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淡然的智者——蒋梦麟 (“遇名利多谦让,遇责任勇担当”的一代教育大师的艰辛旅程。)

書城自編碼: 260778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教育家
作者: 陈雪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813561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8-15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2/2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0.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欧洲四千年
《 欧洲四千年 》

售價:HK$ 93.2
孙中山与海南(1905—1913)
《 孙中山与海南(1905—1913) 》

售價:HK$ 92.0
故宫雅趣:紫禁城皇室生活与君臣轶事
《 故宫雅趣:紫禁城皇室生活与君臣轶事 》

售價:HK$ 103.8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荷兰黄金时代的科学与贸易
《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荷兰黄金时代的科学与贸易 》

售價:HK$ 115.6
本该成为女王的姐妹:都铎王朝的一段悲剧
《 本该成为女王的姐妹:都铎王朝的一段悲剧 》

售價:HK$ 115.6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

售價:HK$ 103.8
新左派政治经济学:一个局外人的看法(汉译名著本14)
《 新左派政治经济学:一个局外人的看法(汉译名著本14) 》

售價:HK$ 33.6
汗青堂丛书006·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2024版)
《 汗青堂丛书006·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2024版) 》

售價:HK$ 141.6

 

編輯推薦: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无论从是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枉活百岁。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我们想为励志者提供心灵的营养,有如心灵鸡汤那样鲜美;有如粗茶淡饭却为生命所需。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定会从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中收获一份惊喜。

蒋梦麟,一个北京大学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一个中国教育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个出生于江南水乡,却长眠于海峡另一岸的多情之人。

有人说,蒋梦麟是一个“有种”的人。他有胆量先后两次接下一团混乱的北京大学,并最终将北京大学恢复到兴盛时期的状态;他能在日本人的威胁下面不改色,淡然自若,并且不失骨气和民族精神。

有人说,蒋梦麟是一个“多情”的人。他对学生有情,对同人有情,对祖国有情,对事业也有情。为了保护学生,他宁愿遭受学生们的误会也要阻止学生盲目参与政治运动。而他自己却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努力地奋斗终生。他爱护北京大学的教授们,努力为他们提供
內容簡介:
《淡然的智者——蒋梦麟》一书,作者用真实的笔触让我们体验了一位天真的孩童成长为一代学者和教育家的艰辛路程,并希望读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明确自己内心渴望到达的方向,一路坚持,创造一个即便不完美,也要终生无悔的人生。
關於作者:
陈雪,女,毕业于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有经管类,生活类,幼儿读物及传记类图书编写经验,已出版作品《FBI逻辑推理学》。
目錄
第一章清末小村忆童年



1.名士出余姚001



2.世代为人杰003



3.小熊入清梦007



4.童年心未明012



5.渐敛顽童心017



6.天性难泯灭022



7.出村求新知026



第二章求学之路步履艰



1.辗转成长时031



2.少年志气盛035



3.不忍抑真心040



4.受益新思想045



5.挥剪去陋俗050



6.初遇引路人055



7.海外修心路060



第三章衣锦还乡重教育



1.衣锦归故里065



2.再踏上海滩070



3.创刊明己愿074



4.新文化之光078



5.校园历风波083





第四章北大重任一人担



0891.无招胜有招



0942.改制为重生



0993.能者必多劳



1044.一心为栋梁



1085.内忧与外患



1146.奋力抵风潮



第五章社会责任亦为重



1191.无私爱生情



1232.阶级责任感



1273.跨界担双任



1334.“三一八”惨案



1375.伤怀离北大



第六章投身教育不复悔



1411.浙大肩重任



1462.“中基会”之魂



1503.无心入纷争



1544.无大臣之风



1595.接手烂摊子



第七章重振北大寄新愿



1651.定制束众人



1692.甘心做“恶人”



1733.学制先行者



1784.一心助师生



1825.改良图书馆



1876.文理需平衡



第八章抗战岁月尽其能



1.华北陷危机192



2.再度起风潮197



3.爱国情未淡202



4.辗转护果实206



5.建西南联大211



6.批役政之陋216



第九章奔忙不息至终生



1.挥手别北大221



2.兴农为兴邦226



3.携会赴台湾230


4.曲终人未散235
內容試閱
第一章清末小村忆童年



1.名士出余姚

都说江南好风景,烟雨蒙蒙柳色新。一提到江南,人们脑海中总会自然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弯弯的河流,青青的垂柳,精致的石桥,典雅的长廊,桥上是撑着纸伞的温婉女子,长廊边是手持书卷的白衣书生,桥下有船夫划着小船经过,清清的河水呈现出条条清波。如今的江南与古时有所不同,却也没失了它特有的清新和雅致。大多江南的名城都有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特点,而且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名人辈出。

余姚地处浙江省东部,临山近海,气候温和,是一处人杰地灵之所。关于余姚这一地名的来历,有多个版本的传说,有人说余姚是舜的后代所封之地,因为舜姓姚,所以此地被称为余姚;也有人说余姚位于余山和姚水之间,将一山一江各取一字,便有了“余姚”。

距离余姚不远的地方,卧着一条以美景奇观而著名的江——钱塘江。钱塘江由于水路曲折,在古代又被称为“浙江”,浙江省的名字正是取自于此。数百年来,江水不断冲刷着两岸,反复之间,将养分充足的泥土带到了这里,并留在了这里。久而久之,泥土越来越多,致使江的两岸越来越向杭州湾扩张,最后竟形成了一处平原。

平原刚刚形成时还不方便居住和种植,却有其他用途,两岸的居民在这片平原上建起了临时的围堤,将存在泥土中的海水晒干,得到海盐,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海盐的产量非常可观,于是居民们除了自用,也将这些盐运送到其他地区出售,增加收入。随着时间的流逝,平原上的盐渐渐晒尽了,土地也渐渐干燥了,于是居民们将这片土地保护起来,留作畜牧之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原的土壤越来越适合生活,于是,这里便出现了新的村庄,它们或大或小,分散着排列开来,南至山麓,北至沿海,像宇宙中的一条星河。面积不太大的稻田分散在这些村庄之间,看起来随意却又有着一定的规律。

蒋村便是这些村庄中的一个。数百年前,这里和它周围的小村庄一样,保守而原始,宁静而安逸,并没有什么不同,若不是因为一百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一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使这座小村庄出了名,或许,至今仍然不会有几人知道蒋村的所在,也不会有几人去了解它的过去。

几百年前,蒋村只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小村庄,总人口不过300人左右,在当时算得上是规模较小的村庄了。虽然规模较小,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这都要归功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三面环河的有利条件使这里成为一个盛产鱼虾等水产品的小村,富饶的土壤也滋养着各种农作物健康生长,使这里的居民从来不需要为衣食担忧。

这里的人们每日过着简单的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界索取,自然也就很少与外界联系。就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孕育出一户不一样的蒋家人,而这户蒋家人中又诞生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开放,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喜欢观察,也喜欢钻研,他的名字,叫蒋梦麟。



2.世代为人杰

据记载,蒋村人的祖先是徽州蒋氏的一支,所谓“江南无二蒋”,在蒋村人的心中,江南所有姓蒋之人都拥有同一个祖先,蒋村的村民们自然也是一家人。

在蒋村中一旦有人发生口角,旁人又无法劝解时,人们都会将辈分最高的人请来,对发生口角的双方进行规劝和调解。

辈分最高的人也总能够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不偏私,不袒护,正因如此,他在村中的威望才会越来越高。

蒋梦麟在自传中提到,蒋氏的始祖是周公的第三个儿子——姬伯龄。周公曾在周成王尚且年幼时辅佐他从政,对周朝贡献极高,后来,他的儿子姬伯龄受封于黄河流域下游一处名为“蒋”的地域,所以他后来的子孙便都随了封地的姓,姓蒋。再后来,蒋国被灭,蒋国的子民流落各地,并将蒋姓带到了其他地方,这其中就包括余姚一带。

蒋梦麟的家庭在蒋村算得上是小康之家,这主要归功于他的祖父蒋斌润。太平天国期间,蒋斌润前往上海,在上海开了一个小的钱摊儿,帮人兑换各种钱币,以从中赚取手续费。当时的上海已经有不少大钱庄了,并没有人把他这个小钱摊儿放在眼里,然而蒋斌润有一手好本事,任何银圆只要让他看上一眼,他就能辨别出这块银圆是真是假,并且从未失误过。

凭着辨别真假银圆的能力,蒋斌润的名气很快在上海打响了,各大钱庄的老板也纷纷注意到这个年轻人,对他刮目相看,并且有意将他请到自己的钱庄做经理。面对各大钱庄的邀请,蒋斌润一一婉拒,他的心里早有了自己的主意。

不出几年,蒋斌润的小钱摊儿变成了一家小钱庄,他凭借自己的好本事和经营头脑,用了很短的时间便将小钱庄发展壮大,变成了当时在上海排名第一的大钱庄,令各大钱庄的老板佩服不已。

在那个年代,能够将钱庄开起来,并且开得规模很大,收入自然相当可观。在蒋斌润的努力经营下,蒋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积累的财富也越来越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蒋家日渐兴旺之时,蒋斌润却受了重伤,需要截肢。

听说蒋斌润需要截肢,家里人都担心极了。蒋斌润刚过而立之年,若是在此时失去一只脚,不要说以后行走不便,生活和生意上也都可能受到影响。然而最后他们还是同意了,只希望蒋斌润截肢后能够快些好起来。

截肢前,蒋斌润还笑着安慰妻儿,这只是一个小手术,让他们不要太担心,没想到,截肢后不久,他的身体便出现了不良的症状。医生对此的诊断是血液感染,虽然马上进行了抢救,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蒋斌润的性命。蒋家唯一的顶梁柱就这样撒手西去了。

蒋斌润去世时,蒋梦麟的父亲蒋怀清还只是个12岁的孩子,既不懂经营钱庄,也不懂打理家事,一夜之间失去相依为命的父亲,对于年仅12岁的他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一大笔遗产,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父亲的后事,心里自然生出些茫然和不安。

蒋斌润一生只有蒋怀清一个儿子,他的妻子李氏虽然懂得勤俭持家,可毕竟只是一位普通妇人,不懂经营,也不便出面管理生意。幸好,蒋斌润生前曾给蒋怀清定过一门亲事,而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又是位心地善良,处事谨慎,为人正直的人,他看到蒋家这对孤儿寡母的无助,便主动出面帮忙处理蒋斌润的后事,并在蒋怀清成年之前代他管理蒋家的财产。

蒋怀清一夜之间成了全村最有钱的孩子,也成了全村最富有的孤儿,这使他同时招来了村里人的同情和羡慕。蒋怀清只是个单纯的孩子,他没有考虑过人们怎样看他,也没有考虑过要如何处理这些财产,和遗产相比,他更希望父亲能够一直平安健康地与自己一起生活。

蒋怀清相信父亲给他挑选的亲事,也相信他的岳父,所以他放心地将财产交给了他的岳父。他的岳父将他得到的遗产作了合理投资,并使这些遗产在30年内整整翻了10倍。可以说,蒋家日后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蒋怀清岳父的功劳。

蒋怀清成年后,岳父便将钱交还到他的手中,由他自己支配。得到钱财的蒋怀清并没有像那些纨绔子弟一般,大肆挥霍手中的金钱,将钱财用于和狐朋狗友吃喝玩乐,而是坚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在他身上,看不出丝毫富家子弟的劣性,他就和每一个普通人家长大的孩子一样,单纯,善良,节俭。

蒋怀清自小便是个非常懂事聪明的孩子,成年后,他立刻从母亲手中接过了管理蒋家事务的担子。蒋怀清继承了父亲的聪明头脑和母亲的勤俭,将家里大小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蒋家每一笔开销都要经过他的审核,非他点头应允不可。蒋家虽然富甲一方,被称为姚西首富,却从未有过奢侈的生活,也从未过度浪费过一分钱财。

不知是与当地淳朴的民风有关,还是与蒋家一贯乐善好施的家风有关,蒋怀清的心地极好,为人又诚实可靠。在当地的居民心中,蒋怀清就像一尊“活菩萨”,他虽然对自己要求严格,勤俭持家,却一点也不吝啬,谁家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他都会慷慨解囊,从不推脱。

蒋怀清相信善恶终有报,也相信与人为善可以为家中添福,为家人添寿,保佑家人一生平安,他还相信即使上天注定一个人今生要遭受许多灾难,只要这个人一心向善,与人为善,多做善事,就能够改变多灾多难的命运。这种念头令他不但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还非常关注公益事业,时常向各种慈善机构捐款,以表心意。在他心中,捐善款能够帮助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同样是一种善事。

蒋村有一座桥名为牛栏桥,是出入村子的必经之处。1886年,蒋怀清见牛栏桥破损不堪,担心村民们出行不便,便出资将桥重建;1892年,他见许多穷人过世后无钱安葬,便和几位好友一起设立了一处负责丧葬的慈善机构,并出资买下一片土地作为义冢,以免家境过于贫困的人因为无钱安葬而曝尸街头,他还命该机构为穷人施棺,让他们能够体面下葬。

1899年和1910年,蒋村遭遇两次重大水灾,许多人家的家园和田地皆被冲毁,蒋怀清见状,立刻联合几位企业家去其他未遭受水灾的地方大批购买粮食,然后以平价售给当地的居民。为了方便村民购买,他还临时开设了一些售粮处,这使得村民们对他感激不尽。

蒋怀清的为人令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和爱戴。在蒋村,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无人不称赞,无人不夸奖,无人不心怀敬意。渐渐地,蒋怀清的名声传到了其他村庄,方圆百里内的人都知道,蒋村出了这么一位年纪轻轻便有着大胸怀和悯人之心的富家绅士。在蒋怀清的影响下,蒋村的名声也变得响亮了起来。

由于成年后,家中的各种事务都由蒋怀清接手,而许多由蒋怀清投资的钱庄又都在上海,所以蒋怀清年轻时免不了时常往来于上海和蒋村。上海不同于蒋村,也不同于余姚,那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早早就被西方的风潮所吹过。在那里,蒋怀清接触到了许多西方的文明,这也让他的头脑中时时浮现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念头。也是因为接受了西潮的影响,他对教育事业也开始有了关注。

在当时,农村的教育非常薄弱,许多家境贫困的孩子们都没有机会接受教育。1902年,蒋怀清号召其他乡绅一起创办义塾,以保证家境贫寒的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之后,他又创办了浙江第一所新式私立高等小学堂,余姚师范讲习所,附属初等小学堂等教育机构,对余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蒋怀清的这种性格和为人在日后对蒋梦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蒋梦麟曾说,他一生都视他的父亲为最高榜样,却遗憾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学到父亲的几分,无法完全将父亲身上的优点全部发扬光大。



3.小熊入清梦

随着前往上海的次数越来越多,在上海停留的时间越来越久,蒋怀清与西方文明和西式生活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他被西方物品所吸引,平日里,也会对那些吸引他的西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记下它们的样子,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画一些草图。他也曾找来工匠,命他们按照自己画的草图去打造相应的器具或者建造一幢房子。但要说到蒋怀清最出名的一次“创造”,应该是他试图凭一己之力制造出一艘轮船的事。

蒋村虽然临江,却不靠海,蒋怀清每次前往上海,都需要先乘坐人力船到达宁波,再从宁波换乘轮船到上海。相比从宁波到上海的距离,从蒋村到宁波的距离并不算远,甚至不足从宁波到上海的十分之一,可是所花费的时间却要多出好几倍。这一事实让蒋怀清深感西方文明的先进。

从蒋村前往宁波的途中,看到太阳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看到船家辛苦地划动着船桨,用力地撑着竹篙,有时还要下船拉纤,蒋怀清的心里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自己打造一艘轮船呢?这样自己以后的出行就会方便许多,还能节约不少的时间,船家也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

有了想法,蒋怀清便开始设计他的“轮船”。在几经考虑之后,他决定将水轮作为推动“轮船”前进的动力。在画设计图的过程中,他花了不少的心思,也反复修改了无数次,终于,设计图画好了,他兴奋极了,立刻找来木匠和造船匠,让他们按照他的设计图制造“轮船”。

一个多月过去了,蒋怀清的“轮船”终于完工了。早在“轮船”没有制造完成时,蒋怀清造船的事情就已经传遍了整个村子,所有人都满怀期待地等着看他的“轮船”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到底会有怎样的表现。“轮船”试航的那一天,村里的人早早就来到了“轮船”下水的地方,抻着脖子,张大眼睛,等待奇迹的发生。

“轮船”终于下水了,两位身材彪悍的水手负责推动水轮的两个木柄,让“轮船”前行。“轮船”刚刚下水之后,速度还不算太快,然而没过多久,“轮船”的速度便渐渐快了起来,这让围观的人们都感到很兴奋。最兴奋的当然还是蒋怀清本人,他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可是没想到,“轮船”在达到与桨划船相同的速度之后,再也不加快了。

围观的群众都很着急,他们大声为水手们加油,水手们听到加油声,更用力地转动水轮,想要让船再快一些,可任凭他们怎么用力,船的速度都没有变得更快。一向处变不惊的蒋怀清也急了,他也出手去和水手们一起转动水轮,可结果还是一样。

围观群众们发出了叹息的声音,眼中露出了失望的神情,蒋怀清知道,“轮船”的首航失败了。然而,蒋怀清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对“轮船”进行了几次改良,又一次次下水实验,可结果仍然不理想,最后一次,水轮竟然被水草缠住了,并且越是前行,缠的水草就越多。当看到水轮彻底被水草缠得死死的,动弹不得时,蒋怀清终于认输了。

虽然“轮船”没有造成,蒋怀清却由此想明白了一件事,那便是当时西方的教育远比当时国内的教育要先进得多。特别是当有人告诉他瓦特和蒸汽机的事后,他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他的“轮船”会失败,也彻底被西方先进的文明所征服了。他深深地意识到,表面的模仿没有用,只有明白深层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一门先进的知识。

“轮船”事件之后,蒋怀清不再幻想以人力与先进的技术抗衡,他也由此做了一个决定,等他的孩子们到了该读书的年纪后,一定要让他们接受现代化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学会西洋人制造东西的诀窍,真正制造出与西方那些神奇物品一样的物件。



1886年1月19日夜里,蒋怀清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熊来到了他的家中。当时他的妻子身怀六甲,临盆之日将至,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梦见熊入家中说明家里要添男孩,这个梦令蒋怀清非常开心。虽然当时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是一想到家里又要多一个男孩,他还是止不住兴奋。

第二天,蒋怀清的妻子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孩子出生后,蒋怀清高兴极了,连忙感谢祖先的庇佑,并给这个新出生的孩子起名为梦熊,取自孩子诞生之前他梦见一头熊之意。

根据孩子出生之前的梦境给孩子命名是蒋怀清的习惯。长子出生前,他梦见了兰花,于是给长子起名梦兰,次子出生前,他梦见了桃子,于是给次子起名梦桃。从名字上看,蒋梦熊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两位哥哥的名字听起来都有些像女子的名字,而他的名字中有个“熊”字,至少从名字上听能够分辨得出是一个男孩子,然而,这个名字却并没有伴他一生。

初中时,蒋梦熊参与了学潮运动,并因此被列入了黑名单,没有办法进入高等学堂继续读书。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业,蒋怀清为蒋梦熊改名为蒋梦麟,字兆贤、少贤,号孟鄰,从此,世上便多了一名叫作蒋梦麟的男孩子。

蒋梦麟是余姚蒋氏第十六世孙,在蒋怀清编写的《兰风蒋氏宗谱》中,关于蒋梦麟的部分是这样写的:“德铭,谱行微,名梦麟,号兆贤,配孙氏。”宗谱中还记录了蒋梦麟的儿子一辈。

蒋梦麟诞生时,祖母也已过世多年,家中只有父母,三位兄长和一位姐姐。对于这样一个富贵之家而言,多一个孩子对家里的经济状况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蒋梦麟的到来让全家都感到开心。身为蒋家最小的一个孩子,又是男孩,蒋梦麟自然受到了全家的疼爱。

蒋怀清是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他的妻子经氏是一位非常有教养的大家闺秀,说话轻柔,待人温和,样貌柔美,知晓韵律,会弹琴,会唱词,她最常唱的一首词叫《古琴引》,每当她唱起这首词,幼年的蒋梦麟都会安静地陪在母亲身边倾听,听着母亲柔和的声音,他的心里就感到无比的安心。直到经氏病故多年之后,蒋梦麟仍然能够记得母亲吟唱《古琴引》时的样子。

经氏是在蒋梦麟7岁那年病故的。经氏病故之后,她的书房有许多年都一直保持着她还在世时的样子——红木制成的琴几上一把白玉制成的古琴,琴身上盖着一条白色的丝缎,琴的后面是挂满了名家书画的书斋的墙。蒋梦麟每每看到此景,都会不由得希望母亲能如往日般坐在那里,恬静而美丽,他有时甚至会将自己想象成那把古琴,用琴声倾诉满心的思念。

孩子们还小,家里没有女主人总算不得是个完整的家,于是经氏过世后,蒋怀清娶了继室宋氏。宋氏也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懂得持家,待人也好,蒋梦麟在她身边没有受过一丝半点的委屈。可惜的是,宋氏在嫁入蒋家的第五年也病逝了。

虽然年幼丧母,父亲又娶了继母,但这些经历都没有在蒋梦麟的心中留下阴影。或许因为陪伴在他身边的一直都是些温柔体贴的人,所以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蒋梦麟曾说,他所受到的家庭影响是良好而且健全的。

在蒋梦麟的生命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还是他的父亲蒋怀清。这些影响包括为人诚实,生活节俭,与人为善,关心公益,乐善好施,严于律己,还包括赞同西方文明和重视新式教育。蒋怀清愿意让儿子们接受新式的教育,接触西方的文明,至于西方的一些风俗习惯,他不提倡,也不反对,交由孩子们自己决定,由此可见蒋怀清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开明。

正是由于蒋怀清的开明,蒋梦麟才有机会在日后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自然地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虽然在这过程中,他也听到了许多反对的声音,但这些并没能对蒋梦麟产生什么影响。

4.童年心未明

蒋梦麟的童年也与这里的孩子们相差不多,或许唯一的不同便是他不愁吃穿,不需要像其他农家的孩子一样,在农忙时节下田帮忙,或者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更何况,他是蒋家最小的儿子,父母兄姐对他疼爱还疼爱不过来,怎么舍得让他去做那些粗重的活呢?于是,他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他有兴趣的事,研究令他有兴趣的东西。

蒋村是一个传统气息浓郁的村庄,这里的人崇尚传统文化道德,提倡孝道,重视贞洁,将欺诈、偷窃、奸淫等行为视为极大的恶行。如果有人对父母不敬不孝,全村的人都会指责他,单是那些指责就可以让这个人无地自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如果有人为了获得利益采取欺骗行为,全村的人都会对其唾弃,这便是最重的惩罚。

蒋梦麟自小便从环境中接受到“为人子女要孝顺”的思想,虽然祖父母都早已过世,使他不曾有机会亲眼见到父母如何对待长辈,但从父母的言行之中,他却也能觉察出,父母对长辈的敬重和孝顺。哥哥和姐姐平日对待父母也是毕恭毕敬,这让小梦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将这份孝顺继承了下来。

在蒋村,婚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人丧妻后可再娶,女人丧夫后不可再嫁。若是再嫁,会被人斥责不守妇道,若是终身守寡,则会人人称赞,并在她死后立一座贞节牌坊。正因如此,蒋怀清年幼丧父后,他的母亲李氏便不得不一人支撑起整个家庭,而蒋梦麟年幼丧母之后,蒋怀清却可以续弦。

重视传统的地方总会设立祠堂,蒋氏的家庙又叫“四勿祠”。“四勿”原本出自《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将蒋氏家庙称为“四勿祠”的蒋氏祖先却把这四勿改为“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以此来对蒋氏的后人进行道德规范。

传统的东西有其好的地方,也有其不好的地方。在传统道德规范下,人们可以拥有纯朴的思想和平静的生活,却过于保守也让人们无形中失去提升自己和改善生活的机会。蒋怀清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赞成孩子们去学习西方的文明,他也相信西洋人并非都是喜好烧杀抢夺的恶徒,其中同样有老实忠厚之人,孩子们接触西方文明,并不见得是坏事。

蒋梦麟的舅舅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只有坚持传统,才能让人走上正路。蒋梦麟的舅舅是一位非常传统的秀才,自小受的都是传统教育,他为人古板,却没有许多老顽固常有的那种暴脾气,整日斯文得体,书生气十足。

蒋梦麟的舅舅为了强调传统道德的重要,在书桌旁贴了一张大纸,纸上写着:“每日清晨一支香,谢天谢地谢三光。国有忠臣护社稷,家无逆子闹爷娘。但愿处处田稻好,我虽贫时也不妨。”这是他的人生箴言,从这几句话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敬祖敬天,希望家和子孝,国泰民安。

保守引发的另一个弊端便是迷信。在闭塞的小村庄里,总少不了对神明的信仰,或相信梦会给人以预示之类,比如蒋怀清在梦到有熊来到家中之后便认为妻子会生下男孩,就是当地人对梦的一种解释。村子里还相信人死后会经历轮回,生前坏事做得多了,来世一定会变成牲畜或者虫子,一世受苦。

蒋村的人也信神佛,蒋梦麟在自传中提到,村里的人没有宗教限制,信什么神的都有,大家都对自己信的神佛很虔诚,却也不干涉其他人信什么神佛。于是,在蒋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迷信的表现,这些迷信都是从几百年前延续下来的。

一些人生病后不去看医生,只知道烧香拜神,甚至认为只要心够诚,神仙就会让香灰变成万能灵药,病人服下香灰后就能痊愈。这种想法不知耽误了多少病人的治疗,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死亡,可是那些人仍然执迷不悟,认为是因为不够虔诚,香灰才没能起作用。

蒋村的人也犯过这种错误。有一次,村里人患上了疟疾,于是他们更加虔诚地烧香拜神,希望神仙能够让这种病离开村子,可是他们的祈祷全都没有用,病人症状没有丝毫减轻。后来,一些西方的传教士和在外经商的人路过这里,看到村里的情况,立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并将身边的西药给村民们服下,村民们才得以痊愈。

那个年代,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往往缺少文化,讲的故事也无非是些从祖上听来的,真假难辨的传说。然而对于正值好奇年龄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故事无论真假,只要有趣,便足以吸引他们了。在听过的故事中,令蒋梦麟记忆比较深刻的有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关于一名和尚的故事,以及一些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

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蒋梦麟,在几万年前,人类也像猴子一样长着长长的尾巴,尾巴共有十节,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变黄,变黄的节数越多,余下的生命就越短暂。那些长着尾巴的人被称为人猿,他们会根据自己尾巴的颜色变化判断出自己还有多少寿命,一旦发现自己快要死了,就会躲进窑洞里,在里面静静地死去。

关于和尚的故事则是说,一位武功非常了得的和尚在化缘时遭到了米店小徒弟的冲撞,于是他在对小徒弟鞠躬的时候暗自发功,使小徒弟受了极重的内伤。七天后,小徒弟得到一位好心拳师的搭救,捡回了一条命。为了防止和尚会来确认小徒弟的死亡,拳师让小徒弟假装出殡,在棺材里放上砖头,这才躲过一劫。

蒋梦麟在听这两个故事的时候都很投入,可是听完故事后,他的心里却产生了不同的感觉。他不喜欢那个和尚心存报复的故事,倒是对那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有着比较多的兴趣。当老人对他们说,现在的人虽然没有尾巴,但是尾巴根还在,就在脊骨末端时,他和一起听故事的孩子们都不由得伸手去摸了一下。

蒋梦麟从村中许多老人口中听说,蒋村并不是一直都这样太平,多年前也曾经历过战乱。当年,太平军杀入村子时,大部分人都逃进了附近的山里,只有一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人留在了村子里。结果,太平军在村子里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几间房屋,也烧死了留在村子里的人。

太平军离开后,村民们返回村子,看到满目的惨状,不免心有余悸。按理说,村子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村民们应该怕了,不想再留在这里了。可即使这样,村民们还是没有丝毫离开的打算,他们修整了房屋,打扫干净庭院,安葬了死去的村民,然后继续在这里生活了下去。

等到蒋梦麟再长大一些,开始对人情世故有些了解之后,细心的他突然发现,那些特别喜欢提起太平天国时期的事情的人总是同一些人,听起来,他们对政事很关心,可是一提到外面的世界和时事,他们就没有了兴趣。后来,蒋梦麟明白了,讲这些故事的人大多是曾经参加过太平军或清军的人,他们曾亲身经历过那些事情,所以每次讲起时都会有极高的兴致。

在参加过太平军的人中,有一位是蒋氏的族长。身为族长,不可胡言乱语,所以从他口中听说的故事有着较强的真实性。蒋梦麟曾在他那里听说过关于太平军吃人肉的事情,看着他不一样的眼神,蒋梦麟的心里有些害怕,可最后还是忍住害怕听了下去。

蒋梦麟在族长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太平军的事,他还记得那位族长对他讲,太平军每天都会对天父和天兄进行感谢和祷告,族长曾在一次祷告时开了几句玩笑,结果差一点被资历高一些的太平军成员砍了头,从此便再也不敢和太平军成员开玩笑了。

除了太平军的事情,村子里偶尔也有人会提几句外面发生的事,内容无非是中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胜利之类。长大之后,蒋梦麟才意识到,虽然这些事在当时听起来很有趣,但过后仔细想想,便知道这些事都是讲故事的人自己编出来的。特别是当他已经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之后,再去回想当时听到的那些虚无缥缈的胜利,就更觉得可笑和可悲。

了解过蒋梦麟的生平后,一些人会庆幸蒋梦麟没有一直生活在这个保守闭塞的小村里,认为若真的如此,他或许也会变成和当地村民一样,头脑守旧落后,只知村内事,不知外面光阴。其实不然,童年的生活环境虽然会对一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却也不是那么绝对。

在蒋怀清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渴望,以及他对西方文明的兴趣和接纳,而蒋梦麟一生之中受到父亲的影响最多,那么他必然也继承了父亲这种性格,和渴望接触外面世界的念头。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几年后,那种渴望新知识,爱动脑,爱研究的特性越发地在蒋梦麟的身上体现出来。

5.渐敛顽童心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一转眼,蒋梦麟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当时的农村,孩子们想要读书,只能去家塾。孩子们进入家塾的年龄并不太统一,对于家境较好的孩子来说,年满6岁就可以去上学,而对于家境不太好的孩子来说,则有可能到了7岁或8岁,甚至年龄更大之后才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念书。

5岁的蒋梦麟告别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走进了家塾,成为班上最小的孩子。

平日里,人们常听说的是私塾而非家塾,其实,家塾也是私塾的一种,因为这些私塾的形式都是由富贵人家将老师请到自己家中,开堂授课,教的孩子不是自家孩子就是亲戚家的孩子,所以又被称为家塾。蒋家作为当地首富之家,开设一家家塾自然没什么可意外的。蒋梦麟的三位哥哥早已在家塾中读书,并且读得很不错,这也是蒋怀清将蒋梦麟过早送入家塾的一个原因。

家塾里教授的东西大多是些应付科举考试的功课,最多加些富家子弟将来做生意时可以用到的算学知识,非常枯燥无趣。而且进入家塾后,孩子们就必须收敛起好动的天性,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听着教书先生嘴里冒出的“之乎者也”,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或端正地抄写那些儒家经典,这些事情对于正值活泼好动时期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种折磨。

由于都是在家中教学,家塾里的学生人数一般不会超过10人。又由于先生的任务重在监督孩子们学习,所以除了诵读和背诵的时间,家塾里一般都是极其安静的。先生很少说话,即便说,也是针对学习内容而说的。

在家塾里,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坐在一间教室里,由同一位先生看管,却不会同时接受先生的教学。先生有时会走到个别孩子跟前,检查他的作业,问他一些问题。孩子们在抄写中遇到疑问,也可以向先生请教,先生便会走到他们身边,对他们进行个别讲解。

每一天,先生都会端坐在教室前面,一脸严肃,孩子们则坐在各自的位子上,一遍遍抄写那些他们还不太懂得或一知半解的字句,若是有人想要偷懒或调皮,先生定会给他点苦头吃,若是有人在背诵时忘了词,也会受到先生的惩罚,所以孩子们对先生总存着一些敬意和惧怕。

由于个子还太小,书桌又太高,蒋梦麟第一次爬上自己的座椅后,怎么都够不到书桌的桌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父亲为他特制了一个木头架子,并给他配了一把专用的竹椅,然后将竹椅放在架子上,这样他便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了。谁知座椅垫高后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蒋梦麟每次爬上座椅后,两只脚只能悬在座椅边上,够不到地面。不过随着蒋梦麟渐渐长大,这些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进入家塾后,蒋梦麟最先学的是《三字经》,这是当时所有私塾为新入学的孩子们安排的必修课。于是,蒋梦麟便开始整日沉浸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世界里。起初,他还不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只能按照先生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背诵,因为先生曾告诉他,“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只要多读,自然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儿时的蒋梦麟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这种扼杀灵性和天性的环境中自然是待不住的。于是有一天,他趁着先生没有注意,偷偷地逃出了教室,回到了家里。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的他就像“一只挣脱锁链的小狗”一般,一溜到家,他就立刻躲到了最疼爱他的母亲那里。

母亲经氏见到蒋梦麟突然在上课时间跑回家,神色匆匆,心里感到很意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将蒋梦麟温柔地抱在怀里,问他:“你怎么跑回家来了,孩子?”母亲的怀抱让蒋梦麟感到安心,刚刚逃课时的紧张和害怕也渐渐得到了平复,于是蒋梦麟委屈地告诉母亲:“家塾不好,先生不好,书本不好。”

经氏听完蒋梦麟的理由,笑了。她本以为蒋梦麟在家塾里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只是因为孩子心性,受不了家塾里的氛围才逃出来的。经氏笑着问蒋梦麟:“你不怕先生吗?他也许会到家里来找你呢!”蒋梦麟自然是怕先生的,不然他也不会一溜出来就直接奔到母亲怀里,可是当母亲这样问他时,他却还是表现出不在意的样子。

“先生,我要杀了他!家塾,我要放把火烧了它!”蒋梦麟急切地说。虽然他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还只是个小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要打破旧式教育制度,更没有想过要开展新教育,但是从这两句话中,就已经可以看出他自小对旧式教育的不喜欢,也可以看出他对自由教育和兴趣教育的渴望。

蒋梦麟曾在自传中将他初入家塾那几年的生活比作在监狱中的生活,他认为,监狱和家塾之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监狱里的犯人没有希望,而家塾中的孩子们却有着极高的希望,都希望自己经历过十年寒窗之后,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经氏深知蒋梦麟的个性,她没有马上强行要求蒋梦麟回到家塾,也没有训斥他,甚至连向他强调读书有多重要的话都没有说。母亲的温柔让蒋梦麟的情绪渐渐安静了下来。然而,经氏并不是真的就赞成蒋梦麟再也不去家塾,第二天一早,她让奶妈去蒋梦麟的房间里叫他起床,并对他进行了好言劝说。

一觉醒来,蒋梦麟已经不像前一天那样气愤和别扭了。他一向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在奶妈的好言劝说下,他还是同意回到家塾,继续读书。进入教室时,先生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其他孩子却对他做着鬼脸,那意思明显是“不要装了,我们都知道你昨天逃学了”。蒋梦麟不喜欢那些孩子,所以假装没有看到他们的挑衅。

在先生的带领下,蒋梦麟重新拿起《三字经》,跟着先生一起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蒋梦麟读书的声音很大,虽然他已经能够将这几句读得很熟,可是他仍然不明白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先生也没有就这些话进行具体的解释。在反复的诵读中,半天的时间过去了,终于到了午休时间,蒋梦麟也终于能够出去透一透气了。

午饭时间,孩子们都会回到各自家中,那段时间里,蒋梦麟最喜欢的就是这段时间,因为只有这时他才可以摆脱家塾中的压抑气氛,摆脱那些枯燥无味的古文古句,好好地放松一下。可是午休时间有限,吃完饭后没多久,他就又要回到家塾里,继续重复同样的事直到太阳落山。

先生一直相信,孩子们只要将这些东西牢牢记在脑子里,等他们长大之后,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诵读课文的时候,先生对孩子们的要求格外严格。先生要求孩子们在诵读时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和心到,不但要看,要大声读,将读的东西印在脑子里,还要用心,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所看所读的东西上,这样才能避免读错字,并且真正记住。

先生非常严厉,一旦发现有学生背诵不流利,就会要求他重新去读,去抄写,这种诵读和抄写往往以百遍来计算。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背不好,又碰巧先生的心情不好,这个学生的头上就会多出几个被先生用戒尺打出的包。这种惩罚被学生们称为“吃栗子”,因为头上被打出的包一个个凸起着,形状好像栗子。

时间就在不断诵读、抄写和背诵那些不明其意的古文中过去了。最初的几年里,蒋梦麟完全靠着一些激励的话语让自己坚持学习。他时常告诉自己,所有知名的学者都曾有过相同的经历,都曾这样苦读多年,才有了日后的成就。所幸的是,在家塾读了几年书后,先生也开始向他解释课文的意思,使他渐渐明白了那些儒家经典中宣扬的东西,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可取之处,比如立身处世的方式和做人的道理。

凡事有利也有弊。成年后,蒋梦麟虽然发现了旧式教育中的种种缺点,如不能启发孩子的理想,不能激发孩子真正的兴趣,教学形式过于模式化,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等,同时他也发现了这种教育之中的一些有利之处,因为正是这种学习模式磨炼了他的心性,让他养成了十足的耐心和认真做事的态度。

世事皆有因果,蒋梦麟如果在儿时不曾去过家塾,只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去玩,去研究,或许他成年之后也难以安下心来钻研某一门学问,有可能研究一半便被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吸引过去,使研究半途而废。可以说,他日后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和培养成的性格不无关系。



6.天性难泯灭

家塾中的日子是单调的,也是寂寞的。现在的小学校里除了文化课外,还会开设许多其他课程,如体育课、音乐课、劳作课、美术课等。而在家塾中,这些课程都是不存在的,不但如此,孩子们在家塾中不可以有一点违反“规矩”的行为,即使是最普通的跑跳,或者大声说话都不可以。

家塾里的所有规矩都是先生定的,先生说没有休息日,便没有休息日。于是孩子们便盼望节庆日的到来,因为一到节庆日,家塾就会放一整天的假,新年的时候,假期会更长一些,大概一个月左右。节庆日和新年并不总有,其他的时间里,孩子们便期盼着阴历初一和十五,因为每逢这两天,先生会给他们放半天假,虽然只有半天,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休息。

家塾中的规矩很多,家塾中的先生很严,可即便如此,也没能完全压制住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而且,对于小孩子来说,越是用力压制他们的天性,他们就会越渴望自由,渴望玩耍,渴望活动。所以,每逢先生不在教室时,孩子们便立刻活跃起来。

孩子的思维和成年人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玩具,很多在成年人眼中看起来“幼稚”“无趣”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却是无比有趣的游戏。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孩子们总能想出好玩的事情,并让自己乐在其中。现在的孩子拥有了更多的玩具,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鲜物件,这些物件无疑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却也无形之中阻碍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蒋梦麟的童年时代,孩子们玩的游戏有很多种,比如他们会把所有的书桌拼到一起,假装那就是一个大戏台,然后爬到戏台上唱戏。都是些小孩子,自然不懂得戏要怎么唱,只不过模仿着大人的模样在“戏台”上走来走去,哼哼呀呀,或者模仿武生的动作,在上面比画几下。椅子和板凳也成了他们的道具,虽然道具简陋,他们却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的调皮,先生虽然没有见到,但想必多少也能猜到一些,只是既然没有亲眼见到,也就不去过多追究了。只是有一次,孩子们趁先生不在又调皮起来,玩起了“摸瞎子”的游戏。轮到蒋梦麟当瞎子时,先生却突然回来了。

其他孩子看到先生回来,害怕先生处罚他们,都马上从教室里溜了出去,只剩下蒋梦麟一人。蒋梦麟被蒙着眼睛,什么都不知道,他继续四处摸索着,想要抓到其他的孩子。突然,他感觉自己碰到了一个人,于是一把抓住了对方。直到他开心地摘下蒙眼睛的布后,才发现被他抓住的人竟然是他的先生。看到先生生气的模样,蒋梦麟吓得差一点昏过去。

许多年后,再次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蒋梦麟仍然心有余悸,他记不得当时先生具体的反应,却记得自己当时着实被吓得不轻。这无非是因为当时的家塾和先生给他留下的都是些严肃、古板、威严的印象。在那个年代,先生就是私塾中的权威,哪有孩子在触犯过权威之后还能保持内心平静的呢?

在教室里偷偷玩耍虽然能够暂时缓解枯燥的家塾生活,却总要提心吊胆,更何况曾经发生过冒犯先生的事情。相比之下,蒋梦麟更喜欢放学之后的时光,只有走出家塾,他和同伴们才能真正开心自在地玩耍:春天,他们可以去放自己动手制作的风筝;夏天,他们可以去河边捉萤火虫玩,或坐在树下听老人们讲故事。这些都好过在家塾中苦背课文。

童年时期的蒋梦麟“喜欢玩,喜欢听故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比起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看书,他更喜欢亲自去观察那些令他好奇的现象,亲手触碰那些令他好奇的事物,亲自去理解那些令他好奇的事情,然后让得到的结果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对于他而言,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要比在家塾中学到的知识有趣得多,扎实得多。

在其他孩子眼中,蒋梦麟的一些表现显得有些奇怪,虽然他平日很淘气,读书时也总坐不住椅子,可是他却会一动不动,饶有兴趣地观察捕食中的青蛙,观察水中游来游去的水禽,观察树上的虫子,多久都不觉得闷。

生活在乡村的许多孩子都曾捉过虫子玩,蒋梦麟也不例外。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其他孩子单纯只是为了好玩,他却能时常在玩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有一次,他在皂荚树上发现一种甲虫,这种甲虫的头上长着角,而那角的形状和皂荚树上的刺竟然一模一样。这一惊奇的发现让蒋梦麟感到很兴奋。

蒋梦麟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人后,有人说,这些甲虫本来就是从皂荚树上生出来的,和皂荚树长得像有什么稀奇。蒋梦麟听完,觉得这个人在胡说,他认为如果这个人说的话是真的,那么甲虫和树就成了同一种生物,只要把甲虫产下的卵种到地里,就能够长出新的皂荚树了。可是事实证明,甲虫的卵并不能种出皂荚树,所以这个人一定在胡说。

小小年纪的蒋梦麟已经开始有了辩证的思想,为了确定甲虫和皂荚树之间是否有关系,他决定亲自观察它们。终于有一天,蒋梦麟发现一件事,虽然经常有鸟飞到皂荚树上找虫子吃,但是鸟却总也不吃那些长角的甲虫。这个发现让他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这些甲虫之所以会长有树刺形状的角,为的是保护它们不被鸟发现并吃掉。

蒋梦麟曾说过,他在童年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方面来自家塾里念的古书,一方面来自从村中老人们那里听来的各种故事,还有一方面就是来自对自然的粗浅研究。关于对自然的粗浅研究的故事,其一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对甲虫和皂荚树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二则是对村里人用稻草包裹桕树以消灭寄生虫行为的研究。

在当时,村子周围长了不少桕树,这种树也被人们称为“蜡烛树”,因为人们可以把树上结出的桕子榨成油,并用这些油制作出蜡烛。每到冬季,这种树就很容易被寄生虫摧残,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村里人想出一个办法,在冬季用稻草包裹住桕树的树干,等到了春季再把稻草摘下烧掉。

村里人把这种方式看作一场仪式,因为确实有效,所以关于这种仪式能够避免寄生虫的原因也被传得越来越玄,很多人都认为,这样做能够召唤出一种神秘的力量,是这种神秘的力量保护了桕树。可是蒋梦麟在仔细观察后却发现,摘下来的稻草上有许多虫卵,于是他立刻明白了真正的原因。

原来,村民们用厚厚的稻草包裹住树干后,寄生虫碰不到树干,便只能将卵产在稻草上,而村民们摘下稻草后,虫卵也就一起被摘下。村民们把摘下来的稻草点燃烧毁,其实就等于把虫卵烧毁,这样一来,寄生虫无法出生,自然也就无法伤害到桕树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正如蒋梦麟自己所说的,这些研究都是对自然非常粗浅的研究,可是在当时,愿意这样做的人却少之又少。大多数的村民宁愿相信许多事情都是在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作用下发生的,这便是那个时代村民们一贯的愚昧。不但如此,当时的先生们也认为蒋梦麟这种喜欢研究的个性是种“祸”,必定会影响他的学业,影响他的前途,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些先生们眼中的“祸”,让蒋梦麟在日后因“祸”得福,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7.出村求新知

蒋梦麟在家塾中读书时,蒋怀清曾问过他对未来的打算。是参加科举还是从商?虽然从商可以发财,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那些新奇的洋货,新鲜的洋事,这些理由都对蒋梦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可是他最后还是选择继续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考试,毕竟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为官之人最尊贵,而从商之人的地位是最低的。

得到儿子的答案后,蒋怀清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在这之前,蒋梦麟的两个哥哥已经决定步入仕途,并在一年前进入了绍兴府的中西学堂读书。既然蒋梦麟和他的哥哥们有着相同的打算,蒋怀清便把他也送到了他的哥哥们所在的学堂。

在当时,蒋梦麟决定继续求学,主要的原因是他将求学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自小他便在许多读书做官的人家中看到过金灿灿的匾额,也看到平日里人们都会对这些人家表现出格外的尊敬和羡慕,从那时起,他便认为,做官是件好事,是件能够让全家人都高兴,并得到其他人尊敬的好事。

后来,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蒋梦麟对外界也越来越好奇,当官可以走出村子,去那些繁荣的大城市,还能去京城,便成了促使他学习的另一股动力。一想到自己这样一个乡村长大的孩子以后能有机会进入皇宫,与皇帝面对面交谈,蒋梦麟就不由得感到激动。

蒋村是余姚的一个村子,余姚又属于绍兴府,从这种所属关系上便可知道,绍兴比蒋村大出不知多少倍,繁华多少倍。至于绍兴中西学堂,用现在的话来说,算得上是当地的重点学校,规模也比较大,学堂里分为三斋,分别对应现在的高小、初中和高中。

进入新学堂后,一切都让蒋梦麟感到新奇,最让他惊讶不已的是学堂里教授的课程。中西学堂里不但教授传统的国文、历史和经书,也教授地理、自然科学等西方学科,这些西方学科都是他在家乡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东西。

学堂里还开设了外语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英文、日文或法文,只不过师资力量不是很雄厚。教蒋梦麟英文的老师是位发音非常不标准的中国人,以至于蒋梦麟后期为了改正错误的发音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虽然学堂的一些方面并不完善,但不可否认,这里确实让蒋梦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进入绍兴府中西学堂后,蒋梦麟彻底不再相信那些儿时从村民那里听来的传说和传言。

上了中西学堂后,蒋梦麟脑子里那些旧观念和认识开始一点点被新的知识所替代,整个人的思想也变得新了许多。他不再相信天会下雨是因为天上的龙在喷水,不再相信下雨前的打雷和闪电是雷公电母一手造成的,不再相信人间会有火是因为火神向人间播撒了火种。随着头脑中关于神的形象一个个瓦解,蒋梦麟与现代科学也离得越来越近了。

在蒋村的时候,蒋梦麟经常从村民口中听到一些有关神仙鬼怪的故事。他还记得村民们给他讲过一个关于“水鬼”的故事,说有一段河岸的附近有“水鬼”,“水鬼”会将靠近的人拖入水中淹死。后来,又有几个水性比较好的人在同一地点“遇害”,关于“水鬼”的传说便越传越真,有人甚至说曾在夜里看到过坐在桥头的“水鬼”。

可事实又是怎样呢?其实,那片“水鬼”出没的河岸边有一棵古老的柳树,那些人是因为被水里的树根缠住了腿脚,最后才淹死的。渐渐地,蒋梦麟长大了,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才知道很多被村民们口口相传的灵异事件都只是想象出来的,一切都只因为他们不懂科学,才会将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冠以鬼神之名。

蒋村的人相信鬼神之说,认为巫婆能够让死去的人的灵魂附在自己身上,借着自己的身体与世间的人交流。儿时的蒋梦麟也曾因思念过世的母亲,找到巫婆,请巫婆让他和母亲说说话。至于具体的情形,蒋梦麟则用了“惊心动魄”四个字来形容。

据蒋梦麟回忆,巫婆在向大家证明自己已经被鬼魂附体前,耳朵会连续抽搐三次,紧接着,便会压低喉咙,用一种类似于猫叫一般的声音讲话,那声音听起来十分诡异,却也让听她说话的人更加相信此时面前的人已经被鬼魂上了身。

在知道了世间没有鬼神之后,蒋梦麟便不再相信巫婆能够招魂的说法。长大之后,接触到一些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蒋梦麟更加明白巫婆能够让听话的人相信她们真的被鬼附体,不过是运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技巧。虽然她们本身并不明白心理学,却非常擅于察言观色,能够根据听话者的反应判断出自己是否说中了他们的心思,一旦正中对方心思,她们就会将话讲清,以得到对方的信服。

对于蒋梦麟而言,绍兴中西学堂的学习生涯在他一生之中都有着重要意义,虽然他在这里就读的时间并不算太久,只有两年,但是这两年的学习生涯却大大开阔了他的知识面,让他明白地球是圆的,闪电是阴阳两种电极碰撞而形成的,天会下雨是冷空气凝结导致的。他还明白了日军能够在中日战争中取得胜利,主要靠的是他们从西方引进的技术和武器。

绍兴中西学堂对于蒋梦麟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令他有机会结识了蔡元培。在蒋梦麟的记忆中,蔡元培是位“日常性情温和,如冬日之可爱。无疾言厉色,处事接物,恬淡从容”的人。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皇帝领导维新派成员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试图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并提出要废除科举制度。随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结果,这场历时103天的变法运动最后失败了,并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被杀而告终。而科举制度也没有被废除,继续延续了下来。

在这段时间里,担任翰林院编修职务的蔡元培看透了清政府的所谓改革,并对此感到寒心,于是他离开了朝廷,回到了家乡绍兴,打算在这里开展新式教育,培养人才。回到绍兴后,他所担任的第一个职务便是蒋梦麟所在的中西学堂的校长。

蔡元培担任校长后便发现了学堂之中的不足,于是他立刻加强师资建设,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来学堂教书。不出一年,中西学堂便一改之前的情况,成为在全国同类教育机构之中名列前茅的学堂,并培育出许多后来成为教育界新秀的高才生。

虽然从各种资料上来看,蒋梦麟与蔡元培在中西学堂的接触并不算太密切,仅仅是一般的师生关系。但蔡元培毕竟是当时的校长,又曾亲自教授过蒋梦麟,所以不难推测出,蒋梦麟能够在中西学堂学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开始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都与蔡元培不无关系。

自古以来,老师们总是特别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无论他们是因为天资过人,还是因为后期刻苦,只要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就会对他们赞扬不已,也会对他们格外关照。

也许因为中西学堂的课程内容大多还是以记忆为主,而蒋梦麟又不擅长记忆,对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也没有太大兴趣,所以在中西学堂的两年里,蒋梦麟的学习成绩一直平平,也没能引起老师们的关注。

当时教过蒋梦麟的老师们都不太看好他,对他的看法也和当初的家塾先生一样,都认为这个学生长大后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不知那些老师在得知蒋梦麟成为一代优秀的教育家时心中是何感想,是惊讶,或是怀疑,或是不解。

就蒋梦麟自己而言,老师们的评价让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点担忧,虽然想着能够考功名,入仕途,可是自己的成绩并不出类拔萃。然而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改变他一贯的学习方式,仍然着重于理解而非记忆,这不得不算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