背景下首都高端产业发展研究目录第五章首都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研究45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45
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49
三、对标案例研究56
四、首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58
五、首都电子信息产业链融合演进62
六、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互补65
七、对策建议65
第六章首都软件产业链发展研究68
一、全球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68
二、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73
三、对标案例研究77
四、首都软件产业发展概况81
五、首都软件产业链融合演进84
六、京津冀地区软件产业链协同互补85
七、对策建议86
第七章首都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研究88
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88
二、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97
三、对标案例研究103
四、首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105
五、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融合演进110
六、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互补114
七、对策建议115
第八章首都都市产业链发展研究116
一、全球都市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16
二、国内都市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21
三、对标案例研究124
四、首都都市产业发展概况127
五、首都都市产业链融合演进130
六、京津冀地区都市产业链协同互补133
七、对策建议135
第九章首都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研究137
一、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37
二、国内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41
三、对标案例研究146
四、首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概况148
五、首都装备制造产业链融合演进153
六、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产业链协同互补155
七、对策建议157
第十章首都基础产业链发展研究159
一、全球基础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59
二、国内基础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64
三、对标案例研究168
四、首都基础产业发展概况170
五、首都基础产业链融合演进173
六、京津冀地区基础产业链协同互补175
七、对策建议176
第十一章首都汽车产业链发展研究178
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78
二、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86
三、对标案例研究191
四、首都汽车产业发展概况195
五、首都汽车产业链融合演进199
六、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链协同互补202
七、对策建议205
第十二章首都通用航空产业链发展研究208
一、全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9
二、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12
三、对标案例研究217
四、首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概况222
五、首都通用航空产业链融合演进226
六、京津冀地区通用航空产业链协同互补228
七、对策建议231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本质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循环经济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循环经济取代传统线性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循环经济对社会推行着行之有效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
2.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3.循环经济就其生态伦理公正理念来看,本质上是一种“公正”经济。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的分配要公正,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配置。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律
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以下的基本规律:
一、大系统分析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更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它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其基本工具是应用系统分析,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等一系列新学科。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把经济生产看作一个与世隔绝的体系,只考虑经济效益,甚至简单归结为利润。这种片面的经济思维理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也违反自然规律。实际上,任何经济生产都要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自然界中像石油、煤和淡水等多种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甚至是短缺的;生产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生态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的经济生产必须把生态考虑进去。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社会消费也应当考虑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不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就会违反基本客观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