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我是一名新闻记者》收入安岗一生从事办报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他在不同年代采写的新闻作品。为使读者对安岗有深切的了解,本书精选了新闻界部分同仁对安岗的记忆评述。安岗写下的新闻佳作名篇及精心策划的重要报道,都真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安岗为新闻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党党报艰难发展的风雨历程。
|
內容簡介: |
《我是一名新闻记者》为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樊 亢主编的文集,记叙了我院新闻所原所长安岗先生为 新中国新闻事业奋斗的一生。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 部分,最初的新闻事业1935-1936,是安岗先生初入 新闻界的历史,访问了当初与安岗先生有过合作的一 批专家;第二部分,在根据地办报办通讯社;第三部 分记叙了安岗在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的经历;第四部 分同行笔下的安岗。
|
關於作者: |
安岗(1918.12~2013.04),男,原名安正元,笔名郑远,天津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战线优秀领导干部。著名新闻理论家、教育家。晋冀豫解放区新闻事业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新闻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经济传媒的奠基人之一,经济日报原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社务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一任主任、教授,原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原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文教委员会副主任。
|
目錄:
|
做记者,办报,一路不停探索走来(代序)
一 向《益世报》投稿——最初的新闻实践(1935—1936)
我想做一名新闻记者
东亚毛呢纺织公司创办者——宋棐卿先生访问记
造纸学家——杨十三先生访问记
《雷雨》的作者年轻的戏剧家——万家宝先生访问记
塘沽工人教育的主持人——胡道远先生访问记
乡村民众教育专家——胡勤业先生访问记
春假徒步访农村
我的启蒙思想摇篮:天津汇文中学——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事变
二 在根据地办报办通讯社(1938—1948)
办《胜利报》
我和《胜利报》
关于宪政问题——“说书场”评论栏
朱总司令题写的报头
胜利报栏目
胜利画报
《晋冀豫日报》和《新华日报》(太行华北版)
治病救人——报告某县工作中一些严重现象
哪里有游击战争,哪里就能打击敌人!
从防空洞里出来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武乡反“扫荡”经验之一
民兵是怎样斗争着的——武乡反“扫荡”经验之二
深入反特务斗争
村代表会议
怎样掌握群众大会
驴唇与马嘴——偶感随笔
克服春耕领导上的主观主义
不能任意“下地”
进一步贯彻三大任务
我们的备战工作已经做好了吗?
武乡国特干了些什么?
马法五将军对记者的一席话
对马法五将军的采访记
与民主建国军总司令高树勋将军的谈话
和平喊话
士兵们第一次自由座谈
国民党起义军官号召进犯军罢战
刘伯承将军慰问马法五将军
三 《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1946—1986)
正确的设计来源于正确的原始资料
同设计工作中无人负责的现象进行斗争
热爱机器
五百亿元是怎样来的
职工业余活动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更接近生活——介绍优秀厂党委书记莫文祥
政策和任务
沈阳变压器厂为什么一再发生产品质量事故?
党组织要关心群众的思想和生活
企业领导者应经常考虑些什么
赶陕从虫子嘴里抢救粮食
坚决和一切浪费粮食的现象作斗争
通过反浪费斗争提高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
指导农民花钱
养猪之道
东戍村农民的心里话
大旱之年夺丰收靠什么——河北固安县霸县采访所见
对天作战的领导艺术——记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大旱之年大丰收
后来居上——在革命和生产高潮中访问贵州省
抗灾的活哲学
干劲要大步子要稳
大庆作风是怎样养成的
同志,你和农民一起这样想吗?
让干事的人放开手脚去干
一件往事
中华农业振兴有望
南庄的社会主义空气
白庄的“战略”
大连即将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水荒
赞大连人民的壮举
感谢和自勉——在安岗新闻工作六十年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
附录 同行笔下的安岗
《胜利报》和安岗
《胜利报》带头人安岗
安岗初创晋冀鲁豫总分社
老安的新闻敏感和进取精神
老安我师
搬不走的新闻学“教科书”
两次采访
追根究底求真相——随老安两次采访
随安岗在邢台采访
准狠快深紧追不舍——对安岗指挥新闻采访作风的一点认识
安岗的胆识化解了一场报道小风波
领导、榜样、挚友老安
异乎寻常的胆识与气魄——回顾安岗直接指挥的两次新闻报道
安岗办报的高瞻远瞩——从一篇重要评论见报的曲折经历谈起
安岗的创新精神
敬业开拓创新——安岗在《经济日报》的工作纪实
长征路上采访的五次见面
《市场报》为生产者办报,替消费者说话
宣传商品经济的带头人——安岗同志和《市场报》
永远的记者
笔政五十年
办报大手笔
安岗抓理论宣传二三事
报纸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安岗同志策划《经济日报》国际经济宣传记
走中国社会主义新闻教育的路
安岗的新闻学研究思想
一次难忘的采访
我所认识的安岗
老战友安岗
安岗印象记
在老安身边工作散记
那一面的“老安”
有容乃大仁者高寿
力助落难学子,归队成材
风雨如磐师恩似海——敬贺安岗师九十华诞
安岗新闻工作简历
编辑札记:安岗创造新闻人生
|
內容試閱:
|
上太行山办《胜利报》 在和顺县石拐镇,我和河北的共产党组织接上了 头。当时石家庄市委书记陶希晋也在石拐镇。陶希晋 那时对薄一波认识得很不够,认为我是薄一波派来的 ,对我不太信任,还对我审查了一段时间。审查后, 大家都认为我是真的共产党员,陶希晋也就不说什么 了,还给了我lOO多人,几十条枪,让我当游击队长 去打日本鬼子。
我很高兴,但这100多人的吃饭问题不好解决。
幸好那天晚上我们走到了一个地主庄园,就在那里住 下了,把吃掉的东西换算成钱,放在那里。我正为这 一百来号人吃饭发愁,正巧碰到了晋中八路军独立支 队政委赖际发,他说,你到我这来吧,我这有饭吃, 也有枪。我就到了他的部队。我带的100多人编到他 的连队里,部队有个宣传科,我就当了副科长,正式 当了八路军。
1937年冬天,朱德总司令率领一支八路军部队来 到和顺县石拐镇。那天天气很冷,我们都很兴奋,爬 上山头,去迎接朱总司令。我第一眼见到的却是个女 战士装束的外国人。心想,这大概就是通知上说的美 国新闻记者史沫特莱了。她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低 着头,用笔很快地写着什么。我很兴奋,跑到她身边 ,用英语跟她打招呼。
她很吃惊,抬起头来,问:“你是个年轻的战士 吗?” 我说:“是的,我是个战士,也是个Journalist (新闻记者)。” 她一听,很兴奋,惊奇地问我:“你们有报纸吗 ?” 我说:“我们现在还没有报纸,等建好根据地后 ,我们就要办正式的报纸。”我告诉她,只要打了胜 仗,就会有战利品,就会有印刷机,有纸张。我们已 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工人,实在不行,我们可以请苏联 的印刷工人来帮忙。
她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用英语说:“你们这些 小伙子真棒!” 不一会儿,朱总司令来了,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 :“群众情绪怎么样?” 我说:“老百姓的情绪是稳定的,老百姓都说共 产党比国民党好。日本鬼子打来了,国民党军队下太 行山跑掉了,共产党军队上太行山来,同老百姓一道 抗击日本鬼子,保护老百姓。老百姓是相信我们的。
但也有些人不相信我们会胜利。” 朱总司令沉思了一会儿,说:“战争要持久打下 去,老百姓眼前还看不到什么时候能获得胜利,产生 疑虑是很自然的。我们要靠前线部队打胜仗,扩大和 巩固根据地,老百姓才会解除疑虑。” 朱总司令问我:“你多大了?” 我说:“19岁。” 朱总司令又问:“你是文化人?” 我说:“文化不多。”看到朱总司令很和善,我 鼓起勇气说出了在根据地办一张正式报纸的想法。
朱总司令很认真地问:“你会办报?你能办报? ” 我回答说:“不,我从来没有办过报,但我相信 能办好。” “那好,建好了根据地,你就办报。”朱总司令 肯定地说。
我受到了鼓舞,又问:“那这个报叫什么名字好 呢?” 朱总司令想了想说:“就叫《胜利报》吧。我们 要告诉人民,正义战争必胜。” 受到了朱总司令的鼓励,我立即向特委书记陶希 晋做了汇报,设法找到4台旧印刷机,办起了印刷厂 。朱总司令题写了报头。1938年5月1日,我就在太行 山上办起了第一张报——《胜利报》,我担任总编辑 。
一开始,出版的是8开油印小报,后来有了3台石 印机,改成石印报。到了1939年末,晋冀豫根据地成 立晋南银行,印刷晋鲁豫和晋南根据地的货币,就把 我们的3台石印机和技术工人全部调走了。我们想了 好多办法,搞到一架印刷机凑合着用。后来,我听说 归阎锡山“民族革命通讯社”的“上党分社”建制要 撤销,就赶紧向上级努力争取,把“上党分社”建制 归到了《胜利报》,这样,我们终于有了一台无线电 收发报机,有了中外电讯稿。
后来,我还组织成立了“胜利丛书出版编辑部” ,自己刻印出版了,《论持久战》、《论抗日战争的 新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等大部头书籍 ,出版了小学课本,出报纸也没耽误。
我办报专门找有军队有枪的地方。由于敌人扫荡 频繁,《胜利报》没有固定住所,经常搬家,3年多 搬迁20多次。报社人员是一支新闻队伍,也是一支武 装部队。报社大部分人员编为战斗组,到游击区或敌 占区去,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做战地采访。一场战 斗过后,人员虽然分散四处,但能很快集中起来,继 续出报。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原中央档案馆找到30多 期《胜利报》,现在已影印成册。
1941年3月,晋冀豫边区政府成立,《胜利报》 更名为《晋冀豫日报》,上党分社更名为新华社晋鲁 豫分社,我任副总编辑。后来敌人扫荡加剧,根据地 “精兵简政”。1941年底,《晋冀豫日报》停刊,并 入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我也到了《新 华日报》华北版。何云是社长,陈克寒是副总编辑。
我担任社论委员,接替第一任社论委员陈克寒的工作 ,主要负责写社论。不久,我就感到了苦恼:写社论 必得有精神,但离开了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即使党 有好的指示,也写不出好评论。所以我要求每月有三 分之二的时间到太行山区做实地考察,参加党的会议 ,同各阶层人接触,讨论各种问题,然后把党要向群 众讲的话,变成对群众有实际作用和感染力的声音。
朱总司令说,“一份新华日报,等于10万军队!”日 本鬼子对《新华日报》华北版非常憎恨,1942年5月 ,对太行实施“篦梳式”大扫荡,包围了报社,突围 中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等46人牺牲。
1943年10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新 华日报》太行版,我担任副总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