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編輯推薦: |
民国风俗,专指民国时期中国大地的风尚与习俗。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国时间虽短,但它却是中国风俗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段。
李琮编著的这本《民国风俗》以“图说”的形式,遴选一定数量的历史照片,从衣食、行止、礼俗等人生场景来展现民国的社会百态,力求还原那个已经消逝了的时代背影。
|
內容簡介: |
所谓风俗,无非人之衣、食、住、行、婚、丧、育、娱、宗教、岁时等等。可以说,风俗与人的最基本生活息息相关。横向而谈,不同之地有不同风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历五千年发展,各个区域风俗虽有差异,然其共同点更多。纵向而谈,中国历史虽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制度有变,风俗亦不可能不变,但其于变之中同样可见诸多不变者,此则中国风俗之内核。
李琮编著的这本《民国风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民国的社会风情,依品味民国、装扮民国、穿越民国、礼俗民国四个部类分别叙述,以期使读者一窥民国风俗之概貌。
|
關於作者: |
李琮: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就职于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和近现代文物研究。
|
目錄:
|
前言
第一篇品味民国
民国的味道003
显赫的食客033
民国的美食地图047
文人雅“食”063
第二篇装扮民国
从长袍马褂到西装——男子服饰之变077
旗袍里的花样年华——女性服饰089
著名服饰品牌105
摩登女郎119
第三篇穿越民国
城市内的交通工具141
城市间的交通工具161
民国时的旅游175
第四篇礼俗民国
传统佳节191
民国的婚丧之仪209
民国的民俗活动231
民国的交际之礼251
|
內容試閱:
|
南京乃六朝古都,传统饮食本就发达无比。而作为近代以来第一批开埠的港口城市,南京的西餐同样久负盛名。民国时期,南京曾有20多年的首都史,这更给饮食业在南京的发展带来极大机会。当时南京市中心是新街口,周围分布着各种酒楼餐厅,就比如说这创始于1933年的福昌饭店吧。福昌饭店之所以有名,一是其地位显赫,曾招徕国民党无数高官。据说1948年选举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时,作为副总统参选人之一的李宗仁在福昌饭店大摆宴席招待其支持者,大餐伺候。最后李宗仁成功当选,也让福昌沾了光。
二来则是福昌有部手摇式电梯。现如今只能从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的这种手摇式电梯,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件。推拉门一关,摇杆一拨,电梯便自动上升。
眼前“平视”的景物瞬间“俯观”才可得,这种新鲜劲儿可是吸引了不少人。不知道在人工推拉栅栏门发出的吱扭声背后,又有多少人是真正为了吃西餐才来福昌的呢?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人们乘坐电梯的意图何在,南京的西餐馆终究在民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那时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无不以吃顿西餐为荣。当然了,前者吃西餐是享受生活,后者吃西餐,则多是为了尝尝鲜儿。说起中国各地方的中餐馆,多是经营本地的特色美食,但南京作为民国大都市,东西南北四方之人聚集于此,吃的也自得跟上。
位于大方巷口的华侨招待所,主营潮州菜、广府菜以及各式闽南菜,福昌有李宗仁这位“靠山”,而华侨则有孙科这个老乡撑腰。孙科常在此宴请各位代表,尤其是广东籍的代表,这也算是给华侨招待所作了代言吧。而更多的名吃,诸如鸭血粉丝汤、桂花鸭,在民间经久不衰。现如今有个餐厅叫“南京大牌档”,在北京已经开了好几家分店,店内布置复古,还伴有苏州评弹现场演唱,菜品也是清一色的南京老味道,品种多样丰富,从主食到小吃样样俱全。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窥民国时期南京的饮食之热了吧。
最后说说北京,北京作为清朝都城,自然也是餐饮业的龙头之地。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依旧以北京作为首都,也促进了北京地区饮食业的发展。说到西餐,北京倒是与其他几座城市无二。庚子年前后,东交民巷使馆区逐渐成了京城的一个独特亮点,说是“国中之国”恐怕都不为过,而在此附近创立的西餐厅也就打开了京城西饮的大门。自此以后,不管是西方人亲自开设的还是中国人开的“番菜馆”,不少都集中在东单、崇文门、王府井、前门一带,均未远离东交民巷区。马芷庠先生曾于1935年撰写过一本《北平旅行指南》今再版称《老北京旅行指南》,其中记录了当时北京的西餐馆有撷英、来今雨轩、福生食堂、韩记、森隆、大美、华宫食堂、鑫华、华美、半亩园、泰安红楼、华利经济食堂共12家。这里面除了来今雨轩位于中山公园内,大美位于西单南,其余的基本分布于上述几个区域。吃西餐的人,多半是为了赶个时髦,图个排场。“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而真正懂得如何去吃、如果去品的,恐怕寥寥无几。而民国时候的北京,在传统餐饮业方面最大的亮点恐怕就是宫廷菜“出宫”了。众所周知,晚清有民间菜“入宫”,但宫里的秘方百姓共享,却实实在在是民国成立以后的事儿。当时有不少打着前清御膳房厨子招牌的人,自己立起门户,开办了诸如仿膳这样的馆子。人们纷纷来品尝艾窝窝、芸豆卷、肉末烧饼这样的前清宫廷美食,个个赞不绝口。其实宫廷菜与民间菜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细”,选材细、用料细、做法细,吃法也细,点出这个“细”字,其实宫廷菜的奥秘也就在于此了。真是应了今天一句流行语:“不明觉厉,细思恐极”。
一言以蔽之,民国大城市餐饮业的发展就是:中西并举,各有所长。大城市里人多物全,东西南北之饭菜汇聚一方,人们不必再受“口味单一”之困扰,可以尽情地享受美食之乐了。而这种现象,时至今日,依然延续。P18-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