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上下册)

書城自編碼: 264462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者: 单世联
國際書號(ISBN): 9787218102986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9-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1160/111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36.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
《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 》

售價:HK$ 82.3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售價:HK$ 145.2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售價:HK$ 203.3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

售價:HK$ 78.7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7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售價:HK$ 107.7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

售價:HK$ 118.6
日本汉文话丛编(共5册)
《 日本汉文话丛编(共5册) 》

售價:HK$ 602.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8.8
《 希特勒与德国人 》
+

HK$ 264.6
《 生活与命运 》
+

HK$ 133.2
《 日本陆军兴亡史(精装) 》
+

HK$ 162.8
《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 》
編輯推薦:
写作时间跨越二十年,市场上少有的来自中国学者解读纳粹文化的重磅力作。
罕有地全面、深入、立体研究纳粹文化的方方面面,糅合文学、文化、哲学、政治、历史、艺术、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从细节阐释希特勒和大屠杀及纳粹文化。
读懂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的可靠文化指南与导读手册,二战研究者、爱好者必备。
朱学勤、刘擎、丛日云、许章润、童世骏、欧阳哲生等名家联袂力荐。
內容簡介:
《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上卷分析希特勒的个性、理念、行为与结局,通过希特勒与其身边大小人物的关系,尤其是他与德国国防军及一些知识人的扭曲关系,展现纳粹运动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后果。
《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下卷以集中营为中心,探索大屠杀的起源、方式与程序,分析受害人、施暴者及相关人的心理模式与行为风格,重点讨论“奥斯维辛之后”的精神状况。全书综合使用回忆、著述与创作等各类材料和方法,融历史叙述、理性反思与情感体验于一体,寓细节排比于宏大叙事,是中国读者认识纳粹文化的可靠指南。
關於作者:
单世联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文化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与20世纪激进文化实验研究,出版著、译20余种。主要著作有:
《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三卷)
《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两卷)
《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研究》(两卷)
《革命文化研究》(三卷)
目錄
序: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一篇 希特勒其人
一、希特勒五章
1 早年:权威人格与斗争哲学
2 崛起:魏玛民主政制及其瘫痪
3 壮岁:军事家?艺术家?
4 自杀:失败抑或成功
5 遗产:理想主义还是虚无主义
二、希特勒的选择
1 政治取向:左右之外
2 军事战略:从闪击战到总体战
3 冷战预言:西方对东方
三、希特勒身边的大人物
1 沙赫特利用希特勒?
2 爱动物与反人类的戈林
3 希特勒后面的鲍曼
4 施佩尔的暧昧
5 把一切献给希特勒的戈培尔
四、希特勒身边的小人物
1 他们知道他
2 他们不知道他
3 他们被他催眠了
第二篇 希特勒在德国
五、希特勒的群众
1 革命后的两种人
2 有动机与无动机
3 乡村警察的制服与灵魂
六、希特勒的新人
1 重新造人
2 成功的典型
3 不成功的原因
七、希特勒无所不在
1 在语言运用中
2 在新问候语中
3 在日常笑话中
4 在柏林生活中
八、希特勒与陆军的斗争
1 合作与冲突的变奏
2 陆军的失败
3 上校登场
4 职责之上的良知
九、希特勒该不该杀?
1 隆美尔:没必要杀
2 古德里安:不应该杀
3 邓尼茨:当杀而不该杀
十、反希特勒的三种间谍
1 左尔格的悲情:不合上意
2 克里斯蒂娜的悲凉:不堪平庸
3 科尔贝的悲愤:不被理解
第三篇 希特勒与知识精英
十一、昨天与今天:施特劳斯的悲剧
1 投机、顺从还是无奈
2 昨天、今天与自由的丧失
3 自觉逃避与不自觉的介入
十二、指挥贝多芬的权利:富特文格勒的分辨
1 “艺术只有好坏之分”
2 “我不后悔留下来”
3 “音乐属于另外一个世界”
十三、里芬施塔尔电影的“纳粹性”
1 相互利用
2 并不客观
3 美化权力
十四、1941年秋夜的海森伯
1 说不清的当年事
2 “测不准”的戏剧化
3 分不开的物理与政治
十五、海德格尔的错误与他的学生
1 老师抱负本无限
2 学生的为难
3 要不要“说清楚”?
十六、阿伦特的爱与思
1 不平等的爱
2 阴影中的爱
3 反政治的爱
第四篇 溯源大屠杀
十七、大屠杀是一种文化
1 反犹文化的后果
2 文化分析的不足
3 纳粹反犹的新义
十八、大屠杀是现代事件
1 作为必要条件的现代性
2 技术组织的理性化
3 行为的非人格化
4 理性之外的德国性
十九、大屠杀是原始行为
1 东部犹太人
2 一个村庄的嗜杀
3 党卫军的文明?
第五篇 集中营世界
二十、为什么是奥斯维辛
1 集中营、灭绝营与奥斯维辛
2 “死亡工厂”的关键词
3 “杀人机器”的结构与流程
二十一、罪犯的抱负:种族与乌托邦
1 希姆莱的迷狂
2 海德里希的工艺
3 门格尔的实验
二十二、囚犯的信念:只要活下去
1 不信上帝
2 “我不绝望”
3 苟且偷生
4 因为爱情
5 全是偶然
二十三、囚犯经验的多样性
1 达豪之歌
2 华沙谎言
3 米斯堡的生活小品
4 地窖中的上帝之光
5 悲歌同性恋
二十四、囚犯文化的多歧性
1 涵养人性
2 记录真相
3 粉饰暴行
4 配合恐怖
二十五、恶时代的善
1 辛德勒不止是善人
2 “施梅尔特组织”及犹太人领袖的双重性
3 与凶手做交易?
第六篇 奥斯维辛之后
二十六、党卫军本性难移
1 继续随大流
2 依然听朗读
3 由暴力而金钱
4 由纳粹而后现代
二十七、幸存者依然不幸
1 集中营没有过去
2 “我不要活下去”
3 “我不要孩子”
二十八、文学奥斯维辛
1 把人“集中营化”的奥斯维辛
2 把奥斯维辛“正常化”的小说
3 记忆如何可能
4 在孩子的眼中
二十九、政治化的代沟
1 女儿质疑:狼可以在一代
之间驯化为羊吗?
2 母亲无悔:我还是原来的我
3 父亲理智:你应当走出去
三十、新生三部曲
1 40年代:孤独的自我反省
2 50年代:同时代人的馈赠
3 60年代:告别纳粹与后纳粹文化
三十一、“奥斯维辛之后”的诗
1 阿多诺的判断
2 策兰的探索
3 策兰、阿多诺与海德格尔的语言及政治
三十二、“奥斯维辛之后”的文化理论
1 启蒙倒退为野蛮
2 文明与暴政共生
3 意义的文化建构
推荐书目
后记:从五十周年到七十周年
內容試閱
早年:权威人格与斗争哲学
早期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取决于个体的性格。绝大多数人都在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时俱进,与世沉浮,也有人能够坚守自己的禀赋,特立独行,较少妥协。对于像希特勒这样的人间异数来说,了解其早期生活和性格当是走近他的第一步。以理想和主义为标榜,动员人民为集团利益和领袖私欲而奋斗、牺牲,是20世纪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希特勒之所以成为这种潮流的代表和推动者,在于他利用了、强化了、改造了当时德国的政治文化,给纳粹德国赋予了鲜明的个人意志。
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有一句坦白的交代:“我敬畏父亲,但爱母亲。”母亲克拉拉死后,希特勒终生带着她的照片。每年8月12日是他母亲的生日,希特勒将之定为“德国母亲荣誉日”,其理由是“她为德意志民族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
希特勒有理由不爱父亲。阿罗伊斯·希特勒(Alois Schicklgruber)是一个私生子,性格生硬严酷,一生以服从为美德。在海关职员的岗位上干了40多年,最后成为林茨的海关税务员,跻身于中产阶级行列。“发迹后的阿罗伊斯剪一个短短的士兵式板寸头,眉毛浓密,还精心蓄起和奥地利皇帝一个式样的胡须。他身着笔挺的制服,显得威风凛凛。”
严整其外,放荡其内。阿罗伊斯婚前就有私生女,36岁时与一位上司50岁的女儿结婚。随着妻子健康状况的下降,他又与一个小他24岁的名叫弗朗西斯卡·马策伯格(昵称“芬妮”)的姑娘来往,并又生有一个私生子。1880年与妻子离婚,三年后与芬妮结婚。当芬妮次年因结核病去世时,小农之家出身的女佣克拉拉·波尔兹尔(Klara Poelzr)已经怀上阿罗伊斯的孩子,芬妮一死两人就迫不及待地结婚。1889年出生的希特勒是阿罗伊斯与克拉拉的第四个孩子,此时父亲51岁,母亲28岁。
阿罗伊斯对上司绝对服从,他也要求全家对他绝对服从。克拉拉自幼就认识阿罗伊斯,对之抱有敬畏之情,因此逆来顺受,安于自己的命运,具有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希特勒后来说:“假如父母之间几乎每天都爆发战争,其形式除了野蛮粗暴,实在没有别的可言,那么孩子们耳濡目染父母的不合,天长日久,终会留下烙印。假如父母之间冲突的形式往往就是父亲在醉酒之后对着母亲大吼大叫,谩骂和虐待,那么这样的家庭还能对孩子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那些不了解这种家庭关系的人是很难想像的。”“冲突以令人不快的方式结束。假如男人一开始就为所欲为,而女人由于深爱着她的孩子,终于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她的男人,那么接下来就将是无休无止的争吵,女人眼中的男人会变得越来越陌生。而男人呢,就更变本加厉地酗酒。”希特勒十一二岁的时候,经常在深更半夜到烟雾缭绕的小酒馆接他的父亲:“通常我得花上一刻钟或者半小时来求他、骂他,直到他终于肯跟我走了,然后我搀扶着他回家。当时我的心里只感到无比的羞耻。”
希特勒终生滴酒不沾,显然是鉴于父亲的教训。
在当地国民小学的几年中,希特勒成绩不错,是班上的孩子王,他后来认为那是一段“快乐时光”。1900年,进入旨在培养技术或商业人才的林茨公立实科中学后,成绩下降,父子之间的冲突就此开始。“我第一次感到被逼到了他的对立面。那时候我还不到11岁。一旦他脑子里替儿子的前途作出安排,就显得强硬而决断。而我拒绝这个从未同意过或者只是勉强同意的想法时,也和父亲显得同样的固执。”这个家庭经常出现的场景是:父亲暴跳如雷,母亲战战兢兢,儿子桀骜不驯。希特勒的妹妹后来回忆:“我的哥哥阿道夫总是触怒父亲,他几乎每天都要挨一顿好打。而我的母亲总是抚慰哥哥,试图通过母爱来达到父亲的严厉举措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因为此前的三个孩子都夭折了,阿道夫就成了克拉拉亲生孩子中的长子,她小心翼翼地看护着他,对他百依百顺,唯恐病魔再次夺走他。父亲除了工作就是喝酒,几乎从不关心他。如果说父亲在希特勒面前显示了倔强的性情和可怕的脾气,那么母亲则培养了他自我欣赏、对非同寻常之事的需求。
阿罗伊斯于1903年去世。希特勒因无人管教而日益自由散漫,学业基本荒芜。1905年秋,16岁的希特勒因成绩太差而离校,但他拒绝安下心来谋生糊口,而是陶醉在艺术家的梦想之中,头脑中充满瓦格纳式的浪漫主义,过着一种寄生的懒散生活。1907年9月,克拉拉病情严重,希特勒异常难过,却并未使他偏离对成为艺术家的全力追求,到维也纳报考艺术学院。10月底,克拉拉病情恶化,希特勒赶回家中尽了一个儿子的孝道。12月21日,克拉拉去世,希特勒买了最贵的棺材埋葬了母亲。他后来说:“从我站在母亲墓地前的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哭过。”12月24日,希特勒向医生付清了医疗费。医生记得:“我在近40年的行医生涯中从未见过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样痛苦和悲伤的年轻人。他来到我面前,感谢我为他母亲治病,他的声音一直哽咽着。”
18岁的孤儿希特勒此后回到维也纳,后来又到慕尼黑,在大都市中过了五年落魄的流浪生活。1938年,希特勒统率大军进驻奥地利后,曾到父母墓前拜谒。
希特勒的早期生活环境,对其性格和思想有极强的塑造作用,但这又是他基于自己的经验与个性所做的选择和调整的结果。权威人格、斗争哲学是希特勒一生的两大特点。
希特勒中学时即已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和天分,但他父亲对此却十分轻蔑。阿罗伊斯一生的经验表明,服从与负责,而不是艺术和趣味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他想把儿子培养成像自己一样的国家公务员,有时还强迫他到林茨海关局玩耍,以使他对公务员工作产生兴趣。但希特勒志不在此:一想到坐在办公室,被剥夺了自由,我就心痛欲裂、心中作呕。“我不想当公务员,不,决不。我父亲为了激励我热爱这个职业,对我讲了些他自己一生经历的故事,但是这一切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有一天,我终于决定要做个画家,做个艺术家……我的父亲听了吃了一惊,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艺术家!不行!只要我还活着,我决不答应!……’我的父亲决不改变他的‘决不’!而我却加强了我的‘决心!’”
家庭的逻辑通常是,父亲越是坚持,儿子就越是拒绝;儿子越是反感,父亲就越固执。因此争吵和殴打就时有发生。若干年后,希特勒对秘书施罗德(Christa Schroeder)说:
我从没有爱过我的父亲,我更怕他。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我。每当他惩罚我的时候,我母亲就为我担心。有一天,我在一本冒险小说里读到:想隐藏痛苦就得拿出勇气。因此我决定,我父亲再打我的时候不再哭喊。几天以后,我有了一个考验我意志的机会。我母亲受到惊吓,从门口离开了。而我呢,我静静地数着一下一下打在我屁股上的棍子。当我胜利地告诉母亲我挨了32下时,她以为我疯了。奇怪的是,从那天开始,我没再重复过我的试验,我父亲不再打我了。
童年的快乐逐渐转变为懒散、易怒、好顶撞、阴沉、倔强而漫无目的的少年生活。1905—1907年间,希特勒不但厌恶系统化的工作和规范性的生活,也在与父亲、学校和社会的对抗中形成了斩钉截铁、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也在艰难的生活中锻炼出一种权威人格。他从丰富的生活世界和人类感情中退却出来,进入抽象的、观念的世界,意志坚定,任性好斗,绝不服输,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等等。希特勒语言的特点是他喜欢用“不是……就是……”的句式,在他的眼中,任何事情、任何行为都只有两种选择——正确或错误、成功或失败、有力或软弱。希特勒有大量这样非此即彼的论断:
1923年11月8日:我可以这样对你们说:要么德国革命于今晚爆发,要么我们到清晨都将死去!
1939年11月23日:我将耸立于这场奋斗之中,或者为它倒下。如果我的人民遭受失败,我也不愿独活。
1942年1月30日:这场战争可以以两种方式结束,要么灭绝雅利安人民,要么让犹太人从欧洲消失。
1942年11月3日:你只能领导你的部队取得胜利或走向死亡,别无它路。
1943年7月:假使普鲁士民族打不赢这场战争,那就让他们腐烂好了。
1944年12月28日:问题在于……德国是否有意志继续生存下去和是否遭到摧毁……这场战争失败,德国人民就毁灭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