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红学家邓云乡追忆当年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的趣闻琐事——给演员讲“江南风俗”,还原江南旧时风俗;在上海寻找“贾宝玉”,演绎现实版“风月宝鉴”;在正定拍摄“宁荣街”,呈现康乾盛世景象。
|
內容簡介: |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邓云乡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本书是红学家邓云乡先生对参与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摄制过程的回忆文章的结集。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为回忆拍摄过程中的趣闻琐事,取题“红楼梦忆”;一为拍摄过程中所形成诗词短篇,取题“红楼吟草”;一为应报刊之约所写的关于《红楼梦》、《红楼梦》电视剧的零星文章,取题“红楼零简”。本书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红楼梦》电视剧辗转拍摄过程中的各种酸甜苦辣、趣闻轶事,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一个饱读诗书、阅历丰富的老者向我们娓娓道来,趣味性、可读性极强。
|
關於作者: |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
目錄:
|
前言
红楼梦忆
惜别词
白发“红”缘
姑苏岁暮
十里街葫芦庙
开机典礼
记得祝愿词
开讲“江南风俗”
课内课外
春风夜话
曹雪芹纪念馆
首次小品练习
小谈服装
上海找“宝玉”
“红楼西席”
化装小记
太平湖黛玉北上
黛玉的船
国庆晚会
“黄山情侣”
“神仙洞”虚惊
黛玉北上诸景
风雨故人
重到苏州
香雪海落花流水
艺圃传情
万景山庄
耦园落花
寄畅园一日
杭州采景
绮园古藤
花与蝴蝶
滴翠亭诗
导演分身术
西子湖花絮
上海大观园
北京有了大观园
大观园建筑小谈
潇湘馆秋雨
“大观园”中怡红院
晴雯诸戏
花鸭子和仙鹤
准备大场面
“沁芳”拾趣
“后四十回”讨论会
冀中之行
沪成列车所见
二王庙现场
都江堰
拍摄“打醮”
“打醮”队伍
索桥情思
离堆导江楼
青城山“游湖”
崇庆古蜀州
罨画池亭子
罨画小桥看“厨娘”
片云何意傍琴台
草堂游罢别成都
上海大观园杂记
平伯师与红楼电视
移花接木
“体仁沐德”红白喜事
秦可卿灵堂
雨中谈趣
青浦招待所
水乡行吟
梨香院内外
宝玉情悟梨香院
淀山湖梅林
诗魂梅下定情时
闲话碧波楼
碧波“红楼”翰墨缘
夜战碧波楼
三月下扬州
扬州拍摄日程单
徐园薛蟠家
薛蟠家闹剧悲剧
凫庄、桥影、梦痕
柳堤“悲喜剧”
妆点瘦西湖
元妃登舟幸园
扬州“红楼”友谊
何园贾政书房
平山堂花圃
镇江半日
“瓜洲古渡”
再到杭州
阮公墩之晨
植物园池畔石榴裙
设计“红香圃”
“仕女行乐图卷”
湘云醉卧“芍药圃”
湖山屐痕入梦痕
湖光夜色记友情
蓬莱爽约小述
文字因缘
决定性战役
正定“荣国府”
宁荣街
“更道”琐话
“元妃省亲”进府
“秦可卿之丧”出殡
“大场面”拍成了
黛玉进府
院落及其他
古郡、古寺
别了正定
红楼诗草
海上大观园杂诗
鹧鸪天
水调歌头
金缕曲
浣溪沙
浣溪沙
太平湖杂诗
北京大观园杂诗
玉垒红楼唱竹枝
红楼催妆词
红楼绮园杂诗
“红楼”电视小诗话
红楼迎春诗
寄语湖山小诗
峨眉“红楼说梦”二律
红楼零简
“沁芳”晨思——大观园小记
稷园红楼夜宴偶感
俞平伯先生与“红楼”电视
“红楼”电视的爱情突破
红楼春意——电视剧《红楼梦》拍摄侧记
古城秋情
凤姐为何叫“奶奶”?
“红楼”风俗琐话
红楼说梦——谈电视剧《红楼梦》改编拍摄
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谈电视剧《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改编
耦园思绪——我与苏州的断想
“红楼”电视与苏州
“红楼”电视与东北姑娘
“白雪红梅”解
宝玉的辫子
尤三姐的锋芒
查抄宁国府——高鹗续书琐谈
附录
电视剧《红楼梦》简介词
|
內容試閱:
|
“元妃省亲”进府
“元妃省亲”进府“元妃省亲”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映后受到一致赞赏的一集戏,我也十分爱看这一集。唐诗中有不少“宫怨”的诗,这种感情、气氛、意境,在这一集中都表现出来了。
“元妃省亲”一大集戏,是分五个地方拍摄的:西山摄影棚“贾母上房”一堂景中拍的见贾母和王夫人;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拍的“更衣”;在扬州瘦西湖拍的“登舟幸园”;在北京白云观拍的大观楼开宴。以上这些重要的场面都拍好了,但是还不能剪辑成“元妃省亲”,因为还缺少重要的东西呢,那就是“进府”。“进府”一直拖着未拍,为什么,主要是等正定“荣国府”、“宁荣街”的工程。没有“荣国府”,又如何拍得成功“元妃省亲”呢?
说到这里,不免要扯远来,说到整个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速度,那就是“前松后紧”,而且是后面十分紧。就是所有“荣国府”、“宁荣街”的镜头,都是在一九八六年八月和九月两个月拍完的,包括“元妃省亲”的“进府”。
为了拍好这场戏,准备工作,在七月份就开始了。一是外地的准备,如在苏州、镇江两个戏装场赶制服装。《红楼梦》原书写贾蓉、贾蔷到苏、杭为准备元妃省亲采买“女孩儿”动用甄家存的五万两银子,先提了三万两云云。而赶制服装的费用,若按数字说,多得多。二是现场准备,包括宁荣街装修、迎接元妃“銮驾”时的张灯结彩……都费了很大力气才准备好。准备什么呢?那项目很多。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说牌楼,就搭了两座。一座是“真”牌楼,在“宁荣街”一文中,已经说过。而在这一牌楼的对面,也就是荣国府的东面,又搭了一座“六柱、五门”的彩牌楼。彩布起脊,彩绸绣球飘扬。两座牌楼,一“真”一彩,都是美工同志搭建的假的,分别起着不同的效果,却都花了大量的人工物力。
而这“彩牌楼”,正代表了清代皇家重要喜庆的妆点物。搭彩牌楼,即所谓“张灯结彩”。几百年中,北京有手艺最高超的结彩、搭棚师傅。这一行道谓之“彩棚铺”。除去搭了高大的“六柱五门”的过街大彩牌楼外,在荣国府正门上也搭了彩牌楼,把平日的大门也挡住了。
“銮驾”经过的街道上,要张围幕、要悬灯,都布置的井井有序。只是参照《康熙南巡图》等比较,在围幕(主要是经过各处路口,不让人看见)张挂上,稍长了一些,出现在镜头上不够好看。另外元妃銮驾经过的当天,五城兵马司派兵驱赶闲杂人等,黄土填道、净水泼街……这些在镜头上都一一表现出来了。
贾母、王夫人……按品大妆,依次在门前排班,等待接驾,这场戏也是够辛苦的……既要等着拍“銮驾”的仪仗队、大太监、小太监、宫女、女官、凤辇……一队队过去;还要等着拍各人的面部表情,各种特写。当时天气还很热,穿的很多,站在那里,几个钟头,才全部完成。好在拍这场戏是晚上,不是在太阳中晒着,比较好些。
按照《红楼梦》原书所写,一队队太监,过了许多队。因在仪仗队中,太监的队伍很长,这都是临时演员,经过临时训练,能够走整齐的队伍。只是拍掌没有合乎规范——原来书中所写的“拍掌”是太监传暗号,只有“三下”就够了——现在较多,且配音较响,观众就误以为是现代的鼓掌了。
“秦可卿之丧”出殡
“秦可卿出殡”的大场面,是拍完“元妃省亲”后,隔了两三天拍的。为什么这样的大场面戏,都集中在一起拍呢?这里面也有一个窍门,就是省事,像变戏法一样,原地不动,一番花样,“红喜事”就变成“白喜事”,“荣国府”门前,元妃省亲的场面,就变成大出殡了。
“秦可卿出殡”也是分好几个地方拍摄的,前面我也曾经介绍过。“秦可卿灵堂”是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那个院子中拍的,凤姐上祭、凤姐哭灵,都在那里;和尚、尼姑绕棺念经,也都是在那里拍的。“道士念经”、“按七作法事”,是在北京白云观拍的。这些和尚、道士、尼姑念经,都是真的。但这些地方,都不能代替“出殡”。“出殡”,“压地银山一般”,那还要在“宁荣街”上来拍。这时“敕造荣国府”的匾,便换上“敕造宁国府”的匾了。
街面上的布置,两三天就够了,所以在拍“省亲”两三天之后就拍“出殡”。比如为省亲而搭的彩牌楼,出殡时照样需用,但是不用另搭,只把上面的红花、红彩球,换成素花,白的、蓝的、黄的,红彩球换成白布彩球就可以了。大门前石狮子后面搭的彩也换成素的,这样气氛马上就变了。
秦可卿之丧,“出殡”(又叫“发引”)时大批的纸扎(北京旧时叫“烧活”),都是在现场制作的。几十名工人在“荣国府”后院群房中,制作了好几个月。有好几位老艺人,都是旧时北京“冥衣铺”学徒出身的,手里都有几样绝活儿。“冥衣铺”在旧时,是北京的特殊行业,它主要业务是两种:一是给办白事的人家糊“纸人”、“纸马”、“金山”、“银山”、“阴宅”等纸扎,因为这些是出殡后都要烧掉的,所以俗名“烧活儿”。二是裱糊房屋,这是绝技,在此不多说。不过说到“纸扎”,在北方几省中,最好的手艺,还不数北京,而是山西。现在当然这种迷信技艺已失传了。剧组美工组有位年纪最老的纸活艺人已八十多岁了,身体十分健康,还照样跟剧组到南北各地工作,“秦可卿出殡”的不少纸扎都是他糊的。他旧时在冥衣铺耍手艺,解放后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美工,可以用纸糊出各种古董玩器。
“秦可卿大出殡”用的临时演员,都是当地找的,各单位支援的。没有这些群众的大力支援,也拍不好这样的大场面。
按照《红楼梦》原书所写,应该有不少“路祭”棚,但是场景限制,摆不开,所以只表现了最重要一个路祭棚,那就是北静王路祭,和宝玉见面。现在出现在荧屏上画面,似乎显得很远了;而实际在现场,那个路祭棚,只搭在宁荣街西头转角处,拍摄时,要整个出殡队伍都在这个“路祭棚”前经过,所以也用了很多时间。当然主要是拍贾赦、贾政、贾珍等人参见“王爷”,以及北静王同宝玉见面等中心近景及特写。
“出殡”的概念,就是“出去殡葬”,把死人棺材送到坟地落葬。落葬之后,一切该焚化的都要在坟地烧掉。那大批纸扎,因此都要烧掉。电视表现了这一场面,作一交待。但这个焚烧场地十分难找,因为第一“秦可卿出殡”是冬天,焚烧的坟地上不能有绿色树木、庄稼。而当时是八月中秋刚过,田野到处是青纱帐,不能用。第二火烧大量的“纸活儿”,还得要有安全措施,防止危险。最后找到大河滩上。本来北方不少河十分可怜,枯水时,水就很少,现在上游都有水库,河中更没有水了。宽阔的河床,一望什么也没有,全是油沙。于是,就在这沙滩上,作了秦可卿大出丧、火烧“纸活”的“坟地”。熊熊的火焰中,狰狞的“开路鬼”、“找路判”露着鬼脸,吐着火舌,也在荧屏上留下了形象。
“秦可卿大出丧”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分不开的。顺便说一句,凤姐协理宁国府,在议事厅上发号施令,大显才能,也是在正定“荣国府”——也可以说“宁国府”中拍的。
“元妃省亲”与“秦可卿大出丧”这两场戏拍摄成功,《红楼梦》电视剧的“大场面”就算完成了,全剧的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