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王阳明的仕途“心经”(传奇人物王阳明的非凡一生,不平凡的仕途心得,一路坎坷,一路取经,带你开辟一片另类职场奋斗史。)

書城自編碼: 25746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铁凡宛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017474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 2015-02-01

頁數/字數: 272页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59.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9.2
《越王勾践发迹史》
+

HK$ 93.6
《青梅煮酒论英雄:马勇评近代史人物》
+

HK$ 85.3
《吕思勉说三国:三国纷争的历史真相(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通》
+

HK$ 105.5
《中国通史》
+

HK$ 105.5
《希特勒传(图文典藏本)(世界顶级二战史专家凯尔索迪教授最新畅》
+

HK$ 84.8
《朱元璋传(最具励志色彩的创业帝王,最得太史公司马迁写作真髓的》
編輯推薦:
孙中山曾说:日本的旧文明皆有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立言成就大学问。他,一身集此三不朽,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代哲学大师
內容簡介:
王阳明立言,立的是心学,立的是兴邦兴族之言。他突破了朱熹的理学理论,心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一代代后人由此展开救国兴邦实践,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王阳明立功,立的是军功政绩,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在军事上,他打法诡异,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声东击西,经常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先后打败了多处令朝廷头疼的山贼盗匪,22天就平叛了预谋8年之久的宁王造反,创造了军事奇迹;在行政工作上,他以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
王阳明立德,立的是自己的道德风范,努力感染他人,推动人人向善。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成为一代名臣。王阳明主张官员勤政,“大抵天下之不治,皆由有司之失职”;施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
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早年的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革命先驱孙中山,他们对王阳明先生,均十分敬佩。梁启超先生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知行合一”学说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先生也是王阳明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關於作者:
铁凡宛,长期在沿海某省的基层一线工作,曾在县级岗位上担任多年领导职务,现为某市大型国有企业党委副书记、副总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社科著作多部,发表过中长篇小说共两百余万字。
目錄
第一部分初入官场,缘何跌得这般狠 001
初入官场,王阳明年少气盛,信心满满,自认为世代为官,科班出身,凭着真才实学,一定能踏出一条金光大道。然而宦海深不见底,仕途凶险莫测,第一次亮相就卷入了大是大非,跌进了无底深渊。
1.初生牛犊伤不起 002
2.姜当然是老的辣 017
3.怎样让领导开心 025
第二部分噩梦醒来,方知做官要比读书难 039
往往要到遭遇挫折之后,年轻干部才会发出源自内心的喟叹:在单位里想要混得好,想要往上爬,竟然比读书时考满分还要难。这个时候,他才幡然醒悟:如果照书本上所说的那样去做事,在官场里,只会处处碰壁,时时撞头。
1.心中之“理” 040
2.如何对付小人阴谋 049
3.书外之“道” 059
第三部分重出江湖,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083
二次创业,步子虽然走得慢了很多,但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坚实,脚印里有汗水,也盛满了思想。对于王阳明来说,这路是用心走出来的,心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
1.父母官是怎样炼成的 084
2.学者型干部机会更多 098
3.揭掉潜伏者的隐身衣 116
第四部分破山中贼易 127
南赣汀漳边区,这片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的土地,许多前任栽在这里,仕途也因此涂抹上不光彩的纪录。然而一介书生王阳明,却凭着心中的勇毅和智慧,将悍匪们分头击破,一网打尽。
1.直捣匪巢,书生弯弓射大雕 128
2.循循善诱,笔墨神功胜刀枪 141
3.连环巧计,心术可抵十万兵 157
第五部分破心中贼难 171
山中贼与心中贼,哪个更可怕?山中贼,抢的是百姓的钱财,而心中贼,却想端走皇帝的奶酪。
1.王者与贼寇 172
2.向左还是向右 184
3.南昌!南昌! 196
第六部分擒获宁王,心学创下赫赫战绩 207
心术,从官场到战场,演绎经典的制胜法宝,是心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化身。一介书生王阳明,以“武功”展现盖世才华。这是人生的高潮,也是心学造诣的又一巅峰。
1.大战鄱阳湖 208
2.御驾亲征 218
3.致良知 228
第七部分最后的辉煌,人生仕途永无憾 239
王阳明渴望安静地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所追求的人生至高境界,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五年,朝廷又想起他来,要让他去做一些他并不想做的事情。
1.树欲静而风不止 240
2.战争与智慧 249
3.此心光明 259
內容試閱
第一部分  初入官场,缘何跌得这般狠
初入官场,王阳明年少气盛,信心满满,自认为世代为官,科班出身,凭着真才实学,一定能踏出一条金光大道。然而宦海深不见底,仕途凶险莫测,第一次亮相就卷入了大是大非,跌进了无底深渊
1、初生牛犊伤不起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然而在官场里,吃亏的总是年轻人,年轻人率性而为,喜欢说真话,不善察颜观色,不会明哲保身,更不愿脚踏两只船……所有这些真性情,在官场却全是“短板”,王阳明也不例外,表面上是遭人陷害,实际上是祸起于心
暗无天日,前程渺茫。王阳明的心底一次次涌起这八个字。喜欢读书的他,似乎从自己初涉官场的短暂生涯中,读出了这八个字的注脚。
隆冬腊月,在这黑漆漆的石屋里,伸手不见五指,听不到屋角的滴水声,估计水滴早已冻成冰溜子了。倒是风声一阵紧似一阵,像催命的牛头马面发出怒吼一般。
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明天一早,牢里一定会抬出许多冻得硬梆梆的尸体,在用来放风的后院里排成长长的一溜,今天阎王下达的指标一定能超额完成,所以这两个小鬼如此这般兴奋。王阳明脑海里跳过一个个蒙太奇。自从进了锦衣卫的大牢,晚上比白天清醒得多。
胡思乱想了一阵,王阳明的思绪又回到了“暗无天日”这个意境中,并且为自己的“前程渺茫”担心起来……
如果我的心能像外面的月亮一样,看到外面的东西就好了。不,看到世上万物隐然的一切,更好,最好。王阳明感慨万千。
屈指算来,在这石屋里已经整整呆了一百天。一百天前,自己还是石屋外面的一个看客,不,一个朝服威严的年轻干部。级别虽然不算高,只是六品,也不带“长”,但工作的单位都是万众仰止:兵部。若是放在今天,兵部——国防部大楼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到地市一级军分区去转转,那些个兼任市委常委的司令员或政委,还不得亲自跑到大门口来迎接?
他的脑子快速转动起来,像一部电影放映机,以倒叙的方式,将无数彩色和黑白的镜头,源源不断地播映在心中那张辽阔无际的大银幕上——
时间:昨天。地点:锦衣卫行刑室。
今天是牢中所有犯人最难过的一关,王阳明也不例外。他即将遭受的刑罚,有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名称:“廷杖”,数量是三十,听上去好像不多,但后果却十分严重。之前无数受刑者,几乎没有人不皮开肉绽。有人被打残,甚至被打死。所以,称之为鬼门关一点也不为过。
这个廷仗,刑具看上去极为普通,是一根毛竹,形状和大小跟扁担有几分相似。但就是这个玩意,却着实阴森可怖,能将人送到另一个世界。毛竹这玩意在江南十分普及,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有它的踪影,生活和工作用具中,处处都要用到它。江南一带,有一样东西,在许多人童年记忆中刻下过很深的印痕,名叫“竹丝帚”,功用是体罚顽童。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几根竹丝捆扎在一起,然而看上去轻飘飘的很不起眼,打在皮上,却能痛到骨里。竹子的硬度、韧性和耐磨性,似乎天生是用来做工具或者刑具的。
王阳明小时候也尝过这种竹丝帚的滋味。不过,今天的刑具,比竹丝帚厉害多了,它不是竹丝拼扎成的,而是一根竹扁担……这在南方农村,只有打架斗殴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
廷仗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反正到了明朝,到了王阳明那个时代,其使用已经炉火纯青,抵达了历史的巅峰。
廷杖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称之为“艺术性”一点也不为过。如果用“巧力”,用这根“竹扁担”打一个纸包的假人,噼里啪啦,声音听上去很响,但打完几十下之后,那张纸还是完好如初,还是可以在上面泼墨挥毫;如果用“狠力”,一阵闷响之后,那个用皮革包着砖头的假人,外面看上去也是完好如初,但解开包裹,里面的砖头却已经碎成了粉末。
至于在行刑过程中究竟是用“巧力”还是用“狠力”,这个不是那个拿“扁担”的行刑者说了算,而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个行使指挥权的,往往是那些皮肤白净,没有胡子,一口娘娘腔的“公公”。
王阳明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屁股挨“竹扁担”之前,趴在地上,眼睛余光瞥见那个监刑的“公公”的两条短腿,他的两只脚呈现明显的内八字,这种十足的女人姿势,让王阳明差点笑出声来。
然而王阳明有所不知,正是这种可笑的太监姿势,救了他一条命,让他那“知行合一”的心学世代传承,远播海外。
在锦衣卫的行刑室里,无论是内八字和外八字,都是一种暗号。能够读懂暗号,或者说破译密码的,只有那些手持“竹扁担”的行刑者。
外八字的意思是,往狠里打,就是打出把砖头变成粉末的效果。内八字的意思呢,往轻里打,声势当然要大,皮肤上的毛细血管当然要破,流些血,乍一看,也是皮开肉绽的效果。但这种伤,养上一阵子就结痂痊愈了。
王阳明受刑的那天,监刑的“公公”摆足了内八字,所以他虽然受了一些皮肉之苦,但一点也没有伤到骨头和内脏。大半个月后,就恢复如初了。
生死悠关的时刻,是老爸亲自出手,救了儿子一命。
老爸名叫王华,当年如果王阳明大喊一声:“我爸是王华!”其效果一定不会比“我爸是李刚”差。
王华,时任礼部右侍郎。礼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右侍郎,相当于排名第二的副部长。这个还不算最牛的,王华身上的最大亮点是:状元!在古代的读书人眼中,这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巅峰。
王阳明不知道王华是通过一条怎样的隐秘的渠道,买通了关节,反正靠了老爸,在关键时刻没有被“狠打”。
能考上状元,那一定是绝顶聪明之人,所以在护犊子的行动上,王华很注意把握分寸。他知道,一旦做过了头,对自己,对孩子,都不好,一切皆有度。所以尽管后来那个炙手可热的大太监刘瑾刘公公多次拉拢他,暗示他只要诚心悔过,做个表率,就一定放过他儿子。不光是既往不咎,而且还给父子两人都加官进爵。王华不为所动,并非他真的清高过人,刚正不阿,而是目光很长远,预感很精准,凭着状元的脑瓜子,他认定,这个刘瑾,作恶多端,人神共愤,将来必遭报应。至于现在嘛,虽然如日中天,趋之若鹜,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报销,包括他本人以及爪牙。所以他宁可现在让自己和儿子都苦点,眼光放长远点,将来就不会吃苦头。
这个为官做人的道理,换句话说叫做:叫吃小亏,赚大便宜。眼前尝点小苦,免得将来受大苦,甚至永远不得翻身。
果然,若干年后,刘瑾彻底报销,追随他的那些鸡犬,也一同落入了十八层地狱。而状元出身的王华及其儿子王阳明,却因为早先与其保持距离,划清界线,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终其一生都享有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的官场美名。
何谓智者?智者,远见卓识,能看到十年后的事情!智者,运筹帷幄,能巧妙化风险为无形!
概言之,能看到十年后的是智者,能看到百年后的是伟人,能看到千年后的是圣人。
再看看股市上的广告语:长期投资吧!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你一定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王华,正是官场上一位聪明绝顶的投资者。逢低吸纳,人抛我买,然后耐心地等待着机会。为自己,更为他的宝贝儿子!
时间:一百天前。地点:兵部主事办公室。
一个年轻人趴在办公桌上奋笔疾书,天很热,屋里没有空调,再加穿着宽厚的官服,写着写着,他的后背被汗水洇湿了一大块。终于写完了,年轻人将笔一丢,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端起紫砂壶一通牛饮。这个窄面细目,身材修长的年轻人,因为下颌上那一部浓密的虬髯,看上去显得老成持重,与三十出头的实际年龄不太相符。
他,就是兵部主事王阳明。
这个“主事”,听上去还不错,品级也有六品。但在京城里,却算不上什么大官,在他呆着的兵部——国防部里,说好听点是个处长,差了点说就相当于一个高级办事员。但是,对于考中进士不久的他来说,这可是个十分重要的岗位。有多少进士,现在还在七品甚至从七品的岗位上,而他已经高居六品,用“前途无量”四个字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
其实在进士这一起跑线上,王阳明并没有占什么优势,比起当年高中状元的老爸,甚至可以说落后了一大截。看看王阳明的“成绩报告单”,28岁那年,第三次进京赶考,终于榜上有名, “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一甲只有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共七名,他是排在最末尾的。
“观政工部”,也就是在工部“观政”,其实是实习锻炼的意思。就在去年冬天,大明朝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战将。长期驻守在陕甘宁边关地带的将领、咸宁伯(加封少保,兼太子太傅)王越病故,卒于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等尸体运回老家安顿好,已经过了大半年。皇上下令要让这位将领风光大葬,尤其要把坟墓建好,于是,这年秋天,在工部当实习生的王阳明,被皇帝派去督造咸宁伯王越的坟墓。爱好军事的王阳明,尝试运用军事管理的方法督造工程,把工程建设管理得井井有条,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项重要的工程。
那个时候,王阳明开始崭露头角。这项工程任务很重,为了赶工期,更为了保质量,他没日没夜地苦,长期驻守在工地上,跟着干活的民工吃一样的饭,睡同一个草棚。但堪称神奇的是,在如此紧张的工作中,王阳明竟然还能挤出时间,在当地的基层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梳理归纳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当年,他给皇帝写了奏折,内容涵盖了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件大事,件件都是一针见血,受到皇上的器重。回来之后,被授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期间,曾被派往直隶、淮安等地审理决断一些疑难案件和大要案。
然而就在事业开始蒸蒸日上的时候,他的身体跟他玩起了躲猫猫:肺病突然发作了,一阵阵咳嗽,痰中还有血丝,整晚整晚地失眠,人瘦下去一大圈。幸好经多位名医诊断,一致认为不是痨病,但若是发展下去,很难保证不往这个绝症上演变。王阳明当机立断,暂停事业,休生养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决不能为了牟取暴利而蚀光老本。王阳明递交了回老家绍兴余姚(当时的余姚隶属于绍兴府)养病的请假报告,获得了批准。在老家,王阳明一边养边一边做学问,重新做起圣人梦。让人建了一建屋子,取名为“阳明洞天”,自称阳明子。在阳明洞里,他开始学习古人的“导引”养生术,并努力予以发展。《黄帝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症有“痿、厥、寒、热”和“息积”, 提到以烫药、导引配合治疗。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在保留了华佗的一些佚文《中藏经》中也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王阳明觉得自己的肺病也是“息积”所致,所以要筑室导引。
静坐导引了两年,身体略有恢复。但并没有因此成圣,学问上也没有特别的长进。他对自己并不满意,于是摒弃不用。
33岁那年,基本康复的王阳明回到京城,被皇上派往山东做秋季山东乡式的主考官。到了九月,又改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34岁那年,王阳明结识了39岁的哲学家湛若水。湛若水是广东增城人,刚刚考中进士,虽然出道比王阳明还晚,但这并不表明他学问差,相反,他的学问和人格,颇令王阳明敬佩。
湛若水早年丧父,从小由母亲带大。27岁中举,原本接着就要进京考进士。但是,29岁往江门就学于陈献章(号白沙),居然当场烧掉了进京赶考的“路引”(准考证)以表学习决心。从此潜心研究心性理学,数年间学业大进,创立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学说。弘治十三年(1500年)其师陈白沙去世,若水为之服丧3年。在当地官员和亲友的苦苦劝说下,他才北上考试。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担任翰林院编修。
湛若水步入仕途后,有机会在京城宣扬其自身的理学观点。当时与王阳明、吕柟、王崇等人经常在一起论道,跟随他们要求做弟子的人很多。
于是,王阳明和湛若水分别开门授徒。两人教的都是心学,但王阳明的心学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而湛若水的心学观点是“随处体认天理”,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产也”。
因为两人在京城的名声越来越大,被称为“王湛之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陆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王阳明则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 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
当然,王阳明此时宣扬的心学,还属于初创阶段。随着他的人生一步步进入坎坷,他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完善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就在王阳明的人生逐渐走向辉煌之际,一片乌云他向的头顶飘来。
这年的五月,大明弘治皇帝朱祐樘去世,史称明孝宗。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曾是弘治皇帝的老师,时任礼部右侍郎,兼任日讲官(负责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的官员)。在王华的教导以及王恕、刘大夏等重臣的辅佐下,明朝再度出现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然因病早逝,享年36岁。
继位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是个非常奇怪的君主,他贪杯、好色、尚兵,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最糟糕的是,他重用太监刘瑾,排挤忠直之臣,国事日下,颇受朝廷上下非议。
身为国师的状元父亲,也常在家里愤愤不平,大骂刘瑾祸国,给王阳明心头点燃了一把正义之火。
想想自己,作为京城里名声日著的心学大师,未来的圣人,怎能容忍刘瑾这样的太监在朝廷胡作非为呢?既然是大师,就要拿出大师的手段,依靠自己的文章,向皇上进言,请求皇上惩罚刘瑾,还朝廷一股凛然正气。
王阳明审视着自己刚刚一气哈成的文章,目光中有几分得意,几分自恋。这是一份奏折,顾名思义,其读者当然是君临天下的皇上。正是因为如此,王阳明在酝酿与写作的过程中,才会心潮澎湃,气血翻涌。一想到真龙天子即将阅读自己的文字,王阳明感觉自己心跳加速,那怦怦的声音回荡在耳边,回荡在整个房间里。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王阳明感觉连自己也说不明道不清,心中五味杂陈。其中,有一丝丝火药味。
是的,这篇文章,很可能是一颗炸弹,点燃引线之后,会炸出怎样的效果?他隐隐有些不安。
文章出炉之前,朝廷里其实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甚至可以用无数颗“炸弹”爆炸之后,炸出满地的血肉碎片来形容。连空气中也飘满了血腥味。已经有二十多个大臣屁股上挨了廷杖,而且监刑太监的站姿都是像卓别林那种标准的“外八字”,不光“用“狠力”,往死里打,而且还对这种沿袭了数百年的刑罚进行了一次全面革新,规定受刑人必须脱掉裤子,光着屁股挨揍。这可真让人吃不消,原先廷杖的时候,受刑人总是千方百计穿得厚实再厚实些,多套上几条裤子,屁股上还加塞几层布片皮革或者棉絮,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现在不行了,“竹扁担”那张热脸直接贴在了一个劲哆嗦的冷屁股上。
这项改革是刘瑾一手创意策划的,他的目的是让那些不听话的大臣闭上嘴巴。短短几天时间,十多个被残,好几个被打死,他们大多是领导干部,其中不乏副部级、正厅级。冤死者中,竟然还有两个是言官——被当场打死的叫戴铣,三天后死在狱中的叫蒋钦。本来,就他们的职业而言,理应享有豁免权,不应因为“出言不逊”而被罚廷杖。言官,就是高级参议,工作职责是向皇帝进谏,忠言逆耳,言官就算是说错了话,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当时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超有个性的昏君,以自由与玩乐为人生最大追求,根本不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朝中大事全都交给太监头子刘瑾打理。而这个刘瑾,更是前无古人的奸佞(“后无来者”倒算不上,严嵩、魏忠仁比他还要坏),卑鄙无耻,凶恶贪婪,这一君一臣,一主一仆这么一搭配,明王朝便一下子迎来了最黑暗的时代。
王阳明用心思考,拼命格物明理,也想不明白:一个太监,一个身体上少了一样至关重要的物件的家伙,为何会如此贪婪,他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他这辈子不可能有儿孙,自己就算能活到道家吹嘘的“仙龄”,也花不了他家里那座“金山”的一个角吧。刘瑾最终被绳之以法,凌迟处死之后,从他家中抄出来的那座“金山”,让皇帝本人也目瞪口呆。据不完全统计,金银财宝的总价值竟达6375万两银子,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大约是255亿元。这个数字有多大?可以拿出另一个数字作比较,正德帝朱厚照在世时,皇宫里一年的开销是400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刘瑾家里的钱,不计算利息,也够他当上十五六年皇帝了。况且他已经去势,根本不需要三宫六妃,也不需要服侍女人的男人——太监。所以,开销要省得多,应该够他一辈子当“皇帝”用的。然而,一直到被活剐之前,刘瑾从未停止过搜刮。
刘瑾的贪婪到了怎样一种程度?举两个例子。王阳明有一个同事,叫周钥,职务是兵科给事中,从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县)处级。级别虽然不高,但因为是负责督察的,又在国防部工作,所以到基层去办事,下面的那些县长甚至市长一定会热情接待。然而,他奉命到淮安去办事,不料却死在了旅途上,死得有些蹊跷。不是出了车祸,也不是在饭桌上喝死,更不是路遇强盗因公殉职,死因是自杀!一个乐观开朗,颇有前途的年轻人,为何自寻短见?
周钥是乘船回京的,那天,天蒙蒙亮的时候,随行的一个仆人被尿憋醒。昨晚沾主子的光,在当地政府的告别宴上,喝了不少酒。睡眼朦胧地往船舷边走去时,他脚下一软,被重重绊了一跤,跌倒在一样软绵绵的物件上,一摸,摸到一个毛茸茸的玩意,圆咕隆咚的,凭着手感判断,是一个脑袋瓜,不知哪个家伙也喝高了,竟然醉倒在了甲板上。这个仆人心地有些善良,推了一把那个醉鬼,想提醒他一声,还是回船舱去睡,不然会着凉的。推了几把,不见动静,一摸,那人手冰冰凉的。看来这江风果然厉害,一定得马上叫醒他!仆又推了那人几把,见还是没有反应,只好苦笑一声,翻身坐起,双手往那人身下抄去,想来一个“公主抱”,将那人运回船舱。然而在那人的身体和甲板接触的部位,他摸到了一把滑腻腻、水漉漉的玩意。猜想着这家伙有可能酒后大小便失禁,心里泛上一阵恶心,昨晚填塞在肚子里,尚未消化的那些鸡鸭鱼肉,便一个劲地往喉咙口涌。然而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并且闻到粪尿的恶臭,倒是有一种甜腻腻的腥味直往鼻腔里灌。也许是江上飘来的鱼腥味,他不经意地低头一瞥,却吓了一大跳,躺在地上的,竟然是自己的主子——周钥大人!
这还得了!这时天空闪过几道鲜红的曙色,那是旭日跃出江面前投向人间的光芒。仆人看到周大人身下那摊液体也是红色的,起初以为是旭日将它染红,然而细看,周大人苍白脖颈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痕。那伤痕中,还有红色的“泉水”在汨汨流淌。
一声凄厉的惨叫惊醒了船上所有人的梦。声音当然是仆人发出的,因为周大人再也吐不出片言只语。此时,他的灵魂已经缓缓离开身体,向着空中飘去。虽然大家七手八脚进行抢救,让他苟延残喘了一会儿,但最终没能助他说出临终遗言。升天之前,周大人尚存一丝知觉,用手沾着自己的鲜血,在甲板上断断续续地写下五个歪歪扭扭的血字:“赵知府误我”。
为什么是“误我”而非“害我”?这个赵知府,名叫赵俊,是周钥的好朋友。知府官级四品,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相比周钥,要高出好几个级别,但一个是京官,一个是地方官,所以赵大哥还是很巴结周小弟的。每次赵市长进京办事,都请周阿办吃饭,不光吃饭,还送上礼品。每次周阿办到淮安出差,赵市长都隆重招待,不光吃香的喝辣的,晚上还有特殊安排。都说朝中无人莫做官,在赵大哥眼里,这个周小弟虽然暂时还派不上用场,但作为一条人脉储备着,说不定今后哪天发达了,就能帮帮上大忙。
然而在接风宴上,赵大哥感觉到,周小弟有点闷闷不乐,就连告诉他晚上去一个好地方玩,他也是随口哦了几声,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莫非是旅途太劳累?赵大哥正捉摸着要不要安排几个美女直接去宾馆上门服务,周小弟将嘴巴凑到他耳朵边,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
说是小小的要求,却让赵市长心底里十分为难。虽然为难,却又不便拒绝,只好敷衍着连说三个“好”字。
周小弟的请求是:借1000两银子。
索贿?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严格的定义是:“转贿”。
这笔钱,即便是索贿成功,来自国防部的周阿办自己也落不到一分钱的好处,它将全部孝敬给当时官场的顶级人物——太监头子刘瑾。那个时候,刘瑾已经猖狂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称之为“代理皇帝”一点也不为过。朱厚照正在“豹房”里玩得不亦乐乎,把国家大事全权委托给了这个不男不女的家伙。
刘瑾当政,不为名,只图利。敛财的方式五花八门,别出心裁,窥一斑而见全豹。当时官场潜规则中有这么一条:中央部委局办的所有干部,无论级别高低,去基层考察调研,回来之后,除了汇报工作,还要向刘公公奉上一份厚礼。否则的话,哼哼,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有实例有证。某部的两个阿办,奉命到基层调研民生问题。因为去的地方比较穷,实在是搜刮不到民脂民膏(好地方一般是领导亲自带队调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了一些土特产,装在箩筐里,送到了刘公公府上。看到这样的土货,刘公公勃然大怒,认定这两个小屁孩是在糊弄自己,于是决定杀一儆百。刘公公的想法是,不在乎那点钱,但不能坏了规矩。第二天,那两个倒霉的阿办被抓进牢里,理由是调研报告数据掺假,上纲上线便是工作作风有问题。两人被处以枷刑。这种刑罚,在明代以前早已有之,只是到了刘公公手上,进行了改革创新,枷的重量从几十斤增加到一百五十斤。试想一下,一百五十斤的重物箍在脖子上,就算是武松再世,也走不到沧州。事实验证,那些犯了错误的国家干部,戴上之后,没有人熬过三天的。那时正是三伏时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两个可怜的阿办当天就差点挂了,幸亏傍晚时分下了一场大雨,又有亲朋好友帮忙去刘公公府上补送了礼金,才逃过一劫,拣回了小命。从此之后,中央部委局办的干部下基层,没有人敢两袖清风地回来。
周钥,这个国防部的年轻人,当时向知府“大哥”赵俊借钱,为的就是回去好交账。
然而赵市长却没办法向他交账。不是“大哥”不顾兄弟情义,实在是市长的钱袋子捉襟见肘。淮安不算富但也不算穷,1000两银子,相当于40万人民币,一个市长,总是有点办法的。但下基层调研的领导干部实在是太多了,时近年底,地皮被刮了一次又一次,刮到了骨头缝里,一点油水也没有了。这年头,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啊!眼看着自己进京述职的日期越来越近,总得留个锅底吧。
赵市长迫不得已阳奉阴违,给自己留了点后手,却把自己的好兄弟送上了绝路。
那天晚上,酒醒之后,在回京的船上,周钥检查了一遍赵大哥送的礼物,发现除了一些淮安当地的土特产,并没有那笔救命的银子,顿时像遭了雷劈一般,浑身闪过强烈的电流,感觉自己已经体无完肤,一颗心更是裂成了无数碎片。没有银子,回去就是死。一想到等待着自己的是那面重达150斤的可怕大枷,一想到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周钥决定自我了断,来个爽快的。
黑暗中,他摸索到甲板上,耳边除了风声就是鼾声。一轮明月高悬在天际,然而这月亮,怎么看怎么像刘公公那张阴森森的脸。此时周钥已经万念俱毁,他抽出一把刀子,这是一把短短的弯刀,刀柄上镶嵌着红蓝宝石,因为在国防部工作,又是一个军品迷,周钥收藏了许多利器,这是其中最爱的一样,常常带在身边,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这把弯刀是一个戍边的将军送给他的,原主人据说是一个蒙古贵族,在一次边境交锋中被明军斩杀后缴获。
回过头去再说说王阳明挥汗写就的这份奏折。在他逝世之后,他的弟子为他整理生前遗作时,奏折的底稿还在,龙飞凤舞的墨迹,精美绝伦的文字,弟子们叹为观止之后,发现因为是写给皇上的奏折,只有正文,没有题目,于是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补了一个:“乞侑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意思是:恳请皇上弘扬圣德,宽恕言官,罢黜奸臣。
不知是哪个弟子加的题目,根本是“题不对文”。王老师当年写这篇文章时,形势十分严峻,背景非常复杂,他费尽心机,绞尽脑汁,方方面面的凶险都考虑到了,各种避祸的招数都拿出来了,整篇文章中,根本没有“去权奸”这种敏感的,容易让人对号入座的词汇。当时刘瑾当政,宦官集团一手遮天,京城里朝中上下早已是万马齐喑,远在留都南京的言官们不甘屈服,自不量力地发动一轮自杀式进攻,然而最终以卵击石,全军覆没。领军人戴铣、蒋钦被刘公公“送”走了,让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慷慨陈辞。言官之一的蒋钦死得最为悲壮。他一共被打了三次廷杖。第一次受刑之后,他在家里躺了两天,第三天挣扎着起身,倔强地甩开家人的搀扶,歪歪扭扭地站在书桌前,又开始给皇帝写信。信中语气激烈,指名道姓称刘公公为“阉人”、“奸佞”,还牛哄哄地跟皇帝耗上了:“皇上您如果相信老臣,就把刘瑾宰了,如果不相信我,就赐我死吧。”
当然不会“赐死”。此时天下第一玩主朱厚照正在“豹房”里临幸异域美女,哪有闲心来对付来信来访?所有的事情全都委托给了刘公公。刘公公下达的指令是:“赐杖”。于是蒋钦那血肉模糊的屁股又挨了三十大棍,还被关进了锦衣卫那深不见底的大牢。这回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腿不能动但手还在动,心,一颗忠贞无比的心,更是没有停止过绎动。蒋钦在黑牢里继续写信,躺着写。他换了一种笔法,想要感动皇帝。他在信中说:“皇上啊,难道您到现在还没有看出谁忠谁奸吗?我蒋钦已经被打得皮开肉绽,筋断骨碎,估计这辈子再也不能走路了。我家里还有72岁的老父亲,我已经打定主意,忠孝不能两全,一定要把刘瑾扳倒,还人间一个清白!”
回答这封上访信(现在叫重复信访)的,依然是:廷杖。
三次廷杖,在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蒋钦创造了一个记录,用他那不屈的生命。
蒋钦永垂不朽了,年轻的王阳明血脉贲张,决定接过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向着邪恶发起进攻。不过,他的进攻是有理智的,是智取,而非强攻。他知道,面对刘瑾的碉堡和“机枪阵地”,手持大刀长矛的自己,决不能像蒋钦那样光着膀子嗷嗷叫着往前冲。
所以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他绝口不提什么“去权奸”,而是先批评了一通戴铣、蒋钦之流,说他们用词不当,触犯了皇上,然后笔锋一转,十分婉转地替他们说了几句公道话:他们是言官,就事论事地提出意见建议,为皇上您提供决策参考,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如果他们沉默寡言,反倒是失职了。所以我觉得,如果他们说得不对,你听过就算了,不必往心里去。如果他们说得有点道理,您适当表扬一下,必定能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听说前段时间您派锦衣卫到南京去逮捕他们,还打他们屁股,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把言官们都吓得噤若寒蝉,今后您到基层去调研,老百姓还敢说真话吗?
在信中,王阳明还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意思是把南京的言官逮捕后押送到北京,千里迢迢,路上万一出点差错,有个闪失,怎样向他们的家属交代?表面上是考虑细节,目的是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初入江湖的王阳明机关算尽,觉得这种大迂回的战术,即便不能感动皇帝,压制刘瑾,至少也能确保自己全身而退。
然而他想得太美,自我感觉太好,因为年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刘公公是何许人也?在官场里混了几十年,在最高领导那里如鱼得水,说好听点,老江湖,说难听点,老甲鱼,说更难听点,老流氓。看到一个自作聪明的小年轻在那里蹦蹦跳跳,马上掉转枪口,一通扫射,将他打得浑身上下全是筛子眼。
小子,跟爷爷玩,你还嫩着呢!
这份飘着墨香,写得一笔龙飞凤舞好字的奏折,当天递交进宫,当天就落到了“代理皇帝”刘瑾手中。刘公公办事效率很高,当天就挥笔批示,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拿下。
锒铛入狱的时候,王阳明肠子都悔青了。回顾自己耍的那些小聪明,像极了孙悟空的筋斗云,再怎么折腾,也跳不出如来的掌心。唉!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然而在官场里,吃亏的总是年轻人,年轻人率性而为,喜欢说真话,不善察颜观色,不会明哲保身,更不愿脚踏两只船……所有这些真性情,在官场却全是“短板”,王阳明觉得,自己虽然小心翼翼,但还是吃了经验不足的亏。表面上是遭人陷害,实际上是祸起于心。写这份奏折的初衷,他从未告诉过别人,甚至是自己的父亲。事发之后,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不少人在嘴上虽然不敢支持这个年轻人,心里却是赞声一片。王阳明的行为,仿佛是黑暗中的一丝火光,虽然瞬间就被一阵狂风扑灭,但让人们感受到了正义和良知。
只有王阳明自己明白,这样做,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在正义与良知中,还掺杂着一点小小的私欲,准确地说,是一种虚荣心。放在今天,就好比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总想有所作为,所有展示,在领导面前表现表现。皇帝是最高领导,那时的王阳明,从考中进士参加工作到写信给皇帝的那天,工龄还不到六年,一直呆在中央部委局办的大机关里,从未得到过到基层任职、独当一面的机会。他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寻找一条捷径,最好是获得最高领导的青睐,那样的话,一定会事半功倍……机会终于来了,写信的前一个晚上,他反复权衡利弊,精心设计方案,自以为万无一失,哪晓得第一次登台亮相,便惹出祸来,跌落深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