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內容簡介: |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第一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史将面临改写,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
《“骂战”、批评与“新旧之争”——论“五四”知识分子言论空间的生成》通过《新青年》、《新潮》等杂志话语形态的考察,探讨“骂”这一文化现象在“五四新旧之争”中的历史意义。全书共分四个部分。探讨“骂”这一话语对“新文学”传统发生的意义及后果。
|
目錄:
|
导 论1
第一节 “五四论争史”的建构过程2
第二节“论争”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意义及限度9
第三节 “骂”作为批评话语的历史意义15
第一章“骂”与《新青年》言论姿态的确立21
第一节“骂”的历史内涵:同人杂志中的“文人圈子”话语21
第二节 反对“折衷”:“态度的明确”与“思想的独立”37
第三节 从讨论到“战斗”:以“愤世嫉俗”的方式“移风易俗”54
第二章“文学革命”:“骂”与《新青年》的“文学批评”67
第一节 “谬种”与“妖孽”:作为“精神趣味”的“旧文学”67
第二节 “诲淫诲盗”、“青年良好读物”以及“人的文学”85
第三节 虚拟的“双簧信”与“归纳”的“旧文人”100
第三章 “骂”与《新青年》的“文化批评”113
第一节 “随感录”:“四面受敌”中的“文化批评”113
第二节 从文学体裁到文化现象:作为“演出活动”的“旧戏”124
第三节 作为“社会现象”的道教与作为“批评话语”的科学140
第四章 “骂”、“批评”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言论困境153
第一节 林纾:“骂詈”式的“卫道”153
第二节 《学衡》:“论究学术”与“行批评之职事” 的矛盾167
结 语184
参考文献187
后记191
|
內容試閱:
|
通常意义上,我们往往把《新青年》与其所“骂”对象之间的言论冲突视为一场“新”、“旧”之间的“论争”。在这个“论争”框架里,这种作为“暴力语言”的“骂”不仅破坏了“论争”的规则和“报刊伦理”[1],也阻碍了“新”、“旧”之间的话语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青年》同人这种“打鸡骂狗”的言论姿态具有极大的负面性,而操持着“骂詈之词”的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往往被视为偏激、狂妄。而这一点,也成了“五四新文化”具有“激进主义”性质的一大确证。有研究者就坦言:“对‘革命’的宗教式崇拜,暗中滋生和推广了20世纪文学(广而言之则普遍见于文化)里的暴力倾向。”[2]但揆诸“五四”时期具体的历史情境,这一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论争”这种过于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模式,在很多情况下并无法描述《新青年》所处的复杂的时代语境及其言论冲突的性质。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五四”时期的这种“骂”并不是单向的。《新青年》在“骂人”的同时,也一直被“骂”,以至处于“四面受敌”之中。相比《新青年》同人而言,“五四”时期所谓“旧派人物”——也就是被诸多研究者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人物——的“骂詈之词”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就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人鄙视为“人头畜鸣”乃至“名教罪人”。而精通西学的学者辜鸿铭则在外国报纸上撰文,用流利的英语对《新青年》中的各项主张极尽嘲讽之能事,在他看来,“文学革命”是“极端愚蠢” [3]的,而提出这一主张的胡适等人则被称为“外表标致的道德上的矮子(Pretty well dwarfed ethically)”[4]。另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林纾,除了写出《荆生》、《妖梦》两篇小说专事诋毁“新文学”之外,还在给蔡元培的信中攻讦陈胡诸人“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覆孔孟,铲伦常”[5]。“旧文人”对《新青年》的这种“骂”不仅见诸大众传媒之上,也表现北京大学校园之中。如“针对《新青年》而发的”《国故》月刊,就把《新青年》同人视为“恂愗之徒”,认为他们“未窥旧贯之所由,而徒炫夫殊学” [6],且“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7]北大内部对“新文学”的攻击是以黄侃为代表,他除了“每次上课必须对白话文痛骂一番”[8]之外,还在“所编的《文心雕龙札记》中大骂白话诗文为驴鸣狗吠”。[9]由此可知,“五四”时期的“骂”并非“新派”对“旧派”的“呵斥”,也包括“旧派”对“新派”的“骂詈”,杨振声对北大“新旧之争”的回忆可能描述出了“新”、“旧”之间“骂战”的典型状态:
[1] 马少华:《论五四时期报刊论争中的伦理问题和规范意识》,《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
[2] 李洁非:《对‘暴力’的迷恋,或曰撒旦主义——20世纪文学精神一瞥》,《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3] 辜鸿铭:《反对中国文学革命》,《辜鸿铭文集》,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69页。
[4] 辜鸿铭:《反对中国文学革命》,《辜鸿铭文集》,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69页。
[5] 林纾:《致蔡鹤卿书》,《林纾研究资料》,薛绥之、张俊才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86页。
[6] 俞士镇:《古今学术钩通私议》,《国故》,1919年第1期。
[7] 薛祥绥:《讲学救时议》,《国故》,1919年第1期。
[8] 杨亮功:《五年大学生活》,《我与北大——“老北大”话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273页。
[9] 刘半农:《初期白话诗稿序目》,《刘半农研究资料》(鲍晶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20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