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編輯推薦: |
用管理学的眼光看《老子》,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
內容簡介: |
《老子新声》,旨在为人们提供另一条解读《老子》的新思路。敢言其为新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以“自由、发展、和谐”的思想理念解读《老子》。
第二,把《老子》作为一种认知学。
第三,把《老子》绝弃“仁义”思想作为一种价值评价体系来认识。
第四,在于《老子》一书结构的解读。
|
關於作者: |
李胜军,男,1975年生,山东省临沂市人,某机关公务员,行钝言讷而思敏,杂学好古而不精。不惑之年偶悟:《老子》是《易经》关于社会关系的运行原理,《论语》是《易经》关于人们行为处事的操作规范,老子、孔子两家言一条根,暗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意。故撰《老子新声》,为辩两圣之后认知体系异同献一家之言。
|
目錄:
|
前言
FIRST UNIT
道的概论
第一章 事物的认知 \ 002
第二章 认识评价的误区 \ 006
第三章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 \ 010
第四章 道的特点和作用 \ 013
第五章 遵从“道”的基本原则 \ 016
第六章 道是万物之根 \ 018
第七章 道的价值 \ 019
第八章 符合道的思想行为标准 \ 021
第九章 个体思想行为的极限性和发展变化的阶段性 \ 023
UNIT SECOND
人的认识观
第十章 真正的人、纯粹的人 \ 026
第十一章 “有”和“无”的关系 \ 029
第十二章 本体之本 \ 031
第十三章 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和状态 \ 033
第十四章 悟道的路径 \ 036
第十五章 “道”者的思想行为理念 \ 038
第十六章 事物发展的终极归宿 \ 041
第十七章 社会管理的评价 \ 043
第十八章 “道”缺失后的社会形态 \ 046
UNIT THIRD
道的评价体系
第十九章 以利益取向为坐标的社会评价体系 \ 050
第二十章 价值体系失准下的个人选择 \ 055
第二十一章 道的特性和价值 \ 057
第二十二章 应对复杂的社会变化 \ 059
第二十三章 维系关系的根本要素 \ 061
第二十四章 在道者的思想行为准则 \ 063
第二十五章 道的来头 \ 065
第二十六章 事物的内在根本 \ 067
第二十七章 外在的认定标准 \ 069
UNIT FOURTH
社会管理学概要
第二十八章 领导者的基本素养 \ 072
第二十九—三十一章 天下管理权之争 \ 074
第三十二章 岗位管理 \ 077
第三十三章 个人基本素养 \ 079
第三十四章 合格的管理 \ 081
第三十五章 大道简易 \ 083
第三十六章 管理的秘诀 \ 085
UNIT FIFTH
生的内涵
第三十七章 本色的自我、本色的世界 \ 088
第三十八章 约束人际关系的要素 \ 090
第三十九章 各守其道 \ 093
第四十章 生存本质的内在原理 \ 095
第四十一章 检验规律的标准 \ 097
第四十二章 万物发展的原理 \ 099
第四十三章 生命力的实质 \ 101
第四十四章 人的生存相关要素 \ 104
第四十五章 表象与本质 \ 106
UNIT SIXTH
“福”的源泉之认知境界
第四十六章 避免灾祸 \ 109
第四十七章 把握未来 \ 111
第四十八章 正确地认知 \ 113
第四十九章 待人接物的心态 \ 115
第五十章 端正生死观念 \ 117
第五十一章 正确认识“功成” \ 119
第五十二章 固守根本 \ 121
第五十三章 追求本质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123
第五十四章 功德心 \ 125
UNIT SEVENTH
“福”的源泉之自我修养
第五十五章 修“德”于内 \ 128
第五十六章 “玄同”内外 \ 130
第五十七章 “无”以处事 \ 132
第五十八章 做人要“正” \ 134
第五十九章 生产和消费的原则 \ 136
第六十章 内部关系的处理 \ 138
第六十一章 对外关系的处置 \ 140
第六十二章 心想事成 \ 142
第六十三章 万事如意 \ 143
UNIT EIGHTH
制“胜”之道
第六十四章 顺其自然的发展意识 \ 145
第六十五章 统一思想的目标管理 \ 148
第六十六章 虚实之间的交换法则 \ 150
第六十七章 行“道”的简易规程 \ 152
第六十八章 无敌者无敌的胜战法则 \ 155
第六十九章 对抗相持的精神胜利法 \ 157
第七十章 行道者贵 \ 159
第七十一章 自知之明 \ 161
第七十二章 自爱之贵 \ 162
UNIT NINTE
疑难问题与发展的归宿
第七十三章 如何处理超出人们认识范围的问题 \ 165
第七十四章 事物发展变化中出现变异和管理空白的处置 \ 167
第七十五章 忌损人利己 \ 169
第七十六章 正确认识强弱的本质 \ 171
第七十七章 “天道”与“人道”的区别 \ 172
第七十八章 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 174
第七十九章 人际关系恶化的处理 \ 176
第八十章 老子的理想国 \ 177
第八十一章 从利益观的角度对“道”的总结 \ 178
POSTSCRIPT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事物的认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导读:
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就是人与人、人与各种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过程。怎样认识人,如何认识事物?从哪个角度、用哪种方法来认识人和事物才是最符合本质的呢?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从事物的自然状态角度,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自然科学学派从物理、化学、数学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组成、结构、变化条件以及功能和用途等;另一种是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也就是现代所说的人文科学的角度,涉及哲学、心理学以及宗教学等。方法和路径没有对错之分,看到的都是事物本质的内容,有的只是本质的一部分、一个侧面,并没有窥透事物的全貌。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窥透事物的全貌呢?读完了《老子》之后,每个人可能会有一个答案。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是有规律性、有阶段性的,在一定的阶段里,人的认识和作用力是有极限的,能透窥事物在一个阶段的表象和特点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道”,到底是什么?“道”是一门如何认知事物的学问。
解读:
“道”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道理的“道”,也不是道路的“道”。“道”虽然是个名字也是个称谓,可不仅仅是名字和称谓那么简单,其内涵很丰富,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更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义。
如何理解“道”呢?其实老子的“道”就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从“道”的理论上讲,任何事物的组成都包含两个重要元素:“无”和“有”。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无”和“有”的真实含义,老子说:无,可以理解为天地的起源,是关系事物起源的东西——“以观其妙”,暂时取个名字叫作“无”;有,姑且理解为生发万物的母体,也指事物的本体,是关系事物的形态、所处状态的东西——“以观其徼”,暂时取个名字叫作“有”。
所以从道的理论讲,任何事物都是由两部分组成:无和有,“无,以观其妙;有,以观其徼”。
“妙”,用以说明“无”决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以及决定事物的功能。老子以后的佛学提出的“妙有”,其实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徼”,原指水流的计量单位,在此借用说明“有”具有计量、揭示事物物理本质和结构组成的作用。
有人从宇宙起源的角度来理解“天地之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老子》的内容重点是认识事物和人,所以我们要从认识的角度来理解“无”和“有”。
“无”,决定事物性质的元素。例如:人为什么是人,物为什么是物,小猫为什么是小猫。现在我们知道物种间的本质区别是基因决定的,据说人与鼠的基因只有8%的差异,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无”有点类似基因的意思,但仅从基因的角度去理解“无”也不全面,在此只是做个比喻。“无”,侧重于事物的内在机制和内部原理,是决定事物性质、功能的重要一元。
“有”,“万物之母”,也就是事物的本体、母体,本体与外界事物发生关系后会产生很多与本体生存息息相关的衍生物,老子称这些衍生物为“子”。“母”,千万不要从字面上理解为万物的母亲。人的母体、本体就是人的生命之躯,也就是活着的这个皮囊肉袋。
“有”,侧重于事物的形状、组织、结构等外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形态和状态的另一元。
“同出而异名”,是说明“无”“有”是决定事物内涵与外形的两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无”和“有”任何一元的消失和变化决定了事物的存亡和变化。只有弄清楚“无”和“有”的真正内涵才能步入认识万物的大门。
这一章节,对研究老子非常重要,“无”和“有”的内容、内涵,“无”和“有”之间的关系,“无”和“有”对事物性质、功能、作用的原理,是“道”的主要内容。老子关于“道”的主要论点都是基于“无”和“有”的性质和关系展开的。所以,学习“道”首先要认识“有”和“无”。
阴和阳是中国传统哲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老子的“无”和“有”实质上是阴阳的另一种说法。“有”和“无”是研究事物个体阴阳作用的专用名词,它区别于传统的阴阳学说和中医学的阴阳。
“门”,好理解,门里门外两个世界。认识了事物的“无”和“有”,就进入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大门。
此后的80章节,老子从“无”和“有”支配事物发展的角度,讲解事物、人的发展变化趋势、特点,提出了认识和顺应事物变化、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措施,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个过程是为“道”的过程,更是一门学问。只有认识了“无”和“有”,才能懂得“道”,顺应“道”。掌握了这个妙门,其乐无穷,受益无限!
在读本章节时有三个方面要注意。
一是对文章开篇的理解。千万别被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给绕晕了,很多人读《老子》开头第一句就被弄糊涂了,纠结于无、有之间不可出,极力想弄清无、有的关系。在似懂非懂之时,又让“玄之又玄”给予再次打击,忽视了老子的本意,即“有”“无”乃认识万物发展奥妙之门,仅此而已!众妙,世界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妙门,是认识事物之门,入其门,从其道。
二是对“玄”的理解。有些人在读《老子》时,经常被“玄”所困。“玄”,古代指编草绳,编草绳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不断地续草,“玄”字头上的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老子用“玄”来帮助我们理解认识“道”的过程。“道”如编草绳一样,有两个要点:一要遵守编织的规则;二要把握续草的关键,续草的部位要把握好。这两点做到了,绳子才能有规律地不断加长和变化,越编越长,而且结实耐用。用“深奥”来解释“玄”字,意思有了,形象没有了,也容易把人弄晕了。学古文时,从古汉字的字面翻译成现代语言之后容易让人迷糊,从造字之初的本意来理解古汉语会更好。
三是如何读《老子》。读《老子》学道理,不是学古汉语,要常读,不要深求某一个字的含义,走上了考据的路子。学古文,不少人会走向汉字考据的路子,汉字考据学问大了深了,一旦陷进去,会被古今汉语的差异弄晕。据说读书有三个境界:一是娱乐性阅读,纯属打发时间;二是应试型读书,为了完成一个功利性目标而读,这是一个非常痛苦而享受的过程;三是学习型阅读,没有功利性,只是为了提升自己。其实《老子》就是一篇文章,有空读读,想看就看,别弄得太复杂、太功利了,我们现实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大多数人也成不了古汉语方面的专家,还是不要走入考据的行列为好。虽然《老子》成书较早,但老子的传道授徒教育体系远远不如孔子,内容难以为众人所知。汉以后的读书人,基本被儒家垄断,所以后人初读《老子》常常从佛或儒的角度来解读,必然走入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