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解读中国经济新周期,把握全球金融脉搏,远瞻中国经济未来!
★中美两国经济从同步走向分化,经济对抗日益激烈。面对如此时局,中国经济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一本书全面分析中国经济未来数年的走势与规律,把握经济、政策与投资的新方向。
★十几位业内专家鼎力推荐,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高坚教授亲笔作序。
|
內容簡介: |
加入WTO之后的十年,中国经历了一个全球化主导的繁荣周期,中国的实体经济更深地卷入国际分工体系,国内货币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联系也更趋紧密。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经济“大分化”格局的出现,中国经济又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在本书中,作者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住当今世界已经或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和金融周期从上行转入下行、中美经济金融周期从同步走向分化、美元从宽松和疲软走向收缩和强势,并以此为背景对中国货币金融和宏观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通过"旧格局"与"新周期"的概念,作者把中国经济置于世界货币金融经济体系尤其是“中美循环”的大格局之中,全面把握货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而对中国经济由“旧格局”向“新周期”切换的必然性以及“新周期”主要特征,给出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
關於作者: |
赵巍华,宏观经济与货币金融领域研究专家。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现就职于中信资本,从事宏观经济研究、金融市场投资策略分析以及资产管理工作多年,研究成果颇丰,曾在《金融市场研究》《中国证券报》等专业报刊发表50余篇相关论文。
徐以升,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现就职于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15年合著《金融制裁——美国新型全球不对称权力》,2014年合著《大分化——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美国大转向——美国如何迈向下一个十年》《世界能源新格局——美国“能源独立”的冲击及中国应对》,2013年出版《中国经济新常态——从涨潮到退潮》。
|
目錄:
|
序
推荐
上部“旧格局”
第一章起点2001:产能与货币共同融入世界
第一节卷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二节投资与出口主导的高增长时代
第三节美国财政金融扩张以及中国过剩储蓄主导全球化繁荣
第二章货币金融是过去10年经济的中心环节
第一节全球经济从共同繁荣走向大分化
第二节货币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并非虚拟和实际
第三节再谈中国经济:从实体经济与货币金融的三重对应关系出发
第三章外汇占款创造基础货币机制的兴衰
第一节央行“被动”主导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
第二节外汇占款的兴衰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再平衡
第三节对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第四章“大”政府推动下的信用繁荣
第一节银行业信用扩张的繁荣十年(2001年至今)
第二节“大”政府推动旺盛的债务融资需求
第三节扩散的政府信用保证加剧信用扩张
第四节非常规货币政策与信用繁荣
第五章资产负债表视野下的“中国经济高增长时代”
第一节债务扩张主导的非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膨胀
第二节“赶英超美”式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张
第三节资产负债表是一面镜子
下部“新周期”
第六章美元与全球货币金融、经济新周期
第一节美国财政从全面扩张到相对收缩
第二节美国再工业化收窄经常账户赤字
第三节美元汇率从弱势周期转强势周期
第四节全球进入美元紧缩周期
第五节美元紧缩周期下的中国经济金融变化
第七章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由“外生”转为“内生”
第一节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方式面临转变
第二节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的路径
第三节与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相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第八章债务压顶呼唤平稳的去杠杆进程
第一节去杠杆进程难以避免
第二节多因素联动的动态债务杠杆分析模型
第三节“漂亮”的情景:相对平稳的去杠杆进程
第四节“丑陋”的情景:相对动荡的去杠杆进程
第九章中期利率和汇率政策在夹缝中艰难平衡
第一节大转型中的人民币汇率
第二节人民币汇率走向何方
第三节对货币和汇率问题的再思考——中心货币、次中心货币和外围货币
后记
|
內容試閱:
|
对2008年后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可做如下概括。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
首先,随着净出口占比和增速回落,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为核心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常账户失衡有所好转,但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仍在继续,突出表现为主要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堪称最高的投资率和最低的最终消费率。如此高的投资率难以为继,特别是在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
其次,产能规模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总量急速膨胀,周期性行业等普遍出现产能过剩,并且在2011年后加速恶化、扩散。
最后,资产价格膨胀,与基建、房地产链条相关的资产和不可贸易产品价格出现大幅膨胀,住宅和商业地产的价格涨幅尤其明显,房地产及其上下游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
而从货币和金融的角度看:
首先,实体经济增长对融资的依赖不断加深,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日益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撬动作用,我国经济增长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越来越多的流动性支持;从国家收支看,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总体保持着双顺差,但金融危机后经常账户盈余在GDP中占比下降,我国资本账户的波动性趋于增大,并在2012、2014年先后两次出现持续一段时期的逆差;外汇占款仍是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但在2013年后该主渠道越发难以为继,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需要转变。
其次,各经济部门债务规模加速上升,其中非金融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增速和累计增长幅度尤其令人瞩目,债务问题逐步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债务规模增速超过GDP增速和各部门收入增速,使得各经济部门的债务杠杆率(各部门债务GDP)和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目前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杠杆率超过150%,居世界前列。根据标普公司估计,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市场规模在2014年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最后,金融系统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给实体经济提供了巨量流动性支持,以为度量的货币供给量高居世界首位,社会融资总量也不断扩容。与上述规模对应,我国央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均远超美国,高居世界首位。
从纵向看,实体经济三方面的特征层层递进,可简要概括为:投资形成资产或产能,资产的核心是资产价值。货币和金融层面的上述特征也可简要概括为:融资的主要形式是债务融资,而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债务融资对应着货币的创造和流通。
从横向看,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存在三组对应关系:投资对应融资;产能或资产对应债务;资产价值对应货币。三组对应关系构成了一个三重“表里”依存的系统。
具体来说:
⑴投资对应融资,实体经济层面的投资主导对应货币和金融层面的融资扩张;
⑵产能和资产对应债务,实体经济层面的产能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对应货币和金融层面的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⑶资产价值对应货币,实体经济层面的资产价值变动对应广义货币供给的变动。
上述每一重对应关系就好似一枚硬币的两面,难以分离。三重纵横关联的关系,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框架,便于更全面地把握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后)我国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