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編輯推薦: |
《民国音乐:未央》
歌星的起落,创作人才的辈出,歌舞社团的红火,唱片业的硝烟,电台的兴起,电影的风靡,歌舞厅的盛行,甚至后来战争的介入,等等,一齐造就了这二十年的音乐盛世。在熟悉的旋律中,看见*真实的民国。
《民国戏剧:守望》
新剧的天幕上,众星璀璨:李叔同、洪深、曹禺、郭沫若……他们是亮度**的大角星、参宿七、心宿二、轩辕十四,光芒映照古今;还有更多的伴星,共同点缀出华丽的夜空。
新剧舞台,上演着一部部传奇:一部《雷雨》,可以救活一个剧团;一部《放下你的鞭子》,从国统区演到抗日根据地,从大陆演到南洋,鼓动无数青年奔赴前线;剧人的一部诗作,被谱曲后广泛传唱,成了新中国的国歌……新剧的辉煌,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这本书梳理了中国新式戏剧的发展历程,记述了当时各个戏剧流派和团体的兴衰,又描写了以及众多剧人包括洪森、李叔同、曹禺等剧坛翘楚的创新尝试和生命浮沉。它是近三十年来首部全面介绍民国戏剧流变发展的通俗读物。
《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是中国一代杰出的京剧大师,以男儿身化作美娇娘,演绎出了无数风华绝代的女子或凄美、或昂扬、或可掬一笑的人生。他圆润明亮的唱腔、华丽的舞蹈和臻于完美
|
內容簡介: |
《民国音乐:未央》
黎锦晖、李叔同、黄自、曾志忞、萧友梅、赵元任、沈心工……本书梳理了中国流行音乐起步的历程,记述了当时通俗音乐界的各路“奇侠”的创作之路,有些名字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陌生,但有些旋律你肯定似曾相识。本书试图拭去岁月的尘埃,揭开历史的遮掩,还原当年流行乐坛的星光。
《民国戏剧:守望》
本书梳理了中国新式戏剧的发展历程,包括留日学生将新剧移植到中国、反映时事及搬演外国剧本的剧目并存、专业戏剧人才和戏剧学校出现、本土创作的优秀剧目诞生、新剧为社会运动和抗战服务等各个阶段,记述了当时各个戏剧流派和团体如春柳社、春阳社、辛酉剧社的兴衰,又描写了以及众多剧人包括洪森、李叔同、曹禺等剧坛翘楚的创新尝试和生命浮沉。
《梅兰芳回忆录》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兰芳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两个小时,许速记下来后,由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三人经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出版第一、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搁置,直到1981年3月才出版。本次出版的《梅兰芳回忆录》是三集全本,并加上记录梅兰芳赴日本表演经历的《东游记》。梅兰芳在书中回忆了他与京剧并肩成长、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他演出之余的点滴体会和对京剧的改革创新。本书既是一部名人传记,也是一部民国京剧史。
《鲁迅的圈子》
胡 适 蔡元培 章太炎 林语堂 郁达夫 陈寅恪
陈独秀 许广平 瞿秋白 萧 红 钱玄同 茅 盾
梁实秋 许寿裳 刘半农 许羡苏 废 名 丁 玲
这些鲜活的名字,一个个活跃在鲁迅的朋友圈,他们关系不同,他们嬉笑怒骂,他们都曾在一起。
通过鲁迅的会客厅,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故事
通过他们与鲁迅的交往,我们也认识了生活中的鲁迅……
|
關於作者: |
《民国音乐:未央》
沧浪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中央党校。主攻中国近代史,对晚近学术思想与知识分子命运颇有研究,有《大漠荒芜:民国文人的悲歌与苦恋》、《教我如何不想他:民国音乐人》、《别样风流:民国奇才怪杰悲喜录》等论著三部,另在《书屋》《社会科学论坛》《名人传记》《百家讲坛》等诸多报刊发表文史随笔、杂评百余篇。
《民国戏剧:守望》
于嘉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艺名梅兰芳。汉族,出身于北京的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享誉国内外,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鲁迅的圈子》
陶方宣,中国作协会员,出生于安徽,居住于上海。曾任政府机关公务员多年,现为专业编剧、作家。出版著作有《今生今世张爱玲》、《西装与小脚》等20余部。部分作品在香港出版,发行海外。创作有长篇电视连续剧《江郎山下》。
桂严,安徽繁昌县人,毕业于安徽农学院。20世纪90年代开始醉心文学,出版有《暗香》、《金盏花》、《花开尘埃 铅华毕落》等著作多部。现任繁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目錄:
|
《民国音乐:未央》:
前 言 1
第一章 初窥西乐的洋务人士
第二章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第三章 “教父”萧友梅(1884—1940)
第四章 灿若星辰:杨仲子(1885—1962)
第五章 “学院派”开创者——黄自(1904—1938)
第六章 “黄色”黎锦晖(1891—1967)
第七章 是真名士自风流——青主(1893—1959)
第八章 “美哉!少年中国”——王光祈(1892—1936)
第九章 “艺术至上”程懋筠(1900—1957)
第十章 是非功过转头空——江文也(1910—1983)
第十一章 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1892—1982)
第十二章 乐坛双璧:刘半农(1891—1934)、刘天华(1895—1932)兄弟
第十三章 一代宗师杨荫浏(1899—1984)
《民国戏剧:守望》
前 言
第一章 西风春柳总关情
第二章 坐看风云——世纪初的政治时事剧
第三章 文明没落
第四章 美哉,少年中国!——五四前后的中国剧坛
第五章 爱美风潮——五四前后的爱美剧
第六章 乍起一声惊雷在天际
第七章 风住香尘——论五四前后女性题材的剧作
第八章 悲喜人间
第九章 烽火连台七月天
第十章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第十一章 湖心听晚钟,故人归去——纪念老舍先生
参考书目
《梅兰芳回忆录》
舞台生活四十年
前 记
编写说明
第一集
第一章 远东饭店的谈话
第二章 梅家旧事
第三章 幼年学艺的过程
第四章 回忆四十年前的剧场
第五章 一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
第六章 养 鸽
第七章 重演《金山寺》、《断桥》
第八章 最早的青衣新腔
第九章 多方面的学习
第十章 一个重要的关键
第十一章 回北京搭班的经过
第二集
第一章 时装新戏的初试
第二章 第二次到上海
第三章 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
第四章 第三次到上海
第五章 桐馨社
第六章 新武汉
第七章 春合社
第三集
第一章 《奇双会》
第二章 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
第三章 《童女斩蛇》
第四章 我和余叔岩合作时期
第五章 与杨小楼合作时期
第六章 《霸王别姬》的编演
第七章 “承华社”时期
后 记
东游记
梅兰芳生平大事年表
《鲁迅的圈子》
序 言: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第一章 绍兴会馆(1912—1919)
第二章 八道湾(1919—1923)
第三章 阜成门三条(1924—1926)
第四章 景云里(1927—1930)
第五章 大陆新村(1931—1936)
|
內容試閱:
|
道不尽的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
说到学堂乐歌的代表作,我们不能不提到《送别》,而说到《送别》我们又不得不提到它的词作者李叔同,也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在人们眼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但他之所以被人们铭记靠的不仅仅是传奇的身世,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贡献。李叔同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勇于创新,在当时的中国开创了话剧、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等多项先河,出家后又潜心研究律宗,著有大量佛学著作,对佛教思想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李叔同的一生中,艺术和信仰是完成、体现他人格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我们无论在论及他的生平、思想还是具体探讨他的音乐及美术的创作,都应该从情怀和性情入手,从而看到这位艺术界的奇才和佛门中的高僧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完他这辉煌而又奇特的一生的。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也是将西洋艺术引介到中国的先锋人物,在音乐领域,他应该是最早应用西洋作曲技法作曲的人之一。如果说,沈心工的学堂乐歌作品在思想性和通俗性方面走在当时乐歌写作者们的前头,那么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在艺术性方面则在当时乐歌写作者中是最有成就的。
《音乐小杂志》是李叔同所创办的中国最早的音乐杂志,虽然只出了一册,但已被载入中国音乐史册。该刊为32开本,有26页,栏目众多,有:表纸、图画、插图、社说、乐史、乐曲、乐歌、杂纂、词府等等。《音乐小杂志》上有李叔同自撰的序言,体现了他当时的音乐思想。李叔同创办《音乐小杂志》后不久就开始准备投考东京美术学校,但他始终坚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并在以后创作出了更多更好的学堂乐歌。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曾经说过:“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他的浪漫才情使他即便出世,也选择在了杭州这个风花雪月、侠骨柔情的地方,使那些看惯‘湖山此地,风月斯人’的杭州人生平添了一分新的骄傲。”
就李叔同所处的历史条件来讲,他是在毫无音乐教育基础上来从事新式音乐教育工作的,曾志忞和沈心工是与他同时代的人,三位都是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工作。李叔同二十几岁才开始学习欧洲音乐,而且是在日本,不是在欧洲。他所教育的对象,是一些从无机会接触欧洲音乐的学生,一般人更无法接受欧洲音乐。他的贡献在于为后来的萧友梅、黄自等第二代音乐工作者,以及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一)伤怀的离情惆意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20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这样的介绍虽没有新意,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大师来说也算是实至名归。
比沈心工《黄河》更加脍炙人口的,当属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了。
《送别》(词:李叔同 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由李叔同填词后这首歌浅显易懂,易传唱,并不涉及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人们都这样说,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具有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些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并看不出是写给哪一位朋友。我们来一同看看这个《送别》,它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更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二)《送别》的影视之缘
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先后为不少影片所引用,甚至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20世纪80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也是用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令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城南旧事》是经典,经典其实就是一个个结,把历史的脉络网起来。《送别》被用于《城南旧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原作者林海音本人不仅推崇弘一法师,她还出版过李叔同与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这首歌使电影的审美效果变得更加令人陶醉。而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的小说中也写到了这首歌。不过,她在书中写到的《送别歌》,其歌词与李叔同原作有一些差别。林海音书中的《送别歌》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然而说到《送别》出现在《早春二月》这部电影之中似乎更显出一些机缘巧合。《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的影片,作者柔石曾对弘一大师十分崇敬。柔石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李叔同已经出家,他曾为自己未受业于李叔同而懊丧不已。柔石毕业回乡后,也曾穿着僧衣拍过一张照片,而他在毕业时,也从老师夏丏尊先生那里获得过一幅李叔同的字,并装裱题写过这样的文字:“此非余之好奇,实余之痼性也。”导演谢铁骊选《送别》作为影片的插曲,柔石若是地下有知,也定会感到欣慰。谢铁骊拍《早春二月》时似乎并不知道以上的史料,但由于谢铁骊在电影界以导演风格细腻著称,他的这一细腻,居然把《送别》选为影片的插曲,实在是一件绝妙非常的事情。小说主人公、小学老师萧涧秋执教的校园里,所唤起人淡淡哀愁的,正是那首让人低回不已的《送别》之歌。
(六)独特性格 逸闻趣事
李叔同在出演了《茶花女》而名闻东京后,许多人都以为这样一个一身才气的人,必定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身具名士风范。但是一些真正接触过他的人,却认为李叔同的性格,实际上是有些孤僻的。
有一次,李叔同和欧阳予倩约好了早晨8点钟见面排练剧本,但是两个人的住处距离非常远,因此欧阳予倩因为赶电车,就迟到了10分钟,到了李叔同寓所,递过名片,欧阳就在门外等着。
当时李叔同已经开始练琴了,看过欧阳予倩的名片,心里颇有怪意。于是,他慢慢走到窗边,推开窗门,看到欧阳予倩正在仰头向上,焦急等待。看到李叔同,欧阳连忙喊道:“叔同,叔同,是我,欧阳予倩!”李叔同并不作答,却反问道:“欧阳兄,我们约定的是几点?”“8点啊。实在对不起!我赶电车,老远跑来的,而且现在才刚刚8点过10分呢!”
李叔同探出身来,一字一句地说:“欧阳兄,我们约定的是8点,你迟到了10分钟。按照我的计划,现在还要练琴。我没有工夫了,你明天再来吧。”然后也不看欧阳予倩,关上窗门,悠扬的琴声从屋里飘了出来。欧阳予倩吃了闭门羹,心下有些恼怒,却又深知李叔同的脾性,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只得悻悻而返。
另一位当时在东京的留学生韩亮侯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他眼里的李叔同,也是有些乖僻的。有一次碰巧与李叔同一起参加音乐会,只见李衣着不整,褴褛破败,却在一堆光鲜明丽的贵宾中坦然安坐,因此对李叔同的盛名就有些怀疑。但音乐会后来到李叔同的房间,却发现环壁皆书,还有一架精美的钢琴,印象才大大改观。不久韩亮侯约了一位朋友去李叔同家,也是稍稍迟到片刻,就被李叔同毫不客气地关在了门外。众人因为了解李叔同的处世风格,也只是讪然一笑,随即释怀。
后来李叔同出家后谈到这段经历,曾经说:“弟子在家时,实是一个书呆子,未尝用意于世故人情。”但是这种性格由来已久,大概是性情中人皆能体谅。
还有一次是在李叔同和日本女子叶子婚后,岳母过来探访女儿,临走时发现天正下雨,于是就向李叔同借一把伞回家。但李叔同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还义正词严地说:“岳母大人,当初你答应把女儿许配给我的时候,我可没有答应将来下雨借给你伞。”搞得岳母哭笑不得,最后还是淋雨回家。
皈依三宝之前,李叔同曾任教于国民政府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音乐和美术。与他同校任教的日籍老师本田,教授图画手工,为人傲慢自负,根本不把自己的中国同行放在眼里,不过唯独对李叔同似乎是敬畏有加。有一次,几名学生找到本田老师,想向他求取几条字幅。不巧的是,本田的办公室中没有备好的笔墨,大家便建议他到李叔同的办公室中去,借用那里的笔墨。没想到,本田对这个提议很是谨慎,开始并不同意,直到有人说李叔同已经出校,暂时不会回来,他才勉强同众人到李叔同的办公室,还专门安排人负责望风,并且一再叮嘱,只要李叔同一回来就马上通知他。大家都感到不可理解,问他为什么,本田一脸严肃地说:“李先生可是个艺术全才,书法、绘画俱佳,音乐也独具造诣,而且连日语都说得那么好,他的办公室我可不敢擅入,笔墨更不能擅用了。”虽然他这么说,但学生们却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眼里,李叔同一贯温和友善,素来目中无人的本田更不应该这么畏首畏尾啊。本田的字幅才写完,外面忽然传来了喊声“李老师回来了,李老师回来了”!本田闻听,慌忙扔下手中的笔,一溜烟地跑回了自己的办公室,负责望风的那个学生却一脸坏笑地走了进来。原来,李叔同根本没有回来,那个学生只是想开个玩笑。
1905年4月,李叔同的生母病故,他和家眷一起扶送母亲的灵柩返回天津。在治丧时,他冲破传统的外丧或侧室灵柩不得进门入厅的习俗,力排众议,弃旧鼎新,不仅在家中为母亲举办“追悼会”,还不让家人穿白色孝服,全部改穿黑色服装,拒绝接纳丧仪,由吊唁者致悼词,他自己则坐在钢琴旁,自弹自唱悼歌。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天津的《大公报》对此还做了报道,称赞李叔同为“新世界之杰士”。
|
|