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依据与价值
与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家振兴相伴随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史学理论方法论研究的深入是其重要表现。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一段重要发展历程。[1]柯林武德,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学者之一。有的学者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学术界状况,列举影响中国学术界的人物中就有柯林武德。“对于‘谁在影响中国心智?’这一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除了马恩毛邓,就是德(亚里士多德、康德、萨义德、庞德、赫尔德、柯林武德)、尔(海德格尔、卡西尔、黑格尔、托克维尔、韦伯[尔]、贝尔、波斯纳[尔])、克(哈耶克、洛克、诺奇克、克拉克、布莱克、拉塞克)、斯(诺斯、科斯、霍布斯、罗尔斯、哈贝马斯、吉登斯)。这就是三十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为当代奠定的阅读和研究语境,是我们思考和回答‘中国问题’的起点和归宿。”[2]
罗宾·乔治·柯林武德,[3]是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考古学家和业余画家。他“有着不平凡的双重职业轨迹:既是牛津大学出身的哲学家,又是谙熟罗马不列颠研究的实践考古学家。这样的‘研究’经验加强了柯林武德的哲学著作在历史学家中的声誉,因而使他的影响超出一小部分对历史学感兴趣的哲学家范围。”[4]但柯林武德学术生涯中的一个奇怪现象是:他生前的学术研究不被学术界的同行重视,但在他去世后却被诸多英国以外的同行给予颇高评价。他生前的学术研究不为人知的表现是,“1943年柯林武德逝世时,《纽约时报》刊登的讣告,仅提到他收集了七千个碑铭,并且说他‘对罗马不列颠时期日常生活的了解,可能比任何其他研究权威都深入’。”[5]殊不知,柯林武德本身就是一位知名的罗马不列颠史研究专家。他有影响的著作《历史的观念》是在他逝世后诺克斯根据他的演讲和手稿编辑出版的。1946年这本著作面世后,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与研究柯林武德思想。他的历史哲学[6],就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哲学、美学、考古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和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
研究柯林武德史学理论的学者,始终很关注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命题。随着柯林武德手稿资料的发现与部分出版,一些学者研究历史重演思想,并将它看作柯林武德史学理论的核心。近年来,国外柯林武德研究的趋向是,学者们根据已经出版的著作和可以查阅的手稿资料,阐述历史重演思想的内涵,并评价它在柯林武德史学理论中的地位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国内学者研究柯林武德史学理论,重点是根据《历史的观念》解释和评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命题。国内学者对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思想,未曾进行深入研究。本书研究选题具有下述三方面价值。
一、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做一些深入研究工作。1946年后,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柯林武德思想研究,在哲学、美学、政治学等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本书将研究视角限定在柯林武德史学理论上。在这个方面,研究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外研究者给柯林武德做出众多定位,如唯心主义者、相对主义者、怀疑主义者等。学者们对柯林武德的每一种定位,都能在他的著作中找到佐证,而且往往会有“一仆多主”的情况。这会产生理解与评价上的困难。例如,柯林武德在1936年的一份手稿中所写的一段文字,经常被柯林武德思想的研究者引用,并据此对他做出上述诸种评价。[7]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英美学界研究者主要是哲学家,他们在研究柯林武德过程中主要寻求哲学的学科定位,不注重柯林武德史学理论研究,也不认为它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只选取其理论体系中相关问题进行“点对点”的研究。艾伦·多纳根1962年出版的《后期柯林武德哲学研究》[8]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全面地评述了后期柯林武德研究的各个论题:情感与意识,概念与命题,问答逻辑,艺术哲学,科学
[1] 有关中国史学理论研究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8年这30年间发展历程的总结回顾,参见于沛:《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三十年:1978~2008》,《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第25~3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史学理论研究》杂志,连续在2008年第2~4期刊登三组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30年”为主题的圆桌会议文章。
[2] 凌斌:《走向开放的中国心智》,《读书》2009年第1期,第7~8页。
[3] 全名是Robin George Collingwood,生于1889年,卒于1943年。
[4] Mark Day,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Continuum, 2008, p.121.
[5] David Boucher,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R. G. Collingwo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3.
[6] 根据行文语境,笔者交替使用“历史哲学”、“史学理论”两个术语,都指在认识论层面对历史学进行的知识论探讨。这是因为柯林武德使用“历史哲学”这一术语即为这种涵义,并没有改革开放后中国学界赋予这个术语的本体论涵义。
[7] 这段文字内容是:“圣·奥古斯丁从一个早期基督徒的角度,考虑罗马史;提累蒙特从一个17世纪法国人的角度,思考罗马史;吉本从一个18世纪英国人的角度,研究罗马史;蒙森从一个19世纪德国人的角度,钻研罗马史。问哪一个人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没有意义的。每个观点都是提出那个观点的人所接受的唯一可能选择。”R. G. Collingwood, The Idea of History,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an Van Der Dusse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xxii..本书以后所引用的英文版《历史的观念》,如不特别注明,都指杜森在1994年重新修订的版本。
[8] Alan Donagan, The Later Philosophy of R. G. Collingwoo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