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心理学与人生

書城自編碼: 257809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王恩界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4453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80/22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6.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瘦肝
《 瘦肝 》

售價:HK$ 99.7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編輯推薦:
《心理学与人生》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供青少年和初涉社会的成年人阅读。
內容簡介:
《心理学与人生》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丛书”之一,《心理学与人生》将人生中重要的心理学命题划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个体层面,探讨关于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印象整合、归因和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人际层面,探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及人际吸引的机制;再次是人际互动层面,该层面以角色分析为中心,探讨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以及个体如何受到他人和群体的影响;最后是社会行为层面,基于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分析社会行为如何受到个体特征与社会情境复杂作用的影响。
目錄
第一章 自我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的维度
第三节 自我概念从何而来
第二章 社会动机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第二节 动机理论
第三节 常见社会动机
第四节 动机受挫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主要指向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印象整合
第一节 印象概述
第二节 印象信息加工效应
第三节 印象信息加工规则
第四节 印象信息整合
第五章 归因
第一节 归因理论
第二节 归因偏差
第三节 影响归因的因素
第六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形成理论
第三节 态度转变
第四节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第五节 说服途径与技巧
第七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第二节 倾听
第三节 非语言信息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改善
第四节 人际关系取向理论
第九章 人际吸引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亲密关系
第十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第二节 角色行为
第十一章 人际互动
第一节 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人际互动冲突
第三节 人际互动冲突的解决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来自个体的影响
第二节 来自群体的影响
第十三章 利他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第二节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利他情境
第四节 利他行为理论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第二节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第三节 挫折侵犯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五节 侵犯控制
內容試閱
日常生活中,当人们使用“我”的概念时,有多少次仅指自己的“肉身”,又有多少次指的是自己的“心灵”?脱胎换骨,是中国道家修行成功的标志。通过清净心灵,达到从肉胎向圣胎的羽化登仙,可见,古人对人类心灵与肉身有着不同的看法。勒内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其所谓的“我”,是思维的“我”,是认知社会与自然的“我”,是作为万物尺度的“我”。从这一点来看,笛卡儿的“我”,已经从哲学探讨渗入到心理学领域中来。
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美国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心理学原理》中对自我进行了精妙的划分:自我既是活跃的信息加工者(主我),也是关于自身信息的集合(客我)。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主我(I)可以把与我有关的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此时,它可以称为自我意识或自我知觉;从静态的角度来说,客我(me)是关于自己的看法与观念,此时,它可以被称作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活动的客观结果,例如,当个体系统回顾自己所经历的考试及其结果时,很可能会由此产生“我擅长考试”或者“我不擅长考试”的自我判断,也可能会产生“对我来说,考试考好要靠运气”的想法。
自我意识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情感和意向。自我概念则是自我意识的静态结果,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体验,由一系列关于自我的判断构成。而自我知觉是指发动、延续自我意识活动时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在某些时候,个体对认识自身充满了兴趣,不但关心自我的真实情况,还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然而,个体的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例如,个体经常对自己持有笼统的、一般性的自我认知。有研究者给多名被试做了一项人格测验,然后让每个人从所有人的测试结果及一份笼统的人格描述中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测试结果,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那份笼统的人格描述更像是对自己的评价。[1]有的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算命很准。算命者所给出的人生概括和未来预期,往往是模糊而又笼统的,被算命者有很大解释空间来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这种模糊概述。被算命者通常希望了解自己的未来状况,甚至可以说,他们相信有人能够告知自己将来会发生什么,当他们带着这样的预期和愿望去解读一种模糊而又笼统的卦词时,总能够找到与自己经历相契合的地方。于是,在自身需要与他人“协助”下,完成了一次目标在于自我满足的人生解释与探索。本章旨在从客观的维度与视角分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维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那喀索斯(Narcissus)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请神为孩子指点未来的命运。神示:“不可使他认识自己。”那喀索斯的父母谨记神示,从来不敢有机会让他见到自己。16年后,那喀索斯已经长成一位丰神俊朗的少年,整日背着弓箭,在树林里以打猎为乐。一日,那喀索斯在林中长途奔跑后,觉得又累又热又渴,这时,他发现一潭清澈透亮的湖水,这潭清湖从未被污染过,湖面上没有一片败叶,也没有一条枯枝。那喀索斯迫切地俯下身,想喝几口清凉的湖水。
突然,那喀索斯发现水中有一个人,那人如此美丽:古铜色的肌肤没有一点瑕疵,两条弯弯的眉毛如江雾笼罩的新月,整齐的牙齿如玉石一样洁白发亮,细长的脖颈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妖娆。那喀索斯欣喜无限,还以为是水中的神女在窥视他,不知不觉间竟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那喀索斯想去亲吻水中的情人,但嘴唇刚触到水面,倒影便化作阵阵涟漪;过了好一会儿,倒影又重新出现;他伸手想去揽住情人,但手一触到水面,倒影便又消失了。那喀索斯踌躇无限,在湖边流连思考如何取悦水中的神女。时间静静流逝,他不吃不喝,既不觉得渴也不觉得饿。他健硕的形体逐渐消瘦,眼睛里的神采逐渐消失,却怎么也想不到取悦神女的办法。最后,他痛苦地倒在湖边,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过了几天,就在那喀索斯倒下的地方,长出一株娇艳的水仙花(narcissus),在湖面上映射出美丽的花影。今天,英语中的自恋(narcissism)一词便源于那喀索斯的故事。
一、自我意识的种系发展
人们一度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盖洛普(Gordon Gallup,1941—)等人使用描红实验发现,人类不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物种。以猩猩为例,研究者在猩猩的笼子中安放一面镜子,当猩猩熟悉了镜子后,对它们进行短暂的麻醉,并在其眉心涂上鲜艳的红点,或者将它们的耳朵涂红。当它们苏醒过来以后,猩猩面对镜子中自我映像的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该实验发现:几种类型的猩猩在看到镜像之后,会立即触摸自己被涂红的部分,以探索异样的原因。猩猩的这一举动表明,猩猩通过与镜子的互动,已经能够意识到镜子里的是自我映像。而那些没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如白鼠,则会去探索镜像里白鼠的异样之处,这说明它们并没有意识到镜像只是自身的反映,尚未形成关于自我的意识。类似的描红实验还发现:海豚、大象也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2]从动物种系的发展来看,自我体验与动物大脑前额叶背侧区域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关系。人类婴幼儿的自我意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婴幼儿大脑的发展及与社会互动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
二、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
有研究者对3~24个月的婴幼儿群体进行了描红实验,在婴幼儿不觉察的情况下,给他们的鼻子描上一个红点,当婴幼儿重新回到镜子前时,如果能够根据镜像去擦拭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则说明其意识到自我形象的变化。该实验结果表明,24个月左右的幼儿基本上形成了自我意识。相关研究还发现:9个月左右的婴儿,对镜子本身更感兴趣,而对镜子中的自我映像没有兴趣;12个月以后的幼儿,才开始对自我映像产生兴趣,他们对着镜子微笑、亲吻,并跑到镜子后面去找这位“小伙伴”;大概在18个月之后,幼儿开始注意到镜内映像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映像动作与自身动作同步感到好奇,此时,15~14的幼儿能够辨认出自我形象;24个月之后,大部分幼儿都有了稳定的自我意识。[2]人类的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物我分化、人我分化,以及使用第一人称代词等多个重要阶段。
(一)物我分化与主体意识
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其感觉器官的逐步完善、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加有关。新生儿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对他来说,吸奶嘴和吸手指是一样的,吮吸是新生儿的重要本能,口唇能够接触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吮吸的方式加以尝试。此时,他们触摸自己的身体与触摸其他东西没有什么差异。因为新生儿的皮肤感觉分析器发展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分析来自皮肤的触觉属性。但是,随着皮肤感觉分析器的发展成熟,婴儿逐渐有了自我的感觉,表现为他开始发现触摸自己与触摸物体有不同的效果,逐步产生了物我的感觉分化,慢慢出现了主体意识。主体意识能够让婴儿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形成自我的最初边界。
婴儿从出生后的第3个月起,开始出现一种不随意的手部抚摸动作,他下意识地抚摸衣服、被褥、身体、玩具、亲人或者自己的小手。到了第5个月左右,由于反复进行抚摸动作,相同或相似动作总是能够引起相同或相似的结果,婴儿逐渐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感觉,即运动表象。运动表象的形成有赖于听觉分析器、视觉分析器、前庭分析器等都具备了初步功能。具有运动表象的婴儿学会了动作,从而使动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此时,婴儿开始赋予每个动作以主观意图,当它看到人或玩具时,不但可以发出快乐的声音,而且还会主动伸手触摸。
到了6个月之后,婴儿学会了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婴儿在抓握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眼手的协调运动。例如,在眼睛的配合下,双手分别把玩两个物体。视觉与动觉的协调运动,发展了儿童的知觉和具体思维能力,有预见性的随意性动作的形成,标志着婴儿出现了主体意识,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在1岁左右,婴儿开始能够把自身动作和动作结果区别开来,如它开始知道自己拍打气球会导致气球的移动。而在此前阶段的婴儿,还不知道气球的运动是自己拍打的结果,也不能预测一种动作会有哪些结果。但是,随着皮肤感觉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的发展,以及各种动作的协调活动,婴儿开始意识到某种动作会产生特定的结果。能够预测动作结果之后,婴儿可能故意将东西丢在地上,以发出声响引起成人的注意。当这一目的达到以后,婴儿可能会开心地笑,因为其预期得到了实现。
(二)人我分化与自我知觉
3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微笑的有意识行为,表明婴儿对他人的刺激产生了反应,这是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也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基本方式。婴儿首先认识的是他人形象,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对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对父母亲热、对陌生人回避);婴儿在12个月以后,可以从镜中认出父母的形象,并且开始关注镜中的自我映像,出现与镜中我玩耍的倾向;20个月以后,开始能够区分出同伴的映像(包括从照片上辨认出来);26个月以后,幼儿能够从镜中或照片上准确认出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幼儿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即自我知觉。
(三)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与自我意识的形成
在1岁以后,幼儿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名字联系起来。例如,一个叫豆豆的新生儿,当父母最初叫他“豆豆”的时候,他的朝向反应是指向父母所发出的声音;当父母与其他成人反复称呼他为“豆豆”时,他逐渐把“豆豆”的发音特征与自己建立了稳定联系。随后开始学会用这个名称来代表自己,当他能说话时,也会称自己为“豆豆”,并借此发展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躯体的认识。例如,他可能会说:这是豆豆的鼻子;豆豆饿了;豆豆要出去玩;等等。
在2岁末期,幼儿开始学会使用物主代词“我的”,然后发展到能够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掌握有关自我的词汇,标志着他在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我意识。此时如果大人问“豆豆饿不饿?”时,假设他只有主体意识,则很可能的回答是“豆豆不饿”或“豆豆饿了”,这是作为一个主体的回答,豆豆是和妈妈、爸爸、奶奶、爷爷一样的主体;如果当大人问“你饿不饿?”或“豆豆饿不饿?”,幼儿能够回答“我不饿”或“我饿”时,这与他回答“你不饿”或“豆豆不饿”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差异,此时,幼儿不再把自己作为与其他主体一样的主体来看待,而成为“我”,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你”“你们”或“他”“他们”。学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标志着幼儿具有抽象和概括能力了,没有抽象和概括能力,自我意识就不会出现。
主体意识的出现要早于自我意识,它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主体意识是婴幼儿在“物我分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婴幼儿出现了“人我分化”时,自我觉知出现,自我意识也开始形成。此时,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开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当婴幼儿掌握了随意性动作和语言、区分动作的进程与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便开始融入到自我意识当中了。
第二节自我的维度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而人的存在状态是多元多维的,所以,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多元多维的。关于自我意识的维度,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划分,既可以从静态视角出发,来分析自我的组成结构,如威廉 詹姆斯所划分的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也可以从动态的视角出发,探索自我的发展过程,如埃里克森所提出的自我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威廉 詹姆斯被誉为科学自我研究之父,他不仅提出了主我与客我的划分方式,还提出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划分方式。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关于自我类型的经典划分方式之一。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