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1.作为朱光潜先生早年的助教,作者以其独特的经历,客观而又深入地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
2.20世纪90年代后,美学界有种说法叫“接着朱光潜讲”,此书在一定意义上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将散见于朱光潜各种著述中的美学思想集中起来,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联,给以系统化的表述;同时对朱光潜不同时期对美学对象、美的性质、美感经验、艺术等几个重要问题的表述进行梳理和评论。书中充分肯定了朱光潜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以实践观点对“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进行的改造和阐发。
|
關於作者: |
阎国忠,1935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学家,早年是朱光潜的助教。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台州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现已退休。著有《古希腊罗马美学》《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攀援集》等,主编并参与撰写《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
|
目錄:
|
原 序… …………………………………………………………………………… 1
第一编 渊 源………………………………………………………………………1
第一章中国古典文化… ………………………………………………………… 2
第一节 作为理想人格的陶渊明… …………………………………………… 2
第二节 儒道释… ………………………………………………………… 5
第三节 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 7
第二章 西方近代心理学… ………………………………………………………11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 ………………………………………………………… 12
第二节 行为主义与完形心理学… …………………………………………… 16
第三节 审美心理学… ………………………………………………………… 19
第四节 实验心理学… ………………………………………………………… 25
第三章 康德—克罗齐唯心主义哲学… ……………………………………… 31
第一节 康德… ………………………………………………………………… 32
第二节 黑格尔… ……………………………………………………………… 34
第三节 叔本华… ……………………………………………………………… 37
第四节 尼采… ………………………………………………………………… 39
第五节 克罗齐… ……………………………………………………………… 41
第二编 框 架…………………………………………………………………… 45
第四章 美感经验… …………………………………………………………… 46
第一节 艺术直觉… …………………………………………………………… 47
第二节 心理距离… …………………………………………………………… 52
第三节 移情作用… …………………………………………………………… 56
第四节 生理效应… …………………………………………………………… 60
第五节 思考与联想… ………………………………………………………… 64
第六节 美感与快感… ………………………………………………………… 67
第五章 审美范畴… …………………………………………………………… 70
第一节 美和丑… ……………………………………………………………… 71
第二节 悲剧和喜剧… ………………………………………………………… 74
第三节 崇高与优美… ………………………………………………………… 82
第六章 艺术原理… …………………………………………………………… 87
第一节 艺术起源与游戏… …………………………………………………… 88
第二节 艺术目的与道德… …………………………………………………… 91
第三节 艺术创造与天才… …………………………………………………… 93
第四节 艺术价值与传达… …………………………………………………… 96
第五节 艺术实质与形式… …………………………………………………… 98
第七章 审美教育… …………………………………………………………… 101
第一节 怡情养性… ……………………………………………………………102
第二节 人生艺术化… …………………………………………………………104
第三节 人性的解放… …………………………………………………………107
第三编 转 型……………………………………………………………………111
第八章 从直觉论到反映论… ………………………………………………… 112
第一节 直觉论质疑… ………………………………………………………… 114
第二节 根据与方法… ………………………………………………………… 117
第三节 现实这个概念… ……………………………………………………… 120
第九章 从反映论到意识形态论… …………………………………………… 124
第一节 “反映论”质疑… …………………………………………………… 125
第二节 意识形态论… ………………………………………………………… 127
第三节 意识形态性与客观实在… …………………………………………… 132
第十章 从意识形态论到实践观点… ………………………………………… 137
第一节 对世界的艺术掌握… ………………………………………………… 139
第二节 美的规律… …………………………………………………………… 143
第三节 反映—实践… ………………………………………………………… 146
第四节 作为方法论… ………………………………………………………… 149
第四编 反 思……………………………………………………………………153
第十一章 需确立的理论基点… ……………………………………………… 154
第一节 关于“经济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 155
第二节 关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关系… …………………………………… 157
第三节 关于纯思想线索问题… ……………………………………………… 159
第十二章 康德形式主义派的再认识… ……………………………………… 162
第一节 康德:形式主义的始作俑者?… …………………………………… 163
第二节 席勒:向现实跨出一步… …………………………………………… 164
第三节 黑格尔:实践观点的萌芽… ………………………………………… 167
第四节 克罗齐:是总结也是倒退… ………………………………………… 169
第十三章 重新纳入视野的美学家… ………………………………………… 171
第一节 柏拉图:沉入谬误的背后… ………………………………………… 173
第二节 维科:从马克思向前推… …………………………………………… 175
第三节 狄德罗:注意到事物的两面… ……………………………………… 176
第四节 莱辛:从具体的现实出发… ………………………………………… 178
第五节 歌德:艺术是一个整体… …………………………………………… 179
第六节 别林斯基:从理念向现实的跳跃… ………………………………… 181
第七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一个新视角… …………………………………… 183
第十四章 历史对若干问题的回答… ………………………………………… 186
第一节 从美在物体形式到美是生活… ……………………………………… 187
第二节 形象思维:从认识角度到实践角度… ……………………………… 190
第三节 典型学说发展的几个环节… ………………………………………… 192
第四节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历史检讨… ………………………………… 194
第五编 重 构………………………………………………………………… 197
第十五章 论审美的人… ……………………………………………………… 198
第一节 人的理论的回顾… …………………………………………………… 199
第二节 马克思眼中的人… …………………………………………………… 201
第三节 人性与人道… ………………………………………………………… 204
第十六章 论美与美感… ……………………………………………………… 206
第一节 重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 207
第二节 构成美与美感的诸矛盾… …………………………………………… 210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 …………………………………………… 212
第十七章 论艺术与艺术创造… ……………………………………………… 215
第一节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 217
第二节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 219
第三节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 221
第四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 223
结 论… ………………………………………………………………………… 226
后 记………………………………………………………………………… 2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